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故事,影响中国两千年

怎么又抽上风了? 哎, 这可怪不得我喽。飞来客,是你捅的吗? ;)
[FONT=仿宋体][FONT=KaiTi_GB2312]高山流水[/FONT][/FONT][FONT=仿宋体][FONT=KaiTi_GB2312]无价[/FONT][/FONT][FONT=仿宋体][FONT=KaiTi_GB2312],[/FONT][/FONT][FONT=仿宋体][FONT=KaiTi_GB2312]明月[/FONT][/FONT][FONT=仿宋体][FONT=KaiTi_GB2312]清风[/FONT][/FONT][FONT=仿宋体][FONT=KaiTi_GB2312]有情[/FONT][/FONT][FONT=仿宋体][FONT=KaiTi_GB2312];[/FONT][/FONT][FONT=仿宋体][FONT=KaiTi_GB2312]不义之获烫手,辛劳所得温心。;):blowzy:[/FONT][/FONT]
 
文化是深层次的影响,而知识是浅层次的影响。但浅层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则可以转化为深层次的东西。渗透的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原有文化的固执程度;以及对新知识的重视程度、教育体制、社会风气等。

就逻辑学而言,虽然引进中国已经有约100年的历史了,但相对于其在西方的历史,引进中国的时间并不长,而且我们原有的文化根深蒂固。所以,要让逻辑思想深入人心,并自觉地付诸日常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本就有逻辑常识介绍;大学的部分学科,更有专门的课程;政府的公务员考试,也有逻辑学的内容。所以,很多中国人也确实拥有的不同程度的逻辑知识。但是,在办事、或处理具体问题时,第一反应(或潜意识),仍然是传统的思维。只有等到出了问题,才意识到原来还有逻辑学的东西,没有得到遵守。不用看省市级以下的政府,只要看中央、部委一级的政府,就能经常发现这样的例子

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不折腾”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提出了“不折腾”,这很快成为一个新的“理论”,成为全国贯彻学习的亮点;更有所谓的语言学家还创造了一个新的“英语”词汇“BuZheteng”。
殊不知,“不折腾”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作为日常口语说话是可以的,但要作为一个全党性的政策,是非常不妥的。
因为“折腾”也有变化的意思,那么反对改革的保守派,就可能指责改革为“折腾”;真正想改革的人,则可能因为“不折腾” 而产生顾虑。
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号召,必须概念明确,不会产生畸意,并且有可操作性。否则,要么效果不理想,要么说了等于没说,甚至可能有反作用。

“有争议的区域”
2009年初,日本就中方单方开采“天外天”油气资源提出抗议,理由是中日双方在去年达成的谅解备忘录里提到,在“有争议的区域”开发油气田,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而中方在开发“天外天”时,没有和日本协商、并“共同开发”。
这里,问题出在“有争议的区域”。这是一个没有进行明确定义的概念。严格来说,应该用经纬度界定清楚,哪些区域是有争议的。如果日本有一天突然说山东是日本领土,那么山东省也就成了“有争议的区域”了!对济南、青岛等,我们都得“共同开发”了!

“三聚氰胺含量”
“三鹿”奶粉的问题暴露以后,国家质检总局开始行动起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专项检查,然后仓惶之中,一闷气公布了所有检测结果。
然而,有的厂家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只有0.09mg/kg,远低于1mg/kg的标准。可是,消费者不明就里,认为这些奶粉也含有三聚氰胺,因而都是不合格的。这样,质检总局把好的企业也打击了。
这里,质检总局在公布结果时,没有区分“三聚氰胺含量”和“三聚氰胺超标”的概念。他们显然是知道二者的区别的,只是在仓惶的运作时,文化的潜意思就发挥作用了,即,不愿对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而且不顾可能产生的逻辑后果。


上面几个例子还是中央、以及部委一级的。如果大家留意中国的新闻,几乎每天都能发现逻辑问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