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10-31
- 消息
- 3,519
- 荣誉分数
- 553
- 声望点数
- 273
先看这个小故事:
为什么一个小故事能够影响中国两千年呢?因为它反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至今仍然广泛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
如果把这个辩论,放在几乎是同时代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这种辩论方式是不能成立的,或者说,是不能允许的。这种辩论,只能作为小孩子们之间的斗嘴游戏。但作为庄子、惠子这样的思想家级别的辩论,就得遵循逻辑规则了,否则讨论就无法深入下去。然而,庄子却在辩论中犯了严重的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庄子把“怎么知道(How)”,偷换成“在哪知道(Where)”了。在一般人看来,庄子赢得了这场辩论,但实际上,庄子进行了一次大“忽悠”。
庄子的错误
从故事中还可以看出,庄子对自然事物的感知,是靠感性领悟;而惠子有理性思辩的精神。事实上,惠子是诸子百家中,唯一一个有理性思辩思想的人。惠子也是诸子百家中著书最多的人,“学富五车”说的就是惠子。可惜的是,由于曲高和寡,加上其它阴差阳错,惠子的思想只是昙花一现,而且他的“五车”著作也完全失传,留下的只有从《庄子》中间接看到的只言片语。
庄子并不是故意犯逻辑错误,因为逻辑学在中国从来没有形成,甚至连“概念”的概念都没有。相反,庄子甚至是反对严格描述一个事物的。
大家可能知道“庄子梦蝶”的故事。庄子梦见自己是一支蝴蝶,栩栩然美丽自在,不知道自己是庄子; 醒来却发现是庄子。不知道是庄子梦成为蝴蝶,还是蝴蝶梦成为庄子。
庄子在这里对梦、觉的界限产生了怀疑。也就是对明确界定事物状态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因而,逻辑上要求对 “概念” 首先加以明确,就更加不可能了。
逻辑学最主要的基本点,就是从明确概念开始;只有先明确概念,才能对事物进行判断;有了判断,才能有推理(归纳推理、三段论等);再由推理构筑逻辑体系。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没有逻辑学,科学就断难产生了。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是正常的,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你可能说,庄子只是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不足以影响中国两千年。其实,上文已经说到,诸子百家中,有理性思辩思想的人,只有昙花一现的惠子。再看看儒家的创始人 ---
孔子的错误
在孔子的思想里,同样是充斥着逻辑混乱。这里给出《论语》中的几个例子:
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里,孔子显然把“知生”作为“知死”的前提条件。实际上,不仅找不着孔子在任何其它地方论证过“知生”是“知死”的前提条件,而且也存在着“知生而知死”、“知生而不知死” 、“不知生而不知死”三种可能性。从逻辑上看,孔子至少漏掉了“知生而不知死”的可能性。
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评论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孔子由“不改其乐”,推出“贤哉回也”的结论。但是,乐不乐,跟贤不贤是两个意思,也是两回事。“不改其乐”只能说明颜回是个“乐天派”,跟贤不贤差远了。
大家如果仔细阅读《论语》,能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论语》可以说是孔子唯一的“著作”(尽管是由其学生收集整理),孔子的逻辑思维就可见一斑了。
这里提取《庄子观鱼》的小故事,只是因为它比较典型而已。它所代表的没有逻辑学、没有理性思辩的文化传统,左右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实际上是各种“忽悠”的文化。正因为概念不明确,就容易造成各种文字狱,又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不确定,就不可能规范;不规范,就造就了扯皮。
小故事所代表的文化,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不是吗?看看我们的CFC网络论坛,不是正在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吗?!
两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大思想家庄子和惠子同游于濠水(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的桥上。
看见桥下河中的鱼,庄子说:“鲦鱼从容地游来游去,真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我所以不知道;你不是鱼,你当然也不知道鱼快乐。”
庄子说:“再回到你原来的话:‘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表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了,才问我的。那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篇》,是一个非常被推崇的精彩、而巧妙的辩论,更被道家人士视为庄子的超常的自然感受能力的见证,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看见桥下河中的鱼,庄子说:“鲦鱼从容地游来游去,真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我所以不知道;你不是鱼,你当然也不知道鱼快乐。”
庄子说:“再回到你原来的话:‘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表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了,才问我的。那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为什么一个小故事能够影响中国两千年呢?因为它反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至今仍然广泛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
如果把这个辩论,放在几乎是同时代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这种辩论方式是不能成立的,或者说,是不能允许的。这种辩论,只能作为小孩子们之间的斗嘴游戏。但作为庄子、惠子这样的思想家级别的辩论,就得遵循逻辑规则了,否则讨论就无法深入下去。然而,庄子却在辩论中犯了严重的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庄子把“怎么知道(How)”,偷换成“在哪知道(Where)”了。在一般人看来,庄子赢得了这场辩论,但实际上,庄子进行了一次大“忽悠”。
庄子的错误
从故事中还可以看出,庄子对自然事物的感知,是靠感性领悟;而惠子有理性思辩的精神。事实上,惠子是诸子百家中,唯一一个有理性思辩思想的人。惠子也是诸子百家中著书最多的人,“学富五车”说的就是惠子。可惜的是,由于曲高和寡,加上其它阴差阳错,惠子的思想只是昙花一现,而且他的“五车”著作也完全失传,留下的只有从《庄子》中间接看到的只言片语。
庄子并不是故意犯逻辑错误,因为逻辑学在中国从来没有形成,甚至连“概念”的概念都没有。相反,庄子甚至是反对严格描述一个事物的。
大家可能知道“庄子梦蝶”的故事。庄子梦见自己是一支蝴蝶,栩栩然美丽自在,不知道自己是庄子; 醒来却发现是庄子。不知道是庄子梦成为蝴蝶,还是蝴蝶梦成为庄子。
庄子在这里对梦、觉的界限产生了怀疑。也就是对明确界定事物状态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因而,逻辑上要求对 “概念” 首先加以明确,就更加不可能了。
逻辑学最主要的基本点,就是从明确概念开始;只有先明确概念,才能对事物进行判断;有了判断,才能有推理(归纳推理、三段论等);再由推理构筑逻辑体系。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没有逻辑学,科学就断难产生了。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是正常的,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你可能说,庄子只是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不足以影响中国两千年。其实,上文已经说到,诸子百家中,有理性思辩思想的人,只有昙花一现的惠子。再看看儒家的创始人 ---
孔子的错误
在孔子的思想里,同样是充斥着逻辑混乱。这里给出《论语》中的几个例子:
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里,孔子显然把“知生”作为“知死”的前提条件。实际上,不仅找不着孔子在任何其它地方论证过“知生”是“知死”的前提条件,而且也存在着“知生而知死”、“知生而不知死” 、“不知生而不知死”三种可能性。从逻辑上看,孔子至少漏掉了“知生而不知死”的可能性。
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评论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孔子由“不改其乐”,推出“贤哉回也”的结论。但是,乐不乐,跟贤不贤是两个意思,也是两回事。“不改其乐”只能说明颜回是个“乐天派”,跟贤不贤差远了。
大家如果仔细阅读《论语》,能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论语》可以说是孔子唯一的“著作”(尽管是由其学生收集整理),孔子的逻辑思维就可见一斑了。
这里提取《庄子观鱼》的小故事,只是因为它比较典型而已。它所代表的没有逻辑学、没有理性思辩的文化传统,左右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实际上是各种“忽悠”的文化。正因为概念不明确,就容易造成各种文字狱,又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不确定,就不可能规范;不规范,就造就了扯皮。
小故事所代表的文化,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不是吗?看看我们的CFC网络论坛,不是正在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