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 大屁股 发布
有点意思。这主儿还真是说出了点事实:逻辑这玩意儿就像“航天性”一样,是从鬼子那学来的。如果没有鬼子的洋枪洋炮外加大烟炮打进大清国,咱中国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话驴唇不对马嘴。
不过,逻辑这玩意儿,说穿了就是说话可信的艺术。可惜了咱泱泱5000年文明古国,居然混到了连怎么说话都得跟别人学的地步。这5000年里不知道咱老祖宗都干吗去了。可能有人得不服:逻辑和“航天”一样,都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拿今天的科学成就去苛求老祖宗是不公平的。这种说法缺乏最起码的常识。西方世界第一次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从《几何原本》就开始了,直到今天,《几何原本》仍然被看作是一部训练逻辑思维的经典教材。别忘了,欧几里德跟咱国人最自鸣得意的孔孟老庄岁数差不了多少,也就是前后一两百年的事儿。咱老祖宗分不清马和白马的时候,西方人已经用逻辑工具研究公理化数学体系了。
回到现代汉语这个问题上来,咱们的所谓“逻辑”还真是像“航天性”一样,是彻头彻尾从西方引进的。没有西方的逻辑和语法,咱老祖宗的玩意儿充其量就是个窜天猴的水平。现代汉语,其实不过是个杂种(杂交品种的意思,不是骂人的那个杂种)。语法是从西方引进的(有《马氏文通》为证),词汇是从日本人那学来的,而古代汉语的文化遗迹又随处可见。这样大拼盘式的文字,不出个七荤八素的毛病那才叫活见鬼。
指出问题所在不是为了冷嘲热讽。前几天渐渐女士承认“逻辑的确不是中文的强项”,但她又指出“这样比较是不公平的”,原因是逻辑本身就是从西方那里引进来的。其实,公平不公平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咱得从比较中发现问题,然后给现代汉语找出条出路来。这里谁都是学中文出来的,拿自己的语言穷开心并不那么令人愉快。当年马健忠写《马氏文通》没有全面照搬西方语法结构,已经是棋错一步,其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非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充斥今天的现代汉语,类似“这件事儿我也不知道”似的只有中国人自己才懂的语言在中文里大行其道。现代汉语改革的另外一步臭棋就是引进日语的双音节词汇以后,没能解决词词界限问题,一大堆汉字堆在一起,读起来疲惫不堪。
另外,咱中国人(准确地说是咱汉族人)说话没有逻辑习惯,也是助长了汉语的弱逻辑性的重大原因。老百姓说话,尤其是北京人,总喜欢把几个有代表性词堆在一起,一句话就算说完了。“救火”、“养病”、“晒太阳”都是老百姓的口头语,那管你什么主谓搭配?“一个红灯,一下子排到崇文门”更是出租司机们常说的,这句话主谓宾你找到一个都费劲。
这倒不是什么好与不好的问题。逻辑性强弱只是一个现象,没有必然的好坏,诸位没必要总是着急上火地忙着给自己的东西辩护。我说这一堆话也决不是为了挤兑咱自己同胞。我早就说过,逻辑这东西也有两面性,太强的逻辑要求反而让说话人束手束脚。汉语可以表达得非常简单、明练、生动、活泼、优美,这与汉语受到较少的逻辑限制是分不开的。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 刀”,如此形象活泼的语言,恐怕是英语表达不出来的。但是,任何事情有收获就有代价,中文的逻辑性就是比别的语言弱,这是个铁的事实,谁也别不愿意承认。我很同意这么一个说法:英语是法治的语言,而中文是人治的语言。法治和人治也许都能达到同一个目标,但是代价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