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哥:很高兴读到你前个月对我的采访,但有些读者的评论让我感到困惑,比如,我一直为河南人被某些人歧视感到不平,但却引来某些人对非洲人的轻蔑,看来非洲人和河南人成了这些人霸凌的难兄难弟了,您可以解释一下吗?
那小兵:好的。地域歧视在中国由来已久,它的源头在于中国古代乡村自治和宗法传统,当然更早还可以追朔到部落社会文化。中国在前秦时代部落最多时曾经多达两千多个,最后逐步融合兼并成了几个较大的国家,最后被秦国所统一,一路过来经历了非常艰巨的磨合过程,中国人对于这种历史记忆非常深刻,在解放前许多人都以“蜀人”“鲁人”“闽人”等自称,而不用“中国人”这个身份。儒家道德规则是历代王朝的治统思想表述,但宗法是这个农耕民族的日常 生活规则和载体,后者更加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加上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像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这样的普世性宗教信仰,无法达成跨越民族和民系的价值观共鸣,相互之间通常凭借“差异”来维护自我独立存在,因此把差异性看得非常重要,甚至故意夸大它,以此增加内部凝聚力。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大了,地域通婚多了,普通话推广了,爱国主义宣传多了,而地域歧视就变了个模样,它从一个具体的生活文化体系变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情绪,这是一种潜意识,最糟糕的是它成了人们自我膨胀的工具,就如小学生集体欺负新同学一样,寻找一个典型的弱者作为情绪出口。说实在的,河南人这点上是清白的,即使有也是其他省份人都有的,假如我们取消了“省”这个行政单位,这些人还是会找到另一个地域文化作为歧视对象的,比如非洲人在中国多了,说不定就会被当成这种霸凌对象。
面对这种歧视,河南人似乎并没有找到有效的对应方法,他们一般也是用同样地域观念来反驳,比如,河南人常说“河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你祖先都是从河南来的”,这便又回到了宗法文化的逻辑之中了,反而导致那些歧视者继续顺着地域歧视逻辑推进。
当这种歧视落到在中国的外国人头上时,我发现他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西方人会感到中国人还没有学会从个人角度看待别人,无法把人当成一个个体看待,属于非理性文化观念水平。非洲人会误以为中国人也和西方殖民主义一样自己觉得高人一等,其实不然,西方人觉得高过黑人一等,而中国人觉得非洲人是一种潜在威胁,难以驾驭,最好别和自己沾边;穆斯林和中国文化融合比较久,历史磨合比较长,国家宗教政策管的严,排他性比较低调。你想想,这种地域文化歧视有多严重,我到了台湾被叫“大陆人”,到了香港被叫“强国人”,甚至在同个广东省也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叫法,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如此等等,中国文字用来区分地域差异的十分丰富,而且都带有排他含义。
乡党文化在中国官场上可是一种真实的纽带,它可以打破政治意识的隔阂,打破宗派的界限,构成新的乡党派系,因此它具有社会权利竞争的实际作用。从近三十多年历史看,最先被歧视的对象是广东人,那时广东人开放早,最先进入北方各省经商,文化本来就有隔阂,语言沟通不顺畅,结果那时出现不少讽刺广东人的相声小品,反正广东人也不听,还自以为得意。后来赵本山搞东北特色小品,结果把东北人形象投射到了一个既幽默也寒酸的角色上了,东北人形象一直被影响着。河南人处于北方,说的是北方话,但却和北京话相差许多,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也听不懂,听不懂就容易找茬责难。南方人因为语言和普通话差别大,反而主动学会了普通话,河南人以为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反而忽略了学习标准普通话,这是导致被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理由都属于莫须有一类。
另外,河南属于后发地区,一些河南人看到早期各地发展起来了,自己被抛下了,就主动模仿其他地区产品,就是山寨他人产品,赚快钱,结果损害了名声。尽管如此,河南人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在我们的眼里他是河南人,在外国人眼里他们是中国人,在上帝的眼里他们就是“人”,他们是干部,是工人,是农民,是军人,是医生,也是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孩子,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他(她)就具有人的权力,从这点讲,让我们今天都当一次河南人吧!
那小兵:好的。地域歧视在中国由来已久,它的源头在于中国古代乡村自治和宗法传统,当然更早还可以追朔到部落社会文化。中国在前秦时代部落最多时曾经多达两千多个,最后逐步融合兼并成了几个较大的国家,最后被秦国所统一,一路过来经历了非常艰巨的磨合过程,中国人对于这种历史记忆非常深刻,在解放前许多人都以“蜀人”“鲁人”“闽人”等自称,而不用“中国人”这个身份。儒家道德规则是历代王朝的治统思想表述,但宗法是这个农耕民族的日常 生活规则和载体,后者更加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加上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像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这样的普世性宗教信仰,无法达成跨越民族和民系的价值观共鸣,相互之间通常凭借“差异”来维护自我独立存在,因此把差异性看得非常重要,甚至故意夸大它,以此增加内部凝聚力。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大了,地域通婚多了,普通话推广了,爱国主义宣传多了,而地域歧视就变了个模样,它从一个具体的生活文化体系变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情绪,这是一种潜意识,最糟糕的是它成了人们自我膨胀的工具,就如小学生集体欺负新同学一样,寻找一个典型的弱者作为情绪出口。说实在的,河南人这点上是清白的,即使有也是其他省份人都有的,假如我们取消了“省”这个行政单位,这些人还是会找到另一个地域文化作为歧视对象的,比如非洲人在中国多了,说不定就会被当成这种霸凌对象。
面对这种歧视,河南人似乎并没有找到有效的对应方法,他们一般也是用同样地域观念来反驳,比如,河南人常说“河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你祖先都是从河南来的”,这便又回到了宗法文化的逻辑之中了,反而导致那些歧视者继续顺着地域歧视逻辑推进。
当这种歧视落到在中国的外国人头上时,我发现他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西方人会感到中国人还没有学会从个人角度看待别人,无法把人当成一个个体看待,属于非理性文化观念水平。非洲人会误以为中国人也和西方殖民主义一样自己觉得高人一等,其实不然,西方人觉得高过黑人一等,而中国人觉得非洲人是一种潜在威胁,难以驾驭,最好别和自己沾边;穆斯林和中国文化融合比较久,历史磨合比较长,国家宗教政策管的严,排他性比较低调。你想想,这种地域文化歧视有多严重,我到了台湾被叫“大陆人”,到了香港被叫“强国人”,甚至在同个广东省也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叫法,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如此等等,中国文字用来区分地域差异的十分丰富,而且都带有排他含义。
乡党文化在中国官场上可是一种真实的纽带,它可以打破政治意识的隔阂,打破宗派的界限,构成新的乡党派系,因此它具有社会权利竞争的实际作用。从近三十多年历史看,最先被歧视的对象是广东人,那时广东人开放早,最先进入北方各省经商,文化本来就有隔阂,语言沟通不顺畅,结果那时出现不少讽刺广东人的相声小品,反正广东人也不听,还自以为得意。后来赵本山搞东北特色小品,结果把东北人形象投射到了一个既幽默也寒酸的角色上了,东北人形象一直被影响着。河南人处于北方,说的是北方话,但却和北京话相差许多,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也听不懂,听不懂就容易找茬责难。南方人因为语言和普通话差别大,反而主动学会了普通话,河南人以为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反而忽略了学习标准普通话,这是导致被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理由都属于莫须有一类。
另外,河南属于后发地区,一些河南人看到早期各地发展起来了,自己被抛下了,就主动模仿其他地区产品,就是山寨他人产品,赚快钱,结果损害了名声。尽管如此,河南人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在我们的眼里他是河南人,在外国人眼里他们是中国人,在上帝的眼里他们就是“人”,他们是干部,是工人,是农民,是军人,是医生,也是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孩子,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他(她)就具有人的权力,从这点讲,让我们今天都当一次河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