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落后2

英语当中的外来语,又该怎么办呢?
 
最初由 大屁股 发布


没看出来您还挺认真。不过,您这段话有点抬杠嫌疑。如果一句简单的“The ability or capacity to perform or act effectively”都找不到对应的中文来表达其中的关键词汇,那么问题可就严重了,咱就得考虑一下是不是需要把中文彻底扔进垃圾堆然后全民普及英语了。万幸的是中文还没有您担心的那么无能。

举“权力”和“权利”的例子,是想说明中文的以字造词是多么容易引起歧义。“我有权在这里发言”的权究竟是指权利抑或权力还是特权?说实在的,我是上中学以后才知道的。当初老毛大叫大嚷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以为“法权”就是“法律上的特权”,其实又是闹剧一场,因为人家的“法权”是指权利,不是特权。

以字造词造成的混乱数不胜数,其罪魁祸首就是“望文生义”。用音译来代替意译,正是破除以字造词望文生义的一个机会。

那是因为不适当的简化照成的, 如果你说"我有权利(权力,特权)在此发言"是不是好一些? 就多了一个字.

所以现在文章(中西文都有), 经常在开头声明"居民一词在本文是从纳税方面定义"云云.
 
凡事不能绝对,音译和意译都有局限性,在汉语中不乏妙到毫巅的意译,音译也有传神之处,只是在眼下你无法做到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中文翻译外来语时是否信达雅,有些翻译的确牛头不对马嘴,但也有很多可以接受的保存了下来,中文是必须更新,但我还是人为中文的美妙恰是她的悠久,文字的形式并不完全代表民族思维的局限,大屁股走得有点远了。
 
也不知道是我浆糊脑子还是讲
“中国人顽固地使用意译代替音译,这是历史的倒退。”这一段话的人十三点。

讲到当代汉字的改革,最大的就是简体字的推广,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鬼子看不懂莎士比亚的英文就被说成英文的“与时俱进,创新改革”,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有几成认识木牍竹简上的汉字?同样的逻辑,汉字的进化怎么就成了历史的倒退?

中国对外交流的语言问题不在于翻译的好坏,而是现在的“交流”中进大于出,这才单方面体现出引进词语显得混乱的问题。随着中国的发展,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多,音译还是意译的问题白鬼子们也会遇到的。但是有没有白鬼子会因此大骂英语的落后呢?夏虫不可以语冰,这句话一点不假。

建议大屁股把法国愤青都德和他的<<最后一课>>痛批一遍。如果还不过瘾,可以每周六上午分别到渥太华的两所中文学校门口痛陈家丑。当然最后大屁股会郁闷的发现原来他一直是以毒攻毒。
 
最初由 talk 发布
也不知道是我浆糊脑子还是讲
“中国人顽固地使用意译代替音译,这是历史的倒退。”这一段话的人十三点。

讲到当代汉字的改革,最大的就是简体字的推广,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鬼子看不懂莎士比亚的英文就被说成英文的“与时俱进,创新改革”,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有几成认识木牍竹简上的汉字?同样的逻辑,汉字的进化怎么就成了历史的倒退?

中国对外交流的语言问题不在于翻译的好坏,而是现在的“交流”中进大于出,这才单方面体现出引进词语显得混乱的问题。随着中国的发展,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多,音译还是意译的问题白鬼子们也会遇到的。但是有没有白鬼子会因此大骂英语的落后呢?夏虫不可以语冰,这句话一点不假。

建议大屁股把法国愤青都德和他的<<最后一课>>痛批一遍。如果还不过瘾,可以每周六上午分别到渥太华的两所中文学校门口痛陈家丑。当然最后大屁股会郁闷的发现原来他一直是以毒攻毒。
1.讲到当代汉字的改革,最大的就是简体字的推广
这点不敢苟通,所谓简体字其实只是改了百把个繁体而已,到底推动了汉字改革没有,很难讲,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人为造成了中港台文字的分离.
2.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鬼子看不懂莎士比亚的英文就被说成英文的“与时俱进,创新改革”
这点更不敢苟通,哪个受过高等教育不懂莎士比亚的英文?看不懂诗歌到是有可能.
而且动不动白鬼子不太妥吧,如果人家每天也指着你叫黄脸猴子,你的感觉也不会好吧.
 
最初由 phonecard 发布

1.讲到当代汉字的改革,最大的就是简体字的推广
这点不敢苟通,所谓简体字其实只是改了百把个繁体而已,到底推动了汉字改革没有,很难讲,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人为造成了中港台文字的分离.
2.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鬼子看不懂莎士比亚的英文就被说成英文的“与时俱进,创新改革”
这点更不敢苟通,哪个受过高等教育不懂莎士比亚的英文?看不懂诗歌到是有可能.
而且动不动白鬼子不太妥吧,如果人家每天也指着你叫黄脸猴子,你的感觉也不会好吧.

第一个问题,我也知道现在对此有很大争议,只是从个人学习的角度讲,简体字确实比繁体字容易掌握。
第二个问题,你要去问大屁股,但我估计他不会给你好脸的。“反观英文,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鬼子有几个能看得懂莎士比亚的原文的?英文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改革,因而今天的英文已经面目全非。”这是他的原话。
 
最初由 talk 发布


第一个问题,我也知道现在对此有很大争议,只是从个人学习的角度讲,简体字确实比繁体字容易掌握。
第二个问题,你要去问大屁股,但我估计他不会给你好脸的。“反观英文,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鬼子有几个能看得懂莎士比亚的原文的?英文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改革,因而今天的英文已经面目全非。”这是他的原话。

原来您引用的是大屁股的话,能给个出处吗?
他给不给我好脸看是他的事情,我到是愿意和他辩一下他举例不当,而且还害的别人受牵连.
 
最初由 talk 发布


第一个问题,我也知道现在对此有很大争议,只是从个人学习的角度讲,简体字确实比繁体字容易掌握。
第二个问题,你要去问大屁股,但我估计他不会给你好脸的。“反观英文,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鬼子有几个能看得懂莎士比亚的原文的?英文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改革,因而今天的英文已经面目全非。”这是他的原话。

我倒是觉得繁体字比较好。简体字就好比对中国文化拦腰一刀。
 
最初由 大屁股 发布
中国人顽固地使用意译代替音译,这是历史的倒退。解放前的盘尼西林、梵阿玲、引擎等词汇纷纷被青霉素、小提琴、发动机代替,那是因为那个时候外来词汇还少,意译还算能招架。可是今天是信息爆炸时代,新名词层出不穷,怎么办?总是意译不得把人都给累死?

比如,没接触过现代管理学的人,遇到"stakeholder"一定会翻译错。没学过市场营销的人,大概也不懂什么叫niche。对计算机外行的人,看到"spreadsheet"没准也得傻眼。隔壁看到一个贴子,没给我逗死,说国内一些人居然把这三个词汇分别翻译成“公司控制人”、“夹在中间”、“展开式软件”。天,如果这样的瞎翻译充斥国内的读物,可想而知会造成多大的混乱和误导。

意译最大的问题就是翻译的人必须是内行,而这严重妨碍了中国的对外交流。为了避免瞎翻译造成的混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每年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公布一些外来词汇的“标准翻译”。但是,信息时代的新词汇层出不穷,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就算是累死也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用意译代替音译,实在是花钱买罪受。

日本也曾经经历过我们目前的问题。从前日本人翻译外来词汇一律用汉字意译,比如科学、干部等词汇就是那时候翻译的。后来,日本人发现这样笨拙的翻译方式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因而改为一律用假名,也就是拼音,来翻译外来词汇。目前的日语已经成了一门极为开放的语言,任何语种的外来词汇都能迅速转换成日语,被日本人吸收进自己的知识库。日本人根本用着一个什么工作委员会来操心这件事儿。

汉字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守,改革起来困难重重。想当初如果不是胡适等人倡导现代白话文,并且引入了大量日语外来词汇和西方的语法结构,没准今天的中国人还得在四书五经的浩瀚书海里点灯蚝油。那可是两千多年前的书啊!几千年的历史里,汉字究竟有过多大的改革和变化?别说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就是今天的中文,和五四时期的中文相比,也不见的有多大的进步,充其量是个刚刚脱掉裹脚布的小脚罢了。反观英文,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鬼子有几个能看得懂莎士比亚的原文的?英文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改革,因而今天的英文已经面目全非。咱中国人要想取得点进步,也得有个开放的心胸和大脑才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敌人。我敢说,如果100年以后中国真的完蛋了,一定是被狭隘的民族主义给害的。


中国人有没有个开放的心胸和大脑,这个标准很难定,我估计老米不点头,有几个人就不会同意,然后中国人就只能被称做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顺便说一下,只要再多几个阁下,不用100年,中国人就会以黄皮肤为耻,说中国话为耻,中国的完蛋指日可待了。
 
最初由 林良锋 发布
凡事不能绝对,音译和意译都有局限性,在汉语中不乏妙到毫巅的意译,音译也有传神之处,只是在眼下你无法做到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中文翻译外来语时是否信达雅,有些翻译的确牛头不对马嘴,但也有很多可以接受的保存了下来,中文是必须更新,但我还是人为中文的美妙恰是她的悠久,文字的形式并不完全代表民族思维的局限,大屁股走得有点远了。

举个例子:伟哥。
 
最初由 James 发布


举个例子:伟哥。

绝佳!实在想不出还能译成什么:cool:
 
感谢TALK给出的原文
窃以为莎翁的原文和莎翁的英文有些区别吧.
这两个字一混,给人感觉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外读不懂莎翁的作品呢.
 
最初由 James 发布
英语当中的外来语,又该怎么办呢?

英语本来就是几种语言合成变化而来,不过每天都有新词产生.
另外问了下法国人剧说法文很少有新词汇产生
 
最初由 phonecard 发布
感谢TALK给出的原文
窃以为莎翁的原文和莎翁的英文有些区别吧.
这两个字一混,给人感觉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外读不懂莎翁的作品呢.

难道莎翁不是用英文写的原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