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落后2

最初由 phonecard 发布


英语本来就是几种语言合成变化而来,不过每天都有新词产生.
另外问了下法国人剧说法文很少有新词汇产生

为什么英语每天都有新词产生?
 
最初由 James 发布


为什么英语每天都有新词产生?

可能是因为每天都有新事物产生
 
最初由 phonecard 发布


可能是因为每天都有新事物产生

面对每天都产生的新事物,为什么中文就不用每天都产生新词?
 
最初由 James 发布


面对每天都产生的新事物,为什么中文就不用每天都产生新词?

笑话,因特网这样的词还少吗?
您以前学过高等代数这样的课程吧?里面的词可是又怪又难记.还不如用原文.
 
最初由 phonecard 发布


笑话,因特网这样的词还少吗?
您以前学过高等代数这样的课程吧?里面的词可是又怪又难记.还不如用原文.

许多字确实难记。反过来,如果老外从中文译过去,你考虑过没有。在这生活,你肯定有看药物说明的经历吧?你去问问土生土长的老外,他们看得懂吗?

汉字的美学价值以及信息量根本不是拼音文字可比的。
 
最初由 James 发布


许多字确实难记。反过来,如果老外从中文译过去,你考虑过没有。在这生活,你肯定有看药物说明的经历吧?你去问问土生土长的老外,他们看得懂吗?

汉字的美学价值以及信息量根本不是拼音文字可比的。

所以我倾向于用原文, 可惜大量的学术作品和论文都是西文.
是否可以立英文为第二官方语言呢?
至于药物说明中文的也难懂,谁知道里面的怪物质是啥啊
 
高等代数中的绝大多数数学术语其实是很形象直观的,非常便于记忆,当然结合对定义的理解后效果更好。比如说“环”这个概念,英文是“Ring”, 用的就是“环”这个意思。试想一个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中国学生,他完全可以在阅读定义之前,猜测到将描述的是一种抽象的数学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环的特点;当在充分理解所对应的定义后,这个概念应该就像生了根一样难以忘记了。而如果用原文,“Ring”本身就有很多其他的意思,有谁能在看定义之前联想到它的数学结构呢?恐怕说英文的学生也不一定做得到吧。当然,如果你认为这一点并不重要,那也没有办法。

诚然,这些概念不是中国发明的,但我们既然是在学习别人的东西,就不能生搬,照般;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且这种意译从某种程度上更适合于正在使用中文进行学习的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或者有需要的学生必然会去把英文的原词找来学会,比较。

抛开高等代数,中文的意译很多时候是非常生动的,比如“激光”-受激发而产生的光,“小提琴”-首先是琴,然后是提着的琴,最后是小的提着的琴,这远比一个什么“梵阿铃”来的直观的多;与此同时,音译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比如“镭射”、“雷达”都非常生动。音译和意译的作用其实是互补的,这二者的共同存在完全可以应付不断出现的外来词。

在大多数情况下,走极端都是不可行的。

补充一点。对于使用原文,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行的,尤其是和人名有关的术语或人名。比如“Abel群”,现在的数学书都逐渐使用原名代替音译的人名了;这样做其实很好。现在很多学术书或教材都在意译术语旁用括号标上原文,这也是很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一举两得。
 
近代中英语言接触


叶向阳 文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周振鹤教授认为,近代中英的语言接触,主要表现在民间和学术两个层面。

  民间的接触主要是通过中英两国通商史上的人员交流出现的。最早的中英混合语称“广东番话”,它是一种民间汉语与英语融合的产物,一般只用于口语。鸦片战争后,广东番话被上海的洋泾浜英语所取代。洋泾浜英语的特点是词汇量少(约700个),音位也少,而且相近的音都可以互相替代。

  学术上的接触早期主要表现在字典、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上。此后,英语教学和外国人编的中文杂志、报纸成为中外语言接触的一个重要层面。

  中英语言的接触产生了晚清的话语革命。譬如“民主”、“自由”、“经济”等汉语原有的词汇,被赋予了新意。当时有人称此现象为“续貌易神”。这场悄悄的革命,意义深远,在不经意间,大量的中国话已被外来语所替代了。(《中华读书报》2002.8.7)

――一个多世纪的“续貌易神”,在不经意间,使得大量中国话被“外来语”所替代了。
  现代汉语能够用来表示现代思维意识。现代汉语的形成,是一场极其重要的、最最深刻的信息文明革命。它的改变,不但有旧词新用,旧字新组装,而且有句式表达的精细化。所谓精细化是多维度的精细化。它不但有细微的精确尺度,而且还包括高度概括的精确表达方式。它是在外来语刺激下本民族自主的革命,不是简单的替代。当然,语言是不能革命的,但是无数改良积累上百年,使它脱胎换骨,也就等同于革命了。





说中文固步自封可以休矣。通过批判中文固步自封进而过渡到批判狭隘的民族主义更是荒谬。
 
最初由 neverever 发布
高等代数中的绝大多数数学术语其实是很形象直观的,非常便于记忆,当然结合对定义的理解后效果更好。比如说“环”这个概念,英文是“Ring”, 用的就是“环”这个意思。试想一个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中国学生,他完全可以在阅读定义之前,猜测到将描述的是一种抽象的数学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环的特点;当在充分理解所对应的定义后,这个概念应该就像生了根一样难以忘记了。而如果用原文,“Ring”本身就有很多其他的意思,有谁能在看定义之前联想到它的数学结构呢?恐怕说英文的学生也不一定做得到吧。当然,如果你认为这一点并不重要,那也没有办法。

诚然,这些概念不是中国发明的,但我们既然是在学习别人的东西,就不能生搬,照般;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且这种意译从某种程度上更适合于正在使用中文进行学习的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或者有需要的学生必然会去把英文的原词找来学会,比较。

抛开高等代数,中文的意译很多时候是非常生动的,比如“激光”-受激发而产生的光,“小提琴”-首先是琴,然后是提着的琴,最后是小的提着的琴,这远比一个什么“梵阿铃”来的直观的多;与此同时,音译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比如“镭射”、“雷达”都非常生动。音译和意译的作用其实是互补的,这二者的共同存在完全可以应付不断出现的外来词。

在大多数情况下,走极端都是不可行的。

补充一点。对于使用原文,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行的,尤其是和人名有关的术语或人名。比如“Abel群”,现在的数学书都逐渐使用原名代替音译的人名了;这样做其实很好。现在很多学术书或教材都在意译术语旁用括号标上原文,这也是很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一举两得。

说得好。还想把Panzer叫出来讲讲的。他是行家。
 
最初由 phonecard 发布


所以我倾向于用原文, 可惜大量的学术作品和论文都是西文.
是否可以立英文为第二官方语言呢?
至于药物说明中文的也难懂,谁知道里面的怪物质是啥啊

中文的许多药物名是一看就知道的。那些音译的,让人一头雾水。
一定要生硬地说哪门语言不好,是很愚蠢的。
至少可说各有优点。
 
最初由 James 发布


我倒是觉得繁体字比较好。简体字就好比对中国文化拦腰一刀。
:cool:

我与家父通信都是用繁体。
 
最初由 neverever 发布
高等代数中的绝大多数数学术语其实是很形象直观的,非常便于记忆,当然结合对定义的理解后效果更好。比如说“环”这个概念,英文是“Ring”, 用的就是“环”这个意思。试想一个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中国学生,他完全可以在阅读定义之前,猜测到将描述的是一种抽象的数学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环的特点;当在充分理解所对应的定义后,这个概念应该就像生了根一样难以忘记了。而如果用原文,“Ring”本身就有很多其他的意思,有谁能在看定义之前联想到它的数学结构呢?恐怕说英文的学生也不一定做得到吧。当然,如果你认为这一点并不重要,那也没有办法。

诚然,这些概念不是中国发明的,但我们既然是在学习别人的东西,就不能生搬,照般;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且这种意译从某种程度上更适合于正在使用中文进行学习的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或者有需要的学生必然会去把英文的原词找来学会,比较。

抛开高等代数,中文的意译很多时候是非常生动的,比如“激光”-受激发而产生的光,“小提琴”-首先是琴,然后是提着的琴,最后是小的提着的琴,这远比一个什么“梵阿铃”来的直观的多;与此同时,音译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比如“镭射”、“雷达”都非常生动。音译和意译的作用其实是互补的,这二者的共同存在完全可以应付不断出现的外来词。

在大多数情况下,走极端都是不可行的。

补充一点。对于使用原文,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行的,尤其是和人名有关的术语或人名。比如“Abel群”,现在的数学书都逐渐使用原名代替音译的人名了;这样做其实很好。现在很多学术书或教材都在意译术语旁用括号标上原文,这也是很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一举两得。

采用音译也没什么不直观的。中文里的很多词汇都是用音译过来的,比如“刹那”、“涅盘”、“菩提”、“佛”等等,今天的中国人用的也挺顺手,没人说这玩意儿不够直观。这些词汇还是南北朝时期翻译过来的,那时候的人们翻译佛经一律都是音译,也没见这些音译对中文有什么损害。今天的中国人,简直比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还顽固。

“小提琴”还居然算得上“非常生动”?别逗了。照你这么说,“爱情的冲锋枪”改名叫“大抱琴”算了,比“吉他”生动多了。
 
“刹那”、“涅盘”、“菩提”几个字也就是文化人拿来炫耀的, 到农村多半没人知道
 
最初由 Kent以东首帅哥 发布
“刹那”、“涅盘”、“菩提”几个字也就是文化人拿来炫耀的, 到农村多半没人知道

“菩萨”总该知道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