谢谢您告诉我佛光山是寺院不是庙!

另外,所谓的代价,是对应着付出的结果,也就是常说的“因果关系”,由于有某个起因,就会导致某个相对应的结果,就这么简单,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接受。不过,虽然你不能改变因果,但你可以通过改变心性而使这个结果变“害”为益,这就是六祖惠能著名的一句:“风动,幡动,仁者心动。”所表达的意思。
 
嗯,也许是你的语文不太好,你们之间面对面的中文对话都会错意了,其实并没有人奚落你。

哦你怎麼知道我會錯意了呢?你怎麼知道沒有人奚落我呢?你難道在場嗎?你也有執念哦,一直不放棄告訴我我有問題[emoji848]
 
能不能请问一下佛光山在哪里?
 
哦你怎麼知道我會錯意了呢?你怎麼知道沒有人奚落我呢?你難道在場嗎?你也有執念哦,一直不放棄告訴我我有問題[emoji848]
嗯,你领会的都是正确的,你怎么会有问题呢?绝无问题。我放弃了,你因果自负吧。
 
百度介绍:

寺院
:指供奉佛菩萨的场所,有时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建筑物。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

(按照这个定义,渥太华佛光山是寺院,而不是庙宇)

寺庙分
佛教:寺、院、庵、堂,寺和院是和尚道场,庵和堂是尼姑道场。
道教:宫、观、庙、祠
佛教寺院是皇宫式建筑,道教庙宇是府衙式建筑,道教庙宇分:大庙、庙亭、小庙。
但福建闽南和台湾,佛教和道教已经融为一体。

从广义上来说,庙宇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庙宇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
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也有直接以建造者的园林地命名的,如明代睢州(今河南睢县)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之袁家山,其实是其在自己别业中所建供奉八仙众神的道场。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 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最后编辑:
真扯,中文里的庙当然可以指佛教的寺院, 要不哪有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说法。哎,人一有什么宗教信仰,都变得神经兮兮的了。。
 
歡迎大家不爽什麼就說什麼,心裡不爽別憋著,憋出病就不好了。發洩,使勁發洩!其實誰也不會因為誰說了什麼就怎麼樣,是吧,自己心裡都有數。[emoji111]
 
这个该进宗教版了吧?
 
佛教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只不过有时候发掘真相让人不容易接受。还用本楼作为例子,仔细看看里面的逻辑:
人往往在悖论里容易遭受折磨,在本楼的事件里,有两个现象,一个是楼主是不是“犯傻”说了错误的话,另一个是对方是不是由此奚落了楼主。正常的逻辑是这样的:
逻辑一,如果楼主的问话不对,那么遭到“奚落”也属正常,虽然似乎不应该这样,但事实是,在楼主的潜意识里,已经建立了一个由于说错话而被奚落这样一个关系,因此,这没什么好抱怨的。
逻辑二,如果楼主的问话没什么不对,就像有很多人认为庙和寺是一回事一样,那么就不会有人因此而奚落楼主,正如当事人解释的那样,是楼主想多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想错了。
所以,从思维逻辑上看,楼主实际上是落到了自己的思维给自己挖的一个坑里了,这种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死循环式的思维方式,即:我做的没怎么错,为什么会有人因此奚落我?
答案一请参照逻辑一,奚落是结果,原因是真的说错了。
答案二请参照逻辑二,没有人奚落你,只是你自己想多了。
 
另外,说到对宗教的攻击,不过是人们自身的矛盾冲突的一种外在体现而已,同时,人作为有主观意识的动物,攻击与防卫也是本能,如果能将攻击化为悲悯,将防卫化为无我,已近圣人矣。老子云,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又云,吾所以有大患,在吾有吾身。斯言不谬。
 
佛教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只不过有时候发掘真相让人不容易接受。还用本楼作为例子,仔细看看里面的逻辑:
人往往在悖论里容易遭受折磨,在本楼的事件里,有两个现象,一个是楼主是不是“犯傻”说了错误的话,另一个是对方是不是由此奚落了楼主。正常的逻辑是这样的:
逻辑一,如果楼主的问话不对,那么遭到“奚落”也属正常,虽然似乎不应该这样,但事实是,在楼主的潜意识里,已经建立了一个由于说错话而被奚落这样一个关系,因此,这没什么好抱怨的。
逻辑二,如果楼主的问话没什么不对,就像有很多人认为庙和寺是一回事一样,那么就不会有人因此而奚落楼主,正如当事人解释的那样,是楼主想多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想错了。
所以,从思维逻辑上看,楼主实际上是落到了自己的思维给自己挖的一个坑里了,这种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死循环式的思维方式,即:我做的没怎么错,为什么会有人因此奚落我?
答案一请参照逻辑一,奚落是结果,原因是真的说错了。
答案二请参照逻辑二,没有人奚落你,只是你自己想多了。

施主,您也有点执着吧。
这么长篇大论的,就是要证明 LZ 错了。LZ 不是"说错了";就是"想多了",然后还是错了。
 
施主,您也有点执着吧。
这么长篇大论的,就是要证明 LZ 错了。LZ 不是"说错了";就是"想多了",然后还是错了。
对啊,论证一个事,还是说清楚一点比较好,因为这种逻辑错误遍地皆是,惨不忍睹,害人害己。
另外,要说执着,还是佛陀更执着,为了一个事,说了四十九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