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Email,iPhone、黑莓,及其它

这有几张黑莓用户的照片。

黑莓也能代表时尚,但它更体现魅力、和风度,与小屁孩的时髦不一样。

喜欢用IPHONE的用IPHONE,喜欢用黑莓的用黑莓
何必老把自己弄非要去评论别人的生活呢?~
:mad:
 
老华侨,我敬重您!我曾经说过,很多华人因小利而忘大义,真的是一群不争气的家伙!每次上唐人街,中文学校,看到那么多日本车,心里真不是滋味,总有一种恨恨的和悲凉的冲动。更可恨的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口口声声是如何爱党爱国爱人民,而行动上却是一个劲地给中国最大最可恨的敌人送银子。


日本不算啥, 顶多是中华联邦未来的一个行省。

最大的敌人恐怕是米国吧。
 
相比之下,还是那些 “看到那么多日本车,心里真不是滋味,总有一种恨恨的和悲凉的冲动”的人才是所谓的爱国者啊。不知道常有“恨恨的和悲凉的冲动”的人都买什么车?是买八国联军的后代造出来的车,还是开着从中国海运过来的中国车上唐人街中文学校的呢 ?

等奇瑞或别的国产车打入北美市场,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一辆的。

八国联军是可恨,但日本鬼子更可恨!难道您不同意吗?这就是所谓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另外,远交近攻,懂吗?
 
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However, one of a touchscreen's biggest advantages (i.e., the ability to utilize the same physical space for different functions) is also one of a touchscreen's biggest disadvantages. When the user is unable to view the display (because the user is occupied with other tasks), the user can only feel the smooth hard surface of the touchscreen, regardless of the shape, size and location of the virtual buttons and/or other display elements. This makes it difficult for users to find icons, hyperlinks, textboxes or other user-selectable input elements that are being displayed, if any are even being displayed, without looking at the display.
...
Unless touch input components are improved, users that, for example, drive a motor vehicle, may avoid devices that have a touch input component and favor those that have a plurality of physical input components (e.g., buttons, wheels, etc.).



The proposed solution is the adoption of "haptic" display technologies which allow for some tactile feedback from touch screen displays. Apple proposes including a grid of piezoelectronic actuators that can be activated on command. By fluctuating the frequency of these actuators, the user will "feel" different surfaces as their finger moves across it. As an example, a display could include a virtual click wheel which vibrates at a different frequency as the center. Users could easily sense the difference and use the click wheel without having to look at it.

Haptic technology has started gaining adoption in other mobile phones and there had been some talk that Apple might have been looking to adopt it.
 

附件

  • 041535-haptic.jpg
    041535-haptic.jpg
    50.7 KB · 查看: 170
楼上的够专业,是不是又一个EE呀?:D:D
我的两个载RIM 工作的朋友都对storm的触摸屏评价不高,反而更喜欢bolt ,curve 多些。
另外,商用还是BB,i phone 多媒体更好些,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跑题 - Soup Kitchen

Recently Michelle Obama went to serve food to the homeless at a government funded soup kitchen.

untitled.jpg

Cost of a bowl of soup at homeless shelter: $0.00 dollars

Having Michelle Obama Serve you your soup: $0.00 dollars

Snapping a picture of a homeless person who is receiving government funded meal while taking a picture of the first lady using his $500 Black Berry cell phone: Priceless
 
买车的时候还惦记着国际间的攻谋伐略,以“远交近攻”之攻谋伐略来决定买哪家的车,果然与众不同,不同凡响,不是一般人想得到做得到的啊。难怪一见到日本车就总会生出“一种恨恨的和悲凉的冲动”。不容易啊,活得挺累的吧?要是到了日本,看到满大街的日本人,不知道会不会立马就疯了啊?多保重啊。
 
... ...
我的两个载RIM 工作的朋友都对storm的触摸屏评价不高,反而更喜欢bolt ,curve 多些。
另外,商用还是BB, iPhone 多媒体更好些,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总结得精辟。

从#54楼提供的数据看,在2009年第一季度世界范围内,BB售出7百万部,iPhone售出4百万部,BB、和iPhone,二者都是好东西。
二者都受追捧,只是适合不同的消费群体而已。

但是,如果有一个国家只是追捧“多媒体”娱乐的一种,而冷淡“商用”庄重的一种,那肯定是有特殊原因的。怎么会全国都变成了一种消费类型了呢?即使是一种消费类型,为什么是此种,而不是彼种?
这个特殊原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但肯定有一种原因是在深层次起支配作用的。
 
买车的时候还惦记着国际间的攻谋伐略,以“远交近攻”之攻谋伐略来决定买哪家的车,果然与众不同,不同凡响,不是一般人想得到做得到的啊。
既然您在日本和八国联军之间不知如何选择,我就指点了您一下。其实,这是小孩都明白的道理,用不着故弄玄虚,咋咋呼呼。

难怪一见到日本车就总会生出“一种恨恨的和悲凉的冲动”。
一见到日本车一见到华人开日本车的意思可不一样呀。

不容易啊,活得挺累的吧?
还好,心里坦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再累也不觉得累,更觉得值得。

要是到了日本,看到满大街的日本人,不知道会不会立马就疯了啊?
没去过,也没有要去的愿望。即使去了,疯了倒不致于吧。不过谢谢提醒,以后尽量别去了。不得不去时,我将先买一份健康保险,不知有这么一项保险不?

多保重啊。
谢谢啦!您也多保重!开日本车时可得小心点哟,不经撞的啊!
 
是,还有比日本车更值钱的日本货么?列个表让我们记住!:blowzy:
 
其实,为国内百姓嚎嚎治理空气污染,可能比整天嚎不买日本车对百姓来说更有意义!对民族来说也意义深远!百姓常年累月吸着致病啊!:blowzy:
 
关于买日本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却成了CFC颇受争议的话题了。

打个比方:
一个邻居闯进你的家,烧杀抢劫,无恶不做,杀死了你的好几个亲人,经过一段浴血奋战、屋子被搅得一片狼藉后,才被赶走。
没过多久,那个邻居又来兜售一种昂贵而暴利的小玩意。然后全家90%的赤子每人买一个(甚至几个),装在怀里,朝习相伴。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就算理智上原谅了那个邻居,感情上也受不了呵!
要知道我们是有选择的,即那种小玩意是到处可以买到的。就算有几个兄弟真的特别喜欢,买了也就买了,也没什么。可怎么能90%的兄弟都买呢!


是的,美国也是我们的敌人,而且是个强敌,但其仇恨程度要低的多,甚至有时还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
 
我刚刚有代表性地查看了本单位不同部门的一些员工的Email信箱(Mailbox)。
根据工种不同,每人每天收发的Email数量有所不同。就发送Email而言,多的平均每天30条左右,少的平均每天10条左右,个别纯技术人员(如软件开发人员)每天也得发3、5条。但总平均,每人每天要发10到15 条左右Email(本人每天发17封左右)。
人们收到的Email(不包括广告、垃圾邮件等)要更多,有个员工昨天收到100多条。

就以每人每天发10条为例,一个月22个工作日,一年就是发2640条Email

中国人、欧美人都知道单位的mailbox容易被查。国内人的做法就是不用了;这里人的做法是照样用。为什么一方害怕,一方不害怕?区别就这样出来了。

说手机短信便宜、又方便,但中国手机用户平均一年的发短信量也只是约1000条,就算工作人员发的多一些,能平均达到每年2640的量吗?

如果考虑到Email的信息量,一个mailbox一天的增长量约为1MB左右,每年增长300MB以上。而1000条短信的信息量是多大?即使按其最大长度(160B)算,一年是160KB。1875倍!即相当于1875000条短信。
1875000条短信多少钱?1875000x¥0.1=¥187500
短信、和Email都是好东西,二者可以互为补充。但如果对免费的Email敬而远之,却愿意花18万元发短信。这是什么思维、什么习惯、什么顾虑?
 
关于买日本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却成了CFC颇受争议的话题了。

打个比方:
一个邻居闯进你的家,烧杀抢劫,无恶不做,杀死了你的好几个亲人,经过一段浴血奋战、屋子被搅得一片狼藉后,才被赶走。
没过多久,那个邻居又来兜售一种昂贵而暴利的小玩意。然后全家90%的赤子每人买一个(甚至几个),装在怀里,朝习相伴。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就算理智上原谅了那个邻居,感情上也受不了呵!
要知道我们是有选择的,即那种小玩意是到处可以买到的。就算有几个兄弟真的特别喜欢,买了也就买了,也没什么。可怎么能90%的兄弟都买呢!


是的,美国也是我们的敌人,而且是个强敌,但其仇恨程度要低的多,甚至有时还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
嗯,对不起,再说句实话,这是我7。8岁和小朋友玩过家家时的心态,实在不好意思啊!:blowzy: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