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学习]明朝的那些事儿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632]

[FONT=宋体]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FONT]

[FONT=宋体]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FONT]

[FONT=宋体]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FONT]

[FONT=宋体]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英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FONT]

[FONT=宋体]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FONT]

[FONT=宋体]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FONT]

[FONT=宋体]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FONT]

[FONT=宋体]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FONT]

[FONT=宋体]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FONT]

[FONT=宋体]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FONT]

[FONT=宋体]抽签[/FONT]

[FONT=宋体]对袁崇焕而言,一切都结束了,但对崇祯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当然,未必会更好。[/FONT]

[FONT=宋体]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邪恶的阉党,却惊奇地发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站立在他的面前。[/FONT]

[FONT=宋体]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FONT]

[FONT=宋体]崇祯上台不久,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FONT]

[FONT=宋体]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一件事——吵架。[/FONT]

[FONT=宋体]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纯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FONT]

[FONT=宋体]一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一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龟孙?[/FONT]

[FONT=宋体]就是他自己。[/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633]

[FONT=宋体]这一切乱象的源头,来源自一年前崇祯同志的一个错误决定。[/FONT]

[FONT=宋体]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必须务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FONT]

[FONT=宋体]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FONT]

[FONT=宋体]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FONT]

[FONT=宋体]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FONT]

[FONT=宋体]比如天启七年([/FONT]1627[FONT=宋体]),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FONT]

[FONT=宋体]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FONT]

[FONT=宋体]天启七年([/FONT]1627[FONT=宋体])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FONT]

[FONT=宋体]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FONT]

[FONT=宋体]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FONT]

[FONT=宋体]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FONT]

[FONT=宋体]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FONT]

[FONT=宋体]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634]

[FONT=宋体]崇祯同志的首任内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FONT]

[FONT=宋体]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内阁之一,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FONT]

[FONT=宋体]下课的原因不外务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被赶走,自己走。[/FONT]

[FONT=宋体]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FONT]

[FONT=宋体]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内阁大臣又比较软,好好说话,就是不听,首任内阁刚成立,就一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FONT]

[FONT=宋体]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谁干活?[/FONT]

[FONT=宋体]所以崇祯元年([/FONT]1628[FONT=宋体])十一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FONT]

[FONT=宋体]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FONT]

[FONT=宋体]在这份名单上,有十一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有一个人,必定能够入阁。[/FONT]

[FONT=宋体]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FONT]

[FONT=宋体]《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名的,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明末倒也凑合,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FONT]

[FONT=宋体]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别是崇祯年间,十几年里,文臣无数,光内阁大臣就换了五十个,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历史的,估计也不认识,而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钱谦益。[/FONT]

[FONT=宋体]钱谦益,字受之,苏州常熟人,万历三十六年进士,名人,超级名人。[/FONT]

[FONT=宋体]钱谦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于,他有个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FONT]

[FONT=宋体]关于这个人的是是非非,以后再说,至少在当时,他就很有名了。[/FONT]

[FONT=宋体]因为他不但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且是东林党的领导。阉党倒台,东林上台,理所应当,朝廷里从上到下,基本都是东林党,现在领导要入阁,就是探囊取物。[/FONT]

[FONT=宋体]所以连钱谦益自己都认为,抓阄只是程序问题,入阁只是时间问题,洗个澡,换件衣服,就准备换单位上班了。[/FONT]

[FONT=宋体]可这世上,越是看上去没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635]

[FONT=宋体]作弊[/FONT]

[FONT=宋体]钱谦益入内阁,一般说来是没有对手的,而他最终没有入阁,是因为遇上了非一般的对手。[/FONT]

[FONT=宋体]在崇祯十余年的统治中,总共用过五十个内阁大臣,鉴于皇帝难伺候,下属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光荣下岗。[/FONT]

[FONT=宋体]只有两个人,能够延续始终,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两个人,一个是周延儒,一个是温体仁。[/FONT]

[FONT=宋体]虽然二位兄弟在历史上的名声差点(奸臣传),但要论业务能力和智商,实在无与伦比。[/FONT]

[FONT=宋体]不幸的是,钱谦益的对手,就是这两位。[/FONT]

[FONT=宋体]之所以要整钱谦益,不是因为他们也在吏部候选名单上,实际上,他们连海选都没入,第一轮干部考察就被刷下来了。[/FONT]

[FONT=宋体]海选都没进,为什么要坑决赛选手呢?[/FONT]

[FONT=宋体]因为实在太不像话了。[/FONT]

[FONT=宋体]海选的时候,钱谦益的职务是礼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礼部左侍郎,温体仁是礼部尚书。[/FONT]

[FONT=宋体]同一个部门,副部长入阁,部长连决赛都没进,岂有此理。[/FONT]

[FONT=宋体]所以两个岂有此理的人,希望讨一个公道。[/FONT]

[FONT=宋体]在后世的史书里,出于某种目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归类都是奸臣,也就是坏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至少在当时,这两位坏人,都是弱势群体。[/FONT]

[FONT=宋体]在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势力极大,内阁和六部,大都是东林派,所以钱谦益基本上算是个没人敢惹的狠角色。[/FONT]

[FONT=宋体]但温部长和周副部长认为,让钱副部长就这么上去,实在太不公平,必须闹一闹。[/FONT]

[FONT=宋体]于是,他们决定整理钱谦益的黑材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个破绽,七年前的破绽。[/FONT]

[FONT=宋体]七年前(天启元年)[/FONT]

[FONT=宋体]作为浙江乡试的主考官,钱谦益来到浙江监考,考试、选拔、出榜,考试顺利完成。[/FONT]

[FONT=宋体]几天后,他回到了北京,又几天后,礼部给事中顾其中上疏弹劾钱谦益,罪名,作弊。[/FONT]

[FONT=宋体]批判应试教育的人曾说,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进士科举,罪大恶极。[/FONT]

[FONT=宋体]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客观地讲,高考上榜的人,换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举人可以想想,进士可以做梦。[/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636]

[FONT=宋体]明代考完,如果没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处级(举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学毕业,如果没有意外,且运气好点,基本能有工作。[/FONT]

[FONT=宋体]明代的进士考试,每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大概是一百五十多人,现在高考,每年两次,每次录取名额……[/FONT]

[FONT=宋体]所以总体说来,明代的进士考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高考[/FONT]+[FONT=宋体]公务员考试[/FONT]+[FONT=宋体]高级公务员选拔。[/FONT]

[FONT=宋体]只要考中,学历有了,工作有了,连级别都有了,如此好事,自然挤破头,怕挤破头,就要读书,读不过,就要作弊。[/FONT]

[FONT=宋体]鉴于科举关系重大,明代规定,但凡作弊查实,是要掉脑袋的。但由于作弊前景太过美妙,所以作弊者层出不穷,作弊招数也推陈出新。由低到高,大致分为四种。[/FONT]

[FONT=宋体]最初级的作弊方式,是夹带,所以明朝规定,进入考场时,每人只能携带笔墨,进考场就把门一锁,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完才给开门。[/FONT]

[FONT=宋体]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比如把毛笔凿空,里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砚台里面夹藏,更牛一点的,就找人在考场外看准地方,把答案绑在石头上扔进去,据说射箭进去的也有。面对新局面,朝廷规定,毛笔只能用空心笔杆,砚台不能太厚,考场内要派人巡逻等等。[/FONT]

[FONT=宋体]这是基本技术,更高级一点的,是第二种方法:枪手代考,明朝的同学们趁着照相技术尚未发明,四处找人代考。当然朝廷不是吃素的,在准考证上,还加上了体貌特征描述,比如面白,无须,高个等等。[/FONT]

[FONT=宋体]以上两项技术,都是常用技术,且好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流传至今,且发扬光大。今日之大学,继承前辈遗志者,大有人在。[/FONT]

[FONT=宋体]但真正有钱,有办法的,用的是第三种方法——买考题。[/FONT]

[FONT=宋体]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考题,只要知道考题,不愁考不上,所以出题的考官,都是重点对象。[/FONT]

[FONT=宋体]但问题是,明代规定,知情人员如果卖题,基本是先下岗再处理。轻则坐牢,重责杀头,风险太大,而且明朝为了防止作弊,还额外规定,所有获知考题人员,必须住进考场,无论如何,不许外出。[/FONT]

[FONT=宋体]所以在明朝,卖考题的生意是不好做的。[/FONT]

[FONT=宋体]虽然买不到考题,但天无绝人之路,有权有势的同学们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此招一出,必定上榜——买考官。[/FONT]

[FONT=宋体]不过,这些考官并不是出题的考官,而是改题的考官。[/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637]

[FONT=宋体]是的,知不知道题目并不重要,就算你交白卷,只要能搞定改题的人,就能金榜题名。[/FONT]

[FONT=宋体]但问题是,给钱固然容易,那么多卷子,怎么对上号呢?[/FONT]

[FONT=宋体]最原始的方法,是认名字,毕竟跟高考不同,考试的人就那么多,看到名字就录取。[/FONT]

[FONT=宋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此以后,试卷开始封名,实行匿名批改。[/FONT]

[FONT=宋体]但作弊的同学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有的做记号,有的故意在考卷里增大字体,只为对改卷的考官说一句话:我就是给钱的那个![/FONT]

[FONT=宋体]这几招相当地有效,且难以禁止,送进去不少人,面对新形势朝廷不等不靠,经过仔细钻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FONT]

[FONT=宋体]具体方法是,所有的考卷收齐后,密封姓名,不直接交给考官,而是转给一个特别的人。[/FONT]

[FONT=宋体]这个人并非官员,他收到考卷后,只干一件事——抄。[/FONT]

[FONT=宋体]所有的考卷,都由他重新抄写,然后送给考官批改,全程由人监督。[/FONT]

[FONT=宋体]这招实在是狠,因为所有的考卷,是统一笔迹,统一形式,考官根本无从判断,且毫不影响考试成绩,可谓万无一失。[/FONT]

[FONT=宋体]综上所述,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没有尽头的,同学们为了前途,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到明代,斗争达到了高潮。[/FONT]

[FONT=宋体]高潮,就发生在天启元年的浙江。[/FONT]

[FONT=宋体]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监考程序非常严密,并实行了统一抄写制度,按说是不会有问题的。[/FONT]

[FONT=宋体]但偏偏就出了问题。[/FONT]

[FONT=宋体]因为有人破解了统一抄写制度。[/FONT]

[FONT=宋体]虽然笔迹相同,试卷相同,但这个方法,依然有漏洞,依然可以作弊。[/FONT]

[FONT=宋体]作弊的具体方法是,考生事前与考官预定密码,比如一首唐诗,或是几个字,故意写在试卷的开头,或是结尾,这样即使格式与字迹改变,依然能够辨别出考卷作者。[/FONT]

[FONT=宋体]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叫钱千秋的人,买到了密码。[/FONT]

[FONT=宋体]密码是七个字——一朝平步上青云。按照约定,他只要将这七个字,写在每段话的末尾,就能平步青云,金榜题名。[/FONT]

[FONT=宋体]事情非常顺利,考试结束,钱千秋录取。[/FONT]

[FONT=宋体]这位钱同志也相当守规矩,录取之后,乖乖地给了钱,按说事情就该结了。[/FONT]

[FONT=宋体]可是意外发生了。[/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638]

[FONT=宋体]因为这种事情,一个人是做不成的,必须是团伙作案,既然是团伙,就要分赃,既然分赃,就可能不匀,既然不匀,就可能闹事,既然闹事,就必定出事。[/FONT]

[FONT=宋体]钱千秋同志的情况如上,由于卖密码给他的那帮人分赃不匀,某些心态不好的同志就把大家都给告了,于是事情败露,捅到了北京。[/FONT]

[FONT=宋体]但这件事情说起来,跟钱谦益的关系似乎并不大,虽然他是考官,并没有直接证据证实,他就是卖密码的人,最多也就背个领导责任。[/FONT]

[FONT=宋体]不巧的是,当时,他有一个仇人。[/FONT]

[FONT=宋体]这个仇人的名字,叫做韩敬,而滑稽的是,他所以跟钱谦益结仇,也是因为作弊。[/FONT]

[FONT=宋体]十年前,举人钱谦益从家乡出发,前往北京参加会试,而韩敬,是他同科的同学。[/FONT]

[FONT=宋体]在考场上,他们并未相识,但考试结束时,就认识了,以一种极为有趣的方式。[/FONT]

[FONT=宋体]跟其他人不同,在考试成绩出来前,钱谦益就准备好当状元了,因为他作弊了。[/FONT]

[FONT=宋体]但他作弊的方式,既不是夹带,也不是买考官,甚至不是买密码,而是作弊中的最高技巧——买朝廷。[/FONT]

[FONT=宋体]买考题、买考官都太小儿科了,既然横竖要买,还不如直接买通朝廷,让组织考试的人,给自己定个状元,直接到位,省得麻烦。[/FONT]

[FONT=宋体]所以在此之前,他已经通过熟人,买通了宫里能说得上话的几个太监,找好了主考官,考完后专门找出他的卷子,给个状元了事。[/FONT]

[FONT=宋体]当然,办这种事,成本非常巨大。据说钱同志花了两万两白银,按今天的人民币算,大致是一千二百万。[/FONT]

[FONT=宋体]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还要作弊,可见作弊之诚意。[/FONT]

[FONT=宋体]两万白银,买个官也行了,钱谦益出这个价,就是奔着状元名头去的,但他万没想到,还有个比他更有诚意的。[/FONT]

[FONT=宋体]在考试前,韩敬也很自信,因为他也出了钱,且打了包票,必中状元。[/FONT]

[FONT=宋体]可是卷子交上去后,他却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他的卷子被淘汰了。[/FONT]

[FONT=宋体]淘汰是正常的,要真有水平,就不用出钱了。[/FONT]

[FONT=宋体]可问题是,人找了钱出了,怎么能收钱不办事呢?[/FONT]

[FONT=宋体]韩敬在朝廷里是有关系的,于是连夜找人去查,才知道他的运气不好。偏偏改他卷子的人,是没收过钱的,看完卷子就怒了,觉得如此胡说八道的人,怎么还能考试,就判了落榜。[/FONT]

[FONT=宋体]落榜不要紧,找回来再改成上榜就行。[/FONT]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9]



韩敬同学毕竟手眼通天,找到了其他考官,帮他找卷子重新改。



可是找来找去,竟然没找到。后来才知道,因为那位考官太讨厌他的卷子,直接就给扔废纸堆里了,翻了半天垃圾,才算把卷子给淘回来。



按常理,事已至此,重新改个上榜进士,也就差不多了,但韩敬同学对名次的感情实在太深,非要把自己的卷子改成第一名。



但名次已经排定,且排名都是出了钱的(比如钱谦益),你要排第一,别人怎么办?



关键时刻,韩敬使出了绝招——加钱。



钱谦益找太监,出两万两,他找大太监,加价四万两,跟我斗,加死你!



四万两,大致是两千四百万人民币,出这个价钱,买个状元,无语。



更无语的,是钱谦益,出了这么多钱,都打了水飘,好在太监办事还比较地道,虽然没有状元,也给了个探花(第三名)。



花这么多钱,买个状元,并不是吃饱了撑的。要知道,状元不光能当官,还能名垂青史。自古以来,状元都是最高荣誉,且按规定,每次科举的录取者,都刻在石碑上,放在国子监里供后代瞻仰(现在还有),状元的名字就在首位,几万两买个名垂青史,值了。



但钱谦益同志是不值的,虽说也是探花,但花了这么多钱,只买了个次品,心理极不平衡,跟韩敬同学就此结下梁子。



韩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虽然加了钱,买到了状元,却并不知道得罪钱谦益的后果。



因为钱同学虽然钱不够多,关系不够硬,却很能混。进朝廷后没多久就交了几个朋友,分别叫做孙承宗、叶向高、杨涟、左光斗。



概括成一句话,他投了东林党。



万历末年,东林党是很有点能量的,而钱谦益也并不是个很大方的人,所以没过几年搞京察的时候,韩敬同志就因为业绩不好,被整走了。



背负血海深仇的韩敬同志,终于等到了现在的机会,他大肆宣扬,应该追究钱谦益的责任。



但是说来说去,毕竟只是领导责任,经过朝廷审查,钱千秋免去举人头衔,充军,主考官(包括钱谦益)罚三个月工资。



七年之后。



在周延儒和温体仁眼前的,并不是一起无足轻重的陈年旧案,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40]



在很多史书里,这都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段落,强大且无耻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组成了恶毒的同盟,坑害了无辜弱小的钱谦益。



我觉得,这个说法,如果倒转过来,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首先,温体仁和周延儒无不无耻,还不好讲;钱谦益无辜,肯定不是。



温体仁之所以要整钱谦益,是个心态问题。



他是当年内阁首辅沈一贯的门生,钱谦益刚入伙的时候,他就是老江湖了,在朝廷里混迹多年,威信很高,而且他还是礼部部长,专管钱谦益,居然还被抢了先,实在郁闷。



周延儒则不同,他是真吃亏了,且吃的就是钱谦益的亏。



其实原本推选入阁名单时,排在第一的,应该是周延儒,因为他状元出身,且受皇帝信任,但钱谦益感觉此人威胁太大,怕干不过他,就下了黑手,派人找到吏部尚书王永光,做了工作,把周延儒挤了。



其次,在当时朝廷里,强大的那个,应该是钱谦益。他是东林党领袖,一呼百应,从上到下,都是他的人,温体仁周延儒基本算是孤军奋战。



当时的真实情况大致如此。



形势很严峻,但同志们很勇敢,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温体仁、周延儒擦干眼泪,决定跟钱谦益玩命。



周延儒问温体仁,打算怎么干。



温体仁说,直接上疏弹劾钱谦益。



周延儒问,然后呢?



温体仁说,没有然后。



周延儒很生气,因为他认为,温体仁在拿他开涮,一封奏疏怎么可能干倒钱谦益呢?



温体仁没有回答。



周延儒告诉温体仁,先找几个人通通气,做些工作,搞好战前准备,别急着上疏。



第二天,温体仁上疏了。



就文笔而言,这封奏疏非常一般,主要内容是弹劾钱谦益主使作弊。也没玩什么写血书,沐浴更衣之类的花样,也没做工作,没找人,递上去就完了。



然后他告诉周延儒,必胜无疑。



周延儒认为,温体仁是疯了。



辩论



事情的发展,跟周延儒想得差不多,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崇祯也震惊了,决定召开御前会议,辩论此事。



辩论议题:浙江作弊案,钱谦益有无责任。



辩论双方:

正方,没有责任,辩论队成员:钱谦益、内阁大学士李标、钱龙锡、刑部尚书乔允升,吏部尚书王永光……(以下省略)



反方,有责任,辩论队成员:温体仁、周延儒(以下无省略)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641]

[FONT=宋体]崇祯元年([/FONT]1628[FONT=宋体])十一月六日,辩论开始。[/FONT]

[FONT=宋体]所有的人,包括周延儒在内,都认定温体仁必败无疑。[/FONT]

[FONT=宋体]奇迹,就是所有人都认定不可能发生,却终究发生的事。[/FONT]

[FONT=宋体]这场惊天逆转,从皇帝的提问开始:[/FONT]

[FONT=宋体]“你说钱谦益受贿,是真的吗?”[/FONT]

[FONT=宋体]温体仁回答:是真的。[/FONT]

[FONT=宋体]于是崇祯又问钱谦益:[/FONT]

[FONT=宋体]“温体仁说的话,是真的吗?”[/FONT]

[FONT=宋体]钱谦益回答:不是。[/FONT]

[FONT=宋体]辩论陈词就此结束,吵架开始。[/FONT]

[FONT=宋体]温体仁先声夺人,说,钱千秋逃了,此案未结。[/FONT]

[FONT=宋体]钱谦益说:查了,有案卷为证。[/FONT]

[FONT=宋体]温体仁说:没有结案。[/FONT]

[FONT=宋体]钱谦益说:结了。[/FONT]

[FONT=宋体]刑部尚书乔允升出场。[/FONT]

[FONT=宋体]乔允升说:结案了,有案卷。[/FONT]

[FONT=宋体]温体仁吃了秤砣:没有结案。[/FONT]

[FONT=宋体]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场。[/FONT]

[FONT=宋体]王永光说:结案了,我亲眼看过。[/FONT]

[FONT=宋体]礼部给事中章允儒出场[/FONT]

[FONT=宋体]章允儒说:结案了,我曾看过口供。[/FONT]

[FONT=宋体]温体仁很顽强:没有结案![/FONT]

[FONT=宋体]崇祯做第一次案件总结:[/FONT]

[FONT=宋体]“都别废话了,把案卷拿来看!”[/FONT]

[FONT=宋体]休会,休息十分钟。[/FONT]

[FONT=宋体]再次开场,崇祯问王永光:刑部案卷在哪里?[/FONT]

[FONT=宋体]王永光说:我不知道,章允儒知道。[/FONT]

[FONT=宋体]章允儒出场,回答:现在没有,原来看过。[/FONT]

[FONT=宋体]温体仁骂:王永光和章允儒是同伙,结党营私![/FONT]

[FONT=宋体]章允儒回骂:当年魏忠贤在位时,驱除忠良,也说结党营私![/FONT]

[FONT=宋体]崇祯大骂:胡说!殿前说话,竟敢如此胡扯!抓起来![/FONT]

[FONT=宋体]这句话的对象,是章允儒。[/FONT]

[FONT=宋体]章允儒被抓走后,辩论继续。[/FONT]

[FONT=宋体]温体仁发言:推举钱谦益,是结党营私![/FONT]

[FONT=宋体]吏部尚书王永光发言:推举内阁人选,出于公心,没有结党。[/FONT]

[FONT=宋体]内阁大臣钱龙锡发言:没有结党。[/FONT]

[FONT=宋体]内阁大臣李标发言:没有结党。[/FONT]

[FONT=宋体]崇祯总结陈词:推举这样的人(指钱谦益),还说出于公心![/FONT]

[FONT=宋体]二次休会[/FONT]

[FONT=宋体]再次开场,钱龙锡发言:钱谦益应离职,听候处理。[/FONT]

[FONT=宋体]崇祯发言:我让你们推举人才,竟然推举这样的恶人,今后不如不推。[/FONT]

[FONT=宋体]温体仁发言:满朝都是钱谦益的人,我很孤立,恨我的人很多,希望皇上让我告老还乡。[/FONT]

[FONT=宋体]崇祯发言:你为国效力,不用走。[/FONT]
[FONT=宋体]辩论结束,反方,温体仁获胜,逆转,就此完成。[/FONT]

[FONT=宋体]史料记载大致如此,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FONT]

[FONT=宋体]这是一个圈套,是温体仁设计的完美圈套。[/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642]

[FONT=宋体]这个圈套分三个阶段,共三招。[/FONT]

[FONT=宋体]第一招,开始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咬定,没有结案。[/FONT]

[FONT=宋体]这个举动毫不明智,许多人被激怒,出来跟他对骂指责他[/FONT]

[FONT=宋体]然而这正是温体仁的目的。[/FONT]

[FONT=宋体]很快,奇迹就发生了,章允儒被抓走,崇祯的天平向温体仁倾斜。[/FONT]

[FONT=宋体]接下来,温体仁开始实施第二步——挑衅。[/FONT]

[FONT=宋体]他直接攻击内阁,攻击所有大臣,说他们结党营私。[/FONT]

[FONT=宋体]于是大家都怒了,纷纷出场,驳斥温体仁。[/FONT]

[FONT=宋体]这也是温体仁的目的。[/FONT]

[FONT=宋体]至此,崇祯认定,钱谦益与作弊案有关,应予罢免。[/FONT]

[FONT=宋体]第三阶段开始,内阁的诸位大人终于意识到,今天输定了,所以主动提出,让钱谦益走人,温体仁同志随即使出最后一招——辞职。[/FONT]

[FONT=宋体]当然,他是不会辞职的,但走到这一步,摆摆姿态还是需要的。[/FONT]

[FONT=宋体]三招用完,大功告成。[/FONT]

[FONT=宋体]温体仁没有魔法,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奇迹,他之所以肯定他必定能胜,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秘密,崇祯心底的秘密。[/FONT]

[FONT=宋体]这个秘密的名字,叫做结党。[/FONT]

[FONT=宋体]温体仁老谋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里的所有人,都跟他对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胜无疑,而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结党。[/FONT]

[FONT=宋体]崇祯登基以来,干掉了阉党,扶植了东林党,却没能消停,朝廷党争不断,干什么什么都不成,所以最恨结党。[/FONT]

[FONT=宋体]换句话说,钱谦益有无作弊,并不重要,只要把他打成结党,就必定完蛋。[/FONT]

[FONT=宋体]事实上,钱谦益确实是东林党的领袖,所以在辩论时,务必不断挑事,耍流氓,吸引更多的人来骂自己,都无所谓。[/FONT]

[FONT=宋体]因为最后的决断者,只有一个。[/FONT]

[FONT=宋体]当崇祯看到这一切时,他必定会认为,钱谦益的势力太大,结党营私,绝不可留。[/FONT]

[FONT=宋体]这就是温体仁的诡计,事实证明,他成功了。[/FONT]

[FONT=宋体]通过这个圈套,他骗过了崇祯,除掉了钱谦益,所有的人都被他蒙在鼓里,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FONT]

[FONT=宋体]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场辩论的背后,真正的胜利者,是另一个人——崇祯。[/FONT]

[FONT=宋体]其实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FONT]

[FONT=宋体]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实力很强,从内阁到言官,都是东林党,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党要强得多,但归根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FONT]

[FONT=宋体]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索性就用他一把,敲打一下,提提醒,换几个人,阿猫阿狗都行,只要不是东林党,让你们明白,都是给老子打工的,老实干活![/FONT]
 
[FONT=宋体](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FONT][1643]

[FONT=宋体]当然明白人也不是没有,比如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还写进了书里。[/FONT]

[FONT=宋体]但搞倒了钱谦益,对温体仁而言,是纯粹的损人不利已,因为他老兄太过讨嫌,没人推举他,闹腾了半天,还是消停了。[/FONT]

[FONT=宋体]消停了一年,机会来了,机会的名字,叫袁崇焕。[/FONT]

[FONT=宋体]画了一个圈,终于回到了原点。[/FONT]

[FONT=宋体]之后的事,之前都讲了,袁督师很不幸,指挥出了点问题,本来没事,偏偏和钱龙锡拉上关系,就这么七搞八搞,自己进去了,钱龙锡也下了水。[/FONT]

[FONT=宋体]在很多人眼里,崇祯初年是很乱的,钱谦益、袁崇焕、钱龙锡、作弊、通敌、下课。[/FONT]

[FONT=宋体]现在你应该明白,其实一点不乱,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温体仁的利益,以及崇祯的利益。[/FONT]

[FONT=宋体]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都是利益的牺牲品。[/FONT]

[FONT=宋体]而这个推论,有一个最好的例证。袁崇焕被杀掉后,钱龙锡按规定,也该干掉,死刑批了,连刑场都备好,家人都准备收尸了,崇祯突然下令:不杀了。[/FONT]

[FONT=宋体]关于这件事,许多史书上都说,崇祯皇帝突然觉悟。[/FONT]

[FONT=宋体]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应该去觉悟一下,其实意思很明白,教训教训你,跟你开个玩笑,临上刑场再拉下来,很有教育意义。[/FONT]

[FONT=宋体]周延儒和温体仁终究还是成功了,崇祯三年([/FONT]1630[FONT=宋体])二月,周延儒顺利入阁,几个月后,温体仁入阁。[/FONT]

[FONT=宋体]温体仁入阁,是周延儒推荐的,因为崇祯最喜欢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还是很讲义气,毕竟当年全靠温兄在前面踩雷,差点被口水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一把,是应该的。[/FONT]

[FONT=宋体]其实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能人,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都是恶人,且手下并非善茬,换个人,估计压不住阵。[/FONT]

[FONT=宋体]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一把后,就该踹兄弟一脚了。[/FONT]

[FONT=宋体]最先开踹的,是温体仁。[/FONT]

[FONT=宋体]钱龙锡被皇帝赦免后,第一个上门问候的,不是东林党,而是周延儒。[/FONT]

[FONT=宋体]周兄此来的目的,是邀功。什么皇上原本很生气,很愤怒,很想干掉你,但是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在皇帝面前帮你说了很多好话,你才终于脱险云云。[/FONT]

[FONT=宋体]这种先挖坑,再拉人,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行为,虽很无聊,却很有效,钱龙锡很感动,千恩万谢。[/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