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炒作中国火箭残骸,但掉下来的却是美国的“太空垃圾”

问题是有人喜欢在复杂的句子里耍定义把戏来宣传 LM-5M 的残骸,但选择性地视而不见 StarLink 的残骸,哪怕同样是 3m 多的大小两片残骸被发现:什么造成生命财产损失高于某个概率呀、什么燃烧解体前大于多少吨啊。



1659624895908.png


没有问题呀,西方监管中国,中国也监管美国,互相监督世界就会更美好。
自己监管自己,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肯定搞不定。
 
最后编辑:
问题是有人喜欢在复杂的句子里耍定义把戏来宣传 LM-5M 的残骸,但选择性地视而不见 StarLink 的残骸,哪怕同样是 3m 多的大小两片残骸被发现:什么造成生命财产损失高于某个概率呀、什么燃烧解体前大于多少吨啊。



浏览附件1055850


何必混淆概念呢。一个是返回途中掉落的部件,属于不可控制风险;一个是二级推进装置,铁定坠落到地球某个角落,但是落哪我就是不告诉你,看谁倒霉吧。就好比一个是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掉下来,砸向对面车道的车子,而另一个是朝对面车道仍石头,砸谁算谁。
 
最后编辑:
胡扯,LM-5B 根本就没有二级,正是因为不需要二级、运送的22-23吨级舱段去空间站轨道,才会导致芯一级滞留在椭圆轨道很长时间才再入。

StarLink 所在的是圆形轨道,受控再入是可以比较容易做到的。LM-5B 芯一级滞留在 200+km 椭圆轨道、如何改进实现受控再入才是工程难题。

应该以 uncontrolled re-entry 按国别以累计总吨位来计算风险。StarLink 凡是故障或者为了省钱而不受控再入的都做加法算总量。


何必混淆概念呢。一个是返回途中掉落的部件,属于不可控制风险;一个是二级推进装置,铁定坠落到地球某个角落,但是落哪我就是不告诉你,看谁倒霉吧。就好比一个是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掉下来,砸向对面车道的车子,而另一个是朝对面车道仍石头,砸谁算谁。
 
最后编辑:
何必混淆概念呢。一个是返回途中掉落的部件,属于不可控制风险;一个是二级推进装置,铁定坠落到地球某个角落,但是落哪我就是不告诉你,看谁倒霉吧。就好比一个是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掉下来,砸向对面车道的车子,而另一个是朝对面车道仍石头,砸谁算谁。
你能告诉我这个区别吗?车轮砸中了比石头砸中了危害小?
既然知道铁定落什么地方,那么可控风险是不是比不可控风险危害小?危害小为什么要告诉你呢
 
胡扯,LM-5B 根本就没有二级,正是因为不需要二级、运送的22-23吨级舱段去空间站轨道,才会导致芯一级滞留在椭圆轨道很长时间才再入。

StarLink 所在的是圆形轨道,受控再入是可以比较容易做到的。LM-5B 芯一级滞留在 200+km 椭圆轨道、如何改进实现受控再入才是工程难题。

应该以 uncontrolled re-entry 按国别以累计总吨位来计算风险。StarLink 凡是故障或者为了省钱而不受控再入的都做加法算总量。


土工航天啥时候这么牛逼了,连2级都不用了?难道是吹上太空的?
 
你能告诉我这个区别吗?车轮砸中了比石头砸中了危害小?
既然知道铁定落什么地方,那么可控风险是不是比不可控风险危害小?危害小为什么要告诉你呢
我说我从南天门砍到蓬莱东路,一路杀人不眨眼,
1659630638877.png
 
LM-5B 的确就是芯一级 之上直接搭载 问天实验舱(20.5m 那么长的整流罩)。

多级构型的 LM-5 不是用来往空间站轨道运 22-23 吨级别舱段的。
土工航天啥时候这么牛逼了,连2级都不用了?难道是吹上太空的?
 
最后编辑:
LM-5B 的确就是芯一级 之上直接搭载 问天实验舱(20.5m 那么长的整流罩)。

多级构型的 LM-5 不是用来往空间站轨道运 22-23 吨舱段的。
奥,这么看更恶劣,就是火箭完成使命后,直接原地仍了不管了。

“按照设计,长征五号B的中心助推器级将把总长17.9米问天实验舱一直推进轨道。这意味着助推器也将进入轨道
这与大多数火箭不同,大多数火箭的末级通常在发射后很快返回地球。进入轨道的上一级火箭通常在释放了有效载荷后再次启动引擎,引导其在无人区域(比如海洋中央)再入大气层。”
 
最后编辑:
跟不学无术的人没什么话好说。LM-5B 级别的液氢液氧火箭、送 22-23 吨的舱段上 ~400 km 高的空间站轨道,芯一级在 200 km 以上高度分离滞留在椭圆轨道,如何受控再入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问题。

只不过现在没有其他国家送 22 吨重的舱段上空间站轨道,也基本没有一级构型的中等偏重火箭了 (原因是用途不是那么多,航天飞机也早已退役)。以前送 ISS 的类似级别舱段上空间站轨道,也会有类似问题。

1659631544872.png


奥,这么看更恶劣,就是火箭完成使命后,直接原地仍了不管了。
 
跟不学无术的人没什么话好说。LM-5M 级别的液氢液氧火箭、送 22-23 吨的舱段上 ~400 km 高的空间站轨道,芯一级在 200+ km 分离滞留在椭圆轨道,如何再入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问题。

只不过现在没有其他国家送 22-23 吨的舱段上空间站轨道,也基本没有一级构型了。以前送 ISS 的类似级别舱段上空间站轨道,也会有类似问题。

浏览附件1055859
行拉,你家土工最牛逼,最受委屈了,干啥都被人误解,忍辱负重。太空仓也不是啥新技术了,人家马思克的火箭都自己能飞回来了,所以技术不过关,就不要蛮干,何必为了面子危害全人类呢。
 
SpaceX 的 Falcon 系列可回收火箭的一级不在 200+ km 那么高的轨道分离,也没有运过 22-23 吨的舱段上 ~400 km 高的空间站轨道。

无法认为 Falcon 系列的回收是同样的工程学问题。就算可回收的 LM-8R 研制出来,由于用途不同也仅能解决 LM-5B 再入的部分问题。

总不能说,建空间站的事情美俄干过、而且某些任务还必须用毛子火箭或者航天飞机,也存在一些不受控再入的情况,现在不再建新的大型舱段了,就让别人不解决 LM-5B 受控再入就不准发射。3m 长落到地面的 LM-5B 芯一级燃烧分解后的残骸,和 3m 长的不受控再入的 StarLink 残骸,在对于地面生命财产造成的风险上并没有区别。

公平的讨论就是,以不受控再入的累计总重量而论:LM-5B 燃烧解体成很多大大小小碎片,StarLink 也存在较大残骸。

行拉,你家土工最牛逼,最受委屈了,干啥都被人误解,忍辱负重。太空仓也不是啥新技术了,人家马思克的火箭都自己能飞回来了,所以技术不过关,就不要蛮干,何必为了面子危害全人类呢。
 
最后编辑:
SpaceX 的 Falcon 系列可回收火箭的一级不在 200+ km 那么高的轨道分离,也没有运过 22-23 吨的舱段上 ~400 km 高的空间站轨道。

无法认为 Falcon 系列的回收是同样的工程学问题。就算可回收的 LM-8R 研制出来,由于用途不同也仅能解决 LM-5B 再入的部分问题。

总不能说,建空间站的事情美俄干过、而且某些任务还必须用毛子火箭或者航天飞机,也存在一些不受控再入的情况,现在不再建新的大型舱段了,就让别人不解决 LM-5B 受控再入就不准发射。3m 长落到地面的 LM-5B 芯一级燃烧分解后的残骸,和 3m 长的不受控再入的 StarLink 残骸,在对于地面生命财产造成的风险上并没有区别。
搞的象个不可克服的难题。火箭回收就是个成本问题,土工不愿意做而已。
 
确实技术层面可能研发二级构型发射 22-23 吨舱段去空间站轨道,让芯一级在 100+ km 高度就更快再入,也就没有椭圆轨道上 200+ km 高度滞留带来的预测再入的困难了。确实也是几年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

话说回来,SpaceX 明明可以在圆形轨道上让 StarLink 受控再入,但实际有大量的不受控再入,这难道不更加明显是成本问题吗?双标就是矫情。

搞的象个不可克服的难题。火箭回收就是个成本问题,土工不愿意做而已。
 
最后编辑:
确实技术层面可能研发二级构型发射 22-23 吨舱段去空间站轨道,让芯一级在 100+ km 高度就更快再入,也就没有椭圆轨道上 200+ km 高度滞留带来的预测再入的困难了。确实也是几年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

话说回来,SpaceX 明明可以在圆形轨道上让 StarLink 受控再入,但实际有大量的不受控再入,这难道不更加明显是成本问题吗?双标就是矫情。
土工的火箭最近几年反复出现同样问题,说明土工根本没想去解决,尽管举国。而马思克的火箭一直在改进,从完全不受控到完全受控,尽管人家是个私企。出了问题就承认错误,该赔的赔,该改进就改进,很朴素的道理,到了土工那就是行不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