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告诉我佛光山是寺院不是庙!

vivaangie

新手上路
注册
2015-07-16
消息
30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18
今天在一家按摩店遇到一对母女在讨论大法会,我就问了一句在哪,告诉我在佛光山。我知道渥太华有佛光山但是究竟是怎样的地方真不知道。然后我就说是庙吗。。阿姨说,是寺院!!然后转头和自己闺女说,国内来的人就是分不清。阿姨您知道您说话我是能听见的吗?我就哈哈了,我确实分不清寺院和庙宇,也确实是从国内来的,但是您一嘴标准的普通话敢问您是从哪来的啊?学佛之人一心向善么不是,我是问了个不专业的问题,但是您讽刺的也不是很专业吧?不吐不快,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你当时咋不质问她们呢?她们要是不上CFC,你不白吐槽了?
哪家按摩店?
 
今天在一家按摩店遇到一对母女在讨论大法会,我就问了一句在哪,告诉我在佛光山。我知道渥太华有佛光山但是究竟是怎样的地方真不知道。然后我就说是庙吗。。阿姨说,是寺院!!然后转头和自己闺女说,国内来的人就是分不清。阿姨您知道您说话我是能听见的吗?我就哈哈了,我确实分不清寺院和庙宇,也确实是从国内来的,但是您一嘴标准的普通话敢问您是从哪来的啊?学佛之人一心向善么不是,我是问了个不专业的问题,但是您讽刺的也不是很专业吧?不吐不快,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如果有人说我分不清寺院和庙,我不会生气,因为我确实是分不清。如果有人说 “国内来的人”分不清寺院和庙,我不会生气,因为大部分“国内来的人”确实是分不清。

分不清寺院和庙,很丢人吗?你过于敏感了,可能根本原因是,在你心里,“国内来的人”是个贬意词。

我相信,一个加拿大本地人听到“加拿大人”分不清寺院和庙,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分不清寺院和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加拿大人”也不是贬义词。
 
最后编辑:
还真分不太清。庙是只给和尚居留的,庵是给尼姑居留的。寺院是个统称吧。
 
寺院是正式的称呼,庙是口语吧?
 
可能是台湾的。佛光山也主要是台湾香港的信众多。
然后转头和自己闺女说,国内来的人就是分不清。阿姨您知道您说话我是能听见的吗?我就哈哈了,我确实分不清寺院和庙宇,也确实是从国内来的,但是您一嘴标准的普通话敢问您是从哪来的啊?
 
如果有人说我分不清寺院和庙,我不会生气,因为我确实是分不清。如果有人说 “国内来的人”分不清寺院和庙,我不会生气,因为大部分“国内来的人”确实是分不清。

分不清寺院和庙,很丢人吗?你过于敏感了,可能根本原因是,在你心里,“国内来的人”是个贬意词。

我相信,一个加拿大本地人听到“加拿大人”分不清寺院和庙,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分不清寺院和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加拿大人”也不是贬义词。

我一点不觉得国内来的人是贬义词,现在还有人觉得因为自己是国内来的自卑吗?而且我100%确定她们也是祖国大陆坐飞机来的。你也想多了。我之所以不高兴是我觉得她没有礼貌,不像学佛之人。
 
我一点不觉得国内来的人是贬义词,现在还有人觉得因为自己是国内来的自卑吗?而且我100%确定她们也是祖国大陆坐飞机来的。你也想多了。我之所以不高兴是我觉得她没有礼貌,不像学佛之人。

你上来发贴,已经说明了一切。
 
以前老向死党也是张口佛法,闭口佛光山的,这不奇怪。
和小明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宠儿,虔诚的基督徒一个道理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608/68128/1207390.html
上海白相:你知道寺、庙、祠、观、庵如何区别吗?
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这些建筑,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听到的“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



“寺”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



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



因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 文人 武士,如孔子庙、关羽庙…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图为香港黄大仙祠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图为武侯祠


图为先蚕祠




图为武汉长春观

观:《释名》:“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相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图为广州圆玄道观

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



图为长谭高台庵


图为肇庆梅庵


图为黄梅芦花庵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