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Email,iPhone、黑莓,及其它

总结得好! 原来,7。8岁的时候就爱上了仇人,现在还接着爱啊!:blowzy:

那只能归结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嗯,这是老华桥的回贴?有些像6。7岁孩子的推理。我再借一位坛友说的一句话吧!五千年剩下的志气在您那也就是不买XX车,买YY车了。

“关于买日本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却成了CFC颇受争议的话题了。”我想这不是大家想争论的话题,是您煽风点火掀起得话题,而且您念念不忘走那把它抬那,大家想忘,您也不让大家忘,并且还有意扮成无意的表演着,是最让人不喜欢的!最让人讨厌的!哦,是我个人观点了啦,

哦,谢谢您推荐的文章,哪天有兴致我会读的!:)
 
总结得精辟。

从#54楼提供的数据看,在2009年第一季度世界范围内,BB售出7百万部,iPhone售出4百万部,BB、和iPhone,二者都是好东西。
二者都受追捧,只是适合不同的消费群体而已。

但是,如果有一个国家只是追捧“多媒体”娱乐的一种,而冷淡“商用”庄重的一种,那肯定是有特殊原因的。怎么会全国都变成了一种消费类型了呢?即使是一种消费类型,为什么是此种,而不是彼种?
这个特殊原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但肯定有一种原因是在深层次起支配作用的。

上纲上线,
除了欧美发达国家,有多少国家和公司在真正使用这些发达国家开发的所谓的信息技术系统。就算有很多国家拥有相关设备,但是实际使用率有多高?
什么叫追捧多媒体娱乐的一种,什么又叫冷淡商用庄重?
科技以人为本
不从用户的需求和考虑,不从用户的生活文化背景考量,就不是成功的应用。
任何科技的成功不是必然因为技术的先进,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科技现在日新月异,您那10几年的经验,也就解决下自己家那一亩三分地的问题还可以。如果你没有对科技的visionary,就不要对一个自以为很熟悉的产品妄下评论。
 
我刚刚有代表性地查看了本单位不同部门的一些员工的Email信箱(Mailbox)。
根据工种不同,每人每天收发的Email数量有所不同。就发送Email而言,多的平均每天30条左右,少的平均每天10条左右,个别纯技术人员(如软件开发人员)每天也得发3、5条。但总平均,每人每天要发10到15 条左右Email(本人每天发17封左右)。
人们收到的Email(不包括广告、垃圾邮件等)要更多,有个员工昨天收到100多条。

就以每人每天发10条为例,一个月22个工作日,一年就是发2640条Email

中国人、欧美人都知道单位的mailbox容易被查。国内人的做法就是不用了;这里人的做法是照样用。为什么一方害怕,一方不害怕?区别就这样出来了。

说手机短信便宜、又方便,但中国手机用户平均一年的发短信量也只是约1000条,就算工作人员发的多一些,能平均达到每年2640的量吗?

如果考虑到Email的信息量,一个mailbox一天的增长量约为1MB左右,每年增长300MB以上。而1000条短信的信息量是多大?即使按其最大长度(160B)算,一年是160KB。1875倍!即相当于1875000条短信。
1875000条短信多少钱?1875000x¥0.1=¥187500
短信、和Email都是好东西,二者可以互为补充。但如果对免费的Email敬而远之,却愿意花18万元发短信。这是什么思维、什么习惯、什么顾虑?

短信有个package叫unlimited sent
 
嗯,这是老华桥的回贴?有些像6。7岁孩子的推理。我再借一位坛友说的一句话吧!五千年剩下的志气在您那也就是不买XX车,买YY车了。

“关于买日本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却成了CFC颇受争议的话题了。”我想这不是大家想争论的话题,是您煽风点火掀起得话题,而且您念念不忘走那把它抬那,大家想忘,您也不让大家忘,并且还有意扮成无意的表演着,是最让人不喜欢的!最让人讨厌的!哦,是我个人观点了啦,

哦,谢谢您推荐的文章,哪天有兴致我会读的!:)


打住。不然,就扯到5。6岁上去了。:)
 
上厕所的时候是不是也得先弄明白了,这屁股底下的马桶是不是日本人造的?要是弄不明白,或弄明白了确实是日本人造的产品,宁可怎么怎么地也不能把核废料下那马桶里吧?

听说过“左派幼稚病”这么个词儿吗?7、8 岁的孩子幼稚一下挺可爱,不是病,可要是搁成年人身上那就是病了。
 
老华侨又开始空谈什么道义啊,什么仇恨啊。

仇恨和道义又不能当饭吃, 连死了30年的老毛都知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PS:突然想起来有一个时代很适合这种家伙, 那个时代崇尚清谈, 每天吃饱了没事干就可以发发思古之幽情。

只不过,可千万不要晚生了几年, 要不会被尔朱荣扔黄河里的。
 
哦啦, 7月6号日本皇帝要来访问, 我要是想去亲眼看看日本天皇和皇后,估计我在CFC这群

自诩为清流的家伙眼中也会成汉奸了。
 
也说买车

[FONT=宋体]说到买日本车,就想起了做学生时候系里的一位华人教授,暂且称为[/FONT] H [FONT=宋体]教授。[/FONT]H [FONT=宋体]教授学富五车,德高望重,颇受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的敬重。说来话长,教授小时候在故乡中国东北生活,直到日本人入侵东北,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开始逃亡生活。后来从[/FONT]TW [FONT=宋体]岛去北美留学,当了教授。对 [/FONT]H [FONT=宋体]教授来说,那确确实实是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不过[/FONT] H [FONT=宋体]教授却开着一辆日本车。据教授说,当年他买第一辆车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日本车,买了一辆美国车。结果三天两头往车行跑。今天一个灯不亮了,明天一个把手松了,新车,保修,也没大毛病,尽是些小毛病,但赔不起那个时间和耐心。换第二辆车的时候仍然买美国车,换一个牌子,结果还是那样。到买第三辆车的时候,决心不再买美国车。那时候日本车在北美开始有了不错的名声。于是买了一辆日本车,结果对车的质量和服务都挺满意。他说其实他不愿意买日本车,不过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FONT]

[FONT=宋体]据说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在日本车打入北美之前,本来美国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后来在70年代[/FONT](?), [FONT=宋体]北美经济界出现一种理论,说是汽车的质量不必太好,质量标准可以下降一些,这样大家车子更换的勤一些,有利经济。从那以后,美国车的质量开始下降。正在此时日本车开始进入北美,质量确实比较好,颇受欢迎。以后美国各车厂再力图重新提高质量。只是下坡容易上坡难,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提高的。而且一旦名声在外,要改变大家的不良印象不是那么容易。[/FONT]

[FONT=宋体]我本人买过日本车,也买过美国车。就质量而言,感觉还是日本车皮实,咋折腾也不爱坏。我买的那辆美国车一开始还行。但开到 8 万公里以后就经常出毛病了,有一回还把我撂路上了。我买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什么“远交近攻” 之类的国际间的政治游戏,更没料到还会引起别人产生“恨恨的和悲凉的冲动”,不好意思。[/FONT]
 
我很佩服您的豪气!但具体操作不那么容易。


不敢苟同。至少从历史上看,日本对中国的伤害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伤害。


妹子,你别生气, 我不针对你。

蒙古国已经开始向着中国靠拢了, 这种事情只要有人开了个头,就停不住了。

谁也不敢保证20年后中华联邦到底有多少国家。

就像老毛死之前都想不到苏联会那么快就垮台了。


历史么, 还是着眼于现在的比较好, 日本早就没有那个实力能在世界上说话了。 中华联邦,米国,EU,现在就这3大了。
 
上纲上线,
... ...

在诸多反对者中,楼上是本人愿意与之交谈者之一。因为您不是为辩论而辩论,而且具有一定的理性。下面,再让老华侨回答/评论(惬意地)你的逐条问题/观点:

“除了欧美发达国家,有多少国家和公司在真正使用这些发达国家开发的所谓的信息技术系统。就算有很多国家拥有相关设备,但是实际使用率有多高?”
中国是个正在追求文明和进步、并且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大国,在讨论问题、发现不足时,跟“欧美发达国家”比,也是应该的。
无线通讯(手机、和手机短信),不也同样是“这些发达国家开发的”技术系统吗?!为什么手机短信就服了中国水土,而Email就不服呢?
另外,就我所熟悉的加拿大联邦政府的信息系统而言,中国政府的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不知要高级多少倍。相比之下,加拿大的政府的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寒碜”!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比发达国家还高级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起来呢!

“什么叫追捧多媒体娱乐的一种,什么又叫冷淡商用庄重?
科技以人为本
不从用户的需求和考虑,不从用户的生活文化背景考量,就不是成功的应用。”
感谢楼上,您实际上已经同意了本人的核心观点,就是要“从用户的生活文化背景考量”。那么到底我们的“生活文化背景”是什么呢?老华侨大胆给出了解释,而您不敢(或者叫回避)。

“任何科技的成功不是必然因为技术的先进,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这句话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适用的,不能用来很好解释中国所出现的极端特殊性。象短信、Email在中国的全局性的极端不对称, “偶然性”肯定是寓于某种必然性的。

“科技现在日新月异,您那10几年的经验,也就解决下自己家那一亩三分地的问题还可以。如果你没有对科技的visionary,就不要对一个自以为很熟悉的产品妄下评论。”
谢谢,这句话可以给您、我,包括我们大家,共勉之。
 
尽管老华侨在语言表达上有偏激的成分,但我所选取的讨论对象都是非常极端的典型,因而可能会给大家极端的感觉。实际上是事物对象的极端性。现实中的“老华侨”其实是很中庸的。


在统计学上,当一个抽样值严重背离平均值时,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这个值是错的,要过滤掉;另一种就是特殊原因造成的。错误的值很容易发现、和过滤;但对特殊的原因就要进行特殊的关注。例如:
在检测婴儿奶粉时,如果三聚氰胺含量在1mg/kg以下,就是正常的;但如果达到132.9mg/kg,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值100多倍,而且检测值是正确的,那就应该引起极端关注,并努力寻找其原因。否则,就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在社会生活中也是这样。当90%的华人买日本车的时候(北美平均值是40%左右);当中国人一年发的Email量只有美国人一周的量的时候;… … 对其进行关注,并试图分析原因,不仅没错,而且是负责的表现,是逻辑思维的表现。

即使部分话语有些偏激,但那是激情使然。如果非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我们只好保持懈怠、保守、跟风了!
 
一个健忘和不记得仇恨的民族,是很可悲的!为了一点私利还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自我阿Q一番,就不仅可悲,而且可怜可恶可恨了!

看看人家犹太人是如何对待纳粹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