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历史铭记

木子

旅行社小老板
注册
2002-09-15
消息
78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斯人已去历史铭记 文学界对路遥逝世十周年的追思

---------------------------------------------------------------------
2002年11月19日09:39  三秦都市报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用来描绘鲁迅先生的诗句仿佛也在说他。他自粗犷苍茫的陕北高原走出,以生命的全部行进在人生惟一的文学求索之途;他有生之年日日过着清寒朴素的物质生活,文学创作是仅有的温暖他心灵、支撑他精神的烛火;他胸怀忧患、思想深邃,热爱农民和土地;他质朴豪爽,用一双温暖的大手点燃了身边许多人的文学梦想;他的作品像恒星一样明亮,照彻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个在苦难中奋进的青年的灵魂……他就是写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作家路遥。十年前,生命被严重透支的42岁的他,猝然倒在了充满血泪的文学征途,给众多热爱他的同道、读者心中留下了无法言说的痛。

  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十周年忌日。昨日,陕师大新校区“路遥逝世十周年追思会”上弥漫着悲情。贾平凹、晓雷、高建群、李星、贺艺、王晓新、炜评、张艳茜、刘路、朱鸿等20余名文学界人士以同道、同事、同乡、朋友、读者的身份与师大700余名新闻传播学院学子一道深情缅怀作家路遥。路遥的女儿、北京海淀大学多媒体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四年级学生路明也专程从北京赶回家乡。尽管十年时光如水流逝,但路遥以生命造就的文学丰碑、精神丰碑,依然令人唏嘘慨叹,凝眸仰望。

  天妒英才虽死犹生

  作家贾平凹与路遥是真挚的朋友。他们是同时期从乡下来到西安,同时期走上文坛,一前一后获得了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又几乎同时走上了陕西作协的领导班子。他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心情沉重,此次见到路明,看过林达的信后,心里更加难过,逝者如斯夫,但他却能感觉到,路遥的灵魂就在我们头顶的天空静静地凝望着每一个人。路遥去世十年了,《人生》、《平凡的世界》仍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捧读,平凹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路遥无愧于现当代陕西乃至中国为数不多的杰出作家。他英年早逝,却给中国的文学事业留下了丰富遗产,也令同辈作家备感一个奋斗者悲剧式命运的伤痛。在平凹的印象里,路遥是那种李自成式的陕北伟大人物,他大气厚重,嫉恶如仇,慷慨仗义,有一颗令人敬畏的高贵的灵魂。如果他活着,必定对陕西文学是一个坚挺的支撑。

  “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怀念路遥,将激励他更加坚定更加努力地写作。“路遥的文学精神永远不死∵”外表豪放、内心细腻的作家高建群在谈起路遥时几度泣不成声,他说他和路遥有很深的感情。

  《延河》副主编张艳茜学生时代是路遥的读者,工作后又与路遥共事。她回忆起往事,不由得泪水夺眶而出。正如此次她编辑《延河》“路遥十年祭专辑”时从一些文稿中所见一样,路遥对身边个体生命的关照令她深为感动。

  朱鸿毕业分配的时候,缘于路遥的帮助,他才得以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学事业。当他讲述昔年路遥离开人世时他的痛苦心情时,哽咽得几乎讲不出话来。令他聊以自慰的是,他与李国平合编的《路遥全集》几经周折终于出版面世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致信说:路遥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无限的精神财富。他永远与我们同在。路遥的妻子林达在信中说,陕西师大举行路遥逝世十周年追思会,她深为感动,并表示谢意。

  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令路遥的每一位知者刻骨铭心、满心怜爱的是路遥朴素到贫寒和困窘的物质生活及执著的写作精神。陕西音协主席贺艺与路遥友谊很深,无话不讲。当年路遥为了写作,一日三餐根本无法保证,每次来他家,吃上一碗面就幸福得不得了。路遥获茅盾文学奖后,去北京领奖的2000元路费还是向他借来的。堂堂大作家居然困窘到如此地步,在场的许多大学生忍不住泪湿双颊。作家王晓新与路遥住对门。据他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俩都还没吃过西餐,西安市也仅有一家西餐店。他们俩翻遍全身所有口袋,都凑不足一顿饭钱。后来俩人卖了单位的旧报去品尝了一回西餐。他在周至县工作时,路遥常托他在乡下买粮,那时路遥要照顾他艰苦的陕北大家庭。王晓新买粮的农家一直追着讨要那只装粮的布口袋,这只布口袋始终没能从路遥那里找回。路遥死后,那户农家伤感极了,当然不是为了那只口袋。路遥在写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时,身体已经不行了。那时路遥写一写,躺一躺,为文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世上得此几人?”

  精神薪火吾辈传承

  还记得《人生》中的巧珍、高加林吧?还记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田晓霞吧?这些个感动激励过无数青年的人物形象。现在,这两部书仍被新一代的年轻人阅读着、感悟着,路遥用短暂生命造就的奋发向上、不畏磨难、追求人生大境界的精神薪火,就这样以一种民间的方式代代相传。恰如青年评论家炜评的思考,我们应该着手清理像路遥这样的重要作家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他认为作家进入文学世界的第一张通行证就是痴气。而痴气即是对理想人生境界迷恋的一种精神状态。炜评说路遥对文学几近一种痴狂,他怀着“恋爱般的热情,虔诚的宗教徒的精神”。这种悲剧精神连同他的作品,使之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存在。

  省作协副主席晓雷讲路遥是一个少见的丰富博大的研究主题。他思维宏阔深邃,永远面对整个世界,并保持着和时代人民一刻不分的血肉联系,他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更像一位英雄战士。李星评价路遥是一个杰出的作家,真正的作家,大写的人。青年评论家邢小利说,路遥作品在当代大学生中的阅读率高居中国当代作家榜首。《中华读书报》做过一次20世纪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调查,进入前百名的中国当代作家仅路遥一人。

  至亲至爱自始至终

  “远远是我的上帝”,“我庆幸我的女儿远远是个性格坚强的孩子”……昨天,已更名为路明的路遥的女儿令那些看着她长大的陕西作家、评论家悲喜交集。这个相貌清纯的23岁的女孩子有着比同龄人要强大得多的镇定自己的能力。尽管心中悲苦自不待言,但她平静听完了每一个人的诉说。她说,十年前,她带着悲伤离开了西安,十年后她又回来了,见到了父亲的亲人、朋友、读者,她从心里感谢这些像她一样尊敬热爱她的父亲路遥的人。事实上,她和父亲在一起生活很短,因为父亲常常在外采访体验生活。父亲去世时,她还没有读懂他,对于她而言,父亲是一本大书,她要读一辈子的。她现在海淀大学所读的专业不是文学,也许今生今世都不能走进文学,“但我会深深注视文学这个伟大的殿堂,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以生命为代价,为迈进这个殿堂献出了他的一切,”路明还说,“我父亲曾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我想追念亲人最好的办法是劳动,那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新的天地,这个天地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这恐怕也正是父亲对我的企盼。”

  路遥的弟弟、《陕西日报》社记者王天乐,既是路遥的亲人,亦是他最好的朋友、最亲爱的读者。在昨日的会上,王天乐未能表达只言片语,他要表达的实在太多太多。昨晚记者电话采访了王天乐。他说:对于路遥文学上的评价,我认为这不是时候,应当等待更长时间考验它的现实价值、历史价值。我只能说,我哥是个战士似的英雄,他是以生命为代价做事的人,这样的人必定惊天动地。我曾经给我哥送过《梵高传》,他读后留下了,又郑重其事买了一本新的送我。就这样我们兄弟俩都有一本《梵高传》,他的是我送的,我的是他送的。我以为,这世上只有梵高情感的悲苦凄凉可以与路遥抗衡。他是以梵高式的悲壮,完成了全部作品。

  生平简介

  路遥,男,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清涧,7岁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从小在农村过着贫困的生活,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教过一年小学,在县城做过一些临时性工作。1973年考入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1976年毕业后在陕西省文联创作研究室和《延河》编辑部工作。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86年开始发表《平凡的世界》,1988年三卷出齐。1992年11月17日不幸英年早逝。

平凡的世界 三部 下载
 
很好,终于看完了……谢谢木大哥
 
奇怪了,怎么我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此贴呀。 :blink: :blowzy:

既然现在看到了,很难不回了。<<平凡的世界>>,强烈推荐,我凭印象来说说看。 :cool:

<<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无论从情节,文学表现手法,都可看出作者的功力。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用了一个类似于没有结尾的结尾,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记得当时很多读者写信给路遥,希望他给个真正的结局,甚至有很多人要求路遥续写一部,而路遥的回答是:这个结局我认为就是最好的结局了。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会给人以共鸣,启发,而<<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的。

<<平凡的世界>>当时获得了第一届矛盾文学奖(没记错的话),第二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穆斯林的葬礼>>,这两篇小说相继都成为文学史上经典的一部分。从情节和小说的编排上来看,<<穆斯林的葬礼>>以奇略胜一筹,用了直续 -- 倒叙 -- 直叙的手法,小说中的三个主人翁父亲,母亲,女儿三条线同时并进,情节相当吸引人。而从作者的功力,以及小说给读者留下的心颤,振动,<<平凡的世界>>当仁不让,特别是结尾部分。正如木大师贴出的文中所言,路遥的小说就象恒星一样明亮。

大概就说这些吧,总之,这两部小说我都觉得好。 :)
 
最初由 秋海棠 发布
很好,终于看完了……谢谢木大哥

想不到,想秋海棠这样的小妹也能欣赏 《平凡世界》里的故事。
我曾看过《平凡世界》7,8遍了,就在来Canada后, 还在2001年每天给我一位远方的朋友朗诵一到两章,连着读了半年多。

虽然《平凡的世界》里有一些作者的评述,还有作者对一些不太熟悉的事物的描,写地偶尔有些不尽任意,显得陈旧了。然而小说里 少平的对生活的激情, 少平和晓霞的爱情故事,依然好象是一个不尽的人生之梦,能够走出了书里的墨迹,一直延伸到我/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中,思索中。 现实与梦想,生活的起起落落,人生中充满的玄机巧合和无奈的轮转,层层叠叠地落满了一个平凡的生命一路迩来的脚印。 这就是《平凡的世界》里的故事。

现在的人们,在速度越来越快的CPU, Internet的怂恿下,似乎已经丧失了一种安静的心态,去体味象《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宏篇。 在“快,快,快”的催促下,应运而生的是快餐似的文化, 琳琅满目的大都蘸满了BBS帖子的花屑。形状的一目了然, 渐渐得被看得重于那种需要耐心品会的神韵;能让感官欢娱的文字,渐渐地替代了能让心灵得以震撼的文墨。

这可能就是《平凡的世界》的悲哀,因为里面没有世袭的贵族,没有江湖无敌的风流侠客,没有于生聚来的闭月羞花的容貌,相反却是走出山上贫瘠麦田的泥脚, 小城桥头待雇的民工,触目惊心的贫困, 不断折磨着梦想的现实, 与禁锢着理想追求的生存和挣扎。

也许我们这一代,或你们这一代,都已经远离了《平凡的世界》里那样的生活,我们似乎和那样的生活毫不相干。 于是就渐渐远离了 《平凡的世界》。这实在是可惜!想一想,其实我们时常生活在赤贫的村庄, 双脚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贫瘠的土壤,我们有时就是象桥头待雇的民工,我们也常常没有生来闭月羞花的容貌, 世袭来足以敌国的富贵荣华,好象那能独步江湖天下无敌的绝技也从来没有我们这样的闭门高徒。

如果有天我们想作个梦,就看看金庸小说里的大侠,看他们如何风流行江湖,如何怀绝世的功夫又不露声色 ----- 古典梦幻世界里的浪漫情怀。

如果有天我们想看看自己,看看旁边的张三李四,想看看二十年以后,平凡人的故事如何演绎, 就安安静静读一读《平凡的世界》 ---- 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浪漫。
 
最初由 green_grass 发布
奇怪了,怎么我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此贴呀。 :blink: :blowzy:

既然现在看到了,很难不回了。<<平凡的世界>>,强烈推荐,我凭印象来说说看。 :cool:

<<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无论从情节,文学表现手法,都可看出作者的功力。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用了一个类似于没有结尾的结尾,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记得当时很多读者写信给路遥,希望他给个真正的结局,甚至有很多人要求路遥续写一部,而路遥的回答是:这个结局我认为就是最好的结局了。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会给人以共鸣,启发,而<<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的。

<<平凡的世界>>当时获得了第一届矛盾文学奖(没记错的话),第二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穆斯林的葬礼>>,这两篇小说相继都成为文学史上经典的一部分。从情节和小说的编排上来看,<<穆斯林的葬礼>>以奇略胜一筹,用了直续 -- 倒叙 -- 直叙的手法,小说中的三个主人翁父亲,母亲,女儿三条线同时并进,情节相当吸引人。而从作者的功力,以及小说给读者留下的心颤,振动,<<平凡的世界>>当仁不让,特别是结尾部分。正如木大师贴出的文中所言,路遥的小说就象恒星一样明亮。

大概就说这些吧,总之,这两部小说我都觉得好。 :)

:cool: :cool: 红颜知音:) :D
 
最初由 green_grass 发布


悄声点啦。 :p

嘘……,我没有听见你们的秘密哦!木子大人好福气哦,我就只有回去摸我那把刀了,还记得我的样子吗?
今天我又骂人了,悄声点啦,不要传出去哦!
 
最初由 benhur 发布
嘘……,我没有听见你们的秘密哦!木子大人好福气哦,我就只有回去摸我那把刀了,还记得我的样子吗?
今天我又骂人了,悄声点啦,不要传出去哦!

哈哈,看到了, benhur兄的刀虽然掩了点光,但还是锋利得能十步一杀呀。
尤其是benhur出任一只红色娘子军教头,也是可贺之事。

木子虽然看不太懂屎坛的稀稀, 但是能够爱刹中华文化精髓的人讲的话,可能总是有些道理吧。 只是想,文坛子里能伴李白的书生,抵得住旌旗飘飘,杀声阵阵的春秋战国吗? 金盔铁甲重了些,带个护心镜吧。 :)
 
最初由 木子 发布
哈哈,看到了, benhur兄的刀虽然掩了点光,但还是锋利得能十步一杀呀。

尤其是benhur出任一只红色娘子军教头,也是可贺之事。

木子虽然看不太懂屎坛的稀稀, 但是能够爱刹中华文化精髓的人讲的话,可能总是有些道理吧。 只是想,文坛子里能伴李白的书生,抵得住旌旗飘飘,杀声阵阵的春秋战国吗? 金盔铁甲重了些,带个护心镜吧。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大概也是书生的情怀吧,等我换上了戎装,木子兄也认不出我来。
输人不输阵,输阵难照面,不过木子把我比成洪长青的却是抬举我了!
木子大概忘记了,我是先是一个鲁夫,后才是学人做诗的。至于金戈铁马的事情,去病早就帮我回答了,我就不说什么了。不过BENHUR身高180多公分,再重的盔甲和铁矛都能拿动!
 
看了大半天,原来burher兄是找小喽罗练兵试刀法去了。;)

带着金盔铁甲哪有诗人风范啊?白袍一身,两袖清风才象嘛。:) :) :)
 
最初由 green_grass 发布
看了大半天,原来burher兄是找小喽罗练兵试刀法去了。;)

带着金盔铁甲哪有诗人风范啊?白袍一身,两袖清风才象嘛。:) :) :)

哈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大家风范。发手拿大刀的那位仁兄的照片的事情是开玩笑,对不起那位兄台了!不过BENHUR也不愿意再去管那些事情,我该说的话已经说完了,以后就在这个诗话西天认真取经。今天我在河边画画,发现一个人很像绿草大家哦!木子兄,BENHUR在摄影方面很多问题要向你讨教,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比较直接?
 
挺喜欢<平凡的世界>,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人物塑造高大全不细腻,革命程式化,尤其是孙少平和田晓霞,带有浓重的时代和阶级烙印.整个作品思想性有余,艺术性不足.能获茅盾文学奖,主要是胜在弘扬主旋律.只是一家之言.
 
任何事情为什么非要完美?时代的人当然不能摆脱时代的烙印。
 
Benhur兄高竿,依我来看,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尽可能超越于社会及意识形态之上,摆脱时代与阶级的烙印,不断的颠覆和自我颠覆,才能反映永久的人性,自然的美景以及宇宙的和谐.理想主义者当然要追求完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