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无名的裘德》的吗?

笑言

早期用户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2-01-16
消息
5,925
荣誉分数
18,522
声望点数
1,393
很久不读名著了,近日经朋友推荐,断断续续在读哈代《无名的裘德》。已经读到尾声,觉得文字离我们比较遥远。洗凡先生的译文非常漂亮----大概太漂亮了,读起来略有点不自然----有点译制片千人一腔的感觉,于是偶而也翻翻原文(Jude the Obscure,by Thomas Hardy),试图感受原著的语言氛围,结果就读得很慢。:D

小说以及小说表达出的意味的确非常深刻。由于电影的缘故,作者的另一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更出名。记得还是读本科的时候,特意独自一个人去一家影院看的旧片,过了没几天,那家影院遭了大火,所以印象比较深刻。

《无名的裘德》以毛头小伙子裘德企图去牛津读神学为开端,写他做神职人员的梦想,但后来他却顺着生活的轨迹,变成了会用拉丁文背圣经的石匠裘德。宗教、婚姻、情欲、道德在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苏的坚持和裘的耐性相辅相成,串成了一个个很好看的故事。但我感受深的,是哈代笔下坦露的人性。原来这样朴实的叙述,可以如此打动人。假如适当忽略一些译文过于华丽的词藻,感受会更深。

人性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需要自己来解决,我一向尊重也敬佩能把持自我的人,但他们的痛苦忧伤却未必比不把持的人轻。这样生活或那样生活也许有社会的标准衡量好坏,但只有随自己的意思生活,才最舒服。假如这种舒服不带来很糟糕的后果,何不任其发展呢?乐观的让他乐观,苦恼的随他苦恼,恐惧的由他恐惧,痴情的也任他痴情。

扯得太远了,关于《无名的裘德》反倒没有说什么。其实这种世界名著,权威们的评论已经很多,就不必我来罗唆了。有读过的同道,一起讨论一下倒也不坏;)
 
看来这个话题没什么人感兴趣,贴了几个论坛只有一份回贴:(
抄来大家看看。
===========================================================
本贴由蛇儿于2002年7月01日15:53:38在乐趣园〖飞不走的蝴蝶〗发表.

《无名的裘德》是我无意中接触到的第二本哈代小说。如果说《德伯家的苔丝》让我感受到了哈代的文字魄力,那么《无名的裘德》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小说,有时小说和小说的技巧无关。最平凡最生活的最真实的表现和叙述就有一种让小说的故事永不磨灭的力量。裘德太平凡了,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如裘德一样的人物存在?遭遇比他更曲折更可悲的大有人在。或者你就是,我就是。因而你我都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或者是主人公的原形。
============================================================
 
老大,这个太深奥了,讨论不上来了噢。 :(

说老实话,读名著跟年龄都有关系的,不同的年龄理解都不同。我记得高中时读过司汤达的<红与黑>,说实在的,真是惭愧,压根儿就没理解,呵呵。 :) 不过我想如果现在让我再重读一遍的话,肯定就不同喽。 :D
 
哈皮熊,不瞒你说我确实读了,很久以前的一阵,我很迷翻译小说的,家里还收藏了好多呢,不过说来也惭愧,哈代的这本小说就是读不下去,就看了两到三个章节吧,当时确实是认为深奥了点。 :)

呵呵,不过就几个章节也算是读了呀。 :) :) :)
 
大学的时候读过一些,什么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司汤达的《红与黑》是同寝室的人推荐的,当时看得有些疯狂。那个推荐我看《红与黑》的小子最后为殉情竟真的跳了嘉陵江,他家人将我给他的信转回来时赫得我真是目瞪口呆。:eek:

我看这些名著没耐心,很少从第一篇看起,常常是先从中间读起,然后自己来个倒叙 :blowzy:
 
哈哈,有点意思,enjoy长老原来读名著有从最后一章看起的习惯噢。还好我读<红与黑>的时候没太理解,不然可能也跳河去了。:)

哈皮熊老说这个文学苑是鸳鸯蝴蝶派,这要有人跳河了更乐死他了。 :D
 
我看书一向很慢,看名著时总有一种完成任务似的感觉慢慢啃。唯有《红与黑》是一天下来一气看完的,好象看武侠,写的精彩。不过看的快忘的也快。印象比较深的是于连给自己鼓气要kiss人家小姐时说这是自己的“责任”不可不做:)
 
真是不好意思,老大说的这本书没读过。:p

司汤达的〈红与黑〉曾经尝试了三遍要把它读完,可是每次都是中途放弃。:p :p

一口气读完的是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当时,是从早上一起来就看,一直看到晚上睡觉。:p

读书读的最多的时候,还是高中的时候。那时,我们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每天早上都要一个同学来讲一讲对一本书的看法。就这样,高中三年积累了不少。当时,还觉得烦,现在看来,还得谢谢他。:)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