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学习]明朝的那些事儿

这个明月好像是封建王朝的推崇者。。。连王收仁在赣南征服农民起义被他调侃成那个德行。。不可思议。。。

如果王守仁同时是有深刻的同情人民的哲学家,看不出来这个明月有这样的情怀??太过着魔于帝王将相了,好像普通大众就只能是调侃的对象。。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59]

[FONT=宋体]汪文言,安徽人,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不是秀才,他没有进过考场,没有当过官,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FONT]

[FONT=宋体]对于这位老百姓,后世曾有一个评价: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FONT]

[FONT=宋体]汪布衣小时候情况如何不太清楚,从目前的材料看,是个很能混的人,他虽然不考科举,却还是当上了公务员——县吏。[/FONT]

[FONT=宋体]事实上,明代的公务员,并非都是政府官员,它分为两种:官与吏。[/FONT]

[FONT=宋体]参加科举考试,考入政府成为公务员的,是官员。就算层次最低、底子最差的举人(比如海瑞),至少也能混个县教育局长。[/FONT]

[FONT=宋体]可问题在于,明朝的官员编制是很少的,按规定,一个县里有品级,吃皇粮的,只有知县(县长)、县丞(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几个人而已。[/FONT]

[FONT=宋体]而没有品级,也吃皇粮的,比如教谕(教育局长)、驿丞(县招待所所长),大都由举人担任,人数也不多。[/FONT]

[FONT=宋体]在一个县里,只有以上人员算是国家公务员,换句话说,他们是领国家工资的。[/FONT]

[FONT=宋体]然而一个县只靠这些人是不行的,县长大人日理万机,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手下还要有跑腿的,偷奸耍滑的,老实办事的,端茶倒水的。[/FONT]

[FONT=宋体]这些被找来干活的人,就叫吏。[/FONT]

[FONT=宋体]吏没有官职、没有编制,国家也不给他们发工资,所有收入和办公费用都由县里解决,换句话说,这帮人国家是不管的。[/FONT]

[FONT=宋体]虽然国家不管,没有正式身份,也不给钱,但这份职业还是相当热门,每年都有无数热血青年前来报考,没关系还当不上,也着实吸引了许多杰出人才,比如阳谷县的都头武松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榜样。[/FONT]

[FONT=宋体]这是因为在吏的手中,掌握着一件最为重要的东西——权力。[/FONT]

[FONT=宋体]一般说来,县太爷都是上级派下来的,没有根基,也没有班底,而吏大都是地头蛇,熟悉业务,有权在手,熟门熟路,擅长贪污受贿,黑吃黑,除去个把像海瑞那种软硬不吃的极品知县外,谁都拿这帮编外公务员没办法。[/FONT]

[FONT=宋体]汪文言,就是编外公务员中,最狡猾,最会来事,最杰出的代表人物。[/FONT]

[FONT=宋体]汪文言的官场生涯,是从监狱开始的,那时候,他是监狱的看守。[/FONT]

[FONT=宋体]作为一名优秀的看守,他忠实履行了守护监狱,训斥犯人,收取贿赂、拿黑钱的职责。[/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60]

[FONT=宋体]由于业务干得相当不错,在上级(收过钱的)和同僚(都是同伙)的一致推荐下,他进入了县衙,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开展自己的光辉事业。[/FONT]

[FONT=宋体]值得表扬的是,此人虽然长期和流氓地痞打交道,不光彩的事情也没少干,但为人还是很不错的,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朋友。但凡认识他的,就算走投无路,只要找上门来,他都能帮人一把,江湖朋友纷纷前来蹭饭,被誉为当代宋江。[/FONT]

[FONT=宋体]就这样,汪文言名头越来越响,关系越来越野,越来越能办事,连知县搞不定的事情,都要找他帮忙。家里跟宋江一样,经常宾客盈门,什么人都有,即有晁盖之类的江洋大盗,又有李逵之流的亡命之徒,上门的礼仪也差不多,总是“叩头就拜”,酒足饭饱拿钱之后,就甘心做小弟,四处传扬汪先生的优秀品格。[/FONT]

[FONT=宋体]在无数志愿宣传员的帮助下,汪先生逐渐威名远播,终于打出县城,走向全省,波及全国。[/FONT]

[FONT=宋体]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只是一个县衙的小人物,直到有一天,他的名声传到了一个人的耳中。[/FONT]

[FONT=宋体]这个人叫于与立,时任刑部郎中。[/FONT]

[FONT=宋体]这位于郎中官职不算太高,但想法不低,经常四处串门拉关系,他听说汪文言的名声后,便主动找上门去,特聘汪先生到京城,发挥特长,为他打探消息。[/FONT]

[FONT=宋体]汪先生岂是县中物,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准备到京城大展拳脚。[/FONT]

[FONT=宋体]可几个月下来,汪文言发现,自己县里那套,在京城根本混不开。[/FONT]

[FONT=宋体]因为汪先生一无学历,二无来历,档次太低,压根就没人搭理他。无奈之下,他只好出钱,去捐了个监生,不知找了谁的门路,还混进了太学。[/FONT]

[FONT=宋体]这可就真了不得了,汪先生当即拿出当年跑江湖的手段,上下打点,四面逢源,短短几月,上至六部官员,下到穷学生,他都混熟了,没混熟的,也混个脸熟。[/FONT]

[FONT=宋体]一时之间,汪文言从县里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京城的风云人物。[/FONT]

[FONT=宋体]但这位风云人物,依然还是个小人物。[/FONT]

[FONT=宋体]因为真正掌控这个国家权力中枢的重要人物,是不会搭理他的,无论是东林党的君子,还是三党的小人,都看不上这位江湖人士。[/FONT]

[FONT=宋体]但他终究找到了一位可靠的朋友,并在他的帮助下,成功进入了这片禁区。[/FONT]

[FONT=宋体]这位不计较出身的朋友,名叫王安。[/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1][/FONT]

[FONT=宋体] 要论出身,在朝廷里比汪文言还低的,估计也只有太监了,所以这两人交流起来,也没什么心理障碍。[/FONT]

[FONT=宋体] 当时的王安,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虽说是太子朱常洛的贴身太监,可这位太子也不吃香,要什么没什么,老爹万历又不待见,所以王安同志混得相当不行,没人去搭理他。[/FONT]

[FONT=宋体] 但汪文言恰恰相反,鞍前马后帮他办事,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除了女人,什么都给了。[/FONT]

[FONT=宋体] 王安很喜欢汪文言。[/FONT]

[FONT=宋体] 当然,汪文言先生不是人道主义者,也不是慈善家,他之所以结交王安,只是想赌一把。[/FONT]

[FONT=宋体] 一年后,他赌赢了。[/FONT]

[FONT=宋体] 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的那个夜晚,当杨涟秘密找到王安,通报老头子即将走人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个人在场——汪文言。[/FONT]

[FONT=宋体] 杨涟说,皇上已经不行了,太子应立即入宫继位,以防有变。[/FONT]

[FONT=宋体] 王安说,目前情形不明,没有皇上的谕令,如果擅自入宫,凶多吉少。[/FONT]

[FONT=宋体] 杨涟说,皇上已经昏迷,不会再有谕令,时间紧急,绝不能再等![/FONT]

[FONT=宋体] 王安说,事关重大,再等等。[/FONT]

[FONT=宋体] 僵持不下时,汪文言用自己几十年官海沉浮的经验,做出了一个判断。[/FONT]

[FONT=宋体] 他对王安说:杨御史是对的,不能再等待,必须立即入宫。[/FONT]

[FONT=宋体] 一直以来,王安对汪文言都极为信任,于是他同意了,并带领朱常洛,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了皇宫,成功即位。[/FONT]

[FONT=宋体] 这件事不但加深了王安对汪文言的信任,还让东林党人第一次认清了这个编外公务员,江湖混混的实力。[/FONT]

[FONT=宋体] 继杨涟之后,东林党的几位领导,大学士刘一璟、韩旷、尚书周嘉谟、御史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关系。[/FONT]

[FONT=宋体] 就这样,汪文言加深了与东林党的联系,并最终成为了东林党的一员——瞎子都看得出,新皇帝要即位了,东林党要发达了。[/FONT]

[FONT=宋体] 但当他真正踏入政治中枢的时候,才发现,局势远不像他想象的那么乐观。[/FONT]

[FONT=宋体] 当时明光宗已经去世,虽说新皇帝也是东林党捧上去的,但三党势力依然很大,以首辅方从哲为首的浙党、以山东人给事中亓诗教为首的齐党、和以湖广人官应震、吴亮嗣为首的楚党,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FONT]

[FONT=宋体] 三党的核心,是浙党,此党的创始人前任首辅沈一贯,一贯善于拉帮结派,后来的接班人,现任首辅方从哲充分发扬了这一精神,几十年下来,朝廷内外,浙党遍布。[/FONT]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2]

[FONT=宋体] 齐党和楚党也不简单,这两个党派的创始人和成员基本都是言官,不是给事中,就是御史,看上去级别不高,能量却不小,类似于今天的媒体舆论,动不动就上书弹劾兴风作浪。[/FONT]

[FONT=宋体] 三党分工配合,通力协作,极不好惹,东林党虽有皇帝在手,明里暗里斗过几次,也没能搞定。[/FONT]

[FONT=宋体] 关键时刻,汪文言出场。[/FONT]

[FONT=宋体] 在仔细分析了敌我形势后,汪文言判定,以目前东林党的实力,就算和对方死拼,也只能死,没得拼。[/FONT]

[FONT=宋体]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东林党的这帮大爷都是进士出身,个个都牛得不行,进了朝廷就人五人六,谁都瞧不上谁,看你不顺眼也不客套,恨不得操板砖上去就拍。[/FONT]

[FONT=宋体] 汪文言认为,这是不对的,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必须转变观念。[/FONT]

[FONT=宋体] 由于汪先生之前在基层工作,从端茶倒水提包拍马开始,一直相当低调,相当能忍,所以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会来事,朋友和敌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FONT]

[FONT=宋体] 秉持着这一理念,他拟定了一个计划,并开始寻找一个恰当的人选。[/FONT]

[FONT=宋体] 很快,他就找到了这个人——梅之焕。[/FONT]

[FONT=宋体] 梅之焕,字彬父,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吏科给事中。[/FONT]

[FONT=宋体] 此人出身名门,文武双全,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朝廷阅兵,他骑匹马,没打招呼,稀里糊涂就跑了进去,又稀里糊涂地要走。[/FONT]

[FONT=宋体] 阅兵的人不干,告诉他你要不露一手,今天就别想走。[/FONT]

[FONT=宋体] 梅之焕二话不说,拿起弓就射,九发九中,射完啥也不说,摆了个特别酷的动作,就走人了(长揖上马而去)。[/FONT]

[FONT=宋体] 除上述优点外,这人还特有正义感,东厂坑人,他就骂东厂,沈一贯结党,他就骂沈一贯,是个相当强硬的人。[/FONT]

[FONT=宋体] 但汪文言之所以找到这位仁兄,不是因为他会射箭,很正直,而是因为他的籍贯。[/FONT]

[FONT=宋体] 梅之焕,是湖广人,具体地说,是湖北麻城人。[/FONT]

[FONT=宋体] 明代官场里,最重要的两大关系,就是师生、老乡。一个地方出来的,都到京城来混饭吃,老乡关系一攀,就是兄弟了。所以自打进入朝廷,梅之焕认识的,大都是楚党成员。[/FONT]

[FONT=宋体] 可这人偏偏是个东林党。[/FONT]

[FONT=宋体] 有着坚定的东林党背景,又与楚党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好,这正是那个计划所需要的人。[/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63]

[FONT=宋体]汪文言认为,遇到敌人,直接硬干是不对的,在操起板砖之前,应该先让他自己绊一跤。[/FONT]

[FONT=宋体]三党是不好下手的,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把三党变成两党,就好下手了。[/FONT]

[FONT=宋体]在仔细衡量利弊后,他选择了楚党。[/FONT]

[FONT=宋体]因为在不久之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FONT]

[FONT=宋体]虽然张居正大人已经死去多年,却依然被人怀念,于是朝中有人提议,要把这位大人从坟里再掘出来,修理一顿。[/FONT]

[FONT=宋体]这个建议的提出,充分说明朝廷里有一大帮吃饱了没事干,且心理极其阴暗变态的王八蛋,按说是没什么人理的,可不巧的是,提议的人,是浙党的成员。[/FONT]

[FONT=宋体]这下就热闹了,许多东林党人闻讯后,纷纷赶来骂仗,痛斥三党,支持张居正。[/FONT]

[FONT=宋体]说句实话,当年反对张居正的时候,东林党也没少掺合,之所以跑来伸张正义,无非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提议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三党提出的,就是错的,对人不对事,不必当真。[/FONT]

[FONT=宋体]梅之焕也进来插了句话,且相当不客气:[/FONT]

[FONT=宋体]“如果江陵(指张居正)还在,你们这些无耻小人还敢这样吗?”[/FONT]

[FONT=宋体]话音刚落,就有人接连上书,表示同意,但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支持他的人,并不是东林党,而是官应震。[/FONT]

[FONT=宋体]官应震,是楚党的首领,他之所以支持梅之焕,除了两人是老乡,关系不错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死去的张居正先生,是湖广人。[/FONT]

[FONT=宋体]这件事情让汪文言认识到,所谓三党,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动动手脚,就能将其彻底摧毁。[/FONT]

[FONT=宋体]所以,他找到了梅之焕,拉拢了官应震,开始搞小动作。[/FONT]

[FONT=宋体]至于他搞了什么小动作,我确实很想讲讲,可惜史书没写,我也不知道,只好省略,反正结论是三党被搞垮了。[/FONT]

[FONT=宋体]此后的事情,我此前已经讲过了,方从哲被迫退休,东林党人全面掌权,杨涟升任左副都御史,赵南星任吏部尚书,高攀龙任光禄丞,邹元标任左都御史等等。[/FONT]

[FONT=宋体]之所以让你再看一遍,是要告诉你,在这几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是一个沉默的男人。[/FONT]

[FONT=宋体]这就是东林党成功的全部奥秘,很明显,不太符合其一贯正面光辉的形象,所以如果有所隐晦,似乎可以理解。[/FONT]

[FONT=宋体]东林党的成功之路到此结束,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讲下一课:东林党的失败之路。[/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64]

[FONT=宋体]在我看来,东林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大、狂妄,以及嚣张,不是一个,而是一群。[/FONT]

[FONT=宋体]如果要在这群人中寻找一个失败的代表,那这个人一定不是杨涟,也不是左光斗,而是赵南星。[/FONT]

[FONT=宋体]虽然前两个人很有名,但要论东林党内的资历跟地位,他们和赵先生压根就没法比。[/FONT]

[FONT=宋体]关于赵南星先生的简历,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从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时代开始,他就是东林党的领导,原先干人事,回家呆了二十多年,人老心不老,又回来干人事。[/FONT]

[FONT=宋体]一直以来,东林党的最高领导人(或者叫精神领袖),是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顾宪成、邹元标以及赵南星。[/FONT]

[FONT=宋体]顾宪成已经死了,天启二年,邹元标也退休了,现在只剩下了赵南星。[/FONT]

[FONT=宋体]赵先生不但在东林党内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在政府里,也占据着最牛的职务——吏部尚书。一手抓东林党,一手抓人事权,换句话说,赵南星就是朝廷的实际掌控者[/FONT]

[FONT=宋体]但失败之根源,正是此人。[/FONT]

[FONT=宋体]天启三年([/FONT]1623[FONT=宋体]),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是京察年。[/FONT]

[FONT=宋体]所谓京察年,也就是折腾年。六年一次,上级考核各级官吏,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万历年间的几次京察,每年搞得不亦乐乎,今年也不例外。[/FONT]

[FONT=宋体]按照规定,主持折腾工作的,是吏部尚书,也就是说,是赵南星。[/FONT]

[FONT=宋体]赵南星是个很负责的人,经过仔细考察,列出了第一批名单,从朝廷滚蛋的名单,包括以下四人:亓诗教、官应震、吴亮嗣、赵兴邦。[/FONT]

[FONT=宋体]如果你记性好,应该记得这几位倒霉蛋的身份,亓诗教,齐党首领,赵兴邦,浙党骨干、官应震、吴亮嗣,楚党首领。[/FONT]

[FONT=宋体]此时的朝政局势,大致是这样的,东林党大权在握,三党一盘散沙,已经成了落水狗。[/FONT]

[FONT=宋体]很明显,虽然这几位兄弟已经很惨了,但赵先生并不干休,他一定要痛打落水狗。[/FONT]

[FONT=宋体]这是一个很过分的行为,不但要挤掉他们的政治地位,还要挤掉他们的饭碗,实在太不厚道。[/FONT]

[FONT=宋体]更不厚道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楚党还曾是东林党的同盟,帮助他们掌控政权,结果官应震大人连屁股都没坐热,就被轰走了。[/FONT]

[FONT=宋体]这就意味着,汪文言先生连哄带骗,好不容易建立的牢固同盟,就此彻底崩塌。[/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65]

[FONT=宋体]赵大人在把他们扫地出门的同时,也不忘给这四位下岗人员一个响亮的称号——四凶。为此,他还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四凶论》,以示纪念。[/FONT]

[FONT=宋体]跟着这四位一起走人的,还有若干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身份:三党成员、落水狗。[/FONT]

[FONT=宋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既然赵大人不给饭吃,就只好另找饭馆开饭了。[/FONT]

[FONT=宋体]就在此时,一个人站在他们面前,体贴地对他们说,在这世界上,赵南星并不是唯一的饭馆老板。[/FONT]

[FONT=宋体]据史料记载,这个人言语温和,面目慈祥,是个亲切的胖老头。[/FONT]

[FONT=宋体]现在,让我们隆重介绍:明代太监中的极品,宦官制度的终极产物,让刘瑾、王振等先辈汗颜的后来者,比万岁只差一千岁的杰出坏人、恶棍、流氓地痞的综合体——魏忠贤。[/FONT]

[FONT=宋体]魏忠贤,北直隶(今河北)肃宁县人,曾用名魏进忠。[/FONT]

[FONT=宋体]对于魏公公的出身,历史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的父母都是贫苦农民;另一种说,他的父母都是街头玩杂耍的。[/FONT]

[FONT=宋体]说法是不同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无论农民或杂耍,都是穷人。[/FONT]

[FONT=宋体]家里穷,自然就没钱给他读书,不读书,自然就不识字,也没法考取功名,升官发财,小孩不上学,父母又不管,只能整天在街上闲逛。[/FONT]

[FONT=宋体]就这样,少年魏忠贤成为了失学儿童、文盲、社会无业游荡人员。[/FONT]

[FONT=宋体]但这样的悲惨遭遇,丝毫没有影响魏忠贤的心情,因为他压根儿不觉得自己很惨。[/FONT]

[FONT=宋体]混混的幸福[/FONT]

[FONT=宋体]多年前,我曾研习过社会学,并从中发现了这样一条原理:社会垃圾(俗称混混),是从来不会自卑的。[/FONT]

[FONT=宋体]虽然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渣、败类、计划生育的败笔,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能成为一个混混,是极其光荣且值得骄傲的。[/FONT]

[FONT=宋体]因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在混,对于这些人而言,打架、斗殴、闹事,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抢小孩的棒棒糖和完成一座建筑工程,都是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没有任何区别。[/FONT]

[FONT=宋体]做了一件坏事,却绝不会后悔愧疚,并为之感到无比光辉与自豪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坏人,一个纯粹的坏人,一个坏得掉渣的坏人。[/FONT]

[FONT=宋体]魏忠贤,就是这样一个坏人。[/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66]

[FONT=宋体]根据史料记载,少年魏忠贤应该是个非常开朗的人,虽然他没钱上学,没法读书,没有工作,却从不唉声叹气,相当乐观。[/FONT]

[FONT=宋体]面对一没钱、二没前途的不利局面,魏忠贤不等不靠,毅然走上社会,大玩特玩,并在实际生活中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性格(市井一无赖尔)。[/FONT]

[FONT=宋体]他虽然是个文盲,却能言善辩(目不识丁,言辞犀利),没读过书,却无师自通(性多狡诈),更为难得的是,他虽然身无分文,却胸怀万贯,具体表现为明明吃饭的钱都没有,还敢跑去赌博(家无分文而一掷百万),赌输后没钱给,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依然无怨无悔,下次再来。[/FONT]

[FONT=宋体]混到这个份上,可算是登峰造极了。[/FONT]

[FONT=宋体]然而混混魏忠贤,也是有家庭的,至少曾经有过。[/FONT]

[FONT=宋体]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就给他娶了老婆,后来还生了个女儿,一家人过得还不错。[/FONT]

[FONT=宋体]但为了快乐的混混生活,魏忠贤坚定地抛弃了家庭,在他尚未成为太监之前,四处寻花问柳,城中的大小妓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家里仅有的一点钱财,也被他用光用尽。[/FONT]

[FONT=宋体]被债主逼上门的魏忠贤,终于幡然悔悟,经过仔细反省,他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所有——还有个女儿。[/FONT]

[FONT=宋体]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卖掉了自己的女儿,以极其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为了还清赌债。[/FONT]

[FONT=宋体]能干出这种事情的人,也就不是人了,魏忠贤的老婆受不了了,离家出走改嫁了。应该说,这个决定很正确,因为按当时情形看,下一个被卖的,很可能是她。[/FONT]

[FONT=宋体]原本只有家,现在连家都没了,卖无可卖的魏忠贤再次陷入了困境。[/FONT]

[FONT=宋体]被债主逼上门的魏忠贤,再次幡然悔悟,经过再次反省,他再次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所有,事实上,还多了件东西。[/FONT]

[FONT=宋体]只要丢掉这件东西,就能找一份好工作——太监。[/FONT]

[FONT=宋体]这并非魏忠贤的个人想法,事实上在当地,这是许多人的共识。[/FONT]

[FONT=宋体]魏忠贤所在的直隶省河间府,一向盛产太监,由于此地距离京城很近,且比较穷,从来都是宫中太监的主要产地,并形成了固定产业,也算是当地创收的一种主要方式。[/FONT]

[FONT=宋体]混混都混不下去,人生失败到这个程度,必须豁出去了。[/FONT]

[FONT=宋体]经过短期的激烈思想斗争,魏忠贤树立了当太监的远大理想,然而当他决心在太监的大道上奋勇前进的时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要当一名太监,是很难的。[/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67]

[FONT=宋体]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做太监,是迫于无奈,是没办法的办法。[/FONT]

[FONT=宋体]现在,我要严肃地告诉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监,是一份工作,极其热门的工作,而想成为一名太监,是很难的。[/FONT]

[FONT=宋体]事实上,太监这个职业之所以出现,只是因为一个极其简单的原因——宫里只有女人。[/FONT]

[FONT=宋体]由于老婆太多,忙不过来,为保证皇帝陛下不戴绿帽子(这是很有可能的),宫里不能进男人。可问题是,宫里太大,上千人吃喝拉撒,重活累活得有人干,女的干不了,男的不能进,只好不男不女了。[/FONT]

[FONT=宋体]换句话说,太监其实就是进城干活的劳工。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地点,是皇宫。[/FONT]

[FONT=宋体]既然是劳工,就有用工指标,毕竟太监也有个新陈代谢,老太监死了,新太监才能进,也就是说,每年录取太监比例相当低。[/FONT]

[FONT=宋体]有多低呢?我统计了一下,大致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而且哪年招还说不准,今年要不缺人,就不招。[/FONT]

[FONT=宋体]对于有志于踏入这一热门行业,成为合格太监的众多有志青年而言,这是一个十分残酷的事实,因为这意味着,在一百个符合条件(割了)的人中,只有十到十五人,能够成为光荣的太监。[/FONT]

[FONT=宋体]事实上,自明代中期,每年都有上千名符合条件(割过了),却没法入宫的太监(候选)在京城等着。[/FONT]

[FONT=宋体]要知道,万一切了,又当不了太监,那就惨了。虽说太监很吃香,但归根结底,吃香的只是太监的工资收入,不是太监本人。对于这类“割了”的人,人民群众是相当鄙视的。[/FONT]

[FONT=宋体]所以众多未能成功入选的太监候选人,既不能入宫,也不能回家,只能在京城混。后来混得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京城社会治安的稳定,为此,明朝政府曾颁布法令: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阉割。[/FONT]

[FONT=宋体]我一直相信,世事皆有可能。[/FONT]

[FONT=宋体]太监之所以如此热门,除了能够找工作,混饭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权力。[/FONT]

[FONT=宋体]公正地讲,明代是一个公正的朝代。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哪怕是八辈贫农,全家只有一条裤子,只要出个能读书的,就能当官,就能进入朝廷,最终掌控无数人的命运。[/FONT]

[FONT=宋体]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条道路虽然公正,却不平坦。[/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68]

[FONT=宋体]因为平凡的人是很多的,且大都不安分,要想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走着上去是不行的,一般都得踩着上去——踩着那些被你淘汰的人。[/FONT]

[FONT=宋体]明朝的进士,三年考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平均一百多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能进入朝廷,看见皇帝大人尊容的,只有三四十人。而决定所有人命运的,只是那张白纸,和几道考试的题目。[/FONT]

[FONT=宋体]同一张纸,同一道题目,同一个地方。[/FONT]

[FONT=宋体]不同的人,不同的脑袋,不同的手。[/FONT]

[FONT=宋体]能否出人头地,只能靠你自己,靠你那非凡的智力、领悟力,以及你那必定能够超越常人,必定与众不同的信念。[/FONT]

[FONT=宋体]所以我一直认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杰出、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杜绝了自东汉以来,腐败不堪的门阀制度,最大地保证了人才的选拔,虽然它并不完美,却亦无可取代。[/FONT]

[FONT=宋体]当然,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当你考上了进士,脱离了科举体系,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体系——文官体系。[/FONT]

[FONT=宋体]在那个体系中,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员,还要熬资历,干工作,斗智斗勇,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之后,你才能成为精英中的精英,并具备足够的智商和经验,领导这个伟大的国度继续前进。[/FONT]

[FONT=宋体]这就是于谦、李贤、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人的成功之道,也是必经之道。虽然他们都具有优异的天赋,坚韧的性格,坎坷的经历,但要想名流千古,这是无法逃避的代价。[/FONT]

[FONT=宋体]在那条通往最高宝座的道路上,只有最优秀,最聪明,最有天分的人,才能到达终点[/FONT]

[FONT=宋体]但许多人不知道,有些不那么聪明,不那么优秀,不那么有天分的人,也能走到终点。[/FONT]

[FONT=宋体]因为在通往终点的方向,有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太监之路。[/FONT]

[FONT=宋体]太监不需要饱读诗书,不需要层层培训,不需要处理政务,不需要苦苦挣扎,他们能够跨过所有文官体系的痛苦经历,直接获取成功,只需要讨好一人——皇帝。[/FONT]

[FONT=宋体]皇帝就是老板,就是CEO,就是一言九鼎,总而言之,是说了就算的人物。[/FONT]

[FONT=宋体]而太监,就在皇帝的身边,所以只要哄好皇帝,太监就能得到权力,以及他想得到的一切。[/FONT]

[FONT=宋体]这就是有明一代,无数的人志愿成为太监的全部、真实的原因。[/FONT]

[FONT=宋体]但现在摆在无业游民魏忠贤面前的,不仅仅是个录取名额比例,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难点——阉割问题。[/FONT]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9]

魏忠贤当政以后,对自己以前的历史万般遮掩,特别是他怎么当上太监,怎么进宫这一段,是绝口不提,搞得云里雾里,捉摸不透。

但这种行为,就好比骂自己的儿子是王八蛋一样,最终只能自取其辱。

他当年的死党,后来的死敌刘若愚太监告诉我们,魏公公不愿提及发家史,是因为违背了太监成长的正常程序——他是自宫的。

我一直坚信,东方不败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杰出,也最有可能的自宫者。

这绝不仅仅因为他的自宫,绝无混饭吃、找工作的目的,而是为了中华武学的发展。

真正的原因在于,当我考证了太监阉割的全过程后,才不禁由衷感叹,自宫不仅需要勇气,没准还真得要点功夫。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阉割是个技术工作,想一想就明白了,从人身上割点东西下来,还是重要部位,稍有不慎,命就没了。

所以很多年以来,干这行的都是家族产业,代代相传,以割人为业,其中水平最高的,还能承包官方业务,获得官方认证。

一般这种档次的,不但技术高,能达到庖丁解人的地步,快速切除,还有配套医治伤口,消毒处理,很有服务意识。

所有说,东方不败能在完全外行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复杂的手术,且毫无后遗症(至少我没看出来),没有几十年的内功修养,估计是白扯。

魏忠贤不是武林高手(不算电影电视),要他自我解决,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好寻到上述专业机构,找人帮忙。

可到地方一问,才知道人家服务好,收费也高,割一个得四五两银子,我估算了一下,合人民币大概是三四千块。

这可就为难魏公公了,身上要有这么多钱,早拿去赌博翻本,哪犯得着干这个?

割还是不割,这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没钱。

但现实摆在眼前,不找工作是不行了,魏公公心一横——自己动手,前程无忧。

果不其然,业余的赶不上专业的,手术的后遗症十分严重,出血不止,幸亏好心人路过,帮他止了血。

成功自宫后,魏忠贤跑去报名,可刚到报名处,问清楚录取条件,当时就晕了。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70]

事情是这样的,宫里招太监,是有年龄要求的,因为小孩进宫好管,也好教,可是魏忠贤同志自己扳指头一算,今年芳龄已近二十。

这可要了命了,年龄是硬指标,跟你一起入宫的,都是几岁的孩子,哪个太监师傅愿意带你这么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纯粹浪费粮食。

魏忠贤急了,可急也没用,招聘规定是公开的,你不去问,还能怪谁?

可事到如今,割也割了,又没法找回来,想再当混混,没指望了,要知道,混混虽然很混,也瞧不起人妖。

宫进不去,家回不去,魏公公就此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具体情况他本人不说,所以我也没法同情他,但据说是过得很惨,到后来,只能以讨饭为生,偶尔也打打杂工。

万历十六年(1588),穷困至极的魏忠贤来到了一户人家的府上,在这里,他找到了一份佣人的工作。

他的命运就此改变。

一般说来,寻常人家找佣人,是不会找阉人的,魏忠贤之所以成功应聘,是因为这户人家的主人,也是个阉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孙暹,是宫中的太监,准确地说是太监首领,他的职务,是司礼监秉笔太监。

这个职务,是帮助皇帝批改奏章的,前面说过很多次,就不多说了。

魏忠贤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他起早贪黑,日干夜干,终于有一天,孙暹找他谈话,说是看在他比较老实的份上,愿意保举他进宫。

万历十七年(1589),在经历了无数波折之后,魏忠贤终于圆了他的梦,进宫当了一名太监。

不好意思,纠正一下,是火者。

实际上,包括魏忠贤在内的所有新阉人,在刚入宫的时候,只是宦官,并不是太监,某些人甚至一辈子也不是太监。

因为太监,是很难当上的。

宫里,能被称为“太监”的,都是宦官的最高领导,太监以下,是少监,少监以下,是监丞,监丞以下,还有长随、当差。

当差以下,就是火者了。

那么魏火者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大致包括以下几项:扫地、打水、洗马桶、开大门等等。

很明显,这不是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而且进宫这年,魏忠贤已经二十一岁了,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魏忠贤很不受人待见。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魏忠贤没有任何成就,也没有任何名头,因为他的年龄比同期入宫的太监大,经常被人呼来喝去,人送外号“魏傻子”。

但这一切,全都是假象。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471]

[FONT=宋体]据调查(本人调查),最装牛的傻人,与人接触时,一般不会被识破。[/FONT]

[FONT=宋体]而最装傻的牛人,在与人接触时,一辈子都不会被识破。[/FONT]

[FONT=宋体]魏忠贤就是后者的杰出代表。[/FONT]

[FONT=宋体]许多人评价魏忠贤时,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说大明江山,太祖皇帝,怎么就被这么个文盲、傻子给废掉了。[/FONT]

[FONT=宋体]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才是傻子。[/FONT]

[FONT=宋体]能在明朝当官,且进入权力核心的这拨人,基本都是高智商的,加上官场沉浮,混了那么多年,生人一来,打量几眼,就能把这人摸得差不多,在他们面前耍花招,那就是自取其辱。[/FONT]

[FONT=宋体]而在他们的眼中,魏忠贤是一个标准的老实人,年纪大,傻不拉矶的,每天都呵呵笑,长相忠厚老实,人家让他干啥就干啥,欺负他,占他便宜,他都毫不在意,所以从明代,直到今天,很多人认定,这人就是个傻子,能混成后来那样,全凭运气。[/FONT]

[FONT=宋体]这充分说明,魏公公实在是威力无穷,在忽悠了明代的无数老狐狸后,还继续忽悠着现代群众。[/FONT]

[FONT=宋体]在我看来,魏忠贤固然是个文盲,却是一个有天赋的文盲,他的这种天赋,叫做伪装。[/FONT]

[FONT=宋体]一般人在骗人的时候,都知道自己在骗人,而据史料分析,魏公公骗人时,不知道自己在骗人,他骗人的态度,是极其真诚的。[/FONT]

[FONT=宋体]在宫里的十几年里,他就用这种天赋,骗过了无数老滑头,并暗中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一个叫做魏朝。[/FONT]

[FONT=宋体]这位魏朝,也是宫里的太监,对魏忠贤十分欣赏,还帮他找了份工作。这份工作的名字,叫做典膳。[/FONT]

[FONT=宋体]所谓典膳,就是后宫管伙食的,听起来似乎不怎么样,除了混吃混喝,没啥油水。[/FONT]

[FONT=宋体]管伙食固然没什么,可关键在于管谁的伙食。[/FONT]

[FONT=宋体]魏公公的服务对象,恰好就是后宫的王才人。这位王才人的名头虽然不响,但他儿子的名气很大——朱由校。[/FONT]

[FONT=宋体]正是在那里,魏忠贤第一次遇见了决定他未来命运的两位关键人物——朱常洛父子。[/FONT]

[FONT=宋体]虽然见到了大人物,但魏忠贤的命运仍无丝毫改变,因为王才人身边有很多太监,他不过是极其普通的一个,平时连跟主子说话的机会都没有。[/FONT]

[FONT=宋体]而且此时朱常洛还只是太子,且地位十分不稳,随时可能被拿下,所以他老婆王才人混得也不好,还经常被另一位老婆李选侍欺负。[/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