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目照片]是不是成都的都进来吧*美食*美女*美景!!!!让你大饱眼福哦~嘻嘻~不进来的会后悔的哦~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我也想三,但害怕去了变雪娃娃了:D

我去睡觉了哈,明天早上8点30的课:crying::crying:
 
恩,好的.我明天要坚持到晚上9点去了.天哪,这是周末吗???
 
成都的冬天总是灰蒙蒙的,那天气象一件老是晾不干的衣服。出太阳会是一件让全市人民都很高兴的事,有四川民歌为证“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诶――”宽巷子茶馆的生意今天就特别地好,两边的狭长的街沿上都坐满了喝茶的人。有搓麻将的老人,有谈恋爱的小情侣,还有几个背包客。却依然是静。茶客大都懒洋洋的,眯着眼睛享受着这难得的阳光。唯一的声响就是稀里哗啦的撮麻将声。
 
我很喜欢的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

  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儿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著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殊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精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萧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官。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一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门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情得任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排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乎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三月末日于成都
 
成都散记
黄裳
--------------------------------------------------------------------------------

  关于成都,我最初的记忆是从几位唐朝诗人的诗句里得来的。杜甫晚年曾经在这里流寓过一个不短的时期。他住在故人严武的军中。等到严武一死,他就只好再流浪,流浪,不久就客死在耒阳。在这位大诗人的晚年的作品中,我找不到什么光与色,除了那一种重重地压在人心上的衰飒的气氛。

  其次就是那一位中国的堂璜(Don Juan),晚唐的诗人李商隐,也在诗歌里赞颂了成都。出现在他的诗里的是美酒,当垆的厨娘和妓女。这使我想起他生活着的时代,中原正是在大乱之后,然而在“蜀”这一隅,还是“升平的世界”。当时的人们所寻求的,除了鲜艳的肉和芳醇的酒以外,似乎就更没有什么了。“美酒成都堪送老”,他是预备在酒的麻醉中过了这一生的。

  当我所搭的载重汽车从驷马桥驶进成都以后,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先是远远的就已经望见了隐在灯雾里的迷离的城市。在经过了两三小时的夜里行驶以后,心里是早就盼望着早早赶到了的。我站在卡车的前面,迎着早春的夜风,望着愈驶愈近的布满了华灯的街道,心里微微的感到了一些温暖,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境里来了。

  在车上时就已经受到了两位住在成都的商人善意的警告,说成都的旅馆是常常没有空房间的。担心着会有露宿的危险,所以车一停就跳上了黄包车。看那黄包车夫的行动真是悠闲得很,不过才两个转弯,就已经到了预先打听了来的那一家旅馆的门口。在最热闹的春熙路上。

  侥幸我被接待到一间最后空着的楼上的房间里。这旅馆的布置和北平的旧式旅馆差不多,一进门是一个狭狭长长的过道,里边是一个大的天井,四周环绕着客房,我的房间在里边的第二进里,天井里种了两棵大芭蕉,当我走出我的房间凭倚在栏干边上的时候,正好摩着它的大而绿的叶子。

  安放了行李,洗了脸,我就又走到街上来了。正在旅馆对面是一家茶楼,窗子开着,里边坐满了茶客,还有着急促的弦管的声音。我看他们一面品茗一面听歌的姿态真是悠闲得很,然而我却不想走上楼去。因为我不愿再看到那些歌女的姿态。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已经厌恶了这个。记得八九岁时随了大人到北方特有的“茶楼”里去,看见台前拉了一条绳子,一个个艳装的女人,侧了身子,一只手扶了那根绳子,在努力的喊出不自如的腔调来,两眼总是瞟着两边楼上的什么地方。这种姿态很使我不高兴,从此就不再走进那种茶楼里边去。成都的清唱不知道是怎样一种情形,中国究竟是一个广大的国家,虽然地方隔了那么远,我恐怕真会有类似的情形。倒还不如让我在街上踱着听着这悠扬的弦管,想像着这些风雅的人们在过着“燕子笺”“桃花扇”时代的那种生活的好罢。

  街上的人还是那么多,可是商店都已经在上门板了。灯光渐渐的隐了下去,后来只剩下一个卖甜食的担子的油灯还在闪烁。那是一个老人,稀疏的白发,干净的青布棉祆,勤快的煮着那些甜甜的“吃的”。左面的担子上一排排着十几个碗,里边泡着莲子、西米、青梅、银耳……他的两只手熟练的从里边舀出莲子来,倒在左边的一个小铜锅子里去。放好了水,盖上盖子,一个垂了双髻的女孩子替他抽着风箱,一会儿,他又打开锅子,加两勺糖,再盖上,添两块枯枝,汤就开了,倒在小瓷碗里,加上一枚有着长长的柄的小铜调羹。我坐在暗暗的灯光里吃了一碗,默想着过去在哪儿看过的一张宋人画图,“货郎图”。那小车儿的装置就十分像眼前这一副。多么齐全地安置着那些小巧可也是必要的材料。这个老人和他的小孙女--应当是罢――是多么平安多么和谐的操作着。

  我慢慢地吃完了莲子汤。胃里充满了温暖,慢慢地走回去了。我想该不会更有什么主顾了罢?

  由于疲倦,回来后就上床睡了。

  夜里十一点多钟,忽然为一种歌声惊醒。这是一个女人的歌声,另由一个男人用胡琴和着。歌声非常激越凄凉。从直觉里觉得该是“凤阳歌”之类,是流浪人的歌声。胡琴的调子单调地回复着,女的自己还拍了板,更增加了音节上的凄切,我努力想听出她的词句来,可是终于听不出。

  一时在枕上想到了很多事情。也都是值得悲哀的事情。

  我记起了一个月前过的那些无聊日子,那时我看过的那一出戏,和在戏里扮作护士的一个女孩子,她那摇摇的身段,雪白的素服,小小的加了黑边的自帽子,和那帽檐下面的甜甜的眉眼。

  当时她给了我一种悲哀的感觉,路上我时时想起这影子,在南京朱雀路的晚上曾经想起来过,现在就又想起来了。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使我每逢感到忧郁寂寞时总要归结于“悲哀”。这使我看人间的风景时失去了颜色,我想我们真不该有那么“一面之缘”。

  我在成都的第二个早晨是一个难得的晴天,有着淡黄色日光的晴天。很早我就已经醒来了。算算口袋里只剩下仅够吃一顿简单的早点的钱,我不得不去到一个学校里去找一个旧日的朋友,有没有把握可也完全不能一定。那学校在成都的西南角上,学生则全部住在文庙里边。当我踏进那朱红漆的大门以后正巧遇见了T,我们已经有六年没有见面了,然而一见却还能认得。从我们的衣服上看来,他似乎比我还窘,可是他究竟招待了我这个远道的朋友吃了一顿早点,用掉了他才拿到的一点救济金,这笔钱他是要用来维持一个月的。

  得了T的引导,我在一个外国牧师那里拿到了一笔“旅费”,这点钱用来买车票到重庆是不够的,我还得等候随后赶来的朋友,自己先用这笔钱来看看这个城市了。

  在一个下着小雨的下午,我踱进了武侯祠。

  在红漆剥落的山门上挂着准许民众公开游览的牌示。因为这里是驻了军队的。这使我想起了在百花潭的门口徘徊着,终于不得进去;同时想瞻仰一下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草堂的想望也失望了。这一种游山玩水的兴致,现在似乎已经没有那么浓厚了。可是当时却的确是因为得以踏进这个古柏参天的院子而欣喜着的。

  这些苍翠槎桠的树木,在杜甫的诗里就已经出现过的了。是不是天宝以来的遗物呢,这我无从知道,然而它们的确给这所庙宇增添了阴森的古味。古柏丛中散布着一些卖面食的席棚,雨后零落的样子芜秽得很。有两座唐碑在碑亭里,这恐怕是文献足征的最古的遗物了罢?

  再进去是汉昭烈帝的正殿。两庑里塑着蜀汉的文武官僚。大概是很近的塑物,也实在不大高明。我看那大概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五虎将的神态几乎完全一样,除了黄忠特有的白胡子以外,如果没有刻了各位事迹的牌子,我几乎分别不出他们的名字。

  昭烈帝的塑像在正殿里,左右有关张陪祀着。在角隅里还有着北地王刘湛的塑像。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位乐不思蜀的阿斗。祀其子而祧其父,这在中国的旧礼教上讲起来,似乎是说不过去的事,然而在这里也就可以看出一点人心取舍的标准来,《三国志》引《汉晋春秋》曰:

  “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湛怒日,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
 
下雪了,大家小心开车阿,不要骂我唐僧阿

新版成都食谱

【成都食店】
乡老坎★★★★☆: 位于西延线。四合院式, 味道很不错,很便宜,两个人50元吃得非常好了,特别推荐手撕饼。
红杏酒楼★★★☆:位于西延线。新派川菜的代表,服务生不分男女全部剃光头,味道适合我们这种想吃辣有吃不了辣的人,吃晚餐的话最好6点前到,不然的话就和门外的另100人一起等位吧。
大蓉和★★:位于西延线。人气极旺,看到很多人在排队等位,忍不住也排队进去吃了一顿,主打瓦罐汤、牛骨髓、开门红什么的,味道真的很一般。
谭鱼头★★★★:位于一环路青阳宫附近。全国有很多分店,装修很花心思,味道比别的鱼头店确实要好一点。
热盆景★★★★:位于红星路。据在旅游局干过的朋友说,成都味道最好的火锅。
皇城老妈★★★★★:成都最负盛名的火锅店,据说连锁店已经开到了美国、台湾。现在还开始经营酿酒业。首先外型就把你镇住了,Cool得要命,一整面墙做成川西民居的雕塑,大厦柱子的钢筋故意外露。 进入里面,装修也是Cool得很,完全的现代派,真的很有一点品味。一、二、三 、四楼都是餐厅,顶楼是坝调茶馆。一楼有一个自助火锅厅,是日本回转式的,还有民谣吉他歌手在唱英文歌。顶楼搞了个茶馆,有一个透明的天井,逢周三、日还放怀旧黑白电影,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到茶馆二层要求放映文革时的记录片。
狮子楼★★★★:琴台路以及红色年代楼上都有。另一家著名的火锅店,感觉味道没有皇城老妈辣。
巴国布衣★★★★:位于科华北路。川东风格,几个文化人所开,但太贵,味道一般。开设了烹饪学校,出版了几本川菜书。
天府豆花庄★★★:位于一环路。比较出名的豆花店 ,用豆腐花可以做出无数的菜色。
蒋排骨★★:位于双南小区。个人觉得味道一般 ,可能不是正宗的原因。
瓦坛子★★★★:位于一环路高升桥附近。很有特色的川西民居装修风格,茶杯就是一个小小的坛子,价格便宜,味道挺好。
府河人家★★★:位于双南小区。火锅店,人气很旺,味道不错。
钦善斋★★★★:位于武候祠附近。很有文化的名字吧?古色古香,服务一流。据说跟华西医大也能扯上一点关系,事实上每道菜都放有药材,讲究营养和食疗,起码招牌是这样打的,属于新派川菜。
 
石象湖大酒楼★★☆:位于武候祠附近。另一招待客人的地方,主题就是“石象湖”,装修一般,食物一般,没有很多特色,但门口也挂了几块奖牌。
巴乡鱼头★★★☆:位于装修属于仿古风格,鱼头味道还不错,两人要了1.5斤(18元/斤)没能吃完。
卞氏菜根香★★★:有几家分店,我去的是位于肖家河的那家店。如果不告诉你,你会觉得这是酒楼的名字吗?特色是泡菜。
新疆风味★★☆:位于双南小区,成都不多的新疆餐馆之一,味道还行。
知味餐★★★★:位于双南小区。食店的名字就是这样的叫的,路边小店,做的是川菜的家常菜,味道很好,I like It。
大盆鸡★★★:位于玉林小区。新疆特色菜,28块钱小份的,三个人未能吃完。
川东老家★★★★:位于老成灌公路靠近成都的公路上。沈宏飞、余杰都是座上客,有几道很有特色的菜,最多人吃的就是“鸡杂煨锅”。
四川好人★★★☆:位于双南小区。特色也是“鸡杂煨锅”,味道比川东老家稍差,但胜在位于城内。
光头香辣蟹★:位于北门的府南河边上。名气很大,但我们极其失望,服务很差,所谓的香辣蟹就是将只有两指大的螃蟹放在红汤里煮,这样的货色骗骗离海比较远的成都人可能还可以。
公菜馆★★★☆:位于抚琴路。是四合院式的结构,据说是某大军阀的住所,有几道菜真的还是有点特色。是招待重要客人的好地方。
祖母的厨房★★★★☆:位于科华北路。味道还是不错的,看看里面满是老外就知道了。推荐鸡蛋色拉三文治(10元),罗宋汤(10元)。
九尺鹅肠发源地赵老三火锅★★☆:鹅肠确实比别的地方好的多。
华兴煎蛋面★★★★:总店位于玉林小区。不起眼的煎蛋面也可以搞得这么好吃,真是服了成都人的钻研精神。现在在几处地方开了分店,成都的食店就是这样的,只要受欢迎马上开分店。
塔里木穆斯林餐厅★★★★☆:位于太平南路。自从培根路拆掉后,倍感失落。好在在附近还有太平南路,这家餐厅是绝对正宗的路边小店,同样,味道也绝对的是正宗新疆风味,推荐炒面片、烤羊肉。因为比邻川大,所以附近的红瓦寺街是饭后散步的绝佳去处。可以买一张CD、买一斤水果、买一本《新周刊》、买一支雪糕,然后在买好《蜘蛛侠》电影票后等待开场的时候上上网,让人回到了大学时代,简直Perfect! 
烧鸡公★★★☆:位于三槐树街与庆云街交界的益州宾馆内,一个露天大排档,但却有很多人开车来吃,成都人就是这样,只要好吃,不远万里也会跑过来的。烧鸡公,简单说就是小公鸡火锅,煮好后端上来的,味道还好。
飘香富贵闲人会所★★★☆:位于一环路跳伞塔附近。 听说这家店很久了,这次终于去了。吃下来两个人是150元,还好。服务殷勤,食物一般。
中国会所★★★★:位于中国酒城。成都最贵的食府之一,与银杏齐名。 金壁辉煌的装修,很高的大堂,仿照四川民居的风格,殷勤的服务。
周大妈夕阳红老菜馆★★★☆:位于羊西线末段。感觉没有很多的特色,可能类似的食店去的较多的缘故。但胜在味道还可以,价钱不贵,两人不到100元。
钟记烤鸭店聚源膳★★★★☆:位于福兴街30号,在王府井百货后面,找不到就问人吧。这家店始建于1886年,成都的那些老字号说起来真是不得了, 随便说几家就是上百年历史的。在都市的中心居然还有这样奢侈的地方,进了钟记的门,里面是错落有致的川西民居风格,墙身是用青砖砌的,瓦也是黑的,都是带有岁月的灰尘的。最令我喜欢的是这里有阳光雅座!想想看,在这样的深秋,坐在露天的阳光下下面享用美食,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享受呢?
银杏川菜馆★★★:府南河边上。成都最贵的地方之一,富丽堂皇的四川民居风格,有意思的是一楼茶座上演的是弦乐二重奏。
何氏冷锅鱼★★★★:王府井百货后面的小巷里,找不到就问人吧。最喜欢吃里面的咸菜,我想这就是它与众不同的秘密所在。
雨田烧菜★★★☆:王府井百货后面的小巷里,找不到就问人吧。很便宜,土豆烧牛肉等都不错,逛街走累后的方便之选。
郑氏阳光餐厅★★★:位于双林路。最有名的是白果炖土鸡汤。
红灶老家★★★★:位于体育场路口。 招牌菜是霍香鱼头,应该是成都市独一无二的绝活,吃完鱼头,在汤汁中加入米饭,真想连碗一起吃下。
翘脚牛肉★★★☆:位于海椒市街。为什么叫“翘脚”呢?店里写了一段典故:在当年的乐山,有一家为贫苦大众开的牛肉店,食客是一只脚放在凳子上另一只脚站着的,谓之“翘脚”。其实吃的就是牛杂火锅,白味的,蘸辣椒吃。 有时间还想去。
水碾河肥兔火锅★★★☆:位于水碾河路。网上说小偷很多,但我没有发现。生意好得很,肥兔是主打,方竹笋鸡也不错。
白家高记肥肠粉★★★★★:脏兮兮的路边大排档,但据说是最好的肥肠粉。7月份开始已经变成了白家高记饮食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连锁经营了,招安了很多加盟店。一环路高升桥附近那家据说是最正宗的。强烈推荐。
陈麻婆豆腐★★★:总店位于青阳宫对面。我来成都最受不了的麻辣就是在这里吃的。
夫妻肺片★★★★:总店位于市中心的总府路。吃过了这家的夫妻肺片,你一定会觉得其他的都是冒牌货。
韩包子★★:遍地都是分店。我个人觉得一般,没什么特别。
赖汤元★★:总店位于市中心的总府路。也没觉得比别的好到哪里去。
龙抄手★★:总店位于春熙路的路口。人极多,味道根本没有好到 值得你苦等半小时。
三合泥★★★:快失传了的好东西,我 是在公馆菜里面吃到的,街上我没看到。据说在四川宾馆东面的肯德鸡天桥下有一家店,在原来科大东门的小街也有一家。
龙眼包子★★:分店挺多。一般。
喳喳面★★:几乎每一 家面馆都有,喜欢的话还是有特色的。
豆汤饭★★★★☆:我去的那家据旅游局的朋友说是最正宗的,位于牛市口海椒市,名字叫“温记府庙豆汤饭馆”。所谓豆汤就是黄豆煮出来的汤,里面放了猪肺的话,就叫仔肺豆汤,豆汤饭就是再叫一碗饭咯。你还可以叫一些猪杂做的凉拌菜,也就几块钱一盘,味道好的不得了。
蹄花★★★☆:我去的那家店名叫“老号胖妈蹄花”,位于祠堂街口。蹄花的“蹄”指的是猪蹄,“花”是不是指的将猪蹄切开来煮就像花朵一样?我猜是这样的。7元一碗,一点都不肥腻,佐着辣椒油吃,好味道。
崇州荞面★★:位于盐市口的小巷子里。据说是比较正宗的,我吃的是鸳鸯的,就是两种面一起的,一种是荞面,另一种是肥肠粉那种粉(是薯粉?)
烟袋巷13号八宝粥★★★:其实,牛肉火锅粉更好吃。想吃就要快点了,据说要拆了。
板凳抄手★★★★:位于鼓楼北一街,玉带桥附近,百年老字号!我认为是成都最好的抄手,起码比龙抄手要好。门扁由流沙河所写,那字写得还真不错。“板凳抄手”典故,相传在当年的眉山,有一渡口,贺氏开了一抄手店,没有桌子只有板凳,故名。掌柜的说在西门和蜀都大厦还有两家分店。
花溪牛肉面★★★☆:位于红瓦寺街,我挚爱的街区。粉是过桥米线那种。
蒸蒸糕★★★:我相信很多成都人都未必吃过,因为这位推着双梁自行车的摊主说这是失传了50年的东东。其实就是用米粉夹着糖心蒸出来的,两毛一个,现场制作。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