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选举,CFC网友中有人被民调调查过吗?

哈哈,我一人代表CFC华人,拉低保守党支持率
 
投票选举不是赌博押宝,不是说押到了民调高的政党就赢了什么似的。至少民调结果对我这种比较固执(往好的方面说是有主见的)的人来说是没用的。反而我觉得有时会有反作用,比如说有人觉得反正民调自己想选的某党肯定嬴,自己选不选无所谓就不去投了;或者担心某党会成为多数党而选择策略性投票,转投其它小党而分散了选票。😎
民调的针对用户是各党派,企业,公司,媒体什么的,给个人的都是副产品。信则有,不信则无。

我就问,你们想有还是不想有?🥺
 
我收到过短信和电话调查,我都没有回复,电话一听就挂掉了。

周末愉快!
八九十年代的收费电话热线,是如何注册的?我一直想把自己的电话搞成这样的,他们敞开打,我的账户疯涨 :D
 
民调的针对用户是各党派,企业,公司,媒体什么的,给个人的都是副产品。信则有,不信则无。

我就问,你们想有还是不想有?🥺


我宁愿相信油管上直播的 PP 在卡尔顿区的大型集会,比上周在Carney 在Nepean的规模大得多了去了!

不管怎样,你相信就好。只要能去投票表达自己的意愿就是好的👌
 
我宁愿相信油管上直播的 PP 在卡尔顿区的大型集会,比上周在Carney 在Nepean的规模大得多了去了!

不管怎样,你相信就好。只要能去投票表达自己的意愿就是好的👌
其实我也很好奇保守党怎么能组织到这么多人的。看来campaign的组织能力很强。
就看最后结果怎么样了。
 
其实我也很好奇保守党怎么能组织到这么多人的。看来campaign的组织能力很强。
就看最后结果怎么样了。


原因很简单,看到那么多人举着”CHANGE”的牌子了吗。
 
要吸引支持者来参加集会,既要打动人心,又要降低他们行动的心理门槛。心理学和社会运动研究里,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1. 赋予参与意义(意义感)
人不会为了无聊的事专门出门。要让潜在支持者明白:

> “你的出现很重要。”
“你能成为改变的一部分。”
“这不是别人的事,是你的事。”l

——讲清楚为什么这场集会值得参加,让人觉得“不去反而后悔”

2. 降低参与成本(门槛感)
比如:
地点方便(交通便利)
时间合理(不是凌晨三点)
形式友好(不是必须站8小时晒太阳)
明确告诉大家:“只需要来一小时也OK!”、“不需要演讲,只需要在场就好!”
人越觉得“简单、容易加入”,越可能动身。
3. 营造情感氛围(归属感和期待感)
用语言和视觉传达出一种:

“大家一起,彼此支持”的氛围

带点仪式感的小元素,比如统一颜色的衣服、标语、音乐,这些都会让集会更像一场“大家的事情”,不是孤单行动。
---
4. 明确具体行动(行动清晰)
模糊的号召比如“来表达你的意见吧”,比不过具体的指引,比如:
> “4月30日中午12点,市政厅门口集合,一起举牌子表达对环保法案的支持!”
——人们需要清晰的行动指引,而不是模糊的情绪发泄。
5. 让行动变成一种“社会证明”
简单说就是:
“很多人都来了,所以我也应该去。”
可以在宣传时强调已有多少人参与了,比如“已有500人报名”、“包括XX名知名人士会出席”。
这是一种利用心理学里的从众效应。
6. 故事化动员(Storytelling)
如果能分享真实故事,比如“一个普通人因为某政策受到了什么影响”,让人产生共情,比单纯讲道理更打动人心。

总结一句话:
要让支持者感到:

“这很重要”
“我能做到”
“我不是一个人”
“这件事值得我出门”
 
不接不明来电,可是PP, PP老婆,保守党候选人分别发短信拉选票,烦人,他们怎么得到号码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