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awa有教真正太极拳的老师吗?

New class staring January with 袁德安師傅.

Traditional Yang style Tai Ji Quan 85 forms

For more info email taijiq@gmail.com

Those who wish to learn form Master Yuan this is your great chance!!!

Serious inquire only
 
如何练下面所描述的太极拳内劲?
"期间我还让其用内劲在我左臂上轻打了一下,以体验一下被内力打到的感觉。结果,他仅轻轻地将手一落,我就感到透骨的疼痛,后来回家后约一个星期,被打之处还有一点青紫,摸到时还会痛。"

 
太极拳怎样放松
太极拳怎样放松

文 / 阿 伦


放松是练习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们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血管弹性增强,血液畅通,供氧充分,吸收功能加强,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只有放松了,才能产生太极拳的绷劲,否则只能是拙力。

太极拳的放松要求松而不懈,松非全松,身上肌肉下沉,最后上走,提起精神,在人体内外完全放松下,产生内松外绷,肢体松了,内脏松了,但皮毛要攻,外存绷劲。只有松才能产生绷劲,只有松才能得到整劲。

太极拳的松要一松到底,从头到脚,要在意念的指导下,一节一节往下松,不但松开肌肉,更要松开骨骼,使肢体拉长,这样,才能象“百炼钢”一样既柔软又有韧性、弹性,才能积柔成刚,无坚而不摧。

放松首先要意念放松:

一、头部放松:包括大脑要松静,头顶悬;

二、下颌放松:下颌微收,自然放松;

三、胸背部放松:胸部不能有凹凸,以自然舒适为度,呼吸要通畅,背部略有上拔之意,以利于气贴背上行;

四、腰腹部放松:气沉丹田,气不可努,腰背要成一直线;

五、胯部放松:裆不可夹,要撑圆才能胯松,尾闾不能前送也不能后凸,自然放松;

六、腿部放松:通过站桩,腿部肌肉往下沉,一点一点放松;

七、脚步放松:松到腿部还不算松,要把全身的重量放到脚上,沉入地下,脚趾微微抓地,仿佛树的根须,把身体钉在地上一样。

还有一种三线放松法:

一、前线:从百会到前额、下颌、喉、胸、腹、大腿前侧、小腿到脚面,一道道放松;

二、后线:从百会到后脑、肩、背、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到脚跟,一道道放松;

三、侧线:从百会到身体两侧,从上到下放松。

放松不是目的,人的太极劲、弹簧劲要在松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因此,放松只是前提,松了才能得到肢体的张力,肢体的绷劲,才能敬得起人。

太极拳松主要是松腰,松腰才能活腰,活腰了才能得化劲,也才能用得出腰裆劲。这样能守能攻,全靠太极腰了。

̫
 
太极拳口诀十二则


(郑曼青)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餘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復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輒叮嚀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儘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鬆。澄师每日,必重言十餘次。要鬆。要鬆。要鬆净。要全身鬆开。反此则曰。不鬆。不鬆。不鬆就是 挨打的架子。按鬆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鬆净。餘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鬆。要全身筋络鬆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祇有筋耳。筋能鬆开。其餘尚有不鬆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鬆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繫。 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鬆。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贸,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隻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閭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閭。但要在尾閭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 子繫於樑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后。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欖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復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復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復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捨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 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嫻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餘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麼掛在我身上。按太极拳。专尚鬆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掛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翫之。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鬆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於一隻足心。其餘全身皆鬆净。得能轻於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日。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谓健侯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於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於此矣。学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準。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宇下手不为功。

十一、 曰须认真。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復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 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后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準。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料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后。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柢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於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傅。幸世之同仁共勉之。
 
你说你按照拳理练, 但是怎么练仍是个问题. 没有心法你还是练不出太极劲. 网上看一看张耀忠讲太极劲的视频, 可能会对你有启发. 还要看你的悟性.
 
你说你按照拳理练, 但是怎么练仍是个问题. 没有心法你还是练不出太极劲. 网上看一看张耀忠讲太极劲的视频, 可能会对你有启发. 还要看你的悟性.

很高兴ottawa有人对拳理,心法,太极劲 (真正的太极拳)感兴趣。 您推荐
张耀忠讲太极劲。可能您练吴式? 拳理,心法,太极劲相通。 看了王培生老师论太极劲 ——张耀忠(2009-07-15 18:30:53) (blog.sina.com.cn/s/blog_4ee4f6710100dn77.html), 和杨澄浦,李雅轩,汪永泉的描述很类似。

关于心法。下面一些太极老论中的作品是我练功的心法参照。
= 十三势行功心解
= 十三势歌
= 太极拳经
李雅轩,汪永泉的书和文章有不少怎么练的讨论。

不知您是否愿意分享和探讨练功的心法,体悟,检验练拳是否正确的标准,检验是否练出太极劲的方法等。
 
我以前是练杨式, 后改练吴式. 前辈们讲的都是拳理. 后人称为心法. 实际不一样.
练拳的准则是基本要求. 手脚发热, 口生津液是基本感觉. 与太极劲没有直接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练多少年练不出太极劲来. 心法是可操作的意念练法.
魏树人, 谢守徳讲一些,但不易操作. 张耀忠讲一些实际的, 但不系统.
我们没有缘分师承啊.
郑曼青先师当年学太极拳虽然练好了身体,但是并没有得到真传功夫.
直到他治好了杨澄辅宗师姨太的病后, 杨澄辅宗师才急招郑曼青的师兄田兆麟授其心法.
而后郑曼青先师功夫大长.
按照现在的练法, 如果悟性高的话, 可能要练许多年才能出功夫.
即使出了功夫也不会用, 因为没有功夫比你高的人在推手时给你喂劲.
我讲的都是真话, 不要丧失信心, 能练出太极劲的太极拳养生功效更好.
身体轻灵不生病, 还能抗打击而身体不会受伤. 还是引用一段张三丰太极拳论
原注释中的话作为共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
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内功心法法不传六耳”(转贴)

虽然太极拳爱好者都试图让自己内功深厚,从而实现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寿不老春想,然而,因内功心法之秘要自古以来很少流传于世,所以尽管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内功这个词,也一直在追求,但对什么是内功的本质,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内功修炼,却迷茫懵懂,甚至一些太极拳名师也都对之闪烁其词、模棱两可。最有意思的是,外国人也对内功的秘密感兴趣,只是他们的研究多从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探讨,所以,他们更是隔靴搔痒,只能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那就是魔法”(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语)。内功心法从古至今法不传六耳

笔者曾听过一位师兄讲过一个向陈氏太极拳泰斗李经梧学习内功心法的经历:
我每星期都到李经梧老师家学拳,几年后,李老师特别喜欢我,就教我练内功心法的方法,并吩咐我不要告诉别人。我回来自己练的时候,被一个也跟李老师学拳的朋友看到了,因我抹不开面子,就教给他了。有一天,我和这个朋友一起拜访李老师,结果,这个朋友不知不觉中就问起那套内功心法的问题。李经梧老师一听,马上呵斥我,让马上离开他家,不准再来。从此往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李老师。

笔者师爷叫汪永泉,他从7岁开始就跟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由于这套拳包含着丰富的内功心法的内容,所以他被要求保守这个秘密,传拳可以,但不能教授内功心法。魏树人老师在其《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一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1957年底,北京市武林界的知名人士聚集在体委召开武协会议,会上崔秀臣、王侠林、孙剑云等皆向先师讨教杨家太极拳功夫的真谛。当时先师毫不通融地表示不能在会上公开杨家的秘密,自此武林界朋友皆知先师珍视杨家绝艺,不肯向外界透露的刚直性情。

其实,不轻易传授内功心法的习惯,和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诀教了徒弟,饿死师傅法不传六耳等规矩有关,更和这些内功心法得之不易有关。

什么是内功心法
那么,什么是内功心法呢?由于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的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我们应该明了,神意气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修道达真的修炼内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对于太极拳来说,神意气也同样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3个要素,所以,如果给内功心法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动及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训练方法;内功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训练所积蓄而成的能量及内向性的体验。或者可以这样表示,内功是指和太极拳形体动作(阳面)互孕的神意气所积蓄的能量,而心法则是积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径。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
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四分五裂状态,进入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如何做到这这些呢?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是修正、修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中生有。许多人都知道无极生太极这句话。但是,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呢?所谓无极者即,所谓太极者即,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之意。此外,道家所说的无极也有身体的意思。身体这个无极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就是”o如果这个有了运动,比如,我们的心(头脑)发出指令,所谓的心为令”——念头(意念)一动,这就是太极的动,也就是身体里边有了,这个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发韧点)(意念)(内气和外气)的变化及运动。这就是无中生有。这个无中生有也是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而产生一种特异能量、一种新生物质的过程——太极拳老前辈所说的身上有了东西,或者说功夫上身了”——通过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导引这种特异物质的产生和聚积过程,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2.神为主宰。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轫点。比如,做任何太极拳的过程必须做到松散通空。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里面起主导作用。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发轫点做主人、发指令。神为主宰,主宰谁?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运动。也就是练拳的过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被姿势催发出去的。一开始练太极拳就以神为主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则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有达到的一天。如果不养成神为主宰的习惯,而是形体主宰气为主宰,则就会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o

3.调整虚实。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分清虚实——重心所在为实。怎么调节呢?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从形体上调整虚实o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当中调),使身体左右平衡;用脚来调整;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体前后平衡;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不同的动作当中有不同的姿势来互相平衡。第二,要从意念上调整虚实。意念往哪放,气就跟着过来往哪儿集中,这儿就是实;相反的方向气少了,那边就是虚。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在锻炼的过程中多注意这个问题。此外,在运动的时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则意念要向后;如果有往后的力量,则意念要往前。

4.圆活绵联。一般来说,圆有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动作构成上,每个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要有圆的内容在里边。第二,形体各个部分之间要圆。若不圆就容易僵,一僵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这就是所谓的圆空法生”o怎样才能做到圆的呢?按照太极拳腋窝像夹着个热馒头勒腰束气把裆撑等要求调整好身形。绵联不断的内涵主要有3点:动作的绵联——动作绵联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联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绵联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动作间的转换要绵联o气的绵联——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体,还得考虑气。意的绵联。太极拳为了把两手的气炼整,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两手一合一开的同时,想着手里边有球,跟着胀大,一撒手就掉了,这么连着动,意的绵联就容易养成了。

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o

1.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
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2.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尾闾松垂的内涵。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练才有可能实现。

3.松散通空。有的老师讲松散就像十三层塔层层叠叠,有的老师比喻松散像烟灰一样松散,而汪永泉所传扬式太极拳老六路的秘法就是练三道气圈”——这是直接练习松散通空的保密之法。经常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逐渐就会气遍周身不稍滞,不光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三道气圈,甚至能感到对方的三道气圈(这还只是初级的神明),揉手时可以运用这三道气圈,比如,用自己的气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地碰对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则对方会被弹到拙力所远不能及的距离等。当然,我们现在练三道气圈主要还是为了养生。如何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呢?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道出一个三道气圈的形象来——等练得有了基础,自然就会有感觉。刚开始只能是想像(意识导引的意识圈),然后是气的因素强化,到最后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弥漫圈。

此外,除了以上总则外,内功心法还有专门的炼神炼气炼意的内容。

注: 以上总则使太极拳练家有一个太极的头脑或心态(MIND), 内功心法是为了指导练家如何炼神炼气炼意, 此文并没有讲清楚.
 
汪永泉所传扬式太极拳老六路 心法的一部分:

-------------------
行拳:起始、运行、止、变换

拳架,首先要意到整套拳架是由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止、变换到下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止、变换……如此循所构成的。要清和把握一行拳律及神意气之内在的系才能正确的演拳架。

1.起始:里的起始不是身形、手势动作的,而是指自身之神意气萌之初。拳论讲"为统帅",首先要使精神提起。精神提起必返听才能做到。而不,听而不,而后方可心静。心静,才有""。心是号施令之"运用在心"。气旗,即内气为驱使。内气非呼吸之气,先指明内气的作用是催姿。不要误认为内气是在身内一股一股呈波涛之状催促身形手的运行。这种内气催姿连绵不断地循拳的走向而弥散的。它的流走即无体内体外之区分,亦无努气、憋气之感。在神意气的合作用下,催形体作。

2.运行:身形手神意之引和内气的催而运行,不要一地只做形体作。由此才能意到太极拳的所有作都必做到"意在先"这样"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明言从拳之始就落到实处会少走很多弯路。此以往,重意不重形、妙在五五阳的行拳意才能逐建立起来。

3.止:身形手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气的运行却不受任何外在条件所限制。当姿势开出或合回,身形手都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恰到好地体直中有曲、曲中求直的妙趣。此处须加注意,形到并不等于意也到了点,意不受形的支配,只依心之令而行止,所以要使意的运行,必做到心中一"",才能令流之意停下来。

4. 变换变换,即到了身形手的往返。此刻然形与意的运行停,但内气仍在无内无外地氤[粤音:因温。阳和合、祥瑞之气]聚,促使精神再度提起,使"为帅、心令、气"的运重新始,引、催促下一个姿势进入起始状注意,变换是神意气沿大小不等(依不同的拳而定)的180度半圆转流行。半形之一端是上一式的,另一端是下一式的始发处变换阳相互化育、相互转换和神意气自奥妙的生地。

---------------------------
内气运行

内气运行胸、肘、塞腰、鼓腕与三道气圈的相胸是了使胸部气道通,内气运行无阻。即所胸不,气不通肘是了使肩部松,通过张肘、松肩而使内气在胸腔周弥散来,以消除上半身紧张与僵滞的通弊。即所肘不,肩不松。塞腰、鼓腕是当内气下行至腹部后,内气向腰胯四周弥散催而引起的腰部向后依偎、位于胯两的两腕向外展的态势,以上完全是以意内气运行引致的身形化,单纯的形体作。如果从形体上去表现开胸、肘,必会紧张不适的肘、肩之弊。

胸、肘、塞腰、鼓腕的意气运行程是:意想胸部犹如两扇下端着一小石子。当用意将向身后两,会有一心胸豁然朗之感。与此同,小石子直腹中,丹田内犹如静水投石,激起道道水圈向四外漫延鼓。当内气至身后,腰向后塞的作便随之而生,而当内气向两傍,又会促使两腕外掤鼓起;而后内气继续下行至裆间分向两腿内前三分之一向下涌流,膝内、小腿内、踝内至涌泉穴,由踝外、膝外向胯两上行涌流。转经臀后向命穴流注,再下行至尾而翻沿尾椎前向上运行至胯,遂以意气的上行线为中心,以意引内气向胯四周散出直径一米的胯气圈;同胯气圈的中心内气仍继续上行至腰散出直径80厘米的腰气圈;腰气圈的中心内气继续上行至胸上方,再向四周散出直径一米的肩气圈。

自意想胸起至散出肩气圈止,内气运行得流利酣畅时约需两分。待内功次后,内气的运行速度便需快快、要慢慢,惟以气遍全身不稍滞要。

初学,内气运行至,心中必要有一静,此心不静以下作的内气运行走向不明。一静,内气的运行并非戛然而止,而是渐趋混沌、迷茫。而从一片寂静中萌生出气机向的感知后,内气才随之变换运行方向。内气毫无滞机地流走在胸、肘、塞腰、鼓腕、沿腿下行上行并散出三道气圈的全程中。



先贤李雅轩提出的打太极拳需经常不断思悟的问题:
===========================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

如何虚无的气势?
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
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
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
如何用意不用力?
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
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
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
如何打松净之劲?
如何以心意之去?
如何以神经之动?
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

平时要在出动时,

心里应如何作想?
如何形态?
如何神气?
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
 
鄭子太極拳37式的「套路」能不能練出內勁?(转贴)

鄭子太極絕對練的出內勁只是要很久不過所有的太極拳也都要很久吧陳太沒接觸過但我想應較好練出來~站著讓人推不倒的功夫我試過但你覺得真的在實戰時有用嗎在實戰時移動步法是最重要的吧敵人不會傻傻地像定步推手一樣讓你打及發勁。再說,要練到被人推不倒,不是只是硬站著而已,而是要學著把別人推來的力氣導入到地下,而不是只用身體去硬撐,所以一句話,鬆鬆鬆,鬆到底了還是要再鬆~能鬆才能柔,能柔才能剛,進而剛柔並濟。要練出內勁的話你拳架已經熟悉了嗎要已經打到能夠不用去想下一式是什麼而自然接下去時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了。試著去把你的身體想成一個大水袋把身體分成一半分清陰陽虛實分清整體手腳腰重心感覺你從陰換到陽陽換到陰時的感覺不要用氣去想拳架打久了自然會出現這種流動感這個階段你要先學觀照自己的身體而不是只有在專心打拳架上。
這個階段是要讓你慢慢把你原來的身體練到柔可以稍稍感覺到身體的流動感。這時你跟別人去推手時可能都是以柔化居多也發不出什麼勁因為你發的勁應該都是硬力較多而不是勁再說了你的身體目前是屬於練柔你自己發出的力都被你自己本身給柔化掉了當然打出去的並不脆這時的瓶頸要回到拳架上重新找回來慢慢的你的圈子會愈轉愈小推手也會愈轉會小再轉圈時也會給對方一個反彈力但自己本身卻是沒有感覺的只有對方感覺的到。所以拳經說,極柔軟而後極堅剛,就是在說這個,身體由柔入剛,而達到剛柔相濟。所以,我覺得啦,拳架要打,要去體會你自己身體的流動感;站椿要站,學著把你自己的力氣放鬆到腳底,默想腳入地三分;推手要推,但不是用硬力去推,初期先學著被打,後學柔化,柔化久了之後你自己就會產生一個反彈勁,會隨著對方的力而動,但不是你自己本身意識要叫身體反彈的,而是身體會自動反彈,應該算是反射作用吧。推手時要找到可以剛柔並濟的人跟你推,但這種人可遇不可求,如果是要跟全身硬力的人推,那不如不要推,因為那時你身體還不懂得柔化,而只會用硬力反制對方硬力,會連帶地把你的身體也練硬了,路也走偏了。
很多練太極的人都覺得拳經上寫的太極不用力但又覺得不用力又很容易被人推出中國人是愛面子的輸不起所以你一輸了就會想辦法贏回來對方出硬力你也出硬力離太極拳不用力的路愈走愈遠。這時是要從拳架中重新找回來,慢慢從柔化先練起,再慢慢生出一種反彈力,慢慢體會這種反彈力,別人推來時先柔化,這時身體應該算曲蓄的,把對方的力儲存在腳或腰,別人勢盡時就隨著他要抽回去的力把他自己的力再還回去,這時對方是承受他的兩個力。把太極拳當成一個球體一樣,別人推,我們就怎麼回應,但自己本身卻不動,而是別人推來我們就怎麼動,試著去想,一顆球你不推它,它會自己動嗎?當然是隨著別人動而動了。所有的勁也都是從一顆球裡演化出來的,只是加上名稱以做好分辨而已。在跟別人實戰時,就算你的身勢被破了,你自己本身的柔化能力也可以把對方的力卸下一大半,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如果一開始就從剛開始練起,跟別人實戰,以硬碰硬,你想你自己會不會受傷?所以一開始就要從柔化開始練,先從保護自己練起。柔到了極點就會產生剛,剛到了極點就剛柔相濟。基本上你柔到了極點時,你的體格應該也會做個大轉變,以便讓你做轉化成剛的準備。在由柔轉剛的渡化過程裡,你會發現以前找不到的勁它自己會出來,而不是自己刻意地讓它出來。慢慢體會喔~我的觀念啦~站椿功,拳架,推手,我覺得站椿跟拳架重要,鄭曼清在晚年時還是在練站椿,一站就幾小時。拳架是要你去感覺身體的流動,在招式變換間察覺重心的轉變,陰陽的變換,從拳架中讓你的穩定性更高。推手是要印證你的功夫,印證你的身體就算是有外力侵入時,也能夠不丟不頂(意思就是太極拳的基本身勢你都能夠維持住)。
把我的話想想再去跟拳經做對照你就看的出來了。給你一句話應該就懂了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囉哩囉嗦了那麼一大堆,說說我自己的經驗,我以前也認為拳架無用,推手才是武術的一種。拳架全部學好了以後,就偶爾才打拳,推手是一直想找人推,但就是每次都被推的東倒西歪。後來有個前輩說,我的基本功做的不夠,就又回頭去練站椿功了。站了一段時,我推手時是較穩定不好推了,但穩定性還是不夠,就又從拳架裡開始找起,要去體會出陰陽變化,重心變換,這樣別人就算是在推我時,我的身體自然會因應別人的力而自己做出變化,自己是不累啦,但別人卻較累,這應該算是一陰一陽方為懂勁吧?不雙重而是要偏沉,全身重心只准在一隻腳或是別人推來時不能整個身體都硬掉,應該說是感覺那邊有力氣就鬆那邊。所以我才說,我認為最重要是站椿跟拳架,推手可以去印證你的功夫。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好好參詳,好好思考,太極拳是一個體悟的武術,是要自己用身體去領悟的,你領悟到一分,就進步了一分,加油~
站椿是有用的,不知道你們老師有沒有教你要全身放鬆要把力導入到地下或是用腳撐起整個身體?而不是只是呆站著而已,就算只是站椿也是有功夫的,不經過講解當然會認為它無用了。很多招式不是只是做做樣子,要細細地去研究(不是叫你去研究招式對戰的方法),是要去體會身體的變動,呼吸要放自然,在招式變換時,呼吸自然會變換,不用刻意去做什麼氣沉丹田什麼的。很多人練了幾年,甚至幾十年還沒有找到方法,就是不懂得這些道理,希望你好好努力喔~

--------------------------------------------------------------------------------------------
化力入腳底的功夫,一星期的確是會有成績,就像我的回答裡有站椿很重要,但要學會用,不是呆呆地站著,而是要去把全身放鬆,感覺用腳撐起整個身體,你可以叫人在你用站椿時推你,你自己去感覺能不能把對方的力導入到腳跟去。用雙腳站的話,推你胸前,是兩隻腳的腳跟都會有一個撐起來的感覺,如果是推右肩的話,是你的左腳跟會有撐起來的感覺,反之左肩亦然。這是要看你的基本身勢有沒錯誤,如果錯誤當然是一推就左歪右斜的。
內勁的話,要慢慢從拳架裡去體會像水一樣的流動感。分清整個身體的重心,身體分成一半(就是分出陰陽),重心到那裡,水的流動感也到那裡~分清身體的虛實,就可以做出很多變化,別人打到那就鬆到那裡。以雲手這個招式來說明,支撐腳就是實腳,另一隻沒有被支撐的腳就是虛腳,在上面的手是實手,在下面的手是虛手。分清陰陽(也就是虛實),再用腰去帶動手跟腳,手跟腳不要讓他自己動,要用腰去帶動全身。全身再放鬆感覺重心移動,手腳虛實變換的水流動感。練久了自然知道什麼是內勁了,之後再去跟別人不用力地推手,一開始要學著被打,別人怎麼推來你就怎麼化,推手久了之後,你就會知道在化時還能夠順便反擊回去,算是一種反彈力,也叫反射作用。推手就是要練你的柔化剛發,一搭手就可以打了。不過初學者還是要先學怎麼柔化才是,因為你也推不贏對方,就一直化一直化~時間久了對方也拿你沒辦法,你也拿對方沒辦法,再一直推下去你身體就會有種彈性出來。就會在化時順便打回去。了改嘸~可能我說那麼多你還是會不太懂,因為你還沒有到那個境界,體會不出來我在說什麼,但等有一天等你練到了,你就看的懂了,所以我才說太極拳是要用身體去感覺的,用說的根本沒用。
要練多久就看你啥時能夠開竅去學會放掉力量然後全身放鬆因為很多人就是從小到大都是用力要叫他放掉力量是很難的事如果再加上是用力推手路就會愈走愈偏。太極拳就像是把身體(僵硬的身體)看成一個房子,要把你的全部內建的打掉重建,連最根本的樑柱(僵力)也要打掉,一切從柔開始。等房子建好了,你的剛體也建好了,就是這個意思。很多人學了一輩子都不能放棄力量,這樣怎麼練好太極拳呢?看所有的書裡都是說太極拳不能用力,連一點點的力都不行,就了解囉~

注: "盘拳架要體會自己身體的流動感. 推手要先學著被打,後學柔化." 这倆句是全文的要点.
 
说得好。

”體會自己身體的流動感“是需要一定的努力的。 需要静, 开始需要慢,需要松而不懈,需要老拳论的”势势存心揆用意“。

”體會自己身體的流動感“和老拳论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描述好像是一致的。
 
三十九式太極拳勁意直指 自序
我初學太極拳,是在1959年。那時我在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部任職。記得當年春天的一個早操時間,作訓參謀把大家集合起來,宣讀了一份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下達的文件,其主要內容是,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上的軍官,都要打太極拳。
其理由是,人到了35歲這個年齡,如果再去踢足球、打籃球、排球或搞田徑運動的跑、跳、投等激烈運動,身體條件已經不適合了。唯有打太極拳才有益健康。經他這麼一動員,大家欣然認同。作為軍人,以執行命令為天職,令行禁止,說幹就幹,讀完文件,當場就教拳。當時教的是楊式太極拳108式。
原來,作訓參謀是預先被委派到「太極拳師資集訓班」學習,畢業後回來教我們的。我當年34歲,也就超前參加了。從此便與太級拳結下了不解之緣。
20世紀60年代初,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我在坦克獨立第八團任職。一天夜裏,徒步外出野營拉練,進行作戰演習,次日早晨返回時,因疲勞過度,暈倒在營門外邊,失去知覺。後經組織上安排,讓我到北戴河北京軍區療養院休養。
凡到該院休養的學員,每天早晨都必須參加太極拳練習,因為該院將太極拳列為體育療法項目,這正合我的意願,於是我在休養期間,又學了一些新的套路。從北戴河回到北京,先後在天安門廣場、東單公園、龍潭湖公園等地學了一些套路,包括楊式快拳、陳式頭趟、吳式83式等。
從1959年到1979年這20年間,我所學過的太極拳套路,有老的、新的、長的、短的、慢的、快的、單人練的、雙人對練的,算起來可真不少,但統統都是些空架子,皮毛的東西。跟人家一搭手,手上沒有東西,腳底沒有根,其原因就是沒有學到真東西。
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早晨,我在後海北沿宋慶齡故居前,遇見幾位老者在晨練,我一見他們的神態氣勢,便知他們功夫非凡,我便上前請他們教我。但因素不相識而未允,次日早晨我又去求教,其中一位較年輕的指點我說:「你到南邊找王培生去學吧,他的耳朵都能打人。」我一聽興奮異常,心想,這真如仙人指路,他告訴我地址後,我蹬上自行車直奔王先生家去了。
當見到先生後,我說明我愛好太極拳,並請老師教我練習,先生同意了,開始時先生教我練太極拳的基本八法,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的練法和心法。後正式拜先生為師,跟先生一學就是20年,其間,我深深感受到「苦練三年,不如明師一點」的這句名言。太極拳是口授之學﹐若無明師傳授﹐無論你學多少套路,練多長時間,總歸是空的。因為太極拳是練反常的﹐太極拳的思維方法跟平常人的想法絕然不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吧,年輕人喜歡掰手腕,在掰的時候總是在與人相握的手上較勁。而太極拳恰恰相反,即與人相握之手,既不用力,也不放意念,幾近把它忘掉,而是意想空著的手在與無形的手掰腕子,另一手便產生了使對手掰不動的勁力。這叫做「物極必反」。也就是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無為而無所不為」。
這種逆向思維方法,才是習者應該學的真東西。此種反向思維方法,我將在後面結合分解動作加以明指,請習者體認。
我的師爺楊禹廷先生仙逝後,北京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開會宣佈,王培生先生為北京吳式太極拳掌門人。會上老前輩曹幼甫先生感慨地說:「太極拳是一代不如一代。」然後,他拍著王培生先生的手背說:「就是培生還行。」如今我的恩師王培生先生也已駕鶴西去。我也已到耄耋之年。
我師在贈我《太極拳推手精要》一書中的題詞為「鴛鴦繡出從君看,可把金針渡他人」。現在,我把老師傳授的和我個人總結的東西趕緊整理成書,公諸於世,以供同道繼續研習和推廣。
將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發揚光大,這就是我編寫此書的初衷。本書主要內容是太極拳三十九式。此套路原為三十七式,但最後一式將「抱虎歸山」「十字手」「收勢」合為一式,在概念上有擁堵之感。故還原其各自獨立的式名,分層詳解,以利習者。
本書的主要特點是:首次公開將前人不肯輕易透露的太極勁產生的秘密,結合每個具體的動作一一告知習者,使之功夫上身,立竿見影,徹底擺脫走空架子的誤區,儘早步入真正太極拳的奇功妙境。一書在手,可無師自通,從中獲取健體、技擊雙豐收。
此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趙維國、張貴華、厲勇、周懷恩等各位在攝像、文字列印等多方面的大力幫助,在此一併致謝。太極拳的理法深奧無窮,限於筆者水準,不當之處在所難免,誠望讀者指正。
著 者 張耀忠 乙酉初夏於北京天龍齋

注: 可惜这里看不到这本书 <三十九式太極拳勁意直指>.
 
网上还没找到softcopy<三十九式太極拳勁意直指>。
我有一本softcopy 汪永泉的《太极拳理传真》, 汪永泉所传扬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心法 size:12.5M。 不知是否有兴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