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Email,iPhone、黑莓,及其它

这个叫变态狗的,上窜下跳的
装B什么啊你?
有本事写篇文章贴出来晾晾,写不出来就别在那儿吹毛求疵

不好意思,人家本事在于养家糊口,不在于张嘴放屁 (该评论并非针对lz行为)
 
嗯,俺没有幸运欣赏老华侨的大作,但俺可以看到老华侨对不同观点的平和态度,不像有的人大作出不来,出个贴子总共四个字两个脏字外加一个句号!:)
 
  • “美国人一年发送的手机短信,只相当于中国人一周发送的手机短信量。
  • 反过来,中国人一年发的电子邮件(Email)数,可能也只相当于美国人一周发的Email量级。”
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极度反差,老华侨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原因了!
 
这是一篇似乎不相干的文章:
(转自: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玩脑筋急转弯?_北行剑客_新浪博客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玩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对于中国人来说简直是老少皆宜、乐此不疲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游戏。曾几何时,还风靡一时。谁要是不会说几个脑筋急转弯或者不会答几个脑筋急转弯,那就非常out啦,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脑筋急转弯玩多了,人们的脑筋真的就不顺溜了。有时碰到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脑筋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打无数个弯弯,用疑惑地眼神盯着别人,带着坏笑问一句:“不是脑筋急转弯吧?”生怕被别人开了玩笑,显得自己极没有文化品味。

其实说起来,脑筋急转弯游戏,是极其无聊,甚至是低级趣味的。但为什么中国人普遍都愿意玩呢?这其中还真有些说道。

其一,独特的脑筋构造。中国人的脑筋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大不一样。西方人只知道两点连一线,他们的脑筋也都是直的,从来不想也不会拐弯。而中国人的脑筋是阴阳鱼状的,阴弯到阳里,阳绕到阴内,在弯弯绕中达成平衡。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思考问题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喜欢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正着说说,又反着说说;横着说说,又竖着说说。有时候自己说着说着,都不知道自己说哪去了。为此,很多善谈的人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话又说回来了。”什么叫话又说回来了,其实就是脑筋开始拐弯了。正因为中国人的脑筋普遍喜欢拐弯,不拐弯不舒服,所以除了生活中遇弯就拐,还要专门设计这样的游戏用来健脑。

其二,丰富的语言文字。要说这脑筋急转弯,也不是哪国人都能玩的。估计普天之下,也只有中国的语言文字才能让这个弯能够转起来,还转得其所。比如,有人问:什么鱼不能吃?要让外国人猜,他就是猜到下个世纪中叶,也猜不出答案。你就是告诉他正确答案是木鱼,他也不会明白木鱼究竟为什么不能吃?既然不能吃,为什么还能称之为鱼?如果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人有脑筋急转弯玩,还真是挺自豪和幸福的事。

其三,典型的自作聪明。中国人大多崇尚聪明。如果外表长得不好看,但要是能被认为是聪明之人,也能一聪遮百丑了。所以,人们爱玩脑筋急转弯,不是真正闲得浑身屁股疼,也不是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只是想通过这种游戏,来显摆一下自己的聪明。你看吧,虽然只是玩个游戏,但谁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答不出脑筋急转弯的正确答案,都会有一些负疚感,恨自己平时学习不努力,关键时候丢人显眼。

只不过,脑筋急转弯,耍的是小聪明,没啥大用处。
 
  • “美国人一年发送的手机短信,只相当于中国人一周发送的手机短信量。
  • 反过来,中国人一年发的电子邮件(Email)数,可能也只相当于美国人一周发的Email量级。”
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极度反差,老华侨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原因了!
wow,老华侨还有些三教九流的爱好,怎么扯上急转弯了,您的这道题不会是让大家陪你玩脑筋急转弯吧,您的上次给俺的回贴,到今天俺还没有转过弯呢,到现在俺也不知您说的是真是假?还是开玩笑?不过吓了俺好几天是真的。:p
是的,不可怕。只是治愈后,鼻子得烂掉半截、眉毛掉了一半、头发只剩下一圈、... ...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79/thread687785.html#post5704177
 
wow,老华侨还有些三教九流的爱好,怎么扯上急转弯了,您的这道题不会是让大家陪你玩脑筋急转弯吧,您的上次给俺的回贴,到今天俺还没有转过弯呢,到现在俺也不知您说的是真是假?还是开玩笑?不过吓了俺好几天是真的。:p

_____________________
忘记昨天,开心地过好今天!:)


还是年轻人记性好。昨天的事,还记得那么好!

你到现在"还没有转过弯",就说明那不是“急转弯”。你虽然转得慢点,但肚子里的弯弯绕倒不少,居然把“开玩笑”也绕到你的“急转弯”的概念里去了!另外,如果把砍雨林,也叫做“爱好”雨林的话,环保组织就得打击“爱好”雨林的人了。
对了,当心了,老华侨现在又在开玩笑了。:p
 
市场是无情的,没有竞争力的东西只能被淘汰;

就像战场一样,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空喊着什么正义真理是没用的。


不知道这么大岁数了咋就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
 
西装、礼服、燕尾服比起汗衫、大裤衩子、牛仔裤要高雅得多,但前者的销售量肯定远不如后者。后者虽然不那末高雅,却比前者方便舒适得多,便宜得多,也实用得多。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大多数时间并不需要那么高雅。不必因为有西装、礼服、燕尾服就贬低汗衫背心、大裤衩子牛仔裤吧?

e-mail 固然比短信更正式,但也用不着用 e-mail 来贬低短信。短信也有短信的长处,快捷灵活方便,而且费用便宜。很多不需要那么正规那么严肃的场合正合适。正如一个穿着西装的人未必一定比一个穿着汗衫、大裤衩子、牛仔裤的人高一个档次,一个用 e-mail 多的人也未必一定比一个比用短信多的人高一个档次。

最近爆出的新闻,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共和党人马克·桑福德偷偷摸摸远赴阿根廷私会情妇,他写给情妇的情书也遭曝光。他的情书好像是就用 e-mail 写的,没准就是用黑莓写的也未尝不可。这用 e-mail 发的情书被这么一曝光,不见得就比那用短信发的黄段子光彩吧?你能说他档次高还是不高?
 
西装、礼服、燕尾服比起汗衫、大裤衩子、牛仔裤要高雅得多,但前者的销售量肯定远不如后者。后者虽然不那末高雅,却比前者方便舒适得多,便宜得多,也实用得多。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大多数时间并不需要那么高雅。不必因为有西装、礼服、燕尾服就贬低汗衫背心、大裤衩子牛仔裤吧?

e-mail 固然比短信更正式,但也用不着用 e-mail 来贬低短信。短信也有短信的长处,快捷灵活方便,而且费用便宜。很多不需要那么正规那么严肃的场合正合适。正如一个穿着西装的人未必一定比一个穿着汗衫、大裤衩子、牛仔裤的人高一个档次,一个用 e-mail 多的人也未必一定比一个比用短信多的人高一个档次。

最近爆出的新闻,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共和党人马克·桑福德偷偷摸摸远赴阿根廷私会情妇,他写给情妇的情书也遭曝光。他的情书好像是就用 e-mail 写的,没准就是用黑莓写的也未尝不可。这用 e-mail 发的情书被这么一曝光,不见得就比那用短信发的黄段子光彩吧?你能说他档次高还是不高?


多谢楼上的认真评论。
但你的论点恰恰支持了老华侨的观点!您看:

第一、你的关于西服、和便装的比喻,不具有针对性。
您显然是把Email比作西服,把短信比做便装。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比喻。但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也就是说,它在哪个国家都是适用的,不仅仅是针对中国。那为什么中国的Email那么少,少到几乎可以做到数学比值上的零近似;为什么欧美的短信那么少,少到几乎可以做到数学比值上的零近似?
那么中国的特殊情况又是什么呢?您并没有说。

第二、我们本不用贬低短信。
您再看我在“手机短信、Email”一节中的对比,我本没有就短信而贬低短信的意思。但当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只强烈热衷于短信的时候,您不觉得应该在文化习惯和素质层面上做点考虑吗?如果说有“贬低”的话,那只是对极端的文化习惯而不得不做的考虑。

第三、短信并不便宜。
短信听起来便宜,但其实并不是。要么有专门的短信月计划,要么逐条付费,短信是要付费的。但Email是不需要付费的。
您可能会说,Email的前期投资(或者叫基础投资)太大。这没错。但为什么在前期投资已经完成后,还不用Email呢?您看,我们全国有近3亿台个人电脑,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电脑网络是业已存在的;个人在家也反正是要上网、是要QQ的。不管你是否Email,那些联网的费用,并不因为你不用Email而降低;也并不因为你用了Email而增加。

第四、美国州长的例子,恰恰说明了Email的重要特点、和作用。
那位“猥琐淫巧”的南卡罗来纳州州长,简直笨到极点,居然用Email个情妇写情书!要是象中国人一样聪明,早就该用短信发情书了,哪怕发黄段子,也没关系!
正如老华侨在正文中所说,相比较短信,Email是非常方便跟踪查对的,尽管Email的传送过程是相对安全的。因而,Email具有严肃性、并常常可以作为法律证据。
我们聪明的中国人是深谙其道,尽管拥有的那位州长的特质,但知道要对Email敬而远之。


楼上的观点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而这些有代表性的观点,都逐一不能成立,就恰恰说明老华侨的立论的重要性了。
 
还是年轻人记性好。昨天的事,还记得那么好!

你到现在"还没有转过弯",就说明那不是“急转弯”。你虽然转得慢点,但肚子里的弯弯绕倒不少,居然把“开玩笑”也绕到你的“急转弯”的概念里去了!另外,如果把砍雨林,也叫做“爱好”雨林的话,环保组织就得打击“爱好”雨林的人了。
对了,当心了,老华侨现在又在开玩笑了。:p
嗯,昨天已经是昨天了,俺很容易忘记昨天的好和坏事,但昨天俺想明白的,还明白不了的事想忘都很难,您一提急转弯,让俺想起您的上次回贴是不是让俺急一下的急转弯题,所以问一下,不管是急转弯还是开玩笑只要不是真的,俺就不急了。:)

原来您是调坎急转弯,听说脑子转不了弯的人都不喜欢玩这类题很容易被人给饶进出,我也玩不了,可我倒喜欢看别人玩!:)

哦,已经有人和您正式讨论您的题目了,俺就不捣乱了。:)
 
国内短信用得多的一个原因恐怕有历史原因。当初 (上世纪 80 年代初 ?) 手机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 (除了打电话以外) 能收发短信但不能收发 e-mail。那时候专门用于 e-mail 的黑莓还只在北美发展。等到能发 e-mail 的手机出现了,中国人早已习惯了使用短信。一种习惯往往先入为主,形成以后不太容易改变。黑莓到现在也没有正式在中国销售,中国知道黑莓的人并不多。如果当初手机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只能收发 e-mail 而不能收发短信,相信现在在中国 e-mail 一定用得比短信多。

要说中国人用短信是因为某种原因“深谙其道”,那位州长大人就是太老实巴交,我看过于牵强附会。大多数用手机的人并不知道 e-mail 和短信有多大区别。“深谙其道”的人是有的,不过不是大多数。

中国人用 e-mail 究竟少到什么地步,未必有人真正做过认真的统计。中国人口那么多,即便使用 e-mail 的绝对数量不小,与短信的使用量相比,相对数量自然小。要是算一算西服礼服销售量与背心大裤衩子的销售量的比列,中国的比例一定也比西方小,除了其他原因以外,也因为中国的人口多得多。
 
国内短信用得多的一个原因恐怕有历史原因。当初 (上世纪 80 年代初 ?) 手机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 (除了打电话以外) 能收发短信但不能收发 e-mail。那时候专门用于 e-mail 的黑莓还只在北美发展。等到能发 e-mail 的手机出现了,中国人早已习惯了使用短信。一种习惯往往先入为主,形成以后不太容易改变。黑莓到现在也没有正式在中国销售,中国知道黑莓的人并不多。如果当初手机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只能收发 e-mail 而不能收发短信,相信现在在中国 e-mail 一定用得比短信多。

要说中国人用短信是因为某种原因“深谙其道”,那位州长大人就是太老实巴交,我看过于牵强附会。大多数用手机的人并不知道 e-mail 和短信有多大区别。“深谙其道”的人是有的,不过不是大多数。

中国人用 e-mail 究竟少到什么地步,未必有人真正做过认真的统计。中国人口那么多,即便使用 e-mail 的绝对数量不小,与短信的使用量相比,相对数量自然小。要是算一算西服礼服销售量与背心大裤衩子的销售量的比列,中国的比例一定也比西方小,除了其他原因以外,也因为中国的人口多得多。


楼上这次分析得比较靠谱,本人也同意可能有历史的原因。但楼上却把历史搞颠倒了。

手机短信在中国的正式运营,是2000年下半年。这时,Email在中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手机和互联网都是始于80年代,但由于Email是互联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与互联网同步发展的。在2000年以前,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没有短信功能,即使有,也不支持中文。
手机和互联网在中国的爆发式发展,都是始于90年代末。二者应该是基本同步的。
而在世界上,手机短信于1992年就问世了。它的发展,也几乎是与Email的迅速发展是同步的。

很多新科技、新工具的应用都是靠社会精英阶层的带动。在中国,手机兴起于香港的“大哥大”和大陆的新贵们;Email则来自于中科院、大学、以及中央政府机关。
当那位副部长只使用Hotmail的时候,当老华侨和那位信息中心的领导对话的时候(见正文),至少可以清楚地体现出,我们广大的政府工作人员对单位的Email系统的如下考虑是十分明显的:
使用单位的Email系统不能令人放心,因为那是可查对的。

而政府机关又是互联网的最大消费群之一。有了最可靠的Email使用条件的政府机关都不使用Email了,这种消费习惯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吗?所以,关于“深谙其道”的描述,并不是捕风捉影。

你的第三段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主要谈论的是短信与Email的比例。
 
拿主要依赖互联网的 e-mail 与主要依赖手机的短信作比较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互联网首先从国外开始,也就开始有 e-mail。中国要晚一步,自然 e-mail 也出现得晚。那时候国内能经常上互联网的人并不多,而手机却多得多。手机短信随手机热而兴起,手机热短信就热。时至如今,有手机的人远比有计算机的人或能随时上互联网的人多得多。有个手机,走在路上,坐在地铁公交车上随时就能发个短信,发 e-mail 可做不到 (除非有黑莓)。大量的流动人口如民工们,哪能随时收发 e-mail 呢?但收发短信没问题。时间一长自然形成习惯。
 
我看黑莓早晚完蛋

在北美要不是大多数政府雇员花公家的钱配黑莓支撑着RIM.凭他那么难看的外表和昂贵的售价会有多大市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