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 吗?----与大屁股切磋. [闲聊]

最初由 qlgc 发布
对不起,这个不是三段论,只是一个推理过程。

这个推理过程本身有问题,看来所谓的语言的逻辑性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使用语言的人的思维呀。
 
1)古英语比现代英语更容易发生歧义。
2)现代英语是古英语经过吸化演变而来。
3)吸化处理包括:引进如拉丁、法、西班牙等众多语言的词句等等
结论:
正宗的英语(古英语)逻辑性比不上吸化处理后的现代英语,难道现代英语的逻辑性会比拉丁、法、西班牙诸文更好?

以上推论不足之处请指正。
 
1)古“窜天猴儿”比现代“神5”更容易掉地上。
2)现代“神5”是古“窜天猴儿”经过西化演变而来。
3)西化处理包括:引进钢铁外壳,引进电脑控制,借用美国人福特兄弟上天的成果

结论:
正宗的“窜天猴儿”(古代的一种鞭炮,可以升空20米)的航天性比不上西化处理后的“神5”,难道“神5”的航天性会比西人火箭更好?

此推论不足之处就不用指出来了。
 
最初由 观雨 发布
1)古“窜天猴儿”比现代“神5”更容易掉地上。
2)现代“神5”是古“窜天猴儿”经过西化演变而来。
3)西化处理包括:引进钢铁外壳,引进电脑控制,借用美国人福特兄弟上天的成果

结论:
正宗的“窜天猴儿”(古代的一种鞭炮,可以升空20米)的航天性比不上西化处理后的“神5”,难道“神5”的航天性会比西人火箭更好?

此推论不足之处就不用指出来了。

有点意思。这主儿还真是说出了点事实:逻辑这玩意儿就像“航天性”一样,是从鬼子那学来的。如果没有鬼子的洋枪洋炮外加大烟炮打进大清国,咱中国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话驴唇不对马嘴。

不过,逻辑这玩意儿,说穿了就是说话可信的艺术。可惜了咱泱泱5000年文明古国,居然混到了连怎么说话都得跟别人学的地步。这5000年里不知道咱老祖宗都干吗去了。可能有人得不服:逻辑和“航天”一样,都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拿今天的科学成就去苛求老祖宗是不公平的。这种说法缺乏最起码的常识。西方世界第一次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从《几何原本》就开始了,直到今天,《几何原本》仍然被看作是一部训练逻辑思维的经典教材。别忘了,欧几里德跟咱国人最自鸣得意的孔孟老庄岁数差不了多少,也就是前后一两百年的事儿。咱老祖宗分不清马和白马的时候,西方人已经用逻辑工具研究公理化数学体系了。

回到现代汉语这个问题上来,咱们的所谓“逻辑”还真是像“航天性”一样,是彻头彻尾从西方引进的。没有西方的逻辑和语法,咱老祖宗的玩意儿充其量就是个窜天猴的水平。现代汉语,其实不过是个杂种(杂交品种的意思,不是骂人的那个杂种)。语法是从西方引进的(有《马氏文通》为证),词汇是从日本人那学来的,而古代汉语的文化遗迹又随处可见。这样大拼盘式的文字,不出个七荤八素的毛病那才叫活见鬼。

指出问题所在不是为了冷嘲热讽。前几天渐渐女士承认“逻辑的确不是中文的强项”,但她又指出“这样比较是不公平的”,原因是逻辑本身就是从西方那里引进来的。其实,公平不公平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咱得从比较中发现问题,然后给现代汉语找出条出路来。这里谁都是学中文出来的,拿自己的语言穷开心并不那么令人愉快。当年马健忠写《马氏文通》没有全面照搬西方语法结构,已经是棋错一步,其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非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充斥今天的现代汉语,类似“这件事儿我也不知道”似的只有中国人自己才懂的语言在中文里大行其道。现代汉语改革的另外一步臭棋就是引进日语的双音节词汇以后,没能解决词词界限问题,一大堆汉字堆在一起,读起来疲惫不堪。

另外,咱中国人(准确地说是咱汉族人)说话没有逻辑习惯,也是助长了汉语的弱逻辑性的重大原因。老百姓说话,尤其是北京人,总喜欢把几个有代表性词堆在一起,一句话就算说完了。“救火”、“养病”、“晒太阳”都是老百姓的口头语,那管你什么主谓搭配?“一个红灯,一下子排到崇文门”更是出租司机们常说的,这句话主谓宾你找到一个都费劲。

这倒不是什么好与不好的问题。逻辑性强弱只是一个现象,没有必然的好坏,诸位没必要总是着急上火地忙着给自己的东西辩护。我说这一堆话也决不是为了挤兑咱自己同胞。我早就说过,逻辑这东西也有两面性,太强的逻辑要求反而让说话人束手束脚。汉语可以表达得非常简单、明练、生动、活泼、优美,这与汉语受到较少的逻辑限制是分不开的。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 刀”,如此形象活泼的语言,恐怕是英语表达不出来的。但是,任何事情有收获就有代价,中文的逻辑性就是比别的语言弱,这是个铁的事实,谁也别不愿意承认。我很同意这么一个说法:英语是法治的语言,而中文是人治的语言。法治和人治也许都能达到同一个目标,但是代价不同。
 
最初由 大屁股 发布


有点意思。这主儿还真是说出了点事实:逻辑这玩意儿就像“航天性”一样,是从鬼子那学来的。如果没有鬼子的洋枪洋炮外加大烟炮打进大清国,咱中国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话驴唇不对马嘴。

不过,逻辑这玩意儿,说穿了就是说话可信的艺术。可惜了咱泱泱5000年文明古国,居然混到了连怎么说话都得跟别人学的地步。这5000年里不知道咱老祖宗都干吗去了。可能有人得不服:逻辑和“航天”一样,都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拿今天的科学成就去苛求老祖宗是不公平的。这种说法缺乏最起码的常识。西方世界第一次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从《几何原本》就开始了,直到今天,《几何原本》仍然被看作是一部训练逻辑思维的经典教材。别忘了,欧几里德跟咱国人最自鸣得意的孔孟老庄岁数差不了多少,也就是前后一两百年的事儿。咱老祖宗分不清马和白马的时候,西方人已经用逻辑工具研究公理化数学体系了。

回到现代汉语这个问题上来,咱们的所谓“逻辑”还真是像“航天性”一样,是彻头彻尾从西方引进的。没有西方的逻辑和语法,咱老祖宗的玩意儿充其量就是个窜天猴的水平。现代汉语,其实不过是个杂种(杂交品种的意思,不是骂人的那个杂种)。语法是从西方引进的(有《马氏文通》为证),词汇是从日本人那学来的,而古代汉语的文化遗迹又随处可见。这样大拼盘式的文字,不出个七荤八素的毛病那才叫活见鬼。

指出问题所在不是为了冷嘲热讽。前几天渐渐女士承认“逻辑的确不是中文的强项”,但她又指出“这样比较是不公平的”,原因是逻辑本身就是从西方那里引进来的。其实,公平不公平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咱得从比较中发现问题,然后给现代汉语找出条出路来。这里谁都是学中文出来的,拿自己的语言穷开心并不那么令人愉快。当年马健忠写《马氏文通》没有全面照搬西方语法结构,已经是棋错一步,其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非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充斥今天的现代汉语,类似“这件事儿我也不知道”似的只有中国人自己才懂的语言在中文里大行其道。现代汉语改革的另外一步臭棋就是引进日语的双音节词汇以后,没能解决词词界限问题,一大堆汉字堆在一起,读起来疲惫不堪。

另外,咱中国人(准确地说是咱汉族人)说话没有逻辑习惯,也是助长了汉语的弱逻辑性的重大原因。老百姓说话,尤其是北京人,总喜欢把几个有代表性词堆在一起,一句话就算说完了。“救火”、“养病”、“晒太阳”都是老百姓的口头语,那管你什么主谓搭配?“一个红灯,一下子排到崇文门”更是出租司机们常说的,这句话主谓宾你找到一个都费劲。

这倒不是什么好与不好的问题。逻辑性强弱只是一个现象,没有必然的好坏,诸位没必要总是着急上火地忙着给自己的东西辩护。我说这一堆话也决不是为了挤兑咱自己同胞。我早就说过,逻辑这东西也有两面性,太强的逻辑要求反而让说话人束手束脚。汉语可以表达得非常简单、明练、生动、活泼、优美,这与汉语受到较少的逻辑限制是分不开的。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 刀”,如此形象活泼的语言,恐怕是英语表达不出来的。但是,任何事情有收获就有代价,中文的逻辑性就是比别的语言弱,这是个铁的事实,谁也别不愿意承认。我很同意这么一个说法:英语是法治的语言,而中文是人治的语言。法治和人治也许都能达到同一个目标,但是代价不同。

仁兄这段话思路很清楚, 但别忘了, 您还是用您不以为然的中文表达的.

在任何语言中老百姓的口头语都不会很符合语法规范, 不能因此说该语种不"法". 英文口语中类似汉语口语中"救火”、“养病”、“晒太阳" "一个红灯,一下子排到崇文门”等等不符合语法的例子一样不胜枚举, 例如:

"I don't know nothing about it"
"long time no see"
"Right lane must exit" (How can a "lane" exit?)
"My brother he always...."

顺便说一下, “这件事儿我也不知道”没有任何语法问题, 不过是 "我也不知道这件事"的宾语前置形式而已. 再说, 这句话身为汉语, 当然是"只有中国人自己才懂的语言", 有什么必要照顾外国人的言语习惯?

还是那句话, 如果汉语逻辑性差, 那么靠用汉语为交流媒介研制的卫星火箭等东西都不会上天.
 
简单地说,观雨提出的例子应属类比不当。西化后的汉语,会不会比西文更西文?可能性是有的,但并没有做到。英文当然不是西文中最严谨,最富有逻辑性的,比如说法文,就比它更严谨。但总体来说,西文之间的差异比它们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是一个级别的。

自然科学领域里,用于描述严谨科学概念的现代汉语充斥着西语的痕迹。比如说,很多数学定理的用语,几乎可以闻出西语的味道:

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数是质数,别一个数或者是质数,或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陈氏定理)

其英文描述如下:
1. There exist an integer N such that every even integer greater than N is the
sum of a prime and an almost prime.
2. There exist infinitely many almost twin primes.

如果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用这种语言说话会被认为有病,但西人这样说话却不少见。
 
还有类似“晚饭吃食堂”、“屋里着火了”之类的,完全是老百姓自己发明的土话,跟什么宾语前置、状语前置没半点关系。英语里的倒装句是正规的语法结构,即便在很正式的文档里也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should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let me know.

而咱中国人口头上说的“晚饭吃食堂”、“屋里着火了”,完全是一种缺乏逻辑习惯的表现。更让人气短的是这些上不了台面的所谓口头语在老百姓嘴里随处可以听到,你要是能在10句话里找到2句符合语法结构反倒成了新鲜事儿了。

英语里的"I don't know nothing about it"和“晚饭吃食堂”的性质不能类比。英语里的这些不规范用语属于习惯用语,典型例子是“long time no see”。据说,这还是咱中国人对英语的伟大贡献。习惯用语的特点是建立在高度的共识基础上,大家都这么说,于是原先不规范的语言也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而咱汉语里的不规范表达,完全是不良的说话习惯的产物,具有高度的随意性。某人根据“吃食堂”可以任意发明一大堆新词儿,比如“吃老莫”、“吃半亩园”、“吃麦当劳”等等,一个人发明这些词儿以后,其他人可以迅速领会并且广泛传播这些新词汇,根本不需要事先有什么共识。所以, 某网友说得对,中文句子的确很需要上下文才能完全理解。严格来说,中文哪有什么严格的语法?说话人基本上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把一大堆有代表性的词堆在一起,只要听的人能懂就行。所以,中文是一种人治的语言,特定的规矩不多,人的作用在中文表达里无比重要。意会比言传在中文里往往能传递更多信息。

您说对了,我还的确是用中文表达的。“但别忘了, 您还是用您不以为然的中文表达的”之类的挖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用过了,不过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采取的态度是嗤之以鼻。历史记住的是胡适、蔡元培、鲁迅、钱玄同这样一些名字。
 
以下看来是一个律师说的英语,可以说是逻辑严密的法制语言的典范,看到了顺便贴上来让大家轻松一下。

玩笑归玩笑,这个话题很有趣,讨论也很精彩。希望楼上各位有功夫的话继续下去。
 
听到一个小朋友说了一句E式中文:“我不知道如果水比果汁更解渴”。其实他是想说:“我不知道是否水比果汁更解渴”。估计这是因为,他一天到晚用的英语里面,“如果”和“是否”都是if。

有点搞不懂,这两个相差很大的意义难道在鬼子看来非常接近?
 
最初由 观雨 发布
1)古“窜天猴儿”比现代“神5”更容易掉地上。
2)现代“神5”是古“窜天猴儿”经过西化演变而来。
3)西化处理包括:引进钢铁外壳,引进电脑控制,借用美国人福特兄弟上天的成果

结论:
正宗的“窜天猴儿”(古代的一种鞭炮,可以升空20米)的航天性比不上西化处理后的“神5”,难道“神5”的航天性会比西人火箭更好?

此推论不足之处就不用指出来了。

是莱特上天,哥儿们,福特是造车的
 
最初由 大屁股 发布

......其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非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充斥今天的现代汉语,类似“这件事儿我也不知道”似的只有中国人自己才懂的语言在中文里大行其道。现代汉语改革的另外一步臭棋就是引进日语的双音节词汇以后,没能解决词词界限问题,一大堆汉字堆在一起,读起来疲惫不堪。
......

那么比较一下这句:Das glaube ich nicht,它和你的例子异曲同工得很呢。
 
最初由 大屁股 发布
......说话人基本上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把一大堆有代表性的词堆在一起,只要听的人能懂就行。......

德文也一样,他们往分离动词里塞东西,能让分离动词的两个部分出现在不同的两页书上,嘿嘿,大屁,要是逻辑这玩意儿主宰语言的命运,魁北克就成天堂了。
 
最初由 无业游民 发布
听到一个小朋友说了一句E式中文:“我不知道如果水比果汁更解渴”。其实他是想说:“我不知道是否水比果汁更解渴”。估计这是因为,他一天到晚用的英语里面,“如果”和“是否”都是if。

有点搞不懂,这两个相差很大的意义难道在鬼子看来非常接近?

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不是讨论的范围,因为任何逻辑严谨的语言都无法避免。我们讨论的是汉语语句结构性的歧义 -- 由于汉字堆砌在一起,没有固定规律将字词分离而造成的歧义。
 
诸位对我的帖子的评论我都看明白了(太长的没细看)。
但是,里面似乎没有一句是指出我的语病和逻辑问题的(模拟QLGC的除外)。
只是观点和我的不一样罢了(当然还有常识之误)。
上面的所有正反例子,不过是孤立的个体的人(包括我)自己使用语言的孤立的句子的组合,这在逻辑里是无法用来穷举证明的。大家都可以找出无穷的中、西文的正、反例子来。

所以,语言(中文、西文)只是人用来表达思维的字符,何来好坏、巧拙之分?语言有没有逻辑或逻辑的对错、优劣只能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有逻辑,而与用来表达逻辑的语言本身的优劣无关。

如果能论出中、西文那个更有逻辑,是不是也能论出李白、沙翁那个文学性更强呢?----仅供娱乐,与逻辑无关。另有主坛中文逻辑题一道,供思考:http://www.comefromchina.com/newbbs/showthread.php?s=&forumid=3&threadid=184667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