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为何成为中国地域歧视的替罪羊?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tom2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tom2

新手上路
注册
2009-07-24
消息
125
荣誉分数
10
声望点数
28
凯哥:很高兴读到你前个月对我的采访,但有些读者的评论让我感到困惑,比如,我一直为河南人被某些人歧视感到不平,但却引来某些人对非洲人的轻蔑,看来非洲人和河南人成了这些人霸凌的难兄难弟了,您可以解释一下吗?


那小兵:好的。地域歧视在中国由来已久,它的源头在于中国古代乡村自治和宗法传统,当然更早还可以追朔到部落社会文化。中国在前秦时代部落最多时曾经多达两千多个,最后逐步融合兼并成了几个较大的国家,最后被秦国所统一,一路过来经历了非常艰巨的磨合过程,中国人对于这种历史记忆非常深刻,在解放前许多人都以“蜀人”“鲁人”“闽人”等自称,而不用“中国人”这个身份。儒家道德规则是历代王朝的治统思想表述,但宗法是这个农耕民族的日常 生活规则和载体,后者更加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加上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像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这样的普世性宗教信仰,无法达成跨越民族和民系的价值观共鸣,相互之间通常凭借“差异”来维护自我独立存在,因此把差异性看得非常重要,甚至故意夸大它,以此增加内部凝聚力。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大了,地域通婚多了,普通话推广了,爱国主义宣传多了,而地域歧视就变了个模样,它从一个具体的生活文化体系变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情绪,这是一种潜意识,最糟糕的是它成了人们自我膨胀的工具,就如小学生集体欺负新同学一样,寻找一个典型的弱者作为情绪出口。说实在的,河南人这点上是清白的,即使有也是其他省份人都有的,假如我们取消了“省”这个行政单位,这些人还是会找到另一个地域文化作为歧视对象的,比如非洲人在中国多了,说不定就会被当成这种霸凌对象。


面对这种歧视,河南人似乎并没有找到有效的对应方法,他们一般也是用同样地域观念来反驳,比如,河南人常说“河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你祖先都是从河南来的”,这便又回到了宗法文化的逻辑之中了,反而导致那些歧视者继续顺着地域歧视逻辑推进。


当这种歧视落到在中国的外国人头上时,我发现他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西方人会感到中国人还没有学会从个人角度看待别人,无法把人当成一个个体看待,属于非理性文化观念水平。非洲人会误以为中国人也和西方殖民主义一样自己觉得高人一等,其实不然,西方人觉得高过黑人一等,而中国人觉得非洲人是一种潜在威胁,难以驾驭,最好别和自己沾边;穆斯林和中国文化融合比较久,历史磨合比较长,国家宗教政策管的严,排他性比较低调。你想想,这种地域文化歧视有多严重,我到了台湾被叫“大陆人”,到了香港被叫“强国人”,甚至在同个广东省也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叫法,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如此等等,中国文字用来区分地域差异的十分丰富,而且都带有排他含义。


乡党文化在中国官场上可是一种真实的纽带,它可以打破政治意识的隔阂,打破宗派的界限,构成新的乡党派系,因此它具有社会权利竞争的实际作用。从近三十多年历史看,最先被歧视的对象是广东人,那时广东人开放早,最先进入北方各省经商,文化本来就有隔阂,语言沟通不顺畅,结果那时出现不少讽刺广东人的相声小品,反正广东人也不听,还自以为得意。后来赵本山搞东北特色小品,结果把东北人形象投射到了一个既幽默也寒酸的角色上了,东北人形象一直被影响着。河南人处于北方,说的是北方话,但却和北京话相差许多,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也听不懂,听不懂就容易找茬责难。南方人因为语言和普通话差别大,反而主动学会了普通话,河南人以为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反而忽略了学习标准普通话,这是导致被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理由都属于莫须有一类。


另外,河南属于后发地区,一些河南人看到早期各地发展起来了,自己被抛下了,就主动模仿其他地区产品,就是山寨他人产品,赚快钱,结果损害了名声。尽管如此,河南人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在我们的眼里他是河南人,在外国人眼里他们是中国人,在上帝的眼里他们就是“人”,他们是干部,是工人,是农民,是军人,是医生,也是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孩子,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他(她)就具有人的权力,从这点讲,让我们今天都当一次河南人吧!
 
1_164002H27_0.jpg


华裔为何比黑人更不受待见?



据美媒报道,《纽约时报》华裔资深编辑迈克尔·罗9日带着家人从上东城教堂出来后,因为被认为挡了一名女子的道,便被该女子呵斥“滚回中国去”。迈克尔·罗上前理论,该女子威胁要报警,并再次高喊“滚回该死的中国去”。

事情发生后,迈克尔·罗在《纽约时报》的公开信中说,这并不是他第一次遇到种族侮辱。许多亚裔每天都在竭力应对这种无处不在的异己感。

不久前的美国当地时间10月3日晚,福克斯新闻频道政治评论节目《奥莱利实情》播出了一段丑化亚裔的街头采访,引发美华裔社会公愤。

这两起事件当然不是巧合。同样不是巧合的是,除了美国华裔的愤怒之外,这些事情在美国连一朵小浪花都没有掀起。

想想之前美国黑人遭枪击后的喧闹,我们就应该明白,谁才是美国社会中最不受待见的人。

如果检视一下美国电影,也许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一下华裔的地位问题。

华裔面孔很早以前就出现在美国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傅满洲。当然,这可不是什么好角色。

傅满洲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他在1913年的《傅满洲博士之迷》一书中首次出现,号称世上最邪恶的角色。傅满洲是一个瘦高秃头,倒竖两条长眉,面目阴险。他实际上是黄祸的拟人化形象。

1_164002H27_1.jpg


所谓“黄祸论”,是成形于19世纪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该理论宣扬黄种人对于白种人是威胁,白种人应当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祸论”甚嚣尘上,矛头针对中国和日本等国家。

美国在上世纪中期拍了不少关于傅满洲的电影,也由此形成了中国人皆为阴险狡诈的刻板印象。

1_164002H27_2.jpg


不要以为,随着时光的流逝,美国人会遗忘这些东西。2013年5月1日,在雪佛兰全新SUV车型Trax的一则视频广告, 引用了1938年的歌曲《东方摇摆》(Oriental Swing),歌曲中出现了“Now,in the land of FuManchu”的广告歌词。“FuManchu”指的正是“傅满洲”。

华人,就是这么不受待见。

李小龙、成龙以及《卧虎藏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眼中的华人形象。但事情很快又到了另一个极端:在西方人看来,是个中国人就应该会功夫。

1_164002H27_3.jpg


诚然,李小龙和成龙都很神勇,但是在电影中他们从来没有什么鲜明的人物性格,干脆蜕化成了一种代表功夫的符号。

1_164002H27_4.jpg


就连中国女演员到了好莱坞都不得不变身打手。比如《生化危机》中的李冰冰,在电影中的作用也就只剩下打打杀杀。

1_164002H27_5.jpg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电影人自然也不会视而不见。于是乎,我们屡屡能看见美国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

那么,这说明美国人终于尊敬华人了?当然不是。华人演员的作用无非是打打酱油,好让一些好莱坞电影人安心数钱罢了。《X战警》中的范冰冰、《独立日2》里的Angelababy,都是再好不过的例子。

1_164002H27_6.jpg


在华语影坛威风八面的周润发与李连杰,也只能在美国电影中扮演阴险狡猾的反派角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观众仍然将他们视作“傅满洲”,一种神秘莫测而又危险之极的东方力量。看看发哥在《加勒比海盗》中的造型,是不是和傅满洲有几分神似?

1_164002H27_7.jpg


综上所述,华人在美国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正常”。

中国演员进军好莱坞或许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和偏见,而在美国出生或已取得美籍的华人演员虽然具备较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发展同样命途多舛。比如,马修·莫伊在《破产女孩》里饰演的餐馆老板,只不过进一步加深了美国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1_164002H27_8.jpg


当然咯,其他亚裔演员也没好到哪里去。韩裔演员Ken Jeong这张辨识度100%的脸,大家不会陌生。他在美国影视剧中的形象简直不忍直视。

1_164002H27_9.gif


1_164002H27_10.gif


有意思的是,黑人演员的处境要比华裔演员好上太多了。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娜堡传播与新闻学院的媒体、多样性与社会变革倡导组织发布了一份针对好莱坞多样性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美国电影产业仍然是“白种直男俱乐部”。在被纳入统计的全部 414 部影视作品中,只有 22 部(2.9%)达到了“种族平衡” 标准。在少数族裔中,黑人演员的出镜率遥遥领先。

我们只需要稍稍回忆一下,就能想到威尔·史密斯所扮演的在《独立日》中拯救美国的飞行员,在《我是传奇》中拯救地球的孤独行者。至于摩根·弗里曼更是被定义为智者形象,多年来致力于在电影中为其他人物指点迷津。

1_164002H27_11.jpg


很明显的,如今早已没有人敢在电影中嘲弄黑人,这是一种“政治正确”。但亚裔演员的处境呢?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

回过头来看,一个现象更值得我们重视。

近年来,美国黑人屡屡为自己受歧视叫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黑人的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都不佳。但从受教育状况看,亚裔美国人受教育程度一直较高 ,甚至高过白人。其中亚裔接受过4年大学或4年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更是大大高过白人、黑人和西裔。

1_164002H27_12.jpg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亚裔美国人曾两度引起传媒的广泛关注他们重视家庭和子女教育、勤奋工作、吃苦耐劳、经济生活大幅度提高,因而被主流社会称之为“模范少数族裔”———为非裔、墨裔和靠政府救济的白人,甚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中产阶级白人树立了榜样。

1_164002H27_13.jpg


但这一切,都没有使华裔美国人得到足够的尊重。我们在开头提到的《纽约时报》华裔资深编辑迈克尔·罗,1976年出生于匹兹堡,199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曾为美联社撰稿两年,还曾任职于《新闻日报》、《洛杉矶时报》。2003年至今,他在《纽约时报》工作了13年,他带领的记者团队今年入围三项普利策奖。

即使和很多亚裔一样,他“算是人们口中的模范少数族裔了”,但他“依然常常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即使拥有相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学识,华裔美国人仍然被隔绝在社会主流之外,这说明什么呢?在美国人看来,值得高看一眼的有且只有白人的样貌和文化。

路人让迈克尔·罗“滚回中国”,但这显然不可能。无家可归,可能是这些产生身份焦虑的华裔美国人最糟糕的结局。
 
最后编辑:
地域歧视和种族歧视都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个人认为,河南人受歧视的原因之一是多灾多难,从花园口决堤,多次黄河改道,大饥荒等致使灾民泛滥,人在生死线上挣扎,难免有不法举动,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
地域歧视不对,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
 
以为是说渥太华人民的,原来是这个河南。
 
替罪羊的意思是没有罪责但却不得不担当罪责受惩罚的人。

文所描述的河南人,呈现的是被歧视的一方,这在中文里面叫做受害者,而不叫做替罪羊。

只有没实施歧视,但为别人的歧视行为承担责任的一方才叫做替罪羊,河南人与歧视行为的替罪羊,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河南人被错误指摘为山寨的罪魁祸首,那么可称作“山寨”的替罪羊,但这不叫做地域歧视的替罪羊。明白?只有当河南人被指责为歧视河南人的搞地域歧视的罪魁,才能称他们是地域歧视的替罪羊。

再比如,呼格极勒图冤案中,只有呼格极勒图才是替罪羊,女厕里那具女尸不叫替罪羊,那叫受害者。明白?
 
最后编辑:
替罪羊的意思是没有罪责但却不得不担当罪责受惩罚的人。

文所描述的河南人,呈现的是被歧视的一方,这在中文里面叫做受害者,而不叫做替罪羊。

只有没实施歧视,但为别人的歧视行为承担责任的一方才叫做替罪羊,河南人与歧视行为的替罪羊,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河南人被错误指摘为山寨的罪魁祸首,那么可称作“山寨”的替罪羊,但这不叫做地域歧视的替罪羊。明白?只有当河南人被指责为歧视河南人的搞地域歧视的罪魁,才能称他们是地域歧视的替罪羊。

再比如,呼格极勒图冤案中,只有呼格极勒图才是替罪羊,女厕里那具女尸不叫替罪羊,那叫受害者。明白?

那文章很多不合理处,没法深究。比如:在解放前许多人都以“蜀人”“鲁人”“闽人”等自称,而不用“中国人”这个身份。
这句如何自称,要看谈话的对象,山东人问你是哪里人,你能说:中国人吗?如果洋人问,只能回答大地方了。
 
从非洲回国整一年。一个话题在街头巷尾热议——“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由再次勾起笔者在非洲时的一些感受。当两年前刚踏上非洲大陆时,一个类似的话题也正在热议中:“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此情此景,不由让人话说从头。
  平生第一次来到这块神奇而陌生的土地,一切都那么新鲜,尤其有感于当地人的热情友好。虽是相逢陌生,但每每老远就笑眯眯的招呼。只是开头往往会先问我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当得知我来自中国后,便总是不约而同的竖起大拇指说:“你好!My friend。” 

  虽然在他们可能只是礼貌,但对我来说还是非常受用的。既因为他们竖立的大拇指而感到自豪,也为他们的友好而感动。 

  或许他们是由衷的赞佩我国的日益强大,或许是出于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很多年来我就知道,亚非拉是一家,都是第三世界的患难兄弟,当年就是这些穷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我也知道,自毛泽东时代开始,我们就无私的支持他们民族独立、援助他们建设家园(比如著名的坦赞铁路)。深厚的历史沉淀,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受到一种兄弟般的热情。 

  但不久我开始疑惑,为什么他们总会先问我是哪国人,难道他们也对日本人有什么情结?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每次问起时都是先日韩后中国呢? 

  China 功夫!

  时间久了招呼多了,发现他们还普遍懂得另一个中国词汇:“功夫”。

  打招呼时,他们说“Chinese功夫”的概率几乎和“Chinese 你好”持平。当然,当说功夫时,他们也会毫无例外对我竖起大拇指,这同样让我极其受用。

  但慢慢的,这种受用的感觉开始微妙起来。

  因为我不幸的发现,对于绝大多数的当地人来说,提起中国的第一反应就是功夫,好像中国只有功夫,除此以外就再没有其他东西能拿得出手似的。

  当地的年轻人,对中国的悠久历史、璀璨文明、伟大的革命、蓬勃的建设、夺目的成就等一概不予知,对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对章子怡、李宇春等上过美国《时代》封面的新明星都没任何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提起中国事就只有功夫,提起中国人就只有“BJJ”了,即:BRUCE LEE(李小龙)、JACKE CHAN(成龙)、JET LEE(李连杰)。 

  某次,我让司机Samuel带我去当地的跳蚤市场买影碟。一条街都是卖盗版碟的,门面很多,货物也是琳琅满目。但遗憾的发现,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欧美大片,中国电影除了黄飞鸿就是方世玉,除了成龙就是李小龙。偶见一部文艺片,还是陈凯歌八十年代的成名作《黄土地》,封面上一个陕北老农蹲在龟裂的黄土地上抽大烟袋,旁边蹲着一个身着补丁衣服的丫头,一个眼神空洞,另一个则眼神绝望。

  不可否认,人们对外国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电影等媒介而形成的。我们自己对美国的印象,不是很多都来源于好莱坞大片吗?因此不无遗憾的发现,很多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其实就是“功夫”加“黄土地”。四五年前,当我们同事去尼日利亚拓展市场时,人家移民局都格外不欢迎,说我们是第三世界穷国家的人,是去他们那里淘金的。在这里,我直接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压倒性的优势,也直接感受到中国印象的单薄和卑微。

  或许有人会对“友邦”发出“惊诧论”:他们难道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点都不了解吗?

  别急,他们对此也有了解,并还有几成共识的评价。 

  China fake!

  客户的机房起火,把购置的2千万美金的爱立信设备烧得一干二净,这对于一个非洲小国来说,真是天大的损失。我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免费送他们等金额同功能的设备,借以实现无相关市场的战略突破。我领命直接去与客户谈判。

  这是一家总部设在欧洲的国际集团公司,这里是其子公司之一,管理层团队基本上都是拉美派来的白人。

  对于我的合作建议,拉美白人不屑一顾。虽经一个多月的反复沟通,他们还是坚持倾向于再花2千万美金重新购买爱立信的设备。在他们看来,中国根本就没有能力造出令人信服的高科技产品来。

  客户的态度让我很郁闷,好歹我所在的华为公司还是我国高科技的旗舰,也是覆盖全球市场的业界巨头。而且2008年已经超越北电、摩托罗拉等跻身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前三名了。 

  见我郁闷,Samuel便驱车带我去大西洋岸边兜风。

  海风湿润而清爽,很快便吹散愁绪,我惬意的玩起三寨手机来。MP3、收音机、电视、录音、电子词典等等,强大的功能炫目的花样搞得Samuel羡慕不已,赞叹我们中国人真是聪明,什么都做得出来,而他的同胞们还在路边用斧头锯子弄木头,真是判若天渊。感叹完后,他要我送他个手机。当地人惯于要小费或者小东西,我见惯不怪所以就应允了。但意外的是,他不要刚才还赞不绝口的山寨机,却指定就要我的另一个诺基亚手机。这个手机是我出国前买来作备用机的。价格仅两百元左右,不仅样式很老很土,而且功能简单得只能通话和短信,还是黑白屏的,我平时都懒得用。但他就要这个。 

  我很纳闷,要他说个所以然。他就说那个山寨机虽然功能多,花哨好看,但不经用,很快就坏了,是“fake”。而诺基亚的是正品,质量扎实。似乎还怕我不信服,又举例说他身上的衬衫,脚下的拖鞋,家里的水桶等,都是“Made in China”,但都很容易坏。因此他家里贵重一点的东西都不肯买中国产的。

  他的话让我沉思。今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词,除了“囧”就是“山寨”了。老百姓一度对之喜闻乐见,甚至不少人还以此为荣,觉得这是“中国制造”用小米步枪打败西方的飞机大炮的秘诀所在,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我曾一度在想“山寨”一词该如何翻译,也许Samuel的话就是最精当的注解吧,因为Fake就意味着伪造、捏造、冒充、劣质等。

  我又想起,在客户的机房里,高端的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设备基本上清一色是爱立信、思科的货,我们只能在低端有所作为。而且性能一直不太稳定,总是在升级,总是出故障,一个庞大的售后维护团队川流不息的服侍着。而爱立信、思科的设备卖进来后,常常一年半载也看不到他们维护人员一面,因为根本就没有他们出现的必要,设备静静的躺着,稳健的运行着,一点不折腾,一点不闹心。也难怪我们白送人家都不肯要了。

  一路无语驱车返回。首都主干道两边,国际知名品牌的广告不断闪过,“海尔”是仅有的一家跻身其中的中国品牌。半路上停车买饮料喝,好不容易找到了唯一一款中国货----红牛,我毫不犹豫便买了。而Samuel要了瓶可口可乐,比我更毫不犹豫。

  后来调到另一个国家,也不断听人以“fake”来形容中国产品。看来山寨路线就象练“七伤拳”一样,虽然出功夫快,威力大,但对长期的品牌建设不仅力不从心,而且还反戕自身。 

  如果连地球上最落后的地方都如此看待,那中国制造的前面真还道阻且长啊。 

  China NO.1!

  Ahim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我部门实习。跟我一起跑久了,谈起话来没有顾忌。 

  我问他对亚洲国家的印象,他直言不讳的说日本第一,韩国第二,对中国居然不提,丝毫不给我面子。当我直接问起对中国的印象,他才象突然想起一样,“哦,中国也不错”。我有所不快,就提醒他注意现在全世界人民都在使用中国生产的东西。他不以为然的表示,虽然我所言非虚,但都是些低廉劣质的东西。我更不爽,正告他中国也能造出很好的高科技,比如我们华为公司的产品。他嘻嘻的笑道,那都是“fake”,是你们抄袭别人的,亚洲国家只有日本、韩国能自己独立创造。我生气的正告道,华为连续几年的专利申请量都是全球业界第一。他充耳不闻,转而质问我,人家日本有SONY,韩国有SAMSUNG(三星),你们中国有什么?我一时语塞。

20161018734583540.jpg


  是啊,虽然这几年来,我们有中石油、中移动、工商银行等500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确实拿不出一个在国际上响当当的名牌来啊。而且在崇尚企业家精神的西方人看来,我们的有些500强只不过是政府下属的一个经济实体罢了,根本无法让人真正的尊重。

  不得已,我转移话题,从历史谈起。告诉他日、韩历史上从来都是中国的学生,只是近代才情况稍改,但是中国一定会很快超越他们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NO.1,让他拭目以待。他撇了撇嘴唇道,“of course!”然后说他也相信能看到中国成为NO.1的那一天,因为他坚信自己能活到150岁。

  他这种弯酸的讽刺固然让人生气,但其态度却并不仅是个例。 

  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陌生人和我招呼时,总会先问我是不是日本人、韩国人了。

  不日,因为按错电梯,我们几个同事下到办公楼的另一层楼里。意外发现,电梯口的报刊架上有本法国期刊,其封面居然是毛主席在天安门上的头像,但眼睛部分做了恶意处理,讽刺中国人一贯绝视塞听固步自封的寓意昭然若揭。

  看来要彻底改变外人心中的国家形象,光有GDP和外汇储备的增长数字是不行的,还要有过硬的扎扎实实让人信服的品牌。品牌就是国家的名片,就是中国人的脸。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足够强大。否则,人家连了解你的兴趣都没有。就象柳传志所说的,当你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时,其它小鸡才会承认你有点大;但只有你成长成鸵鸟那么大时,其他的鸡才会心服口服,才会彻底改变对你的看法。

  那么,现在的中国,是火鸡那么大了,还是鸵鸟那么大了呢?事实上是,甚至连非洲人都没有心服口服。

  China 希望!

  迪拜转机,遇到一伙农民工,扁担挑着编织袋,在候机厅里焦急万分的乱转。我见状急忙上去招呼,得知是某工程公司外派去非洲做劳务的,刚从北京过来,因为都不懂英语,现在不知道如何转机了。弄明原委后,我赶紧把他们送到目的所在的候机厅。


  其实每次迪拜转机,我都能遇到类似的同胞。看着这些扛着扁担下西洋的父兄们
,我想起了刚刚去世的同事禚佳春。他和我一样,也是战斗在海外的普通一兵,只是因为所乘的法航飞机失事,离家的脚步便永远定格在27岁了。当事情发生后,有人向我们华为人表示敬意,说为了华为的腾飞,几乎每天都有华为儿女在天上飞。其实,我觉得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向我们的同胞致敬,为了祖国的复兴,每天有那么多的优秀儿女在上天入地打拼世界。

  我突然有种深深的感动,并因感动而生豪迈和自信。“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泽…与子偕作……”。因了这么多奋发进取的同胞,因了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和牺牲,中国一定会强大的!一定会让整个世界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迪拜至香港的飞机上。恰逢早晨,天光初开,窗外云海翻卷,恰如江山奔腾,层层尽染,分外壮丽,不由久久神驰。心中有个声音突然响起,牵出了一串百多年前的痛句,“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纷未已, 诸君莫作等闲看。”岁往星驰,世赋新篇,而今民族中兴在即,万事待举,责在匹夫我辈。心潮起伏,遂凑句次韵以和故老:国步苍莽又百年,于今犹思鼎兴难。病老涕泪嗟后士,狼孙肝胆报前贤。何惜万死春秋事,敢擎只手星月天。四海红日九州血,一阙风云等闲看。

  落花时节,恰归国一年。中国GDP进一步超越日本,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华为也已成为全球业界第二强。振奋之余,不由再度勾起昔日所见所想。不知何言,遂有上述。言不尽意,复向我的“少年中国” 再进一语: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任重道远,山高水长!
 
最后编辑:
个人认为,河南人受歧视的原因之一是多灾多难,从花园口决堤,多次黄河改道,大饥荒等致使灾民泛滥,人在生死线上挣扎,难免有不法举动,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
地域歧视不对,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
以前河南一有灾荒,就有出来到外省讨饭。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常有来自河南来讨饭的上门。那是真讨饭的,递上一个碗,家里给他装上饭和菜。他吃完后,拿出一个米袋子,周围的邻居一家一碗米倒进去,那是以后带回去的家人口粮。有时候一次来好几个,一打听,都是河南的。
慢慢地,这种真讨饭的就没有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