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评画

中国人在渥太华

[-=湘君府=-*佛跳墙*]
注册
2002-03-01
消息
362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徽宗评画
宋徽宗赵佶,政绩不甚显著,而在艺术上却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书画名家。他创立了一个画院,广泛招收画家。画家进入画院,必须经过考试,主考评画的就是他自己。下面讲几个徽宗评画的小故事。

有一次,徽宗摘取古人的两句诗作为画题,要新来的画家作画。题目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应考人一般都画着:傍岸一只小船,船舷间或舱篷上停着几只鸟雀,有的还画了两只小鸟斜翅飞往船舱中,以示无人。然而这些画均被认为"与题不切"。相反,被认为画得最好的,却画了一个船夫倦睡在船尾上,身旁还丢着一根短笛。题为"无人",却何以画上一个人呢_空饩颓I娴缴筇獾奈侍狻W邢竿魄茫????档蘑无人",并非说船上没有人,而是说没有渡河的人。而这幅画上的情景,正好表明了这层意思:荒郊野水,终日没有过路的渡人,船夫等得疲倦不堪,以致丢下了竹笛,睡着了。这样岂不是更加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环境的荒僻安静_坑幸淮危?位兆诔隽艘桓龌?猓孩深山藏古寺"。多数人在古木苍葱的乱山中画了古寺的一角,或露出幡竿一支。只有一位画家画了一个小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徽宗看了,说此画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巧妙地点出了"藏"字,应评为第一。

有一次,宋徽宗出了这么一个画题:"踏花归来马蹄香"。一般画家的画法都是踏花归来,马蹄上还残留着一些花瓣,用以体现"马蹄香"的题意。可是,有一位画家却不如此画,而是围绕马蹄画了两个飞舞的蝴蝶,以示其香。徽宗看了,说这幅画对"马蹄香"的体现是最好的,因而评为第一。

还有一次,宋徽宗出了一个名为"竹索桥边卖酒家"的考题,不少考生画的都是密密竹林中隐隐露出一座小酒店。尽管这些考生用心良苦,画得细致入微,纤毫毕现,但都被认为画得平庸。唯独考生李唐独辟蹊径,不在描绘酒店上下功夫,却在桥边竹林之中,别出心裁地画一竿酒旗迎风招展,结果独占鳌头。

还有一次,徽宗皇帝的考题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考生们一般的画法,有的在绿柳掩映的楼台上画一美人,有的画一少女在林中采桑,有的画一只仙鹤立于万年林中……而考生中有个叫刘松年的,则画了一片浩瀚无际的海水,一轮红日在水天交接处喷薄而出,徽宗认为此画立意超群,规模阔大,应列榜首
 
宋画如小令[分享]

  平生最喜欢看宋人画的山水,总觉得看宋画如读小令,很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精神。宋人中米芾与米友仁父子的“米家山水”,呈现着一派烟雨蒙蒙的景象,见米家山水如见江南景物,有一种空灵温润之感,似可闻烟雨中隐约传来的鹧鸪声与落花流水声、耕于垄上的吆喝声。米家山水具有浓重的诗雨意与诗意,崇尚的是天真浑融境界,有文人情趣,让人想起白居易《忆江南》的小令。

  米氏父子之外还有一个李成,这个人很喜欢画寒林荒旷之境,落笔萧疏,画心孤寞,善用淡墨,山水树木现出一派清寒虚旷的意绪,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抒发的是一种寂静孤荒的心态。他的这种画风,深深影响了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倪云林的画,山则荒旷,水则寒瘦,林则疏落,石则苍冷,读倪云林的画,胸臆间仿佛栖满寒蝉。李成开山水画的荒旷之境,以山水写心意,最接近宋词的境界,也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心态与审美内质。

  宋人的小幅花鸟是词,也是小令,诸如一些无款的枇杷小鸟、荷、桃花等,不仅极尽视感之美,更体现着宋人在词章布局与词意上的精致安排。一幅画就是一首词,这是远比他们的前人高明也远比他们的后人抒情的地方。我曾反复赏玩过宋人中马远与夏圭这两个文人画家存世极罕的真品及图录,觉得前人称马远为“马一角”、称夏圭为“夏半边”,真是妙不可言。马远的一幅、《梅石溪凫图》,画面上梅枝斜出石岸,烟水中有数只凫雁浮动,类似今天摄影家的镜头,把山水最具有诗意的一角移来纸上,别出心裁,构思新巧,完全是写词的手法。 “马一角”的特点,绘画史上评语说得好:“峭峰其上而不见顶,绝壁直下而不见脚;近山参天,远山则低;孤舟泛月,一人独坐。”体现的是一种美丽幽远而且宁静的氛围与心境,画技则妙到毫巅,大别于范宽等人的大辟山水、雄奇造化。 “马一角”之外尚有那位“夏半边”,也实在高明得很,凡画山水,取山之一半、水之一涯,落笔苍古淋漓,剪裁山水如剪裁衣服,布局既妙,设计又巧,信手勾画,浑厚苍润,景为僻静奇异之景,境为出尘清幽之境,文字难抒其情,难描其态。故宫博物院所藏夏圭的《雪堂客话图》,取雪中山景之半,画出一种野逸与美丽,画出一种天地人亲密无间的意境,看似残水剩山,但却设色淡雅,用笔含蓄曲折,远近疏密浑然天成,尤其雪水、山、树、草房,画得神韵悠然,虽王维之笔亦不能至此境界。

  宋人中还有一个马和之,他干脆去画《诗经》中自己最喜欢的诗,这是他的创造,诗意图最能体现文人画的精神境界,马和之是始作俑者,也是最成功者。宋人之画本来就倾向于诗画交融的审美情趣,而马和之独辟蹊径,不同于“马一角”与“夏半边”,也不同于李成,他用画来表现《诗经》中的意境与悠远的诗情,他画《唐风・蟋蟀》,也画《唐风・葛生》,同时也画《周颂》……马和之是宋代画家中的一个“异类”,他让后代的许多文人画家追随着他的背影,画出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诗意图,并且流传千古。

  米氏父子、李成、夏圭、马远、马和之以及一些有名和佚名的宋人画家,他们的画是植根、生发于宋词的境界与意绪中的。读宋人的词或看宋人的画,你永远也忘不了那种刻骨铭心的人生智慧与对于诗意的迷恋,那才是真正体现中国文人画最高境界的艺术创造。
 
有意思之极。:):)

所以说,艺术世界里,做到形似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讲究一个“意”字。
 
最初由 green_grass 发布
有意思之极。:):)

所以说,艺术世界里,做到形似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讲究一个“意”字。

赞同, FINE ART 不光要注意写实理论(明暗,透视),更重要的是要表达ARTISTS理念的感性显示. 在理性和感性中间找到黄金分割点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最初由 home_on_sea 发布


赞同, FINE ART 不光要注意写实理论(明暗,透视),更重要的是要表达ARTISTS理念的感性显示. 在理性和感性中间找到黄金分割点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没错,匠气太足的作品雕琢的痕迹太明显。只有灵感的东西也不能体现作品的极至。只有有心性有功力才能游刃有余,达到至高。
 
故做高深,另外虚心学习。
 
Re: 宋画如小令[分享]

最初由 风动梨花 发布
  平生最喜欢看宋人画的山水,总觉得看宋画如读小令,很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精神。宋人中米芾与米友仁父子的“米家山水”,呈现着一派烟雨蒙蒙的景象,见米家山水如见江南景物,有一种空灵温润之感,似可闻烟雨中隐约传来的鹧鸪声与落花流水声、耕于垄上的吆喝声。米家山水具有浓重的诗雨意与诗意,崇尚的是天真浑融境界,有文人情趣,让人想起白居易《忆江南》的小令。

  米氏父子之外还有一个李成,这个人很喜欢画寒林荒旷之境,落笔萧疏,画心孤寞,善用淡墨,山水树木现出一派清寒虚旷的意绪,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抒发的是一种寂静孤荒的心态。他的这种画风,深深影响了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倪云林的画,山则荒旷,水则寒瘦,林则疏落,石则苍冷,读倪云林的画,胸臆间仿佛栖满寒蝉。李成开山水画的荒旷之境,以山水写心意,最接近宋词的境界,也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心态与审美内质。

  宋人的小幅花鸟是词,也是小令,诸如一些无款的枇杷小鸟、荷、桃花等,不仅极尽视感之美,更体现着宋人在词章布局与词意上的精致安排。一幅画就是一首词,这是远比他们的前人高明也远比他们的后人抒情的地方。我曾反复赏玩过宋人中马远与夏圭这两个文人画家存世极罕的真品及图录,觉得前人称马远为“马一角”、称夏圭为“夏半边”,真是妙不可言。马远的一幅、《梅石溪凫图》,画面上梅枝斜出石岸,烟水中有数只凫雁浮动,类似今天摄影家的镜头,把山水最具有诗意的一角移来纸上,别出心裁,构思新巧,完全是写词的手法。 “马一角”的特点,绘画史上评语说得好:“峭峰其上而不见顶,绝壁直下而不见脚;近山参天,远山则低;孤舟泛月,一人独坐。”体现的是一种美丽幽远而且宁静的氛围与心境,画技则妙到毫巅,大别于范宽等人的大辟山水、雄奇造化。 “马一角”之外尚有那位“夏半边”,也实在高明得很,凡画山水,取山之一半、水之一涯,落笔苍古淋漓,剪裁山水如剪裁衣服,布局既妙,设计又巧,信手勾画,浑厚苍润,景为僻静奇异之景,境为出尘清幽之境,文字难抒其情,难描其态。故宫博物院所藏夏圭的《雪堂客话图》,取雪中山景之半,画出一种野逸与美丽,画出一种天地人亲密无间的意境,看似残水剩山,但却设色淡雅,用笔含蓄曲折,远近疏密浑然天成,尤其雪水、山、树、草房,画得神韵悠然,虽王维之笔亦不能至此境界。

  宋人中还有一个马和之,他干脆去画《诗经》中自己最喜欢的诗,这是他的创造,诗意图最能体现文人画的精神境界,马和之是始作俑者,也是最成功者。宋人之画本来就倾向于诗画交融的审美情趣,而马和之独辟蹊径,不同于“马一角”与“夏半边”,也不同于李成,他用画来表现《诗经》中的意境与悠远的诗情,他画《唐风・蟋蟀》,也画《唐风・葛生》,同时也画《周颂》……马和之是宋代画家中的一个“异类”,他让后代的许多文人画家追随着他的背影,画出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诗意图,并且流传千古。

  米氏父子、李成、夏圭、马远、马和之以及一些有名和佚名的宋人画家,他们的画是植根、生发于宋词的境界与意绪中的。读宋人的词或看宋人的画,你永远也忘不了那种刻骨铭心的人生智慧与对于诗意的迷恋,那才是真正体现中国文人画最高境界的艺术创造。

好文, 不若来体验一下宋代文人生活吧
http://www.npm.gov.tw/dm/album/virtual/virtual.htm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