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学习]明朝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4]

[FONT=宋体] 此时向乾清宫赶去的人,包括内阁大臣、各部长官,共计十三人。在他们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打算,因为皇帝死了,官位、利益、权力,一切的一切都将改变。[/FONT]

[FONT=宋体] 只有一个人例外。[/FONT]

[FONT=宋体] 杨涟十分悲痛,因为那个赏识他的人,已经死了,而且死得不明不白。此时此刻,他只有一个念头。[/FONT]

[FONT=宋体] 查出案件的真相,找出幕后的黑手,揭露恶毒的阴谋,让正义得以实现,让死去的人得以瞑目。[/FONT]

[FONT=宋体] 这就是杨涟的决心。[/FONT]

[FONT=宋体] 但此时,杨涟即将面对的,却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为棘手的问题。[/FONT]

[FONT=宋体] 虽然大家都住在内阁,同时听到消息,毕竟年纪不同,体力不同,比如内阁的几位大人,方从哲老先生都七十多了,刘一璟、韩旷年纪也不小,反应慢点、到得晚点十分正常。[/FONT]

[FONT=宋体] 所以首先到达乾清宫的,只有六部的部长、都察院左都御史,当然还有杨涟。[/FONT]

[FONT=宋体] 这几个人已经知道了皇帝去世的消息,既然人死了,那就不用急了,就应该考虑尊重领导了,所以他们决定,等方首辅到来再进去。[/FONT]

[FONT=宋体] 进不了宫,眼泪储备还不能用,而且大清早的,天都没亮,反正是等人,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他们开始商讨善后事宜。[/FONT]

[FONT=宋体] 继承皇位的,自然是皇长子朱由校了,但问题是,他的父亲死了,母亲也死了,而且年纪这么小,宫里没有人照顾,怎么办呢?[/FONT]

[FONT=宋体] 于是,礼部尚书孙如游、吏部尚书周嘉谟、左都御史张问达提出:把朱由校交给李选侍。[/FONT]

[FONT=宋体] 这个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事实上,反对者只有一个。[/FONT]

[FONT=宋体] 然后,他们就听到了这个唯一反对者的声音:[/FONT]

[FONT=宋体] “万万不可!”[/FONT]

[FONT=宋体] 其实就官职和资历而言,杨涟没有发言的资格,因为他此时他不过是个小小的七品给事中,说难听点,他压根就不该呆在这里。[/FONT]

[FONT=宋体] 然而在场的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发言,因为他是皇帝临死前指定的召见者,换句话说,他是顾命大臣。[/FONT]

[FONT=宋体] 杨涟十分激动,他告诉所有的人,朱由校很幼稚,如果把他交给一个女人,特别是一个用心不良的女人,一旦被人胁迫,后果将不堪设想。[/FONT]

[FONT=宋体] 这几句话,彻底唤起了在场朝廷重臣们的记忆,因为就在几天前,他们亲眼目睹了那个凶恶女人的狰狞面目。[/FONT]

[FONT=宋体] 他们同意了杨涟的意见。[/FONT]

[FONT=宋体] 但事实上,皇帝已经死了,未来的继承人,已在李选侍掌握之中。[/FONT]

[FONT=宋体] 所以,杨涟说出了他的计划:[/FONT]

[FONT=宋体] “入宫之后,立刻寻找皇长子,找到之后,必须马上带出乾清宫,脱离李选侍的操纵,大事可成!”[/FONT]

[FONT=宋体] 十三位顾命大臣终于到齐了,在杨涟的带领下,他们走向了乾清宫。[/FONT]

[FONT=宋体] 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即将开始。[/FONT]
 
[FONT=宋体]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5][/FONT]

[FONT=宋体] 战斗,从大门口开始[/FONT]

[FONT=宋体] 当十三位顾命大臣走到门口的时候,被拦住了。[/FONT]

[FONT=宋体] 拦住他们的,是几个太监。毫无疑问,这是李选侍的安排。[/FONT]

[FONT=宋体] 皇帝去世的时候,她就在宫内,作为一位智商高于郑贵妃的女性,她的直觉告诉她,即将到来的那些顾命大臣,将彻底毁灭她的野心。[/FONT]

[FONT=宋体] 于是她决定,阻止他们入宫。[/FONT]

[FONT=宋体] 应该说,这个策略是成功的,太监把住大门,好说歹说就不让进,一帮老头加书呆子,不懂什么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深刻道理,只能干瞪眼。[/FONT]

[FONT=宋体] 幸好,里面还有一个敢玩命的:[/FONT]

[FONT=宋体] “皇上已经驾崩,我们都是顾命大臣,奉命而来!你们是什么东西!竟敢阻拦!且皇长子即将继位,现情况不明,你们关闭宫门,到底想干什么?!”[/FONT]

[FONT=宋体] 对付流氓加文盲,与其靠口,不如靠吼。[/FONT]

[FONT=宋体] 在杨涟的怒吼之下,吃硬不吃软的太监闪开了,顾命大臣们终于见到了已经歇气的皇上。[/FONT]

[FONT=宋体] 接下来是例行程序,猛哭猛磕头,哭完磕完,开始办正事。[/FONT]

[FONT=宋体] 大学士刘一璟首先发问:[/FONT]

[FONT=宋体] “皇长子呢?他人在哪里?”[/FONT]

[FONT=宋体] 没人理他。[/FONT]

[FONT=宋体] “快点交出来!”[/FONT]

[FONT=宋体] 还是没人理他。[/FONT]

[FONT=宋体] 李选侍清醒地意识到,她手中最重要的棋子,就是皇长子,只要控制住这个未来的继承人,她的一切愿望和野心,都将得到满足。[/FONT]

[FONT=宋体] 这一招很绝,绝到杨涟都没办法,宫里这么大,怎么去找,一帮五六十岁的老头,哪有力气玩捉迷藏?[/FONT]

[FONT=宋体] 杨涟焦急万分,毕竟这不是家里,找不着就打地铺,明天接着找,如果今天没戏,明天李选侍一道圣旨下来,是死是活都不知道![/FONT]

[FONT=宋体] 必须找到,现在,马上,必须![/FONT]

[FONT=宋体] 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一个太监走了过来,在大学士刘一璟的耳边,低声说出了两个字:[/FONT]

[FONT=宋体] “暖阁。”[/FONT]

[FONT=宋体] 这个太监的名字,叫做王安。[/FONT]

[FONT=宋体] 王安,河北雄县人,四十多年前,他进入皇宫,那时,他的上司叫冯保。[/FONT]

[FONT=宋体] 二十六年前,他得到了新的任命,到一个谁也不愿意去的地方,陪一个谁也不愿意陪的人,这个人就是没人待见,连名分都没有的皇长子朱常洛。[/FONT]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6]

[FONT=宋体] 王安是个好人,至少是个识货的人,当朱常洛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他坚定且始终站在了原地,无论是“争国本”,还是“梃击”都竭尽全力,证明了他的忠诚。[/FONT]

[FONT=宋体] 朱常洛成为明光宗之后,他成为了司礼秉笔太监,掌控宫中大权。[/FONT]

[FONT=宋体] 这位仁兄最喜欢的人,是东林党,因为一直以来,东林党都是皇帝陛下的朋友。[/FONT]

[FONT=宋体] 而他最不喜欢的人,就是李选侍,因为这个女人经常欺负后宫的一位王才人,而这位王才人,恰好就是皇长子朱由校的母亲。[/FONT]

[FONT=宋体] 此刻还不下烂药,更待何时?[/FONT]

[FONT=宋体] 刘一璟大怒,大吼一声:[/FONT]

[FONT=宋体] “谁敢藏匿天子!”[/FONT]

[FONT=宋体] 可是吼完了,就没辙了,因为这毕竟是宫里,人躲在里面,你总不能破门而入去抢人吧。[/FONT]

[FONT=宋体]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李选侍心甘情愿地交人,然后送到门口,挥手致意。[/FONT]

[FONT=宋体] 这似乎绝不可能,但是王安说,这是可能的。随后,他进入了暖阁。[/FONT]

[FONT=宋体] 面对李选侍,王安体现出了一个卓越太监的素质,他虽没有抢人的体力,却有骗人的智力。[/FONT]

[FONT=宋体] 他对李选侍说,现在情况特殊,必须让皇长子出面,安排先皇的丧事,安抚大家的情绪,事情一完,人就能回来。[/FONT]

[FONT=宋体] 其实这谎扯得不圆,可是糊弄李选侍是够了。[/FONT]

[FONT=宋体] 她立即叫出了朱由校。[/FONT]

[FONT=宋体] 然而,就在她把人交给王安的那一瞬间,却突然醒悟了过来!她随即拉住了朱由校的衣服,死死拉住,不肯松手。[/FONT]

[FONT=宋体] 王安知道,动粗的时候到了,他决定欺负眼前这个耍赖的女人。因为太监虽说不男不女,可论力气,比李小姐还是要大一些。[/FONT]

[FONT=宋体] 王安一把拉过朱由校,抱起就走,冲出了暖阁。当门外的顾命大臣们看见皇长子的那一刻,他们知道,自己胜利了。[/FONT]

[FONT=宋体] 于是,在先皇的尸体(估计还热着)旁,新任皇帝接受了顾命大臣们的齐声问候:万岁![/FONT]

[FONT=宋体] 万岁喊完了,就该跑了。[/FONT]

[FONT=宋体] 在人家的地盘上,抢了人家的人,再不跑就是真是傻子了。[/FONT]

[FONT=宋体] 具体逃跑方法是,王安开路,刘一璟拉住朱由校的左手,英国公张维贤拉住朱由校的右手,包括方从哲在内的几个老头走中间,杨涟断后。就这样,朱由校被这群活像绑匪(实际上也是)的朝廷大臣带了出去。[/FONT]

[FONT=宋体] 事情正如所料,当他们刚刚走出乾清宫的时候,背后便传来了李选侍尖利的叫喊声:[/FONT]

[FONT=宋体] “哥儿(指朱由校),回来!”[/FONT]
 
[FONT=宋体][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7] [/FONT][/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李大姐这嗓子太突然了,虽然没要人命,却把顾命大臣们吓了一跳,他们本来在乾清宫外准备了轿子,正在等轿夫来把皇子抬走,听到声音后,脚一剁,不能再等了![/FONT]

[FONT=宋体]不等,就只能自己抬,情急之下,几位高干一拥而上,去抬轿子。[/FONT]

[FONT=宋体]这四位高级轿夫分别是吏部尚书周嘉谟,给事中杨涟,内阁大学士刘一璟,英国公张维迎。[/FONT]

[FONT=宋体]前面几位大家都熟,而最后这位张维迎,是最高世袭公爵,他的祖先,就是跟随明成祖朱棣靖难中阵亡的第一名将张玉。[/FONT]

[FONT=宋体]也就是说,四个人里除杨涟外,职务最低的是部长,我又查了下年龄,最年轻的杨涟,当时也已经四十八岁了,看来人急眼了,还真敢拼命。[/FONT]

[FONT=宋体]就这样,朱由校在这帮老干部的簇拥下,离开了乾清宫,他们的目标,是文华殿,只要到达那里,完成大礼,朱由校就将成为新一代的皇帝。[/FONT]

[FONT=宋体]而那时,李选侍的野心将彻底破灭。[/FONT]

[FONT=宋体]当然,按照最俗套的电视剧逻辑,坏人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真实的历史也是如此。[/FONT]

[FONT=宋体]毕竟老胳膊老腿,走不快,很快,大臣们就发现,他们被人追上了。[/FONT]

[FONT=宋体]追赶他们的,是李选侍的太监。一个带头的二话不说,恶狠狠地拦住大臣,高声训斥:[/FONT]

[FONT=宋体]“你们打算把皇长子带到哪里去?”[/FONT]

[FONT=宋体]一边说,还一边动手去拉朱由校,很有点动手的意思。[/FONT]

[FONT=宋体]对于这帮大臣而言,搞阴谋、骂骂人是长项,打架是弱项。于是,杨涟先生再次出场了。[/FONT]

[FONT=宋体]他大骂了这个太监,并且鼓动朱由校:[/FONT]

[FONT=宋体]“天下人都是你的臣子,何须害怕!”[/FONT]

[FONT=宋体]一顿连骂带捧,把太监们都镇住了,领头的人见势不妙,就撤了。[/FONT]

[FONT=宋体]这个被杨涟骂走的领头太监,名叫李进忠,是个不出名的人。但不久之后,他将更名改姓,改为另一个更有名的名字——魏忠贤。[/FONT]

[FONT=宋体]在杨涟的护卫下,朱由校终于来到了文华殿,在这里,他接受了群臣的朝拜,成为了新的皇帝,史称明熹宗。[/FONT]

明熹宗朱由校

[FONT=宋体]这就算即位了,但问题在于,毕竟也是大明王朝,不是杂货铺,程序还要走,登基还得登。[/FONT]

[FONT=宋体]有人建议,咱就今天办了得了,可是杨涟同志不同意,这位仁兄认定,既然要登基,就得找个良辰吉日,一查,那就九月初六吧。[/FONT]

[FONT=宋体]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FONT]
 
[FONT=宋体](长篇)[/FONT]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8]

[FONT=宋体]今天是九月初一,只要皇长子没登基,乾清宫依然是李选侍的天下,而且,她依然是受命照顾皇长子的人,对于她而言,要翻盘,六天足够了。[/FONT]

[FONT=宋体]然而杨涟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FONT]

[FONT=宋体]就在他即将步入深渊的时候,一个人拉住了他,并且把一口唾沫吐在了他的脸上。[/FONT]

[FONT=宋体]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左光斗。[/FONT]

[FONT=宋体]左光斗,字遗直,安徽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现任都察院巡城御史,杨涟最忠实的战友,东林党最勇猛的战士。[/FONT]

[FONT=宋体]虽然他的职位很低,但他的见识很高,刚一出门,他就揪住了杨涟,对着他的脸,吐了口唾沫:[/FONT]

[FONT=宋体]“到初六登基,今天才初一,如果有何变故,怎么收拾,怎么对得起先皇?!”[/FONT]

[FONT=宋体]杨涟醒了,他终于明白,自己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FONT]

[FONT=宋体]皇长子还在宫内,一旦李选侍掌握他,号令群臣,到时必定死无葬身之地![/FONT]

[FONT=宋体]但事已至此,只能明天再说,毕竟天色已晚,皇宫不是招待所,杨大人不能留宿,无论如何,必须等到明天。[/FONT]

[FONT=宋体]杨涟走了,李选侍的机会来了。[/FONT]

[FONT=宋体]当天傍晚,朱由校再次来到乾清宫,他不能不来,因为他父亲的尸体还在这里。[/FONT]

[FONT=宋体]可是他刚踏入乾清宫,就被李选侍扣住了,尸体没带走,还搭进去一个活人。[/FONT]

[FONT=宋体]眼看顾命大臣们就要完蛋,王安又出马了。[/FONT]

[FONT=宋体]这位太监可谓是智慧与狡诈的化身,当即挺身而出,去和李选侍交涉,按说被人抢过一次,总该长点记性,可是王安先生几番忽悠下来,李选侍竟然又交出了朱由校。[/FONT]

[FONT=宋体]这是个很难理解的事,要么是李小姐太弱智,要么是王太监太聪明,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是,李选侍失去了一个机会,最后的机会。[/FONT]

[FONT=宋体]因为第二天,杨涟将发起最为猛烈的进攻。[/FONT]

[FONT=宋体]九月初二[/FONT]

[FONT=宋体]吏部尚书周嘉谟和御史左光斗同时上书,要求李选侍搬出乾清宫。[/FONT]

[FONT=宋体]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战略,因为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只要李选侍搬出去,她将无法制约皇帝,失去所有政治能量。[/FONT]

[FONT=宋体]但要赶走李选侍,自己动手是不行的,毕竟这人还是后妃,拉拉扯扯成何体统?[/FONT]

[FONT=宋体]经过商议,杨涟等人统一意见:让她自己走。[/FONT]

[FONT=宋体]左光斗主动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为了彻底赶走这个女人,他连夜写出了一封奏疏,一封堪称恶毒无比的奏疏。[/FONT]
 
[FONT=宋体](长篇)[/FONT]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9]

[FONT=宋体] 文章大意是说,李小姐你不是皇后,也没人选你当皇后,所以你不能住乾清宫,而且这里也不需要你。[/FONT]

[FONT=宋体] 然后他进一步指出,朱由校才满十六岁,属于青春期少年,容易冲动,和你住在一起是不太合适的。[/FONT]

[FONT=宋体] 话说到这里,已经比较露骨了。[/FONT]

[FONT=宋体] 别慌,更露骨的还在后面。[/FONT]

[FONT=宋体] 在文章的最后,左光斗写出了一句画龙点睛的话:[/FONT]

[FONT=宋体] “武氏之祸,再现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FONT]

[FONT=宋体] 所谓武氏,就是武则天,也就是说,左光斗先生担心,如此下去,武则天夺位的情形就会重演。[/FONT]

[FONT=宋体]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句非常过分的话,那你就错了,事实上,是非常非常过分,因为左光斗是读书人,有时候,读书人比流氓还流氓。[/FONT]

[FONT=宋体] 希望你还记得,武则天原先是唐太宗的妃子,高宗是太宗的儿子,[/FONT]
[FONT=宋体] 后来,她又成了唐高宗的妃子。[/FONT]

[FONT=宋体] 现在,李选侍是明光宗的妃子,熹宗是光宗的儿子,后来……[/FONT]

[FONT=宋体] 所以左光斗先生的意思是,李选侍之所以住在乾清宫,是想趁机勾引她的儿子(名义上的)。[/FONT]

[FONT=宋体] 李选侍急了,这很正常,你看你也急,问题在于,你能咋办?[/FONT]

[FONT=宋体] 李选侍想出的主意,是叫左光斗来谈话。事实证明,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因为左光斗的回答是这样的:[/FONT]

[FONT=宋体] “我是御史,天子召见我才会去,你算是个什么东西(若辈何为者)?”[/FONT]

[FONT=宋体] 九月初三[/FONT]

[FONT=宋体] 左光斗的奏疏终于送到了皇帝的手中,可是皇帝的反应并不大,原因简单:他看不懂。[/FONT]

[FONT=宋体] 拜他父亲所赐,几十年来躲躲藏藏,提心吊胆,儿子的教育是一点没管,所以朱由校小朋友不怎么读书,却很喜欢做木匠,常年钻研木工技巧。[/FONT]

[FONT=宋体] 幸好,他的身边还有王安。[/FONT]

[FONT=宋体] 王太监不负众望,添油加醋解说一番,略去儿童不宜的部分,最后得出结论:李选侍必须滚蛋。[/FONT]

[FONT=宋体] 朱由校决定,让她滚。[/FONT]

[FONT=宋体] 很快,李选侍得知了这个决定,她决定反击。[/FONT]

[FONT=宋体] 九月初四[/FONT]

[FONT=宋体] 李选侍反击的具体形式,是谈判。[/FONT]

[FONT=宋体] 她派出了一个使者,去找杨涟,希望这位钢铁战士会突然精神失常,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相信她是一个善良、无私的女人,并且慷慨大度的表示,你可以继续住在乾清宫,继续干涉朝政。[/FONT]

[FONT=宋体] 人不能愚蠢到这个程度。[/FONT]

[FONT=宋体] 但她可以。[/FONT]
 
[FONT=宋体](长篇)[/FONT]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0]

[FONT=宋体] 而她派出的那位使者,就是现在的李进忠,将来的魏忠贤。[/FONT]

[FONT=宋体] 这是两位不共戴天的死敌第一次正面交锋。[/FONT]

[FONT=宋体] 当然,当时的杨涟并没有把这位太监放在眼里,见面二话不说:[/FONT]

[FONT=宋体] “她(指李选侍)何时移宫?”[/FONT]

[FONT=宋体] 李进忠十分客气:[/FONT]

[FONT=宋体] “李选侍是先皇指定的养母,住在乾清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FONT]

[FONT=宋体] 杨涟很不客气:[/FONT]

[FONT=宋体] “你给我记好了,回去告诉李选侍,现在皇帝已经即位,让她立刻搬出来,如果乖乖听话,她的封号还能给她,如果冥顽不灵,就等皇帝发落吧!”[/FONT]

[FONT=宋体] 最后还捎带一句:[/FONT]

[FONT=宋体] “你也如此!”[/FONT]

[FONT=宋体] 李进忠沉默地走了,他很清楚,现在自己还不是对手,在机会到来之前,必须等待。[/FONT]

[FONT=宋体] 李选侍绝望了,但她并不甘心,在最后失败之前,她决心最后一搏,于是她去找了另一个人。[/FONT]

[FONT=宋体] 九月初五 登基前最后一日[/FONT]

[FONT=宋体] 按照程序规定,明天是皇帝正式登基的日期,但是李选侍却死不肯搬,摆明了要耍赖,于是,杨涟去找了首辅方从哲,希望他能号召群臣,逼李选侍走人。[/FONT]

[FONT=宋体] 然而,方从哲的态度让他大吃一惊,这位之前表现积极的老头突然改了口风:[/FONT]

[FONT=宋体] “让她迟点搬,也没事吧。(迟亦无害)”[/FONT]

[FONT=宋体] 杨涟愤怒了:[/FONT]

[FONT=宋体] “明天是皇上登基的日子,难道要让他躲在东宫,把皇宫让给那个女人吗?!”[/FONT]

[FONT=宋体] 方从哲保持沉默。[/FONT]

[FONT=宋体] 李选侍终于聪明了一次,不能争取杨涟,就争取别人,比如说方从哲。[/FONT]

[FONT=宋体] 因为孤独的杨涟,是无能为力的。[/FONT]

[FONT=宋体] 但她错了,孤独的杨涟依然是强大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都留存着一个信念:[/FONT]

[FONT=宋体] 当我只是个小人物的时候,你体谅我的激奋,接受我的意见,相信我的才能,将你的身后之事托付于我。[/FONT]

[FONT=宋体] 所以,我会竭尽全力,战斗至最后一息,绝不放弃。[/FONT]

[FONT=宋体] 因为你的信任,和尊重。[/FONT]

[FONT=宋体] 在这最后的一天里,杨涟不停地到内阁以及各部游说,告诉大家形势危急,必须立刻挺身而出,整整一天,即使遭遇冷眼,被人讥讽,他依然不断地说着,不断地说着。[/FONT]

[FONT=宋体] 最终,许多人被他打动,并在他的率领下,来到了宫门前。[/FONT]

[FONT=宋体] 面对着阴森的皇宫,杨涟喊出了执着而响亮的宣言:[/FONT]

[FONT=宋体] “今日,除非你杀掉我,若不移宫,宁死不离(死不去)!”[/FONT]
 
[FONT=宋体](长篇)[/FONT]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1]

[FONT=宋体] 由始至终,李选侍都是一个极为贪婪的女人,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虐待朱由校的母亲,逼迫皇帝,责骂皇长子,只为她的野心和欲望。[/FONT]

[FONT=宋体] 但现在,她退缩了,她决定放弃。因为她已然发现,这个叫杨涟的人,是很勇敢的,敢于玉石俱焚、敢于同归于尽。[/FONT]

[FONT=宋体] 无奈地叹息之后,她退出了乾清宫,从此,她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或许依然专横、撒泼,却已无人知晓,因为,她已无关紧要。[/FONT]

[FONT=宋体] 随同她退出的,还有她的贴身太监们,时移势易,混口饭吃也不容易。[/FONT]

[FONT=宋体] 然而一位太监留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还未终结,因为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目标——另一个女人。[/FONT]

[FONT=宋体] 从这个女人的身上,他将得到新的前途,以及新的名字。[/FONT]

[FONT=宋体] 强大,无比强大[/FONT]

[FONT=宋体] 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初六,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正式登基,定年号为天启。[/FONT]

[FONT=宋体] 一个复杂无比,却又精彩绝伦的时代就此开始。[/FONT]

[FONT=宋体] 杨涟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自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二日起,在短短十五天之内,他无数次绝望,又无数次奋起,召见、红丸、闯宫、抢人、拉拢、死磕,什么恶人、坏人都遇上了,什么阴招、狠招都用上了。[/FONT]

[FONT=宋体] 最终,他成功了。[/FONT]

[FONT=宋体] 据史料记载,在短短十余天里,他的头发已变成一片花白。[/FONT]

[FONT=宋体] 当天启皇帝朱由校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个为他的顺利即位费尽心血的人时,他知道,自己应该回报。[/FONT]

[FONT=宋体] 几日后,杨涟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一年后,任太常少卿,同年,升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后任左副都御史。短短一年内,他从一个从七品的芝麻官,变成了从二品的部级官员。[/FONT]

[FONT=宋体] 当然,得到回报的,不仅是他。[/FONT]

[FONT=宋体] 东林党人赵南星,退休二十多年后,再度复出,任吏部尚书。[/FONT]

[FONT=宋体] 东林党人高攀龙,任光禄丞。后升任光禄少卿。[/FONT]

[FONT=宋体] 东林党人邹元标,任大理寺卿,后任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FONT]

[FONT=宋体] 东林党人孙慎行,升任礼部尚书。[/FONT]

[FONT=宋体] 东林党人左光斗,升任大理寺少卿,一年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FONT]

[FONT=宋体] 以下还有若干官,若干人,篇幅过长,特此省略。[/FONT]
 
[FONT=宋体](长篇)[/FONT]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2]

[FONT=宋体]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个人是渺小的,集体才是伟大的,现在,我相信了。[/FONT]

[FONT=宋体] 当皇帝的当皇帝,升官的升官,滚蛋的滚蛋,而那个曾经统治天下的人,却似乎已被彻底遗忘。[/FONT]

[FONT=宋体] 明光宗朱常洛,作为明代一位极具特点(短命)的皇帝,他的人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苦大仇深。[/FONT]

[FONT=宋体] 出生就不受人待见,母亲被冷遇,长大了,书读不上,太子立不了,基本算三不管,吃穿住行级别很低,低到连刺杀他的人,都只是个普通农民,拿着根木棍,就敢往宫里闯。[/FONT]

[FONT=宋体] 好不容易熬到登基,还要被老婆胁迫,忍了几十年,放纵了一回,身体搞垮了,看医生,遇见了蒙古大夫,想治病,就去吃仙丹,结果真成仙了。[/FONT]

[FONT=宋体] 更搞笑的是,许多历史书籍到他这里,大都只讲三大案,郑贵妃、李选侍,基本上没他什么事,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FONT]

[FONT=宋体] 在他死后,为了他的年号问题,大臣们展开了争论,因为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死了,八月,他就死了。而他的年号泰昌,没来得急用。[/FONT]

[FONT=宋体] 问题来了,如果把万历四十八年(1620)当作泰昌元年,那是不行的,因为直到七月,他爹都还活着。[/FONT]

[FONT=宋体] 如果把第二年(1621)当作泰昌元年,那也是不行的,因为他去年八月,就已经死了。[/FONT]

[FONT=宋体] 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FONT]

[FONT=宋体] 问题终究被解决了,凭借大臣们无比高超的和稀泥技巧,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处理方案隆重出场:[/FONT]

[FONT=宋体]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一月到七月,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为泰昌元年。明年(1621),为天启元年。[/FONT]

[FONT=宋体] 这就是说,在这一年里,前七个月是他爹的,第二年是他儿子的,而他的年份,只有一个月。[/FONT]

[FONT=宋体]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FONT]

[FONT=宋体] 他很可怜,几十年来畏畏缩缩,活着没有待遇,死了没有年号,事实上,他人才刚死,就有一堆人在他尸体旁边你死我活,抢儿子抢地方,忙得不亦乐乎。[/FONT]

[FONT=宋体]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FONT]

[FONT=宋体] 有人曾对我说,原来,历史很有趣。但我对他说,其实,历史很无趣。[/FONT]

[FONT=宋体]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FONT]

[FONT=宋体] 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刑部侍郎、大理寺丞等等等等,政权落入了东林党的手中。[/FONT]

[FONT=宋体] 它很强大,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这一现象,史称“众正盈朝”。[/FONT]
 
[FONT=宋体](长篇)[/FONT][FONT=宋体]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23]

[FONT=宋体]按照某些史书的传统解释,从此,在东林党人的管理下,朝廷进入了一个公正、无私的阶段,许多贪婪的坏人被赶走,许多善良的好人留下来。[/FONT]

[FONT=宋体]对于这种说法,用两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FONT]

[FONT=宋体]用四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八道。[/FONT]

[FONT=宋体]之前我曾经说过,东林党不是善男信女,现在,我再说一遍。[/FONT]

[FONT=宋体]掌权之后,这帮兄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查红丸案。[/FONT]

[FONT=宋体]追查,是应该的,毕竟皇帝死得蹊跷,即使里面没有什么猫腻,但两位蒙古大夫,一个下了泻药,让他拉了几十次,另一个送仙丹,让他飞了天,无论如何,也应该追究责任。[/FONT]

[FONT=宋体]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追究责任后还不过瘾,非要搞几个幕后黑手出来,郑贵妃、李选侍这几位重点嫌疑犯,名声坏,又歇了菜,要打要杀,基本都没个跑。[/FONT]

[FONT=宋体]可是现成的偏不找,找来找去,找了个老头——方从哲。[/FONT]

[FONT=宋体]天启元年([/FONT]1621[FONT=宋体]),礼部尚书孙慎行上疏,攻击方从哲。大致意思是说,方从哲和郑贵妃有勾结,而且他还曾经赏赐过李可灼,出事后,只把李可灼赶回了家,没有干掉,罪大恶极,应予严肃处理。[/FONT]

[FONT=宋体]这就真是有点无聊恶搞了,之前说过,李可灼最初献药,还是方老头赶回去的,后来赏钱那是皇帝同意的,所谓红丸到底是什么玩意,鬼才知道,稀里糊涂把人干掉,也不好。[/FONT]

[FONT=宋体]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方从哲都没错,而且此时东林党掌权,方老头识时务,也不打算呆了,准备回家养老去了。[/FONT]

[FONT=宋体]可孙部长用自己的语言,完美地解释了强词夺理这个词的含义:[/FONT]

[FONT=宋体]“从哲(方从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纵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FONT]

[FONT=宋体]这意思是,你老兄即使没有干掉皇帝的心思,也有干掉皇帝的罪过,即使你退休走人,也躲不过去这事。[/FONT]

[FONT=宋体]强词夺理还不算,还要赶尽杀绝:[/FONT]

[FONT=宋体]“陛下宜急讨此贼,雪不共之仇!”[/FONT]

[FONT=宋体]所谓此贼,不是李可灼,而是内阁首辅,他的顶头上司方从哲。[/FONT]

[FONT=宋体]很明显,他很激动。[/FONT]

[FONT=宋体]孙部长激动之后,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也激动了,跟着上书过了把瘾,不搞定方从哲,誓不罢休。[/FONT]

[FONT=宋体]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FONT]

[FONT=宋体]七十多岁的老头,都快走人了,为什么就是揪着不放呢?[/FONT]

[FONT=宋体]因为他们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FONT]
 
[FONT=宋体](长篇)[/FONT][FONT=宋体]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24]

[FONT=宋体]郑贵妃不重要,李选侍不重要,甚至案件本身也不重要。之所以选中方从哲,把整人进行到底,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浙党。[/FONT]

[FONT=宋体]只要打倒了方从哲,借追查案件,就能解决一大批人,将政权牢牢地抓在手中。[/FONT]

[FONT=宋体]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不久之后,崔文升被发配南京,李可灼被判流放,而方从哲,也永远地离开了朝廷。[/FONT]

[FONT=宋体]明宫三大案就此结束,东林党大获全胜。[/FONT]

[FONT=宋体]局势越来越有利,天启元年([/FONT]1621[FONT=宋体])十月,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回来了。[/FONT]

[FONT=宋体]这个人就是叶向高。[/FONT]

[FONT=宋体]东林党之中,最勇猛的,是杨涟,最聪明的,就是这位仁兄了。而他担任的职务,是内阁首辅。[/FONT]

[FONT=宋体]作为名闻天下的老滑头,他的到来,标志着东林党进入了全盛时期。[/FONT]

[FONT=宋体]内忧已除,现在,必须解决外患。[/FONT]

[FONT=宋体]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沈阳失陷。[/FONT]

[FONT=宋体]沈阳是在熊廷弼走后,才失陷的。[/FONT]

[FONT=宋体]熊廷弼驻守辽东以来,努尔哈赤十分消停,因为这位熊大人做人很粗,做事很细,防守滴水不漏,在他的管理下,努尔哈赤成了游击队长,只能时不时去抢个劫,大事一件没干成。[/FONT]

[FONT=宋体]出于对熊廷弼的畏惧和愤怒,努尔哈赤给他取了个外号:熊蛮子。[/FONT]

[FONT=宋体]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号,不但对敌人蛮,对自己人也蛮。[/FONT]

[FONT=宋体]熊大人的个性前面说过了,彪悍异常,且一向不肯吃亏,擅长骂人,骂完努尔哈赤,还不过瘾,一来二去,连兵部领导、朝廷言官也骂了。[/FONT]

[FONT=宋体]这就不太好了,毕竟他还归兵部管,言官更不用说,平时只有骂人,没有被人骂,索性敞开了对骂,闹到最后,熊大人只好走人。[/FONT]

[FONT=宋体]接替熊廷弼的,是袁应泰。[/FONT]

[FONT=宋体]在历史中,袁应泰是个评价很高的人物,为官廉洁,为人清正,为政精明,只有一个缺点,不会打仗。[/FONT]

[FONT=宋体]这就没戏了。[/FONT]

[FONT=宋体]他到任后,觉得熊廷弼很严厉,很不近人情,城外有那么多饥民(主要是蒙古人),为什么不放进来呢?就算不能打仗,站在城楼上充数也不错嘛。[/FONT]

[FONT=宋体]于是他打开城门,放人入城,亲自招降。[/FONT]

[FONT=宋体]一个月后,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沈阳守将贺世贤拼死抵抗,关键时刻,之前招安的蒙古饥民开始大肆破坏,攻击守军,里应外合之下,沈阳陷落。贺世贤战死,七万守军全军覆没。[/FONT]

[FONT=宋体]这一天,是天启元年([/FONT]1621[FONT=宋体])三月十二日。[/FONT]

[FONT=宋体]袁应泰没有时间后悔,因为他只多活了六天。[/FONT]
 
[FONT=宋体](长篇)[/FONT][FONT=宋体]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25]

[FONT=宋体]攻陷沈阳后,后金军队立刻整队,赶往下一个目标——辽阳。[/FONT]

[FONT=宋体]当年,辽阳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沈阳,是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辽东的首府。此地历经整修,壕沟围绕,防守严密,还有许多火炮,堪称辽东第一坚城。[/FONT]

[FONT=宋体]守了三天。[/FONT]

[FONT=宋体]战斗经过比较简单,袁应泰率三万军队出战,被努尔哈赤的六万骑兵击败,退回坚守,城内后金奸细放火破坏,大乱,后金军乘虚而入,辽阳陷落。[/FONT]

[FONT=宋体]袁应泰看见了城池的陷落,他非常镇定,从容穿好官服,佩带着宝剑,面向南方,自缢而死。[/FONT]

[FONT=宋体]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将领,却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官员。[/FONT]

[FONT=宋体]辽阳的丢失,标志着局势的彻底崩溃,标志着辽东成为了后金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从此,他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抢哪里,就抢哪里。[/FONT]

[FONT=宋体]局势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不能用的人,也不能不用了。[/FONT]

[FONT=宋体]天启元年(1621)七月,熊廷弼前往辽东。[/FONT]

[FONT=宋体]在辽东,他遇见了王化贞。[/FONT]

[FONT=宋体]他不喜欢这个人,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因为他发现,这人不买他的帐。[/FONT]

[FONT=宋体]熊廷弼此时的职务是辽东经略,而王化贞是辽东巡抚。从级别上看,熊廷弼是王化贞的上级。[/FONT]

[FONT=宋体]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小品演员陈佩斯[/FONT]

[FONT=宋体]王化贞就是一个很会抢戏的人,因为他有后台,所以他不愿意听话。[/FONT]

[FONT=宋体]关于这两个人的背景,有些历史书上的介绍大概如此:熊廷弼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阉党支持的。最终结局也再次证明,东林党是多么地明智,阉党是多么地愚蠢。[/FONT]

[FONT=宋体]胡扯[/FONT]

[FONT=宋体]不是胡扯,就是装糊涂。[/FONT]

[FONT=宋体]因为最原始的史料告诉我们,熊廷弼是湖广人,他是楚党的成员,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楚党是东林党的敌人。[/FONT]

[FONT=宋体]至于王化贞,你说他跟阉党有关,倒也没错,可是他还有个老师,叫做叶向高。[/FONT]

[FONT=宋体]天启元年的时候,阉党都靠边站,李进忠还在装孙子,连名字都没改,要靠这帮人,王化贞早被熊先生赶去看城门了。[/FONT]

[FONT=宋体]他之所以敢嚣张,敢不听话,只是因为他的老师,是朝廷首辅,朝中的第一号人物。[/FONT]
 
[FONT=宋体](长篇)[/FONT][FONT=宋体]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26]

[FONT=宋体]熊廷弼是对的,所以他是东林党,或至少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错的,所以他是阉党,或至少是阉党赏识的。大致如此。[/FONT]

[FONT=宋体]我并非不能理解好事都归自己,坏事都归别人的逻辑,也并不反对,对某些坏人一棍子打死再踩上一只脚的行为,我只是认为,做人,还是要厚道。[/FONT]

[FONT=宋体]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话,很正常,因为他的兵,比熊廷弼的多。[/FONT]

[FONT=宋体]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剩余部队,大约有十五万,全都在王化贞的手中。而熊廷弼属下,只有五千人。[/FONT]

[FONT=宋体]所以每次王化贞见熊廷弼时,压根就不听指挥,说一句顶一句,气得熊大人恨不能拿刀剁了他。[/FONT]

[FONT=宋体]但事实上,王化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FONT]

[FONT=宋体]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原先是财政部的一名处级干部(主事),后来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被调到了辽东广宁(今辽宁北宁)。[/FONT]

[FONT=宋体]此人极具才能,当年蒙古人闹得再凶,到他的地头,都不敢乱来。后来辽阳、沈阳失陷,人心一片慌乱,大家都往关内跑,他偏不跑。[/FONT]

[FONT=宋体]辽阳城里几万守军,城都丢了,广宁城内,只有几千人,还是个破城,他偏要守。[/FONT]

[FONT=宋体]他非但不跑,还招集逃兵,整顿训练,居然搞出了上万人的队伍,此外,他多方联络,稳定人心,坚守孤城,稳定了局势。所谓“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天下闻名,那也真是相当的牛。[/FONT]

[FONT=宋体]熊廷弼也是牛人,但对于这位同族,他却十分不感冒,不仅因为牛人相轻,更重要的是,此牛非彼牛也。[/FONT]

[FONT=宋体]很快,熊大人就发现,这位王巡抚跟自己,压根不是一个思路。[/FONT]

[FONT=宋体]按他自己想法,应该修筑堡垒,严防死守,同时调集援兵,长期驻守。[/FONT]

[FONT=宋体]可是王化贞却认定,应该主动进攻,去消灭努尔哈赤,他还说,只要有六万精兵,他就可以一举荡平。[/FONT]

[FONT=宋体]熊廷弼觉得王化贞太疯,王化贞觉得熊廷弼太熊。[/FONT]

[FONT=宋体]最后王化贞闭口了,他停止了争论,因为争论没有意义。[/FONT]

[FONT=宋体]兵权在我手上,我想干嘛就干嘛,和你讨论,是给你个面子,你还当真了?[/FONT]

[FONT=宋体]一切都按照王化贞的计划进行着,准备粮草,操练士兵,寻找内应,调集外援,忙得不亦乐乎。[/FONT]

[FONT=宋体]忙活到一半,努尔哈赤来了。[/FONT]

[FONT=宋体]天启二年([/FONT]1622[FONT=宋体])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广宁。[/FONT]
 
[FONT=宋体](长篇)[/FONT][FONT=宋体]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27]

[FONT=宋体]之前半年,努尔哈赤听说熊廷弼来了,所以他不来。后来他听说,熊廷弼压根没有实权,所以他来了。[/FONT]

[FONT=宋体]实践证明,王巡抚胆子很大,脑子却很小,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他摆出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阵型,先在三岔河布阵,作为第一道防线,然后在西平堡设置第二道防线,其余兵力退至广宁城。[/FONT]

[FONT=宋体]就兵力而言,王化贞大概是努尔哈赤的两倍,可大敌当前,他似乎不打算“一举荡平”,也不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外围两道防线的总兵力也才三万人,是不可能挡住努尔哈赤的。[/FONT]

[FONT=宋体]用最阴暗的心理去揣摸,这个阵型的唯一好处,是让外围防线的三万人和努尔哈赤死拼,拼完,努尔哈赤也就差不多了。[/FONT]

[FONT=宋体]事实确实如此,正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率军进攻第一道防线三岔河,当天即破。[/FONT]

[FONT=宋体]第二天,他来到了第二道防线西平堡,发动猛烈攻击,但这一次,他没有如愿。[/FONT]

[FONT=宋体]因为西平堡守将罗一贯,是个比较一贯的人,努尔哈赤进攻,打回去,汉奸李永芳劝降,骂回去,整整一天,后金军队毫无进展。[/FONT]

[FONT=宋体]王化贞的反应还算快,他立即派出总兵刘渠、祁秉忠以及他的心腹爱将孙得功,分率三路大军,增援西平堡。[/FONT]

[FONT=宋体]努尔哈赤最擅长的,就是围点打援。所以明军的救援,早在他意料之中。[/FONT]

[FONT=宋体]但在他意料之外的,是明军的战斗力。[/FONT]

[FONT=宋体]总兵刘渠、祁秉忠率军出战,两位司令十分勇猛,亲自上阵,竟然打得后金军队连连败退,于是,作为预备队的孙得功上阵了。[/FONT]

[FONT=宋体]按照原先的想法,孙得功上来,是为了加强力量,可没想到的是,这位兄弟刚上阵,却当即溃败,惊慌之余,孙大将还高声喊了一嗓子:[/FONT]

[FONT=宋体]“兵败了!兵败了!”[/FONT]

[FONT=宋体]您都兵败了,那还打什么?[/FONT]

[FONT=宋体]后金军随即大举攻击,明军大败,刘渠阵亡,祁秉忠负伤而死,孙得功逃走,所属数万明军全军覆没。[/FONT]

[FONT=宋体]现在,在努尔哈赤面前的,是无助、毫无遮挡的西平堡。[/FONT]

[FONT=宋体]罗一贯很清楚,他的城池已被团团包围,不会再有援兵,不会再有希望,对于胜利,他已无能为力。[/FONT]

[FONT=宋体]但他仍然决定坚守,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FONT]

[FONT=宋体]正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集结所属五万人,发动总攻。[/FONT]

[FONT=宋体]罗一贯率三千守军,拼死守城抵抗。[/FONT]
 
长篇)[FONT=宋体]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28]

[FONT=宋体]双方激战一天,后金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优势,发起了无数次进攻,却无数次败退,败退在孤独却坚定的罗一贯眼前。[/FONT]

[FONT=宋体]明军凭借城堡大量杀伤敌军,后金损失惨重,毫无进展,只得围住城池,停止进攻。[/FONT]

[FONT=宋体]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城头突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了呐喊,没有了杀声。[/FONT]

[FONT=宋体]因为城内的士兵,已经放出了最后一支弓箭,发射了最后一发火炮。[/FONT]

[FONT=宋体]在这最后的时刻,罗一贯站在城头,向着京城的方向,行叩拜礼,说出了他的遗言:[/FONT]

[FONT=宋体]“臣力竭矣!”[/FONT]

[FONT=宋体]然后,他自刎而死。[/FONT]

[FONT=宋体]这是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损失空前惨重的一战,据史料记载,和西平堡三千守军一同阵亡的,有近七千名后金军。[/FONT]

[FONT=宋体]罗一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王化贞也准备这样做。[/FONT]

[FONT=宋体]得知西平堡失陷后,他连夜督促加强防守,并对逃回来的孙得功既往不咎,鼓励守城将士众志成城,击退后金军队。[/FONT]

[FONT=宋体]然后,他就去睡觉了。[/FONT]

[FONT=宋体]王化贞不是个怕事的人,当年辽阳失守,他无兵无将都敢坚守,现在手上有几万人,自然敢睡觉。[/FONT]

[FONT=宋体]但还没等他睡着,就听见了随从的大叫:[/FONT]

[FONT=宋体]“快跑!”[/FONT]

[FONT=宋体]王化贞跑出卧房。[/FONT]

[FONT=宋体]他看见无数百姓和士兵丢弃行李兵器,夺路而逃,原本安静祥和的广宁城,已是一片混乱,彻底的混乱。[/FONT]

[FONT=宋体]而此时的城外,并没有努尔哈赤,也没有后金军,一个都没有。[/FONT]

[FONT=宋体]这莫名其妙的一切,起源于两个月前的一个决定。[/FONT]

[FONT=宋体]王化贞不是白痴,他很清楚努尔哈赤的实力,在那次谈话中,他之所以告诉熊廷弼,说六万人一举荡平,是因为他已找到了努尔哈赤的弱点。[/FONT]

[FONT=宋体]这个弱点,叫做李永芳。[/FONT]

[FONT=宋体]李永芳是明朝叛将,算这一带的地头蛇,许多明军将领跟他都有交情,毕竟还是同胞兄弟,所以在王化贞看来,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人。[/FONT]

[FONT=宋体]于是,他派出了心腹孙得功,前往敌营,劝降李永芳。[/FONT]

[FONT=宋体]几天后,孙得功回报,李永芳深明大义,表示愿意归顺,在进攻时作为内应。[/FONT]

[FONT=宋体]王化贞十分高兴。[/FONT]

[FONT=宋体]两个月后,孙得功西平堡战败,惊慌之下,大喊“兵败”,导致兵败。[/FONT]

[FONT=宋体]是的,你的猜测很正确,孙得功是故意的,他是个叛徒。[/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