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别人任何关于人生大事的抉择,必然基于对别人人生的judgement和prediction。我很好奇的是,很多人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怎么获得judge别人的authority和predict别人人生走向的capacity的。
如果上面那句话没看懂,那么简单翻译过来,旁观者怎么裁决别人的人生是对是错,怎样判定别人的决定是优是劣,怎样预测别人行为的后果是好是坏?旁观者规劝他人人生大事的资格、能力、知识、阅历、背景、动机、视野、立场、熟识程度、责任能力、决策逻辑......是由谁背书的?窃以为,任何规劝,无论是劝和还是劝离,都必须基于对于当事人的人生负责到死亡时刻为止的态度和契约精神,都必须保障当事人整个人生毫无遗憾,才能做出建议。婚姻这类大事,旁观者说了离婚或者不离,就要对于当事者一辈子负责,否则就没资格给出任何建议。说了,就要对被规劝者的整个人生付出责任,对任何由你的建议导致的不幸作出赔偿。当然,几乎所有的规劝者,都是在做出主观规劝后,一走了之,被问责的时候迫不及待地逃之夭夭,对当时的建议绝口不提,让当事人倒霉活该,自尝苦果。
俗称,过完嘴瘾,管你死活。说完了,拔腿就走;日后问起来,规劝者都矢口否认那建议是她给的,扭头就跑,留下当事人痛苦一生。所谓,管闲事不吃官司,还捞个老好人称号。很有意思的是,所有规劝者都义无反顾地坚信,自己能准确判断当时夫妻离婚还是不离好,他们内心有强大的自信和试验、窥视欲望拿别人的婚姻当小白兔,边劝导,边看热闹,并乐此不疲;他们把法院的事当己任,替古人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以为自己像算命先生那样灵验,告诉别人离婚以后有多倒霉,孩子有多变态,道德有多败坏,因果有多可怕云云。奇怪,你凭什么资格开口评价任何一个人呢?
还真当真。凭一个人的叙述,怎么排除C是王宝强,D是马蓉的?都偷干净了,你还判给马蓉一套房子,把宝宝往死里逼啊。马蓉她妈也是那么编的,又不是没见过。作伪证和诬告的多了,您这大笔一挥就给判了,冤死的埋个万人坑没问题。DNA一鉴定,俩孩子都不是C的。宝宝还不能找大学生了?我怎么没见有人谴责王宝强和熊乃瑾呢?你怎么确定真实剧情就不是同出一辙?
又有朋友的事情要来麻烦大家,我实在是觉得尴尬不想参合,但受人之托,不得不要去劝说一位想离婚的朋友,请问怎么开口怎么劝会降低尴尬程度和有效度。
一些背景信息:
一位很久以前的朋友A突然联系我,让我劝一劝一位我们共同的朋友C, 劝他不要离婚。
C喜欢上了一位女大学生E,要跟结发快20年的D离婚,C 不要孩子不要妻子D只要自由,想发财后去追求E。
我跟A,C,D 以前在国内时关系很好,D是个很贤惠的女子,我出国前C和D 闹闹小矛盾什么的还找我调解过,C 买第一套房子还是我和A还有别的几个朋友帮他一起凑的,但我出国后因为各种原因大家极少联系,C近几年创业赚了点小钱,突然来这么一出,大家很愕然。
A想让我们几个以前关系比较近的朋友帮忙劝劝C, 我不知道怎么开口,去劝吧觉得尴尬,不去劝吧我觉得D好可怜,也觉得对不起A,作为朋友,A觉得我们不能看着C犯错误毁了一个家伤害妻子伤害孩子,好纠结。
麻烦各位热心的CFCers支支招吧,多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