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善恶说

光辉岁月

太阳使者
注册
2003-05-09
消息
1,910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有人喜欢用其个人的善恶标准评论一个政治人物,比如当你说毛泽东伟大,他就说此人玩弄权术,无耻之极;当你说周恩来值得尊重,他就说周圆滑,是个墙头草(无耻造谣的就不说了)。说实话,这些评论用来评价和挑选你丈夫还不错。对于老百姓,看政治人物,应该看的是他本人是否对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是否对整个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关于毛和周对中国的贡献,网上有专门的论述,自己找吧)

美国曾经有个哥们儿,家里养着一百多个奴隶,外面写书说“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书的名字好象叫《独立宣言》),典型一个两面派嘛,但是大家都很尊重他,认为他为美国做出了贡献,还选他做美国总统,Rushmore山上四个人头像好像还有他一个。

还有有人说佩服刘少奇,彭德怀,说他们为人耿直,其实说这话的人不了解彭德怀当年是如何挤兑粟裕的,而刘少奇也是迫害彭德怀的功臣之一。这你怎么说?

所以,请不要随便以善恶评论政治人物。
 
解读文革当中实施的七大招术[ZT]
有一个令史家诧异的地方,文革初社会动乱(毛承认“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派仗武斗,烽火遍及大陆。但新政权(革命委员会)建立后,尽管人民生活困苦(例如城镇居民凭票供应月食肉人均半斤、糖一斤……),经济发展缓慢,可是,社会马上安定下来,甚至于气氛近于冷寂。
这是怎么造成的?回想起来,文革当时实行了有效的社会控制,约计有七大招数。

---------------
1,信息闭塞

国际交流压到最低限度。国际新闻一律由新华社发通稿,并实行有倾向性新闻选择新闻解释(按国内政治需要来任意取舍国际新闻)。再由各报一律转发,统一口径,舆论一律,形成“三人成虎”效应。
对国外形势报忧不报喜。对国内形势报喜不报忧。
媒体一律公费办,发行基本公费订,连读报也是单位安排(每晚二小时政治学习包括读报)。
一般读者无从比对选择,不怕你不信。所以老百姓以为“世界上还有四分之三受苦人等待我们去解放”。欧美百姓生活比我们苦的多。于是产生了幸福感,知足心。
但上层可通过各种文件简报内参资料了解真情。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
2,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专政”顾名思义,是阶级对阶级的镇压。
解放初期,土改是真正意义上的阶级斗争。后来全国“镇反”杀了上百万,也算阶级斗争的延伸应用。
此时,“阶级敌人”比较单纯,仅仅指地主富农资本家,新政权的原政敌(历届旧政权的骨干--警长、排长、保长、支部书记长以上----称为历史反革命分子)。
后来,“阶级敌人”范围越来越宽,罪名划分越来越具随意性:
从批判“清宫秘史”“胡风反动集团”开始,意识形态跟不上最高领\袖思路的开始纳入“反动分子”系列。
从“高饶事件”开始,党内政斗失败者纳入“反党分子”系列。
从五七年“反右”开始,知识分子有各种异议甚或无心说错话者,纳入“右派”糸列。
从五八年“反右倾”开始,党内对政策有不同见解者,纳入“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糸列。
从六十年代“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提出后,举凡对党对毛对各级官员不满的人,甚至举凡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平民百姓,纳入“现行反革命分子”糸列。
而生活作风、经济作风出问题的平民百姓,则纳入“坏分子”糸列。
文革中更为混乱,打派仗时各派均称对方为“三反(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思想)分子”。
解放前当过地下党或曾被俘的干部战士,多被打成“叛徒、特务”。
文革初期,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被当成“走资派”而被冲击打倒。
红卫兵在文革中期被压垮时,其中抓了百万人,罪名是“516分子”。
总之:“阶级斗争”越来越“异化”了----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
打起阶级斗争旗号,就为大规模镇压,放开手镇压提供了理论依据。(比对如今,在民主法制形式下镇压起来缚手缚脚比较麻烦)。
同时有效转移了民众对贫困生活现实的视线(民众以为,生活贫困是因为阶级敌人造成的)。
----------------
3,群众运动

阶级斗争是采用“群众运动”形式进行。通常分四阶段:
①动员阶段:
先由掌权者(单位领导或上级派下工作组),进行大会宣讲,发放学习文件,群众学习讨论表态拥护,统一思想,形成氛围(把可能的反对意见先行压制处理)。
②检查阶段:
每个群众都必须向上级写出汇报材料,坦白自己平时错误言行,并检举同事平时错误言行。换言之,人人检举他人,人人受他人检举,包括动员子女揭发父母、老婆揭发老公。(当时我们私下归纳为“人人过关,领导把关;群众互咬,领导观战;挑起矛盾,领导裁判”)。温和点的运动里,这种做法叫“批评与自我批评”。狠点的运动里,这种做法叫“阶级斗争时时有处处有”“阶级斗_?蛔ゾ土椤薄?br /> ③斗_?锥危?br /> 掌权者根据群众汇报材料及平时掌握资讯,把群众分类(确定依靠对象、团结对象、打击对象)。再组织前者批斗后者。这样,本质上是领导者掌控一切,但表面上是群众在当斗_?髁α恕R蛭?嵘戏⒀耘?小⒊鍪峙勾颉⒅辞构匮骸⑵泼懦?业模?际侨褐谥械幕??肿印I踔粒?庵Щ??肿佣游榫徒小叭褐谧ㄕ?印保ㄗㄒ倒?不?夭怀雒妫?蛔饔猛?辶α浚??br /> ④处理阶段:
运动最后结果是提拔一批人(斗争积极分子们入党提干评先),处理一批人(被打击对象被戴帽、开除、判刑)。
一言以蔽之,此术为“挑动群众斗群众”“以群众制群众”。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分而治之,驭下有术。从延安整风发明此术以来,屡用屡灵。
.
“群众运动”妙处一:形成群众人人自危的氛围,迫使大家欲求自保,互相提防,互相窥视,抢先告密,讨好领导。织成了一张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天罗地网。使大家“只能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有些象欧美的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体系。区别是彼岸是下层制约上层,此岸是上层制约下层)。
“群众运动”妙处二:每场运动在产生一批受害者的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得利者----利益是发泄了内心施虐欲,利益是公报私仇,利益是火线立功入党提干(古称用别人鲜血染红自己顶子)。况且有专门政策规定:即便事后查明受害者中有被冤枉的,最多解脱受害者,但要“保护斗_???肿拥幕??浴保?膊换嶙肪课芨妗⒋蛉四酥劣谏比苏叩脑鹑巍#ㄕ庋??叭褐谠硕?笔贾沼腥褐诨?。??br /> “群众运动”妙处三:积极分子希望多整人----既可满足内心施虐欲,并使自已这类走运者物以稀为贵。妙在已倒霉分子也希望再多整些人下来----争取立功减刑,并使自已这类倒霉者有更多陪伴以分轻压力。(这样,巧妙发掘并利用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
[反右运动时,群众互咬尚未形成习惯,上级便往各单位硬压指标,规定被打击人数,达不到则拿单位领导人充数。由于“运动”是中国百姓每几年必修一次的功课,到文革,群众己内化了这种性格,运动号令一下,群众便习惯性地互相撕咬起来]。
[所以,现在为文革唱赞歌的,许多是当年斗争积极并以此为乐,“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人]。
[客观地说,统治者玩弄人民于股掌中,有史以来,以此为最成功]
----------------
4,贱民阶层

运动中的倒霉者成为戴上帽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以及叛徒、特务、走资派)的分子。加上解放初期已划出的“地主分子、富农分子”。这一批人被打入另册,加上“血统论”政策使其直系亲属也沦入另册,于是,另册人口成为社会上倍受歧视的群体,成了贱民阶层。
当时习惯上称为“05%”。其实,若加上“血统论”拖进的直系亲属,该阶层占人口比例应在20%左右。
.
贱民阶层成员生存状况极恶劣。不允许入党当官参军上大学。工作要最累的,收入要最少的。平时大家都可以随意欺侮他们。甚至于打死打伤完全无生命保障。运动一来,有理无理也揪出来批斗一番,开会时要在会场前跪成一排。(当时有种说法叫“把监狱放在社会上”让“群众专政”)。
.
贱民阶层的存在有效保障了社会安定。通过发动“95%”打压“05%”,取得如下效果:
①“转移视线效应”。行政管理上发生的罪责挫折都可以推到“05%”头上。转移了“95%”的视线。
②“排泄渠道效应”。使“95%”可以通过施虐于这些贱民,取得心态平衡。
③“杀鸡吓猴效应”。由于“95%”到“05%”之间并无一道鸿沟,县团级党\委就有权给平民“戴上帽子”----即把你从“95%”划到“05%”中去。于是“95%”也人人自危,生怕自已由于触怒上意而被踢进“05%”。所谓“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表面是对“05%”的公开训斥,未尝不是对“95%”的暗示警告。
[试想,除最高领导人外,连国\家主\席、开国元\勋、元帅将军、省市领导、大学教授、劳动模范们都能从座上客翻为阶下囚,那还有什么人敢说自己就肯定不会掉进贱民阶层的深坑里去了]
④“地位比对效应”。从理论上讲,一个社会要稳定,社会阶层上最好形成两头小中间大,即有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设置了“贱民阶层”做垫底,在形式上把一般的工人农民抬升到社会“中层”地位。
.
设身处地,我是一般工农。那么,我通过(眼光向下的)比较、形成了优越感满足感。我通过(对弱者的)施虐,排遣了贫困劳累带来的郁闷感。我通过(亲身体验的)批斗,形成了恐惧感自律感。于是乎,我心态平衡了,我知足了(尽管我贫困劳累)。
[这种模式已不是马\克\思主义本来意义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了。此为对平民“分而治之”术。借鉴的是印度“种姓制度”]。
.
补充:另有两个群体,名义上不是贱民阶层,但实氏硎艿陌爰?翊?觥?br /> 知识分子群体(五七年反右从政治上被搞臭,文革中批斗从业务上被贬低,称为“臭老九”,是“被改造对象”),
内控人员群体(通常是归侨。历届旧政权的士兵、警察、甲长、公务员。被发现曾过有对社会不满言论者。刑满释放者。历史不清者。特嫌)。内控人员表面与大家一样,但个人档案内秘密注明“内部控制使用”。他们不被信任而被时刻提防----但他们自己往往并不知道。
---------------------
5,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居民有户口、粮食关系。凭此发放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火柴票、肥皂票、糖票、烟票等高达七八十种票证。在市面上,这些基本生活资料光凭钱是买不到的,必须同时凭票证。定量供应(份量在吃不饱也饿不死之间)。
农民无户粮关系(也即不发放以上票证)。于是,离开本乡本土不能生存,进城不可能。死死被捆在土地上了。(农民离乡背井,被称为“盲流”,轻则遣送回乡,重则被公安机关“收容教育”。连“暂住证”的机会都没有)。
城里人无批准,到处流动也不可能(因以上票证是由本地本单位发放。离开本地本单位就没有生活来源了)。死死被捆在单位里了。(文革中期,企业、学校内实行军队化编制----“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思想革命化、领导一元化”,上面对下面的管制更极端化)。
这就有效控制了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凝固化,使社会闭塞,安定(呆滞)。顺便也阻绝了口口相传的信讯流通,支援了第1点。
-------------------
6,大锅饭式分配

单就平民的经济生活而言,消费较平均。但这是“等级平均”。
计划经济模式下,按官本位、行政化原则构建成不同的生活消费水平层级金字塔。
每个人的生活消费与社会等级成正比,消费水平由下往上,越往上消费越高。但越往上,其消费方式越由货?制转为供给制,生活消费被职务消费取代。并且其消费状态也越保密,不为平民所知(理论术语为“权力与分配成正比,与透明度成反比”)。
从等级间不平均上讲,比现在更甚。例:大陆首富其存款为上亿元。而普通工人年存款平均仅几十元。(已有报载)。
给人一种均贫富的表象,不致为贫富分化而引发民怨。这是借鉴兵营式经济生活模式。一个小兵只会把自已生活状态与其他小兵的生活状态做比较,不会与团长师长的生活状态去做比较(因为他既不知道悬殊内情,也易理解这种悬殊差别)。
况且在平民中大力提倡推行“一厘钱精神”,艰苦朴素。把追求消费宣传成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是“变修”了。也起到心理安抚作用。
当时有人私下归纳其规律:“荣华富贵由上面发出,艰苦朴素从平民抓起”。
------------------
7,个人崇拜

动员全部人文领域(新闻、文艺、教育、史学、哲学社科),长期突出两个主题(神化个人与妖魔化其他人)。也即一切功劳归于毛\主\席,一切错误归于别人。
个人崇拜的形式有许多首创:早请示晚汇报、语录舞忠字操、学毛\著积代会、“雷打不动”每天政治学习、创作歌曲百分之百是个人颂歌、小中大学教材一路颂歌,文艺与新闻充满颂歌。报刊上文章大量引用毛语录并且要用黑体字。
把毛之语录称为“最高指示”,高于宪法党章之上。
“爹亲娘亲不如毛亲”,“三忠于四无限”,“毛著,一天不学走下坡、二天不学问题多、三天不学没法活”。宣传媒体天天向人民灌输这种观念。
公安六条规定,对毛与林提意见,即为犯罪(最高刑为死刑)。把一切批评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影响扩散。

“事实要为政治服务”,历史与新闻,不讲真实性,只讲倾向性。
妖魔化国内党内不同政见者(如十次路线斗争之观点,“大批判”充斥全部报纸版面)。

使百姓有一个盼头:我的日子再苦,本地形势再糟,要怪就怪本地官员没搞好,要怪就怪国外帝修反的破坏。但上面有个“大\救\星”,总会解救我们的。
 
周恩来总理的确不错,可惜政治手段玩不过老毛
 
最初由 光辉岁月 发布
有人喜欢用其个人的善恶标准评论一个政治人物,比如当你说毛泽东伟大,他就说此人玩弄权术,无耻之极;当你说周恩来值得尊重,他就说周圆滑,是个墙头草(无耻造谣的就不说了)。说实话,这些评论用来评价和挑选你丈夫还不错。

:cool:
 
最初由 Marvin 发布
周恩来总理的确不错,可惜政治手段玩不过老毛
是的,这是实实在在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