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仁到底有多冤?还白毛女真面目

nowond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02-10
消息
6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一剧《白毛女》,让黄世仁遗臭了万年。但经过记者对黄世仁的家乡河北省平山县进行详细调查,从群众那里得知了历史上那一段传说的真实面目。

黄世仁的爷爷黄运全,本是一个老实贫农,经过一辈子的省吃俭用艰苦创业在四十岁的时候买下了十五亩薄田,然后辛勤劳动惨淡经营最终将105亩地传给了他的独生子黄起龙。黄起龙念过私塾知书达理,聆听祖训秉承父业,低调做人,几十年来,将黄世仁的爷爷黄运全留下的100亩地扩大成千亩良田。并且有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儿子。黄世仁是长子,自然接了父亲的班儿。黄世仁自幼好学,学历至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黄家五兄弟在当地名声颇好。黄家仁人善心,经常周济邻里,行善积德。在当地是有名的黄大善人。黄世仁有一妻七妾,儿女成群,家庭和睦。(当时的法律允许有一夫多妻,黄世仁的婚姻状况不属于违法也在当时的道德规范之内)

杨白劳,黄世仁的发小儿(结拜),杨白劳的父亲杨洪业是当地有名的豆腐大王人称杨豆腐。杨家豆腐以质好价廉著称。杨洪业将他的豆腐事业传给他的独生子杨白劳之后,于41岁英年早逝。杨白劳承接父业之后,辛劳程度超出了他当公子时候的想象。又染上了赌瘾毒瘾,豆腐事业从此一路向南。当地百姓都很看不起他。

大春,贫农,一个小痞子,无赖。

喜儿,杨白劳的独生女儿,一个喜欢吃豆腐的胖懒妞。

《白毛女》把黄世仁描述成为富不仁横祸乡里的恶霸,强抢民女强奸喜儿最后在人民群众的吼声中被镇压了。杨白劳因欠黄家巨款无力偿还喝卤水自尽,喜儿据说在大山里呆了若干年须发皆白最后被大春救出。大春参加革命结束无赖生活。

事实: 黄世仁在杨白劳欠下巨额赌债无力偿还又遭债主追讨的时候立字据借给杨白劳大洋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10万人民币)然后又收留未成年的喜儿。杨白劳欠钱躲债吃喝嫖赌无脸见人最终误喝卤水不治身亡。黄世仁念在同杨白劳多年的情份上厚葬杨白劳并且收养喜儿。

看看“白毛女”创造者杨润身自己的回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情节上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再创作建议。如,歌剧中的杨白劳是腊月外出躲账,但杨润身清楚地记得,当年他父亲是拼死拼活挣够欠地主的利息,主动向地主还息。按照统治阶级的规矩,穷人还清债息就可以安度春节。剧中杨白劳、喜儿、大春三个劳力,完全可以还清黄世仁的债息,躲账有欠真实。杨润身就与两位编导商讨,由杨白劳躲账改为主动还息,但黄世仁为霸占喜儿,强词夺理,要求本利全还,逼杨白劳走上绝路。这样一改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完全没有对事实进行调查,仅凭自己的革命忠诚,就颠倒了杨白劳欠债不还的基本事实,又把为富不仁的帽子扣到黄世仁头上。

《白毛女》虚构的成分太大了。同时,颠倒事实。将黄世仁在名声上颠覆至万截不复的地方。实属大不应该。穿凿污史,辱前人于地下,公允何在?

人家都说窦娥冤,我看,黄世仁比窦娥还冤。

-----转载<看中国>
 
我真tmd服了某些人的想象力了,白毛女是真人真事改编的,而且曾不止一次地被采访.死的时候报纸上还登了.

知道为什么她头发白了吗?就因为常年深山大林没有盐吃.

而且,在中国"白毛女"不只一个.
 
很难想象,一个有文化的商人之家能起出来“白劳”这样的名字给孩子
这个编的出格了

虽然我对原剧也很多怀疑
 
作假太多呢, 总有一天真的也没人信了.
 
《收租院》,《白毛女》和其他反映黑暗“旧社会”的电影曾激发了几代人对“旧社会”地主的仇恨。然而近年来,海内外媒体不断揭露这些剧本的“创作”(编造)的真相。几年前,披露“刘文采大院”造假的《刘文采真相》曾引起国人的震惊,但旋即被中央批判和禁止。99年世界周刊曾发文揭露《白毛女》编造的过程。7月25日,国内媒体《中华读书报》发文详细披露了《白毛女》故事纯属编造的事实。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鲁艺”――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共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1938年春创建,设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专业系。抗日战争时期,奔向“鲁艺”成为当时革命青年最时尚的一种选择。艾青、丁玲、贺绿汀、贺敬之、王昆、于蓝、孙铮就是在这里被培养的。

由“鲁艺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可以称作解放区的文艺标志物,它激发了几代人对“旧社会”地主的仇恨,并且唱遍了延安、陕北、解放区甚至全中国。黄仁柯在其新作《鲁艺人――红色艺术家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中描述了《白毛女》创作的详细过程,披露了《白毛女》故事情节纯属编造的事实。

来源:传说中的白毛仙姑

1944年5月27日,“鲁艺”召开的欢迎会上,“西战团”演出的《把眼光放远一点》和其他一些节目,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鲁艺”的院长,周扬在演出结束后很自然地会见了“西战团”的编剧邵子南,很自然地问了一句“最近在忙点啥?”

周扬身为解放区最有权威的文艺机构“鲁艺”的院长,这种问话自然也就有点例行公事的味道。因此,当邵子南告诉他:“搞了一个戏曲剧本,想请周扬同志指教”时,他也就很随意地说了一声:“好呀,拿来看看呀!”

其实,周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白毛仙姑的故事了。在此之前的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在给周扬的信中,就已经谈到了这个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说在一个山洞里,住著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至于这仙姑到底身居何方则说法不一,山西人说在河北,河北人说在山西,反正就在晋察冀的一个洞里。

扭曲:痛斥剥削阶级

但是,周扬却从李满天描述的民间故事中,从邵子南 还没有定稿的戏曲剧本中,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尽管他还一下子说不准确这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周扬立即决定由“鲁艺”创作并演出一部大型舞台剧,就以“白毛仙姑”为题材。当时中共的七大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周扬心里希望通过这个大戏向七大献礼!

创作班子很快搭了起来。当时鲁艺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系,由于新秧歌运动,戏剧、音乐两系经常联手,所以周扬便决定《白毛仙姑》由戏剧系主任张庚总负责,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至于作曲则几乎汇集了音乐系所有的精兵强将: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

邵子南在他原先的戏曲剧本的基础上,很快就写出了剧本的演出本,主题当然已经不是民间传说中的行侠仗义,而是反映阶级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

但试排几场之后,周扬很不满意。他认为无论从立意还是从艺术形式还是从表演格调,《白毛仙姑》都没有走出旧剧的窠臼,没有新意。为此,他明确地提出:“鲁艺”要在党的七大召开之前,创作演出一部大型的新歌剧《白毛女》;要赋予新歌剧以新的主题,体现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张庚根据周扬的意见,果断地调整了创作班子。编剧换成了从文学系调来的贺敬之、丁毅,其他人马一律不动。

接受《白毛女》的创作任务后,贺敬之很快就以诗人的情怀和戏剧家的表述力,完成了新的剧本。新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新的主题,而这恰恰正是创作之初周扬看到但是没有明确说出来的那个“新的东西”。

刘少奇判“黄世仁”死

据悉,在《白毛女》创作组中,几乎包含了延安文艺界大部的精英。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中共七大召开的前一天,《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来自全国的527名正式代表、908名列席代表以及延安各机关的首长,几乎倾巢而出,观看首场的演出。

首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二天一早,中央办公厅就派专人来向“鲁艺”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观感。第一,主题好,是一个好戏,而且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成功,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

中央办公厅的人还就第三点意见做了专门的解释:“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也就是反抗地主阶级剥削的问题。这个戏已经很好地反映了这个问题。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将退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必然尖锐起来上升为主要矛盾。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还不枪毙了他?说明作者还不敢发动群众。同志们,我们这样做,是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呀!”中央办公厅当时没有明确这是哪位领导同志的意见,直到很久之后演员们才知道,这实际上是刘少奇的观点。

在以后的演出中,黄世仁、穆仁智就被当场枪毙了,更让观众‘人心大快’。于是带著广大老百姓对地主阶级的仇恨,全国刮起了一股《白毛女》旋风。
 
照楼主这个逻辑思维,那希特勒是最冤的了。


无非就是民运的小把戏而已。
 
最初由 东皇太一 发布
指责文艺作品作假的感觉就象指责政客说谎一样的

如果用"动过手脚"的文艺作品当事实来培养仇恨,那可就另当别论了.
 
现在又有千千万万个黄世仁 刘文彩 南霸天活过来了。

去看看现代生活中真实的矿主和各部门大大小小的包工头。
 
最初由 东皇太一 发布
指责文艺作品作假的感觉就象指责政客说谎一样的

文艺? 好象还专门有大邑刘文彩庄园供大家参观吧.
 
最初由 东皇太一 发布
很难想象,一个有文化的商人之家能起出来“白劳”这样的名字给孩子
这个编的出格了

虽然我对原剧也很多怀疑


原文一个豆腐大王, 转读一次就变成了“有文化的商人”. 靠, 原来艺术的创作就这么来的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