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左左们支持的“宽容”都是些什么东西

村长,您贴的那些图都是真的?那样说起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移民前辈们真是忍辱负重啊,搁现在,早就。。。
 
村长,您贴的那些图都是真的?那样说起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移民前辈们真是忍辱负重啊,搁现在,早就。。。

当然是真的。我又不会创作。

所以,回顾一下历史吧。没有“宽容”、“多元文化",北美这片土地上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么。
 
最后编辑:
别着急春长,翻不了天,黄祸已经由各级超版领军,占领各级政府公职了,更何况我们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呢


这个社会如果没有"宽容"、“多元文化",你就在唐人街洗碗吧,现在那大楼你进得去么。:tx:
 
最后编辑:
上次那谁也是用这些图片来胡搅蛮缠,我告诉他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村长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俺来和稀泥,左派是为了人人平等,右派是为了人人安全,都是好人都是好人。

能不能这样,所有茅房都整成单间,里面一个坑儿,一个洗手池,一面镜子。谁也见不到谁,即避免的性骚扰,又保证了平等权利。

神父看看如何;春长不反对吧。
 
上次那谁也是用这些图片来胡搅蛮缠,我告诉他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村长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别忘记自己是什么,要知道什么东西符合自己的利益,最简单。

入了加籍、入了教、进了政府、当上教授,你也还是黄种人;没有"宽容“,没有"多元文化",你也还得被"Chinese go home!”.
 
别忘记自己是什么,要知道什么东西符合自己的利益,最简单。

入了加籍、入了教、进了政府、当上教授,你也还是黄种人;没有"宽容“,没有"多元文化",你也还得被"Chinese go home!”.


村长是在以人种画线,对吧?这可是种族主义的教科书定义。:)
 
上次懒得理你,又来瞎扯,还说别人胡搅蛮缠。你只能代表自己说话,比如你可以说你不明白我在说什么,那没有什么问题。至于我知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上帝?还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我感觉你不是上帝,所以当时去方便了一下。现在看来问题没有解决 :)

上次那谁也是用这些图片来胡搅蛮缠,我告诉他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村长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最后编辑:
清朝灭亡了,为何多数人不肯剪辫子?
upload_2017-2-25_16-37-0.png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时,曾强迫民众“剃发留辫”,酿成许多屠城血案,乃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有没有辫子,始终是有清一朝,衡量汉人是否归降、是否接受清廷统治的重要标志。按常理,这种屈辱性标志物,在清廷灭亡之际,在民国政府宣布“剪辫令”之后,自会马上被民众抛弃,成为历史。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清廷灭亡了,民国发布“剪发令”,但大多数民众不愿意剪辫子
1912年6月,梅兰芳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此时距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剪发令”,已过去了3个月。梅的行动显然称不上积极,但相对身边的其他人,却已可算走在时代的前沿。比如,为梅管理服装和处理杂物的“跟包”,无论梅怎么劝,就是死活不愿意剪掉辫子。梅只好趁他们睡觉的时候强行动手:

“我的跟包大李和聋子,我劝他们剪辫子,怎么说也讲不通。有一天我只好趁他们睡熟了,偷偷地拿了剪子先把聋子的辫子剪掉。等他醒过来,感觉到脑后光光的,非常懊丧,把个大李吓得也有了戒心。他每晚总是脸冲着外睡.好让我没法下手。结果,我趁他酣睡的时候,照样替他剪了。……第二天他含着眼泪,手里捧着剪下来的半根辫子,走到上房向我祖母诉苦……过了好久,他谈起来还认为这对他的身体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在当年是真有这许多想不开的人的。”①

清帝退位了,老百姓却不肯剪辫子。这样的情况,具有普遍性。在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人去掉了辫子,但未必皆是出于自愿。革命军当年发起的强制剪辫运动,曾引起颇多民怨。在南京,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②同期,在成都、长沙、昆明等地,也因军队强制剪辫而引发了民众恐慌,甚至发生了血案。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没有革命军的强迫,剪辫者更少。比如,云南军政府于11月5日限令民众5天之内剪掉辫子,但在腾越县城,英国驻当地代领事史密斯观察到:“公众舆论对革命是冷淡的。人们没有任何热情……在街上很少见到剪了辫子的人。”③革命军势力甚大的浙江,也是同样情形——在上虞县,“自光复后,剪辫者寥寥”,虽经新政府一再劝喻,但“该处人民终观望不剪”;在嘉兴县,竟有“顽民千人之众,以反对剪辫为号召”,把积极推动剪辫令的官绅之家捣毁。④

事实上,民国成立后,相当数量的中国人,仍留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辫子。1914年,赴美留学的胡适,收到来自家乡安徽绩溪的书信,信中说道:“吾乡一带,自民国成立以后,剪去辫发者已有十之九,其僻处山陬(如上金山、张家山、寺后十八村,并歙之内东乡各处),剪发者只有半数。”⑤在山西,直到1918年,阎锡山仍在大力推行“剪发”政策,派出政治实察员至各县,逐级追查剪辫情况,县促区,区促村,村促户,县区官员到村蹲点,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辫子才算大致剪完。⑥1923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中华全国风俗志》,对各地民众留辫情况,也颇多介绍。如河北保定,留辫未剪者,“十居五六”;天津开埠虽早,但“蓄辫之恶俗,反较他埠为独甚。无论上中下三等人,剪发者殆居最少数。”⑦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525.htm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