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得慌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2-10-02 消息 9,388 荣誉分数 257 声望点数 193 2005-01-29 #17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 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文丑,如插标卖首尔!” ....
J*J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6-17 消息 36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2005-01-30 #19 虽然很难听, 不喜欢;;; 虽然以前就一直奇怪为什么中文翻译的"汉城"跟韩文原音相差那么远--一般都是直译的吧..//? 但是看来“首尔” 应该是 韩文发音的直译 --Seoul ..
陨石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3-03-18 消息 994 荣誉分数 33 声望点数 158 2005-01-30 #20 以前一直记不住汉城的英文翻译, 现在好了。 中国也应该教全世界将中国的英文翻译成 Central Kingdom
yoshida 台湾省高级外省人 VIP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377 荣誉分数 45 声望点数 158 2005-01-30 #21 嗯 有了钱之后,想的不是替人民做好事,创造历史,弘扬继承的文化,想的是篡改歪曲历史. 好在中国人民也容易搞定,一人给100圆人民币就成,不过只是一年的服务费,如果第二年还要叫那倒霉的玩艺儿,还要继续付钱. :blowzy:
嗯 有了钱之后,想的不是替人民做好事,创造历史,弘扬继承的文化,想的是篡改歪曲历史. 好在中国人民也容易搞定,一人给100圆人民币就成,不过只是一年的服务费,如果第二年还要叫那倒霉的玩艺儿,还要继续付钱. :blowzy:
R register0001 知名会员 注册 2004-07-23 消息 699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128 2005-01-30 #22 想当年,慈禧任命的朝鲜总督袁士凯先生在的时候,他们放过一个屁?
S SystemA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12-02 消息 29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2005-01-30 #23 Re: 嗯 最初由 yoshida 发布 有了钱之后,想的不是替人民做好事,创造历史,弘扬继承的文化,想的是篡改歪曲历史. 好在中国人民也容易搞定,一人给100圆人民币就成,不过只是一年的服务费,如果第二年还要叫那倒霉的玩艺儿,还要继续付钱. :blowzy: 点击展开...
Re: 嗯 最初由 yoshida 发布 有了钱之后,想的不是替人民做好事,创造历史,弘扬继承的文化,想的是篡改歪曲历史. 好在中国人民也容易搞定,一人给100圆人民币就成,不过只是一年的服务费,如果第二年还要叫那倒霉的玩艺儿,还要继续付钱. :blowzy: 点击展开...
halfyoyo 初级会员 注册 2004-11-27 消息 4,40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2005-02-01 #24 改名与自信心 -------------------------------------------------------------------------------- ● 宋念申(多伦多) 2003年7月21日,柬埔寨国家新闻部向金边的三家中文媒体下达公文,要求把 首相洪森的中文译名改成“云升”。洪森改名,是因为他听当地一些华人说,“ 云升”这两个汉字更吉利,也更准确地表现了柬文的发音--尤其是他的祖籍地 海南方言的发音。 过了一段时间,中国媒体也开始废“洪森”而用“云升”。此举的直接后果 ,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感到混乱,很多人以为柬埔寨换了首相,更多人表示不适 应。 无奈10个月后,柬埔寨首相办公厅发布文告,把“云升”又改回了“洪森” 。 “首尔”之名令人难以适应 柬埔寨现任首相的译名,存在时间不过几十年。改这样一个译名尚且难以普 及,改变一个存在了几百年、使用频率极高的城市译名,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韩国汉城市(Seoul)市长1月19日宣布,将该城的中文名字改为“首尔”。 有报道说,华人世界反应迟缓,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没有全面发起配合性的 “正名运动”。于是,韩国《朝鲜日报》在1月25日的报道中,要求“中国人敞开 心胸”,尊重韩国将“汉城”改为“首尔”的选择和决定,并且强调:“如果韩 国人想这么做,就应给予尊重。” 也许韩国人实在高估了主观愿望的力量,低估了社会习惯的力量。且不说在 中韩交往如此密切的情况下,骤然改名可能带来的混乱,就是从语言与习俗的客 观规律而言,让人们接受新名字,也需要一个逐渐的、长期的过程。这其中如何 扯得上心胸是否敞开、对韩国人是否尊重的问题呢? “汉城”之名,的确不是Seoul(韩语“首都”)的音译。但Seoul一直没有 汉字名称,却并不表明这个城市一直没有。这里沿用的是古代李氏朝鲜王朝定都 时所定Hansung之名。此名的由来,又是和流经汉城的韩国第一大河――汉江,有 着莫大的关系。笔者不通韩文,只查到韩国官方网站上汉江的英译就是“Han River” ,不知道以后是不是干脆连“汉江”都要一起改掉? 翻译异国人名、地名,在很多情况下,的确需要遵循音译原则;但如果名字 早已约定俗成,长期使用,双方都明白指向的是一个实体,不从音译,也并不见 得就是一件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比如美国华人聚集的大都市San Francisco,中 文译名是“旧金山”,如果突然改称“圣弗朗西斯科”,大家必定不习惯。 历史上的汉字文化圈,情况又有不同。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其古籍 史料、传统文化都深受汉字影响,有的至今仍在使用着部分汉字。因此,人名、 地名不从音译,是太普遍的现象,无法用“华盛顿”、“伦敦”或“纽约”的例 子来套用。 真要较真的话,韩国(Republic of Korea)的国名为什么一定要翻译成“大 韩民国”呢?遵从“绝大多数”国家的做法,难道不应该是“高丽共和国”么? 尤其是那个在汉语里意义非凡的“大”字,为什么在英译中就没有,偏偏在汉译 中就要表现出来呢? 民粹情绪的反应 不少分析文章都已经指出,汉城改名的背后,其实体现着韩国近来日益走强 的民粹情绪。摆脱汉字文化影响,就是韩国诉求民族独特性的一个环节。 一个民族国家,分清内与外,找寻自身独特的认同,寻求合法性,是无可厚 非的。实际上,东亚国家目前普遍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但是,建立认同,与文 化上的彻底排他主义,并不是一回事。何况东亚国家之间的“我”与“他”,是 不那么容易分清楚的。 和儒家文化一样,汉字文化早已不是东亚某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独有的财富, 它记载着这一地区共同的历史和习俗,承托着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民族的精 神历程,它不应该成为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包袱。 当然,古代东亚“朝贡―册封”的大家庭解体不过百年,各个小家庭自我意 识正强,可能并不稀罕什么“家族遗产”。但是,历史本身早已证明过多次:试 图斩断历史、否定历史的国家,其实正是斩断了自新、自强之路。好比北京为了 建设现代化都市,把老城墙都拆光了,如今才意识到那正是最宝贵的东西――这 就是刚刚认识到:只有承认历史,尊重它的本来面目,从中汲取养分,才可能找 到建立民族认同的自信。 韩国人给汉城改中文名,这个选择应当得到尊重,但如果强迫性地要求所有 人都马上接受,这就显得有些不现实。笔者看到,中国官方的新华网就已经开始 用“汉城(首尔)”来介绍韩国首都,但谁都清楚,全面推广普及,并不是一项 简单的工作。 但愿“首尔”能快快被全球华人接受,大家都轻松领会、不犯迷糊。最怕的 就是又来柬埔寨首相那一出,改来改去,徒增烦恼。
改名与自信心 -------------------------------------------------------------------------------- ● 宋念申(多伦多) 2003年7月21日,柬埔寨国家新闻部向金边的三家中文媒体下达公文,要求把 首相洪森的中文译名改成“云升”。洪森改名,是因为他听当地一些华人说,“ 云升”这两个汉字更吉利,也更准确地表现了柬文的发音--尤其是他的祖籍地 海南方言的发音。 过了一段时间,中国媒体也开始废“洪森”而用“云升”。此举的直接后果 ,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感到混乱,很多人以为柬埔寨换了首相,更多人表示不适 应。 无奈10个月后,柬埔寨首相办公厅发布文告,把“云升”又改回了“洪森” 。 “首尔”之名令人难以适应 柬埔寨现任首相的译名,存在时间不过几十年。改这样一个译名尚且难以普 及,改变一个存在了几百年、使用频率极高的城市译名,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韩国汉城市(Seoul)市长1月19日宣布,将该城的中文名字改为“首尔”。 有报道说,华人世界反应迟缓,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没有全面发起配合性的 “正名运动”。于是,韩国《朝鲜日报》在1月25日的报道中,要求“中国人敞开 心胸”,尊重韩国将“汉城”改为“首尔”的选择和决定,并且强调:“如果韩 国人想这么做,就应给予尊重。” 也许韩国人实在高估了主观愿望的力量,低估了社会习惯的力量。且不说在 中韩交往如此密切的情况下,骤然改名可能带来的混乱,就是从语言与习俗的客 观规律而言,让人们接受新名字,也需要一个逐渐的、长期的过程。这其中如何 扯得上心胸是否敞开、对韩国人是否尊重的问题呢? “汉城”之名,的确不是Seoul(韩语“首都”)的音译。但Seoul一直没有 汉字名称,却并不表明这个城市一直没有。这里沿用的是古代李氏朝鲜王朝定都 时所定Hansung之名。此名的由来,又是和流经汉城的韩国第一大河――汉江,有 着莫大的关系。笔者不通韩文,只查到韩国官方网站上汉江的英译就是“Han River” ,不知道以后是不是干脆连“汉江”都要一起改掉? 翻译异国人名、地名,在很多情况下,的确需要遵循音译原则;但如果名字 早已约定俗成,长期使用,双方都明白指向的是一个实体,不从音译,也并不见 得就是一件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比如美国华人聚集的大都市San Francisco,中 文译名是“旧金山”,如果突然改称“圣弗朗西斯科”,大家必定不习惯。 历史上的汉字文化圈,情况又有不同。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其古籍 史料、传统文化都深受汉字影响,有的至今仍在使用着部分汉字。因此,人名、 地名不从音译,是太普遍的现象,无法用“华盛顿”、“伦敦”或“纽约”的例 子来套用。 真要较真的话,韩国(Republic of Korea)的国名为什么一定要翻译成“大 韩民国”呢?遵从“绝大多数”国家的做法,难道不应该是“高丽共和国”么? 尤其是那个在汉语里意义非凡的“大”字,为什么在英译中就没有,偏偏在汉译 中就要表现出来呢? 民粹情绪的反应 不少分析文章都已经指出,汉城改名的背后,其实体现着韩国近来日益走强 的民粹情绪。摆脱汉字文化影响,就是韩国诉求民族独特性的一个环节。 一个民族国家,分清内与外,找寻自身独特的认同,寻求合法性,是无可厚 非的。实际上,东亚国家目前普遍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但是,建立认同,与文 化上的彻底排他主义,并不是一回事。何况东亚国家之间的“我”与“他”,是 不那么容易分清楚的。 和儒家文化一样,汉字文化早已不是东亚某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独有的财富, 它记载着这一地区共同的历史和习俗,承托着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民族的精 神历程,它不应该成为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包袱。 当然,古代东亚“朝贡―册封”的大家庭解体不过百年,各个小家庭自我意 识正强,可能并不稀罕什么“家族遗产”。但是,历史本身早已证明过多次:试 图斩断历史、否定历史的国家,其实正是斩断了自新、自强之路。好比北京为了 建设现代化都市,把老城墙都拆光了,如今才意识到那正是最宝贵的东西――这 就是刚刚认识到:只有承认历史,尊重它的本来面目,从中汲取养分,才可能找 到建立民族认同的自信。 韩国人给汉城改中文名,这个选择应当得到尊重,但如果强迫性地要求所有 人都马上接受,这就显得有些不现实。笔者看到,中国官方的新华网就已经开始 用“汉城(首尔)”来介绍韩国首都,但谁都清楚,全面推广普及,并不是一项 简单的工作。 但愿“首尔”能快快被全球华人接受,大家都轻松领会、不犯迷糊。最怕的 就是又来柬埔寨首相那一出,改来改去,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