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下)

【联合报╱龙应台】
七十军的老兵──大多是湖南子弟,八年抗战中自己出生入死,故乡则家破人亡,一下船看见日本人,有些人一下子激动起来,在码头上就无法遏止心中的痛,大骂出声:奸淫掳掠我们的妇女,刀枪刺杀我们的同胞,现在就这样让他们平平安安回家去,这算什么!
「我还听说,」林精武说,「有两个兵,气不过,晚上就去强暴了一个日本女人。」
「就在那码头上?」我问。
「是的。」林精武说,「但我只是听说,没看见。」

林精武离开故乡时,脚上穿着一双回力鞋,让很多人羡慕。穿着那双父母买的鞋,此后千里行军靠它、跑步出操靠它,到达基隆港时,鞋子已经破底,脚,被路面磨得发烧、起泡、肿痛。
军队,穷到没法给军人买鞋。有名的七十军脚上的草鞋,还是士兵自己编的。
打草鞋,在那个时代,是军人的基本技艺,好像你必须会拿筷子吃饭一样。
麻丝搓成绳,稻草和破布揉在一起,五条绳子要拉得紧。下雨不能出操的时候,多出来的时间就是打草鞋。七十军的士兵坐在一起,五条麻绳,一条绑在柱子上,一条系在自己腰间,一边谈天,一边搓破布和稻草,手快速地穿来穿去,一会儿就打好一只鞋。
只懂福建话的新兵林精武,不会打草鞋。湖南湘乡的班长,从怎 拿绳子开始教他,但是班长的湖南话他又听不懂,于是一个来自湘潭的老兵,自告奋勇,站在一旁,把湘乡的湖南话认认真真地翻译成湘潭的湖南话,林精武听得满头大汗。
林精武还是打不好,他编的草鞋,因为松,走不到十里路,他的脚就皮破血流,脚趾头之间,长出一粒粒水泡,椎心的疼痛。最后只好交换:十八岁读过书的福建新兵为那些不识字的湖南老兵读报纸、写家书,湖南的老兵,为他打草鞋。
「林先生,」我问,「台湾现在一提到七十军,就说他们穿草鞋、背雨伞、破烂不堪,是乞丐军──您怎 说?」
「我完全同意,」林精武抬头挺胸,眼睛坦荡荡地看着我,「我们看起来就是叫化子。到基隆港的时候,我们的棉衣里还满满是虱子,头发里也是。」
我也看着他,这个十八岁的福建青年,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他的声音里,有一种特别直率的「力气」。
「我们是叫化子军,」他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七十军,在到达基隆港之前的八年,是从血河里爬出来的?你知不知道,我们从宁波出发前,才在战火中急行军了好几百公里,穿着磨破了的草鞋?」
我是没想过,但是,我知道,确实有一个人想过。
1946年春天,二十三岁的台湾青年岩里政男因为日本战败,恢复学生身分,决定从东京回台北进入台湾大学继续读书。
他搭上了一艘又老又旧的美军货轮「自由轮」,大船抵达基隆港,却不能马上登岸,因为船上所有的人,必须隔离检疫。在等候上岸时,大批从日本回来的台 湾人,很多是跟他一样的大学生,从甲板上就可以清楚看见,成批成批的中国军人,在码头的地上吃饭,蹲着、坐着。在这些看惯了日军的台湾人眼中,这些国军看 起来装备破旧,疲累不堪,仪态和体格看起来都特别差。甲板上的台湾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开始批评,露出大失所望、瞧不起的神色。
这个时候,老是单独在一旁,话很少、自己看书的岩里政男,突然插进来说话了,而且是对大家说。
「为了我们的国家,」这年轻人说,「国军在这样差的装备条件下能打赢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们要用敬佩的眼光来看他们才是啊。」(梵竹〈一张高尔夫球场会员证的故事──访何既明先生〉,引自蓝博洲《共产青年李登辉──二进二出共产党第一手证言》)
岩里政男,后来恢复他的汉名,李登辉。
在那样的情境里,会说出这话的二十三岁的人,我想,同情的能力和胸怀的丘壑,应该不同寻常才是?
一支香
1945年9月12日,国军并没有进驻台南;小鲍布那艘坦克登陆舰把七十军送到基隆港之后,先得开往越南海防港;和五十二军一样,国军的六十二军在海防港等船。在各个码头等候遣返的人有好几百万,船,是不够用的。
航海日志透露的是,LST 847登陆舰在11月19日,从海防港接了六十二军的55位军官和499位士兵,驶往「福尔摩沙」,六天以后才抵达那时还称为「打狗」的高雄港。负责接收台湾南部的六十二军,在11月25日才在高雄上岸。
吴新荣为了见到祖国的军队而「斋戒沐浴」,却白等了一场。没等到国军,倒是10月10日国庆节先来临了。
五十年来第一个国庆纪念,吴新荣兴冲冲地骑着脚踏车赶过去。他看见台南「满街都是青天白日旗」,仕绅们站在郡役所露台上,对着满街聚集的民众用肺腑的声音热烈地呼喊「大中华民国万岁」。三十八岁的医生吴新荣,百感交集,潸潸流下了眼泪。(吴新荣《吴新荣日记全集》卷七)
彭明敏的父亲,却感觉不对了。彭清靠,是个享有社会清望的医生,1945年10月,在举国欢腾中他被推举为地区「欢迎委员会」的主任,负责筹备欢迎 国军的庆典和队伍。筹备了很多天,买好足够的鞭炮、制作欢迎旗帜、在码头搭好漂亮的亭子、购置大批卤肉、汽水、点心,一切都备齐了之后,通知又来了:国军 延后抵达。大家对着满街的食物,傻了。
同样的错愕,又重复了好几次。
最后,11月25日,六十二军真的到了。日军奉令在码头上整齐列队欢迎。即使战败,日军的制服还是笔挺的,士兵的仪态,还是肃穆的。
军舰进港,放下旋梯,胜利的中国军队,走下船来。
彭清靠、吴新荣,和所有高雄、台南的乡亲,看见胜利的祖国的军队了:
第一个出现的,是个邋遢的家伙,相貌举止不像军人,较像苦力,一根扁担跨着肩头,两头吊挂着的是雨伞、棉被、锅子和杯子,摇摆走下来。其他相继出现 的,也是一样,有的穿鞋子,有的没有。大都连枪都没有。他们似乎一点都不想维持秩序和纪律,推挤着下船,对于终能踏上稳固的地面,很感欣慰似的,但却迟疑 不敢面对整齐排列在两边、帅气地向他们敬礼的日本军队。
彭清靠回家后对家人,用日语说,「如果旁边有个地穴,我早已钻入了。」
彭明敏其实洞穿历史,他知道,这些走下旋梯的胜利国军,其中有很多人是在种田的时候被抓来当兵的,他们怎 会理解,码头上的欢迎仪式是当地人花了多大的心思所筹备,这盛大的筹备中,又藏了多 深的委屈和期待?
彭明敏说,这些兵,「大概一生从未受人『欢迎』过。带头的军官,连致词都没有……对他们来说,台湾人是被征服的人民。」(彭明敏《自由的滋味》)
彭清靠「不对」的第一感觉,其实就是两个文化的对撞。接收的国军和期待「王师」的台湾群众,「痛」在完全不一样的点,历史进程让他们突然面对面,彷 佛外星人的首度对撞。这种不理解,像瘀伤,很快就恶化为脓。短短十四个月以后,1947年2月28日,台湾全岛动乱,爆发剧烈的流血冲突。彭清靠是高雄参 议会的议长,自觉有义务去和负责「秩序」的国军沟通,两个文化的剧烈冲突──你要说两个现代化进程的剧烈冲突,我想也可以,终于以悲剧上演。
彭清靠和其他仕绅代表一踏进司令部,就被五花大绑。其中一个叫涂光明的代表,脾气耿直,立即破口大骂蒋介石和陈仪。他马上被带走隔离,一夜苦刑之后,涂光明被枪杀。
彭明敏记得自己的父亲,回到家里,筋疲力尽,两天吃不下饭。整个世界,都粉碎了,父亲从此不参与政治,也不再理会任何公共事务:
……他所尝到的是一个被出卖的理想主义者的悲痛。到了这个地步,他甚至扬言为身上的华人血统感到可耻,希望子孙与外国人通婚,直到后代再也不能宣称自己是华人。(彭明敏)
我坐在萧万长的对面。当过行政院长,现在是副总统了,他仍旧有一种乡下人的朴素气质。1949年,这乡下的孩子十岁,家中无米下锅的极度贫困,使他深深以平民为念。但是,要谈1949,他无法忘怀的,反而是1947。八岁的孩子,能记得什 呢?
他记得潘木枝医师。
贫穷的孩子,生病是请不起医生的。但是东京医专毕业以后在嘉义开「向生医院」的潘医师,很乐于为穷人免费治病。萧万长的妈妈常跟幼小的万长说,「潘医师是你的救命恩人喔,永远不能忘记。 」
彭清靠和涂光明到高雄要塞去协调的时候,潘木枝,以嘉义参议员的身分,总共十二个当地乡绅,到水上机场去与国军沟通。
这十二个代表,在1947年3月25日,全数被捆绑,送到嘉义火车站前面,当众枪决。
八岁的萧万长,也在人群里,不明白发生了什 事,但是他眼睁睁看着全家人最熟悉、最感恩、最敬爱的医生,双手被缚在身后,背上插着死刑犯的长标,在枪口瞄准时强推跪下,然后一阵枪响,潘医师倒在血泊中,血,汨汨地流。
「八岁,」我说,「你全看见了?你就在火车站现场?」
「我在。」
在那个小小的、几乎没有装潢的总统府接待室里,我们突然安静了片刻。
火车站前围观的群众,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动。
这时,万长那不识字的妈妈,不知什么时候,手里已经有一支香,低声跟孩子说,「去,去给你的救命恩人上香拜一拜。你是小孩,没关系。去吧。」
小小的乡下孩子萧万长,拿着一支香,怯怯地往前,走到血泊中的尸体前,垂眉跪了下来。(萧万长,龙应台专访,2009年4月30日)
 
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新书先读 - [拾零]

【简介】

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车站、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

从1949年开始,带着不同伤痛的一群人,在这个小岛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来,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停下脚步,问问对方,你痛在什么地方?
是时候了,在历史的这一页即将永远地翻过之前,我们还来得及为他们做些什么?

龙应台,华人最犀利的一枝笔,继思考家族情感的畅销书《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之后,龙应台再度推出15万字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酝酿十年、走过三大洋五大洲,耗时三百八十天,行脚香港、长春、南京、沈阳、马祖、台东、屏东……从父母亲的1949年出发,看民族的流亡迁徙,看上一代的生死离散,倾听战后的幸存者、乡下的老人家。

龙应台说,“我再怎么写,都不能给他们万分之一的温情与正义”。藉由文学的温热,龙应台希望引领读者一同诚实地、认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这段历史,看见一整代人“隐忍不言的伤”,重新凝视关于人的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用最谦卑的心,写出跨民族、跨历史、跨省籍的一本书。



(一)上海的早晨

其实不是八月十五日,是八月十一日。这一天清早,二十七岁的堀田善卫照常走出家门,却看见一件怪事:上海的街头,竟然出现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國旗。这里一幅、那里一幅,从层层叠叠高高矮矮的楼顶上冒出来,旗布在风里虎虎飞舞。

“今天什么日子?”他对自己说,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自从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日本全面占领了这个城市以来,这样的旗子是早就消失了。而且,这旗子还没有汪精卫南京政府旗子上必有的那四个字:“反 共 建 國”。它是正统的青天白日满地红。

“这是怎么回事?”

才从日本来上海半年,堀田对政治还不十分敏感。在日本统治的上海街头出现那么多青天白日的旗子代表什么意思,也没太多想,只是看到旗子时,“重庆”两个字在他脑海里模糊地溜转了一下,马上被其他念头所覆盖。但是,拐个弯走出小巷走进了大马路,他呆住了。

大街两旁的建筑,即使一排排梧桐树的阔叶在八月还一片浓密,他仍然清清楚楚地看见一片密密麻麻的标语,大剌剌地贴在参差斑驳的墙面上和柱子上。字,有的粗犷,有的笨拙,可是每一张标语都显得那么斩钉截铁,完全像揭竿而起的宣战和起义,怎么看,怎么显眼:

八年埋头苦干,一朝扬眉吐气!
庆祝抗战胜利,拥护最高领袖!
还我河山!河山重光!
实现全國统一,完成建國大业!
一切奸逆份子,扑杀之!欢迎我軍收复上海!
國父含笑,见众于九泉/实施憲政,提高工人的地位!
先烈精神不死,造成一等强國!
自立更生,庆祝胜利!
提高民众意识,安定劳工生活!

堀田善卫停止了脚步,鼻尖闻到上海弄堂特有的带着隔宿的粘腻又有点人的体温的生活气味。他看见一条旧旧的大红花棉被晾在两株梧桐树之间,一只黄色的小猫正弓着身体从垂着的棉被下悄悄走过——就那么一瞬之间像触电一样,忽然明白了。

堀田善卫日后写了《上海日记》,回忆这安安静静却石破天惊的一个上海的早晨:

“八月十日夜半,同盟通讯社的海外广播播放了日本承诺接受波茨坦公告,监听到这一广播的莫斯科广播电台,则动员了其在海外广播的全部电波,播送了这条消息。而收听到这条消息的上海地下抗日组织便立即采取行动,将这些标语张贴了出来。”

在无数亢奋高昂的标语中,他突然瞥见这么一条,粉色的底,黛色的墨,贴在一户普通石库门的大门上:

茫然慨既往,默坐慎将来。

灰色的两扇门是紧闭的,对联的字,看起来墨色新润,好象一盏热茶,人才刚走。

堀田心中深深震动:“我对这个国家和这个城市的底蕴之深不可测,感觉到了恐惧。而且这些标语是早已印刷完毕了的,我对地下组织的这种准备之周到,深感愕然不已。”

在山城重庆,蒋介石在前一天晚上,已经知道了这山河为之摇动的消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号的日记,笔迹沉静,墨迹均匀,完全没有激动的痕迹:

[雪耻]……正八时许,忽闻永精中学美军总部一阵欢呼声,继之以爆竹声。余闻甚震,当“如此嘈杂实何事?”彼答曰:“听说什么敌人投降了。” 余命再探,则正式报告,各方消息不断报来,乃知日本政府除其天皇尊严保持以外,其皆照中美苏柏林公报条件投降以(矣)

这个人,一生写了五十七年的日记,没有一天放下;即使在杀戮场上冲锋陷阵、满眼血丝,一从前线下阵,侍卫就看见他在夜灯下拾起毛笔,低头写日记。从一九二 八年起,每一篇日记都以“雪耻”二字起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十五天的“雪耻”。十年如一日,二十年如一日。三十年如一日。四十年如一日。五十 年如一日。

但是,白水黑山备尽艰辛之后,苦苦等候的时刻真的到来,却竟也只是一张薄薄纸上四行淡墨而已。

(二)我是台湾人

台湾总督府的统计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为止,台湾因为美军轰炸而死亡的有五千五百多人,受轻重伤的有八千七百多人。

战争期间,当作军夫、军属以及“志愿兵”被送到中国和南洋去做苦役、上战场的,有二十万人。

运到日本高座海軍航空兵工场作“少年工”的,有八千四百多个台湾孩子。战争结束时,三万三百零四个台湾青年为日本牺牲了性命。

八月十五日,当天皇紧绷而微微颤抖的“玉音”从广播里放送出来的那一刻,台湾人,究竟是战败者,还是战胜者呢?

八月中,刚好是中元普渡。台北万华龙山寺庙埕里人山人海,香火缭绕,庙埕外小吃摊熙熙攘攘整条街。舞狮的动作特别活泼卖力,人们的笑声特别轻松放肆,孩子们嬉闹着向狮子丢鞭炮。卖中秋月饼的商店,已经把文旦和月饼礼盒堆到马路上来了。

黄春明说,天皇宣布日本战败的那一天,他的祖父兴高采烈,觉得“解放”了;他的父亲,垂头丧气,觉得“沦陷”了。十岁的宜兰孩子黄春明,睁大了眼睛看。

是不是,刚好生在什么年份,那个年份就界定了你的身分认同?

台南医师吴平城,在一九四四年九月被征召到南洋。五十九个医师、三个药剂师、八十个医务助手,在高雄港搭上了神靖丸,开往南洋前线。太平洋海面已经被美国 的空軍控制,神靖丸以“之”字形曲折行驶,躲避轰炸。几乎可以预料的,这是一艘地狱船。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二日,神靖丸在西贡外海被炸,船上的三百四十二名 乘客死了两百四十七个。

活下来的吴平城,被送到越南西贡,照顾日本伤兵。八月十五日,他在西贡军医院里和其他三百个医院的员工肃立在中庭,低头聆听天皇的宣布。身为台湾人,吴平 城心中只有欢喜,心里头最克制不住的冲动,是马上回到亲爱的家人身边了。军医长对吴平城——现在他还叫“山田”,说,“山田,从此你是中国人了,我们是日 本人,以后有机会中国和日本合起来打美国吧!”

吴平城还没答话,同是军医的日本人田中大尉已经发难,板着脸冲着军医长说,“军医长,您到现在还执迷不悟,说出这种话来。日本就是有太多人想法和您一样,想统一全世界,要全世界的人统统讲日语、穿和服,才会到今日凄惨的地步呀!”

西贡军医院里只有两个台湾医师。山本军医长询问两人愿意与日军部队同进退,还是选择脱离,两个台湾人选择离去。第二天,两位台湾医师领了薪水,坐三轮车离开,发现医院院长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列队在医院大门口,对两名台湾同仁脱帽敬礼。极尽隆重的送别。

“这是日本海軍惜别时的大礼,”吴平城心中深深感慨,“从此大家变成陌路的异国人了,他们还是尽到最后的礼节。”

翁通逢是嘉义人,东京东洋医学院毕业。吴平城搭上神靖丸的时候,东京已经被美軍炸得尸横遍野,满目疮痍,翁通逢决定赶快离开岌岌可危的日本,到满洲国去。

他没有听见十五日天皇的广播。早在八月九日凌晨的黑夜里,新京的空袭警报突然尖声响起,惊醒了本来就忐忑不安的市民。新京,就是长春。炮火和坦克车很快就 进了城,苏联的红軍打进来了。很多台湾人这才赫然发现,讯息灵通的日本人,早已疏散到城外,讲日本话、穿日本服的殖民地台湾人,没人通知,后知后觉地还留 在城里头。害怕红軍的暴行,也恐惧满洲人的复仇,台湾人聚集起来自力救济,存粮、雇车、找路,开始个别逃难。

翁通逢一群人带着两袋米、一包豆子、一袋盐,就上路了。长春市东区伊通河畔有桥,通往二道河,是出城必经之路;在日本人的统治下生活了十四年的满洲人,这时守在二道河的桥栏上,专门“堵”日本人,见到就杀,“以致于溪水一两日都是红色的。”

日軍在战时鼓励大约数十万的日本平民来满洲“开拓”,大多数是本来就贫苦的农民。八月十五日以后,这些人突然成为没有人管的难民。翁通逢认识一些开拓民,听说有些人流离到了长春,他赶到长春的“日人在满救济协会”去看望,却发现,一起从北满南下的人,死了三分之一。

在一间八个榻榻米大的房间里,睡了将近十个人,其中好几个已经是尸体,躺在活人中间;活人没有力气站起来,把身边朋友和亲人的尸体抬走。

台湾人在东北小心地活着;苏联兵四处强暴妇女,穿着軍服当街行抢。苏联兵走了,八路軍来了;八路軍走了,国軍来了,国軍走了,共産党又来了。满洲人称日本 人为日本鬼,称台湾人为第二日本鬼。在每一个关卡,台湾人都要努力证明自己不是日本人,会说一点蹩脚国语的,就大胆地说自己是“上海人”。会说客家话的 人,这时发现,用客家话大声喊,“我是台湾人”,成了保命的语言。

翁通逢医师决定离开东北逃回台湾是在一九四五年的冬天,那是一个冰冷的劫后余生的冬天:

那时是十一月,看到一群从北满疏开(疏散)来的年轻人,大约有一百人左右,都是二十来岁。本来年轻人应该很勇、有气魄,可是他们的衣服竟被扒光,身上只用稻草当衣服遮着,在零下二十度里,走路垂头丧气。

我看他们走路不大稳,心想这群人大概活不了多久了。我尾随在后,想看看他们住在哪里?他们住进一个日本人的小学校,里面也没什么东西,光是冷就冷得厉害了。经过三个星期我再去看,学校运动场像个坟墓。

我想到了夏天那个死人坑会流出死人水,流行病可能就发生,看来不离开东北不行了。

(三)追火车的小孩

我在夜车里,从广州东站驶往衡阳站。晚上十一点发车,清晨五点钟可到。总路程五百二十一公里。这个里程数,我开过。一九八七年,第一次去柏林,就是开车去的,从法兰克福开到仍在围墙中的柏林,是五百六十公里。

一进入东德区所谓公路其实就是一条被铁丝网、探照灯和监视塔所围起来的一条出不去的隧道。接近关卡检查哨时,看到穿着制服的边境守卫,有一种恐怖的感觉。

都是回乡的人吧?广州东站的候车室里,起码有上千的人,聚在一个大堂里,听见的全是熟悉的湖南话。很多民工,带着鼓鼓的麻袋——都是那种红蓝白三色条子的大口麻袋,大包小包的,全身披挂。出来打工的人,这很可能是两三年才一次的回乡。家里的孩子,可能都认不得自己了。

人们安静地上车,一入厢房,放好行李,爬上自己的铺位,就把灯灭了。灯灭掉的那一刻,整个世界就没入铁轮轰轰隆隆的节奏里。行驶中的夜行火车永远是浪漫的,车厢像个秘密的、无人打扰的摇篮,晃着你的身体;韵律匀匀的机械声,像一顶蚊帐,把你密密实实地罩在摇篮里。

美君从广州站上车,回到衡山,想把孩子带出来的时候,她的孩子也不认得她了。

我在二○○九年走的这五百二十一公里铁路,就是一九四九年九月美君走过的路。李佛生,那两位淳安一同出来的庄稼少年之一,陪着她走。在广州半年,美君看见了更多的离散;她决心回到衡山,把孩子带出来,带在身边。

火车到了衡阳,不走了。到衡山的铁轨断了。火车里的人,又面临抉择:是坐在车里等,还是下车走路?这个时代,是个不寻常的时代——每一个小小的、看起来毫不重要的片刻的决定,都可能是一辈子命运的转折点。

清晨五点,我跨出衡阳火车站,冰凉的空气袭来,像猛烈的薄荷,大雾锁城,一片白茫茫。天色犹沉,站前广场上已经站了很多人,这时纷纷凑上前来,口里低低呼着地名:

攸县!攸县!
祁阳!祁阳!
长宁!苌宁!
永州!永州!

“永州?”我看了看那个呼“永州”的人,是个有点年纪的老头。跟着他走,我就会被送到永州,就是零陵,在那里,痖弦的命运转了个大弯。为了痖弦,我特别走到那个写着“永州”的牌子前,深深看一眼。

应扬来接我。车子驶出了有路灯的衡阳市区,进入乡间公路,车灯照出去,像在云里游泳一样,上下前后远近,只有茫茫雾气,路都看不见。如果突然有个大坑,车子会开进去。

美君很快地做了决断:下车走路。

她带着佛生,下了火车,开始沿着铁轨往北走。从衡阳到衡山,沿着铁轨走,大约是四十公里。美君和佛生一直走、一直走,在路上看见,铁轨整个被翻了过来。美 君走得脚起泡,佛生就把臂膀伸出来,让她扶着走。走到第二天,远远看见了衡山车站,她心里一松懈,腿就软了下来,摔在铁轨上。

我没想到,二○○九年的衡山火车站,和美君所描述的一九四九年的衡山火车站,几乎一样。木头窗子一隔一隔的,玻璃上一层很旧的灰,从外面望进去,朦胧朦胧 的,有一个老人拿着扫把畚斗在专心地扫地。冬日淡淡的阳光,从窗格子里射入,把那人的影子拉得好长,一直长到检票口。检票口,也就是两条木头扶手。

这时南下北上都没车。候车室里一个人也没有,静悄悄的,墙上一个大壁钟,我想,我几乎可以听见那分针绕圈游走的声音,也看得见那阳光在地面上移动的速度。

我穿过空空的检票口,像旅客一样,走到月台上,这是南下广州的月台,立在铁轨边,看那铁轨往前伸展,伸展到转弯的地方。我有一种冲动,我想下月台,站到那铁轨上,趴下来,耳朵贴着铁轨,听六十年前那列火车从时光隧道里渐渐行驶过来、愈来愈近的声音。

美君离开了铁轨,走泥土小路到了山凹里的龙家院。那儿满山遍野是油桐树,开满了花苞,还没有绽放。水田现在已干,稻子半高,但是荒芜的不少。走在田埂上, 迎面而来几个乡亲,美君不认得他们,他们却认得这是槐生的杭州媳妇,咧开嘴来笑着和她打招呼。一个肩上扁担扛着两只水桶的族兄,还把水桶搁下来,问槐生族 弟是否平安,也问她战争打到了哪里。

我站在龙家院的田埂上,应扬跟挑水过来的大婶介绍,“这是我妹妹。”他说“妹妹”的时候,第二个“妹”字也用四声,说的很重,听起来就是“妹魅”。不一会儿,就围了一圈龙家院的族人,都姓龙。应扬一个一个介绍给我:

这一位,是你的哥哥……
这一位,你应该叫表姊……
这一位,是你的叔叔……

围了一圈人,各种亲属的称谓,全用上了。

“我记得你妈妈,杭州小姐,烫了头发的,”一个大婶说。

“对,我也记得,她还从城里带了一个收音机来,”一个叔叔说。

“她很好,穿旗袍,来这里住破房子,一点也不嫌。”

我站在那栋门窗都空了的红砖房子前面,看了很久,已经没有人住,野草长在屋顶上,也长在屋前和屋后的野地里。就是这一栋颓败的红砖房,美君来接她的孩子。

可是孩子躲在奶奶的后面,死命抓住奶奶的手,满面惊恐地瞪着眼前这个要带他走的女人。他又哭又闹,又踢又打,怎么也不肯接近她。

第二天,又回到衡山火车站。南下的月台上,火车已经进站了,又是人山人海,圆弧形的车顶皮上,爬满了人。有人用一只手紧紧抓着门上的铁杆,身体吊在车外;车窗被人体堵塞。

美君一伸手要接过孩子,孩子就像触电一样大哭。奶奶本来就舍不得,眼看着火车要开了,她趁机说,“那……那孩子还是留下来吧?”

向来果敢的美君,看着孩子哭得发涨的红脸,火车里大难临头的拥挤,这时犹疑了。她把手伸出去,又缩了回来,缩了回来,又伸出去。

哨声响起,火车要动了,千钧之重,都在一瞬间。美君做了一个决定。她转身对佛生说,“那,我们上车吧。”

然后对奶奶说,“妈,我们——很快就回来。”

我问应扬,“后来,你对妈妈有任何记忆吗?”

他眼眶一下就红了,六十岁的人了,一说到衡山火车站,还要哽咽。

“只有一个印象留下来,就是——妈妈在火车里,头发卷卷的。后来,长大一点,看到别人都有妈妈,只有我没有,很难过。开始的时候,奶奶还骗我说,我就是你的妈妈,后来当然骗不住了。”

应扬的眼睛深凹,特别明亮。一九八五年第一次找到他的时候,我从美国特地飞到广州去“认”这个失落的哥哥,在满满的人群中,第一眼看到他,我就知道:“是 他,这就是他。”应扬皮肤黝黑,穿着农民的粗布,带着底层人民的谦抑神情,过了一辈子挑扁担、耕土地的生活,但是他脸上有美君的一双深凹、明亮的眼睛,在 大水般涌动的人潮中,我一眼就看见他。

应扬抑制着情绪,停了一下,然后继续说,“小时候,每次在外面受了委屈——老师跟同学指着你的鼻子说,你爸是国民党,像拿刀砍你一样,我总是想,如果妈妈 在,多好,随时可以回家对妈妈痛哭一场,可是一想到这里,就更难过。每次火车从衡山站里开出来,经过龙家院都速度还很慢,我老远就从屋子里冲出去,拚命往 铁轨那边跑,往火车跑过去,我去追火车,一路追一路喊妈妈妈妈妈妈……我看到任何一个短头发烫得卷卷的女人,都以为那是我妈——我妈永远在一辆开动的火车 里,我永远追不上……”



来源:《天下》杂志(427期)2009/07

(四)住在一张地图上

我们华人凡是名字带着地名的,它像个胎记一样烙在你身上,泄漏你的底细。当初给你命名的父母,只是单纯地想以你的名字来纪念他们落脚、一不小心生了你的地 方,但是你长大以后,人们低头一看你的名片,就知道:你不是本地人,因为本地人,在这里生生世世过日子,一切理所当然、不言而喻,没理由在这地方特别留个 记号说,“来此一游”。纪念你的出生地,就代表它是一件超出原来轨道、不同寻常的事情。

在我的同辈人里,你会碰到不少女孩叫“丽台”或“台丽”,不少男孩叫“利台”或“台利”,更多的,就直接叫“台生”。这“台”字一亮出来,你就猜出了他一 半的身世:他的父母,多半是一九四九年中国内战中陆陆续续流浪到这个岛上的外地人。婴儿的哭声,听起来像雨后水沟里牛蛙的鸣声,那做父亲的,把“台”字整 整齐齐用黑墨写在红纸上,你可以想像那命名和写字的手,在一个勉强遮雨的陋屋里,门外兵荒马乱,一片仓皇,写下“台”字既透露了一路颠沛流离的困顿,也表 达了对暂时安定的渴求。

如果你在台北搭计程车,不妨看一下司机的名字。有一回,碰见一个“赵港生”。“港生”怎么在台湾开车?

只要你开口问,他就给你一个流离图。港生的父母在一九四九的大動乱中从滇缅丛林中流亡到香港,被香港政府送到调景岭难民营去,他就出生在荒山上那A字体盖着油布的木棚里。两年以后来到台湾,弟弟出生了,就叫“台生”。

你知道香港影星成龙的本名是什么吗?如果我告诉你,他叫“陈港生”,你可以猜到他身世的最初吗?稍微打听一下,你就会知道,他的父亲房道龙,在战乱的一九 四七年只身离开了安徽和县沉巷镇的老家,留下了妻子儿女,辗转流离到香港,改名换姓之外,另外成立家庭,生下的男婴取名“港生”。和他安徽妻儿的那一边, 是一个生离死别的故事,与成龙这一边,是个患难兴邦的传奇。

今天我从青岛东路到太原路,碰到的司机,名牌上写的是“问中原”。

“问中原”?

中原,是一个地区,指的是中国的核心腹地;它更是一个概念,指的是中国的文化和统治政權。姓“问”名“中原”,激发的想像就是一个气势万千、跃马中原的光 复图腾。他的父母是江苏高邮人。在洪水般的人潮乱流中挤上了船,渡海来到高雄,孩子在港口就落地了,取名“中原”,父母把重新收复故土的悲壮期待,织进了 小小孩儿的名字里。

在台北街头,你只要有一点好奇,开口敢问,一问就是一个波澜涌动的时代传记。战后这一代“台儿”,你几乎可以说,整个人就是一枚会走路的私章,是一本半打开的历史地理课本。

我这“台妹”所居住的这个城市,叫做“台北”,更绝了,它是一张大大摊开的中国历史地图。地图有多大?横走十六公里,直走十七公里,就是一张两百七十二平方公里大的地图。

为什么称它“历史地图”?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战退出前的欧洲全图,就是一张“历史地图”,它里头的“奥匈帝国”,现在没有了。台北城这张街道大地图上的中华民國,是一个时钟停摆在一九四九年的历史地图。

你把街道图打开,靠过来,跟我一起看:

以南北向的中山路、东西向的忠孝路画出一个大的十字座标,分出上下左右四大块,那么左上那一区的街道,都以中地理上的西北城市为名,左下一块,就是中国的 西南;右上那一区,是中国的东北,右下,是中国的东南。所以如果你熟悉中国地理,找“成都路”、“贵阳路”、“柳州街”吗?往西南去吧。找“吉林路”、 “辽宁路”、“长春路”、“四平街”吗?一定在东北角。要去宁波街、绍兴路吗?你绝对不会往“西藏路”那头去找。“甘州街”、“凉州路”、“哈密街”、 “兰州路”、“迪化街”,猜猜看他们在哪里?

对国民党的统治历史有反感的人,说,你看,打仗打败了,逃到这个岛上,便淘空了本地人的记忆,把中国地名强加在台北城上,满足自己“勿忘在莒”的虚幻想像,充分殖民主义的嘴脸,可耻可恶。

我一直也以为统治者把台北变成一个中国地图,是一九四九年的一个伤心烙印。失去了实体的万里江山,就把这海角一隅画出个梦里江山,每天在这地图上走来走去,聊以自慰,也用来卧薪尝胆,自勉自励。

做了一点探索之后,我大吃一惊,唉呀,不是这样的。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竟然会错。

原来国民政府在日本战败以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就颁布了“台湾省各县市街道名称改正办法”,要求各个地方政府在两个月内把纪念日本人物、宣扬日本国威的街道名改正,新的命名要“发扬中華民族精神”。

一九四七年,是一个上海来的建筑师,叫郑定邦,授命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拿出一张中国地图来,浮贴在台北街道图上,然后趴在上面把中国地图上的地名依照东西南北的方位一条一条画在台北街道上。

他哪儿来的灵感呢?

不奇怪,因为上海的街道,就是用中国省分和都市来命名的;南北纵向用省分,东西横向用城市。

把整个中国地图套在上海街道上的这个“灵感”,又是哪里来的呢?一八六二年,英美租借合并成公共租借,各区的街道要改名,英美法几路人马各说各话,都要坚 持保留自己的街名,英国领事麦华陀于是订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干脆用中国地名来命名,以免白人内讧。上海街道,从此就是一张摊开的中国地图。甚至连 “建國路”、“复兴路”这种充满政治企图的命名,都是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之后國民政府给上海街道的名称,而不是为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台北所量身订做的。

所以台北城变成一张中国大地图的时候,国民政府根本还不知道自己会失去中华民國的江山。一切竟然是历史的秘密布局:一九四九年國民党政權崩溃而撤退到这个 岛,以这个岛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把“光复河山”变成此后最崇高的信条,而台北的街道以不破碎的完整“河山图”大大地张开,接受这个新的历史命运到来。國 民政府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正式在台北办公以后,就更详细地把大陆的地名填了进来。

我,和我的朋友们,就在这样一个不由自主的历史命运里,在这样一张浮贴扫瞄的历史地图上,长大。

(五)美君回家

美君从此不能见河,一见河,她就要说,“这哪里能和我们老家的河比……”我从小就听她说:新安江的水啊,她总是絮絮叨叨地说,是透明的!

第一层是细细的白沙,第二层是鹅卵石、然后是碧绿碧绿的水。抓鱼的时候,长裤脱下来,站进水里,把两个裤脚扎紧,这么往水里一捞,裤腿里满满是鱼……美君 说完,总还要往我看看,确定我是不是还听着,然后无可奈何地叹一声气,“唉!对游弹琴啦,讲给你听,你也不会相信,你根本就没见过那么清的水嘛!”

牛,她总说“游”,所以“牛奶”,就是“游来”。

她沉默一会儿,又说,“有一天,有一天要带你回去看看,你就知道了。”声音很小,好象在说给她自己听。

我这个高雄出生的女儿,对长江、黄河都无从想象,但是自小就知道有那么一条新安江——江在哪里其实也毫无概念,连浙江在江苏的上面还是下面,左边还是右边都不十分清楚——但我知道,新安江水是世界上最干凈的水。

这个女儿长大以后,带着美君去看阿尔卑斯山里的冰湖,去看莱茵河的源头,去看多瑙河的蓝色风光,美君很满意地发出赞美,“欧洲实在太漂亮了!”然而还没走出几步,她就要轻轻叹一口气。我故意不回头,等着,果然,她说,“可是这水啊,跟我们新安江不能比……”

美君在台湾一住就是六十年,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也爱上了亚热带的生活,异乡已经变成了故乡。那新安江畔的故乡嘛,一九五九年建水坝,整个古城沉入千岛湖底。她这才相信,原来朝代可以起灭、家國可以兴亡,连城,都可以从地球上抹掉,不留一点痕迹。

一九八七年,台湾政府终于允许人们回乡探看以后,乡亲们纷纷结伴还乡;也许人事全非,但故乡,总归是故乡吧,可是淳安城的美君却冷冷地说,“回去?回去看什么呢?”

“看不到城,”美君的女儿,我,说,“看人总可以吧?”

距离美君离开淳安半个世纪之后,一九九五年九月,七十岁的美君,第一次回到了淳安,不,现在叫千岛湖镇了,而且是个新兴的小镇,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新兴的小镇,在一个小岛上。

“岛?千岛?”美君不悦地纠正我,“以前都是山,千山啦,什么千岛。”当然,水淹上来,老城沉进水底,山顶突出成岛,千岛湖曾是千山乡,美君确实没想到五十年的“沧海桑田”竟是如此具体!

“这次回来,我一定要找到我父亲的坟,”美君说,“做了水坝,坟迁走了,迁去了哪里?好几年,我都梦见他,他从坟里出来,脸是绿的,水草的颜色,他说,女儿啊,我冷啊,你一定要想办法把我迁走……”

一圈围坐着的亲戚突然安静下来,我从一张脸望向另一张脸:这真是极复杂的安静;美君的话,在他们耳中简直“迷信”得骇人,却又不好伤老人家的感情。

“湖很大,一千多个岛,”他们犹豫地说,“我们只记得一个大概的范围,坟怕不好找……”

“可以试试看。”美君说。

一个亲戚说,“我们这儿是可以遥祭的,就是对着那个方向祭拜,大姐你遥祭也可以吧?”

我看看美君,她也正瞧着我。啊,我知道这个彪悍的女生要发作了。

“我在台湾遥祭了四十七年,”美君顿了一下,脸色很不好看,然后一口气说出来,“我遥祭了四十七年,你们觉得,我今天人千里迢迢到了淳安,是来这里遥祭的吗?”

又是一阵安静。

“……千岛湖出事以后,”亲戚面有难色,“租船管制很严……”

“我是淳安的女儿,”美君还是寒着脸孔,说,“找父亲的坟是天经地义的。”

第二天,终于找来了一艘汽艇,还雇来了一位熟识水路的船夫,船夫带着老城的记忆,仿佛心中有一个隐藏的导航系统,看穿湖水,将每一座岛回复成山,认出哪座山在哪座山的什么方位。

汽艇在六百平方公里的水面上穿梭,掠过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岛,烟波浩渺,千岛湖看起来素朴纯凈,原始自然,但是我们的眼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无 数个耸立水面的荒岛,其实既非岛,也不荒,那曾是山,母亲年幼时攀爬过、野餐过的地方,水面下,曾经是一片又一片的果园,母亲曾经让大人牵着手去收租的地 方。这一片荒野素朴,曾经是沃土富饶,水面上看起来洪荒初始,水面下曾有绵延千年的人文繁华。

我们看起来像游客,我们不是游客。

水花喷溅,滴在手上觉得润凉。猴岛,很多猴子,想上去看看吗?不想。蛇岛,很多蛇,想看看吗?不想。

我们只想看一个岛,寻找一个岛,在这一千个岛中。

船噗突噗突慢下来.船夫认为应该在附近了,亲戚们三三两两站在船头眺望水面,前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岛;美君的表妹皱着眉注视,犹疑了一会儿,然后说,“这里,”她指着那个岛,“就是这里。”

她指的这个小岛还没一个房顶大,杂草丛生,近水处是一片秃秃的黄土。我们跳上泥泞的滩。参与了当年迁坟的表妹边回忆边说,“那个时候,是小表哥挑上来埋在这里的,原来以为已经迁得够高了,没想到……”

没想到水漫淹到山的顶尖,现在美君看见的是两块破砖头泡在水里,就在水面接触黄土的那条波线上。风很大,吹得人睁不开眼,美君的白发凌空飞扬,我紧紧扶着美君,满耳呼呼的风声,还有美君模糊的、破碎的语音,“……爸爸——我来了,我就知道,你明明跟我说你很冷……”

湖浪挟着些许水草,打着若隐若现的砖块。那砖浸泡已久,土红的表面已有绿苔。

一炷香烧了起来,青色的烟像柔弱无骨、有所祈求的手臂,随风没入天水无色之中。

离开淳安,我们经由山路往建德,这是那年缉私船检查私盐的地方。小汽车在石子路上颠簸,爬上一个陡坡,又急急盘旋而下,车后一团灰尘,路边的树木也蒙着一 层灰白,但千岛湖的水光不断地透过树影闪烁。或许累了,美君一路上不太说话,我推推她,“喂,你看,这也是新安江水啊,水多清啊!”

她望向车窗外,疲倦地把头靠在玻璃上,轻轻地说,“是吗?”

我伸出手去环着她瘦弱的肩膀。

来源:《天下》杂志(428期)2009/08
 
内地封杀龙应台新作《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作者:钱钢 上个周末开始,旅居本港的著名作家龙应台的文章,在内地互联网遭封杀。9月11日,北京各网站接到北京市网管办通过MSN下达的禁令:删除全部龙应台的文章,并不能再发她的文章。
新书报导 内地网只剩标题
网管办禁令下达前,最新有关龙应台的新闻,是新华网9月3日发出的《龙应台新书追溯60年沧桑世事讲述平凡人曲折命运》。报道所指「新书」,即龙应 台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现在,在不同网站还可以查到这篇报道的标题,但在新华网打开此文,会看到:「抱歉!您查看的是已删除或过期的稿件」,在腾讯网打开,看到的 是:「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登录到原先存有龙应台文库的网站,龙文踪影全无。
网管效率高 指令直达编辑
北京市网管办的全称是「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其上级机构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宣传管理局。网管,在内地的传媒管制上正扮演愈来愈重要的 角色。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监控网络表现,用不同的实时通讯工具实行快捷、直接的「以一对众」的扁平化管理,分分钟将指令下达到网站新闻编辑的计算机上、手 机上。
在网站密集的北京,北京市网管办正预备推出实名制度,并正筹组「监控不良网站动向」的万人网络志愿者团队。和网管相比,传统的传媒警察-中宣部和各级宣传部的阅评组,已成低效率的老牛破车。
龙应台是当代台湾知识分子中对中国大陆最有影响的一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即《野火集》)就曾风靡内地。上世纪 90年代后期,她为《南方周末》等媒体撰文,10年来,有近百篇文章在内地媒体刊出。她的一些著作在内地出版,今年6月,《亲爱的安德烈》入选新浪中国好 书榜半年榜,排名第二。
宣传部门多年来对龙应台很头痛。龙文传达的观念,对正统说教是猛烈的冲击。但她善于和管制者博弈,从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切入,文字富有魅力,读者 喜爱,检查官无奈。2005年,内地网络转载《为台湾民主辩护》,《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先后发表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文化是甚么?》和《一 个主席的三鞠躬》,被认为是龙应台在大陆的四个冲击波。2006年初,屡次发表龙文而使当局不悦的「冰点」,因为发表学者袁伟时谈义和团的文章而遭整肃。 龙应台愤而发表《请用文明说服我-致胡锦涛的公开信》,谴责舆论控制。
这封公开信在内地网络被封杀,但仍有媒体敢发表龙应台的文章。「冰点」事件后,她有若干重要的评论在《南方都市报》刊出。如对电影《窃听风暴》的评论《你是有选择的》、评论陈水扁弊案的《我怎么上陈水扁这一课》、评论马英九特支费案的《路走得宽阔,人显得从容》等。
她的一些文章在内地较为敏感,传媒在发表时不无风险。如《我们记得谁?-献给冷战中所有的牺牲者》,记述当年国民党空军派往内地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的 故事。这篇文章,已经触及了《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一书的核心命题:尊重个人价值,珍惜遭到战争机器碾压的每一个无辜而不幸的生命。
封杀前新书 不合国庆旋律
近期为甚么全面封杀龙应台?网管办的理由外人无从得窥,但显然与国庆60周年庆典将至有关。8月初,北京市网管办已经召集各大网站负责人开会,进行 国庆宣传的动员。要把网站的思想统一到宣传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上来。这是中共宣传部门的老招术,管束媒体「要帮忙,不要添乱」,杜绝「杂 音,噪音」。
对他们的「主旋律」而言,《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无疑是高分贝的「杂音,噪音」。因为龙应台想打开历史的黑盒子,正视60年前残酷的真相,还坦言「以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她说:「远离了 1949年的价值观,我们的上一代逐渐发展出温柔的、文明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充满深情的致谢和无尽的感恩,起点就是,说一声深深的对不起。」
敏感10月过去 禁令不撤自销
在中国大陆,意识形态事实上已经淡化。今天的内地官员,早已不是马列主义的信徒,他们的行为,每每出于现实政治考虑。60年庆典的宣传,当局的核心 诉求,是中共的地位和国家的统一。于是涉及1949年的历史,他们不可避免要「走钢丝」-决不能否定解放战争,也不要刺激当今的台湾国民党当局。《大江大 海 一九四九》势必引发网络热议,红、蓝、绿各种倾向的反应和意见将沸沸扬扬,这是管制者绝不愿看到的。不过,网站是否从此不能再发龙应台的文章?笔者存疑。 眼前可能只是一次特定时段的封杀,过了敏感的10月,禁令也许会不撤自销。
(作者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 原载: 香港经济日报-评论
本站刊登日期: Tuesday, September 22, 2009
 
以下文章发表于2006年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给胡锦涛先生的公开信

龙应台  

「胡锦涛」代表什么?

锦涛先生: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先生在二零零六年一月中勉励他的国青团青年学员时,说了这么一句玩笑的话:「希望将来国青团也能培养出一个胡锦涛。」 我相信这是他从政以来所说过的最不及格的笑话。

马英九先生很可能只单纯想到,「胡锦涛」是从共青团体制里脱颖而出的国家领导人,但是会说出这样的话,也透露了他显然不曾更深刻地细思过,共青团是个什么 样的体制?这个领导人所领导的「国家」,是个以什么为本的国家?他的权力来源是什么?正当性何在?在二十一世纪初掌握中国政权的「胡锦涛」这三个字,代表 了什么意义?

它当然代表了超高的经济成长指数,让世界惊诧,让国人自豪,可是同时,在政治自由的指针评比上,中国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百七十七名。您可以说,这是以「西方 右派」的标准来衡量的,不符合「中国国情」。好,让我们用一个社会主义的指针吧。追求资源分配的平等,不管均富或均贫,都是左派的核心理想吧?在贫富差异 上,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迫近0.45,这已是社会大动乱的门槛指针。指针数字下,多少人物欲横流,多少人辗转沟壑。

也就是说,「胡锦涛」三个字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历史里,仍代表一种逆流:在追求民主的大浪潮中,它专制集权;在追求平等的大趋势里,它严重的贫富不均
在您刚刚上任时,人们曾经对年华正茂的您寄以期望,以为,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人物,您的心灵和视野会比您的前辈们更深沈,更开阔。***权力革命的杀伐蛮横之气,终究要被人文的体贴细致和文化的润物无声所取代。但是,两年了,我们所看见的,是什么呢?

被割断的喉咙

促使我动笔写这封信的,是今天发生的一件具体事件:共青团所属的北京「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今天黄昏时被勒令停刊。 在此之前,原来最敢于直言、最表达民间疾苦的「南方周末」被换下了主编而变成一份吞吞吐吐的报纸,原来勇于揭弊的「南方都市报」的总编辑被撤走论罪,清新 而意图焕发的「新京报」突然被整肃,一个又一个有胆识、有作为的媒体被消音处理。这些,全在您任内发生。出身共青团的您,一定清楚「冰点」现在的位置:它 是万马齐瘖里唯一一匹还有微弱「嘶声」的活马。 而在一月二十四日的今天,这仅有的喉咙,都被割断。在「冰点」编辑们正式得知这个「割喉」处分之前,所有跟「冰点」有关的字和词,已经从网络上彻底消灭。

在您的领导之下,网络警察的绝对效率,令人骇异。

选在今天执「刑」,谁都知道原因:春节前夕,人们都已离开工作岗位,准备回乡围炉。报纸开始扑天盖地报导娱乐,制造温馨;电视开始排山倒海地表演联欢,生 产快乐。选在这一天割断中国仅有的喉咙,然后让普天同庆的欢声把它淌血的声音遮住。行刑者蹑手蹑脚走开,过完年,一切都已了无痕迹。网络警察的效率和现代 传媒的操弄,是您所呈现的二十一世纪统治技巧。

网络警察动作快,是怕自己的人民知道;精算时间动手,是怕国际媒体知道。偷偷摸摸地执行,费尽心机地隐藏,泄漏的是政府的虚心和害怕。但是,请您告诉我这个困惑的台湾人民:这「和平崛起」大有为的政府,究竟为什么如此的虚心和害怕?

「冰点」的停刊,其实没有人真正的惊讶,人们早在暗暗等待,好象一个宿命论者永远在等着鬼的半夜敲门索命;我发现,太多的灾难和压迫,使得大陆很少人相信 好事会长久、梦想能成真、正义能落实。刊出龙应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时,网络上已经四处流传「冰点」被封杀的臆测;今天,只是「鬼」终于被等到了。 而「冰点」「勇敢」到什么程度使得***用这样阴暗的手段来对付它?

仇外的建国美学

今天封杀「冰点」的理由,是广州大学袁伟时先生谈历史和教科书的文章。因为它「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攻击社会主义,攻击党的领导」。而「毁」掉了一份报纸的袁伟时先生的文章,究竟说了什么的话,招来这样的惩罚?

我 认真读了这篇文章。袁伟时以具体的史实证据来说明目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谬误百出不说,还有严重的非理性意识形态的宣扬。譬如义和团,教科书把义和团描写成 民族英雄,美化他对洋人的攻击,对于义和团的残酷、愚昧、反理性、反现代文明以及他给国家带来的伤害和耻辱,却只字不提。综合起来,教科书所教导下一代 的,是「一、现有的中华文化至高无上。二、外来文化的邪恶,侵蚀了现有文化的纯洁。三、应该或可以用政权或暴民专制的暴力去清除思想文化领域的邪恶。」。 对于这种历史观的教育,袁伟时非常忧虑:「用这样的理路潜移默化我们的孩子,不管主观意图如何,都是不可宽宥的戕害。」

锦涛先生,我不 是不知道,***是以美化秦始皇、盗跖、太平天国、义和团这样一个历史脉络来奠定自己的权力美学的。我也不是不知道,每一个政权都会设法去建构一个所谓建 国神话和图腾──您因此一定也很理解民进党的企图。但是,建构的国族神话里如果藏有仇外情绪,就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危险。在二十一世纪,国界几乎快要不存 在,地球愈来愈是一个紧密的村子,因为唇齿相依,不得不忧戚与共。中国为什么极力争取主办奥运和世博?目的不就是企图以最大的动作向世界推销一个新的中国 形象:你看,中国是一个充满发展能量、爱好世界和平、承担国际责任的泱泱大国!

如果对外面的世界推销的是这样一个形象,关起门来教下一代的,却是「中华文化至高论」、「外来文化邪恶论」以及义和团哲学,请告诉我,哪一个中国是真实的?总书记能够光明磊落大声地告诉国际社会吗?

袁伟时说,教科书不能罔顾史实,不能赞美暴力,不能教下一代中国人对自己狂热,对外人仇视。这样的认知,锦涛先生,在我们这里,叫做「常识」。在北京,竟然是违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入罪之论。那么能不能请您告诉我这个台湾人民,您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

哪一个是你真实的面孔?

我们暂且不管大陆的知识分子和一般人民读者怎么看这「冰点」事件,但是我很愿意和您分享像我这样一个台湾的知识分子的感受。至于龙应台这样思维的人在台湾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影响力,您自己判断。

我 对中国大陆有着深切厚重的情感,来自命运血缘,历史传统,更来自语言文化。在台湾生长,我同时发展出与这一条「家国认同」情感线平行并重的执着,那就是对 生命的尊重,对人道的坚持,而从这种尊重和坚持衍生出其它的基本价值:譬如主张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譬如对贫富不均的不能接受,对国家暴力的绝不容 忍,对统治者的绝不信任,譬如对知识的敬重,对庶民的体恤,对异议的宽容,对谎言的鄙视……

这一条我称之为「价值认同」的理性线。当「家国认同」的情感线和「价值认同」的理性线相互冲突时,我如何取舍?毫无犹豫,我选择后者。 二十年前,我曾经写「野火」和国民党那个「家国」对抗;李登辉当政时,我曾经为文批判他的虚伪与狭隘;陈水扁不公不义,又迫使我执笔彻底抵抗。所以您如果 闹不清我究竟是「统派」或是「独派」,不妨这样试试:台湾和大陆,哪边符合我的「价值认同」,就是我的「家国」。哪边违背我的「价值认同」,就是我离之弃 之抵抗之的对象。如果两边都符合我的「价值认同」,那就开始讨论统一吧。所以,我是统派还是独派呢?

以这样的价值结构来看今天「冰点」事件,您说我这个台湾人看见什么?

我看见这个我怀有深切厚重情感的「血缘家国」,是一个践踏我所有「价值认同」的国度:
它,把真理当谎言,把谎言当真理,而且把这样的颠倒制度化。
它,把独立的知识分子当奴才使用,把奴性的知识分子当家仆使用,把奴才当──啊,它把鞭子、戒尺和钥匙,交到奴才的手里。
它面对西方是一个脸孔,面对日本是另一个脸孔,面对台湾是一个脸孔,面对自己,又是一个脸孔。
它面对别人的历史持一个标准,它面对自己的历史时──错了,它根本不面对。它选择背对自己的历史。
它拥抱神话,创造假象,恐惧真相。他最怕的,显然是它自己。
……

您,还要我继续说下去吗?  

请说服我

我真正想说的是,锦涛先生,作为一个台湾人,我实在不在乎团团和圆圆来不来台北,虽然熊猫可爱得令人融化。但是我这样的台湾人可真在乎「冰点」的安危,就 像很多、很多香港人真在乎程翔那个被逮捕的记者的安危。如果中国的「价值认同」是由一群手持鞭子、戒尺和钥匙的奴才在垄断它的解释和执行,而独立的人格、 自由的精神是被打击、戒律、监控的对象,请问,我们谈统一的起点理由究竟是什么呢?而我对中国的情感还是有条件的,台湾还有很多热爱、深爱、无条件地执着 地爱中国那片深厚土地的人──您又用什么东西去跟他谈统一,而他不致被人嘲笑、咒骂呢?

重点不在团团和圆圆,您知道吗?重点也从来就不在民进党,您明白吗?

重点就在「冰点」这样具体而微的事情上,因为,说穿了,锦涛先生,您容不容许媒体独立,您尊不尊重知识分子,您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最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经历过野蛮,我们不得不在乎文明。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我愿意诚恳倾听。

(本文写于一月廿四日。台北中国时报、香港明报、吉隆坡星洲日报、美国世界日报今同步刊出)
 
翻开县志,灯下夜读,每一个字都在呼喊。我才知道,啊,一九四九年,多么普通的一年啊!
和应扬走在田埂上,几株桃树,枯枝丫上冒出了一粒粒嫩色的苞,衬着后面灰色的天空和黛色的山峦起伏,像一个超大的美丽画布,前景还有一只水牛坐在空 地里,悠悠晃着尾巴赶果蝇,一派恬静悠闲的农村风光。槐生,一个中国农村的孩子,非常具体的,就在现在我踩着田埂的龙家院的土地上长大。
一个出生在一九一九年的湖南小孩,他的这片土地,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呢?
我翻开衡山县志。
槐生出生的前一年,民国七年,等着他到来的世界是这样的:“四月,北洋军阀吴佩孚部队与南军在湘江、洣水沿岸混战,奸淫掳掠。青壮男女进山躲兵,成片稻田荒芜。七月,苦雨、兵灾、水灾交加,农民苦不堪言,拖儿带女,外出逃难。”
槐生两岁那一年,衡山“五十多天不雨,田土俱涸”,“饥民成群外出乞食,或以野草充饥。”
五岁那年,大水滚滚从天上来,“湘江、洣河沿岸民房未倒塌者寥寥无几,灾民露宿两三个月之久。”
十二岁那年,“大雨兼旬,山洪骤发。”
十五岁那年,“久晴不雨,大旱成灾……饥民采野草、剥树皮、挖观音土充饥。秋,旱灾惨重,近百所小学停办。”
十七岁那年,山洪爆发,“农民外出成群乞讨”。
十八岁那年,丝虫病流行,湘江、洣水暴涨,衡山重灾。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大旱,加上兵燹,大部分田土失收。秋,疟疾流行,衡山死亡两千多人。
国共战争全面爆发,烽火焦土的一九四六年,县志是这么写的:
衡东境内发生严重饥荒……饥民觅食草根、树皮、观音土,霞流乡饿死一百八十九人,沿粤汉铁路一线有数以万计的人外出逃荒。
六月,天花、霍乱流行。秋,患病率达百分之二十四,死亡率逾百分之五,边远、偏僻山区缺医少药,情况更为严重。莫井乡八三五五人,患疟疾的达四二一一人。
唉,我再往前翻翻,看看比槐生早生十几年的湖南孩子怎么长大,县志说的简直就一模一样:
民国三年,军阀作战,衡山境内初等小学由一百六十所减至十八所。
宣统元年(一九零九),水旱虫灾交加,农民靠树皮、野草充饥,成群结队出外乞讨,卖儿鬻女,死于沟壑者比比皆是。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连降暴雨,湘江、◆水横流,发生“光绪丙五”大水灾。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大旱灾。灾情惨重。
沈从文这个湖南孩子就比槐生大十七岁,一九零二年出生在湘西凤凰镇。
九岁那一年,也就是一九一一辛亥革命的时候,野孩子沈从文看见的家乡是“一大堆肮脏血污的人头,还有衙门口鹿角上,辕门上,也无处不是人头。”
革命失败了,官府到处杀造反的人。刑场就挑在沈从文常逃学玩水的河滩上。每天杀一百个人左右,看热闹的大概有三十个。抓来杀头的,基本上都是无辜农 民,后来杀的实在太多了,就把犯人赶到天王庙大殿前,掷茭。顺茭开释,阴茭杀头。该死的农民,自动走向左边去排队,该活的,走向右边。没有人抱怨。
调皮的孩子每天到河滩上去看砍头,一二三四屈指数尸体,要不然就兴高采烈地跟着犯人到庙前看掷茭。人头砍下之后,地上一摊血,那看热闹的大人们,欣赏杀头之后,品头论足一番,还要前去用脚踢踢那尸体,踹踹他肚子,最后觉得玩够了,无聊了,便散开去。
一九一八年,十六岁的沈从文已经从军,跟着地方部队去“清乡”。“清乡”就是去乡下搜索所谓的各路“土匪”。一到,成群的农民就被绳子捆了来,先打一顿皮开肉绽的板子,再加一顿呻吟惨叫的夹棍;酷刑之下,超过半数的人画了供,第二天利落地推出去砍头。
沈从文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看了七百个人头喷血落地。前两年,地方道尹已经杀了两千多人,一九一七年的黔军司令,又杀了三千人。现在轮到沈从文的卫队,“前后不过杀一千人罢了!”
水灾、旱灾、大饥荒,加上连年的兵灾,人民成群外出逃难。中国广阔的大地上,路在山与山间回转,路上,全是移动的难民,倒在路旁的尸体,绵延数里。
这回来衡山之前,我以为,一九四九年是如何惨烈、如何特殊的年代,翻开县志,灯下夜读,每一个字都在呼喊,我才知道,啊,一九四九年,多么普通的一年啊!




来源:中国时报·人间副刊(2009/08/21)
 
终于找到全文了:


他們曾經意氣風發、年華正茂;
有的人被國家感動、被理想激勵,
有的人被貧窮所迫、被境遇所壓,
他們被帶往戰場,凍餒於荒野,曝屍於溝壑。
時代的鐵輪,輾過他們的身軀。
那烽火倖存的,一生動盪,萬里飄零。
也正因為,他們那一代承受了,
戰爭的重壓,忍下了離亂的內傷;
正因為,他們在跌倒流血的地方,
重新低頭播種,
我們這一代,得以在和平中,
天真而開闊地長大。
如果,有人說,他們是戰爭的「失敗者」,
那麼,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都是。
正是他們,以「失敗」教導了我們,
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
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
戰爭,有「勝利者」嗎?
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目錄
找到我
行道樹⋯⋯
13
1
美君離家⋯⋯
21
2
躲躲雨⋯⋯
24
3
碼頭上⋯⋯
27
4
美君回家⋯⋯
31
5
上直街九十六號⋯⋯
36
6
追火車的女人⋯⋯
42
7
不能不遇見你⋯⋯
44
8
追火車的小孩⋯⋯
49
9
最普通的一年⋯⋯
57
10
扛著鋤頭聽演講⋯⋯
63
11
百葉小學⋯⋯
68
12
潮打空城⋯⋯
74
13
四郎⋯⋯
79
14
夏天等我回來⋯⋯
85
15
端午節這一天⋯⋯
90
16
管管你不要哭⋯⋯
95
第一部
在這裡,
我鬆開了你的手
第二部
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
17
棲風渡一別⋯⋯
101
18
永州之野產異蛇⋯⋯
108
19
向前三步走⋯⋯
112
20
十萬大山⋯⋯
120
21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125
22
魔鬼山上⋯⋯
131
23
山巖巖,海深深⋯⋯
137
24
我的名字叫台生⋯⋯
151
25
走一趟吉林路⋯⋯
157
26
一把一把的巧克力⋯⋯
163
27
小城故事⋯⋯
171
28
只是一個兵⋯⋯
174
29
那樣不可言喻的溫柔,列寧格勒⋯⋯
187
30
人民大街⋯⋯
192
31
兵不血刃⋯⋯
198
32
死也甘心情願地等你⋯⋯
208
33
賣給八路軍⋯⋯
212
34
盛豬肉的碗⋯⋯
216
第三部
在一張地圖上,
和你一起長大
第四部
脫下了軍衣,
是一個良善的國民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35
一萬多斤高粱⋯⋯
221
36
大出走⋯⋯
229
37
上海的早晨⋯⋯
236
38
甲板上晴空萬里⋯⋯
240
39
突然亮起來⋯⋯
242
40
坦克登陸艦 LST--847 號⋯⋯
247
41
我是台灣人⋯⋯
253
42
一條船,看見什麼?⋯⋯
258
43
鼓樓前⋯⋯
262
44
七十軍來了⋯⋯
265
45
正確答案是C⋯⋯
271
46
海葬⋯⋯
276
47
草鞋⋯⋯
279
48
你來何遲遲⋯⋯
285
49
一支香⋯⋯
287
50
水滴⋯⋯
294
51
船要開出的時候⋯⋯
297
52
鹽⋯⋯
309
第五部
我磨破了的草鞋
第六部
福爾摩沙的少年
53
如要凋謝,必做櫻花⋯⋯
315
54
南十字星的天空⋯⋯
318
55
這些哥哥們⋯⋯
321
56
堪薩斯農場⋯⋯
325
57
不需要親自動手⋯⋯
328
58
比爾的素描⋯⋯
330
59
衛兵變俘虜⋯⋯
335
60
三更燈火五更雞⋯⋯
338
61
日日是好日⋯⋯
343
62
最底層的竹⋯⋯
354
63
那不知下落的卓領事⋯⋯
359
64
老虎橋⋯⋯
363
65
拉包爾之歌⋯⋯
368
66
魂牽⋯⋯
371
67
尋找李維恂⋯⋯
374
68
一個叫田村的年輕人⋯⋯
383
69
誰丟了他的兵籍牌?⋯⋯
390
70
十九歲的決定⋯⋯
397
第七部
誰丟了他的兵籍牌?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0
找到我
71
二十海浬四十年⋯⋯
402
72
木麻黃樹下⋯⋯
410
73
兩個小男孩⋯⋯
413
他是我兄弟
尋人啟事⋯⋯
421
後記
我的山洞,我的燭光⋯⋯
426
感謝⋯⋯
433
附註⋯⋯
435
第八部
隱忍不言的傷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3 12
行道樹
我真的沒有想到,飛力普,你是認真的。
你把錄音機架好,小心地把迷你麥克風夾在我白色的衣領上,﹁這樣,收
音效果最好。﹂你說,然後把筆記本攤開,等著我開講。
我注意到,你還記下了錄音機上顯示的秒數,方便回頭做索引。
這都是歷史課教的嗎?
我實在受寵若驚。這世界上怎麼會有十九歲的人對自己的父母感興趣呢?
我自己十九歲的時候,父母之於我,大概就像城市裡的行道樹一樣吧?這
些樹,種在道路兩旁,疾駛過去的車輪濺出的髒水噴在樹幹上,天空漂浮著的
我開始思索:歷史走到了二○○九年,
對一個出生在一九八九年的人,
一個生命經驗才剛剛要開始,
那麼青春那麼無邪的人,
我要怎麼對他敘述一個時代呢?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5 14
濛濛細灰,靜悄悄地下來,蒙住每一片向上張開的葉。
行道樹用腳,往下守著道路,卻用臉,朝上接住整個城市的落塵。
如果這些樹還長果子,他們的果子要不就被風刮落、在馬路上被車輪輾
過,要不就在掃街人的咒罵聲中被撥進垃圾桶。誰,會停下腳步來問他們是什
麼樹?
等到我驚醒過來,想去追問我的父母究竟是什麼來歷的時候,對不起,父
親,已經走了;母親,眼睛看著你,似曾相識的眼神彷彿還帶著你熟悉的溫
情,但是,你錯了,她的記憶,像失事飛機的黑盒子沉入深海一樣,縱入茫
然——她連最親愛的你,都不認得了。
行道樹不會把一生的灰塵回倒在你身上,但是他們會以石頭般的沉默和冷
淡的失憶來對付你。
你沒把我當行道樹;你想知道我的來歷。這是多麼令人驚異的事啊!
休息的時候,你靠到窗邊去了,坐在地板上,舒展長長瘦瘦穿著牛仔褲的
腿,然後把耳機塞進耳朵,閉起了眼睛,我看見陽光照亮了你濃密的頭髮。
因為你認真,所以我打算以認真回報你。
我開始思索:歷史走到了二○○九年,對一個出生在一九八九年的人,一
個雖然和我關係密切,但是對於我的身世非常陌生,對於我身世後面那個愈來
愈朦朧不清的記憶隧道幾乎一無所知的人,一個生命經驗才剛剛要開始、那麼
青春那麼無邪的人,我要怎麼對他敘述一個時代呢?那個記憶裡,有那麼多的
痛苦、那麼多的悖論,痛苦和痛苦糾纏,悖論和悖論牴觸,我又如何找到一條
前後連貫的線索,我該從哪裡開始?
更讓我為難的是,當我思索如何跟你﹁講故事﹂的時候,我發現,我自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7 16
行道樹不會把一生的灰塵回倒在你身上,
但是他們會以石頭般的沉默和冷淡的失憶來對付你。
己,以及我的同代人,對那個﹁歷史網絡﹂其實知道得那麼支離破碎,而當我
想回身對親身走過那個時代的人去叩門發問的時候,門,已經無聲無息永遠地
關上了。
所以說,我其實是沒有能力去對你敘述的,只是既然承擔了對你敘述的、
我稱之為﹁愛的責任﹂,我就邊做功課邊交﹁報告﹂。夜裡獨對史料時,山風
徐徐穿過長廊,吹進室內,我感覺一種莫名的湧動;千軍萬馬繼續奔騰、受傷
的魂魄殷殷期盼,所有溫柔無助的心靈仍舊懸空在尋尋覓覓⋯⋯
我能夠敘說的,是多麼的微小啊,再怎麼努力也只能給你半截山水,不是
全幅寫真。但是從濃墨淡染和放手凌空之間,聰慧如你,或許能夠感覺到一點
點那個時代的蒙住的心跳?
第 一 部
在這裡,我鬆開了你的手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1 20
1
美君離家
1美君離家
美君是在一九四九年一月離開淳安古城的,大概就在﹁太平輪﹂沉沒之後
沒有多久。
她才二十四歲,燙著短短的、時髦俏皮的鬈髮,穿著好走路的平底鞋,一
個肉肉的嬰兒抱在臂彎裡,兩個傳令兵要護送母子到江蘇常州去,美君的丈夫
是駐常州的憲兵隊長。
已經是兵荒馬亂的時候,美君倉促上路,臨別前對母親也就是平常地說一
句:﹁很快回來啦。﹂跨出家門,頭都不曾回過一次,雖然知道那瘦弱的母
親,裹著小腳,就站在那老屋門邊看著她走。
美君也沒有對淳安城多看兩眼。
庭院深深的老宅,馬蹄達達的石街,還有老宅後邊那一彎清淨見底的新安
江水,對美君而言,都和月亮星星一樣是永恆不變、理所當然的東西,時代再
亂,你也沒必要和月亮星星作別吧?人會死,家會散,朝代會覆滅,但是一個
城,總不會消失吧?更何況這淳安城,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美君向來不
是個多愁善感的人,她聰明、果決、堅強。城裡的人都知道,應家這個女兒厲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3 22
1
美君離家
最後一次離開淳安時,後來美君跟我說,她確實回頭看了一眼那城門兩邊
的石獅子,一邊一隻,已經在那裡好多、好多朝代。她走的那一天,石獅子就
蹲在那裡,不讓你有任何的懷疑或動搖,他們會在那裡天長地久。
淳安,是三國時吳國的大將賀齊所開墾設置,當時的淳安人被稱為﹁山
越﹂,在土地上刀耕火種,逐漸發展成吳國的文明小城,明朝著名的清官海
瑞,在這裡做縣令,淳安人為他建了個﹁海公祠﹂,是美君小時候每天經過的
地方。
美君會描述她家裡的家具:柏樹做的八仙桌,有一種撲鼻的清香味;母親
的床,木頭上全是雕花;天井裡頭的黑陶大水缸,一大缸一大缸養著高高挺挺
的粉紅色風荷。家的大堂正中掛著三代的祖宗畫像,誰是誰她不知道,但是她
很驕傲地說,﹁最下面那一排穿著清朝的官服,是高祖,他是同治年間鄉試的
武舉,後來還是衢州府的留守呢,官很大的。﹂
我問她,﹁﹃留守﹄是什麼官?﹂她歪著頭想想,說,﹁不知道,大概
是⋯⋯嗯,警察局長吧?﹂
害,十七歲就會獨自押著一條船的貨,從淳安沿水路送到杭州城裡去做買賣。
有一回,買賣做完,回程上,一個家族長輩裝了滿船的鹽,從杭城運回淳
安;半路上突然出現緝私隊的士兵,攔下船準備檢查。船上的人緊張得就想跳
水,長輩臉色發青,美君才知道,這一船的鹽,大部分是私鹽。
她看長輩完全亂了方寸,揣度了一下形勢,便作主指揮,說,﹁速度放
慢。﹂
她要工人立即把兩袋合法的官鹽拖到船板的最前端,然後要工人那年輕豐
滿的媳婦,坐到存放私鹽的船艙入口的門檻上,脫掉外衣,只留身上的小胸
兜。美君像導演一樣告訴她坐在哪裡,怎麼坐,然後盯著她看看,又說,﹁把
簪子拿掉,頭髮放下來。﹂
船緩緩停下,緝私船靠近來,抱著槍的士兵一躍而上。美君先請他們檢查
船板上的兩袋官鹽。士兵打開袋子,檢查標籤,抓一把鹽在手心裡聞聞看看,
然後轉身要進艙房,可是一轉身,就看見那年輕的江南女子坐在船艙入口,好
像正要穿衣服,她大半個牛奶色、光滑的背,是裸的,士兵登時嚇了一跳,美
君就說,﹁對不起對不起,嫂子剛剛在給孩子餵奶⋯⋯﹂
緝私隊長忙不迭地說,﹁那就不要打擾了。你們快開船吧。﹂
淳安的長輩們在對我敘述這故事時,美君就坐在旁邊咯咯地笑。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5 24
2
躲躲雨
急難中,船要開往台灣了,可是,台灣在哪裡?開軍艦的人都不知道。
在砲火射程外的安全海面上,海軍拿出地圖來找台灣的位置。
士兵問長官,﹁什麼時候才到那個地方啊?﹂
軍官說,﹁我也不清楚,反正到時候你就知道了,到的那個地方叫﹃台
灣﹄,我沒去過,你也沒去過,聽說那地方不錯。﹂1
六十四軍的軍官簡步城安慰惶惑的士兵,但是心裡慌得厲害。他自己都不
知道台灣是在東西南北哪個方位。從冰天雪地如蘇武牧羊的絕境中一路打到海
南島,心力和體力的透支,已經到了人的極限。安慰了士兵,他再來安慰自
己:人生的路,太累了,反正去那個叫﹁台灣﹂的地方,只是暫時﹁躲躲雨﹂
吧,也好。
他作夢都沒想到的是,這一場﹁雨﹂啊,一下就是六十年。
臉色蒼白的美君在碼頭上,才從產房出來沒幾天,懷裡抱著熟睡的嬰兒,
但是,別搞錯,從淳安抱出來的那個孩子,已經帶到湖南的老家,讓奶奶保
護,此刻在懷裡安然閉著眼睛的,是在海南島出生的應達。
叫他﹁應達﹂,是想,只有在這樣的亂世裡,方才明白,要﹁到達﹂自己
想去的地方,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就讓這嬰兒帶來﹁到達﹂的希望吧。
大船無法靠岸,無數的接駁小船擠在港內碰來撞去,亂哄哄地來回把碼頭
2躲躲雨
離離開淳安之後就是一路的狼狽遷徙,從火車站到火車站,過江過河過大
山。一年半以後,自己都弄不清是怎麼回事,美君發現自己已經站在海南島一
個混亂騷動的碼頭上,洶湧的人潮拚命地要擠上大船,丈夫在另一個港口,失
去了聯繫。
海南島的正式大撤退,是一九五○年的五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在半年
前成立,但是在沿海、在西南,還有戰事。很多的國軍部隊,是在解放軍的砲
火一路追擊下被逼到了碼頭邊。奉命負責掩護撤退的部隊,邊打邊退,好不容
易最後到達了碼頭,卻只能在岸上看著軍艦迅速起錨逃離。砲火直接射到了船
舷,船上的人,不得不淚眼汪汪看著掩護自己上船的袍澤被拋棄。碼頭上的傷
兵絕望地倒在地上放聲痛哭,沒負傷的兵,像是到了地球的邊緣,後面是家鄉
阻隔在萬里烽火之外,前面是完全背棄了你的汪洋大海。
上了船的國軍部隊,這時也傻了。徐蚌會戰中犧牲慘重的六十四軍,三月
間在海南島緊急上了船,七千官兵中還有一千多個是一路﹁抓﹂來的青壯少
年。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7 26
3
碼頭上
上的部隊和眷屬接到大船邊,然後人們攀著船舷邊的繩梯大網像蜘蛛一樣拚命
往上爬。很多人爬不動,抓不住,直直掉下海,﹁慘叫啊,一個一個噗通噗通
像下餃子一樣﹂,美君說。
砲聲聽起來就在咫尺之處,人潮狂亂推擠,接駁小船有的翻覆了,有的,
快到大船邊了,卻眼睜睜看著大船開動,趕不上了。港內的海面,到處是掙扎
著喊救命但是沒人理會的人頭,碼頭上一片驚惶,哭聲震天。
如果你站在碼頭上望向海面,用想像力變魔術﹁咻﹂地一聲倒退一百米,
彷彿電影默片,你看見那水面上,全是掙扎的人頭,忽沈忽浮,浮起時你看見
每一雙眼睛都充滿驚怖,每一張嘴都張得很大,但是你聽不見那發自肺腑的、
垂死的呼喊。歷史往往沒有聲音。
皮箱,無數的皮箱,在滿佈油漬的黑色海面上沉浮。
3碼頭上
高雄,一個從前沒聽說過的都市,那兒的人皮膚曬得比較黑,說一種像外
國話的方言。丈夫在動亂中失去聯繫,卻有兩個兵跟著她,臂彎裡是吃了就
睡,醒了就吃的應達。
美君打量一下周遭:滿街擠著面孔凄惶、不知何去何從的難民。五月天,
這裡熱得出奇,但是很多難民身上還穿著破爛的棉衣,脫下來,裡面是光光的
身體,不好看;留在身上,又濕熱難熬。一場急雨打下來,碼頭上的人群一陣
狼狽亂竄,其實沒有一片屋簷可以逗留,於是乾脆就坐在地上,大雨傾盆。
部隊散了,丈夫走失,美君不再有﹁軍眷﹂的身分,一下碼頭就沒有人管
她了;兩個傳令兵,也是家鄉的莊稼子弟,沒有兵籍。美君,其實不明白什麼
叫歷史的大變局,但是她很快地察覺到事態的嚴重,此時此刻,除了自己,別
無依靠了。
美君掏出身上藏著的五兩黃金,找到一個叫苓雅市場的地方,頂下一個八
台尺見方——也就是二米四乘二米四——的菜攤子,開始獨立生存。晚上,兩
個莊稼少年睡在地上,她就摟著嬰兒躺在攤子上,共蓋一條薄被。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9 28
3
碼頭上
早上天還沒亮就起來,她指揮著兩個少年去買了幾個大西瓜回來,切成薄
片,放在一片木板上,要少年到碼頭上去叫賣。碼頭上,撤退的部隊和難民像
潰堤的大水般從一艘一艘的大船流向碼頭;她計算的是,在碼頭上熱天賣西
瓜,一方面可以掙錢,一方面可以尋人——丈夫如果還活著,大概遲早會在碼
頭上出現。
美君的小攤擴張得很快。這個淳安綢緞莊的女兒冷眼旁觀,很快就發
現,難民在建築自己的克難之家。他們需要竹片、釘子、鐵鎚、繩子等等
﹁建材﹂,於是她的攤子就多了五金。她也發現,山東人特別多,於是她的攤
子上馬上有一袋一袋的麵粉。南腔北調的難民進到市場,知道來美君這個攤
子不但什麼都可能找到,而且這個攤子的女主人能說國語,活潑大方,能言
善道。
美君脫下了細腰身的旗袍,開始穿寬鬆的連衣裙,給孩子餵奶,也做肩挑
手提的粗活。
但是能言善道的美君也有沉默的時候。她常一個人騎著那輛送貨的男用腳
踏車,來到碼頭。把車停在一個巨大的倉庫大門前,她就倚著腳踏車望向碼頭
和海港。軍艦緩緩進港,軍艦緩緩出港;人潮匯入碼頭,人潮一會兒散盡。汽
笛聲迴旋在海港上頭,繚繞不去。
一九五三年,攤子已成小店,美君抱著一歲的女兒,女兒叫「應台」。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31 30
4
美君回家
穿著制服的港警,巡邏時經過倉庫大門,看到這個體型纖弱的年輕外省女
人,不免多看一眼。
4美君回家
美君從此不能見河,一見河,她就要說:﹁這哪裡能和我們老家的河
比⋯⋯﹂我從小就聽她說:﹁新安江的水啊,﹂她總是絮絮叨叨地說,﹁是透
明的!﹂第一層是細細的白沙,第二層是鵝卵石,然後是碧綠碧綠的水。抓魚
的時候,長褲脫下來,站進水裡,把兩個褲腳紮緊,這麼往水裡一撈,褲腿裡
滿滿是魚⋯⋯美君說完,總還要往我看看,確定我是不是還聽著,然後無可奈
何地嘆一聲氣:﹁唉!對游彈琴啦,講給你聽,你也不會相信,你根本就沒見
過那麼清的水嘛!﹂
牛,她總說﹁游﹂,所以﹁牛奶﹂,就是﹁游來﹂。
她沉默一會兒,又說:﹁有一天,有一天要帶你回去看看,你就知道了。﹂
聲音很小,好像在說給她自己聽。
我這個高雄出生的女兒,對長江、黃河都無從想像,但是自小就知道有那
麼一條新安江——江在哪裡其實也毫無概念,連浙江在江蘇的上面還是下面,
左邊還是右邊都不十分清楚——但我知道,新安江水是世界上最乾凈的水。
這個女兒長大以後,帶著美君去看阿爾卑斯山裡的冰湖,去看萊茵河的源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33 32
4
美君回家
頭,去看多瑙河的藍色風光,美君很滿意地發出讚美:﹁歐洲實在太漂亮
了!﹂然而還沒走出幾步,她就要輕輕嘆一口氣。我故意不回頭,等著,果
然,她說:﹁可是這水啊,跟我們新安江不能比⋯⋯﹂
美君在台灣一住就是六十年,學會了當地的語言,也愛上了亞熱帶的生
活,異鄉已經變成了故鄉。那新安江畔的故鄉嘛,一九五九年建水壩,整個古
城沉入千島湖底。她這才相信,原來朝代可以起滅、家國可以興亡,連城,都
可以從地球上抹掉,不留一點痕跡。
一九八七年,台灣政府終於允許人們回鄉探看以後,鄉親們紛紛結伴還
鄉;也許人事全非,但故鄉,總歸是故鄉吧,可是淳安來的美君卻冷冷地說:
﹁回去?回去看什麼呢?﹂
﹁看不到城,﹂美君的女兒,我,說,﹁看人總可以吧?﹂
距離美君離開淳安半個世紀之後,一九九五年九月,七十歲的美君,第一
次回到了淳安,不,現在叫千島湖鎮了,而且是個新興的小鎮,﹁樹小、牆
新、畫不古﹂的新興的小鎮,在一個小島上。
﹁島?千島?﹂美君不悅地糾正我,﹁以前都是山,千山啦,什麼千島。﹂
當然,水淹上來,老城沉進水底,山頂突出成島,千島湖曾是千山鄉,美君確
實沒想到五十年的﹁滄海桑田﹂竟是如此具體!
﹁這次回來,我一定要找到我父親的墳,﹂美君說,﹁做了水壩,墳遷走
了,遷去了哪裡?好幾年,我都夢見他,他從墳裡出來,臉是綠的,水草的顏
色,他說,女兒啊,我冷啊,你一定要想辦法把我遷走⋯⋯﹂
一圈圍坐著的親戚突然安靜下來,我從一張臉望向另一張臉:這真是極複
雜的安靜;美君的話,在他們耳中簡直﹁迷信﹂得駭人,卻又不好傷老人家的
感情。
﹁湖很大,一千多個島,﹂他們猶豫地說,﹁我們只記得一個大概的範
圍,墳怕不好找⋯⋯﹂
﹁可以試試看。﹂美君說。
一個親戚說,﹁我們這兒是可以遙祭的,就是對著那個方向祭拜,大姊你
遙祭也可以吧?﹂
我看看美君,她也正瞧著我。啊,我知道這個彪悍的女生要發作了。
﹁我在台灣遙祭了五十年,﹂美君頓了一下,臉色很不好看,然後一口氣
說出來:﹁我遙祭了五十年,你們覺得,我今天人千里迢迢到了淳安,是來這
裡遙祭的嗎?﹂
又是一陣安靜。
﹁⋯⋯火燒船事件以後,﹂親戚面有難色,﹁租船管制很嚴⋯⋯﹂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35 34
4
美君回家
﹁我是淳安的女兒,﹂美君還是寒著臉孔,說,﹁找父親的墳是天經地義
的。﹂
第二天,終於找來了一艘汽艇,還雇來了一位熟識水路的船夫,船夫帶著
老城的記憶,彷彿心中有一個隱藏的導航系統,看穿湖水,將每一座島回復成
山,認出哪座山在哪座山的什麼方位。
汽艇在六百平方公里的水面上穿梭,掠過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島,煙波
浩渺,千島湖看起來素樸純凈,原始自然,但是我們的眼睛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那無數個聳立水面的荒島,其實既非島,也不荒,那曾是山,母親年
幼時攀爬過、野餐過的地方。水面下,曾經是一片又一片的果園,母親曾經讓
大人牽著手去收租的地方。這一片荒野素樸,曾經是沃土富饒,水面上看起來
洪荒初始,水面下曾有綿延千年的人文繁華。
我們看起來像遊客,我們不是遊客。
水花噴濺,滴在手上覺得潤涼。猴島,很多猴子,想上去看看嗎?不想。
蛇島,很多蛇,想看看嗎?不想。
我們只想看一個島,尋找一個島,在這一千個島中。
船噗突噗突慢下來,船夫認為應該在附近了,親戚們三三兩兩站在船頭眺
望水面,前面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島;美君的表妹皺著眉注視,猶疑了一會兒,
然後說,﹁這裡,﹂她指著那個島,﹁就是這裡。﹂
她指的這個小島還沒一個房頂大,雜草叢生,近水處是一片禿禿的黃土。
我們跳上泥濘的灘。參與了當年遷墳的表妹邊回憶邊說,﹁那個時候,是小表
哥挑上來埋在這裡的,原來以為已經遷得夠高了,沒想到⋯⋯﹂
沒想到水漫淹到山的頂尖,現在美君看見的是兩塊破磚頭泡在水裡,就在
水面接觸黃土的那條波線上。風很大,吹得人睜不開眼,美君的白髮凌空飛
揚,我緊緊扶著美君,滿耳呼呼的風聲,還有美君模糊的、破碎的語音,
﹁⋯⋯爸爸——我來了,我就知道,你明明跟我說你很冷⋯⋯﹂
湖浪挾著些許水草,打著若隱若現的磚塊。那磚浸泡已久,土紅的表面已
有綠苔。一炷香燒了起來,青色的煙像柔弱無骨、有所祈求的手臂,隨風沒入
天水無色之中。
離開淳安,我們經由山路往建德,這是那年緝私船檢查私鹽的地方。小汽
車在石子路上顛簸,爬上一個陡坡,又急急盤旋而下,車後一團灰塵,路邊的
樹木也蒙著一層灰白,但千島湖的水光不斷地透過樹影閃爍。或許累了,美君
一路上不太說話,我推推她:﹁喂,你看,這也是新安江水啊,水多清啊!﹂
她望向車窗外,疲倦地把頭靠在玻璃上,輕輕地說,﹁是嗎?﹂
我伸出手去環著她瘦弱的肩膀。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37 36
5
上直街九十六號
5上直街九十六號
這幾年,美君不認得我了。
我陪她散步,她很禮貌地說,﹁謝謝你。有空再來玩。﹂
每隔幾分鐘,跟她說一遍我是誰,她看看我,閃過一絲困惑,然後做出很
有教養的樣子,矜持地說,﹁你好。﹂
奇怪的是,連自己的獨生女兒都不記得了,她卻沒忘記淳安。
開車帶她到屏東的山裡去,她一路無言,看著窗外的山景,突然說,﹁這
條路一直下去就會到海公祠,轉一個彎,往江邊去,會經過我家。﹂
從後視鏡裡看她,她的面容,即使八十四歲了,還是秀麗姣好的。
我問她,﹁你是應美君嗎?﹂
她高興地答,﹁是啊。﹂
﹁你是淳安人嗎?﹂
她一臉驚喜,說,﹁對啊,淳安人。你怎麼知道?﹂
天黑了,帶她上床,幫她蓋好被子,她怯怯地問,﹁我爸爸在哪裡?我媽
媽呢?﹂
我決定去一趟淳安,找余年春。
美君此生看不見的故鄉,我去幫她看一眼。
余年春,是美君的同村同齡人。幾年前三峽建水壩,中國政府為百萬人的
遷移大費周章,建新村、發償金,還有老居民死守鄉土不退。余年春看得熱淚
盈眶,看不下去了。
他回想起一九五八、五九年,淳安人是在什麼情況之下被迫離開祖輩已經
生活了一千多年的故鄉的。
毛澤東在一九五七年提出﹁趕英超美﹂的口號,在共產黨八大預備會議
中,他熱切地說,共產黨要﹁完全改變過去一百多年落後的、被人家看不起
的、倒楣的那種情況,而且會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是美國。
這是一種責任。否則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就要從地球上開除
你的球籍。﹂
在這種思維的推動下,開發新安江成了急切的重大項目。三十萬淳安人,
為了﹁國家﹂整體的進步,必須遷走。一個個村子化整為零,一個個大家族被
拆開,從薪傳千年的家鄉土壤發配到百里千里以外分散各省的窮鄉僻壤。
結果就是,到了任何一個陌生的村子,淳安人在當地人眼中,都是一群語
言不通、形容憔悴、貧無立錐之地的﹁難民﹂了。家裡沒有一張八仙桌可以帶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39 38
5
上直街九十六號
得出來,也無法跟當地冷眼瞧著你的人解
釋:﹁嘿,我家餵狗的碗,都是宋朝的瓷
器!﹂一向以﹁詩書傳家﹂為榮的淳安
人,如今一身孑然,滿腹辛酸,淪為困頓
襤褸的新移民,又從刀耕火種開始。
如果美君在一九四九年沒離開淳安,
她就會和她今天仍舊思念的爸爸媽媽,還
有她自己的孩子,經歷被迫遷徙的這一
幕:
諫村是淳安遠近聞名的大村,全村
二一四戶,八八三人,也是一個非常
富裕的地方,村莊臨溪而築,依山而
建,黛青瓦,雕梁畫棟。一九五九
年三月,通知我們移民,一只雕花大
衣櫃收購只給一元二角八分錢。一張
柏樹古式八仙桌只賣六角四分⋯⋯到
了四月三日,搬遷的那天,拆房隊已
進了村,邵百年的母親坐在椅子上呼
天嚎地哭叫著不肯走,拆房隊繩子捆
上他家房子的棟梁,幾位拆房隊的人
把這位老人連人帶椅子一起抬出門
外,房子也就頃刻倒下了。2
帶著一點不甘心和不服氣,八十幾歲
的余年春費了五年的時間,把千島湖水底
的淳安城一筆一筆畫出來。故鄉的每一個
祠堂、寺廟、學校、政府建築,每一塊空
地、每一條溝渠、每一條街和巷弄,以及
街上的每一戶人家和店鋪——哪一家比鄰
哪一家,哪一家的主人姓誰名誰、店鋪什
麼名號,鉅細靡遺,一點不漏。余年春找
出零落四方的鄉親老人,一個一個詢問,
一件一件比對,然後用工筆,像市政府工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41 40
5
上直街九十六號
務部門的官方街道圖一樣,細細地還原了被奪走的故鄉風貌。
打開在我眼前的,是一幅捲軸,淳安古城的﹁清明上河圖﹂,我第一次,
看見屬於美君的新安江畫像。
面對著這張不可思議的圖,我問,﹁您知道美君的家在哪裡嗎?﹂
﹁知道,﹂余年春說,﹁上直街九十六號。﹂
他彎腰,把上直街九十六號指給我看;真的,如美君所說,就在新安江
畔。
﹁不會錯吧?﹂我問。
﹁絕不會錯,﹂老人十分篤定地說,﹁你看,美君的父親叫﹃應芳苟﹄,
這圖上寫著嘍。﹂
彎下腰細看,上直街九十六號的那一格,果真寫著﹁應芳苟﹂三個字。
﹁那麼,﹂我沉思著,﹁美君在一九四九年離開的城門,有兩個石獅子守
著的那座城門,走向杭州,然後從此回不了頭的,會是哪一個城門呢?﹂
﹁在這裡。﹂老人用手指在畫上標出城門的位置。
三米長的捲軸,張開在一張狹窄的木床上,窗外的光,因為窗子老舊,也
只能透進來一點點。在這侷促而簡陋的房間裡,連一張書桌都沒有,他顯然得
跪在地上作畫。余年春一筆、一筆,畫出了全世界沒有人在乎,只有他和美君
這一代人魂縈夢繫的水底故鄉。
回到千島湖畔的飯店,我開始看那水底淳安的錄影帶。
當地政府為了觀光的需要,派了攝影隊潛入幾十公尺深的湖底,在古城沉
沒四十年之後,去看看水草中閉著歷史的眼、沉睡的淳安。
湖底深處,一片地心的漆黑;攝影隊的燈,在無邊無際的幽暗中,像一只
太小的手電筒,只能照亮小小一圈。鬱鬱的水藻微顫,一座老屋的一角隱約浮
現,精琢的雕花,厚重的實木——這,會是美君當年天涯漂泊、如今至死不渝
的雕梁畫棟嗎?
緩慢的光,沒照到城門口那對石頭獅子,但是我總算知道了:他們仍在原
來的位置,美君一九四九年冬天回頭一瞥的地方。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43 42
6
追火車的女人
6追火車的女人
美君緊緊抱著嬰兒離開淳安,在杭州上車時,火車站已經人山人海;車頂
上綁著人、車門邊懸著人、車窗裡塞著人、座位底下趴著人、走道上貼著人。
火車往廣州走,但是在中途哪一個荒涼的小鎮,煤燒光了,火車不動了。於是
有軍官出來當場跟乘客募款,蒐集買煤的錢。
火車又動了,然後沒多久又會停,因為前面的一截鐵軌被撬起來了,要
等。等的時候,美君說,旁邊有個媽媽跟一路抱在懷裡的四、五歲大的孩子
說,﹁寶寶,你等一下哦,不要動。﹂
女人爬過眾人的身體,下了車,就在離鐵軌幾步之遙的灌木後頭蹲下來小
解,起身要走回來時,車子突然開了。
﹁我們就眼睜睜看著那個女人在追火車,一路追一路喊一路哭一路跌倒,
她的孩子在車廂裡頭也大哭,找媽媽,但是誰都沒辦法讓火車停下⋯⋯﹂
﹁你記得她的臉嗎?﹂我問。
﹁我記得她追火車的時候披頭散髮的樣子⋯⋯﹂
美君半 不說話,然後說,﹁我常在想:那孩子後來怎麼了?﹂
火車到了湖南衡山站,美君跟兩個傳令兵抱著孩子擠下了車。
想到那個追火車的女人,她決定把懷裡的嬰兒交給衡山鄉下的奶奶。這樣
的兵荒馬亂,孩子恐怕擠也會被擠死,更別說在密不通風的車廂裡得傳染病而
暴斃。一路上,死了好幾個孩子和老人。
應揚,讓奶奶抱著,在衡山火車站,看著美君的火車開走。他太小,連揮
手都還不會。
美君繼續南下,到了廣州。丈夫,帶著憲兵隊,駐守著廣州天河機場。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45 44
7
不能不遇見你
7不能不遇見你
我到了廣州。
問廣州人,﹁聽過天河機場嗎?﹂
搖頭。沒有人知道。
問到最後,有個人說,﹁沒聽過天河機場,但是有個天河體育中心。﹂
到了天河體育中心。龐大的體育館,四邊的道路車水馬龍,哪裡還有一點
點軍用機場的影子?可是一轉身,大馬路對面有一片孤伶伶的老牆,旁邊是個
空曠的巴士轉運站,而這堵老牆上寫的字,讓我吃了一驚。﹁空軍後勤廣州辦
事處﹂,好端端寫在那裡,竟然是一九四九年之後不再使用的正體字。
好了,那真的是這裡了。
美君的丈夫龍槐生,帶著他的憲兵隊嚴密防守天河機場。不多久,他認為
是自己一生最光榮的任務來了:﹁一九四九年五月,先總統搭中美一號蒞天河
機場,時有副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閻錫山等高級首長在機場相迎,在此期間
夜以繼日督促所屬提高警覺,以防不測。﹂
我翻著槐生手寫的自傳,心想,爸爸,一九四九年五月,蔣介石已經下
野,不是總統了,而且,五月的時間你也記錯了吧?那時首都南京已經易幟,
上海即將失守,蔣介石搭著太康艦和靜江輪來回於浙江沿海和台灣各島之間,
到處考察形勢,思索將來反攻的據點要如何布置,五月他沒去廣州啊。你看,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八日,蔣的日記寫的是他對澎湖的考察:
昨晡在賓館附近沿海濱遊覽,瞭望對岸之漁翁島,面積雖大但其標
高不過五十公尺,亦一沙灘樹木極少,植物難產。聞動物除印牛種較
壯大外,餘亦不易飼畜,以其地鹹質甚大,無論動植皆不易生長,而
且颱風甚多。惟其地位重要,實為台灣、福州、廈門、汕頭之中心
點,不惟台灣之屏障而已。初到忽熱甚悶,入浴晚課,聽取夏功權廈
門情形報告,後十時就寢。3
三十歲的憲兵連長龍槐生在認真駐守天河機場的時候,自然不會知道,那
巨大的歷史棋盤,已經定局,他也是一個過了河的卒子。但是他看到人潮,逃
難的人潮,流過天河機場前面的大馬路,往黃埔碼頭湧過去。他並不知道,在
他眼前湧過去的人潮裡,有來自山東的五千個中學生,流亡了幾千里,他們的
校長們正在和國軍的將領協商,孩子們要怎樣才能搭上前往台灣的船。那個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47 46
7
不能不遇見你
﹁其地鹹質甚大,無論動植皆不易生長,而且颱風甚多﹂的澎湖島,正張口等
著他們到來。
這年,香港科技大學的校長、創下高溫超導世界新紀錄而著名的物理學家
朱經武,才七歲,喜歡玩泥巴、抓泥鰍、把破銅爛鐵亂湊在一起發熱發電。他
跟著父母兄弟姊妹一家八口,加上一個老祖母,從武漢坐船搭車,一路南下,
臨出門前還把一隻小黃狗抱在身上,帶著走天涯。沒想到狗一上火車,從窗口
一躍而出,不見蹤影,小小經武差點哭了出來。
朱爸爸是美國華僑,上波特蘭的航空學校,學習飛機駕駛。一九三一年九
一八事變爆發,二十六歲意氣風發的朱甘亭熱血奔騰、日夜難安,於是決定人
生大急轉:他把自己心愛的哈雷重型機車送給一個好友——好友被他的﹁壯士
斷腕﹂嚇了一跳;朱甘亭轉身就離開了舊金山,飛到南京,報名加入了中國空
軍。
一九四九年五月的這個時候,朱家到了廣州;朱甘亭上尉讓家人先到黃埔
碼頭,直接在船上等候,因為他負責剩餘物資的處理,必須押一箱空軍後勤的
黃金上船。他說,我隨後就趕到,船上相會。
﹁可是,﹂經武說,﹁我們在船上一直等一直等,等到半夜,爸爸一直不
來。碼頭上滿滿是上不了船、露宿的難民,而船馬上要開了,爸爸還不見。我
媽又急又怕,祖母也滿臉憂愁。到最後,清晨兩點,爸爸終於出現了,氣急敗
壞的,趕得滿頭大汗。原來,爸爸的吉普車,經過天河機場時,不知怎麼裝黃
金的箱子掉了下來,散了一地,被駐守天河機場的憲兵隊給攔住,不管怎樣就
是不讓他帶走,他交涉到半夜,還是不放行,最後只好空手趕了過來。﹂
﹁什麼?﹂我問,﹁你是說,天河機場的憲兵隊?﹂
﹁對啊,﹂經武答說,﹁那一箱黃金就被憲兵隊拿走了。他自己也差點脫
不了身。他如果沒趕上船,我們大概從此就拆散了,一家人以後的命運——包
括我自己,很可能就兩樣。﹂
﹁慢點慢點朱經武,﹂我說,﹁你是在講,我爸爸搶了你爸爸一箱黃金?﹂
他笑了,有點得意,﹁可以這麼說。﹂
﹁不要笑,我記得龍爸爸的自傳好像有提到黃金。你等等。﹂
在港大柏立基學院的寫作室裡,我從書架上把父親的自傳重新拿下來,找
到了天河機場那一頁:
一九四九年五月,在廣州停留待命,負責天河機場警戒。並在機場
到香港的沿路加派雙哨,以確保機場安全。時有一走私集團劉姓首
腦,拿出黃金五百兩私下賄賂,要我放行二十輛卡車私貨,我雖未負
這年,物理學家朱經武才七歲,
喜歡玩泥巴、抓泥鰍、把破銅爛
鐵亂湊在一起發熱發電。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49 48
8
追火車的小孩
8追火車的小孩
在夜車裡,從廣州東站駛往衡陽站。晚上十一點發車,清晨五點鐘可到。
總路程五百二十一公里。這個里程數,我開過。一九八七年,第一次去柏林,
就是開車去的,從法蘭克福開到仍在圍牆中的柏林,是五百六十公里。
一進入東德區,所謂公路其實就是一條被鐵絲網、探照燈和監視塔所圍起
來的一條出不去的隧道。接近關卡檢查哨時,看到穿著制服的邊境守衛,有一
種恐怖的感覺。
都是回鄉的人吧?廣州東站的候車室裡,起碼有上千的人,聚在一個大堂
裡,聽見的全是熟悉的湖南話。很多民工,帶著鼓鼓的麻袋——都是那種紅藍
白三色條子的大口麻袋,大包小包的,全身披掛。出來打工的人,這很可能是
兩三年才一次的回鄉。家裡的孩子,可能都認不得自己了。
人們安靜地上車,一入廂房,放好行李,爬上自己的舖位,就把燈滅了。
燈滅掉的那一刻,整個世界就沒入鐵輪轟轟隆隆的節奏裡。行駛中的夜行火車
永遠是浪漫的,車廂像個祕密的、無人打擾的搖籃,晃著你疲倦的身體;韻律
勻勻的機械聲,像一頂溫柔的蚊帳,把你密密實實地罩在搖籃裡。
緝私任務,但立即嚴詞拒絕,並報請上級處理。
我指著這一段,一字一句唸給朱經武聽,然後反問他,﹁怎樣?朱爸爸那
時不姓劉吧?﹂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51 50
8
追火車的小孩
美君從廣州站上車,李佛生,那兩位淳安一同出來的莊稼少年之一,陪著
她走。廣州半年,美君看見了更多的生死離散;她決心回到衡山,無論如何把
孩子帶出來,繫在身邊。可是,她還沒想到,分隔半年,孩子也不認得她了。
我在二○○九年走的這五百二十一公里鐵路,就是一九四九年九月美君走
過的鐵路。
美君的火車在清晨到了衡陽,不走了。前面到衡山的鐵軌被爆破,斷了。
火車裡的人,心急如焚,面臨抉擇:是坐在車裡等,還是下車走路?
那個時代,每一個小小的、看起來毫不重要的片刻的決定,都可能是一輩
子命運的轉折點。
清晨五點,我跨出衡陽火車站,冰涼的空氣襲來,像猛烈的薄荷,一下子
激醒了我。大霧鎖城,一片白茫茫。天色猶暗,車站前廣場上已經站了很多
人,這時紛紛湊上前來,口裡低低呼著地名:
攸縣!攸縣!
祁陽!祁陽!
長寧!長寧!
永州!永州!
每次火車從衡山站裡開出來,
我老遠就從屋子裡衝出去,拚命往鐵軌那邊跑,
往火車跑過去,我去追火車,
一路追一路喊媽媽媽媽⋯⋯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53 52
8
追火車的小孩
永州?我趕快看那個呼喊﹁永州﹂的人,迷霧裡站著一個駝著背的老先
生。
怔怔地站在那裡,我看著他:如果現在跟著他走,沒多久我就會到了永
州,那是柳宗元寫﹁永州八記﹂、﹁捕蛇者說﹂的地方啊。為了柳宗元,我特
別跟著這老先生走了一小段路,在廣場邊那個寫著﹁永州﹂的牌子前,深深看
一眼。
應揚來接我。車子駛出了有路燈的衡陽市區,進入鄉間公路,車燈照出
去,像在濕漉漉的雲裡游泳一樣,上下前後遠近,只有茫茫霧氣,路都看不
見。如果突然有個大坑,車子會直衝進去。
美君很快地做了決斷:下車走路。
她帶著佛生,下了火車,開始沿著鐵軌往北走。從衡陽到衡山,沿著鐵軌
走,大約是四十公里。美君和佛生一直走、一直走,在路上看見,鐵軌斷成一
截一截的,枕木燒得焦黑。美君走得腳起泡,佛生就把臂膀伸出來,讓她扶著
走。走到第二天,遠遠看見了衡山車站,她心裡一鬆懈,腿就軟了下來,摔在
鐵軌上。
我沒有想到,二○○九年的衡山火車站,和美君所描述的一九四九年的衡
山火車站,幾乎一樣。木頭窗子一格一格的,玻璃上一層多年累積陳舊的灰,
從外面望進去,朦朧朦朧的,有一個老人拿著掃把畚箕專心地掃地。冬日淡淡
的陽光,從窗格子裡射入,把那人的影子拉得好長好長,一直長到剪票口。剪
票口,也不過是兩條木頭扶手。
這時南下北上都沒車。候車室裡一個人也沒有,靜悄悄的,牆上一個大壁
鐘,我想,我幾乎可以聽見那分針繞圈遊走的聲音,也看得見那陽光在地面上
移動的速度。
我穿過空空的剪票口,像旅客一樣,走到月台上,立在鐵軌邊,看那鐵軌
往前伸展,伸展到轉彎的地方。這就是美君和應揚分手的月台。
我有一種衝動。
我想跳下月台,站到那鐵軌上,趴下來,耳朵貼著鐵軌,聽六十年前那列
火車從時光隧道裡漸漸行駛過來、愈來愈近的聲音。
然後它愈走愈遠。
美君和佛生離開了鐵軌,沿著泥土小路到了山凹裡的龍家院。那兒滿山遍
野是油桐樹,開滿了花苞,還沒有綻放。水田現在已乾,稻子半高,但是荒蕪
的不少。走在田埂上,迎面而來幾個鄉親,美君不認得他們,他們卻認得這是
槐生的杭州媳婦,咧開嘴來笑著和她打招呼。一個肩上用一根扁擔扛著兩隻水
桶的族兄,還把水桶擱下來,就在那狹小的田埂上,問槐生族弟是否平安,也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55 54
8
追火車的小孩
問她戰爭打到了哪裡。
我站在龍家院的田埂上,應揚跟挑水過來的大嬸介紹:﹁這是我妹妹。﹂
他說﹁妹妹﹂的時候,第二個﹁妹﹂字也用四聲,說的很重,聽起來就是﹁這
是我妹魅﹂。不一會兒,就圍了一圈龍家院的族人,都姓龍。應揚一個一個介
紹給我:
這一位,是你的哥哥。
這一位,你應該叫表姊。
這一位,是你的叔叔⋯⋯
圍了一圈人,各種親屬的稱謂,全用上了。
﹁我記得你媽媽,杭州小姐,燙了頭髮的。﹂一個老婆婆說。
﹁對,我也記得,她還從城裡帶了一個收音機來。﹂一個叔叔說。
﹁她很好,穿旗袍,來這裡住破房子,一點也不嫌。﹂
我站在那棟門窗都空了的紅磚房子前面,看了很久,已經沒有人住,茂盛
的野草長在屋頂上,也長在屋前和屋後的野地裡。就是這一棟頹敗的紅磚房,
美君來接她的孩子龍應揚。
可是孩子躲在奶奶的後面,死命抓住奶奶的手,滿面驚恐地瞪著眼前這個
要帶他走的女人。他又哭又鬧,又踢又打,怎麼也不肯接近她。
第二天,又回到衡山火車站。鐵軌延伸到轉彎的地方,剪票口這邊南下的
月台上,火車已經進站了,又是人山人海,弧形的車頂皮上,爬滿了人。在門
邊,有人用一隻手緊緊抓著門上的鐵桿,身體吊在車外。每一個車窗,都被人
體堵塞。
美君心亂如麻,伸手要接過孩子,孩子就像觸電一樣大哭。奶奶本來就捨
不得,眼看著火車要開了,老人家趁機說,﹁那⋯⋯那孩子還是留下來比較好
吧?﹂
向來果敢的美君,看看孩子哭得發漲的紅臉,看看火車裡大難臨頭的擁
擠,這時猶疑了。她把手伸出去,又縮了回來,縮了回來,又伸出去。
哨聲響起,火車要動了,千鈞之重,都在一瞬間。
美君鬆開了手。
她對佛生說,﹁那,我們上車吧。﹂
然後轉身拉起奶奶的手,說,﹁我們——很快就回來。﹂
佛生把她,像貨物一樣,從車窗塞進去。
龍家院的族人一會兒重新挑起扁擔幹活去了,我和應揚走在田埂上,邊吃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57 56
9
最普通的一年
橘子邊談天,我問應揚,﹁後來,你對媽媽有任何記憶嗎?﹂
應揚一下子就紅了眼眶,六十歲的人了,一說到衡山火車站,還要哽咽。
﹁只有一個印象留下來,就是——媽媽在火車裡,頭髮捲捲的。後來,長
大一點,看到別人都有媽媽,只有我沒有,很難過。開始的時候,奶奶還騙我
說,我就是你的媽媽,後來當然騙不住了。﹂
應揚的眼睛深凹,特別明亮。一九八五年第一次找到他的時候,我從美國
特地飛到廣州去﹁認﹂這個失落的哥哥。在滿滿的人群中,第一眼看到他,我
就知道:﹁是他,這就是他。﹂應揚皮膚黝黑,穿著農民的粗布,帶著底層人
民的謙抑神情,過了一輩子挑扁擔、耕土地的生活,但是他臉上有美君的一雙
深凹、明亮的眼睛,在洪水般湧動的人潮中,我一眼就認得。
應揚抑制著情緒,停了一下,然後繼續說,﹁小時候,每次在外面受了委
屈,譬如講,老師跟同學指著你的鼻子說,﹃你爸是國民黨!﹄那就像拿刀砍
你一樣,我總是想,如果媽媽在,多好,隨時可以回家對媽媽痛哭一場,可是
一想到這裡,就更難過。每次火車從衡山站裡開出來,經過龍家院速度都還很
慢,我老遠就從屋子裡衝出去,拚命往鐵軌那邊跑,往火車跑過去,我去追火
車,一路追一路喊媽媽媽媽媽媽⋯⋯我看到任何一個短頭髮燙得捲捲的女人,
都以為那是我媽——可是我媽永遠在一輛開動的火車裡,我永遠追不上⋯⋯﹂
9最普通的一年
和應揚走在田埂上,幾株桃樹,枯枝椏上冒出了一粒粒嫩色的苞,襯著後
面灰色的天空和黛色的山巒起伏,像一個超大的美麗畫布,前景還有一隻水牛
坐在空地裡,悠悠晃著尾巴趕果蠅,一派恬靜悠閒的農村風光。槐生,一個中
國農村的孩子,非常具體的,就在現在我踩著田埂的龍家院的土地上長大。
一個出生在一九一九年的湖南小孩,他的這片土地,是怎樣的一片土地
呢?
我翻開︽衡山縣志︾。4
槐生出生的前一年,民國七年,等著他到來的世界是這樣的:﹁四月,北
洋軍閥吳佩孚部隊與南軍在湘江、水沿岸混戰,姦淫擄掠。青壯男女進山躲
兵,成片稻田荒蕪。七月,苦雨、兵災、水災交加,農民苦不堪言,拖兒帶
女,外出逃難﹂。
槐生兩歲那一年,衡山﹁五十多天不雨,田土俱涸﹂,﹁飢民成群外出乞
食,或以野草充飢﹂。
五歲那年,大水滾滾從天上來,﹁湘江、河沿岸民房未倒塌者寥寥無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59 58
9
最普通的一年
幾,災民露宿兩三個月之久﹂。
十二歲那年,﹁大雨兼旬,山洪驟發﹂。
十五歲那年,﹁久晴不雨,大旱成災⋯⋯飢民採野草、剝樹皮、挖觀音土
充飢。秋,旱災慘重,近百所小學停辦﹂。
十七歲那年,山洪爆發,﹁農民外出成群乞討﹂。
十八歲那年,絲蟲病流行,湘江、水暴漲,衡山重災。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那一年,大旱,加上兵燹,大部分田土失收。秋
天,瘧疾流行,衡山死亡兩千多人。國共戰爭全面爆發、烽火焦土的一九四六
年,縣志是這麼寫的:
衡東境內發生嚴重飢荒⋯⋯飢民覓食草根、樹皮、觀音土,霞流鄉
餓死一百八十九人,沿粵漢鐵路一線有數以萬計的人外出逃荒。
六月,天花、霍亂流行。秋,患病率達百分之二十四,死亡率逾百
分之五,邊遠、偏僻山區缺醫少藥,情況更為嚴重。莫井鄉八三五五
人,患瘧疾的達四二一一人。
唉,我再往前翻翻,看看比槐生早生十幾年的湖南孩子怎麼長大,縣志說
的簡直就一模一樣:
民國三年,軍閥作戰,衡山境內初等小學由一百六十所減至十八
所。
宣統元年︵一九○九︶,水旱蟲災交加,農民靠樹皮、野草充飢,
成群結隊出外乞討,賣兒鬻女,死於溝壑者比比皆是。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連降暴雨,湘江、水橫流,發生
﹁光緒丙五﹂大水災。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大旱災。災情慘重。
沈從文這個湖南孩子就比槐生大十七歲,一九○二年出生在湘西鳳凰鎮。
九歲那一年,也就是一九一一辛亥革命的時候,野孩子沈從文看見的家鄉
是﹁一大堆骯髒血污的人頭,還有衙門口鹿角上,轅門上,也無處不是人
頭﹂。5
革命失敗了,官府到處殺造反的人。刑場就挑在沈從文常逃學玩水的河灘
上。每天殺一百個人左右,看熱鬧的大概有三十個。抓來殺頭的,基本上都是
無辜農民,後來殺的實在太多了,就把犯人趕到天王廟大殿前,擲筊。順筊開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61 60
9
最普通的一年
釋,陰筊殺頭。該死的農民,自動走向左邊去排隊,該活的,走向右邊。沒有
人抱怨。
調皮的孩子每天到河灘上去看砍頭,一二三四屈指數屍體,要不然就興高
采烈地跟著犯人到廟前看擲筊。6人頭砍下之後,地上一灘血,那看熱鬧的大
人們,欣賞殺頭之後,品頭論足一番,還要前去用腳踢踢那屍體,踹踹他肚
子,最後覺得玩夠了,無聊了,便散開去。
一九一八年,十六歲的沈從文已經從軍,跟著地方部隊去﹁清鄉﹂。﹁清
鄉﹂就是去鄉下搜索所謂的各路﹁土匪﹂。一到,成群的農民就被繩子捆了
來,先打一頓皮開肉綻的板子,再加一頓呻吟慘叫的夾棍;酷刑之下,超過半
數的人畫了供,第二天俐落地推出去砍頭。
沈從文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裡,看了七百個人頭噴血落地。前兩年,地方
道尹已經殺了兩千多人,一九一七年的黔軍司令,又殺了三千人。現在輪到沈
從文的衛隊,﹁前後不過殺一千人罷了﹂!7
水災、旱災、大飢荒,加上連年的兵災,人民成群外出逃難。中國廣闊的
大地上,路在山與山間迴轉,路上,全是移動的難民,倒在路旁的屍體,綿延
數里。
這回來衡山之前,我以為,一九四九年是如何慘烈、如何特殊的年代,翻
開縣志,燈下夜讀,每一個字都在呼喊,我才知道,啊,一九四九年,多麼普
通的一年啊!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63 62
10
扛著鋤頭聽演講
10
扛著鋤頭聽演講
來到湘江畔一個寂寥的渡口。
剛好是黃昏,江面上開始起霧,薄薄的陽光融進霧氣,一種朦朧的溫柔色
調使對岸的民居映在水色天色裡,一片空靈。
一千年前,大學者朱熹和張栻就是在這條大江的一個渡口上岸,﹁朱張會
講﹂的消息轟動士林,使得湘江畔﹁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
也是在這條大江的一個渡口,二十三歲的長沙師範學生毛澤東,在一九一
六年的夏天,和好友蕭瑜用一把雨傘挑著一個小包袱,故意不帶錢,用﹁叫化
子﹂的方式步行千里去認識自己的土地,去鍛鍊自己。想想,這不就是民國初
年版的﹁嘻皮﹂ hitchhiking 走天下嗎?兩人又哄騙又耍賴地讓船夫渡他們過
江。
徒步到了益陽,家鄉的農民情狀,蕭瑜記錄下來:
毛澤東和我上了船,但覺河水暴漲高與天齊。整個景色全然改觀,
無數房屋、樹木給淹沒了,在洶湧的洪水中僅能見到樹梢和屋頂。船
我和應揚坐在湘江的一葉小船上,老船夫把篙放下來,讓船在湘江的水上自由漫蕩。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65 64
10
扛著鋤頭聽演講
上擠滿了人,哭聲震天,母親呼叫兒女,兒女哭叫父母。8
毛澤東對農民的苦難,是不陌生的。
步行千里之後,兩人的衣服和草鞋都破爛不堪了,分手時,毛澤東急著回
家,因為父母﹁給我做了兩雙鞋子,他們一定在等著我哩。﹂9
三十二歲那一年,一九二五年,毛澤東對著湘江的煙波浩渺,一揮而寫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
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一九二六年二月,國民黨領袖汪精衛支持毛澤東出任新成立的國民黨農民
運動委員會的委員,還兼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所長;在毛的主導下,講習
所開始到各個鄉村去鼓動農民,成立﹁農民協會﹂,教導窮人起來鬥爭地主和
富人,隨著國民黨的北伐軍佔領湖南,湖南的農民運動如野火騰空,一下燃燒
開來。
長沙的孩子在巷子裡玩的時候,稚嫩的童音唱的歌是﹁打倒列強,打倒列
強,除軍閥,除軍閥⋯⋯﹂這首歌,六十年後的孩子也會哼,只是歌詞不同,
他們唱的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我和應揚坐在湘江的一葉小船上,老船夫把篙放下來,讓船在湘江的水上
自由漫蕩。
﹁爸爸的自傳說,﹂我問應揚,﹁他七、八歲的時候,常常跟著他媽到處
跑,去聽演講、參加群眾聚會什麼的,還說,他媽到過上海紗廠做工。﹂
脫下鞋襪,把腳伸進湘江水中,涼涼的,我想跟應揚求證的事很多。﹁祖
母那麼一個湖南的農村婦女,又不識字,怎麼會去聽演講?怎麼有能力在一九
二七年從衡山這種鄉下跑到上海紗廠去做工呢?﹂
應揚回說,﹁因為奶奶參加了農民協會,她是共產黨員啊。﹂
我嚇一跳,﹁奶奶在二○年代就加入了共產黨?﹂
﹁對,﹂應揚很稀鬆平常的樣子,﹁她跟我說過,她去聽毛澤東演講,還
帶著七、八歲的爸爸。﹂
﹁啊?﹂我聽呆了。
﹁毛澤東到衡山來對農民演講,鼓動革命。祖母扛著鋤頭去聽演講,而且
加入農民協會,跟群眾闖進地主家裡,打地主,她都做了。後來鬧得太凶了,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67 66
10
扛著鋤頭聽演講
人家地主回頭要來抓這些農民,黨才協助祖母這些貧農逃亡到上海。﹂
我明白了。
一九二七年初,毛澤東到衡山一帶實地考察了三十二天,結束以後提出了
經典之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對湖南農民的打砸殺燒所作所為,是這
麼描述的:
將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把你入另冊!﹂向土豪劣紳罰
款捐款,打轎子⋯⋯土豪劣紳的家裡,一群人湧進去,殺豬出谷。土
豪劣紳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滾一滾。動不動捉人戴
高帽子游鄉⋯⋯10
然後毛澤東斬釘截鐵地說,這些農民做的,﹁好得很﹂,因為,﹁革命不
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
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每個農村都必須造成一個短時期的恐怖現象,
非如此絕不能鎮壓農村反革命派的活動。﹂
扛著鋤頭的農村婦女,帶著身邊六、七歲的孩子,到廣場上聽毛澤東演
講。槐生,原來你也在那裡。
但是沒多久,七歲的槐生,開始上學了。他沒鞋子穿,打著赤腳走山路,
只有在下雪的時候,媽媽給他納好的粗布鞋,穿在腳上保暖。他每天要走好幾
個小時的山路,到湘江支流河畔的城南小學去上學。
槐生開始識字,沒多久就和一班極度貧窮但是天真爛漫的孩子們,一同讀
︽古文觀止︾,清朗的幼童讀書聲,款款的湘楚之音,當農民荷鋤走過河畔
時,遠遠都能聽見。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69 68
11
百葉小學
11
百葉小學
家裡常常沒飯吃,正在發育的槐生,有時餓得暈眩,但是他不敢說——他
知道在家裡等著他的母親,比他還餓。貧窮的孩子,太早學會體恤。
後來,他常跟我們說,有一次,他放學回家,下大雪,冷得手發紫、腳抽
筋,餓得發昏,跑了幾里的結冰的山路回到家,一踏進門——我們,槐生在海
島長大的兒女們,就用混聲合唱,充滿嘲諷,回說——﹁你媽就拿出一碗熱騰
騰的白米飯⋯⋯﹂
我們的意思是,天哪,這故事你已經講一萬遍了,跟你求饒吧!
但是槐生渾然不覺兒女的嘲諷,繼續說,而且還站起來,用身體和動作來
具體化當天的情景:
﹁我進門,媽媽站在那裡,高興地看著我,手裡拿著那碗白飯,我心裡
想,平常連稀飯都不見得吃得到,今天怎麼竟然有白米乾飯。我就伸手去接,
可是,因為眼睛被白雪刺花了,才接過來要放桌上就掉在地上了,嘩一聲打碎
在地上⋯⋯﹂
我們像希臘悲劇合唱團一樣插入旁白,﹁然後你媽就哭啦——﹂
在客廳裡,爸爸把我們叫到他跟前,手裡拿著那雙布鞋底,走過大江大海大離亂,布的顏色,已經是一種
蒼涼的黃色。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71 70
11
百葉小學
槐生沉浸在他緊密的記憶隧道裡,接著說,﹁對啊,她誤
會我了,以為我生氣,因為只有白飯沒有菜,而且她自己一天
都沒吃,就為我省這一碗飯⋯⋯﹂
我們還要繼續混聲合唱,槐生已經淚流滿面。他從西裝褲
袋裡拿出他那一輩人會用的手帕——疊成四方塊,印著格子的
棉手帕。
見父親泣不成聲,我們才住手,不吭聲。
反正,也不是第一次看他哭。
他每次從抽屜裡拿出那雙布鞋底來的時候,也哭。
槐生這個獨子,十五歲離家。那是一九三四年,正是︽衡
山縣志︾上說﹁飢民採野草、剝樹皮、挖觀音土充飢。秋,旱
災慘重,近百所小學停辦﹂的那一年。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竹簍
到市場去買菜,槐生看到火車站前面憲兵在招﹁學生隊﹂,這
半大不小、發育不良的十五歲的少年,不知道心裡怎麼想的,
把扁擔和菜簍交給龍家院同來的少年叫﹁冬秀﹂的,就兩手空
空地跟著憲兵走了。冬秀回來說,槐生冒充十八歲。
六十年後,當我讀到前輩作家王鼎鈞的自傳︽關山奪路︾
時,我才能想像,喔,那一天,在衡山火車站,槐生大概看見了聽見了什麼。
一九四五年,那時槐生已經是憲兵排長了,十九歲的中學生王鼎鈞也聆聽
了一個憲兵連長的﹁招生﹂演講。連長說,﹁憲兵是﹃法治之兵種﹄,地位崇
高,見官大一級。憲兵服役三年以後,由司令部保送去讀大學。︵連長︶很懂
群眾心裡和演講技巧,引得我們一次又一次熱烈鼓掌。﹂11
入伍之後,才知道,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王鼎鈞說,這是﹁以國家之名行
騙﹂;以後的幾十年中,他都無法原諒這場龐大﹁騙局﹂的製造者——國家。
槐生脫離了民不聊生的家鄉,沒想到,在憲兵隊裡卻同樣吃不飽。每天餓
著肚子上課、出操、打野外,地位﹁崇高﹂的國家﹁法治之兵種﹂滿地找花生
地瓜、偷野菜來充飢。有一次打野外回來,一半的人口吐白沫,暈倒在地上。
槐生最後一次看見自己的母親,就是一九四九年,乘著一輛火車,路過衡
山,匆匆要母親來車站一會。十五歲離家的兒子,這時已經是憲兵連長,帶著
整個憲兵隊,經過衡山但無法下車回家。
槐生的農民母親從山溝裡的龍家院走到衡山火車站,一看滿車官兵,蓄勢
待發,慌忙中,她從懷裡掏出個東西來,是一雙白色的布鞋底。槐生要路過的
消息來得太晚,她來不及做好整隻鞋,只好把鞋底帶來。一針一線縫出來的,
粗粗的線,紮得非常密實。
百葉小學,一班四十個孩子,坐在牆壁斑駁的教室裡,清清朗朗地念出「陳情表」。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73 72
11
百葉小學
在客廳裡,爸爸把我們叫到他跟前,手裡拿著那雙布鞋底,走過大江大海
大離亂,布的顏色,已經是一種蒼涼的黃色。槐生說,我要你們記住,這雙鞋
底,是你們的奶奶親手縫給我的⋯⋯
我們無所謂地站著,哎,這是哪裡啊?這是一九六四年的台灣苗栗縣苑裡
鎮耶,誰見過布鞋,誰管它是誰做的、誰給誰的什麼啊?
槐生從褲袋裡掏出那方格子手帕,開始擦眼淚。
等兄弟們都被允許﹁解散﹂了,我這唯一的女生又單獨被留下來。
槐生坐進他那張矮矮的圓形破藤椅,雖然有個破電扇開著,他還是搧著一
把扇子,說,﹁來,陳情表。﹂
十二歲的龍應台,站在她父親面前,兩手抄在背後,開始背那篇一千七百
年前的文章第一段: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
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城南小學早已拆了,聽說,就遷到了龍家院的山坡上,現在叫做﹁百葉小
學﹂。我說,應揚,那陪我去看看。
到了山坡上的百葉小學,老師聽說我是為了十五歲就離家的槐生而來的,
年輕的老師把﹁陳情表﹂第一段工整地用粉筆抄在黑板上,一班四十個孩子,
坐在牆壁斑駁的教室裡,清清朗朗地念出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這是第一次,我聽見﹁陳情表﹂用湘楚之音朗誦;童聲的混合音,從校門
口田埂走過的農民也聽見了。那陰陽頓挫之處,跟槐生當年念給我聽的,竟是
一模一樣。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75 74
12
潮打空城
12
潮打空城
槐生真正滿十八歲的時候,是一九三七年,中國決定全面抗戰的那一年。
十八歲的槐生,長得特別英挺帥氣,碰上的,正好是整個中日戰爭中最可
怕、最激烈、規模最大的戰爭: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爆發的淞滬戰役,日本動員二十五萬人,中國動員
七十五萬人,日夜不停的綿密戰火,打了三個月以後,中國軍隊死傷幾近二十
萬人,是日軍傷亡的四倍半。前敵總指揮陳誠給蔣介石的報告中說,國軍三十
六團第二連,守衛火藥庫,﹁死守不退,致全部轟埋土中。﹂12
當日軍繼續從淞滬戰場往南京挺進的時候,槐生已經是駐守第一線雨花台
的憲兵團的一員。
我們固守南京雨花台一線,殺敵無數,無奈守將唐生智無能,使保
衛首都數十萬大軍,在撤退時互相踐踏,加上日人海空掃射,真是屍
橫遍野,血流成河。
自傳的這一段,也是槐生說過的﹁橋段﹂之一。我們稍大一點了,高高矮
矮穿著初中高中的卡其布制服,這時會略帶輕蔑地反駁他說,﹁爸爸,憲兵不
是只會到電影院門口檢查軍人看戲買不買票的嗎?你們憲兵哪裡會上戰場打
仗?﹂
他就好脾氣地看著我們,本來要說下去的下一個﹁橋段﹂,被我們冷水一
潑,也就不往下說了。
他本來要繼續說的是,﹁退到一江門,城門竟然是關的,宋希濂的部隊在
城牆上架起機關槍,不讓我們出城,因為混亂到一個地步,守城門的部隊竟然
沒得到通知說要撤退!我拚死爬過一江門,逃到長江邊,沒有船可以乘,日軍
的砲聲已經很近,結果幾萬人堵在河灘上。在幾乎要絕望的時候,我突生一
計,就和幾個離散的士兵扛起兩根大木頭,放在水裡,然後用手做槳,慢慢、
慢慢往對岸浦口划過去。﹂
講到這裡,他往往會再追加一句,﹁想知道我們划了多久才划過長江嗎?﹂
我們四個不大不小的子女,做功課的做功課,看漫畫的看漫畫,通常沒人
答腔;我也許會裝出一點興趣,用鼻音回覆,﹁嗯?﹂
﹁我們划了整整一天半,才到浦口,﹂他自說自話地,﹁死的人,好多
啊。﹂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77 76
12
潮打空城
沉靜了好一會兒,看看實在沒人理他,他大概也覺得無趣,就拿起警帽,
乾脆去辦公室了。
我聽見他出去後,紗門自動彈回來輕輕﹁砰﹂一聲關上。
二○○九年五月十二日,我來到南京,想走一趟父親走過的路。
站在一江門的城門前,仰頭一看,看到三個大字,才知道,啊,這叫﹁挹
江門﹂。
城門高大雄偉,正中央掛著橫幅,寫著巨大的字,紀念的,倒是另一件
事:一九四九年解放軍渡江後直擊南京,是從挹江門打進來的!﹁挹江門﹂,
代表勝利。
在城門前美麗的法國梧桐樹下,我展開手上關於憲兵參與南京保衛戰的摺
頁:
⋯⋯憲兵部隊到江邊時,已過午夜時分⋯⋯我軍尚有萬餘人壅塞江
邊,這時日軍已追蹤而來,成半圓形包抄開火。我軍在潰退中大部分
已手無寸鐵,槍炮聲中紛紛倒下⋯⋯憲兵部隊就地抵抗⋯⋯歷五個小
時激戰,憲兵部隊已傷亡殆盡⋯⋯憲兵副司令蕭山令不願被俘受辱,
射出最後幾顆子彈後,舉槍自盡,殺身殉國,年僅四十六歲。13
在退到江邊之前,英勇作戰到最後一刻的蕭山令憲兵副司令,守的就是槐
生說的雨花台。翻開另一份史料: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九日,日軍進逼南京,我憲兵動員官兵六千四
百五十二人捍衛南京,由副司令蕭山令中將指揮所屬部隊,與日軍血
戰四晝夜,最後因彈盡援絕,壯烈殉國者一千兩百一十人,受傷五十
六人,生死不明兩千五百八十四人。14
史料看多了,現在我已經明白,﹁受傷﹂的兵通常不治,﹁生死不明﹂通
常是﹁死﹂,因此六千多憲兵在南京的保衛戰中,其實犧牲了五分之三。
從挹江門到長江畔的下關碼頭,只有兩公里路,當年萬人雜遝的逃命路
線,現在是鬱鬱蒼蒼的梧桐樹林蔭大道。
史料拿在手上,梧桐樹從車窗外映入,在我的史料紙張上忽明忽暗,我有
點不能自已——在父親過世了五年之後,我才知道,他真的是從那血肉橫飛的
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走出來的,他才十八歲;滿臉驚惶、一身血污逃到長江邊
時,後面城裡頭,緊接著就發生了﹁南京大屠殺﹂。
我想起來,初中時,槐生喜歡跟我念詩,他常吟的兩句,是劉禹錫寫南京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79 78
13
四郎
的﹁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如今站在下關長江邊上,長江逝水滾滾,我更明白了一件事:我們有緣跟
這衡山龍家院的少年成為父子父女,那麼多年的歲月裡,他多少次啊,試著告
訴我們他有一個看不見但是隱隱作痛的傷口,但是我們一次機會都沒有給過
他,徹底地,一次都沒有給過。
13
四郎
台北的劇院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別帶了槐生去聽——那時,他已經八
十歲。
不是因為我懂這齣戲,而是,這一輩子我只聽槐生唱過一首曲子。在留聲
機和黑膠唱片旋轉的時代裡,美君聽周璇的﹁月圓花好﹂、﹁夜上海﹂,槐生
只聽﹁四郎探母﹂。在破舊的警官宿舍裡,他坐在脫了線的藤椅中,天氣悶
熱,蚊蟲四處飛舞,但是那絲竹之聲一起,他就開唱了:
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山,受了孤單;我好比淺水
龍,困在了沙灘⋯⋯
他根本五音不全,而且滿口湖南腔,跟京劇的發音實在相去太遠,但是他
嘴裡認真唱著,手認真地打著拍子,連過門的鑼鼓聲,他都可以﹁空鏘空鏘﹂
跟著哼。
遙遠的十世紀,宋朝漢人和遼國胡人在荒涼的戰場上連年交戰。楊四郎家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81 80
13
四郎
人一個一個陣亡,自己也在戰役中被敵人俘虜,後來卻在異域娶了敵人的公
主,苟活十五年。鐵鏡公主聰慧而善良,兒女在異鄉成長,異鄉其實是第二代
的故鄉,但四郎對母親的思念無法遏止。有一天,四郎深夜潛回宋營探望十五
年不見的母親。
卡在﹁漢賊不兩立﹂的政治鬥爭之間,在愛情和親情無法兩全之間,在個
人處境和國家利益嚴重衝突之間,已是中年的四郎乍然看見母親,跪倒在地,
崩潰失聲,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是,
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
我突然覺得身邊的槐生有點異樣,側頭看他,發現他已老淚縱橫,哽咽出
聲。
是想起十五歲那年,一根扁擔兩個竹簍不告而別的那一刻嗎?是想起大雪
紛飛,打碎了一碗飯的那一天嗎?是想起那雙顏色愈來愈模糊的手納的布鞋底
嗎?是想到,槐生自己,和一千年前的四郎一樣,在戰爭的砲火聲中輾轉流
離,在敵我的對峙中倉皇度日,七十年歲月如江水漂月,一生再也見不到那來
不及道別的母親?
一整齣戲,他的眼淚一直流,一直流。我也只能緊握著他的手,不斷地遞
過紙巾。
然後我意識到,流淚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兩排一位理著平頭、鬚髮皆白
的老人也在拭淚,他身旁的中年兒子遞過手帕後,用一隻手從後面輕拍他的肩
膀。
謝幕的掌聲中,人們紛紛從座位上站起來,我才發現,啊,四周多得是中
年兒女陪伴而來的老人,有的拄著柺杖,有的坐著輪椅,有的被人攙扶。他們
不說話,因為眼裡還噙著淚。
中年的兒女們彼此不識,但在眼光接觸的時候,沉默中彷彿交換了一組密
碼。散場的時候,人們往出口走去,但是走得特別慢,特別慢。

第 二 部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85 84
14
夏天等我回來
14
夏天等我回來
那天,在香港機場送你回歐洲,飛力普,你說,嘿,你知不知道,香港機
場是全世界最大的什麼?
最大的什麼?機場面積?載客運量?每分鐘起降頻率?香港機場是我最喜
歡的機場,但是,它是最大的什麼?
﹁它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張屋頂。﹂你說。
真的喔?沒這樣想過。於是我馬上停下腳來,仰臉往天花板看,還真想乾
脆在那乾淨明亮的地板上躺下來看,就像晚上躺在籃球場的平地上看星星一
樣。
我的兒時記憶中,也有一個大屋頂。那是一個直通通的大倉庫,在我七歲
小女孩的眼光裡,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屋頂了。
裡面住著數不清的人家,每一家用薄薄的木板分隔,有的,甚至只是一條
骯髒的白被單掛在一條繩子上,就是隔間。兩排房間,中間是長長的通道,男
人穿著磨得快要破的汗衫,手裡抱著一個印著大朵紅花的搪瓷臉盆,趿著木
屐,叭搭叭搭走向倉庫後面空地上的公用水龍頭。女人在你一低頭就看得見的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87 86
14
夏天等我回來
床鋪上奶孩子,床鋪下面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大一點的孩子一旁打架、互
相扭成一團,小一點的在地上爬。
下雨的時候,整個倉庫噪聲大作,雨水打在一定是全世界最大張的鐵皮
上,如千軍萬馬狂殺過來;屋子裡頭,到處是碗、盆、鍋、桶、甕,接著從屋
頂各處滴下來的水,於是上面雨聲奔騰,下面漏水叮咚,嬰兒的哭聲、女人的
罵聲、老人的咳嗽聲,還有南腔北調的地方戲曲,嗯嗯唉唉婉約而纏綿,像夏
夜的蚊子一樣,繚繞在鐵皮頂和隔間裡的蚊帳之間。
一個頭髮全白、黑衫黑褲的老婆婆,坐在小隔間門口一張矮凳子上,一動
也不動。經過她前面,才發現她眼睛看著很遙遠的一個點,不知在看哪裡,你
感覺她整個人,不在那兒。
那是高雄碼頭,一九五九年。
我知道他們是﹁外省人﹂,和我家一樣,但是,我都已經上一年級了,我
們已經住在一個房子裡了,雖然只是個破舊的公家宿舍,而且動不動就得搬
走,但總是個房子,四周還有竹籬笆圍出一個院子來,院子裡還有一株童話書
裡頭才會有的圓圓滿滿大榕樹。
這些用臉盆到處接漏雨的人,他們是哪裡來的呢?為什麼這麼多人、這麼
多家,會擠到一個碼頭上、一下雨就到處漏水的大屋頂下面?他們原來一定有
家——原來的家,怎麼了?
然後我們又搬家了,從高雄的三號碼頭搬到一個海邊的偏僻漁村。我們住
在村子的中心,但是村子邊緣有個﹁新村﹂,一片低矮的水泥房子,裡頭的
人,更﹁怪﹂了。他們說的話,沒人聽得懂;他們穿的衣服,和當地人不一
樣;他們吃的東西,看起來很奇怪;他們好像初來乍到,馬上要走,但是他們
一年一年住了下來,就在那最荒涼、最偏遠的海灘邊。他們叫做﹁大陳義
胞﹂。
到了德國之後,你知道嗎,我有個發現。常常在我問一個德國人他來自哪
裡時,他就說出一個波蘭、捷克、蘇聯的地名。問他來到德國的時間,他們說
的,多半在一九四五到五○年之間,喔,我想,原來德國有這麼多從遠方遷徙
過來的人,而且,他們大移動的時間,不正是中國人大流離、大遷徙的同時
嗎?
你對這問題,並不那麼陌生。記得我的好朋友英格麗特嗎?
就像華人會分散在新加坡、印尼、美國或拉丁美洲一樣,德人幾世紀來也
分散在蘇聯、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一九四五年一個冰冷的冬天,十歲
的英格麗特,看著爸媽把珠寶縫進腰袋內側、把地契藏在小提琴肚子裡,用棉
衣裹著幾個祖傳的瓷器,一個大銅鍋用棉被包著,裝滿了一輛馬車,一家七口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89 88
14
夏天等我回來
上路,離開了世代居住的波蘭。沿著一條泥土路,車隊和扶老攜幼徒步的人
流,遠看像一列蜿蜒的蟻群。
快出村子時,看到熟悉的老教堂了,英格麗特說,包著黑色頭巾的祖母無
論如何要下車,而且固執得不得了,不准人陪。祖母很胖,全家人看著她下
車,蹣跚推開教堂花園的籬笆門,走進旁邊的墓園,艱難地在爺爺的墳前跪了
下來。
祖母怎麼就知道,出了村子就是永別呢?英格麗特說,我們都以為,暫時
離開一陣子,很快就回來——那塊土地和森林,我們住了三百年啊。就在我爸
催促著大家出門的時候,我找到了一張卡片,寫了幾個字,然後從後門死命地
跑到米夏的家——到他家要穿過一片佈滿沼澤和小溪的草原,把卡片塞進他家
門縫裡,再衝回來,跑得我上氣不接下氣,我爸看到我直罵。
我給米夏寫的就幾個字,說,﹁夏天等我回來﹂。
事後回想,好像只有祖母一個人知道:這世界上所有的暫別,如果碰到亂
世,就是永別。
戰勝者懲罰戰敗的德國,方式之一就是驅逐德人。一九四五年,總共有兩
千萬德人在政治局勢的逼迫下收拾了家當,抱起了孩子、哄著死也不肯走的老
人,關了家門,永遠地離開了他們一輩子以為是﹁故鄉﹂和﹁祖國﹂的地方,
很多人死在跋涉的半路上。
一九四六年十月,終戰後短短一年半裡,九百五十萬個難民湧進了德國,
到了一九四九年,已經有一千兩百萬,難民幾乎佔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也
就是說,街上走過來的每第五個人,就是一個﹁外省人﹂。
英格麗特跟我談童年回憶時,我總有點時光錯亂的驚異:帶著﹁奇怪﹂德
語口音的﹁外省人﹂從東歐流亡到西德,怎麼住進大雜院、怎麼被在地的同學
們取笑、怎麼老是從一個閣樓換到另一個閣樓、從一個學校換到另一個學校、
父母總是跟一撮波蘭來的潦倒同鄉們在便宜的酒館飲酒、用家鄉話整晚整晚扯
過去的事,說來說去都是﹁老家如何如何﹂⋯⋯
英格麗特的祖母,到了西德的第二個冬天就死了。英格麗特自己,一生沒
和波蘭的米夏重逢過。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91 90
15
端午節這一天
15
端午節這一天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日,解放軍已經包圍青島,國軍撤離行動開始。十萬大
軍,銜枚噤聲疾走,方向:碼頭。幾十艘運輸艦,候在青島外海。風在吹,雲
在走,海水在湧動。
英國駐青島總領事習慣寫日記。他記載這一天,不帶情感,像一個隱藏在
碼頭上空的錄影機:
劉將軍大約在九點四十五分啟航,留下了兩千人的部隊在碼頭上,
無法上船。爆發大規模騷動。
一○:三○ 共產黨進入四方區。
一二:○○ 共產黨抵達碼頭,佔領海關,騷動立即終止。
一三:三○ 更多共產黨穿過高爾夫球場⋯⋯
一四:○○ 得報告,兩千被遺棄之國軍強迫一挪威籍運煤船載
送國軍離港,本領事館居中協調,與該國軍指揮官
談判,拖延談判時間,以便共產黨有足夠時間進
城,問題自然解決。
一六:○○ 共產黨佔領中國銀行與中央銀行。
一六:三○ 共產黨從四面八方湧入青島。
一八:一五 共產黨佔領政府大樓,但尚未將國旗降下⋯⋯顯然
他們沒想到佔領青島如此迅速,他們人還不是太多。
這是不可思議的安靜、和平的佔領。15
在劉安琪將軍的指揮下,青島撤出了十萬國軍和眷屬。六十年後,到高雄
小港機場搭飛機的人,如果有時間在附近走一走,他會發現,機場附近有青島
里、山東里、濟南里⋯⋯
國軍第二被服廠從青島撤到高雄,馬上在高雄小港重新設廠。山東逃難來
的婦女,不識字的母親們和還裹著小腳的奶奶們,只要你背得動一包十件軍服
的重量,就可以去領上一包,在工廠邊上席地而坐,然後在一件一件軍服上,
用手工釘上一顆又一顆的鈕扣。天真爛漫的孩子在母親和奶奶們腳邊戲耍,也
在他們一針一線的穿梭中,不知憂愁地隨著歲月長大。這樣的巷子裡,從巷頭
走到巷尾,聽見的都是山東的鄉音。今天你在那附近走一趟,還會看見很多老
婆婆的手指關節都是粗腫彎曲的,你知道她們走過的路。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93 92
15
端午節這一天
以﹁莧橋英烈傳﹂和﹁路客與刀客﹂兩部影片得過金馬獎、拍過兩百多部
紀錄片的導演張曾澤,這年才十七歲,剛剛加入了青年軍陸軍獨立步兵第六
團,就上了青島前線。跟部隊行軍到青島郊外,發現青島郊外四周密密麻麻全
是防禦工事,鐵絲麻袋遮蓋著大大小小的軍事掩體,墳,都被挖空,變成偽裝
的洞穴和壕溝。
槍聲從四方傳來,像冬夜的鞭炮。他知道,部隊要﹁轉進﹂了。
少年曾澤匆匆趕回青島市中心的家,去拜別父母。一路上街道空蕩蕩的,
像個鬼城廢墟,不見行人,所有的建築門窗緊閉。到了自家門口,父母親從樓
上下來為他開門,就這樣站在門口,生離死別,反而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他後
來拍片的故事裡,常有無言的鏡頭。
我看看父親,他一向是個很嚴肅的人,他,站在那裡看著我一直沒
說話,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我只注意到,父親的嘴唇都起泡
了。站在父親後面的母親頻頻拭淚,站在母親身旁的弟弟則楞楞地看
著我。就這樣,我與家人沒說一句話就分手了——這一離開就是四十
年,這也是我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16
一九四九年六月一日,穿著一身戎裝的國軍張曾澤,匆匆辭別父母,然後
全速奔向碼頭,跟他的部隊搭上﹁台北輪﹂。張曾澤清清楚楚記得,上船那
天,正是一九四九年的端午節。
那也是詩人管管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日子,一九四九年的端午節。十九
歲,他在青島。管管有首詩,很多台灣的中學生都會背:

那裡曾經一湖一湖的泥土
你是指這一地一地的荷花
現在又是一間一間的沼澤了
你是指這一池一池的樓房
是一池一池的樓房嗎
非也,卻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很多高中教師,試圖解析這詩,總是說,這詩啊,寫的是﹁滄海變桑田﹂
的感慨。
那當然是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什麼叫做一九四九,如果你知道,一九四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95 94
16
管管你不要哭
九端午節那天發生了什麼事情,你讀這首詩的時候,大概會猜到,管管這個用
心寫詩、用身體演戲、用手畫畫的現代文人,在﹁荷﹂裡頭,藏著很深、很痛
的東西。
那一天,十九歲的、鄉下種田的管管,發生了什麼事?
我約了管管,說,﹁來,來跟我說那一天的事。﹂
我們在台北貴陽街的軍史館見了面。他還是那個樣子:八十歲的高大男
子,長髮紮著馬尾,背著一個學生的書包,講話聲音宏亮,手勢和臉上表情的
真切、用語遣字的生動,不管他在說什麼,都會使你聚精會神地盯著他看,認
真地聽,就怕錯過了一個字。
我們坐在軍史館裡八二三砲戰的一個互動式的模擬戰場上,他靠在一管模
擬山砲旁,我盤腿坐在一堆防禦沙包上,我們面對面。他說得激動時,身體就
動,一動,那管山砲就﹁碰﹂的一聲,開砲了,把我們都嚇一跳。他就把身體
稍稍挪開,繼續說,但是過一會兒,又﹁碰﹂的一聲砲響——他又激動了。
我們的談話,就在那﹁砲聲﹂中進行。
16
管管你不要哭
龍:管管你山東青島的家裡本來是做什麼的?
管: 父親是賣饅頭的,對,賣饅頭⋯⋯那時豆腐
已經不賣了。
龍:說說被抓兵的經過。
管: 我們那個村落叫田家村,在青島的東邊,現
在已經變成青島市的一部分了。有一天,突
然有人叫﹁抓兵來了!﹂
   我媽叫我快跑。她給我做好了一個餅子,就
貼到那個大鐵鍋的那個餅子,就是豌豆麵、
玉米麵等等和起來,加上一點弄黏稠的餅,
還是熱的咧。我包在一個洗臉的毛巾裡面,
束在腰裡,就跑了。
   那天跑出去二十多個人。村的東北角就是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97 96
16
管管你不要哭
山,我經常出去砍柴最常去那個山。
   我這一生十九歲離開家,替我父親母親效勞報恩哪,最後兩年就是去砍
柴。
龍:家裡很窮?
管: 窮得沒糧食吃。逃到山上去以後,年輕的我就把那個餅給吃了,突然
﹁砰﹂一槍打過來,大家都四竄而逃。這一跑我們就四個人躲在一塊麥地
了,也不敢起來。
   我肚子餓了不敢進村去啊,所以我們就從中午躲在麥地裡邊一直躲到晚
上。為了決定在哪個麥地裡面睡,我們還發生爭執。我說不能在很深的麥
地裡面睡,因為晚上他們要搜,一定會搜深的麥地。我們就睡到小路邊
隙。鄉間小路下過雨都是窄窄的不是平坦的,推車兩邊踩著這樣走動啊。
   後來肚子餓,就去找什麼豌豆蒂,吃不過兩三口吧,山上﹁砰﹂又一槍,
這一槍打的話我們又跑,這次我們跑到很深很深的一個麥地裡去。並排地
躺下來,一、二、三、四,並排躺,距離有個三四步吧。我就在搓麥子
吃,不知道吃了幾口吧,我就看到一個大腳丫,來了。
   我想,﹁完了。﹂我記得這個人,一口大白牙,是個游擊隊出身。
   我們四個人都抓到了。然後就被帶到一個村莊叫蛤蟆市。住在一個農家的
天井裡邊,我就對他們說,你們把我們抓來讓我們給你們挑東西——其實
我心裡知道,被抓來做挑夫是不可能再把我們放出去了,但我說,可不可
以派個人回家給我爸爸媽媽講。
   不准,就是不准。
   到下午四點多鐘了,突然看隔壁有個小女孩,我說,﹁哎呀,她老娘不是
我田家村的嗎?﹂他們一看說是,我說那我們寫個條子叫她去送,去跟我
們爸爸媽媽通知一下。結果通知了四家,統統都通知到了。
龍:你媽來了?
管: 四家來了兩個媽媽。這兩個媽媽統統眼睛不好,幾乎瞎掉,而且都是纏足
的。
   大概是在四點多鐘太陽還沒下來,這時就看著有兩個老太太——因為我們
住的那個村莊對面是有梯田的,乾的梯田——我看這兩個老太太不能走路
了,從梯田那邊用屁股往下滑,碰在那個塹子,碰了以後往下滑。我一看
就知道是我母親,我就大喊說,﹁我娘來了,我要去。﹂
   那個門口站衛兵的馬上用槍一擋,我說那個是我母親,我說我得跑過去接
她。他說不成。我說,那是我母親,她不能走路,她眼睛看不見啊⋯⋯
龍:管管——你不要哭⋯⋯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99 98
16
管管你不要哭
管: ⋯⋯我母親就一路跌、一路爬、一路哭到了眼前。我對母親說,我跟他們
講好了,就是給他們挑東西、挑行李,挑完行李就回家,你放心好了。我
很快就回家。
   我就拚命騙我母親。
   我母親就給我一個小手帕,我一抓那個小手帕,就知道裡面包了一個大
頭,就一塊大頭。這一塊大頭對我們家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父親那
時候窮得只有兩塊大頭。那一塊大頭給了我以後,家裡就只剩一塊大頭。
   我就把這個手帕推給我母親,說,﹁你拿去,不成,這個不成。﹂她當然
是哭哭啼啼,一直要我拿錢,說,﹁你拿錢可以買。﹂我心裡清清楚楚,
這一路都是阿兵哥,阿兵哥會把你的錢拿走,而且你不可能回家了嘛,對
不對。但是你給這個老太太這樣講,她根本不聽。她還是把手帕——
龍:管管,你不要哭⋯⋯
管:我一直在騙我媽,說我給他們挑了東西就回家——
龍:管管你不要哭⋯⋯
管:⋯⋯馬上就要出發了,我想我完蛋了。
龍:有多少人跟你一起被抓?
管: 應該有一個排,二十多、三十個左右,統統都是被抓來的。兩三點鐘吧,
就說叫我們起來刷牙走了。我心裡怕死了,可能要去打仗了。我被抓的單
位是八二砲連,每一人挑四發砲彈。
龍:一個砲彈有多重?
管: 一個砲彈,我算算有七斤十二兩。行軍的時候,他們是兩個阿兵哥中間夾
著一個被抓來的挑夫,他們講﹁你跑我就開槍﹂,其實後來我們知道,他
們根本不會開槍,因為撤退是悄悄地撤退,不准許出聲的。我們完全可以
逃走,可是那時候誰也不敢冒險哪。
龍: 管管那時你是一個人肩挑兩邊砲彈呢,還是前後兩個人挑中間的砲彈?
管:不是,我一個人挑四發,一邊各綁兩發。
龍:然後呢?
管: 然後就走,天亮的時候,從郊區走到了青島。我當時穿雙鞋,是迴力鞋,
跟我現在這球鞋差不多。要過一條橋的時候,挑著砲彈,突然滑倒了。
龍:慢點啊,管管,你家裡怎麼買得起迴力鞋給你?
管: 我打工,譬如美軍第六艦隊在青島的時候,我就到軍營附近賣花生,還賣
一些假骨董,譬如說女生那個三寸金蓮的鞋啊,還有賣日本旗,到總部裡
面去找日本旗來賣。
龍:挑著四發砲?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01 100
17
棲風渡一別
管: 我挑了四發砲彈,然後就在海泊橋過橋時﹁砰﹂摔了一跤。我那時候以為
砲彈會爆炸啊,嚇死我了。這時長官過來,啪啪給我兩個耳光。
   後來我才知道這砲彈不會爆炸,但我嚇死了,你看壓力有多大。就這樣到
了青島碼頭。就這樣⋯⋯到了台灣。
17
棲風渡一別
粵漢鐵路是條有歷史的老鐵路了,一八九八年動工,一九三六年才全線完
成,也就是說,在戊戌政變的時候開工,到抗戰快要爆發的時候完工,花了三
十八年,總長一○九六公里。
從武昌南下廣州,在湖南接近廣東交界的地方,粵漢鐵路上有個很小的車
站,叫棲風渡。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學家張玉法,記得這個小站。
十四歲的張玉法和八千多個中學生,全部來自山東各個中學,組成聯合中
學,跟著校長和老師們,離開山東的家鄉,已經走了一千多公里的路。搭火車
時,車廂裡塞滿了人,車頂上趴滿了人,孩子們用繩子把自己的身體想方設法
固定在車頂上,還是不免在車的震動中被摔下來。火車每經過山洞,大家都緊
張地趴下,出了山洞,就少了幾個人。慌亂的時候,從車頂掉下來摔死的人,
屍體夾在車門口,爭相上車的人,就會把屍體當作踏板上下。
八千多個青少年,背著行囊。所謂行囊,就是一只小板凳,上面疊條薄
被、一兩件衣服,整個用繩子綁起來,夾兩支筷子。到了沒有戰爭的地方,停
下來,放下板凳,就上課。通常在寺廟或是祠堂裡駐點,夜裡睡在寺廟的地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03 102
17
棲風渡一別
上,鋪點稻草;白天,每個人帶著一個方塊土板,坐在廟埕的空地或土牆上,
把老師圍在中心,就開始聽講。用石灰,或甚至石塊,都可以在土板上寫字。
我聽著聽著不免發呆:這是什麼樣的文明啊,會使你在如此極度的艱難困
頓中卻絃歌不輟?
餓了,有時候到田裡挖芋頭吃,帶著土都吃;沒得吃的時候,三三兩兩就
組成一個小隊伍,給彼此壯膽,到村子裡的人家去討食。有點害羞,但是村人
開門看到是逃難來的少年,即使是家徒四壁的老爺爺,也會拿出一碗粥來,用
憐惜的眼光看著飢餓的孩子們。
湖南人對外省人最好,張玉法說,因為湖南人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的兒子在
外面當兵——可能是國軍,也可能是解放軍,所以他們常常一邊給飯,一邊自
言自語說,唉,希望我的兒子在外面,也有人會給他飯吃。
一九四九年端午節,大軍海上撤退,管管在青島被抓伕的當天,八千多個
山東少年到了棲風渡。長沙也快要開戰了,他們只好繼續往南,計畫到廣州。
到了廣州然後呢?沒有人知道。
棲風渡是個很小的站,看起來還有點荒涼,可是南來北往的火車,在這裡
交錯。少年們坐在地上等車,一等就是大半天,小小年紀,就要決定人生的未
來。搭南下的車,離家鄉的父母就更遙不可及了,而且廣州只是一個空洞的概
念,一個舉目無親的地方。搭北上的車,馬上就回到父母身旁,但是一路上都
是砲火燃燒的戰場,一定會被抓去當兵,直接送到前線,不管是國軍還是解放
軍。戰死或被俘,總歸到不了父母的面前。
很多少年少女,就在那荒涼的車站裡,蹲下來痛哭失聲。
玉法的二哥,十七歲,把弟弟拉到一旁,說,我們兩個不要都南下,同一
命運,萬一兩個人都完了的話,父母親就﹁沒指望了﹂,所以把命運分兩邊投
注;我北上,你南下。
二哥決定北上到長沙報考,到處都是孫立人招考青年軍的佈告。
北上的火車先到,緩緩駛進了棲風渡;張玉法看著親愛的哥哥上車,凝視
著他的背影,心裡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孤獨。
五十年以後,自己的頭髮都白了,玉法才知道,二哥這一夥學生,沒抵達
長沙;他們才到衡陽,就被國軍李彌的第八軍抓走了。跟著第八軍到了雲南,
跟龍雲的部隊打仗,二哥被龍雲俘虜,變成龍雲的兵,跟解放軍打仗,又變成
解放軍的俘虜,最後加入了解放軍。但是解放軍很快地調查發現他是地主的兒
子,馬上遣送回家,從此當了一輩子農民。
在棲風渡南下北上交錯的鐵軌旁,深思熟慮的二哥刻意地把兄弟兩人的命
運錯開,十四歲的小弟張玉法,確實因此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但是,那純是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05 104
17
棲風渡一別
偶然。
八所山東中學的八千個學生,從一九四八年濟南戰役、徐蚌會戰時就開始
翻山越嶺、風雨苦行,一九四九年到達廣州時,大概只剩下五千多人。廣州,
也已經風聲鶴唳,有錢也買不到一張船票了。為了讓五千個學生能夠離開廣州
到安全的台灣,校長們和軍方達成協議:學生准予上船,送到澎湖,但是十七
歲以上的學生,必須接受﹁軍訓﹂。
七月四日,幾千個學生聚集在廣州碼頭上,再度有一批少年,上了船又走
下來,走了下來又回頭上船;於是危難中命運再度分開﹁投注﹂:如果姊姊上
了船,那麼妹妹就留在碼頭上。
巨艦緩緩轉身時,那倚在甲板上的和那立在碼頭上的,兩邊隔空對望,心
如刀割。軍艦駛向茫茫大海,碼頭上的人轉身,卻不知要走向哪裡。
上了船的少年,不過一個禮拜之後,就面臨了人生第一次慘烈的撞擊。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三日,澎湖。
年齡稍長但也不滿二十歲的學生,以耳語通知所有的同學,﹁他們﹂要強
迫我們當兵,我們今天要﹁走出司令部﹂。同學們很有默契地開始收拾行囊,
背著背包走出來,卻發現,四面都是機關槍,對準了他們。
所有的男生,不管你幾歲,都在機關槍的包圍下集中到操場中心。司令官
李振清站在司令台上,全體鴉雀無聲,孩子們沒見過這種陣仗。張玉法說,這
時,有一個勇敢的同學,在隊伍中大聲說,﹁報告司令官我們有話說!﹂然後
就往司令台走去,李振清對一旁的衛兵使了個眼色,衛兵一步上前,舉起刺刀
對著這個學生刺下,學生的血噴出來,當場倒在地上。
張玉法個子矮,站在前排,看得清清楚楚刺刀如何刺進同學的身體。看見
流血,中學生嚇得哭出了聲。
不管你滿不滿十七歲,只要夠一個高度,全部當兵去。士兵拿著一根竹
竿,站到學生隊伍裡,手一伸,竹竿放下,就是高矮分界線。張玉法才十四
歲,也不懂得躲,還是一個堂哥在那關鍵時刻,用力把他推到後面去,這懵懵
懂懂的張玉法才沒變成少年兵。17
個子實在太小、不能當兵的少年和女生,在一九五三年春天被送到台灣南
部的員林,組成了﹁員林實驗中學﹂。喜歡讀書深思的張玉法,後來成為民國
史的專家,一九九二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為這五千個孩子到處奔波、抗議、陳情的,是一路苦難相攜的山東師長
們。他們極力地申辯,當初這五千個孩子的父母把孩子託付給他們,他們所承
諾的是給孩子們教育的機會,不是送孩子們去當兵。作為教育者,他們不能對
不起家鄉的父老。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07 106
17
棲風渡一別
七月十三日操場上的血,滴進了黃沙。五個月以後,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
二日星期一,上班上課的日子,所有的人一打開報紙,就看見醒目的大標題:
台灣豈容奸黨潛匿,七匪諜昨伏法!
你們逃不掉的,昨續槍決匪諜七名。
以煙台中學校長張敏之為頭,為山東流亡少年們奔走疾呼的七位師長,全
部被當作匪諜槍決。
去年此時,徐州的戰場上,五十五萬國軍在﹁錯誤﹂的指揮下被包圍、被
殲滅、被犧牲。所謂﹁錯誤﹂的指揮,後來才知道,關鍵的原因之一就是,共
產黨的間諜系統深深滲透國軍最高、最機密的作戰決策,蔣介石痛定思痛之
後,決定最後一個堡壘台灣的治理,防諜是第一優先。
很多殘酷,來自不安。
為了能夠平平順順長大、安安靜靜讀書而萬里輾轉的五千個師生,哪裡知
道,他們闖進了一個如何不安、如何殘酷的歷史鐵閘門裡呢?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台灣,《新生報》。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09 108
18
永州之野產異蛇
18
永州之野產異蛇
一九四八年五月,河南也是一片煙硝。中原野戰軍劉鄧兵團在五月二十日
發動宛東戰役,國軍空軍出動戰鬥機,在南陽城外從空中俯衝掃射,滾滾黑煙
遮住了天空。
第二天,南陽的中學生們回到學校時,發現學校已經變成一片地獄景象:
從校門到走廊、教室、禮堂,擠滿了﹁頭破血流的傷患,腦漿外露、斷腿缺胳
臂、肚破腸流、顏面殘缺、遍體鱗傷、無不哀嚎痛哭﹂。18南陽城外,國共雙
方傷亡一萬多人,曝屍田野之上。五月天熱,屍體很快腐爛,爛在田裡,夏季
的麥子無法收割。
這時詩人 弦才十七歲,是南陽的中學生。
十一月,南陽的十六所中學五千多個師生,整裝待發,他們將步行千里,
撤到還沒有開戰的湖南。
開拔的那一天,十一月四日,場面壯觀:五千個青少年,像大規模的遠足
一樣,每人背著一個小包,準備出發。成千的父母兄弟,從各個角落趕過來找
自己的孩子,想在最後一刻,見上一面。還有很多人,明明早就把銀元縫進了
孩子的褲腰,明明已經在三天內和姑姑嫂嫂合力趕工,用針線納好了一雙布鞋
塞進孩子的行囊裡,這時仍舊趕過來,為的是再塞給他兩個滾熱的燒餅。
一九四八年冬天的中國,灌木叢的小枝細葉,已經被白霜裹肥,很多池塘
沼澤開始結冰,冷一點的地方,大雪覆蓋了整個平原和森林。可是霜地、冰
川、雪原上,風捲雲滾的大江大海上,是人類的大移動:
葫蘆島的碼頭,停泊著四十四艘運輸艦,十四萬國軍官兵正在登艦,撤出
東北。
八千多個山東的中學生,正在不同的火車站裡等車、上車,在奔馳的火車
裡趕向南方,在很多大大小小的碼頭上焦急地等船。
當南陽這五千多個中學的孩子在雪地裡跋涉、涉冰水過河的時候,徐州戰
場上,幾十萬國軍在雪地裡被包圍,彈盡援絕,連戰馬的骨頭都重新挖出來
吃。
一九四八年冬天,進攻的部隊在急行軍、在追趕、在抄包、在衝鋒;撤退
的部隊在急行軍、在繞路、在對抗、在奔跑。大戰場上,幾十萬人對幾十萬
人;小戰場上,幾萬人對幾萬人。戰場的外圍,城市到城市之間的路上,擁擠
的車隊和洶湧的難民,壅塞於道。
河南這五千多個學生,每走到一個有車站的點,就會失去一部分學生。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11 110
18
永州之野產異蛇
南下北上。一上車就是一輩子。
一個叫馬淑玲的女生,穿過了整個湖北省,到了湖南的津市,卻下定決心
不走了,她要回家。脫離大隊時,留下一直帶在身上的︽古文觀止︾,給趙連
發做紀念。
跋涉到了衡陽,十六所中學聯合起來,和衡陽的學校合併成立﹁豫衡聯
中﹂,繼續讀書繼續走。
一九四九年三月八日,終於在湖南西南的零陵安頓下來。零陵,就是古時
的永州。
柳宗元被流放永州是公元八○五年秋天;一九四九年秋天,自河南歷盡艱
辛流亡到這裡的四、五千個孩子,一部分,就被安頓在柳子廟裡頭。柳子廟是
北宋仁宗在一○五六年,為了紀念柳宗元而建的。
和山東的孩子們一樣,背包一放下,學生就開始升旗、唱國歌、讀書、聽
課。馬淑玲留下的︽古文觀止︾,變成顛沛流離中的珍貴教材。卷九﹁唐宋
文﹂第一位作者,就是柳宗元。學生在有風吹來的長廊下朗讀柳司馬的﹁捕蛇
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皆死。
然後老師一句一句解釋:永州鄉間以捕捉毒蛇為生的人,寧可死於毒蛇而
不願死於國家的錯誤政策,柳宗元用寓言來演繹孔子的﹁苛政猛於虎﹂。
十七歲的 弦也坐在廊下跟著老師念書,柳宗元告訴他,公元八百年時,
人民過的日子就是顛沛流離、十室九空的:
⋯⋯號呼而轉徙,餓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
而死者,相藉也。
六十年之後,當 弦跟我細說這段蒼茫少年事的時候,他的眼淚簌簌流個
不停。
永州,也是個命運轉彎的車站。 弦在這裡,脫隊了,走上另一條軌道。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13 112
19
向前三步走
19
向前三步走
龍:流亡學生究竟是怎麼回事?
 : 其實流亡學生的設計遠在抗戰的時候就有了,當時教育部有一個計畫,
幾個中學編在一起就叫聯中,大學就叫聯大,所以聯大不只一個西南聯
大,只是西南聯大最有名。在抗戰的時候,聯大、聯中是很成功的,很
有韌性的,它讓自己的民族在戰爭中教育不終止照常運作,相當成功。
很多聯合高中非常優秀,孩子們一邊流亡一邊念書,培養了很多人。
龍:內戰就不同了吧?誰願意自己的孩子離鄉背井啊?
 : 對,內戰以後,政府還想用抗戰這個辦法讓學生離開,但響應的就不
多,因為那時候大家認為貪污腐敗的中央政府快完了,新興的政治勢力
開始了,小孩子不懂事,你們跑到南方去幹什麼,太可笑了。所以只有
河南豫衡聯中跟山東的一個聯中出來;我們到湖南的時候,湖南人也
說,你們瞎跑什麼,往哪裡跑?
龍:河南人願意離開,是因為那時已經知道共產黨的土改厲害?
 : 我們河南人,特別是豫西這一帶的人對共產黨沒什麼好印象。那時候已
經開始清算鬥爭,把富人抓了以後放在火上烤,冬天的時候放在池塘裡
冰。
龍: 那時大部分的知識分子是左傾的,因為國民黨腐敗,為什麼南陽中學的老
師們不呢?
 : 豫衡中學很多老師比較老派,北大清華出身的,思想比較成熟,不跟新
潮流起舞的那種。共產黨在那時代是很時髦的、很新穎的、很有魅力
的,但是在南陽教育界有些老先生不相信這個事情。
龍: 五千個學生跟著校長老師亡命千里。現在說起來不可思議。到陽明
山遠足都得要家長簽書面同意呢,還要做意外保險。學生跟老師關
係特別緊密是嗎?
 : 對。老師帶著學生母雞帶小雞一路跑,都沒有跑散,因為師生之間
的感情非常深厚。跟著老師走,家長很放心。孩子很多本來就是住
校,老師晚上拿著燈籠去查舖,一個一個小娃都睡在那裡,老師才
去睡覺,那真的是像父兄一樣。
龍: 說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那一天。我猜,你沒有悲傷,覺得要去
遠足了還挺高興的,對嗎?
 : 那一天,我永遠不會忘記。孩子什麼都不懂,就覺得好玩、高興,
我們就在城裡面像喪家之犬在城
邊上逛,忽然看到城牆上貼了一
個招帖上寫「有志氣、有血性的
青年到台灣去!」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15 114
19
向前三步走
覺得不用做功課了。出南陽城時,我媽媽烙了一些油餅,跟著我們
到城牆邊上,我們馬上就要開拔了嘛,鄉下的孩子最不好意思的就
是爸爸媽媽讓同學看到。覺得爸爸媽媽好土,同學看到不好意思。
龍:現在也一樣啊,我兒子都不願意我被看到,他覺得丟臉。
 : 我母親拿個油餅塞我背包上,背包裡主要是個棉被,棉被捲啊捲,然後
背包的下面放一雙鞋子,鞋子挨底,背包也不會太濕掉或是太髒。我媽
媽就把油餅放在我的背包上面,然後我們就開拔了。
龍:沒有回頭看她?
 :⋯⋯就走了,沒有回頭。
龍 : 你媽到街頭找你,街上五千個孩子,還有撤退的部隊、傷兵,一團亂,
你媽竟然找到你⋯⋯
 :對啊,找到了,還拿著油餅。
龍:那時還沒學﹁訣別﹂二字吧?
 : 我不知道離別的意義是什麼,不知道訣別的意義是什麼,不回頭、搖搖
晃晃一個小蹦豆就跟學校的隊伍出城走了,我爹也在,我也沒跟他打招
呼。
龍:你是獨生子?
 : 對。後來走到了襄樊,爸爸還託人來送了一雙襪子給我。你知道那時候
北方鄉下都不穿線襪的,線襪我們叫洋襪子,都是布縫的襪子。以後我
沒有再接到他們任何消息,我再回去已經是四十二年以後了。
龍:爸媽什麼時候過世?
 : 音訊全無啊。我上月就是到青海去找我父親的墓,沒有找到,他死在青
海勞改營。我媽媽是死在家鄉,我媽媽在兒子生死不明、丈夫生死不明
的情況下熬了好幾年,連病帶餓死在我家鄉。
龍:一直都沒通過信?
 : 沒有通過信,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說,如果你寫一封信會為家人帶來大
禍害。當時我也沒有香港關係,就是小兵嘛,軍中也不希望你通信,保
防人員會以為你是匪諜。
龍:父親為什麼去了青海?你什麼時候知道他的下落?
 : 我是前兩個月才知道真相的。父親做過副鄉長,所以就被弄到青海勞改
營,算反革命,他們告訴我,當時有三十萬人被運去青海。沒有食物、
沒有衣服和醫藥,很慘。
龍:那媽媽的處境呢?
 : 我媽媽就在村子裡,好像也有個臂章,就是有罪的那種。我媽媽死前告
一九五四年的瘂弦。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17 116
19
向前三步走
訴她一起做針線活的四娘說,﹁我是想我兒子想死的,我兒子回來你告訴
他,我是想他想死的!﹂
龍: ⋯⋯別難過, 弦,我們回到逃難圖吧。你們從河南走到了湖南,冬天,
起碼一千公里。
 : 你看過電影﹁齊瓦哥醫生﹂沒有?大雪原上人群一直走到天邊就是那種
感覺。
龍:有沒有孩子在半途受不了死掉的?
 : 有,有死在路上的,有的是走失了沒有跟上大隊就沒再看到他了。有人
也許是老師把他帶回去了,不知道。但是到了零陵的時候,我們還有好
幾千人。然後老師就開始上課了,門廊下風很大,真的是﹁風簷展書
讀﹂。
龍:你怎麼會離開呢?
 : 我們一起玩的這群同學中,有一個人說他看過一篇文章講台灣的,說台
灣是東方瑞士,說那邊的甘蔗就像碗口那麼粗,他說台灣的漁民不用結
網,也不需釣具,只要把船開到海上去,在船上放盞燈,魚就自己蹦到
船上,漁民就在旁邊喝酒拉胡琴,等到船上蹦得差不多了,載滿船魚回
去。
   有一次我們已經半飢餓狀態很久了,根本沒有吃飽過,然後學校風雨飄搖
還說要到廣西去。還沒有開拔之前,我們就在城裡面像喪家之犬在城邊上
逛,忽然看到城牆上貼了一個招帖上寫﹁有志氣、有血性的青年到台灣
去﹂,孫立人搞的,下面還接三個驚嘆號。說是什麼軍官班要招生,訓練
三個月少尉任用,其實我們也走投無路了,我們就去了。
   報名的時候出來一個說河南話的老鄉,我們鄉下孩子聽到他說河南話,心
想這個人一定不是壞人。那個人說,﹁吃飯了吃飯了﹂,煮了一大鍋豬肉
給我們吃。我們總有大半年沒有吃過肉了。吃完肉後大家我看你、你看
我,就說那就報名吧!一個禮拜就走了。
龍: 你弦就為了一鍋肉去當了兵,不是為了愛國啊?報了名,有沒有跟老師
商量?
 : 老師說的不聽了。我還想著吃肉的時候,他們說台灣有多好。說台灣那
個地方四季如春,臘月天還可以吃到西瓜,每個人到那兒以後發一床美
國軍毯,美國的喔,到了假日的時候可以把美國軍毯鋪在草地上野餐,
他說還發一件軟玻璃的雨衣,穿上以後裡邊的衣服還看得見,天晴了還
可以摺好放在背包了。想到這些,去台灣的心就更堅決了。
   一個星期後我們就已經到了廣州。那是一九四九年八月。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19 118
19
向前三步走
龍: 八月,那幾千個河南出來的同學,馬上就要走上另一條路,你卻半途﹁下
車﹂了。好,到了廣州。
 : 在廣州第一次看電影,片子叫﹁中國之抗戰﹂,覺得很不習慣,怎麼一個
人頭一下子很大,一下子很小。
龍:也在廣州黃埔碼頭上的船?
 : 對。船上沒床舖,所有的兵都坐在艙面上,太陽就那麼一直曬著,我們
喝水就在船機旁邊用茶缸接機器漏下來的滴水喝。坐著坐著,就暈睡過
去了,忽然聽到有人大喊﹁台灣到了﹂,一陣騷動,遠遠看到高雄的山,
還有燈,愈來愈清晰。
   下了地,看到有很多賣香蕉的小販,有同學有錢要買,人家給他黃的他不
要,他說綠色的比較新鮮。然後就看到有些人在吃一種很燙的東西,放在
嘴巴裡又拿出來,冒煙,叫做冰棒,冒著煙,覺得很奇怪,怎麼回事,這
麼大熱天吃這麼燙的東西。
龍:北方土包子。這時還沒自覺已經當﹁兵﹂了?
 : 接下來,帶我們的那些人,態度就不太對了,﹁站好站好!﹂﹁排隊排
隊!﹂已經到台灣了,那種笑面的就不太對勁兒了,到了鳳山五塊厝以
後,有一個通信連的連長,也說河南話,說﹁你們如果認為自己說話還
清楚,打電話人家聽得懂的人,請向前三步走﹂,他要為通信連選兵,通
信連的兵講電話要說得清楚。而實際上他是想找一批河南青年,因為他
是河南人,要找同鄉到他連上去,他又不能講﹁河南人向前三步走﹂
嘛。
龍:那你有沒有﹁向前三步走﹂呢?
 : 我和幾位河南同學一起向前三步走,於是我們就被帶開,換了軍裝,每
人發一支沒子彈的步槍,從這天起,我就成了通信連的﹁上等兵﹂了。
龍:那﹁軟玻璃﹂雨衣究竟發了沒?
 : 發了,但是我們很快就發現,那魚市場裡殺魚的也都穿著啊,就塑膠雨
衣嘛。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21 120
20
十萬大山
20
十萬大山
長沙的國軍將領程潛和陳明仁決定不再和解放軍繼續戰鬥的時候,黃杰接
下第一兵團的指揮權,是臨危授命。接到命令時,湧上心頭的是少年時讀諸葛
亮﹁出師表﹂的兩句話:﹁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為難之間﹂。那是一九四
九年八月初,林彪所轄的兩個軍,已經打到衡陽附近,到八月下旬,整個華中
戰場,解放軍集結了十九個軍,五十五萬人,分三路向西南進攻。
西南,就是永州所在。在那裡,風簷下讀書的孩子們也愈來愈不安。
黃杰的國軍以寡敵眾,一路慘烈應戰,一路潰敗後撤,犧牲慘重;十月十
一日,黃杰得到白崇禧的電令,多個據點被解放軍佔領,國軍兵力需重新部
署,同一天,豫衡中學則接到教育部的急電,立即遷校。
永州滂沱大雨,滿地泥濘,又是寒冬,孩子們拎起了背包,和去年離開南
陽城的情景一樣,只是這回,既沒有哽咽不捨的父母,也不再有遠足的天真。
學生分兩批,冒著風雨步行到湖南和廣西的交界,第一批通過了黃沙河,
第二批要通過時,黃沙河已經被解放軍佔領。
五千多個孩子,到達廣西的,剩下一半。這一半,坐火車、爬車頂、過山
洞,又失去一些人;到一個城鎮,碰到土共燒殺,四處奔逃,再少掉幾百;重
新整隊出發時,又失散幾個學校;驚恐不已到達一個叫金城江的小車站,五千
多人的聯中已經像一串摔斷在地上的珠鍊,珠子滾落不見。槍聲中還手牽手在
一起的孩子與老師,夾雜在逃難的人潮、無人照顧的傷兵群、拋錨的卡車戰
車、沿路丟棄的軍用物資行列中,不知道何去何從。
這時,在金城江這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車站,學生的命運就和國軍士兵
的命運匯合成一股了。九十七軍二四六團剛好路過,願意護著學生往前走。
士兵和學生,還有成千上萬的難民,到了遷江,後面追兵砲聲隆隆,前面
急湍江水滾滾。工兵搶建浮橋——用空的汽油桶綁在一起,上面放木板。先讓
軍隊的騾馬輜重過河,再讓軍隊和學生過橋。橋的兩端,滿坑滿谷的人。
等候過江的軍用汽車,排起來十公里長,分批渡河,一小時只能通過四
輛,而追兵已至。於是黃杰下令,除了器械及醫療藥品的車過江,所有軍用物
資一律放火燒毀,避免為敵所用。
豫衡中學的孩子們在遷江岸上看見的,是烈火灼日、惡煙滾滾,爆炸聲驚
天動地。這種鏡頭,在逃難中,不斷發生。雲南的二十六軍殘部撤到紅河岸要
過河時,浮橋被槍砲擊斷,幾萬個士兵,身上還背著器械,淹死在怒濤洶湧的
紅河水裡。19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23 122
20
十萬大山
在潰退中,學生跟著黃杰的部隊被砲火逼
進了中越邊境的﹁十萬大山﹂。
﹁十萬大山﹂有數十萬大大小小的山,如雄
獅擋關, 一字排開, 形成難以跨越的天然國
界。原始叢林,瘴癘蔓延,濃密處,陽光射不
進來。混亂中大家開始攀爬主峰姑姆山,翻過
山嶺,就是越南。黃杰的兵團在前面砍荊棘開
路,二四六團的士兵在後面掩護,中間夾著孩
子們,疾疾行走。槍聲突然大作,追兵的砲火
射來,天崩地裂,戰馬驚起,衝入山谷,被火
炸裂的斷腳斷手像曬衣服一樣掛在雜亂的樹枝
上。砲火交織、血噴得滿面,孩子在破碎的屍
體中亂竄,這是十萬大山藏著毒蛇猛獸的原始
叢林。追兵逼近來滿山搜索時,難民躲在山凹
中,學生看見,有母親摀住幼兒的嘴,怕他出
聲。再站起來的時候,孩子已窒息而死。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三日,黃杰帶領著三
萬多國軍士兵,從叢林中走到了中越邊境的隘店關卡,跟越南的法國將領取得
﹁假道入越,轉回台灣﹂的協議:
同意分為五百人一組,在指定地點將武器交付封存,由法方護送至
碼頭。關於所經路線,由法軍負責一切安全,我方保證軍紀嚴明,並
由我方軍官帶隊。20
協議達成以後,黃杰率著國軍官兵走在隘店的街上,一步步往國境關卡走
去,他一再地回頭遠望隘店這邊的山——十萬大山,多少官兵死在山溝裡,殘
破的屍體還掛在猙獰的樹杈上,指揮官的心情,揉雜著慚愧、不捨,更有孤軍
深不見底的悲憤。
出了關卡,部隊五百人一組,進入越南國境。這些士兵已經經歷過的,很
難跟別人說明白。連續五個月的肉搏前線,一路上的生死交關,搶灘過江、越
嶺翻山,在身邊犧牲的弟兄沒法埋葬,在遠方思念的家人無能慰藉。斷了補
給,他們滿面風霜、一身煙塵。他們已經極度疲憊,但是為了國家體面,還是
努力挺胸,維持行列的整齊。
三萬個部隊後頭,還有很長一列斷了手、截了腿、削了臉、滿頭包著白紗
亂葬崗,營養不良,疾病流傳,一病就死,每天抬出去十幾個屍體。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25 124
21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布的傷兵、抱著嬰兒無奶可餵的年輕眷屬、步履不穩的難民。當然,還有驚嚇
不已的中學孩子們。
從南陽出發的五千個孩子,一年後抵達越南邊境的,剩下不到三百人。
沒有想到的是,交出武器之後,這三萬多人被法國人直接送進了鐵絲網圍
著的集中營,一關,就是三年半。
集中營在越北蒙陽一個大煤礦區的空地上,沒有一個遮雨的草棚。三、四
萬人,包括老人和小孩,被丟棄在那裡,從盤古開天開始,上山砍柴、鑽木取
火。蒙陽對面的山坡,不到半年時間,已經出現大片亂葬崗,營養不良、疾病
流傳,一病就死,每天抬出去十幾個屍體,天氣很快就開始熱起來,屍體的臭
味一陣一陣傳來,令人暈眩。
21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有時候,在最悲壯的事情發生時,你六十年後最記得的,反而是——聽起
來如芝麻蒜皮的小事。
退休以前在榮民工程處負責資料的陳麾東,跟著部隊進入越南時,才十一
歲。這十一歲的小男孩,注意到,法國人沿著中越邊境滿插法國國旗來標示國
界。三萬國軍過關卡時,法國軍官指揮著國軍,身上的武器全部卸下,步槍一
堆,輕機關槍一堆,手榴彈另外一堆。
在這個時候,突然輪到一整個軍樂隊要過卡了;他們身上背的、抱的、拿
的,是大鼓小鼓、大小喇叭、大號小號⋯⋯這軍樂隊也在戰場上跑了一千公
里,翻過十萬大山。
一個樂手正要卸下他巨大的法國號,只是不知他的法國號應該屬於步槍、
機關槍,還是手榴彈的那一堆,正在猶豫,那個一直在旁監督繳械的法國軍官
一步踏上前來,指著樂器,說,﹁這不是武器,可以帶走。﹂
一個完整的軍樂隊,帶著他們所有的鼓、號、喇叭,就穿過了關卡,進了
越南。此後的三年半裡,集中營內國歌照唱、進行曲照奏、激勵士氣的歌聲不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27 126
21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斷,這個軍樂隊在亂世中維持禮樂。
小小的陳麾東後來雖然受苦受難,但是他不怨恨法國人。
禮讓軍樂隊進入越南的那個片刻的決定和動作,在他心中留下
了無法忘懷的一種價值意識:那是文明,那是教養。從戰爭的
地獄中走出來,一個法國號,像是天使手中最溫柔的武器。
以後在鐵絲網圈裡生活的三年半,國軍胼手胝足建起了房
舍,技術一成熟,就用木頭和茅草在金蘭灣營區建築了一個
﹁宏偉﹂的﹁中山堂﹂,各種戲曲的表演,在裡頭﹁盛大公
演﹂。
你絕對不會想到,在每天靠配糧、四面站衛兵的收容營
裡,還有人會認認真真地成立劇團。河南出來的豫劇演員跟著
國軍流離到越南,在富國島暫時安頓下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設﹁中洲豫
劇團﹂,用最克難的方法,表演給患難同胞看。一九五三年三萬國軍被送回台
灣,中洲豫劇團繼續發展,培養了王海玲這樣一代又一代的藝人,就是今天台
灣豫劇團的薪火傳遞者。
還記得那本︽古文觀止︾嗎?十七歲的馬淑玲在湖南津市留給趙連發同學
的書,被趙連發一路帶到永州柳子廟,一路帶進十萬大山,一路帶進越南集中
營。三百個師生和從前五千個師生一樣,坐下來就讀書。在沒水沒電的越南煤
礦區空地上開學,這本從河南南陽帶出來的︽古文觀止︾,成為唯一的教材。
校長張子靜要全校學生分頁相互抄寫,人手一份,然後嚴格要求:每個人背下
三十篇。
有一次,夜裡營房失火,一團驚慌中,學生們看見校長從草屋裡急急奔出
來,懷裡只抱著一個東西,就是那個海外孤本︽古文觀止︾——他還穿著睡
衣,赤著腳。
這些河南的孩子們,在永州柳子廟時,讀的是書裡柳宗元文章,現在在異
國異鄉的寂寞蠻荒裡,雖然晚上睡覺的稻草墊一翻開就有潮濕的蛆在蠕動,白
天,他們卻坐在地上跟著老師朗誦: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
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從烏坵採訪反共救國軍飛回台北的航程上,和陸軍司令楊天嘯比鄰而坐。
我已經習慣要問人祖宗三代的出處了,於是探詢他的出生地,他謙抑微笑答
我一驚:這位上將,
是越南富國島鐵絲網
裡頭出生的小孩?
(左下角的孩子,是
陸軍司令楊天嘯)
六十年後,《古文觀止》雙手奉還。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29 128
21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道:﹁越南,富國島。﹂
我吃了一驚:這位上將,是富國島鐵絲網裡頭出生的小孩?
我很快找到楊上將的父親,追問細節。
楊景龍,是當年九十七軍的一位營長;九十七軍的二四六團,就是在金城
江車站慨然允諾帶著豫衡聯中的孩子們繼續南逃的部隊。從長沙出發時,九十
七軍有完整的六萬人,邊戰邊走到了中越邊境時,楊營長身邊只剩下一百多
人。妻子懷著身孕,還帶著兩個孩子,已經失散。一家人的偶然團聚,是在越
南的集中營裡。
鐵絲網裡頭的孤軍,三年半的屈辱和艱苦,在這樣風雨動盪中出生的一個
嬰兒,六十年後,變成中華民國國軍的陸軍最高統帥——這個民族和個人的劇
本,究竟怎麼寫的啊?
一九五三年六月十日,中、法、美的國際交涉終於有了結果,因內戰而孤
懸海外三年半的國軍、難民、學生,在海防港搭上了軍艦,八天以後,在高雄
港上了岸。
兩百零八個豫衡聯中的學生,其中還包括後來寫了︽野鴿子的黃昏︾的王
尚義,在高雄港落地,然後被送到員林實驗中學入學。
在台灣員林,河南南陽的孩子們,和山東各地的孩子們,跨過大江大海驚
濤駭浪,終於走到一起來了。陸陸續續地,更多的少年們來到這裡:香港的、
澳門的、緬甸的、舟山群島的、大陳島的⋯⋯內戰中被機器﹁絞﹂出來的多股
殘軍、孤軍和整批撤出或零散逃出的難民,以及他們的孩子們,如涓涓細流,
慢慢都匯入了員林實驗中學。
我偶然看見新聞,國防部長陳肇敏去了豫衡中學六十週年的同學會,心
想,慢點,陳肇敏不是個道地的南台灣孩子嗎?怎麼會是那個學校的學生?從
香港打電話問他,他笑說,是的,因為家住得近,他就去上了那個學校,所以
是在那樣一個多難興邦、帶點﹁孤臣孽子﹂的濃厚歷史情感中長大的沒錯。
﹁否則,﹂他說,﹁我一個草地小孩怎會去投考空軍官校呢?﹂
有些軌跡,不知怎麼最後會自己﹁圓﹂起來。三十年後,從火災中抱著
︽古文觀止︾赤腳往外跑的張子靜校長,在台灣將書親手奉還當年的少年學生
趙連發,說,﹁將來兩岸開放後,你回老家時,把書帶回去給馬淑玲,告訴
她,校長代表全校師生向她表示謝意。﹂校長流下了眼淚。21
六十年後,趙連發真的回到了河南,找到了馬淑玲,一本︽古文觀止︾,
雙手奉還。
完整的一本書,沒少一頁,只是那書紙,都黃了。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31 130
22
魔鬼山上
22
魔鬼山上
香港人不太談自己的來歷。如果台灣人在一個晚餐桌上,閒聊時還可能偶
爾提及﹁我爸是民國三十八年從青島過來﹂這樣的話題,因而透露了自己的出
處,香港人很可能彼此在一個辦公室同事三十年,不知道彼此都是寧波人,會
說上海話,而且都是一九四九年五月前後抱在媽媽懷裡過了羅湖口岸的。
他們工作的壓力太大,工作的時間太長,現實的滾動速度太快,每個人,
都在當下的軌道上專心一意地拚搏向前。經濟的成就、專業的高標準、現代化
的領先,是靠一種力爭上游的拚搏意志得到的。
粵文化生命力強韌,像海洋裡的漩渦一樣有巨大的吸力和同化力,一九四
九年流過來的百萬人潮,一過口岸,就進入這個文化和語言的大吸器、大熔爐
裡。無法融入的,或者設法離開,或者就被淘汰。融入的,六十年後,你完全
看不出他是一九四九的遷徙者。
於是,從外面看起來,七百萬香港人,就是一個整體,都是說廣州話的香
港人。
你要跟他們坐下來,一個一個幾近不禮貌地打破沙鍋問到底,才赫然發
民福電船運送麵包過來,汽笛一響,調景嶺赤腳的孩子們就飛奔到碼頭上,興奮地喊著「麵包船來了!麵
包船來了!」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33 132
22
魔鬼山上
現,原來每一個香港人都深藏著一個身世的故事;很多、很多的故事,都來自
江海動盪的一九四九。
戰火像一團一團燃燒彈一樣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上炸開,從東北、山東到河
南,一片焦土,幾千萬的難民流離於途中,香港,自然成為一個生命閥。北方
每爆發一波戰爭,香港就湧進一波難民,一波一波進來。一九四九年的上環,
西營盤一帶,九龍的鑽石山一帶,滿街都是露宿的難民。
一九四五年日本人撤走時,香港剩下六十萬人,一百萬人避難離去;一九
五一年,島上已經有了兩百零七萬。22那突然冒出來的,一部分固然是逃避日
本人的如今回籠,一部分,卻是國共內戰的新難民,有上海紗廠的大老闆,把
整個工廠的工人都帶了來;有國民政府中曾經身任要職的高官、國軍中曾經是
抗日英雄的將領和軍官,有地方政府的縣長、局長和大學的校長,有不願意繼
續跟蔣介石去台灣的立法委員、國大代表,有媒體主筆、學界泰斗、作家和藝
術家,有知識界的清流,有高僧大儒,有神父和修女。然而更多的,當然是無
家可歸、流離失所的普通人,攜兒帶女,還有成千上萬的傷兵,在某一次戰役
中變成殘廢。
那是一個多麼熟悉的情景:斷了腿的傷兵,腋下拄著柺杖,衣服骯髒,獨
自站立在陌生的街頭,不知往哪裡去;很多,還是少年。
救急救難的東華醫院出面收容難民,消息一傳開來,闖過了羅湖的人,潮
水一般湧到東華。一九四九年冬天,也就是黃杰的殘部和豫衡聯中的孩子們被
逼進十萬大山和越南邊境的時候,東華醫院開始照顧難民。半年之內,收容了
八千兩百多人,其中殘廢的人佔極高的比例,將近兩千。23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剛好是韓戰爆發後的一天,七千個難民被送到
吊頸嶺。極有效率的港府,一天之內全部運送完畢。
吊頸嶺在九龍半島的東端﹁魔鬼山﹂的一片荒涼山坡上。這個無人的荒
地,有一個廢棄的麵粉廠;一九○五年,加拿大籍的香港公務員倫尼,買下了
這片荒地,建了一個麵粉廠,沒想到三年之後破產,倫尼就用繩子吊著自己的
脖子,綁上巨石,然後還跳海。工廠所有的機器被債權人搬走,原來運貨的小
碼頭荒廢,山坡上的廠房逐漸變成猙獰的廢墟,從此以後,魔鬼山本來叫﹁倫
尼麵粉廠﹂的這片山坡,就被稱為﹁吊頸嶺﹂。
港府聰明的公務員,將﹁吊頸嶺﹂正式改名為﹁調景嶺﹂。
七千個人只是登記領飯票的,其實還有沒登記的五、六千人,最高峰時,
近兩萬人住在調景嶺營區內,包括八百個孩子。國軍和眷屬大概佔一半以上,
湖南和廣東籍的最多,但是也有來自青海、西康、甘肅和熱河省的,東北的傷
兵和難民也不少。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35 134
22
魔鬼山上
這是一個沒水沒電沒路的荒山,一切從頭開始。港府已經在山坡上築構了
上千個A字形油紙棚,一個棚住四個人;三十個大葵棚,分婦女組、醫務組、
平劇社、自治糾察隊等等單位進駐,一個大葵棚容納七十個人。社會局供給難
民的配額是每天每人白米十八盎司、肉和魚二盎司、青菜八盎司、腐乳或鹹魚
二盎司。每隔一天,民福電船運送麵包過來,汽笛一響,赤腳的孩子們就飛奔
到碼頭上,興奮地喊著﹁麵包船來了!麵包船來了!﹂
大人則十人一組,每天兩次,排隊去領飯。飯領回來,坐下來同吃的卻有
十四、五個人,那沒有飯票的,也是同鄉同學同是天涯淪落,難民互相扶持。
和一般難民營不一樣,調景嶺難民裡頭,真正的臥虎藏龍。隨便看過去,
在山路上扛著一袋麵粉正迎面走下來的,可能就是個﹁營長﹂。譬如一九二○
年出生在廣東增城的陳寶善。
寶善十八歲讀高中時,日本人已經快要打到廣州了,不顧父親的反對,毅
然決然去報考中央陸軍官校,考取了,跟其他幾個同學從廣州沿著溪谷,翻山
越嶺,一路徒步,足足走了兩個多月,走到貴州獨山。到了獨山之後,這滿腔
報國熱情的青年人才發現,報國的開始就是在荒山裡建營房。上山伐木,從山
上把巨大的木頭扛下來,蓋教室、宿舍。沒有米,他們就走三十公里的山路,
去扛米,如同勞役營一樣的艱苦。一九四二年,堅持下來的寶善成為正式的軍
校十七期畢業生。蔣委員長發給每一個畢業生一把劍,上面寫著﹁成功成仁﹂
四個字。
陳寶善開始和日軍作戰,在槍林彈雨中實踐他的愛國抱負。抗日戰爭之
後,國共內戰爆發,他從山東的戰場打到徐蚌會戰。碾庄被包圍時,天寒地
凍,傷兵遍野,他自己也受傷了。
這就是五十五萬國軍被﹁殲滅﹂的戰役。陳寶善帶著傷,輾轉到南京,然
後是廣州,最後是香港。在調景嶺,那麼多年之後,他還會跟你說:
這幾十年來,我一幕幕回想,真是作夢也沒想到,我們會落敗到
這種程度!我們在徐蚌會戰以前一直都沒打敗仗的⋯⋯他們的訓練不
如我們,補給也不好。我輕視他們,我會以一個營打他們的一個兵團
二萬多人⋯⋯我們仗打得很好,為什麼會跑到香港來呢?我能說出的
原因是,軍心變了。不然怎會垮得這麼厲害呢?24
一九四九,在華東醫院和調景嶺,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兩次,難民排隊領
飯,你可能看見陳寶善在行列裡,他二十九歲,眉宇間有股掩藏不住的英氣,
但是神情抑鬱;如果你不細心,你就不會想到,他曾經懷抱著多麼大的熱情,
把自己奉獻給他的信念:國家。
137
23
山巖巖,海深深
23
山巖巖,海深深
調景嶺外頭,香港的街上,每年湧進來二十萬人。難民潮裡,有很多、很
多的孩子和少年。
蒙古族的席慕蓉在灣仔上小學,多年以後,像古時候的詞,有水井的地方
就有人唱,她的詩,在華文世界裡到處被人傳誦。人們問她,你的古典詩的基
礎在哪裡形成?她不直接答覆你,只是淡淡地說,她在香港讀小學的時候,老
師就教會了她背誦整首白居易的﹁琵琶行﹂。她不會講廣東話,但是六十年以
後,她還可以用漂亮的廣東話把﹁琵琶行﹂一字不漏地背出來。
白崇禧兵退海南島之前,十二歲的白先勇已經被送到九龍避難,文靜早熟
的白先勇上喇沙書院。原本沉浸在中國古典戲曲及文學的白先勇在香港第一次
接觸英文世界,也開啟了他對現代文學的興趣。一九三七年出生的中國孩子,
幼年和少年都是流離。他看過湘桂大撤退的火海,看過南京首都的上層生活,
看過上海的繁華與崩潰,如今看見一九四九的香港,看見戰爭的荒涼:﹁家裡
住著很多人,都是需要照顧的親戚和從前的部屬。大樓外面騎樓裡、走廊下,
全睡著人,街上也到處是難民。﹂ 25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39 138
23
山巖巖,海深深
一九五二年才到台灣,白先勇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先驅作家。
同一個時間裡,半歲的林百里被帶到香港。他在解放軍攻進上海前一個月
出生,營養極度不良。被母親抱在懷裡逃到新界,一家人租了大埔﹁將軍府﹂
宅院裡頭的佣人間,後面的弟弟妹妹陸續出生在這狹窄的石頭房裡。石頭房太
熱了,父親就在屋角裡種爬藤,藤的青葉蓋滿了屋頂。
﹁將軍府是誰的?﹂我問。
﹁翁照桓。﹂
我睜大了眼睛,﹁百里,你在大埔家的房東是翁照桓,一九三二年淞滬血
戰中發出第一槍的國軍旅長翁照桓?﹂
是的,林百里說,他還清晰記得小時候,翁將軍把他叫到面前,給他糖
果,摸摸他頭,要他努力讀書,將來好好報效國家。
林百里在一九四九年後難民充塞街頭的香港長大。父親和一百萬其他難民
一樣,艱難地維生,在中環的香港俱樂部做會計。俱樂部大廳掛著水晶吊燈、
鋪著華麗的地毯,白人紳士淑女從大門瀟灑地進出用餐,華人用旁邊的小門。
父親告誡他,﹁你不可以到前廳去,那個門,是白人走的。﹂
父親就在側門後面那個只能放下三張小桌的房間裡工作。為了兒子的前
途,父親讓長子百里跟在身邊。白天,百里去上學——搭天星小輪過海到尖沙
咀,然後改搭巴士到德明中學。大半的時候,為了節省那兩角錢的巴士車資,
十三歲的林百里寧可走路四十分鐘到學校。
晚上,父親看著百里做功課;夜靜了,就從辦公桌底下拉出兩張折疊行軍
床,在三張寫字桌之間勉強撐開,父子兩人就睡在那無法轉身的小房間裡。燈
一滅,香港俱樂部大廳水晶燈那華麗的光,就從門縫裡瀉進來一條細細的線。
這個一九四九年戰火中出生、流離中長大的孩子,六十年後,開創了全世
界最大的筆記電腦製造公司。
我問他,﹁十一、二歲的時候,住在香港俱樂
部的﹃後門﹄裡,不准進入前廳,一出門又總看見
中環光豔奪目的精品櫥窗,你有﹃難民小孩﹄的屈
辱或不平感嗎?﹂
﹁有屈辱感,尤其是看到白人和華人之間地位
的差別,所以我的民族情懷是很深的,但是看到美
麗的櫥窗,我沒有不平感,﹂林百里笑笑地說,
﹁我只有想:有一天,我要買得起它——如果我要
的話。﹂
父子兩人就睡在那無法轉身
的小房間裡。燈一滅,香港
俱樂部大廳水晶燈那華麗的
光,就從門縫裡瀉進來一條
線。(林百里和父親)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41 140
23
山巖巖,海深深
秦厚修是從澳門上岸的,海上很黑,大船在海上劇烈地搖晃,等小船過來
接駁;從大船踏上搖晃得更厲害的小船時,踩空了,差點摔進海裡。秦厚修帶
著一個還沒上小學的女兒,肚子裡還懷著一個,踏上澳門,馬上轉香港。丈夫
馬鶴凌在碼頭上焦急等候。
秦厚修得馬上找工作。她和親友合夥在青山道附近頂下了一爿洗衣店。然
後又在一九四九年新開張的大型遊樂園——荔園,找到一份工作:收門票。
荔園開張,是一九四九的香港大事,付港幣五角,可以入場,摩天輪、碰
碰車、哈哈鏡、遙遙船、過山車,還有一個香港唯一的真雪溜冰場。
﹁可是,應台你要知道,那時沒有票的,你丟錢進去,有一個閘門,我就
坐在閘門旁邊用腳踩一個控制,一踩,繳了錢的人就可以進來,每天就做這
個。一個月薪水三百塊錢,要養好多人。﹂秦厚修說。
荔園月薪三百塊?我想到,同一個時間點,錢穆創了新亞書院,自己的月
薪是兩百塊——現在我知道那是多麼微薄了。
﹁滿辛苦的,﹂我說,﹁馬媽媽,可是那時你肚子裡的孩子已經出生了,
你出來工作,誰管那吃奶的嬰兒呢?那時你先生也在找工作吧?﹂我問。
﹁家裡還有一個奶奶幫忙,還有姑爹,而且,逃出來的親戚那麼多,每天
都有人來借錢,他們也幫忙。﹂
厚修的孩子在東華三院之一的廣華醫院出生了,馬家唯一的男孩。
父親久久思索,在這樣的離亂不安中,對孩子如何期待?
他為孩子取名﹁英九﹂。
這孩子長大以後,成了中華民國總統。介紹自己的時候,他會笑說,我是
﹁大陸醞釀、台灣製造、香港交貨﹂。
﹁我也記得,﹂秦厚修說,﹁有一天馬爸爸說要去調景嶺,聽說救災總會
的人到那裡發救濟物資,結果回來了,也不過
發了幾塊肥皂吧?那時候,也有﹃第三勢力﹄
來找他,但是他沒去。﹂
﹁第三勢力﹂這個詞這麼順溜地從馬媽媽
嘴裡冒出來,讓我吃了一驚。很少人知道這是
什麼了,向來對政治沒興趣的她竟然記得。
一九四九年落腳在自由的香港,有很多關
心國是的知識分子,他們既無法接受共產黨的
意識型態,也不欣賞蔣介石的領導,這時美國
厚修的孩子在廣華醫院出生
了,馬家唯一的男孩。父親
久久思索,在這樣的離亂不
安中,對孩子如何期待?
(一歲的馬英九)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43 142
23
山巖巖,海深深
已經開始在亞洲做大規模的反共佈局,提供資源,於是一個名為﹁自由中國運
動﹂的﹁第三勢力﹂,就開始醞釀了。中情局結合流亡人士,有計畫地訓練獨
立於台灣之外的反共游擊隊。
調景嶺有很多年輕的國軍官兵,也有很多失學失業的青年,不管是為了生
活的基本維持,還是因為胸中懷抱著經國濟世的熱情,當他們聽說有個學校招
生培訓,為了建立一個美好的﹁自由中國﹂,很多人去了。
學校設在塞班島;﹁塞班﹂,是殘酷血戰的代名詞,在關島附近,面積比
香港島略小,戰前是日本領土。一九四四年美軍強攻塞班,日軍戰死三萬多
人,守將南雲忠一自殺。三萬居民中,兩萬多人死於戰火,另外四千多個老弱
婦孺跳懸崖自殺。
受訓的年輕人學習爆破橋梁、搶灘登陸、打陣地戰等,還有跳傘。在塞班
幹校訓練一年零兩個月以後,學員就被送回日本基地,最後的主要任務是:空
投大陸。四人一個空投小組,選擇的空投點通常是游擊隊員的家鄉。山東流亡
出來的,空投山東;湖南出來的,空投湖南,因為你必須對那個點的周遭環
境,瞭如指掌。
在港大的教授餐廳裡與蔣震閒聊一九四九——對於像他這樣從一九四九年
的艱辛中白手起家的人,我有一種特別的尊敬。不知聊到了哪裡,我隨意說,
﹁我發現關於香港的﹃第三勢力﹄的資料特別少,問了很多香港人,也問不出
個所以然來,好像誰都不知道似的。﹂然後我給自己加點咖啡。
蔣震接過去說,﹁是啊,自由中國運動。﹂
我嚇了一跳,咖啡壺在我手上懸在半空——會把﹁自由中國運動﹂這幾個
字這麼不經思索說出來的,歷史學者除外,我還是第一次碰到。
蔣先生知道內情?
他看著我吃驚的神情,笑了,說,﹁我就去了塞班島!﹂
蔣震是香港極受尊敬的實業家。一九二四年出生在山東河南交界的荷澤,
一個極為貧困的家庭。和千萬個與他同時代的愛國青年一樣,他也當了兵,從
山東一路打到廣州,部隊潰散,他就隨難民潮來到了香港。
所有的苦工,他都做過,在碼頭上扛重物、在紗廠裡打雜、在礦場裡挖
地。一九五八年,三十五歲的蔣震拿出僅有的兩百港幣,和朋友創設機器廠,
發明了全世界第一部十盎司螺絲直射注塑機,奠定了他的實業王國。為了回饋
鄉土,他又成立基金會,專門扶植中國大陸的工業人才培訓。
蔣震說,要從調景嶺說起,因為他也進了調景嶺難民營。
﹁啊⋯⋯﹂我看著他,﹁沒想到。那——您原來屬什麼部隊?打過什麼戰
役?﹂
一說「整編十一師」,一
說「南麻戰役」,我就知
道他真正經歷過了什麼。
(年輕的蔣震)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45 144
23
山巖巖,海深深
﹁整編十一師。打過很多仗,譬如南麻戰役。﹂
我看著這位極度樸實的靄靄長者,簡直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
一說﹁整編十一師﹂,一說﹁南麻戰役﹂,我就知道他真正經歷過了什
麼。我一時無法把﹁香港實業家蔣震﹂與胡璉將軍的彪悍十一師和可怕的南麻
血戰做連接。
一九四七年七月,整編十一師在山東南麻就地防守,廣設防禦工事,周圍
建築了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子母地堡,縱橫交錯。解放軍的名將陳毅和粟裕以五
倍於國軍的兵力主攻。激烈的砲火交織七天七夜,戰役結束之後,解放軍損失
慘重,宣稱一萬四千人陣亡,國軍方面則公布﹁殲滅﹂兩萬人,﹁生俘﹂三千
人,自己犧牲了九千人。這是粟裕少有的挫敗,從此役開始,解放軍嚴肅地檢
討應付國軍子母地堡的作戰策略。
南麻七天戰役結束,荒野中留下了三萬個青年人的屍體。
實業家蔣震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塞班島的結業學員在空投任務前,每人發配的裝備是:手槍、衝鋒槍、彈
藥、發報電台、足夠一月吃的乾糧、人民幣,然後就被飛機祕密地送到某一個
省的山區,跳下去。
有的人,降落傘沒打開,當場摔死。大部分的人,一落地就被當地的居民
給綁起來,送去槍斃。
我看看蔣震——他如果被空投到山東,怎會今天坐在我面前,後面是一片
美麗的維多利亞海景?
蔣震笑了,他看出我眼睛裡有一百個疑問。
﹁我一直以為﹃自由中國運動﹄是個愛國的運動,也不知道後面有美國中
情局,﹂他笑著說,﹁輪到我要被空投的時候,韓戰打完了,這個空投計畫,
也叫停了。我差一點點就上了飛機。﹂
啊⋯⋯原來韓戰還決定了蔣震的一生。
有一種人,愈是在風雨如晦的時候,心靈愈是寧靜。他能穿透所有的混亂
和顛倒,找到最核心的價值,然後就篤定地堅持。在大動盪、大離亂中,錢穆
流浪到香港,站在一九四九年的街頭,看見滿街都是露宿的、不知何去何從的
少年。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辦學,開創了新亞書院。
每晚從外面回到九龍深水埗的新亞書院克難破樓前,錢穆很難上樓,因為
騎樓下、樓階上,全是蜷著睡覺的人。新亞的青年學生,也蒙頭睡在走廊上。
在睡著的人與人之間,錢穆小心翼翼地尋找可以踩腳的空隙。
學生交不起學費,老師買不起食物,學生和老師就拚命寫稿掙錢。當時的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47 146
23
山巖巖,海深深
學生中,有一個特別聰穎沉著的,叫余英時。二○○六年得到美國克魯格人文
與社會終身成就獎時,余英時追憶一九四九年的新亞書院,特別記得,為了生
活,他自己十幾歲就開始寫稿,創辦新亞書院的恩師錢穆,也拚命寫稿,﹁龔
定庵所謂﹃著書都為稻粱謀﹄。﹂余英時笑說。26
每一個香港人都有一個故事。那輾轉流離的一代,自己歷盡艱辛,但總是
想方設法在動盪中找到一個給孩子避風遮雨的地方。
於是你就有像梁安妮這樣的發現。安妮是香港公關界
的﹁大姊大﹂,我問她的﹁來歷﹂;她能說的,不多,但
是,慢點,父親好像有一個日記本,我回去找找。
她找到了,手寫的,從出生到一九四九來港,是一個
完整的回顧和紀錄。安妮一夜讀完,無比地震動;父親過
世二十五年之後,她才知道父親的一生,他如何親身經歷
抗戰中的桂林大轟炸,他如何飛越喜馬拉雅山參與了中國
遠征軍的對日戰爭。
在香港,程介明這樣的孩子長大,成為有名的教育理
論專家,但是他清楚地記得﹁流離﹂的感覺。即使年紀很
小,他看得出父親在為養家掙扎,他記得,父親終於找到工作,第一天工資是
七分錢。房子每搬一次,他和弟弟就要換一個學校。而房子,總是愈搬愈小,
愈住愈遠,上學的路,愈走愈長。
我和程爸爸說話,談他的一九四九。老人家講到當年的艱辛,稍稍頓了一
下,說,﹁介明這孩子很小就懂事,很體貼。﹂
小孩子懂事、體貼,其實就是苦難讓人早熟的意思吧。程爸爸語氣中充滿
心疼。
上海出生的徐立之,記得一個小閣樓,在一個狹窄的﹁士多﹂︵store︶小
店鋪上面,全家人就擠在這樣一個無法動彈的閣樓裡。後來生活實在太困難
了,母親只好帶著小妹重新回到當初離開的大陸老家,因為那裡生活開支比較
小;相依為命的一家人,活生生被現實拆散。
立之的父親,在﹁保險公司上班﹂,其實就是﹁失業﹂的意思。
﹁那,父親本來做什麼呢?﹂我問立之。
他猶疑了一下,說,﹁原來家境極好,父親的毛筆小楷在浙江杭州很有
名,所以蔣介石一九四八年修的家譜是他親手抄寫的。﹂
我飛去加州,到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像小學生一樣坐在一群皓首窮經
四九年的香港,你可能在
街頭遇見踽踽獨行的錢
穆,你也可能在海邊,碰
見四歲的徐立之和爸爸在
海灘上玩沙。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48
的歷史學家後面,看剛剛開放的蔣介石一九四九年前後的日記。極端重視家譜
的蔣介石,在東北和徐蚌會戰最慘烈、國事蜩螗的時候,仍舊在日記中不斷追
蹤家譜修譜進度;徐立之父親的名字,真的在日記裡出現。
所以在四九年後的香港,你可能在九龍街頭遇見踽踽獨行的錢穆,你也可
能在淺水灣的海邊,碰見四歲的徐立之和爸爸在海灘上玩沙。再怎麼窮,水和
沙是上帝送的。這個﹁士多﹂小閣樓上長大的孩子,也上了錢穆創辦的新亞書
院,後來成為世界著名的分子遺傳學家,回到香港來,做了香港大學校長。
二○○九年了,上環老區還是有些小閣樓,就在狹窄的﹁士多﹂上;每次
經過,我還忍不住多看兩眼,想起錢穆在一九四九年為新亞書院所寫的校歌:
山巖巖,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
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
⋯⋯
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
亂離中,流浪裡,餓我體膚勞我精。
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
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
第 三 部
在一張地圖上,和你一起長大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51 150
24
我的名字叫台生
24
我的名字叫台生
我的名字裡有個﹁台﹂字,你知道,﹁台灣﹂的﹁台﹂。
我們華人凡是名字帶著地名的,它像個胎記一樣烙在你身上,洩漏你的底
細。當初給你命名的父母,只是單純地想以你的名字來紀念他們落腳,一不小
心生了你的地方,但是你長大以後,人們低頭一看你的名片,就知道:你不是
本地人,因為本地人,在這裡生生世世過日子,一切理所當然、不言而喻,沒
理由在這地方特別留個記號說,﹁來此一遊﹂。紀念你的出生地,就代表它是
一件超出原來軌道、不同尋常的事情。
在我的同輩人裡,你會碰到不少女孩叫﹁麗台﹂或﹁台麗﹂,不少男孩叫
﹁利台﹂或﹁台利﹂,更多的,就直接叫﹁台生﹂。這﹁台﹂字一亮出來,你
就猜出了他一半的身世:他的父母,多半是一九四九年中國內戰中,陸陸續續
流浪到這個島上的外地人。嬰兒的哭聲,聽起來像雨後水溝裡牛蛙的鳴聲。那
做父親的,把﹁台﹂字整整齊齊用黑墨寫在紅紙上,你可以想像那命名和寫字
的手,在一個勉強遮雨的陋屋裡,門外兵荒馬亂,一片倉皇,寫下﹁台﹂字,
既透露了一路顛沛流離的困頓,也表達了對暫時安定的渴求。
新生高架道路
民生東路一段
南京東路一段
民權東路一段 
長安東路一段
建國高架道路
復興北路
市民大道
農安街
五常街
錦州街
長春路
興安街
德惠街
慶城街
雙城街
合江街
遼寧街
伊通街
吉林路






民族東路
八德路二段
松江路
四平街
龍江路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53 152
24
我的名字叫台生
如果你在台北搭計程車,一定要留意一下司機的名字。有一回,碰見一個
﹁趙港生﹂。哎呀,﹁港生﹂,你怎麼會跑到台灣來開車呢?
只要你開口問,他就給你一個流離圖。港生的父母在一九四九的大動亂
中,從滇緬叢林裡走了一個禮拜不見天日的山路,流亡到香港,被香港政府送
到調景嶺難民營去,他就出生在荒山上那A字形蓋著油布的破棚裡,因此叫
﹁港生﹂,兩年以後來到台灣,弟弟出生了,就叫﹁台生﹂。
你知道香港影星成龍的本名是什麼嗎?如果我告訴你,他叫﹁陳港生﹂,
你可以猜到他身世的最初嗎?稍微打聽一下,你就會知道,他的父親房道龍,
在戰亂的一九四七年隻身離開了安徽和縣沈巷鎮的老家,留下了妻子兒女,輾
轉流離到香港,改名換姓之外,另外成立家庭,生下的男嬰取名﹁港生﹂。
和他安徽妻兒的那一邊,這是一個生離死別的悲劇,和成龍這一邊,這是
個患難興邦的傳奇。
今天我從台北的青島東路到太原路,碰到的司機,名牌上寫的是﹁問中
原﹂。
﹁問中原﹂?
飛力普,中原,是一個地區,指的是中國的核心腹地;它更是一個概念,
指的是中國的文化和統治政權。姓﹁問﹂名﹁中原﹂,激發的想像就是一個氣
勢萬千、躍馬中原的光復圖騰。他的父母是江蘇高郵人,在洪水般的人潮亂流
中擠上了船,渡海來到高雄,孩子在港口就落地了。取名﹁中原﹂,父母把重
新收復故土的悲壯期待,織進了小小孩兒的名字裡。
在台北街頭,你只要有一點好奇和放肆,開口敢問,一問就是一個波瀾湧
動的時代傳記。戰後這一代﹁台生﹂,你幾乎可以說,整個人就是一枚會走路
的私章,是一本半打開的歷史地理課本。
我這﹁台妹﹂所居住的這個城市,叫做﹁台北﹂,更絕了,它是一張大大
攤開的中國歷史地圖。地圖有多大?橫走十六公里,直走十七公里,就是一張
兩百七十二平方公里大的地圖。
為什麼稱它﹁歷史地圖﹂?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歐洲全圖,就是
一張﹁歷史地圖﹂,它裡頭的﹁奧匈帝國﹂,現在沒有了。台北城這張街道大
地圖上的中華民國,是一個時鐘停擺在一九四九年的歷史地圖。
你把街道圖打開,靠過來,跟我一起看:
以南北向的中山路、東西向的忠孝路畫出一個大的十字座標,分出上下左
右四大塊,那麼左上那一區的街道,都以中國地理上的西北城市為名,左下一
塊,就是中國的西南;右上那一區,是東北,右下,是東南。所以如果你熟悉
中國地理,找﹁成都路﹂、﹁貴陽路﹂、﹁柳州街﹂嗎?往西南去吧。找﹁吉林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55 154
24
我的名字叫台生
路﹂、﹁遼寧路﹂、﹁長春路﹂嗎?一定在東北角。要去寧波街、紹興路嗎?你
絕對不會往﹁西藏路﹂那頭去看。﹁涼州街﹂、﹁哈密街﹂、﹁蘭州路﹂、﹁迪
化街﹂,嘿,猜猜看他們在哪裡?
對國民黨的統治有反感的人,說,你看,打仗打敗了,逃到這個島上,便
掏空了本地人的記憶,把中國地名強加在台北城上,滿足自己﹁光復大陸﹂的
虛幻想像,既可笑又可惡。
我一直也以為統治者把台北變成一個中國地圖,是一九四九年的一個傷心
烙印。失去了實體的萬里江山,就把這海角一隅畫出個夢裡江山吧,每天在這
地圖上走來走去,相濡以沫,彼此取暖,也用來臥薪嘗膽,自勉自勵。
做了一點探索之後,我大吃一驚,哎呀,不是這樣的。你認為理所當然的
東西,竟然會錯。
原來國民政府在日本戰敗以後,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就頒佈了﹁台灣
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要求各個地方政府在兩個月內把紀念日本人
物、宣揚日本國威的街道名改正。學者還會提醒你,其實用﹁改名﹂來稱,是
錯的,因為日本人的都市規劃不用街名,只有街廓名,所以一九四五年光復以
後,台北的街名不是被﹁改名﹂,而是被﹁命名﹂。
新的命名的最高原則,就是要﹁發揚中華民族精神﹂。27
一九四七年,是一個上海來的建築師,叫鄭定邦,奉命為台北市的街道命
名。他拿出一張中國地圖來,浮貼在台北街道圖上,然後趴在上面把中國地圖
上的地名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一條一條畫在台北街道上。28
鄭定邦又是哪兒來的靈感呢?
不奇怪,因為上海的街道,就是用中國省分和都市來命名的;南北縱向用
省分,東西橫向用城市。河南路、江西路、浙江路、山東路會是直的,成都
路、福州路、北京路、延安路會是橫的。當然,也有一些例外。
把整個中國地圖套在上海街道上的這個﹁靈感﹂,又是哪裡來的呢?
那更好玩了。一八六二年,英美租界合併成公共租界,各區的街道要改
名,英美法幾路人馬各說各話,都要堅持保留自己的街名。英國領事麥華陀於
是訂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乾脆用中國地名來命名,以免白人內訌。上
海街道,從此就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讓我意外的是,甚至連﹁建國路﹂、﹁復興路﹂這種充滿政治含義的命
名,都是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之後國民政府給上海街道的名稱,而不是為一九
四九年以後的台北所量身訂做的。所以台北城變成一張中國大地圖的時候,國
民政府根本還不知道自己會失去中華民國的江山。
地圖大大地張開著,而一切竟然是歷史的意外佈局: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57 156
25
走一趟吉林路
權崩潰而撤退到這個島,以這個島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把﹁光復河山﹂變成
此後最崇高的信條,而台北的街道剛好以完整的﹁河山圖﹂攤開,承受了這個
新的歷史命運到來。
我,和我的同代朋友們,就在這樣一個不由自主的歷史命運裡,在這樣一
張浮貼掃瞄的歷史地圖上,長大。
25
走一趟吉林路
跟朋友的約會,我常約在亞都飯店一樓的巴賽麗廳。一個人的時候,喜歡
坐在遠離熱鬧的靠窗那個高腳凳。透過小格木框看出去,微雨,車燈由遠而
近,雨絲在光圈裡晶瑩滾動像動畫;車慢慢停下來,在吉林路的路口等紅綠
燈。走路的人進入飯店的騎樓,暫時收起手裡的傘,放慢了腳步,經過窗邊不
經意地和你視線相接,又淡淡地走過。
他若是一路沿著吉林路走,我知道他已經走過了德惠街,如果繼續往南,
那麼他接下來會碰到的幾條橫街將是錦州街、長春路、四平街;和他的吉林路
平行但稍微偏東的,是松江路和龍江路,旁邊還藏著小小一條遼寧街。
我們曾經玩過﹁大富翁﹂的遊戲,記得吧?在一張圖上一步一步往前走,
有得有失、有贏有輸。這個城市裡的人,每天都走在一張歷史兵圖上。
德惠街?德惠,在長春以北不到一百公里之處,是哈爾濱、長春、吉林之
間的重要鐵路城市。一九四七年二月——你看,對日戰爭才結束一年半,國共
內戰已經烽火連天。國軍新一軍五十師的兩個團守德惠城,林彪的東北野戰軍
用四個師圍攻。兩軍只相隔一條馬路,砲火交織,激烈戰鬥了一個禮拜,共軍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59 158
25
走一趟吉林路
退敗而走。
滿面塵土的國軍士兵從地堡中鑽出來,冰凍的荒原上還冒著一縷一縷的黑
煙。抬走自己弟兄的屍體之後,算算敵人的屍體有幾百具。新一軍的將領孫立
人、陳明仁巡視戰地,看著敵人的屍體也不禁流下眼淚。英勇退敵的五十師師
長潘裕昆走在屍陣裡,默默不作聲,只沙啞地說了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
枯﹂,眼睛就紅了。29
德惠一戰,是國共內戰的第一次嚴重交火。死在德惠戰場的士兵,破碎焦
爛、面目全非的程度,看來令活著的士兵也覺得不忍卒睹。後來在台灣任聯合
報採訪主任的于衡,記得當天氣溫是零下十七度,東北的大草原上無邊無際地
一片荒涼。德惠城裡,房屋被炸成黑色的廢墟,濃煙滾滾,電線凌亂橫倒在街
心,到處是玻璃碎片。
城外野地裡,堆積起來的共軍屍體像座小山,細看一下,一具一具硬得像
冰凍的死魚一樣。因為是冰凍的僵屍,所以看上去沒有血跡。
男屍和女屍橫的豎的胡亂丟在一起;于衡特別注意到屍堆裡有十五、六歲
的女兵,頭髮上還紮著俏皮的紅絲帶。30
沿著吉林路,過了德惠街再往南走,會碰到交叉的錦州街。
聽過錦州嗎?它在遼寧省,瀋陽和山海關之間。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國
共在錦州外圍激戰。范漢傑所統帥的國軍調動了十一個師,和林彪、羅榮桓指
揮的東北野戰軍五個縱隊,相互廝殺割喉。飛機轟炸,重炮射擊,陣地一片火
海。然後突然下雪了,美國的記者拍到國共兩邊的士兵在雪埋的戰壕裡蹲著,
凍得嘴唇發紫、臉色發青,但眼睛裡全是瘋狂的紅血絲。
十月十五日,解放軍﹁全殲﹂國軍十萬人,進入錦州。
同時,你要想像,戰場上一片冒煙的焦土,戰火還沒燒到的地方,人們在
挨餓。美聯社在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發的新聞,列表告訴你,一百元法
幣——別以為這是法國錢,當時的幣值就叫﹁法幣﹂,法定錢幣!一百法幣,
可以買到什麼?
一九四○年 一頭豬
一九四三年 一隻雞
一九四五年 一個蛋
一九四七年 三分之一盒火柴
錦州在打仗的時候,上海的生活指數,五個月內跳到八十八倍,再下一個
月跳到六百四十三倍。一九四九年四月下旬,已經增加到三十七萬倍。31大學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61 160
25
走一趟吉林路
教授的薪水,已經買不起米;馬路上,學生遊行抗議的狂潮,癱瘓了整個城
市。
再往南,我們先跳過霓虹燈閃爍的長春路,到一條小街。
它叫四平街,在松江路和伊通街之間,短短幾百公尺,有一小段,滿是女
人的服飾和珠寶店,周邊大樓裡上班的年輕女郎喜歡來這裡逛街。你大概不知
道﹁四平街﹂這個中國城市在哪裡。我們把台北街道圖放到旁邊,來看看這張
東北地圖。
四平街雖然叫街,其實卻是個城市的名字。城,在瀋陽和長春的中間,一
九四九年之前是遼北省的省會,三條鐵路的交叉點,既是交通樞紐,也是工業
和軍事重鎮。一九四六年三月,二十萬解放軍對國軍二十八萬人,足足打了一
個月,解放軍潰敗逃往北邊的松花江。
國軍的資料說,美式的強大砲火加上空軍的地毯式轟炸,估計有四萬共軍
被殺。國軍空軍低空丟擲一種殺傷力特別大的﹁麵包籃﹂,一次轟炸就造成共
軍兩千人的傷亡。32
什麼叫﹁麵包籃﹂?它是一種子母彈形式的燃燒彈,二戰中,蘇聯侵略芬
蘭時,就用燃燒彈轟炸芬蘭的城市中心,造成大量市民的死亡。國際指責的時
候,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輕佻地說,我們沒丟炸彈啊,我們丟的是﹁裝滿麵包的
籃子﹂。火力強大可以化鬧市為焦土的燃燒彈因此被稱為﹁麵包籃﹂,是個恐
怖的黑色幽默。
三月,東北白雪皚皚。砲火暫歇時,東北農民探出頭來看見的是,原野上
仍是一片白雪,但是砲火燒過、炸過的地方,是一塊一塊的焦黑;人被炸得血
肉橫飛,留下的是一灘一灘的腥紅。
焦黑和腥紅大面積點綴著無邊無際的純潔的白雪。太陽出來時,紅和黑就
無比強烈地映在刺眼的雪白上。
一年以後,一九四七年五月,像拔河一樣,解放軍重整又打了回來,現在
換成國軍要做﹁保衛戰﹂。再一次的血流成河。新聞記者們被邀請去看國軍勝
利的﹁成果﹂,目睹的和德惠一樣,斷垣殘壁中黑煙縷縷,因為不是冬天,屍
體的臭味瀰漫所有的大街小巷。
回到台北吧。四平街若是走到東邊盡頭,你會碰到遼寧街。遼寧啊?台灣
的孩子搖搖頭,不知道遼寧在哪裡。中國大陸的小學生卻能朗朗上口,說,
﹁遼瀋戰役是國共內戰中三大會戰之一;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開始,歷時五
十二天。五十二天中,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瀋陽、長春地區大獲全勝,以傷亡
六萬九千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四十七萬人。﹂
那是一九四九年的前夕,從九月到十一月,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國共兩邊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63 162
26
一把一把的巧克力
合起來有幾十萬的士兵死在冰天雪地的荒野上,這是個什麼樣的景觀,飛力
普?你說你聯想到二次大戰時德軍在蘇聯的戰場,我想大概很像,但是我卻沒
來由地想到一件很小很小、不十分相干的事:
東北還是滿州國時,很多台灣人到那裡去工作。有一個台北人,叫洪在
明,一九三五年就到了長春。你知道,在一九四五年以前,台灣是日本的殖民
地,滿州國名為獨立,其實也是日本的勢力範圍,當時大概有五千多個台灣人
在滿州國工作,很多是醫生和工程師。
長春的冬天,零下二十度。有一天早上洪在明出門時,看見一個乞丐彎腰
在垃圾桶旁,大概在找東西吃。下午,經過同一個地點,他又看見那個乞丐,
在同一個垃圾桶旁,臉上還帶著點愉快的笑容。洪在明覺得奇怪,怎麼這人一
整天了還在挖那個垃圾桶;他走近一看,那原來是個凍死的人,就站在那裡,
凝固在垃圾桶旁,臉上還帶著那一絲微笑。
路上的行人來來去去,從這微笑的乞丐身邊經過。
33
26
一把一把的巧克力
你親手帶來這些家族文件。
從法蘭克福到你大伯漢茲在瑞士邊境的家,大概是四百公里,你是獨自開
車去的嗎?我猜想,以你大伯非常﹁德國﹂的性格,他一定會把家族歷史文件
分門別類,保存得很完整,是不是真的這樣呢?
第一個文件,紙都黃了,有點脆,手寫的德文辨識困難,我們一起讀讀
看:
茲證明埃德沃.柏世先生在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三日從俄羅斯戰俘營
遣返德國故鄉途中死亡,並於十月十五日埋葬。負責遣返之車隊隊長
託本人將此訊息通知其妻瑪麗亞。車隊隊長本人是現場目擊者,所言
情況應屬實。茲此證明。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阿圖.巴布爾
啊,你的德國奶奶瑪麗亞,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得知丈夫的死訊嗎?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65 164
26
一把一把的巧克力
還有一張瑪麗亞的結婚照,時間是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日。
四月,是花開的季節;所有的蘋果樹、梨樹、櫻樹,都綻出繽紛的繁花,
是歐洲最明媚鮮豔的月份。照片上兩個人十指相扣,笑容歡欣、甜蜜。
國家的命運將挾著個人的命運一起覆滅,像沉船一樣,他們不可能想到。
瑪麗亞得知丈夫死訊的時候,她已經是兩個幼兒的媽媽。三年後再嫁,才
有你的父親,才有你。
我請你採訪大伯漢茲對於德國戰敗的記憶。他記得他的父親埃德沃嗎?
不記得。一九四五年五月德國戰敗時,瑪麗亞和他只知道爸爸在前線,完
全不知道埃德沃已經關在蘇聯的戰俘營裡。終戰了,鎮上有些家庭的爸爸陸陸
續續回來了,他們家還一直在等。每天晚餐,瑪麗亞在桌上多放一副盤子和刀
叉,空在那裡。每天擺出來,每天收回去。
這時候,五歲的小漢茲看見了他生平第一個美國人,幾個美國大兵,坐在
坦克車裡,不,幾個大兵根本就坐在坦克車的蓋子上,看起來很高大,吊兒郎
噹、興高采烈,嘻嘻哈哈進到小鎮。
﹁那⋯⋯你有沒有問漢茲,他那時覺得,德國是﹃解放﹄了,還是﹃淪
陷﹄了?﹂
﹁有問啊!﹂你說。
四月,是花開的季節;所有的蘋果樹、梨樹、櫻樹,都綻出繽紛的繁花,是歐洲最明媚鮮
豔的月份。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67 166
26
一把一把的巧克力
漢茲說,美國的坦克車進來了,他和一堆鄰居的小孩,都是七、八歲,十
歲不到吧,找了很多石頭,褲袋裡塞滿了,拳頭裡抓著幾塊,躲在巷子口,坦
克車一駛過,他們就使盡全身力氣對美軍丟石頭。一面喊﹁美國人滾回去﹂,
一面丟石頭。
﹁像今天迦薩走廊的孩子對以色列的坦克車一樣?﹂我說。
﹁對。﹂
然後,一件驚人的事發生了。
美國大兵把手伸進一個大口袋裡,抓了一把東西,對著德國孩子們用力丟
過去。孩子們彎腰閃躲的時候,發現劈頭灑下來的,不是石頭或炸彈,是巧克
力,一把一把的巧克力。
﹁那時候我們都很餓,﹂漢茲說,﹁我們一夥孩子常常跟著運煤的小火
車,跟在後頭撿掉下來的煤塊煤屑,拿去賣錢。得到的錢,就去換馬鈴薯帶回
家給媽媽煮。﹂
孩子們把褲袋裡的石頭掏出來全部丟掉,放進巧克力。
有了巧克力以後,美國兵就是孩子們歡呼的對象了。你說,這是﹁解放﹂
還是﹁淪陷﹂呢?
漢茲的回憶讓我想起德國作家哈布瑞特跟我說過的故事。
一九四五年他十九歲。戰爭末期,人心潰散,他的部隊死的死、走的走,
已經不成部隊。聽說村子裡還堆著一整個倉庫的馬鈴薯,餓得發昏的哈布瑞特
和幾個失散士兵就尋到了倉庫。還沒來得及打開倉庫,憲兵就出現了,認為他
們是逃兵,逃兵是可以就地槍決的。
他們很努力地辯解,比如說,真要逃,怎麼會還穿著軍服、披帶武器?總
算說服了憲兵,哈布瑞特回到前線,和美軍繼續作戰。
一顆子彈射過來,他暈了過去。
醒來時,發現自己在白色的病床上,腿上綁著繃帶。另一個滿頭顱包紗布
眼睛大大、一臉稚氣的德國傷兵,正站在窗口,往下看,見他醒了,對他招招
手,說,﹁趕快過來。﹂
他一拐一拐地瘸著到了窗口,往街心望下去。
不是街心,是個小草坪。一把顏色鮮豔的、巨大的海灘傘,在豔陽下大剌
剌地張開,下面有個人,舒服地坐在一張躺椅上,翹著腿,在那裡喝罐裝的汽
水。那人穿著軍服,頭盔丟在草地上,是個美國大兵。
哈布瑞特全身一鬆,說:﹁結束了,感謝上帝!﹂
六十年過去了,現在你是個十九歲的德國人,飛力普,告訴我,你知不知
道,德國在俄羅斯的俘虜營裡總共有兩百三十八萬八千人,終戰的時候,其中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69 168
26
一把一把的巧克力
一百萬人受虐而死?你知不知道,單單在俄羅斯的戰場上,就有五百萬個德國
士兵倒下?這些人,大多數就是像埃德沃一樣的年輕人,在家鄉有妻子和幼兒
每天望著門口,他們年邁的母親每天走到火車站去尋找,等候每一班轟隆進站
的火車。
你乾脆地說,﹁不知道。﹂
﹁而且,幹嘛要知道?﹂你反問。
十九歲的人啊,我分明地看見你眼中閃過的挑釁。
你是這麼說的,﹁如果你知道德國人給全世界帶來多大的災難,你哪裡有
權利去為這受虐的一百萬德國人叫不公平?蘇聯死了兩千萬人怎麼算啊?你知
道兩千萬個屍體堆起來什麼樣子?﹂
兩千萬個屍體堆起來,我無法想像。但是我記得一個猶太朋友跟我說的故
事:五歲的時候,他跟父母一起被送進了匈牙利的猶太隔離區,﹁你知道我是
怎麼學會數一二三四的嗎,應台?﹂
﹁我不知道,我是從一鼠二牛三虎四兔學的。你怎麼學?﹂
他說,﹁我們集中住的那棟樓前面有個很小的廣場,不知道為什麼那裡常
有屍體。德國兵把兩具屍體橫排,上面疊兩具直排,然後直的橫的一層一層疊
高, 像堆木柴架構營火一樣。我就那麼數, 今天一、二、三、四、五、
六⋯⋯﹂
兩千萬個屍體堆起來,我無法想像。是香港人口的三倍,幾乎是台灣的總
人口。
公元兩千年,聖彼得堡附近一個寂靜的小鎮倒是上了國際媒體:小鎮新建
了一個紀念墓園,裡頭埋了八萬個德國士兵的骸骨。上百個德國和蘇聯老兵都
來到小鎮,一起紀念他們在列寧格勒的戰友。
聖彼得堡,就是二戰時的列寧格勒,二戰中被德軍包圍了幾近九百天,餓
死了五十多萬市民。現在,俄羅斯人把德國士兵分散在各個戰場和小墳場無人
認領的骸骨蒐集起來,重新葬到這個新闢的墓園裡去。蘇聯的土地上,有八十
九個這樣的外國軍人公墓,大概有四十萬個異國的士兵躺在這片寒冷的土地
裡。
我在想:瑪麗亞的丈夫,會不會也在這裡,墓碑上寫著﹁無名氏﹂呢?
僥倖活下來的士兵,也並非個個都回了家。
莫斯科說,最後一個德軍俘虜,在一九五六年就遣返了。
可是,在公元兩千年,人們卻在俄羅斯極北、極荒涼的一家精神病院裡發
現了一個老兵,是二戰時跟德軍並肩作戰的匈牙利士兵,叫彼得。彼得一被
俘,就被送到了這個精神病院關了起來,那是一九四七年。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71 170
27
小城故事
彼得被蘇軍俘虜的時候,正是中國人在東北的德惠、錦州、四平、長春相
互殲滅的時候。十八歲的彼得,從家鄉到異國的戰場,從戰場到不知名的精神
病院,現在已經八十歲了。他不記得任何人,任何人也不記得他。
27
小城故事
瑪麗亞的丈夫,埃德沃.柏世這個德國軍官在莫斯科郊外的荒路上被草草
掩埋的時候,一九四六年十月,中國北方扼守長城的軍事重地張家口,經過激
烈的戰鬥,被國軍佔領了。不遠處的小縣城,叫崇禮,共軍接管控制了十五個
月以後,如今又被國軍攻下。
在塞外﹁水寒風似刀﹂的平野上跋涉的孤獨旅人,從很遠很遠的地方一抬
頭就會吃一驚——單調的地平線上,突然出現一座城池,屋宇櫛次鱗比,綽約
有緻,更訝異的是,一彎清水河,河畔矗立著一座莊嚴而美麗的教堂,緊鄰著
一座歐洲中古式的修道院。
崇禮和一般北方的農村很不一樣。原來叫西灣子,十八世紀就已經是天主
教向蒙古傳教的基地。十九世紀,比利時的南懷仁來到這裡,精心經營,建起
廣達二十四公頃的教堂建築。兩百多年下來,全鎮三千居民基本上都是虔誠的
天主教徒。共產黨從日本人手裡搶先接管了這個小鎮,但是共產主義無神論的
意識型態與崇禮的文化傳統格格不入,民怨很深。十五個月後,國軍進攻,崇
禮人組團相助,但是當國軍退出時,崇禮人就被屠殺。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73 172
27
小城故事
國軍在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收復了崇禮之後,特別邀請了南京的記者團飛來
塞外報導最新狀況。
軍方把記者團帶進一所官衙的大廳裡吃午飯,午飯後一行人走到大廳旁一
個廣場,記者們看見廣場上密密麻麻什麼東西,而同時在廣場側一扇門前,站
著兩、三百個面容悲戚的村民,一片死寂。
記者團被帶到一個好的位置,終於看清了廣場上的東西。那密密麻麻的,
竟是七、八百個殘破的屍首。記者還沒回過神來,本來被攔在廊下、鴉雀無聲
的民眾,突然像大河潰堤一般,呼天搶地地奔向廣場。屍首被認出的,馬上有
全家人跪撲在地上抱屍慟哭;還沒找到親人的,就在屍體與屍體之間惶然尋
覓,找了很久仍找不到的,一面流淚一面尋找。每認出一具屍體,就是一陣哭
聲的爆發。
中央日報記者龔選舞仔細地看冰地上的屍體:有的殘手缺腳,有的腸開腹
破,有的腦袋被活生生切掉一半,七、八百具屍體,顯然經過殘酷的極刑,竟
然沒有一個是四肢完整的。破爛撕裂的屍體,經過冬雪的冷凍,僵直之外還呈
現一種猙獰的青紫色,看起來極其恐怖。34
這是一場屠殺,其後中央日報也做了現場報導,但是中央日報不敢提出一
個問題:為什麼讓這些被戕害的人曝屍那麼久?
殘破的屍體被集中丟在雪地裡長達四十天,等到記者團從南京各地都到
齊、吃飽穿暖閒聊之後,再開放現場參觀。也就是說,共軍蹂躪了村民之後,
國軍把屍體扣留下來,讓悲慟欲絕、苦苦等候的家屬在記者面前以高度﹁現場
感﹂演出,戲碼叫做﹁共軍的殘暴﹂。
在崇禮廣場上的殘屍堆裡,記者注意到,死者中顯然有不少軍人。怎麼看
出是軍人?他們戴軍帽戴久了,頭的部位會有個黑白分線,就好像,用一個輕
佻的比喻來說,穿比基尼曬太陽曬久了皮膚顏色就有分界線。日軍在南京屠殺
時,也用這個方法從群眾裡獵尋中國的軍人。崇禮被屠殺的人群裡,平民之外
顯然也有不少是國軍的士兵。
那些殺人的士兵,那些被殺的士兵,閉起眼睛想一想——都是些什麼人
呢?
我不是說,他們個別是什麼番號的部隊,子弟又來自哪個省分。我問的
是,在那樣的時代裡,什麼樣的人,會變成﹁兵﹂呢?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75 174
28
只是一個兵
28
只是一個兵
我沒辦法給你任何事情的全貌,飛力普,沒有人知道全貌。而且,那麼大
的國土、那麼複雜的歷史、那麼分化的詮釋、那麼撲朔迷離的真相和快速流失
無法復原的記憶,我很懷疑什麼叫﹁全貌﹂。何況,即使知道﹁全貌﹂,語言
和文字又怎麼可能表達呢?譬如說,請問,你如何準確地敘述一把刀把頭顱劈
成兩半的﹁痛﹂,又如何把這種﹁痛﹂,和親人撲在屍體上的﹁慟﹂來做比
較?勝方的孫立人看著被殲滅的敵軍屍體而流下眼淚,你說那也叫﹁痛﹂,還
是別的什麼呢?
所以我只能給你一個﹁以偏蓋全﹂的歷史印象。我所知道的、記得的、發
現的、感受的,都只能是非常個人的承受,也是絕對個人的傳輸。
有時候,感覺整個荒原,只需要一株山頂上的小樹,看它孤獨的影子映在
黃昏蕭瑟的天空裡。
你知道,在一九四五年國共內戰大爆發之前,中國已經打了八年的仗。
你說,對啊,你對德國的歷史老師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他沒法回答。
西方的歷史課本裡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在這一
天,德國入侵波蘭。你說,為什麼不把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入侵中國東
北,看做世界大戰的起始呢?即使退一步,又為什麼不把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
蘆溝橋事變看做開始呢?為什麼德國入侵波蘭就比日本入侵中國,要來得重要
呢?難道說,亞洲的戰事,就是不如歐洲白人的戰事?
你這個學生,夠麻煩。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認識到,中國進入戰爭的漩渦,比歐洲要早很多,那
麼跟你解釋後面的一九四九,也就比較容易了。我們要記住的是,歐洲打了六
年仗之後開始休息,當美國大兵坐下來喝可口可樂,德國的戰俘一火車一火車
回鄉,蘇聯人終於開始埋葬他們的親人的時候,中國人又爆發了一場更劇烈的
戰爭。他們已經對入侵的日本人打了慘烈的八年,現在繼續打,只不過,現
在,槍口對內。他們的武器,來自美國、蘇聯、日本。他們的兵,來自哪裡?
你還是得從八年的抗日戰爭看起,好些鏡頭,像電影一樣流過我眼前。
譬如山東,被日軍佔領之後,成千上萬的孩子就跟著學校流亡,往中國內
陸走。十五歲的楊正民——後來成為生物電子工程專家,跟五千個同學一同出
發,爬山走路,走到兩腳磨破流血,最後適應了變成像牛馬一樣粗厚的﹁蹄
子﹂;到了陝西,一路上病的病,死的死,丟的丟,只剩下八百個學生。少年
們沿著漢江攀山越嶺,在絕望的曠野裡,突然迎面看見國軍的隊伍,學生們心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77 176
28
只是一個兵
頭一振。35
走得近一點了,小小的正民才看清楚這國軍的隊伍,是這樣的:十五、六
個人一組,用鐵鍊和粗繩綁在一起,形成一個人串,無法自由跨步走路,所以
推推擠擠、跌跌撞撞的,每個人都面有菜色,神情悽惶。誰說﹁要大便﹂了,
就解開他的鎖鍊,看守的兵,一旁持槍伺候。
這是一九四三年。
抗戰已經第六年,戰爭報廢了太多年輕的生命,國民政府的徵兵已經到了
買兵抓兵的地步。部隊需要員額,有員額才有補給,軍官就四出抓兵,抓得人
數多,自己就可以升班長排長。
抓兵,其實就是綁架,只不過,綁架你的是國家。
那麼,八路軍那邊呢?
跟你說瞿文清的例子。這個解放軍的副軍長,當初是怎麼變成﹁兵﹂的
呢?山東有個地方叫博山,如果你沒聽過博山,那我跟你說,它在臨淄旁邊,
離濟南也不遠。臨淄,是的,就是那個﹁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齊
國繁華首都。春秋戰國是公元什麼時候?我想想,應該是公元前七七○年到前
二二一年,與古希臘同時。
日軍佔領了山東以後,父親是煤礦工人的瞿文清一家人就開始逃難,逃難
的路上,父親病死了,妹妹餓死了,母親在混亂的人群中不知去向了。十五歲
的文清在荒路上放聲大哭找媽媽的時候,碰上一群扛著槍的人走過來,他就跟
著這群人開步走,幫他們撿柴燒水打雜,休息時就可以換得一碗粥。
過了一會兒,這群人被另一群扛槍的人不知怎麼打垮了,於是他就跟著這
另一群人開步走,撿柴燒水打雜,在路旁喝粥。這群人叫做﹁八路﹂。文清不
知道﹁八路﹂是什麼意思,反正有粥可吃,就跟著走。﹁班長給件衣服,副班
長給條褲子,戰鬥小組長給雙鞋,別人再湊些毛巾、綁腿、襪子什麼的。兩天
後發支老套筒。別人子彈一百發,他個小,背不動,給五十發,手榴彈也減半
背兩顆。﹂36
礦工的兒子瞿文清,就這樣成了﹁八路軍﹂。
日本投降後,中共的部隊以急行軍的風火速度趕赴東北,搶在國軍之前。
﹁闖關東﹂的部隊,一半以上是瞿文清這樣的山東少年。這些少年,好不容易
盼到了日本戰敗,哪裡願意再離鄉背井,尤其是到比山東更北、更冷的關外。
士兵們紛紛逃走;相對之下,十五歲就背起槍打仗的文清,已經是﹁老兵﹂,
他必須防止士兵﹁開小差﹂。
日本人從前抓了很多中國人,關在集中營裡頭當開礦的苦力。為了防止逃
亡,監視員除了層層上鎖之外,勞工們在就寢前會像毛豬一樣被剝個精光,連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79 178
28
只是一個兵
內褲都收走。現在,為了有足夠的兵員到東北打國軍,自己人也不得不使出日
本人對付中國人的辦法來,睡前集體沒收內褲,你若是半夜逃亡,那就一絲不
掛地逃吧!行軍時,每個負責任的都有個﹁鞏固對象﹂,被﹁鞏固﹂的對象到
石頭後面大解時,也得有人盯著。
即便如此,少年們拚命逃走。一九四五年九月七日,﹁東北挺進縱隊﹂司
令員萬毅給上級發電報,說,﹁部隊採取逐次動員,但逃亡仍嚴重,僅昨夜即
逃副排長以下八十餘。﹂由蘇北出發的三萬二千五百人,一路上少了四千五百
人。37
這,是一九四五年。那些沒逃走、到了東北的年輕人,就是和國軍打仗的
人,他們打,在德惠,在錦州,在四平,在長春,在瀋陽,後來在華北、在山
東⋯⋯
山東,是的,台北也有條濟南路,就在青島路、齊東街、臨沂街那附近,
徐州路的北面。
一九四八年東北的遼瀋戰役在九月十二日爆發,濟南之役也箭在弦上。守
濟南的國軍有十一萬人,攻城的華東野戰軍用十八萬人在濟南外圍阻擋國軍的
外援,用十四萬人進攻孤城,血戰六天之後濟南城破。九萬國民黨官兵﹁全
殲﹂。
城破之後,解放軍士兵滿街走,二十三歲的盧雪芳小心地走在街上;聽
說,對於國軍的眷屬,共軍放行,她去跟他們要路條。
迎面走來一個國民黨的傷兵。傷兵的樣子,讓盧雪芳吃一驚:這年輕人的
右眼和鼻子,連上嘴唇,都被削掉了,一整張臉孔,只剩下一隻左眼和右下邊
的一點臉肉,中間是紅紅的、敞開的、模糊的肉。沒有人給他上藥,身上一套
骯髒破爛的軍服,肩上披著一個破口的麻布袋,走在路上,冷得直發抖。
盧雪芳一下子眼淚湧了上來,卻聽見後面兩個八路兵說,﹁這就是當國民
黨的下場。﹂
這個年輕的女子不知哪來的青春膽子,竟然轉身就對這兩個兵大聲說:
﹁你們怎麼可以這樣講他?他算什麼國民黨?還不是跟你們一樣只是一個兵而
已。國民黨打敗了,你們勝了,就該趕快把這些傷兵不分彼此送去就醫才對
呀,怎麼還說這種話。對自己同胞還這樣,不是比日本人還不如嗎!﹂38
盧雪芳振振有詞說這話的時候,根本還不知道一件事:共軍攻打濟南的策
略是﹁邊打邊俘邊補﹂,就是說,一打下一個據點,在陣地上當場就清點俘
虜,把俘虜頭上國民黨的帽子摘下來,換上共軍的帽子,有時候,甚至直接把
帽徽拔下來,然後馬上把俘虜補進戰鬥序列,送到第一線回頭去打國軍。所以
共軍說,濟南六天犧牲了兩千七百人,事實上,這數字還不包括那成千上萬的
盧雪芳一下子眼淚湧了上來,
卻聽見後面兩個八路兵說,
「這就是當國民黨的下場。」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81 180
28
只是一個兵
俘虜,一抓過來就被推轉身去抵擋砲火的俘虜。39
如果你還願意聽,我就告訴你我的好朋友桑品載的故事。桑品載曾經是
︽中國時報︾的副刊主編,出生在浙江舟山。舟山是一長條的群島,貼著浙江
沿海。
啊,我已經先跳到台北南端的大安區去了。那兒有條舟山路,緊貼著台灣
大學的校園,看這裡,街道圖上寫著﹁台灣大學路﹂,括弧﹁舟山路﹂。
國軍從舟山的撤退,當然是個與時間賽跑的祕密行動。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解放軍在一千公里的長江戰線上兵分三路大
舉渡江,摧毀了國軍費盡苦心經營的防線。
四月二十三日,第三野戰軍進入南京,第二天清早,紅旗就插上了南京總
統府的大門。
五月二十七日,上海易手,舟山群島的首府定海,成為國軍的反攻跳板
了。從台灣起飛的飛機,在定海加個油,就可以飛到華東和武漢去轟炸。
可是中共在蘇聯的協助下,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空軍和海軍,準備對舟山
群島登陸作戰。孤懸海天之外的舟山,距離台灣太遠了,為了保存十五萬國軍
的實力,蔣介石準備舟山的祕密大撤退。
一九五○年五月十二日開始,三十六艘運輸艦、五艘登陸艦,三天三夜的
緊急行動,在海空的全程護航之下,抵達台灣,一共
撤離了十二萬五千個軍民,一百二十一輛各式戰車以
及火砲等等重裝備。
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裡,夾著一個小小的十二
歲的漁村小孩。桑品載,還帶點奶氣,睜著圓圓的天
真的眼睛,看到了超過他理解的事情。
舟山碼頭上一眼望過去無邊無際全是人,一片雜
沓,人潮洶湧。原來是跟著大姊姊一起上船的,卻在
開航時,所有非軍人眷屬的女性都被驅趕下船,以便
部隊先行。品載站在甲板上,眼睜睜看著姊姊被迫下
船。
國軍的武器、彈藥、錙重、糧食和鍋碗瓢盆,還
有擁擠的、背貼著背、大汗淋漓、無法動彈的士兵,
填滿了船上的每一個縫隙。桑品載夾在混亂的甲板
上,好奇地看著。
甲板上,突然一陣騷動。一整群年輕人,原來全
用繩索捆綁著,被迫蹲坐在地上,現在眼看船快要開
有一次孫立人來校閱部隊,發現怎麼行列中有這麼多矮咚咚的娃娃,真不像話,怎麼操課啊?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83 182
28
只是一個兵
了,幾個年輕人拚死一搏,奮力掙脫繩索,從群眾裡急急竄出,奔向船舷,往
海裡跳。士兵急忙追捕,端起槍往海面掃射。有些逃走了,有些,被子彈擊中
了還用力往岸上游,游不動了,就慢下來,然後漸漸沒入海裡。
桑品載把一切看在眼裡:在大船真正開始離岸之前,這樣的騷動有好幾
起,從船頭、船中到船尾,被綁著的人,都在設法跳海,然後被射殺。步槍拿
了出來,衝鋒槍和機關槍都上陣了,海面一片密密麻麻的掃射,屍體浮上水
面,像死狗死貓一樣在海浪裡上下起伏,屍體旁一片逐漸擴散開來的血水。
這十二歲的孩子馬上想起來,撤退前國軍就開始積極抓兵。舟山的五十四
萬人口中,三分之一是打漁的。有人在打漁回家的途中,碰到抓兵的,就竄進
稻田裡躲避,卻被亂槍打死。品載家隔壁的鄰居,正好結婚。四個年輕的好朋
友幫著抬花轎,新郎高高興興走在一旁,在回家的半路上被攔了下來,士兵用
槍抵著花轎,把四個﹁轎夫﹂都綁走了,當然,還有新郎。一條小路上,一頂
花轎,新娘一個人坐在裡頭大哭,四面都是稻田,遠處是看不見盡頭的大海。
被抓上船而成為﹁兵﹂的,據說有兩萬個少年青年。
那個錯愕的新郎,應該是桑品載這小孩看見的、拚命掙脫繩子設法跳海的
年輕人之一吧?他游回岸上了嗎?被打死在水裡嗎?還是,從此就到了台灣這
個島,參加了八年後的八二三砲戰,面對家鄉那邊打過來的撲天蓋地的砲彈,
最後變成無家無室無親人、住進﹁榮民醫院﹂的﹁外省老兵﹂?
十二歲的桑品載,上了基隆港,人們說的一句話都聽不懂,苦兒流浪了一
段日子之後,變成了一個﹁少年兵﹂。
他還不是最小的;他的部隊裡,還有一個六歲的﹁兵﹂,叫郭天善。你
說,亂講,六歲怎麼會變成﹁兵﹂?
小天喜的爸爸在東北的一次戰役中犧牲了,也許在錦州,也許在四平,也
許在德惠。媽媽帶著幼兒天喜就跟著部隊走了兩千公里的路,最後到了台灣。
天喜的媽媽,在一個下雨的晚上,獨自走到嘉義火車站的鐵軌上,疲倦
地、柔弱地,把身體放了下來,等火車輾過。
孤兒郭天喜,就這麼留在﹁幼年兵總隊﹂裡了。
﹁幼年兵總隊﹂又是個什麼東西?
一九五一年,有一次孫立人來校閱部隊,發現怎麼行列中有這麼多矮咚咚
的娃娃,真不像話,怎麼操課啊?於是下令普查,一查嚇一跳,像天喜和品載
這樣命運的娃娃竟然有一千多個!只好成立﹁幼年兵總隊﹂,直屬陸軍總部。
六歲的郭天喜和十二歲的桑品載,一樣穿軍服、拿槍、上操,一樣挨打、關禁
閉。40
我追問,﹁這郭天喜後來怎樣了?﹂桑品載說不知道,失去了音訊。然後
「部隊裡不准笑,笑要處
罰的,」桑品載說,「孩
子們一笑,班長就會很
兇的罵說, 你牙齒白
啊,笑什麼笑!」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84
他就想起另外兩個少年兵,也是沒父沒母的孩子,有一天背著通訊器材上山,
被颱風吹落山谷,從此就不見了。
﹁給我看看你和郭天喜的照片。﹂
他拿出來。﹁蹲在前排吹喇叭吹的嘴都歪了的是我,站在二排個頭最矮
的,就是郭天喜。你有沒有注意到,沒有一個人在笑?﹂
確實如此。每個孩子都像在罰站。
﹁部隊裡不准笑,笑要處罰的,﹂桑品載說,﹁孩子們一笑,班長就會很
兇地罵說,你牙齒白呀,笑什麼笑!﹂
第 四 部
脫下了軍衣,是一個良善的國民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87 186
29
那樣不可言喻的溫柔,列寧格勒
29
那樣不可言喻的溫柔,列寧格勒
我簡直不敢相信。這幾張照片的背面,埃德沃的筆跡,褪色的藍色鋼筆
水,草草寫著一個城市的名字、一個日期:
列寧格勒,一九四二
他參加了列寧格勒的戰役?那個世紀大圍城發生時,他在歷史現場,是圍
城的德軍之一?照片上兩個帶著鋼盔的德國士兵——我相信他們剛剛把墓碑上
的花圈擺好⋯⋯
這又是什麼呢?一包信?埃德沃從列寧格勒戰場寫給瑪麗亞的信?是從閣
樓裡拿下來的嗎?
我曾經上去過那個閣樓,木梯收起來時,就是天花板的一塊,一拉,放下
來就是樓梯,梯子很陡,幾乎垂直。爬上去之後踩上地板——其實就是天花
板,地板隨著你小心的腳步咿咿作響。光線黯淡的閣樓裡有好幾只厚重的木頭
箱子,有的還上了銅鎖,佈滿灰塵,不知在那兒放了幾代人。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89 188
29
那樣不可言喻的溫柔,列寧格勒
有一只木箱,漆成海盜藍,我打開過,裡面全是你
爸爸和漢茲兒時的玩具、小衣服。當然,都是瑪麗亞打
包的。我當時還楞楞地在想,這日耳曼民族和美國人真
不一樣,倒挺像中國人的﹁老靈魂﹂,講究薪火傳承。
但是,怎麼我從沒聽任何人提起過埃德沃有這麼多
戰場家書?
列寧格勒圍城。
德軍在一九四一年八月就已經大軍兵臨城下,九月
八日徹底切斷了列寧格勒的對外交通,城內的各種糧食
只夠維持一到兩個月。誰都沒想到,圍城竟然持續了幾
乎三年,九百天。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七日德軍撤退,
原來兩百六十萬居民的繁華大城只剩下一百五十萬人。
三年裡消失掉了的人口,有些是逃離了,但是在德軍的
砲火封鎖下活活餓死的,最保守的估計,有六十四萬
人。
列寧格勒, 現在的聖彼得堡, 位置是北緯59°
93’,冬天的氣溫可以降到零下三十五度。圍城不僅只
切斷了麵包和牛奶,也斷絕了燃料和原料。僅有的食物和燃料,要優先供給部
隊和工廠。平民,在不能點燈、沒有暖氣的暗夜裡,很難熬過俄羅斯的冬天。
九月八日圍城開始,最先被人拿去宰殺的是城裡的貓和狗,然後是老鼠。開始
有人餓死、凍死了,用馬拖著平板車送到郊外去埋葬。逐漸地,馬,也被殺來
吃了。死人的屍體,有時候被家人藏在地窖裡,因為只要不讓人知道他死了,
分配的口糧就可以照領。被送到郊外的屍體,往往半夜裡被人挖出來吃。
列寧格勒城破以後,人們發現了坦妮雅的日記。坦妮雅是一個十一歲的小
女孩,看著家人一個一個死去,她無比誠實地寫著自己如何瞪著還沒死的媽
媽,心中想的是:多麼希望媽媽快點死掉,她就可以吃他們的配糧。從媽媽沉
默地看著她的眼中,她心裡知道——媽媽完全明白女兒在渴望什麼。
坦妮雅的親人一個一個死了。每一人死,她就在日記上寫下名字、倒下的
日期和時辰。最後一張,寫著,﹁只剩下坦妮雅﹂。
但是坦妮雅自己也沒活多久,留下的日記,在後來的紐倫堡大審中被拿出
來,當作圍城的德軍﹁反人類罪﹂的證據。
希特勒以為佔領列寧格勒是探囊取物,連慶功宴的請帖都準備好了,沒想
到俄羅斯人可以那樣地強悍堅毅,硬是挺著,一個冬天又一個冬天。城內屍橫
遍野不說,德軍自己的士兵,也躲不過同樣的零下三十五度,在城外冰雪覆蓋
他參加了列寧格勒戰役!他在歷史現場?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91 190
29
那樣不可言喻的溫柔,列寧格勒
的壕溝裡,病的病,死的死。十二萬五千德軍士兵喪生。
埃德沃的家書,是在列寧格勒城外的壕溝裡寫的嗎?
親愛的瑪麗亞,今天特別晴朗,黑色的松樹在白雪的映照下顯得如
此豐美。我們距離列寧格勒大概不到一百公里了。砲車的輪子在雪地
裡輾出一條花紋的印子。經過一片開闊的原野時,我還很擔心部隊的
位置太暴露,但是我同時看見無邊無際的白色平原,遠端濃密的松樹
像白色桌巾的繡花滾邊一樣,令我想到:這美麗的土地啊,什麼時候
才會有和平和幸福?
弟兄們都背著沈重的武器裝備,在雪地裡艱難地行走。行軍中有人
越過我,又回頭對我說,﹁你是三師的嗎?有沒有看見剛剛的夕陽?﹂
我知道他在說什麼。今天的夕陽是一輪火球,把黃金帶藍紫的光,
照在黑松尖頂,簡直像教堂的屋頂一樣聖潔。
我不可遏止地懷念你和孩子。
親愛的瑪麗亞,今天,我們和約翰道別了。他是前天被蘇軍的手榴
彈擊中的,當場倒下。載著火藥的戰車就成為他臨時的﹁靈車﹂,上
面放了弟兄們用松枝為他編織的﹁花圈﹂。﹁靈車﹂緩緩駛向墳穴,
大家向約翰立正、致敬。
去年約翰曾經和我在一次砲火射擊中同一個戰壕。他很年輕,才十
九歲,不太會分辨機關槍和砲彈的聲音,嚇得臉色發白,手抖得厲
害。現在,他可以把重擔放下,永遠地休息了。
親愛的瑪麗亞,八月的暖天,你們應該在忙著收割麥子吧?我倒是
情不自禁地想起夏日的麥田歌。歌,總是使我強烈地想家。昨天又看
到夕陽從山頭下去,那樣不可言喻的溫柔,總算使我在這可悲可怕的
地方得到一點點心靈深處的安慰。
這一把信,紙的顏色那樣蒼老,可是用一條玫瑰色的絲巾層層包著。看起
來很熟悉;瑪麗亞,常常繫著一條玫瑰色的絲巾,在她八十多歲滿臉都是皺紋
的時候,仍舊繫著。
1942-08-11 1942-04-02 1942-2-10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93 192
30
人民大街
30
人民大街
決定去一趟長春,因為長春藏著一個我不太明白的祕密。
從南京飛長春,飛行航程是一千五百公里,兩個半小時。如果是從法蘭克
福起飛的話,同樣的時間,北邊就到了丹麥,往南就會到馬德里,往東已經到
了匈牙利。在中國,你卻只是到了另一個省分的城市。
最晚的班機,到達長春已經是五月十三日凌晨一時。即使是深夜,即使昏
暗的街燈照在空曠無人的廣場上,看起來有點遼闊、冷落,你還是看得出長春
與眾不同。寬闊的大道從市中心四面八方輻射出去,廣場特別多,公園特別
大;如果你曾經走過莫斯科,走過柏林,走過布達佩斯,長春給你的第一印象
就會是,嗯,這個城市有首都的架勢、京城的氣派。
長春曾經是東北的政經中心,一九三一年被滿州國定為首都﹁新京﹂之
後,更成為日本人費心經營的花園城市。都市規劃以歐洲的大都會為範本,六
線大道條條筆直,寬大的公園處處蔥綠。火車站前的中央道路寬六十米,以花
崗岩鑲嵌,兩旁的百貨公司都是鋼筋水泥的大樓,美麗的馬車踩街發出達達的
聲音。長春很早就有抽水馬桶,很早就全面鋪設煤氣管道,很早就規劃了環城
地鐵、有軌電車和高速公路,很早就把主幹電線埋入了地下。41
長春的五月,風還帶著點涼意,抱著孩子的母親,把圍巾繞在孩子脖子
上,孩子迎風露出來的小臉,像北方的蘋果。我站在人民廣場的邊邊,仰頭看
著廣場中心那個高聳的碑。
二十七米半高的花崗岩石碑伸向天空,頂端,是一架戰鬥機,俯視著整個
城市。碑的底部中俄文並列,中文寫的是﹁蘇軍烈士永垂不朽﹂,落款是﹁長
春市各界人士﹂。俄文刻著二十三個名字,是蘇軍在進攻東北的行動中犧牲的
飛行員。蘇聯紅軍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進軍東北,佔領城市之後最早動手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哈爾濱、長春、瀋陽等等城市的要衝,興建﹁蘇聯紅軍烈
士紀念碑﹂。
矗立在現代城市的交通心臟、讓萬眾仰視的,是一架戰鬥機,真的有點奇
怪。蘇聯人同時興建在瀋陽市中心的紀念碑,頂端放的是個十三公噸重的銅製
坦克車。因為建地鐵,﹁坦克碑﹂幾年前才被遷走。
人民廣場在人民大街上,人民大街寬闊大氣,車水馬龍,兩旁還有很多有
如上海外灘一樣的宏偉歐式古典建築。走在樹影搖曳的人行道上,你不得不想
到,這條大街的名字換過多少次,每一次換名,都發生了些什麼事?為什麼那
些事,很少人知道,或者,會不會是,很多人知道,只是不去提它?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95 194
30
人民大街
日本人在一九○五年的日俄戰爭中打贏了俄國,取得南滿鐵路的經營權,
就在這裡興建火車站、築路,叫它﹁長春大街﹂。
真正開始經營長春之後,日本人把這條大街命名為﹁中央通﹂——這種街
名,台北人很熟悉的。
溥儀的滿州國成立了,長春變成﹁新京﹂,這條街就以滿州國的國號命
名,叫﹁大同大街﹂。
日本戰敗,蘇聯紅軍進城了,就在大同廣場中心建個紅軍紀念碑。
緊接著國軍接收了長春,於是﹁大同大街﹂北段改叫﹁中山大街﹂,南段
名之為﹁中正大街﹂,大同廣場嘛,就叫﹁中正廣場﹂。這個,台灣人也很熟
悉。
三年以後,國軍又潰敗而走,解放軍進城,北京和莫斯科老大哥密切合
作,一九四九年三月,﹁中山大街﹂又有了新的名字:﹁斯大林大街﹂。
長春人就在這﹁斯大林大街﹂上行走了將近半個世紀。
一九九六年,﹁斯大林大街﹂才改稱﹁人民大街﹂。
我現在就走在這條人民大街上,一路往南,正要去見熟悉長春史的于祺元
老先生,想從他口裡聽一聽,一九四八年,長春的﹁人民﹂究竟發生了什麼
事。
但是穿過人民廣場,剛好踩過紅軍紀念碑在地面上的投影時,我心裡想到
的是,長春人,或說,東北人,記憶裡藏著多少沒真正打開過的抽屜啊?
譬如說,一九四五年八月,在接受日本人統治十四年之後,當蘇聯紅軍以
﹁解放者﹂的姿態進城,並且在長春和瀋陽中心建起那些高大的戰機、坦克紀
念碑時,長春和瀋陽的人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在那紀念碑上落款,說﹁長春各
界人士﹂共同紀念?事實上,在紀念碑落成、﹁長春各界人士﹂在向紅軍致敬
的同時,紅軍正在城裡頭燒殺擄掠。
那一年冬天,二十一歲的台北人許長卿到瀋陽火車站送別朋友,一轉身就
看到了這一幕:
瀋陽車站前一個很大的廣場,和我們現在的︵台北︶總統府前面的
廣場差不多。我要回去時,看見廣場上有一個婦女,手牽兩個孩子,
背上再背一個,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拿一件草蓆,共五個人。有七、
八個蘇聯兵把他們圍起來,不顧眾目睽睽之下,先將母親強暴,然後
再對小孩施暴。那婦女背上的小孩被解下來,正在嚎啕大哭。蘇聯兵
把他們欺負完後,叫他們躺整列,用機關槍掃射打死他們。42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97 196
30
人民大街
許長卿所碰見的,很可能是當時在東北的日本婦孺的遭遇,但是中國人自
己,同樣生活在恐懼中。一九四五年的冬天,于衡也在長春,他看見的是,
﹁凡是蘇軍所到之處,婦女被強姦,東西被搬走,房屋被放火燒毀﹂,不論是
中國還是日本的婦女,都把頭髮剪掉,身穿男裝,否則不敢上街。所謂﹁解放
者﹂,其實是一群恐怖的烏合之眾,但是,人民不敢說,人民還要到廣場上他
的紀念碑前,排隊、脫帽,致敬。43
你聽說過索忍尼辛這個人嗎?
沒聽過?沒關係,他是一九七○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透過他,這個世
界比較清楚地了解了蘇聯勞改營的內幕。可是在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歲的
索忍尼辛是蘇聯紅軍一個砲兵連上尉,跟著部隊進軍攻打德軍控制的東普魯
士。紅軍一路對德國平民的暴行,他寫在一首一千四百行的﹁普魯士之夜﹂
裡:
小小女孩兒躺在床上,
多少人上過她——一個排?一個連?
小小女孩突然變成女人,
然後女人變成屍體⋯⋯
這首詩其實寫得滿爛的,但是,它的價值在於,索忍尼辛是個現場目擊
者。
可是你說,你從來就沒聽說過蘇聯紅軍對戰敗德國的﹁暴行﹂;學校裡不
教,媒體上不談。
你做出很﹁老江湖﹂的樣子,說,還是要回到德國人的﹁集體贖罪心理
學﹂來理解啊,因為施暴者自認沒權利談自己的被施暴。
我到長春,其實是想搞懂一件事。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199 198
31
兵不血刃
31
兵不血刃
我在想,瑪麗亞的丈夫——他的家書透露出他是那麼一個感情纖細的人,
當他在包圍列寧格勒的時候,他知不知道被圍的城裡頭的人,發生什麼事?
我聯想到另一個小規模的圍城。河北有個地方叫永年,就在古城邯鄲上去
一點點。這個小城,從一九四五年八月到一九四七年十月,被共軍足足圍困了
兩年。
三萬個居民的小城,﹁解放﹂後剩下三千人。解放軍進城時,看見還活著
的居民一個個顯得﹁胖乎乎的﹂,尤其是臉和腿,覺得特別驚奇:樹皮都被剝
光了、能下嚥的草也拔光了,門板窗框都被拆下來當燃料燒光了,怎麼人還
﹁胖乎乎的﹂? 那個時候,距離一九五八年大躍進引起的大飢荒還有十年的光
陰,圍城的共軍本身都還不清楚嚴重的﹁飢餓﹂長什麼樣子。44
持久的營養不良症狀是這樣的:你會變得很瘦,但是也可能﹁胖乎乎﹂全
身浮腫。你的皮膚逐漸出現屍體般的蒼白色,感覺皮質變厚,膚面很乾燥,輕
輕碰到什麼就會烏青一塊。浮腫了以後,皮膚像濕的麵團一樣,若是用一個指
頭按下去,就出現一個凹洞,半天彈不回來,凹洞就一直留在那個地方。
你的頭髮,變得很細,還稍微有點捲,輕輕一扯,頭髮就會整片地連根脫
落。你的每個手腳關節都痛,不痛的時候,很痠。
你的牙齦,開始流血。如果你有一面鏡子,對著鏡子伸出你的舌頭,你會
看見自己的舌頭可能已經腫起來,或者,也可能收縮了,而且乾燥到裂開。你
的嘴唇開始皸裂,像粉一樣地脫皮。
夜盲,開始了;黃昏一到,你就像瞎子一樣,摸著牆壁走路,什麼都看不
見了;白天,對光異樣地敏感,一點點光都讓你的眼睛覺得刺痛,受不了。
你會貧血,站立著就頭暈,蹲下就站不起來。你會瀉肚子,瀉到虛脫暈
眩。
你脖子上的甲狀腺開始腫大,你的肌肉不可控制地抽搐,你的四肢開始失
去整合能力,無法平衡,你的意識開始混亂不清、目光混濁、渙散⋯⋯
長春圍城,應該從一九四八年四平街被解放軍攻下因而切斷了長春外援的
三月十五日算起。到五月二十三日,連小飛機都無法在長春降落,一直被封鎖
到十月十九日。這個半年中,長春餓死了多少人?
圍城開始時,長春市的市民人口說是有五十萬,但是城裡頭有無數外地湧
進來的難民鄉親,總人數也可能是八十到一百二十萬。45圍城結束時,共軍的
統計說,剩下十七萬人。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01 200
31
兵不血刃
你說那麼多﹁蒸發﹂的人,怎麼了?
餓死的人數,從十萬到六十五萬,取其中,就是三十萬人,剛好是南京大
屠殺被引用的數字。
親愛的,我百思不解的是,這麼大規模的戰爭暴力,為什麼長春圍城不像
南京大屠殺一樣有無數發表的學術報告、廣為流傳的口述歷史、一年一度的媒
體報導、大大小小紀念碑的豎立、龐大宏偉的紀念館的落成,以及各方政治領
袖的不斷獻花、小學生列隊的敬禮、鎂光燈下的市民默哀或紀念鐘聲的年年敲
響?
為什麼長春這個城市不像列寧格勒一樣,成為國際知名的歷史城市,不斷
地被寫成小說、不斷地被改編為劇本、被好萊塢拍成電影、被獨立導演拍成紀
錄片,在各國的公共頻道上播映,以至於紐約、莫斯科、墨爾本的小學生都知
道長春的地名和歷史?三十萬人以戰爭之名被活活餓死,為什麼長春在外,不
像列寧格勒那麼有名,在內,不像南京一樣受到重視?
於是我開始做身邊的﹁民意調查﹂,發現,這個活活餓死了三十萬到六十
萬人的長春圍城史,我的台灣朋友們多半沒聽說過,我的大陸朋友們搖搖頭,
說不太清楚。然後,我以為,外人不知道,長春人總知道吧;或者,在長春,
不管多麼不顯眼,總有個紀念碑吧?
可是到了長春,只看到﹁解放﹂的紀念碑,只看到蘇聯紅軍的飛機、坦克
車紀念碑。
我這才知道,喔,長春人自己都不知道這段歷史了。
這,又是為了什麼?
幫我開車的司機小王,一個三十多歲的長春人,像聽天方夜譚似地鼓起眼
睛聽我說起圍城,禮貌而謹慎地問:﹁真有這回事嗎?﹂然後掩不住地驚訝,
﹁我在這兒生、這兒長,怎麼從來就沒聽說過?﹂
但是他突然想起來,﹁我有個大伯,以前是解放軍,好像聽他說過當年在
東北打國民黨。不過他談往事的時候,我們小孩子都馬上跑開了,沒人要聽。
說不定他知道一點?﹂
﹁那你馬上跟大伯通電話吧,﹂我說,﹁當年包圍長春的東北解放軍,很
多人其實就是東北的子弟,問問你大伯他有沒有參與包圍長春?﹂
在晚餐桌上,小王果真撥了電話,而且一撥就通了。
電話筒裡大伯聲音很大,大到我坐在一旁也能聽得清楚。他果真是東北聯
軍的一名士兵,他果真參與了圍城。
﹁你問他守在哪個卡子上?﹂
小王問,﹁大伯你守在哪個卡子上?﹂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03 202
31
兵不血刃
﹁洪熙街,﹂大伯用東北口音說,﹁就是現在的紅旗街,那兒人死得最
多。﹂
大伯顯然沒想到突然有人對他的過去有了興趣,興奮起來,在電話裡滔滔
不絕,一講就是四十分鐘,司機小王一手挾菜,一手把聽筒貼在耳朵上。
一百多公里的封鎖線,每五十米就有一個衛士拿槍守著,不讓難民出關
卡。被國軍放出城的大批難民啊,卡在國軍守城線和解放軍的圍城線之間的腰
帶地段上,進退不得。屍體橫七豎八地倒在野地裡,一望過去好幾千具。
骨瘦如柴、氣若游絲的難民,有的抱著嬰兒,爬到衛士面前跪下,哀求放
行。﹁看那樣子我也哭了,﹂電話裡頭的大伯說,﹁可是我不能抗命放他們走。
有一天我奉命到二道河去找些木板,看到一個空房子,從窗子往裡頭探探,一
看不得了,一家老小大概有十個人,全死了,躺在床上的、趴在地上的、坐在
牆跟的,軟綿綿撲在門檻上的,老老小小,一家人全餓死在那裡。看得我眼淚
直流。﹂
林彪在五月中旬就成立了圍城指揮所,五月三十日,決定了封鎖長春的部
署:
︵一︶ ⋯⋯堵塞一切大小通道,主陣地上構築工事,主力部隊切實
控制城外機場。
︵二︶以遠射程火力,控制城內自由馬路及新皇宮機場。
︵三︶嚴禁糧食、燃料進敵區。
︵四︶嚴禁城內百姓出城。
︵五︶ 控制適當預備隊,溝通各站聯絡網,以便及時擊退和消滅出
擊我分散圍困部隊之敵⋯⋯
︵七︶⋯⋯要使長春成為死城。46
解放軍激勵士氣的口號是:﹁不給敵人一粒糧食一根草,把長春蔣匪軍困
死在城裡。﹂十萬個解放軍圍於城外,十萬個國軍守於城內,近百萬的長春市
民困在家中。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人,就往外走,可是外面的封鎖線上,除了砲
火器械和密集的兵力之外,是深挖的壕溝、綿密的鐵絲網、危險的高壓電網。
伊通河貫穿長春市區,草木蔥蘢,游魚如梭,是一代又一代長春人心目中
最溫柔的母親河,現在每座橋上守著國民黨的兵,可出不可入。下了橋,在兩
軍對峙的中間,形成一條三、四公里寬的中空地帶,中空地帶上屍體一望無
際。
到了炎熱的七月,城內街上已經有棄屍。眼睛發出血紅的凶光、瘦骨嶙峋
年輕的于祺元,在長春。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05 204
31
兵不血刃
的成群野狗圍過來撕爛了屍體,然後這些野狗再被飢餓的人吃掉。
于祺元是︽長春地方志︾的編撰委員,圍城的時候只有十六歲,每天走路
穿過地質宮的一片野地到學校去。野地上長了很高的雜草。夏天了,他開始聞
到氣味。忍不住跟著氣味走進草堆裡,撥開一看,很多屍體,正在腐爛中。有
一天,也是在這片市中心的野地裡,遠遠看見有什麼東西在地上動。走近了,
他所看見的,令他此生難忘。
那是被丟棄的赤裸裸的嬰兒,因為飢餓,嬰兒的直腸從肛門拖拉在體外,
一大塊;還沒死,嬰兒像蟲一樣在地上微弱地蠕動,已經不會哭了。
﹁什麼母愛呀,﹂他說,﹁人到了極限的時候,是沒這種東西的。眼淚都
沒有了。﹂
國軍先是空運糧食,共軍打下了機場之後,飛機不能降落,於是開始空
投,用降落傘綁著成袋的大米,可是降落傘給風一吹,就吹到共軍那邊去了。
﹁後來,國軍就開始不用傘了,因為解放軍用高射砲射他們,飛機就從很
高的地方,直接把東西丟下來,還丟過一整條殺好的豬!可是丟下來的東西,
砸爛房子,也砸死人。﹂
﹁你也撿過東西嗎?﹂我問他。
﹁有啊,撿過一大袋豆子。趕快拖回家,﹂他說,﹁那時,守長春的國軍
部隊與部隊之間,都會為了搶空投下來的糧食真槍真火對拚起來呢。後來規定
說,空投物資要先上繳,然後分配,於是就有部隊,知道要空投了,先把柴都
燒好了、大鍋水都煮開了,空投一下來,立即下鍋煮飯。等到人家來檢查了,
他兩手一攤,說,看吧,米都成飯了,要怎樣啊?﹂
于祺元出生那年,滿州國建國,父親做了溥儀的大臣,少年時期過著不知
愁苦的生活,圍城的悲慘,在他記憶中因而特別難以磨滅。
﹁圍城開始時,大家都還有些存糧,但是誰也沒想到要存那麼久啊,沒想
到要半年,所以原來的存糧很快就吃光了。城裡的人,殺了貓狗老鼠之後,殺
馬來吃。馬吃光了,把柏油路的瀝青給刨掉,設法種地,八月種下去,也來不
及等收成啊。吃樹皮、吃草,我是吃過酒 的,造酒用的 ,一塊一塊就像磚
似的。酒 也沒了,就吃酒糟,乾醬似的,紅紅的。﹂
﹁酒糟怎麼吃?﹂
﹁你把酒糟拿來,用水反覆沖洗,把黏乎乎那些東西都沖洗掉,就剩一點
乾物質,到太陽底曬,曬乾了以後,就像蕎麥皮似的,然後把它磨碎了,加點
水,就這麼吃。﹂
有一片黃昏的陽光照射進來,使房間突然籠罩在一種暖色裡,于老先生不
管說什麼,都有一個平靜的語調,好像,這世界,真的看得多了。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07 206
31
兵不血刃
我問他,﹁那麼——人,吃人嗎?﹂
他說,那還用說嗎?
他記得,一個房子裡,人都死光了,最後一個上吊自盡。當時也聽見過人
說,老婆婆,把死了的丈夫的腿割下一塊來煮。
47
一九四八年九月九日,林彪等人給毛澤東發了一個長春的現場報告:
⋯⋯飢餓情況愈來愈嚴重,飢民便乘夜或與︵於︶白晝大批蜂擁而
出,經我趕回後,群集於敵我警戒線之中間地帶,由此餓斃者甚多,
僅城東八里堡一帶,死亡即約兩千⋯⋯
⋯⋯不讓飢民出城,已經出來者要堵回去,這對飢民對部隊戰士,
都是很費解的。飢民們對我會表不滿,怨言特多說,﹁八路見死不
救。﹂他們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將嬰兒小孩丟了就
跑,有的持繩在我崗哨前上吊。
48
十月十七日,長春城內守軍六十軍的兩萬六千人繳械。
十月十九日,在抗戰中贏得﹁天下第一軍﹂美名的新三十八師、新七軍及
其他部隊,總共三萬九千名國軍官兵,成為俘虜;所有的美式裝備和美援物
資,全部轉給解放軍。
守城的國軍,是滇軍六十軍,曾經在台兒莊浴血抗日、奮不顧身;是第七
軍,曾經在印緬的槍林彈雨中與英美盟軍並肩作戰蜚聲國際,全都在長春圍城
中覆滅。
東北戰役的五十二天之中,四十七萬國軍在東北﹁全殲﹂。
十一月三日,中共中央發出對共軍前線官兵的賀電:
⋯⋯熱烈慶祝你們解放瀋陽,全殲守敵⋯⋯在三年的奮戰中殲滅敵
人一百餘萬,終於解放了東北九省的全部地區⋯⋯希望你們繼續努
力,與關內人民和各地人民解放軍親密合作,並肩前進,為完全打倒
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驅逐美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解放全
中國而戰!
在這場戰役﹁偉大勝利﹂的敘述中,長春圍城的慘烈死難,完全不被提
及。﹁勝利﹂走進新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代代傳授,被稱為﹁兵不血刃﹂的光
榮解放。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09 208
32
死也甘心情願地等你
32
死也甘心情願地等你
十月十九日城破以後,解放軍在凌亂中找到一袋又一袋國軍官兵在圍城期
間寫好了、貼了郵票,但是沒法寄出的信。裡頭有很多很多訣別書,很多很多
做最後紀念的照片。
林彪圍城指揮部決定了﹁使長春成為死城﹂的所有部署規劃,是在五月三
十日,我讀到的這封信,寫在兩天後。﹁耕﹂,寫給在家鄉等候他的深情女
子:
芳:
⋯⋯生活是這樣地壓迫著人們,窮人將樹葉吃光了,街頭上的乞丐
日益增多⋯⋯我因為國難時艱,人的生死是不能預算的,但在我個人
是抱著必死的信念,所以環境驅使著我,我不得不將我剩下的幾張照
片寄給你,給你做為一個永遠的紀念⋯⋯我很感謝你對我用心的真
誠,你說死也甘心情願地等著我,這話將我的平日不靈的心竟感動
了,我太慚愧,甚至感動得為你而流淚⋯⋯我不敢隨便的將你拋棄,
我的心永遠的印上了你對我的赤誠的烙印痕,至死也不會忘記你⋯⋯
我已感到的是我還能夠為社會國家服務,一直讓我嚥下最後一口氣
方罷。這是我最後的希望⋯⋯我的人生觀裡絕對沒有苛刻的要求,是
淡泊的,是平靜而正直的。脫下了軍衣,是一個良善的國民,盡我做
國民的義務。
耕手啟
六月一日九時 第五十二號
49
這應該是﹁耕﹂在戰場上寫的第五十二封信了。端莊的文體,使我猜想,
﹁耕﹂會不會是一九四四年底毅然放下了學業、加入﹁十萬青年十萬軍﹂去抗
日的年輕人之一呢?
那個﹁芳﹂,終其一生都沒有收到這封信。
離開于老先生的家,我又回到人民廣場;那頂著蘇聯戰機的紀念塔,在中
午的時分顯得特別高大,因為陽光直射,使你抬頭也看不見塔的頂尖。我手上
抓著幾份舊報紙,報導的都是同一件新聞。二○○六年六月四日的報導——圍
城五十多年之後的事了: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11 210
32
死也甘心情願地等你
新文化報︵本報訊︶
﹁每一鍬下去,都會挖出泛黃的屍骨。挖了四天,怎麼也有幾千
具!﹂二日清晨,很多市民圍在長春市綠園區青龍路附近一處正在挖
掘下水管道工地,親眼目睹大量屍骨被挖出⋯⋯
50
成百成千的白骨,在長春熱鬧的馬路和新建的高樓下面。人們圍起來觀
看,老人跟老人竊竊私語,說,是的是的,一九四八年圍城的時候⋯⋯
那個年輕的﹁耕﹂——他的屍骨,是否也埋在這滿城新樓的下水道下面
呢?
解放軍在十一月一日下午攻入瀋陽。﹁大批大批徒手的國軍,像一群綿羊
似的,被趕入車站前剿匪總部軍法處大廈內集中﹂。馬路上到處是斷了手腳、
頭上纏著骯髒滲血的繃帶、皮肉綻開的傷口灌膿生蛆的國軍傷兵。
二十八歲的少校政治教官郭衣洞,後來的柏楊,也在瀋陽,正準備開辦
︽大東日報︾。他看著大批的解放軍興高采烈地進城,穿著灰色棉軍服,有的
還是很年輕的女性,擠在卡車裡,打開胸前的鈕扣給懷裡的嬰兒餵奶。
頭幾天,解放軍對﹁蔣匪﹂採寬大政策,准許國軍士兵﹁還鄉生產﹂。於
是柏楊穿上國軍的軍服,逃出瀋陽。在山海關附近,看見一個國軍,清澈的眼
睛大大的,是新六軍的少尉軍官,斷了一條腿,鮮血不斷地往下流,雙肩架在
柺杖上,走一步,跌一步,跌了再掙扎撐起來走。是一個湖南人,對年輕的柏
楊說,﹁我爬也要爬回家,家裡還有我媽媽和妻子﹂。51
他,會不會是﹁耕﹂呢?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13 212
33
賣給八路軍
33
賣給八路軍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日,解放軍的士兵踩著大步進入瀋陽。三年前蘇軍當
眾姦殺婦人的瀋陽火車站前,幾乎是同一個地點,現在地上有一個草蓆蓋著的
屍體,屍體旁地面上草草寫著一片白色粉筆字:
我是軍校十七期畢業生,祖籍湖南,姓王,這次戰役,我沒有看見
一個高級將領殉職,我相信杜聿明一直在東北,局面不會搞得如此
糟。陳誠在瀋陽,也不會棄城逃走。所以現在我要自殺,給瀋陽市民
看,給共產黨看,國軍中仍有忠烈之士。52
國軍中,當然有﹁忠烈之士﹂。譬如說,抗日戰爭中幾乎沒有一場重大戰
役沒有打過的﹁王牌將軍﹂張靈甫,一九四七年被圍困在山東臨沂的孟良
崮——是的,台北有臨沂街,它跟濟南路交叉。整編七十四師深陷於荒涼的石
頭山洞中,糧食斷絕,滴水不存。美式的火砲鋼管發燙,需水冷卻,才能發
射,士兵試圖以自己的尿水來澆,但是嚴重脫水,人已經無尿。傷亡殆盡,在
最後的時刻裡,張靈甫給妻子寫下訣別書,然後舉槍自盡。
十餘萬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趨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
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以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
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
妻,今永訣矣!
三天三夜,國軍三萬兩千人被殲滅,勝利的解放軍也犧牲了一萬兩千人。
炸爛的屍體殘塊黏乎乎散落在岩石上,土狼在山溝裡等候。山東臨沂孟良崮,
又是一個屍橫遍野、血流滿谷的中國地名。
最高統帥蔣介石是從戰場上出身的,不是不知道士兵的艱苦。一九四八年
一月他在日記中寫著:
入冬以來,每思念窮民之凍餓與前方官兵在冰天雪地中之苦鬥惡
戰、耐凍忍痛、流血犧牲之慘狀,殊為之寢食不安。若不努力精進,
為期雪恥圖強以報答受苦受難、為國為我之軍民,其情何以慰先烈在
天之靈而無忝此生耶。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15 214
33
賣給八路軍
然後他習慣性地對自己鞭策:
注意一,如何防止將士被俘而使之決心戰死以為榮歸也;二,匪之
攻略中小城市、圍困大都市,以達到其各個殲滅之要求的妄想,如何
將之粉碎⋯⋯53
我仍然坐在加州胡佛研究院的檔案室裡,看蔣介石日記。看著看著就忍不
住嘆息:何其矛盾的邏輯啊。為了﹁慰烈士在天之靈﹂的實踐方式,竟然是要
將士立志﹁戰死﹂,爭作﹁烈士﹂。這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相較之下,影響歐
洲人的是羅馬傳下來的概念:戰爭,是為了制敵,當情勢懸殊、敵不可制時,
保全性命和實力,不是羞恥的事。太平洋戰爭在一九四一年爆發時,有多少盟
軍是整批投降的?新加坡只抵抗了一個禮拜,英澳聯軍司令官就帶領著近十萬
官兵向日軍繳械了。
在瀋陽火車站前自殺的軍官,如此悲憤,難道不是因為,他看見得愈多,
對自己的處境愈覺得無望?戰場上的勝負,向來都僅只是戰爭勝敗的一小部分
而已,戰場的背後,是整個國家和政府的結構: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法
治的、教育的⋯⋯這個絕望自殺的軍官,一定也見到一九四八年的國軍是卡在
怎樣的一個動彈不了、無可奈何的大結構裡吧?
看見蘇聯紅軍暴行的台灣人許長卿,從瀋陽到天津去賣茶,有個姓孫的同
學認為他有錢,就來跟他商量做一筆生意:許長卿出錢,孫同學靠關係去跟國
防部申請成立一個三萬人的兵團。拿國防部三萬人的糧餉,事實上只要湊足一
萬人就可以,其他兩萬人的空額,國防部來檢查時,到街上、火車站去招人頭
充當臨時﹁兵﹂點點名就可以。這筆生意,可以淨賺兩萬人的糧餉和軍火。至
於軍火,可以拿去賣。
﹁軍火賣給誰?﹂許長卿問。
孫同學想都不用想,就說,﹁賣給八路軍。﹂54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17 216
34
盛豬肉的碗
34
盛豬肉的碗
十一月,在東北,在華北,都是下雪的天氣了。徐州城外一片白氣茫茫,
城與城之間鋪過的路面,被坦克輜重壓得爆裂,凹凸不平;砲彈落下之處就是
一個大坑洞,一輛吉普車可以整個沒入。鄉與鄉之間的土路,千百萬輛馬車、
牛車、獨輪車軋過,路面被木輪犁出一道又一道的深溝;突起的泥塊,迅速結
凍以後變成尖峭的剃刀片,行軍的人,穿著的鞋子被割破,腳肉被切開。
瀋陽被攻下之後四天,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徐蚌會戰,解放軍稱為
﹁淮海戰役﹂,全面爆發。八十萬國軍,六十萬解放軍,在祖國的土地上,以
砲火相轟,以刺刀肉搏。
﹁徐州戰場,﹂我問林精武,﹁你最記得什麼?﹂
林精武住在台北市的溫州街,那一帶,全是浙江的地名:永康街、麗水
街、龍泉街、瑞安街、青田街。八十三歲的林精武有時候會走到巷口攤子去買
水果,即使只是出去買個水果,他也會穿得整整齊齊,走路時,腰桿挺得很
直。
溫州街的巷子小小的,有些大樹,給巷子添上一種綠蔭家園的感覺,林精
武走在小巷裡,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家,從他身邊走過的人,不會特別看
他。
除非你知道他走過什麼樣的歲月。
林精武,是一個大時代的典型。十八歲,就自作主張離開了福建惠安的
家,從軍抗日去了,沒想到日本人半年後就宣布戰敗,此後就是來自大江南北
各省分的中國人自己的廝殺。講到那塵封已久的過去,林精武有點激動,然後
你看著他一點、一點地調整自己的情緒。
印象最深?他說,哪個印象不深?說是援軍馬上要到,要你堅守,然後你
戰到全連死光,援軍還是沒來,印象深不深?明知往東走是個口袋,全軍會被
圍、被殲,結果最高指令下來,就是要你往東去,印象深不深?糧食斷絕,彈
藥盡空,補給不來,連馬的骨頭都吃光了,然後空軍來空投,稻草包著子彈,
一包一千發,直接投下,每天砸死十幾個自己的官兵,你說印象深不深?傷兵
成千上萬的倒在雪地裡,沒有任何掩護體,然後機關槍像突發暴雨一樣叭咑叭
咑射過來,血漿噴得滿頭滿臉,糊住了你的眼睛,印象深不深?
55
如果說哪個事情像惡夢一樣在往後的六十年裡常常午夜浮現,也許就是那
晚沒吃的豬肉吧,林精武說。在幾天幾夜、不眠不休的戰鬥之後,嘴裡都是泥
土、眼球漲得通紅,跟弟兄們坐下來在雪地上開飯——好不容易炊事班煮了一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19 218
34
盛豬肉的碗
鍋豬肉。正要開動,一顆砲彈打下來,在鍋上炸開,耳朵頓時失聰。再回過神
來,睜開眼,同伴的頭、腿、手和腳,被炸成碎塊,模糊的血肉,就掉進盛豬
肉的碗裡。56
另一個難以放下的,是黃石的死。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一槍斃命倒在路
旁。林精武背著全身裝備就跪在屍體邊大哭,卻沒有時間埋葬他。和很多當年
從軍的愛國青年一樣,黃石報名時也改了名,只知他是廣東大埔人,卻無法通
知他的家人;滿地士兵的屍體,部隊破碎,林精武知道,也沒有什麼系統會來
登記他的陣亡、通知他的家屬、撫卹他的孤兒。黃石已戰死,但是﹁黃石﹂究
竟是何姓、何名、誰家的孩子?沒有人知道。
為什麼,林精武過了六十年後還覺得傷心,他說,日本人會盡竟其所能把
他每一個犧牲戰士的指甲骨灰送到他家人的手上,美國人會在戰場上設法收回
每一個陣亡者的兵籍名牌,為什麼我的戰友,卻必須死於路旁像一條野狗?
離開林精武的家,帶著一串他一定要我帶著吃的紫色葡萄。晚上,整條街
都靜下來了,我說的是我夜間寫作的金華街——金華也是個城市的名字,在浙
江。寫作室裡,桌上沙發上地上堆滿了資料,但是我找到了此刻想看的東西: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七日解放軍對被包圍的國軍發佈的﹁勸降書﹂:
杜聿明將軍、邱清泉將軍、李彌將軍師長團長們:
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四面八方都是解放軍,怎麼
突得出去?⋯⋯你們的飛機坦克也沒有用,我們的飛機坦克比你們
多,這就是大砲和炸藥,人們做這些土飛機、土坦克,難道不是比你
們的洋飛機、洋坦克要厲害十倍嗎?⋯⋯十幾天來,在我們的層層包
圍和重重打擊之下⋯⋯你們只有那麼一點地方,橫直不過十幾華里,
這樣多人擠在一起,我們一顆砲彈,就能打死你們一堆人⋯⋯
立即下令全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軍可以保證你們高級將領和
全體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這樣,才是你們的唯一生路,你們想一想
吧,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好,就這樣辦。如果你們還想打一下,那就再
打一下,總歸你們是要被解決的。
中原人民解放軍司令部
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
57 這















竿













軍 對峙,只隔幾碼之遙。安靜時,聽得到對方的咳嗽聲。林精武有個小勤務兵,
飢餓難忍,摸黑到共軍的陣地裡和解放軍一起吃了頓飽飯,還裝了一包麵條摸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21 220
35
一萬多斤高粱
回國軍陣營;他個子矮小,又沒帶槍,黑夜籠罩的雪地裡,共軍以為他是自己
弟兄。
像少年騎馬打仗玩遊戲,不可思議的是,這裡叫的﹁陣﹂、打的﹁仗﹂,
是血流成河的。
35
一萬多斤高粱
一整排的兵用力扔手榴彈的時候,彷彿漫天灑下大批糖果,然後戰壕裡的
林精武看見對面﹁整片凹地像油鍋一樣的爆炸﹂,可是海浪般一波又一波的
人,一直湧上來,正對著發燙的砲口。
前面的幾波人,其實都是﹁民工﹂,國軍用機關槍掃射,射到手發軟;明
知是老百姓,心中實在不忍,有時候就乾脆閉起眼睛來硬打,不能不打,因為
﹁你不殺他,他就要殺你﹂。機關槍暫停時,探頭一看,一條壕溝裡就橫著好
幾百具屍體。他們開始清理戰場,搬開機槍射口的屍體,用濕布冷卻槍管。58
林精武所﹁不忍﹂開槍的﹁民工﹂就是解放軍口中的﹁支前﹂英雄。十大
元帥之一的陳毅說,﹁淮海戰役是用獨輪車推出來的﹂,怎麼聽起來那麼令人
覺得心酸。淮海戰役——徐蚌會戰——打了兩個月,徵用了五百四十三萬民
工。民工基本上就是人形的騾馬,把糧食彈藥背在身上,把傷兵放在擔架上,
在槍林彈雨中搶設電線,跟著部隊行軍千里,還要上第一線衝鋒。解放軍士兵
至今記得,攻打碾莊國軍的支前民工一看就知道全是山東人,除了他們獨特的
口音之外,這些民工為解放軍所準備的糧食是饅頭切成的片,不是大米。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23 222
35
一萬多斤高粱
抗日名將黃百韜的國軍部隊在十米寬的河邊構築了強大的防禦工事,每一
個碉堡都佈滿了機關槍眼,對著河;民工就一波一波地衝向槍口,達達聲中屍
體逐漸填滿了河,後面的解放軍就踩著屍體過河。
僅只是淮海戰役裡,單單是山東解放區就有十六萬八千名農民青年被徵進
了解放軍,其中八萬人直接被送上前線。59大多數的農民則變成了天羅地網的
綿密﹁聯勤﹂系統,做解放軍的後勤補給。國軍完全依賴鐵路和公路來運輸物
資,解放軍就讓民工把公路挖斷,把鐵軌撬起,國軍的彈藥和糧食就斷了線。
解放軍依靠百萬民工,用肩膀挑,用手臂推,物資往前線運,傷兵往後方送,
民工就在前後之間像螞蟻雄兵一樣地穿梭。徐蚌會戰中,解放軍的兵力與﹁支
前民工﹂的比例是一比九,每一個士兵後面有九個人民在幫他張羅糧食、輸送
彈藥、架設電線、清理戰場、包紮傷口。
國軍經過的村落,多半是空城,人民全部﹁快閃﹂,糧食也都被藏了起
來。十八軍軍長楊柏濤被俘虜後,在被押往後方的路上,看見一個不可思議的
景象。同樣的路,他曾經帶領大軍經過,那時家家戶戶門窗緊閉,路上空無一
人,荒涼而肅殺。這時卻見炊煙處處、人聲鼎沸,大卡車呼嘯而過,滿載宰好
的豬,顯然是去慰勞前線共軍的。他很震撼:
通過村莊看見共軍和老百姓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樣親切,有的在一
堆聊天說笑,有的圍著一個鍋台燒飯,有的同槽餵牲口,除了所穿的
衣服,便衣和軍服不同外,簡直分不出軍與民的界線。我們這些國民
黨將領,只有當了俘虜,才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場面。
60
連長林精武在負傷逃亡的路上,看見幾百輛獨輪車,民工推著走,碰到河
溝或結冰的路面、深陷的泥潭,二話不說就把推車扛在肩膀上,繼續往前走,
走到前線去給共軍補給。老老少少成群的婦女碾麵、紡紗、織布,蹲下來就為
解放軍的傷兵上藥、包紮。窮人要翻身,解放軍勝利了就可以分到田。很多農
民帶著對土地的渴望,加入戰爭。
被俘的軍長和逃亡的連長,一路上看在眼裡的是國軍弟兄無人慰藉、無人
收拾的屍體。兩人心中有一樣的絞心的疑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前線士兵再
怎麼英勇,仗,是不是都白打了?
那戰敗的一方,從此埋藏記憶,沈默不語;那戰勝的一方,在以後的歲月
裡就建起很多紀念館和紀念碑來榮耀他的死者、彰顯自己的成就。紀念館的解
說員對觀光客津津樂道這一類的數字: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25 224
35
一萬多斤高粱
郯城是魯南地區一個普通縣城,人口四十萬,縣府存糧只有一百萬
斤,但上級下達的繳糧任務是四百萬斤,郯城最終繳糧五百萬斤。幾
乎是勒緊了腰帶去支前⋯⋯在為淮海前線籌糧碾米活動中,豫西地區
有兩百多萬婦女參加了碾米、磨麵和做軍鞋等活動。
61
可是,怎麼這種敘述看起來如此熟悉?讓我想想⋯⋯
我知道了。
你看看這個文件:
⋯⋯理由:查西黑石關洛河橋被水沖毀,現架橋部隊已到,急於徵
工修復。現本鄉每日徵用苦力木工三百餘名,一次派擔小麥五千公
斤,維持費四萬元,木材兩萬公斤,麥草兩萬斤,大麥兩千公斤。孝
義皇軍每日徵用木泥匠工苦力五百名。
這裡說的可不是解放軍。這是一個一九四四年的會議記錄,顯示日軍在戰
爭中,對杜甫的故鄉,小小的河南鞏縣,如何要求農民傾巢而出,全力支援前
線軍隊。
被國家或軍隊的大機器洗腦、利誘或裹脅,出錢、出力、出糧、出丁,全
部餵給戰爭這個無底的怪獸,農民的處境和任務內容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對日
軍的這種作為,中國人敘述的語言充滿激憤:
日軍徵用苦力及一切物資數量巨大,可見日軍對中國人的壓榨是多
麼的殘酷和無情。更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在成立偽政府組織的﹁維持
會﹂中,當地的漢奸為偽政府組織服務,幫助日軍對廣大老百姓進行
欺壓,漢奸的奴才嘴臉在提案中看得清清楚楚。
報導的標題是,﹁洛陽發現大批日軍侵華罪證,記載了日軍罪行﹂。62那麼
你又用什麼語言來描述被解放軍徵用去攻打國軍的農民呢?
莒南縣擔架隊有兩千七百九十七名成員,一千兩百人沒有棉褲,一
千三百九十人沒有鞋子,但是卻在寒冬臘月中奔走在前線。
其中,特等支前功臣朱正章腿生凍瘡,腫脹難忍,仍拄著拐杖堅持
送傷員,連續八趟,往返三百餘公里,他甚至用自己吃飯喝水的碗給
傷員接大小便。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27 226
35
一萬多斤高粱
﹁人民的母親﹂日照縣范大娘,將三個兒子送去參加解放軍,先後
犧牲。她聽到噩耗後,仍一如既往地納底子趕製軍鞋。63
我怎會不知道,歷史本來就要看是勝方還是敗方在寫,可是同樣一件事情
兩個截然相反的解釋方法,你不得不去思索這其中的含義。
在國軍的歷史文獻裡,共軍把農民推上火線的﹁人海戰術﹂常常被提到,
同一時間,解放區藉﹁土改﹂殺人的風氣也已經盛行了。一九四八年的調查顯
示,單是山西興縣一個縣,被鬥死的就有兩千零二十四人,其中還有老人和二
十五個小孩。康生親自指導的晉綏首府臨縣,從一九四七到四八年的春天,因
鬥爭而死的將近八百人,多半被活埋或剖腹。後來成為共青團書記的馮文彬,
四八年初時前往共產黨的根據地山西一帶,走在村落與村落之間,黃土地綿延
不絕,沿路上都是吊在樹上的屍體,怵目驚心。64
可是,對於﹁敵人﹂,國軍﹁仁慈﹂嗎?
一九四七年七月,國軍整編六十四師在山東沂蒙地區與陳毅的華東野戰軍
激烈爭奪領土的時候,曾經接到﹁上峰﹂的電令:﹁以東里店為中心,將縱橫
二十五公里內,造成﹃絕地﹄,限五日完成任務,飭將該地區內所有農作物與
建築物,一律焚燬,所有居民,無論男女老幼,一律格殺。﹂
前線的軍官看到最高統帥的命令,﹁面面相覷不知所從﹂。即使是共產黨
的根據地,要屠殺百姓還是下不了手。黃百韜以拖延了事。
65
激戰兩個月,徐蚌會戰結束。抗日名將黃百韜、邱清泉飲彈自盡,杜聿
明、黃維被俘,胡璉、李彌僅以身免,三十二萬國軍被俘虜,六萬多人﹁投
誠﹂。十七萬人在戰場上倒下。五十五萬國軍灰飛煙滅。
解放軍也死傷慘重。華東野戰軍的第四縱隊原來有一萬八千人,開戰四十
天已經戰死了一半。
林精武腿部中了槍,在混亂中從路邊屍體上撕下一隻棉衣袖子,胡亂纏在
腿上,開始一個人用單腳跳著走,從徐州的戰場輾轉跳到幾百公里外的南京,
最後跳到了浦口長江畔的傷兵醫院。傷兵醫院其實就是泥地上一片破爛的帳蓬
群,四邊全是雜草。醫官剪開他黏著血肉的棉衣袖,林精武低頭,這才看見,
腳上的傷口已經腐爛,紅糊糊的肉上有蛆在蠕動。
黑煙還在雪地裡冒著,屍體在平原上壘壘疊疊、密密麻麻,看過去一望
無際。地方政府開始徵集老百姓清理屍體,需要掙糧食嗎?埋一具人屍發五
斤高粱,埋一具馬屍發二十四斤高粱。僅僅在張圍子一帶,就發了一萬多斤
高粱。66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29 228
36
大出走
36
大出走
所有的事情是同時發生、並行存在的。
十二月的大雪紛紛,靜靜覆蓋在蘇北荒原遍地的屍體上,像一塊天衣無縫
的殯儀館白布。上海那燈火繁華的城市,在另一種動盪中。十二月二十四日是
一個星期五,︽上海申報︾刊出一則消息:﹁擠兌黃金如中瘋狂,踐踏死七人
傷五十﹂。心急如焚的五萬市民湧進外灘一個角落申請存兌金銀,推擠洶湧
中,體力弱的,被踩在腳下。人潮散了以後,空蕩蕩的街上留下了破碎的眼
鏡、折斷的雨傘、凌亂的衣服,還有孩子的孤伶伶的鞋。
南京和上海的碼頭上,最卑微和最偉大的、最俗豔和最蒼涼的歷史,一幕
一幕開展。
上海碼頭。黃金裝在木條箱裡,總共三百七十五萬兩,在憲兵的武裝戒備
下,由挑夫一箱一箱送上軍艦;挑夫,有人說,其實是海軍假扮的。
南京碼頭。故宮的陶瓷字畫、中央博物院的古物、中央圖書館的書籍、中
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的檔案和蒐藏,五千五百二十二個大箱,上船。
故宮的文物,一萬多箱,運到台灣的,不到三分之一。從一九三一年九一
秦皇島撤退,黃紹容攝於一九四八年。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31 230
36
大出走
八事變開始,這一萬多個油布包著的木箱鐵箱就開
始打包密封,已經在戰火中逃亡了十幾年。
負責押送古物的那志良年年跟著古物箱子大江
南北地跑,這一晚,躺在船上;工人回家了,碼頭
靜下來了,待發的船,機器發出嗡嗡聲,很遠的地
方,不知哪個軍營悠悠吹響了號聲。長江的水,一
波一波有韻律地刷洗著船舷,他看著南京的夜空,
悲傷地想到: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歲月呢?67
一月二十一日,北平的市民,包括柏楊、聶華
苓、劉紹唐,守在收音機旁,聽見播音員的宣布:
﹁請聽眾十分鐘後, 聽重要廣播。﹂五分鐘後,
說,﹁請聽眾五分鐘後,聽重要廣播。﹂第三次,
﹁請聽眾一分鐘後,聽重要廣播。﹂
傅作義守衛北平的國軍,放下了武器。
十天後,解放軍浩浩蕩蕩進城。街上滿滿的群
眾,夾道兩旁。這群眾,大多數是梁實秋筆下的
﹁北平人﹂,也有很多潰散了的國軍官兵。柏楊、
聶華苓這樣的人,冷冷地看著歷史的舞台,心中充滿不安。年輕的大學生卻以
﹁壺漿簞食,以迎王師﹂的青春喜悅歡迎解放,乘著還沒來得及塗掉國徽的國
軍十輪大卡車,在解放軍車隊裡放開喉嚨唱歌。
突然有個國軍少校軍官衝出群眾的行列,攔下卡車,一把抓住駕駛座上的
兩個大學生,邊罵邊淚流滿面:﹁你們這些喪盡天良的大學生,政府對你們有
什麼不好?當我們在戰地吃雜糧的時候,你們吃什麼?雪白的大米、雪白的麵
粉、肥肉。可是,你們整天遊行,反飢餓,反暴政。你們飢餓嗎?八路軍進城
那一天起,你們立刻改吃陳年小米,連一塊肉都沒有,你們卻不反飢餓,今天
還這個樣子忘恩負義,上天會報應的,不要認為會放過你們。﹂68
後來在台灣參與了雷震的︽自由中國︾創刊的聶華玲,剛剛結婚,她竄改
了路條上的地名,和新婚丈夫打扮成小生意人夫妻,把大學畢業文憑藏在鏡子
背面,跟著逃亡的人流,徒步離開了北平。
後來獨創了︽傳記文學︾以一人之力保存一國之史的劉紹唐,剛好在北京
大學修課,被迫參軍,看了改朝換代之後第一場晚會戲劇。美貌的女主角是一
個努力設法改造自己的女兵,穿著一身列寧裝。一個詩人愛上了她,她也回報
以無法克制的熱吻,但是當詩人用最深情纏綿的語言向她求婚時,她突然倒退
兩步,毅然決然拔出槍來,打死了這個詩人,劇終。這是她為了思想的純正而
劉紹唐
柏楊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33 232
36
大出走
拔槍打死的第四十一個求愛者。劇本是個俄文改編劇,劇名叫做﹁第四十
一﹂。
69
已經成了正式﹁解放軍﹂、穿著軍裝的劉紹唐,一年以後,製作了假護
照,不斷換車、換裝,像間諜片的情節般,一路驚險逃亡到香港。
這時候,後來成為︽中國時報︾駐華盛頓特派員的傅建中,是個上海的初
中生。北平﹁解放﹂以後四個月,在上海的街頭看著解放軍進城。各種節日的
慶典,學生被動員上街遊行、唱歌、呼口號,他睜著懵懵懂懂的大眼睛,覺得
很興奮,搖著旗子走在行列裡。
七歲的董陽孜——沒人猜到她將來會變成個大書法家,也在上海讀小學,
開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學著扭秧歌,﹁嗦啦嗦啦多啦多﹂,六十年後她還會
唱。比她稍大幾歲的姊姊,很快就在脖子繫上了紅領巾,放學回到家中,開始
熱切而認真地對七歲的陽孜講解共產主義新中國。有一天,姊姊把她拉到一邊
嚴肅地告誡:﹁如果有一天媽媽要帶你走,你一定不要走;你要留下來為新中
國奮鬥。﹂
國民黨的飛機來轟炸上海的工廠和軍事設施的時候,陽孜的媽媽被低空飛
機打下來的機關槍射中,必須截肢,成了一個斷了腿的女人。即便如此,兩年
後,這行動艱難的年輕母親,還是帶著陽孜和小弟,逃離了上海。
在上海火車站,繫著紅領巾的姊姊,追到月台上,氣沖沖地瞪著火車裡的
媽媽和弟妹。
﹁我到今天都還記得姊姊在月台上那個表情,﹂陽孜說,﹁對我們的﹃背
叛﹄,她非常生氣。﹂
張愛玲,用她黑狐狸綠眼睛的洞察力,看了上海兩年,把土改、三反、五
反全看在心裡,就在陽孜被媽媽帶上火車的同一個時候,也悄悄出走,進入香
港。
那都是後來了。當林精武逃出徐蚌會戰的地獄,在雪地裡拖著他被子彈射
穿而流血的腳,一步一跳五百公里的時候,上海的碼頭,人山人海。很多人露
宿,等船。船來了,很多人上不了船,很多人在擁擠中掉進海裡。
有些上了去的,卻到不了彼岸。
悲慘的一九四八年整個過去了。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除夕的前一
夜,冷得刺骨,天剛黑,太平輪駛出了黃浦港。淞滬警備司令部已經宣布海上
戒嚴,禁止船隻夜間行駛,太平輪於是熄燈夜行,避開檢查。十一點四十五
分,太平輪和滿載煤與木材的建元輪在舟山群島附近相撞,十五分鐘後沈沒。
隨船沒入海底的,有中央銀行的文件一千三百一十七箱、華南紗廠的機器、勝
豐內衣廠的設備、東南日報的全套印刷器材、白報紙和資料一百多噸。當然,
董陽孜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34
還有九百三十二個人。
70
少數的倖存者閉起眼睛回想時,還記得,在惡浪濤天的某一個驚恐的剎
那,瞥見包在手帕裡的黃金從傾斜的甲板滑落。一個母親用雙手緊緊環住她幼
小的四個孩子。
一九四九年,像一隻突然出現在窗口的黑貓,帶著深不可測又無所謂的眼
神,淡淡地望著你,就在那沒有花盆的、暗暗的窗台上,軟綿無聲地坐了下
來,輪廓溶入黑夜,看不清楚後面是什麼。
後面,其實早有埋得極深的因。
傅建中
第 五 部
我磨破了的草鞋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37 236
37
上海的早晨
37
上海的早晨
其實不是八月十五日,是八月十一日。
這一天清早,二十七歲的堀田善衛照常走出家門,卻看見一件怪事:上海
的街頭,竟然出現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這裡一幅、那裡一幅,從層層疊
疊高高矮矮的樓頂上冒出來,旗布在風裡虎虎飛舞。
﹁今天什麼日子?﹂他對自己說,腦子裡卻是一片空白;自從一九四一年
的冬天日本全面佔領了這個城市以來,這樣的旗子是早就消失了。而且,這旗
子還沒有汪精衛南京政府旗子上必有的那四個字:﹁反共建國﹂。它是正統的
青天白日滿地紅。
﹁這是怎麼回事?﹂
才從日本來上海半年,堀田對政治還不十分敏感。在日本統治的上海街頭
出現那麼多青天白日的旗子代表什麼意思,也沒太多想,只是看到旗子時,
﹁重慶﹂兩個字在他腦海裡模糊地溜轉了一下,馬上被其他念頭所覆蓋。但
是,拐個彎走出小巷走進了大馬路,他呆住了。
大街兩旁的建築,即使一排排梧桐樹的闊葉在八月還一片濃密,他仍然清
清楚楚地看見一片密密麻麻的標語,大剌剌地貼在參差斑駁的牆面上和柱子
上。字,有的粗獷,有的笨拙,可是每一張標語都顯得那麼斬釘截鐵,完全像
揭竿而起的宣戰和起義,怎麼看,怎麼顯眼:
八年埋頭苦幹,一朝揚眉吐氣!
慶祝抗戰勝利,擁護最高領袖!
還我河山!河山重光!
實現全國統一,完成建國大業!
一切奸逆分子,撲殺之!歡迎我軍收復上海!
國父含笑,見眾於九泉實施憲政,提高工人的地位!
先烈精神不死,造成一等強國!
自立更生,慶祝勝利!
提高民眾意識,安定勞工生活!
堀田善衛停止了腳步,鼻尖聞到上海弄堂特有的帶著隔宿的黏膩又有點人
的體溫的生活氣味。他看見一條舊舊的大紅花棉被晾在兩株梧桐樹之間,一隻
黃色的小貓正弓著身體從垂著的棉被下悄悄走過—就那麼一瞬之間像觸電一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39 238
37
上海的早晨
樣,忽然明白了。
堀田善衛日後寫了︽上海日記︾,回憶這安安靜靜卻石破天驚的一個上海
的早晨:﹁八月十日夜半,同盟通訊社的海外廣播播放了日本承諾接受波茨坦
公告,監聽到這一廣播的莫斯科廣播電台,則動員了其在海外廣播的全部電
波,播送了這條消息。而收聽到這條消息的上海地下抗日組織便立即採取行
動,將這些標語張貼了出來。﹂
在無數亢奮高昂的標語中,他突然瞥見這麼一條,粉色的底,黛色的墨,
貼在一戶普通石庫門的大門上:
茫然慨既往,默坐慎將來。
灰色的兩扇門是緊閉的,對聯的字,看起來墨色新潤,好像一盞熱茶,人
才剛走。
堀田心中深深震動:﹁我對這個國家和這個城市的底蘊之深不可測,感覺
到了恐懼。而且這些標語是早已印刷完畢了的,我對地下組織的這種準備之周
到,深感愕然不已。﹂71
在山城重慶,蔣介石在前一天晚上,已經知道了這山河為之搖動的消息。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的日記,筆跡沈靜,墨跡均勻,完全沒有激動的痕跡:
︻雪恥︼⋯⋯正八時許,忽聞永精中學美軍總部一陣歡呼聲,繼之
以爆竹聲。余聞甚震,﹁如此嘈雜實何事?﹂彼答曰:﹁聽說什麼敵
人投降了。﹂余命再探,則正式報告,各方消息不斷報來,乃知日本
政府除其天皇尊嚴保持以外,其皆照中美蘇柏林公報條件投降以
︵矣︶。72
這個人,一生寫了五十七年的日記,沒有一天放下;即使在殺戮場上衝鋒
陷陣、聲嘶力竭,一從前線下陣,侍衛就看見他在夜燈下拾起毛筆,低頭寫日
記。寫日記,是他煉獄中的獨自修行,是他密室中的自我療傷。十年如一日,
二十年如一日,三十年如一日,四十年如一日,五十年如一日。
但是,白水黑山備盡艱辛之後,苦苦等候的時刻真的到來,卻竟也只是一
張薄薄紙上四行淡墨而已。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41 240
38
甲板上晴空萬里
38
甲板上晴空萬里
九月二日是九月第一個星期天。全世界的眼光投射在東京灣。
五萬七千五百噸的密蘇里艦,參與過硫磺島和沖繩島的浴血戰役,這一天
卻是和平的舞台。舞台上固定的﹁道具﹂,是艦上閃亮懾人的十六管魚叉飛
彈,還有突然間呼嘯升空、威風凜凜的戰鬥機群。
美國電視播報員用高亢激越的聲調報導這偉大的、歷史的一刻,配上﹁澎
巴澎巴﹂銅管齊發的愛國軍樂,令人情緒澎湃。
麥克阿瑟高大的身形顯得瀟灑自在,盟軍各國將領站立在他身後,一字排
開,不說話也顯得氣勢逼人。面對面的日本代表團只有十一人,人少,彷彿縮
聚在甲板上,無比孤寒。首席代表外交部長重光葵穿著黑色的長燕尾禮服,戴
著高聳的禮帽和雪白的長手套,持著紳士柺杖。柺杖是他歐式禮服的必要配
件,卻也是他傷殘肉體的支柱所需。十三年前的四月二十九日,重光葵在上海
虹口被抗日志士炸斷了一條腿,此後一生以義肢行走。73
戰敗國的代表,瘸著一隻腿,在眾目睽睽下一拐一拐走向投降簽署桌,他
一言不發,簽了字,就往回走。
站在重光葵身邊那個一身軍裝的人,來得不甘不願。他是主張戰到最後一
兵一卒的人: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以威逼之勢強逼何應欽簽下﹁梅何協
定﹂控制華北的是他;發動﹁三光﹂作戰——對中國的村落殺光、燒光、搶光
的,是他;核准創建﹁七三一﹂部隊製造細菌武器的,是他。被任命為關東軍
司令時,梅津曾經莊嚴地發誓:﹁今後將愈加粉骨碎身以報皇恩於萬一。﹂74
此刻天上晴空萬里,艦上的氣氛卻十分緊繃。站著坐著圍觀的人很多,但
是每個人都神情嚴整;血流得太多的歷史,記憶太新,有一種內在的肅殺的重
量,壓得你屏息靜氣,不敢作聲。站在甲板上面對面的雙方,勝利的一邊,只
做了三分鐘相當克制的講話,輸掉的一邊,徹底沉默,一言不發。在那甲板
上,兩邊的人,眼光避免交視,心裡其實都明白一件事:很快,簽署桌這一邊
的人將成為對面那堆人的審判者。
國際軍事法庭所有的籌備已經就位,在歐洲,審判納粹的紐倫堡大審即將
開庭。梅津所預期的﹁粉骨碎身﹂,很快要在東京應驗,以一種極其屈辱的方
式。三年以後,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國際法庭以甲級戰犯之罪判處他無
期徒刑。75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43 242
39
突然亮起來
39
突然亮起來
上海沉浸在欣喜的歡騰之中。堀田善衛以為那些勝利標語都是﹁地下組
織﹂所準備的,其實不盡然。滬上有個無人不知的老字號﹁恆源祥﹂,老闆叫
沈萊舟。他在閣樓裡一直藏著一個無線收音機,當晚貼耳聽到日本投降的消
息,就悄悄出門買了粉紅、淡黃、湖綠色的紙,回家裡磨了墨,親筆寫了好幾
張標語,看看四周無人,快手快腳貼在店門外的石柱上。
上海最高的大樓是國際飯店。很多人在幾十年後還會告訴你:那樓真高
啊,站在樓對面的街上,想看那樓有多高,一仰頭,帽子就從腦後掉了下去。
十一日那個大清早,國際飯店樓頂高處豎起了一面中國國旗,過路的人看見了
都嚇了一跳,停下腳來,假裝不經意地看。旗,是哪個大膽的傢伙掛的,沒人
知道。
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出門時剛好走過十字路口的西班牙夜總會。已
經好幾年沒聲音、灰撲撲的西班牙夜總會,不知怎麼竟然從裡頭傳出久違了的
西洋音樂。這七十八歲的光緒進士心裡知道時間到了,趕忙折回家,把他編選
的禁書取出了二十本,在扉頁簽下歡欣鼓舞的句子,放進一個包裡,背到商務
印書館門市部,放在櫃台上最顯眼的地方。
那本書的書名,叫做︽中華民族的人格︾。
上海人的商業細胞一夜之間全醒過來。八月十五日以後,﹁特快餐﹂改稱
﹁勝利快餐﹂。賣平湖西瓜的小販,改口叫賣﹁和平西瓜﹂。派克鋼筆的廣告
出現在頭版﹁中央日報﹂四個大字下面:
慰勞抗戰將士紀念品
﹁筆﹂﹁必﹂同音,以鋼筆贈人或自備,可互勉建國﹁必﹂成的信
心。
人潮擁擠處開始出現剪紙藝術家,當場快刀剪紙,嚓嚓幾下,就剪出史達
林、杜魯門的大鼻子人頭側影。
八月十五日這一天,家家取下了蓋窗遮光的防空燈罩,走在街上的人們突
然感覺到臉上有光,很驚訝,彼此對看,脫口而出:啊,都已經忘了,上海城
原來那麼亮!76
滿城的興高采烈。很久沒有的輕鬆感使人潮重新湧上街頭巷尾和廣場,成
群的孩子們在弄堂裡追逐嬉鬧,江畔和公園裡,牽手依偎的戀人露出旁若無人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45 244
39
突然亮起來
的微笑。
一個︽字林西報︾的英國記者,卻也在這樣歡騰的空氣裡,走進了另一條
街,撞見了同時存在的另一個現實。
兩個日本人,雙手反剪,在一輛軍用卡車裡,兩眼發直地瞪著他們
曾經主宰過的街道。現在兩邊都站著全副武裝的警察,前後卡車上滿
滿是荷槍實彈的士兵。兩個死刑犯就這樣遊街好幾個小時,最後才到
了刑場。刑場上,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幼堵在那裡,眼裡充滿恨。
兩個人還真勇敢,臉上不露任何情緒,不管四周的男人怎麼詛咒、
女人怎麼叫罵,都不動聲色。顯然他們是軍人,軍人死也要死得堅
毅。
我明知道他們一定死有餘辜,但還是覺得他們可憐。
兩人被喝令跪下。兩個警察,毛瑟槍上了膛,緊貼著站在他們後
面。一聲令下,槍口對著死囚的後頸發射,死囚人往前撲倒,頭顱登
時被轟掉了一半。
一剎那,群眾忽然一擁而上,突破了軍警的封鎖線,奔向屍體。有
個女人拿著一條手帕去沾血,然後歇斯底里地對著那殘破的屍體大
罵,其他的人就擠上前去用腳踢屍體。一個年輕的姑娘指了指其中一
個屍體暴露出來的生殖器,其他幾個女人就衝上前去把那生殖器用手
當場撕個稀爛。77
英國記者忍不住把臉別過去時,聽見遠處傳來鑼鼓的聲音。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47 246
40
坦克登陸艦 LST-847號
40
坦克登陸艦 LST-847 號
九月二十日是中秋節,不太尋常,因為好多年來,這是第一個沒有砲火、
沒有警報的中秋節。
戰爭帶來的多半是突然的死亡和無處尋覓的離亂。對很多人而言,父母手
足和至親至愛,不是草草淺埋在某個戰場,就是飄零千里,不知下落。一九四
五年這個中秋節,很多人最迫切想做的,就是給在亂世中死去的親人上一炷
香,讓輕煙緩緩升上天空,捎去戰爭終於結束的消息,也輕聲呼喚親愛的流離
者早日回鄉。
在準備過節的氣氛裡,黃浦碼頭卻透著異樣的躁動;人們奔走相告:美國
第七艦隊要進港了。
中秋前一晚,月白澄淨如洗,到了清晨,江上卻罩著薄薄的輕霧;四十四
艘巨大的軍艦在水青色的天地朦朧中驀然浮現,龐然巨象,如海市蜃樓、如夢
中幻影。已經在碼頭上背負重物的苦力,遠遠看去像一群穿梭不停的細小螞
蟻,近看時,各個形容消瘦、臉頰凹陷,但是咧嘴笑時,一派天真。苦力把重
物斜身卸下時,一抬頭,看見軍艦像座雄偉大山一樣聳立在港邊,登時嚇了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一日,847 坦克登陸艦停靠在上海黃浦江。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49 248
40
坦克登陸艦 LST-847號
跳。
沒多久,城市醒來了,人們丟下手邊的活,紛紛奔向江畔。碼頭上萬人空
巷,孩童赤腳揮著手沿著艦艇奔跑、叫喊。不知什麼人,帶來了成捆成捆的鞭
炮,就在那碼頭上劈劈地炸開來,一片煙硝熱鬧。也不知什麼時候,巨幅
的布條出現了,掛在面對碼頭的大樓上,巨大的字寫著﹁熱誠歡迎第七艦
隊﹂。
江面上竄來竄去叫賣雜貨的小艇更是發了狂似地向軍艦圍攏,陳舊而破爛
的木製小艇在浪濤中不斷碰撞巨艦。年輕的船夫用力揮動船槳,試圖和甲板上
的水兵交易。
報紙很快就出來了:
﹁中央社本報訊﹂美國第七艦隊司令金開德上將,率領之首批艦隊
抵滬後,予本市市民以極大興奮,蓋自太平洋戰事爆發以迄對日之戰
全面勝利以來,轉戰海上勞苦功高之盟國艦隊,此乃首批到達我大上
海者也,昨日下午三時,⋯⋯參加歡迎行列之青年團男女隨員,以及
各界民眾不下十餘萬人,結隊排列外灘遙向浦江揮旗高呼,其熱烈盛
況,不亞於前數日歡迎國軍之場面。78
坦克登陸艦LST-847 號上,一頭金色捲髮的鮑布站在船舷往下看。他才十
八歲,眼睛是嬰兒藍,鼻子兩側滿是雀斑。入伍海軍沒多久,原以為戰事已
過,和平的日子裡隨船沒什麼危險,沒想到事情不這麼簡單:每個港口的水面
上都浮著被炸的沉船,焦黑的船骸像戰場上沒拖走的屍體和骷髏,使得大艦入
港變成一件艱難的事。很多港口的周邊海域,水裡還佈滿未爆的水雷,掃雷令
他心驚膽跳。
從甲板上往下遠眺,看見碼頭上黑壓壓一片揮手呼喊的人們,中國人對盟
軍的熱情有點超乎他的想像。
這一晚,鮑布趴在船艙通舖上,給遠在美國的父母寫了一封報平安的信。
親愛的爸媽:
⋯⋯這地方實在太有意思。我們剛進港的時候,大概有十萬個日本
人在這裡晃來晃去,餓得像幽靈一樣,中國人不給他們吃的⋯⋯
這是黃浦江,江上還有些日本船,但是在太陽旗的上面都加掛了美
國旗。日本人的眼神顯得很恐懼⋯⋯一九四一年以來這一直是日本的
海軍基地。
大概有一百多條小艇圍攏過來叫賣威士忌跟中國國旗。每個人都眉
1945-09-21
 
開眼笑,看起來非常高興美國人來了。
我們在卸卡車,六個日本人操作一個大吊車。每次我們轉頭看他
們,他們就報以笑臉,我想他們可能以為我們會把他們幹掉吧。
今天美國海軍把大部分日本人送走,因為聽說昨天夜裡有兩百多個
日本人被共產黨給殺了。麻煩的是,這裡有三股勢力在角力,其實在
上海街頭上演的就已經是一場內戰了。
昨晚我輪休,坐了黃包車上街去溜達。一上街就看見兩派士兵在鬥
毆。
然後進了一個高級餐廳,單是威士忌大概就花了一百萬元,相當於
二十美元吧。⋯⋯大部分的美國水兵都跟小艇買了威士忌,喝個爛
醉。這些水兵不管是結了婚還是單身的,都是積了四十四點可以退伍
的,但軍方就是不放人。有人說,恨不得把那艦長給幹掉或者乾脆跳
船。你知道嗎,老爸,這些水兵都已經在海軍幹了三、四年,家裡都
有妻小。我們停靠沖繩港的時候最嚴重,因為沖繩回美國內陸的船班
最多,結果啊,艦長竟然下令我們一概不准上岸⋯⋯簡直卑鄙極了。
所以我想換船。
抱歉,昨晚的信沒寫完。
今天早上,一個水兵暴斃。他跟小艇買的威士忌裡含有甲醇。
下午我們清除甲板上的木板—原來用來儲存汽油,大概有一千五百
條木板。我們把它丟到海裡去。開始的時候,大概有十條小艇圍過來
搶這些木板,等到快丟完的時候,已經有五十條小艇圍了過來。有些
人被丟下去的木板擊中,卻也不走開。我們只好用消防水喉對準他們
噴水,他們也只是咕咕笑。這些中國船民就是那麼笨。
我丟下的最後一塊木板剛好打中一個小女孩的頭,但是她一下就站
起來,然後開始拉那塊木板。這時候,其他十條小艇飛快靠過來搶,
然後開始打群架,哇,打得夠狠。男人抓著女人跟小孩猛揍,劈頭劈
臉地打,女人就用船槳回擊。還有人用一種鋒利的船鉤打,把人打得
皮開肉綻,血肉模糊的。
船民活得像禽獸一樣。他們一早就來到軍艦旁,吃我們丟到水裡的
東西。這是中國的底層百姓啊。
你們的兒子鮑布寄自上海79
鮑布從玉米田一望無際的美國大地來到中國,很難想像那些如﹁禽獸﹂般
1945-09-22
小鮑布:單是威士忌大概就花了100 萬元,
相當於20 美元吧。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53 252
41
我是台灣人
搶奪木板的中國人一路是怎麼活過來的。但是,他看得出碼頭上等候遣返的日
本人眼裡透著恐懼,他也看出了,不同服裝的士兵和士兵在城市裡當街對峙,
內戰已經瀕臨爆發。
41
我是台灣人
台灣總督府的統計說,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為止,台灣因為美軍轟炸而
死亡的有五千五百多人,受輕重傷的有八千七百多人。
戰爭期間,當作軍夫、軍屬以及﹁志願兵﹂被送到中國和南洋去做苦役、
上戰場的,有二十萬人。
運到日本高座海軍航空兵工廠作﹁少年工﹂的,有八千四百多個台灣孩
子。戰爭結束時,三萬三百零四個台灣青年為日本犧牲了性命。
八月十五日,當天皇緊繃而微微顫抖的﹁玉音﹂從廣播裡放送出來的那一
刻,台灣人,究竟是戰敗者,還是戰勝者呢?
八月中,剛好是中元普渡。台北萬華龍山寺廟埕裡人山人海,香火繚繞,
廟埕外小吃攤熙熙攘攘。舞獅的動作特別活潑賣力,人們的笑聲特別輕鬆放
肆,孩子們嬉鬧著向獅子丟鞭炮。賣中秋月餅的商店,已經把文旦和月餅禮盒
堆到馬路上來了。80
作家黃春明說,天皇宣布日本戰敗的那一天,他的祖父興高采烈,覺得
﹁解放﹂了;他的父親,垂頭喪氣,覺得﹁淪陷﹂了。十歲的宜蘭孩子黃春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55 254
41
我是台灣人
明,睜大了眼睛看。
是不是,剛好生在什麼年份,那個年份就界定了你的身分認同?
台南醫師吳平城,在一九四四年九月被徵召到南洋。五十九個醫師、三個
藥劑師、八十個醫務助手,在高雄港搭上了神靖丸,開往南洋前線。太平洋海
面已經被美國的空軍控制,神靖丸以﹁之﹂字形曲折航行,躲避轟炸。幾乎可
以預料的,這是一艘地獄船。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二日,神靖丸在西貢外海被
炸,船上的三百四十二名乘客死了兩百四十七個。
活下來的吳平城,被送到越南西貢,照顧日本傷兵。八月十五日,他在西
貢軍醫院裡和其他三百個醫院的員工肅立在中庭,低頭聆聽天皇的宣布。身為
台灣人,吳平城心中只有歡喜,最克制不住的衝動,是馬上回到親愛的家人身
邊。軍醫長對吳平城——現在他還叫﹁山田﹂,說:﹁山田,從此你是中國人
了,我們是日本人,以後有機會中國和日本合起來打美國吧!﹂81吳平城還沒
答話,同是軍醫的日本人田中大尉已經發難,板著臉衝著軍醫長說,﹁軍醫
長,您到現在還執迷不悟,說出這種話來。日本就是有太多人想法和你一樣,
想統一全世界,要全世界的人統統講日語、穿和服,才會到今日悽慘的地步
呀!﹂
西貢軍醫院裡只有兩個台灣醫師。山本軍醫長詢問兩人願意與日軍部隊同
進退,還是選擇脫離,兩個台灣人選擇離去。第二
天,兩位台灣醫師領了薪水,坐三輪車離開,發現軍
醫長帶領全體工作人員列隊在醫院大門口,對兩名台
灣同仁脫帽敬禮。極盡隆重的送別。
﹁這是日本海軍惜別時的大禮,﹂吳平城心中深
深感慨,﹁從此大家變成陌路的異國人了,他們還是
盡到最後的禮節。﹂
翁通逢是嘉義人,東京東洋醫學院畢業。吳平城
搭上神靖丸的時候,東京已經被美軍炸成焦土,滿目
瘡痍,翁通逢決定趕快離開岌岌可危的日本,到滿州
國去。
他沒有聽見十五日天皇的廣播。早在八月九日凌
晨的黑夜裡,新京長春的空襲警報突然尖聲響起,驚
醒了本來就忐忑不安的市民。砲火和坦克車很快就進
了城,蘇聯的紅軍打進來了。很多台灣人這才赫然發
現,訊息靈通的日本人,早已﹁疏開﹂到城外。講日
本話、穿日本服的殖民台灣人,沒人通知,後知後
一九三七年入學台北帝大醫學院的一班。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57 256
41
我是台灣人
覺地還留在城裡頭。害怕紅軍的暴行,也恐懼滿州人的復仇,台灣人聚集起來
自力救濟,存糧、雇車、找路,開始個別逃難。
翁通逢一群人帶著兩袋米、一包豆子、一袋鹽,就上路了。長春市東區伊
通河畔有橋,通往二道河,是出城必經之路;在日本人的統治下生活了十四年
的滿州人,這時守在二道河的橋欄上,專門﹁堵﹂日本人,見到就殺,﹁以至
於溪水一兩日都是紅色的。﹂82日軍在戰時鼓勵大約數十萬的日本平民來滿州
﹁開拓﹂,大多數是本來就貧苦的農民。八月十五日以後,這些開拓民突然成
為沒有人管的棄民。翁通逢認識一些開拓民,聽說有些人流離到了長春,特別
趕到長春的﹁日人在滿救濟協會﹂去看望,卻發現,一起從北滿南下的人,死
了三分之一。
在一間八個榻榻米大的房間裡,睡了將近十個人,其中好幾個已經硬了,
躺在活人中間;活人沒有力氣站起來,把身邊朋友和親人的屍體抬走。
台灣人在東北小心地活著;蘇聯兵四處強暴婦女,穿著軍服當街行搶。蘇
聯兵走了,八路軍來了;八路軍走了,國軍來了;國軍走了;共產黨又來了。
滿州人稱日本人為日本鬼,稱台灣人為第二日本鬼。在每一個關卡,台灣人都
要努力證明自己不是日本人,會說一點蹩腳國語的,就大膽地說自己是﹁上海
人﹂。會說客家話的人,這時發現,用客家話大聲喊,﹁我是台灣人﹂,成了
保命的語言。
翁通逢醫師決定離開東北逃回台灣是在一九四五年,那是一個冰冷的劫後
餘生的冬天,他看見戰敗國的人民的遭遇:
那時是十一月,看到一群從北滿疏開︵疏散︶來的年輕人,大約有
一百人左右,都是二十來歲。本來年輕人應該很勇、有氣魄,可是他
們的衣服竟被扒光,身上只用稻草當衣服遮著,在零下二十度裡,走
路垂頭喪氣。
我看他們走路不大穩,心想這群人大概活不了多久了。我尾隨在
後,想看看他們住在哪裡?他們住進一個日本人的小學校,裡面也沒
什麼東西,光是冷就冷得厲害了。經過三個星期我再去看,學校運動
場像個墳墓。
我想,到了夏天那個死人坑會流出死人水,流行病可能就發生,看
來不離開東北不行了。83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59 258
42
一條船,看見什麼?
42
一條船,看見什麼?
水兵鮑布還不知道的是,他所值勤的這艘坦克登陸艦U.S.S. LST-847,在
他趴在床上寫信的一刻,正緩緩駛入中國人的當代史。
這是一艘九個月前才下水的新船,船頭到船尾長度是三百二十八英尺,可
以承載一千多人,速度十二節,配備有八尊四十釐米口徑、十二尊二十釐米口
徑的鋼砲。船上有一百三十個官兵。
凡是在海上浪跡天涯的人都相信,船,是有生命、有感情、有宿命的。茫
茫大海可以給你晴空萬里,讓你豪氣如雲,也可以頓時翻覆,讓你沉入深不可
測的黑暗,不需要給任何理由。在大海上,人特別渺小,他的命運和船的命運
死死捆綁,好像汗水淚水和血水滲透浸潤木頭時,木頭的顏色變深。
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五日才開始首航任務,這艘新船在隔年六月,就報廢
了。因為在這短短一年半之間,它在太平洋海域上密集地穿梭,日夜航行,每
一趟航程都承載著人間的生離死別,特別多的眼淚,特別苦的嘆息。
航海日誌,是一條船的年譜和履歷,告訴你哪一年哪一日它從哪裡來,到
哪裡去。年譜看起來很枯燥,但是那細心的人,就有本事從一串不動聲色的日
期和地點裡,看出深藏在背後的歷史現場,現場啊,驚心動魄。
這艘軍艦,從一九四五年秋天到一九四六年的春天,半年之間,在上海、
青島、日本佐世保、基隆、高雄幾個港口之間不停地來來回回航行,中國士兵
上、中國士兵下;日本僑俘上、日本僑俘下——它究竟在忙什麼?
一九四五秋天到四六年春天這大戰結束後的半年間,飛力普,你把整個太
平洋的版圖放在腦海裡宏觀一下,你會看見,每一個碼頭上都是滿的:百萬的
國軍要奔赴各地去接收日本戰敗交還的領土;接收以後,又是百萬的國軍要飄
洋過海,從南到北開赴內戰的前線;幾百萬的日本戰俘和僑民,要回到日本的
家;散置在華北、華南、海南島南洋各地的台灣人,要回到台灣;幾十萬從
太平洋戰俘營解放出來的英國、印度、澳洲、美國的士兵,要回家。
佐世保、葫蘆島、秦皇島、塘沽、青島、上海、廣州港、寧波、基隆、
高雄、香港、海南島、新加坡、越南海防、馬尼拉、新幾內亞拉包爾⋯⋯
碼頭上一個一個鏡頭:成千上萬形容憔悴的日本人,只准許帶著最少的
行李,和親人依偎在一起,瑟縮而消沉。從日軍中脫離出來,卻又一時無所
適從的散置各地的台灣軍屬;被徵去新幾內亞作戰爭勞役的台灣和廣東壯
丁,成千成千的守在碼頭上,焦急尋找回家的船。
抗戰八年疲憊不堪的各路國軍,重新整隊,碼頭上滿滿是戰車、彈藥、
一九四五年,成千上萬的台灣
人在澳洲和新幾內亞的碼頭,
等候遣返。兩個福爾摩沙的孩
子,看向窗外。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61 260
42
一條船,看見什麼?
戰馬、輜重器械。
如果要說大遷徙、大流離,一九四五比四九年的震幅更巨大,波瀾更壯
闊。小鮑布這條登陸艦,只是幾百條負責運輸的船艦之一,但是細細看一下它
的航海日誌吧,每一條航線翻起的白浪,畫出的是一個民族的命運;每一個碼
頭的揮別和出發,預言的都是個人的、難以掌握的未來。
1945-09-16 從沖繩島啟程,目標上海
1945-09-20 停泊上海碼頭
1945-10-08 中國七十軍指揮官及隨從登艦
1945-10-10 離滬,赴寧波
1945-10-12 抵寧波碼頭,下錨。七十軍指揮官及隨從下船
1945-10-14 七十軍500 名士兵登艦
1945-10-15 離寧波赴基隆港
1945-10-17 抵基隆港,七十軍士兵踏上基隆碼頭
1945-11-15 抵越南海防港
1945-11-19 中國六十二軍所屬55 位軍官及499 名士兵在海防登艦
1945-11-20 赴福爾摩沙打狗港
1945-11-25 抵打狗
1945-12-02 抵海防,裝載47 輛中國軍用卡車及駕駛人員
1945-12-08 裝、卸688 位中國士兵;離海防,赴秦皇島及葫蘆島
1945-12-19 擊沉兩枚水雷
1945-12-22 抵葫蘆島,卸中國士兵
1945-12-26 抵青島
1946-01-21 裝6 名美國海軍、1020 名日本俘僑及裝備
1946-01-22 赴日本佐世保基地
1946-01-25 一名日僑兩歲女童因營養不良死亡,予以海葬
1946-01-30 裝19 名中國平民——18 名為女性,1 名男性,赴青島
1946-02-14 抵青島,卸中國平民,裝1190 名日俘僑,赴佐世保
1946-02-18 兩名日童死於肺炎。予以海葬
1946-02-25 抵佐世保,卸日俘僑
1946-02-27 一名31 歲日本士兵死亡。予以海葬
LST-847登陸艦航海日誌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63 262
43
鼓樓前
43
鼓樓前
在鮑布的登陸艦從沖繩島啟錨、準備開往上海的同一個時刻,一九四五年
九月十六日,中國七十軍的國軍正堂堂進入寧波的城門;成千上萬的市民扶老
攜幼夾道歡呼,很多人想起那荒蕪悲戚的歲月,忍不住熱淚盈眶。
七十軍進城,是代表國民政府接收寧波。
接收,不是件理所當然的事,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打開了城門,等著
歡迎國軍進城。在一九四○年年底的時候,中共的八路軍已經從四萬人擴充到
五十萬人,黨員人數從四萬發展到八十萬,中共所管轄的人口接近一億。三年
過後,共產黨已經宣稱從日軍手裡收復了十六個縣城、八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
一千兩百萬人民。日軍宣布投降時,國軍主力還偏處西南,共軍又趁機收復了
兩百八十個中小型的城市。
九月,寧波城內守城的是日軍獨立混成第九十一旅加上汪精衛政府的﹁偽
軍﹂第十師。盤據在城外的是共產黨新四軍所屬的浙東游擊縱隊,而國民政府
第三戰區正規軍還在遙遠的浙南、贛東和閩北。為了不讓寧波被共產黨部隊接
收,國民政府命城裡的日軍繼續駐守,維持秩序,同時把﹁偽軍﹂的地方團隊
改編為﹁軍事委員會忠義救國軍上海特別行動總隊﹂轄下的一個縱隊。
更重要的是,遠在福建的七十軍銜命疾趕北上,日夜行軍,接收寧波重
鎮。
對寧波的市民而言,戰爭根本沒有結束。七十軍在奔走趕路的時候,寧波
城四周砲火隆隆。共產黨的文獻這樣描述新四軍爭奪寧波城的戰役:
⋯⋯以破竹之勢連攻觀海衛等日偽據點⋯⋯兵臨寧波城下。鄞江橋
一戰,打垮偽十師兩次增援,斃偽營長以下官兵四十餘人,俘敵一百
餘人,繳獲迫擊炮二門。84
七十軍大軍逼近寧波城郊區,新四軍評估敵我情勢懸殊,即時決定放棄寧
波,撤軍北走。
寧波市民聽說政府要來接收寧波了,奔走相告。張燈結彩的牌樓一下子就
搭起來了,滿城國旗飄舞,鞭炮震耳。孩子們不知何時開始在街頭巷尾玩一種
遊戲,叫做﹁中美英蘇打日本﹂,在地上畫一面日本太陽旗,四個小朋友猜拳
決定誰代表哪一國,然後大家向太陽旗丟一枚尖尖的錐子,看誰丟得準、扎得
深。85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65 264
44
七十軍來了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七日上午十點,七十軍與寧波的仕紳和市民在鼓樓前舉
行了入城的升旗典禮。
站在廣場上的老人,看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冉冉上升,襯托它的背景
是鼓樓,不禁發起怔來。這鼓樓本來是古城牆的南門,建於唐穆宗長慶元年,
也就是公元八百二十一年。鼓樓沒有鼓,只有計算時間的漏。一○四八年,這
裡的鄞縣縣令曾經為這只新刻的漏,寫了﹁新刻漏銘﹂,這個縣令可不是普通
的縣令,他就是王安石。
鼓樓已經千年,見證過多少旗子的升起和降下、降下和升起。
寧波城,在日軍佔領了四年五個月之後,第一次寧靜了下來。
寧靜的意思就是,鼓樓前賣東西的小販多了起來,奔跑嘻笑的孩子多了起
來,天上的麻雀,大膽地落在廣場上聒噪追逐。傴僂著背的老人,又放心地坐
在家門前的板凳上曬著太陽打盹了。
航海日誌說,小鮑布的坦克登陸艦在十月十日離開上海,駛往寧波。
風塵僕僕的七十軍本來以為要在寧波暫時駐紮下來了,但是突然又接到命
令:三天內要登艦開拔,接收台灣。
44
七十軍來了
年輕的鮑布服役的坦克登陸艦,把國軍七十軍從寧波送到了基隆。
七十軍,是個什麼部隊?哪裡來哪裡去的?打過什麼仗?
沒錯,它打過一九三七年的淞滬會戰。這場會戰,你記得,三個月內中國
軍隊死傷十八萬七千二百人。86日軍軍備之優良強大、海空砲火之綿密猛烈,
使得上陣的國軍像進入烈火大熔爐一樣。參與過戰事的老兵說,﹁一個部隊,
不到幾天就傷亡殆盡地換下來了。我親眼看見教導總隊那個團,整整齊齊地上
去,下來時,只剩下幾副伙食擔了。﹂87
陳履安說,﹁應台,你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
父親是國軍將領,自己當過國防部長的他,談起老兵就有點忍不住的真情
流露,﹁軍中一個連大概是一百三十人,一個連打得剩下五、六十個人的時
候,就要補充了。有一個打過淞滬會戰的老兵跟我說,他那個連補充了十八
次——你想想看那是死了多少戰士?﹂
在密集的火網中,怎麼補充呢?我問。
﹁我也問他這個問題,﹂履安說,﹁老兵說,那時候啊,一九三七年,年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67 266
44
七十軍來了
輕人,很多是大學生,排著隊等著要上戰場,就是要跟日本人拚⋯⋯ ﹂88
所以所謂七十軍,不是一個名單固定的團隊。如果一個一百多人的連可以
在一個戰役裡﹁補充﹂十八次,那代表,前面的人一波又一波地餵給了砲火,
後面的人則一波一波地往前填補,彷彿給火爐裡不斷添柴。如果前面是訓練有
素、英勇而熱血的軍人,後面就有很多是沒什麼訓練的愛國學生,更後面,可
能愈來愈多是懵懵懂懂、年齡不足、從莊稼地裡被抓走、來不及學會怎麼拿槍
的新兵。
緊接著七十軍參加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二次長沙會
戰、浙贛會戰、閩浙戰役等等,沒有一場戰役不是血肉橫飛,犧牲慘烈的。一
九四一年三月,上高會戰爆發,七十軍與張靈甫的七十四軍並肩作戰,是主力
軍之一。在這場激烈肉搏的知名戰役中,國軍擊斃日軍一萬五千多人,自己更
是傷亡慘重,近兩萬官兵死在戰場。
一場戰役,在後來的史書上最多一行字,還沒幾個人讀;但是在當時的荒
原上,兩萬個殘破的屍體,禿鷹吃不完。
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中旬,好不容易千里行軍趕到寧波,還沒回過神來的七
十軍,突然被告知要接收台灣。他們匆匆登艦,當然不知道,他們就此踏入了
一個歷史的相框。
美國水兵小鮑布和他穿著水手服的年輕同夥們嬉鬧著,
好奇地拍下了他們看見的中國軍隊,
七十軍,腳上是草鞋。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69 268
44
七十軍來了
一個在寧波碼頭上目睹七十軍登艦赴台的中國人,很驚訝
﹁接收台灣﹂這麼重大的事情,國軍如此地缺乏行前準備:
碼頭上,一片亂哄哄的景象。碼頭一邊,是前來歡送
的當地官員與市民;一邊是成百成千名官兵,列隊擠上了
碼頭,站在那裡不知該如何按序列登艦。站在碼頭前沿的
幾個趾高氣揚的美國海軍指揮官見狀,先是用英語嘰哩咕
嚕了一陣子,見無人搭理,才大聲喊道:﹁Who can speak
English?﹂89
船行兩個晝夜,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旌旗飄揚、浩浩蕩蕩大艦隊駛進
了基隆港。楊壽夾在七十軍的隊伍裡頭,踏上了碼頭,看出去的光景是一場更
大的混亂:
碼頭上有幾節過時的火車廂橫在一邊;一邊則是爭先恐後登岸的官
兵,口號聲喊成一片,隊伍擠在一起,很混亂。尤其是輜重部隊……
相互爭道,搶把槍械運上火車,更是叫喊謾罵、喧鬧雜亂。這些行動
所構成的圖景,完全不像是支訓練有素、軍容嚴整之師在作光復國土
之旅。90
我以為,戰爭剛結束,大概所有的接收部隊都亂成一團吧。跟張拓蕪談
了,才知道,並非如此。
作家張拓蕪的部隊是二十一軍——是的,這正是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
發後第九天,被緊急調到台灣去的二十一師,後來﹁軍﹂整編為﹁師﹂。在七
十軍抵達基隆的兩個禮拜之後,張拓蕪所屬的二十一軍接到命令開赴鎮江,中
間會經過南京。
僅僅是﹁經過﹂,還不是去﹁接收﹂南京,二十一軍就做了很多事前的思
慮和準備。部隊在距離南京城還有一段路的采石磯就停了下來,花了整整三天
的時間整補,也就是上台之前對著鏡子整理儀容和化妝:年紀大的、姿態難看
的、拖著病、帶著傷、瘸了腿的,還有眾多做勞役的馬夫、挑夫、伙夫,以及
這些人所必須推拖拉扯、肩挑手提的鍋碗瓢盆雨傘籮筐、彈藥醫療器具貨物等
等,統統都在進城前三更半夜繞到南京城外,送上了火車到下一站等候。
年輕力壯、儀容齊整的兵,放在前排。
到了城門外人少的地方,部隊再度整裝:每個士兵把腰間的皮帶束緊,鞋
一九四一年的陳履安,
在重慶。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71 270
45
正確答案是C
帶綁牢,然後連背包都卸下,重新紮緊。
二十一軍的裝備其實克難之至。他們的背包,不是帆布做的,是九個竹片
密織而成,棉被折疊成四角方糖一樣,兩面竹片一夾,就拴緊成一個包。他們
的頭盔,表面形狀看起來跟德國士兵的鋼盔一樣,其實從來就不是鋼盔——鋼
是奢侈品,他們頭上戴的是﹁笠盔﹂,竹篦片編成,只是做成頭盔的形狀。
想想看。砲彈和機關槍子彈撲天撲地而來,頭上戴的是斗笠,連碎石都擋
不住。
因為多了一份心,所以二十一軍真正進城的時候,南京的市民所看到的,
就是一個雖然戴竹笠、穿草鞋,但是基本上裝備輕簡、步伐矯健而軍容整齊的
隊伍了。十七歲的張拓蕪還記得,一進城門,看見路兩旁還有很多列隊敬禮的
日本軍人,城門上兩串長長的鞭炮被點燃,劈哩啪啦震耳地響起。﹁我們的精
神也為之一振,草鞋踩在地上也特別穩重有力了⋯⋯ ﹂91
45
正確答案是C
長達五十年沒見過中國軍隊的台灣人,擠在基隆碼頭上和台北的街頭。知
道國軍會搭火車從基隆開往台北,很多人守在鐵路的兩旁。還有很多人,從南
部很遠的地方跋涉而來,等待這歷史的一刻。
台北比基隆還熱,街頭人山人海,人體的汗氣和體溫交揉,人堆擠成背貼
著背的肉牆,在肉牆中,人們仍舊墊起腳尖、伸長了脖子張望;父母們讓孩童
跨腿騎在自己肩上,熱切而緊張。
作家吳濁流的小說讓台灣少女﹁玉蘭﹂的眼睛,就這樣看見了﹁祖國﹂:
滿街滿巷都是擁擠的男女老幼,真個是萬眾歡騰,熱鬧異常。長官
公署前面馬路兩邊,日人中學生、女學生及高等學校的學生們長長的
排在那邊肅靜地站著。玉蘭看見這種情形心裡受了很大的感動,以前
瞧不起人,口口聲聲譏笑著﹁支那兵,支那兵﹂神氣活現的這些人,
現在竟變成這個樣子⋯⋯
祖國的軍隊終於來了⋯⋯隊伍連續的走了很久,每一位兵士都背上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73 272
45
正確答案是C
一把傘,玉蘭有點兒覺得詫異,但馬上抹去了這種感覺,她認為這
是沒有看慣的緣故。有的挑著鐵鍋、食器或舖蓋等。玉蘭在幼年時
看見過台灣戲班換場所時的行列,剛好有那樣的感覺。她內心非常
難受⋯⋯92
大概在同樣一個時候,二十二歲的彭明敏也正從日本的海軍基地佐世保駛
往基隆港,很可能搭的就是小鮑布那艘登陸艦。
戰前彭明敏在東京帝國大學讀政治學,不願意被日軍徵召上戰場,所以離
開東京想到長崎去投靠兄長,卻在半途中遭遇美軍轟炸,一顆炸彈在身邊炸
開,他從此失去了一條手臂。日後成為台灣獨立運動領袖之一的彭明敏在基隆
港上岸,第一次接觸祖國,覺得不可思議:
一路上我們看到一群穿著襤褸制服的骯髒人們,可以看出他們並不
是台灣人。我們的人力車伕以鄙視和厭惡的口吻說,那些就是中國
兵,最近才用美軍船隻從大陸港口運送到基隆來⋯⋯
中國人接收以後,一切都癱瘓了。公共設施逐漸停頓,新近由中國
來的行政人員,既無能、又無比的腐敗,而以抓丁拉來的﹁國軍﹂,
卻無異於竊賊,他們一下了船便立即成為一群流氓。這真是一幅黯淡
的景象⋯⋯
基隆火車站非常髒亂,擠滿了骯髒的中國兵,他們因為沒有較好的
棲身處,便整夜都閒待在火車站。當火車開進來時,人們爭先恐後,
擠上車廂。當人群向前瘋狂推擠的時候,有人將行李和小孩從窗戶丟
進車裡,隨後大人也跟著兇猛地擠上去佔位子。我們總算勉強找到座
位,開始漫長而緩慢的行程。從破了的窗口吹入正月冷冽的寒風,座
椅的絨布已被割破,而且明顯地可以看出,車廂已有好幾星期沒有清
掃過了。這就是﹁中國的台灣﹂,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日本的台
灣﹂。我們一生沒有看過這樣骯髒混亂的火車⋯⋯93
如果彭明敏看見的七十軍可厭可惡,那麼楊逸舟眼中的七十軍,就是可
笑的了:
有的用扁擔挑著兩個籠子,一個裝木炭、爐灶,一個裝米和枯萎的
蔬菜。士兵們有的是十幾歲的少年兵,有的是步履老邁的老兵。大家
都穿草鞋,有的只穿一只而一隻赤腳。跛腳的也有,瞎一眼的也有,
一九四○年
在日本讀書的彭明敏(圖中)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75 274
45
正確答案是C
皮膚病的也有,因為都穿著裝棉的綠色軍服,看起來像包著棉被走路
似的,所以台灣人都叫他們為﹁棉被軍團﹂。背後插著雨傘,下雨時
撐著雨傘行軍,隊伍東倒西歪,可謂天下奇景。94
從寧波來到基隆的七十軍,就以這樣一個幾近卡通化、臉譜化的﹁經典﹂
定型圖像,堂堂走進了台灣的當代史。六十多年之後,台灣一所私立高中的歷
史考卷出現這樣一個考題:
台灣有一段時局的形勢描寫如下:﹁⋯⋯ 第七十軍抵台上岸,竟是衣衫襤
褸,軍紀渙散,草鞋、布鞋亂七八糟,且有手拿雨傘,背著鍋子,趕著豬子
的,無奇不有。﹂
這是台灣歷史上哪個時期?
︵A︶日本治台時期
︵B︶國民政府時期
︵C︶行政長官公署時期
︵D︶省政府時期95
正確答案,當然是C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by 梁文道





一、

国庆为什么要阅兵呢?或者更直接地问,阅兵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兵者,凶器也。在一片人工制造的欢欣气氛之中,把一队队坦克和可以运载核弹头的导弹送进张灯结彩的大街,难道大家就不觉得诡异甚至荒谬吗?当然,我知道标准的答案一定是阅兵能够展示国防的力量,而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正是国家存在的基本目的。

可是这个国家根本就建立在一连串的战争之上;它不只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而和平诞生的机构,它还是一具透过无数杀伐才得以稳定执政的战争机器。为了达成保护人民的目的(比方说保护人民不受外国侵略),它得先屠戮人民;如此吊诡,如此难解。

所以怎样定位 1949那 一年所发生的事,便成了一个很紧要的问题了。如果把它看成“革命”,那么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罪恶了。尽管是罪恶,但你还是有办法解释,因为它到底是场革命 嘛。例如,你可以描述一个革命前的黑暗状态,把它形容为水深火热的地狱,然后陈说革命之必要与战争的不可回避。你还可以挖掘出一条和平路线曾经有机会实现 的证据,然后控诉国民党拒绝和议,坚持用兵的残酷及愚蠢。虽然并非全无可议,但这样一套革命论述大体上还是能够勉强地解说那种吊诡的情境。没错,国共战争 那三年是死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可那是革命呀,为了建立一个美好的新国家,不得已,总得有人牺牲。于是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能以龙应台所说的“胜利 者”形象,心安理得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面,检阅它胜利的原因了。在这个意义上,快乐地阅兵不只不荒谬,反而很正当;因为当年的战争是正义的,眼前的武力也 是正义的。我们正义,并且凯旋,你就算兴奋得跪倒在装甲车前,也没有人会怪你变态。

不过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1949那 一年还可以有别的说法,比如“内战”。我觉得大陆这几年越来越流行“内战”这套论述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内战”和“革命”不好并容。内战是一国之内不同 武装力量的交战,双方抢夺政权,彼此敌对仇杀;然而,这毕竟是同一个国家里头自己人的事。革命就不同了,它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它要彻底推翻过去 一切的邪恶与腐朽;革命者和老政权完全是不可与共的两端,判然分明。

如今用“内战”代替“革命”,目的自是为了两岸统一。大家打了半天,可到底是自己人起哄,正所谓“渡尽劫波兄弟在”,兄弟俩千万别以为打完一场架,就连血缘关系也断了。所以南北战争打完,美国还是原来那一个美国。

有些论者喜欢用南北战争比较我们的内战,觉得人家到最后大团圆结局很好,双方彼此尊重,败军之将李将军至今还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粉丝遍及北方。怎么我们就不行呢?

因 为我们的内战在某程度上还没有结束,也没有人投降,它延续变形为一种不动声色的敌对状态。就说是革命,它也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长期革命。而 且我们始终绕不过那个问题;它究竟是内战还是革命?只有“内战”才能支持双方和解,并且必将统一的道理。只有“革命”才能说明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新 中国,而今年是它建国的六十周年。它们的矛盾在于如果你接受革命论述,你就必须承认对手不是兄弟,你和他没有关系,他是和你全然不同的老怪物。你还得考虑 是不是要继续“解放”对岸的大业;如果不,你要说明对方已经不腐朽了,而你自己原来也不革命了。

以“内战”代替“革命”,你该如何解释自己的新颖?失去了“革命”那种看似天然的道德光环,你在内战中杀了那么多人又还有什么道理可讲?死者不再是让政治理想大放光明的燃料,而是“兄弟俩”夺取大位过程中的无辜寃魂。
二、
革命是一场开端,所以暴力是必然的。正如汉纳·鄂兰( Hannah Arendt)在《论革命》里所说的:“如圣经和典故所说的:该隐杀埃布尔,罗慕路斯杀雷穆斯。暴力是开端,如果不运用暴力,如果没有忤逆之举,开端就无法缔造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就是那场开端暴力的拾遗了。

虽 然多年前的《雪白血红》已经详细描述过四八年长春围城的惨烈,但是在龙应台的笔下重看一次那半年的经历,你仍然会抑止不住自己的情绪。“围城开始时,长春 市的市民人口说是有五十万,但是城里头有无数外地涌进来的难民乡亲,总人数也可能是八十到一百二十万。围城结束时,共军的统计说,剩下十七万人”。当时共 军的策略就是严防死守,不许粮食和燃料进城,也不许百姓出城,他们的口号是“不给敌人一粒粮食一根草,把长春蒋匪困死在城里”。只不过被困死在城里的,主 要是那上百万的市民。

他们吃掉了猫狗老鼠,吃掉了马,然后吃树皮、吃草、吃酒 糟,最后吃人。一个幸存者记得自己在草地上看见一个正在移动的东西,“那是被丢弃的赤裸裸的婴儿,因为饥饿,婴儿的直肠从肛门拖拉在体外一大块;还没死, 婴儿像虫一样在地上微弱地蠕动,已经不会哭了”。连围城的林彪都忍不住给毛泽东发电报说:“不让饥民出城,已经出来者要堵回去,这对饥民对部队战士,都是 很费解的。饥民们对我会表不满,怨言特多说,‘八路见死不救。’他们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将婴儿小孩丢了就跑,有的持绳在我岗哨前上吊”。

龙应台在长春考察,发现连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件往事。“在这场战役‘伟大胜利’的叙述中,长春围城的惨烈死难,完全不被提及。‘胜利’走进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代代传授,被称为‘兵不血刃’的光荣解放”。

被遗忘的死者当然要被唤回,被湮没的历史当然要被记起,所以龙应台才会花了一年多的功夫,几乎是呕心沥血地写出了这本书。但是循着智性的推理,我们仍然可以追问,她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是想命名那些只剩下数字的死者?是想藉着填补事件来重述一段不同的历史?

《大 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之后,很快就被大陆当局当成了禁书,它还禁止媒体与网站发表任何评介文章。为什么?它怕什么?难道这本书动摇了六十年国史的基础, 动摇了那套革命的叙述?我们知道这场革命的合法性建立在它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在共产党终结了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再反共的作家和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当 年的国民政府实在烂得可以,否则共产党就不可能在短短三年之间以摧枯拉朽之势终结掉国民党的政权了。难道龙应台正面驳斥了这一整个论述,从根本上否定了它 的理据?

没有,龙应台的写作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是“非政治”的,因为她甚至没去 触碰那个很根本的问题:这到底是革命还是内战?汉纳·鄂兰认为传统战争从不以自由为论据,只有到了现代,才有以自由正名的革命战争,这就是一般战争和革命 的分别了。传统的战争只是“征服、扩张、维护既得利益,鉴于咄咄逼人的新权力崛起而拼命维持自己的权力”。只有革命宣称自己是“以自由对付暴政”,只有革 命才会以自由的名义去正名那场开端的暴力。那么,龙应台是不是要用长春围城这样的例子去告诉大家那根本不是革命呢?不,她不讨论这个范畴的问题。

如 果重写这段历史要有政治杀伤力的话,你要不就继续支持它是革命,要不就说它只是争权夺利的历史循环的又一幕罢了。说它是革命,说它牺牲了那么多的人命,然 后你就可以质问现政权“你的革命承诺实现了吗?你所预许的自由在哪里?你对得起被牺牲的人吗?”这是有杀伤力的。说它只是夺权的内战,把它一切口号当成纯 粹的矫辞,你则从根本否定掉了现政权的合法性;这也是有杀伤力的。但假如重写这段历史的最终预期就只是要现政权为死者道歉,要当局纪念国庆时不要那么兴高 采烈呢?假如当局不那么小器,它大可以简单答复:“好,我道歉。我甚至可以为死者立碑,在长春建一座纪念馆”。然后呢?
三、
虽然龙应台没有正面质疑中国政府 的合法性,但后者对她的恐惧却是有道理的,只不过它可能也说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道理,因为龙应台所描述的那些死者是它无法命名的。那些饿死在长春城里的 人,那些跪在围城解放军面前哭求的饥民,那些被遗弃在野地上如爬行动物般蠕动的婴儿;你该叫他们做什么才好呢?他们肯定不是革命的敌人,但他们更不是为了 革命而献出生命的战士。他们甚至连“牺牲者”这个称号都配不上,对于这些只是想吃饭只是想活下去的来说,“牺牲”是个太过沉重太过堂皇的一个字眼。我们似 乎只能用最简单最赤裸但也很可能最真实的名字来描述他们:“死者”。

由于它面对的是单纯的“死者”,所以中国政府才会尴尬,因为它无法把他们稳妥地纳进革命论述;它既不能说他们是革命的对手,也不能轻易地形容他们怎样为革命牺牲了生命。它只能沉默地回过头去,把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挥出门外,假装书里的死者从来不曾存在。

要 尴尬的,又何止于中共呢?你看那随着国民党飘洋过海的两百万人,里头有些人根本不能说是“随着”国民党去台湾的。例如当年十二岁的桑品载,说得好听点,他 是“被带过去”的,成了一个离乡背井的少年兵。而那时被溃败的国民党“抓壮丁”抓到台湾去的少年兵里,竟还有六岁的郭天喜。“一九五一年,有一次孙立人来 校阅部队,发现怎么行列中有这么多矮咚咚的娃娃,真不象话,怎么操课啊?于是下令普查,一查吓一跳,像天喜和品载这样命运的娃娃竟然有一千多个!只好成立 ‘幼年兵总队’,直属陆军总部。六岁的郭天喜和十二岁的桑品载,一样穿军服、拿枪、上操,一样挨打、关禁闭”。几十年后,这些娃娃兵是否就是在台湾被人喝 骂,要他们滚回去的“老芋仔”呢?

除了抓人,国民党当然也要杀人。“一九四七 年七月,国军整编六十四师在山东沂蒙地区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激烈争夺领土的时候,曾经接到‘上峰’的电令:‘以东里店为中心,将纵横二十五公里内,造成绝 地,限五日完成任务,饬将该地区内所有农作物与建筑物, 一律焚毁,所有居民,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格杀’。”

虽 然说主题是一九四九,但为了说明那一年的复杂局面,尤其是彼时台湾的情势,龙应台还花了不少篇幅去谈二次大战时的台籍日本兵柯景星和蔡新宗,他们战后成了 新几内亚战俘营里的战犯。对着这些从小到大被教育成“日本皇民”的台湾人,你又该说什么才好?同样令人无法言语的,还有卓还来。他是中华民国驻英属婆罗洲 山打根的总领事,成为日军俘虏之后坚决不降,于是在一九四四年七月六日的凌晨被人押进丛林,再也回不来了。四七年七月七日,他的骸骨被运回南京菊花台的烈 士陵园。不过两年之后,他的妻子就不敢去上坟了,他的子女也从来不敢提起这位烈士,因为“烈士还是叛徒,荣耀还是耻辱,往往看城里头最高的那栋建筑顶上插 的是甚么旗子”。

更使人迷惑的是龙应台竟然还访问了澳洲退伍老兵比尔,甚至大 段引述了日本军人田村吉胜的日记,里面记录了他对一个女孩的思慕:“从不曾给你写过信,也不敢对你有所表露。孤独时,我心伤痛,想家”。这究竟是怎么回 事?龙应台到底要写什么?这难道不是一本反思一九四九的书吗?为什么除了离乡的台湾外省人和战死的解放军之外,她要加入这么多的杂音和这么多的外国人呢?

如 果要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去总结这本书,那大概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主导精神,那么它肯定是一种最素朴的人道主义。龙应台反 战吗?她没有直接说过,正如她没有直接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论述,也没有正面挑战台湾今天的主流意识型态一样。但是她写出了一本最政治的书,因为她在 一切枱面上的政治论述之外,提出了它们全都吸纳不了的政治。

茱迪思·巴特勒在《暴力·悲悼·政治》( Violence, Mourning, Politics) 这篇文章里提到悲伤的政治时说:“很多人以为悲伤是私人的,使我们回到孤独的处境,所以是非政治的。但我以为它提供了一种复杂的政治社群的想法,因为它把 关系的人际纽带铺陈出来了,那种纽带可以理论化成(人之为人的)基本依赖与伦理责任”。我失去了一个人,然后痛苦不堪,因为他从我身上带走了我的一部份; 这恰恰说明了我永远不只是我,我永远不是自足自存的主体,我们永远都是彼此构成的社群。

对于所有那些“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龙应台给了他们“失败者”的名字,并且说他们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姐妹”。
 
梁文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梁文道


梁文道1970年12月26日-),香港文化人,香港出生,中學時在台灣接受教育,之後回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哲學系畢業,及後的碩士學位由於工作忙碌而無法完成,從1998年開始梁文道就不斷活躍於香港文化界、知識界,足跡範疇從大學講師、文化從業人員、自由撰稿人電視電台節目主持人、牛棚書院院長、中學校長、商業電台台長、電影創作人和劇評家、作家、書評家、食文化研究人、時事評論員、樂評家,到公共危機處理專員、環保權益維護者、古迹研究員、文化推廣研究學者、愛滋病權益維護義工等等,因此被冠以「文化百足」之稱。由於文道見識淵博,且經常關心兩岸三地的文化發展,因此被大衆稱爲「文化教父」。多年來在各個傳媒平台發表的評論數以百計,涉及範疇囊括:時政社會、金融財經、文化百態、電影創作、飲食文化、書籍出版、生態環境、抒情散文等等,是全方位的傳媒人。梁文道曾在多個電視電台媒體亮相主持,包括:香港新城電台香港商業電台香港電台、香港鳳凰衛視香港有線電視NOW寬頻電視中央電視台等等;近年他在國內文化界甚為吃香,專欄結集《常識》面世不久,即狂銷十多萬本:演講之處,都擠滿久候的粉絲,有專欄作家稱之為「梁文道現象」。
 
顶一下,不过当中贴的东西很多看不见啊?

楼主能否整理一下?
 
谢谢小马哥斑竹顶贴,里面是有很多图片,因为我手上的只是pdf格式的,没时间将图片一一贴上,而且原文格式是从右到左的竖排格式,很难重新排列,只能将就看看内容了,在此致歉。


下面是南都周刊的评价: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湾“疗伤系”大作



“不管你人在哪里,也不管人家怎么称呼你,几乎每个华人家族,都有个‘1949的故事’。”这个故事对龙应台和她笔下的人物来说,就是“失败者的故事”。​
a7c9fd86b4d049e89451955c5b3b961e.jpg
龙应台
70bba09d0aa64673abca30d5fee3c421.jpg
龙应台女士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不管你人在哪里,也不管人家怎么称呼你,几乎每个华人家族,都有个‘1949的故 事’。”这个故事对龙应台和她笔下的人物来说,就是“失败者的故事”,但是,关于已过去六十年的那个历史节点,已经不需要补充新的“伤口”和血淋淋的情节 了,需要的是提供疗伤的方式。从这一点来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一本“疗伤系”的心灵抚慰之作。文·林野王​

  龙应台女士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自出版以来,便成为华语文化圈的热点话题,相继出 版了香港版和台湾版。尽管大陆版依旧遥遥无期,但是该书在港、台出版的同时,大陆的三联书店推出了龙应台的文集《目送》,主打亲情牌,以对父母亲的回忆和 家庭故事为核心,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缺席的遗憾。​

  确切地说,对大陆读者来说,除了它的象征意义,《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否在大陆出 版,实际上无关紧要。因为这是一本以香港和台湾为诉求的书,大陆读者并不在龙应台的预设之内。龙应台在写作的时候,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读者所在的位置,其 所采用的叙述技巧,也和目标读者的设定严丝合缝,正如这本书的首版选定台湾、首发选定香港一样。相较而言,大陆读者只是个外来者,旁观者,只可远观,不可 亵玩,只可心怀感动,不可大声疾呼,只可眼泛泪光,却很难产生“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单就这一点来说,大陆读者无论如何成不了这本书的“好读者”。除了感动,大陆读者能够做出的反应不多,而一个好的读者,却需要超乎感动之外,超越感动之上。大陆读者的反应被“束缚”,原因当然不在于大陆读者的情商和智商,而在于龙应台在写作伊始,便选择了放弃大陆。​

  `讲述“失败者”的故事

  龙应台之所以选择“放弃”大陆,肯定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最直观而简单的解释,便是 这本十五万字的小书,无法容纳大陆的万里山河、十亿黎庶。如果企图将大陆容纳进《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需要的篇幅将扩充不止十倍百倍。而在另一个角度来 说,大陆对于龙应台,终归属于不熟悉的“异域”,不像台湾,生于斯长于斯,呼吸吐纳于斯,声容发肤血脉皆融化其中。​

  龙应台在书中和回答记者问中多次强调“失败者”这个概念,声称她的写作是“向失败者 致敬”。失败者与胜利者,在哲学中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中国的历史叙事,一向有“成王败寇”的传统。龙应台并没有企图否定这一中国特色,她只是将这一历史 叙事传统向前推延了一小步:“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 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这种推延,有着人道主义的一面,还有着现实环境的一面,或者说,是在四壁空旷的“现实荒漠”上打开了一扇窗,使生活于其中的人,能够看到大海。而要明白这一扇窗的重要性,就需要到台湾的现代史中追寻。​

  台湾的现代史,固然可以说始自1949年蒋介石迁台,也可以说始自1945年日本投 降国民政府接收台湾,还可以说始自1895年日军占领台湾。无论哪一个时间节点,生活在台湾的众人头上,都高悬着“失败者”的头衔。龙应台抽刀截断众流, 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开始述说这一节点之前之后的故事——国民政府军人和家属、流亡万里的学生、被国军诱骗或强迫的青少年、被日军裹胁的原住民,在一 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迁徙。每个人的命运都被打碎了,重组了,个人的心灵留下了伤疤,族群的情感中留下了裂痕。“不管你人在哪里——台湾、香港、大陆、 海外,也不管人家怎么称呼你——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香港人、大陆人、华侨,几乎每个华人的家族,都有个1949的故事。”这个“1949的故事”, 对龙应台和她笔下的人物来说,就是“失败者的故事”,而对大陆读者来说,是“日月换新颜”的故事。这也是这本书选择“放弃”大陆原因所在。​

  如同许多评论文章所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写的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这是一 句俗滥的套话。大时代、大历史,似乎成为这个时代评述过往时唯一能够选用的字眼。然而,这种字眼,不仅恶俗,而且不负责任。没有时代能够大到可以忽略被碾 倒在时代车轮下的人物,同样,没有历史能够大到可以漠视历史缝隙里涓涓流淌的血泪。时代和历史,就由这些暗红色构成。龙应台高举着“失败者”的头衔,以 “失败者”命名她的父辈以及1949年的芸芸众生,体现了一个卓越的业余史家对历史的恰当认识,也就是陈寅恪所说的“同情之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 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而龙应台自称“失败者之子”,则在“同情之了解”的基础 上,表达出对历史的承担。毕竟,逝去之昨日并不遥远,心灵的伤疤需要抚慰,族群的裂痕需要弥合,而这种工作,不能轻易地推卸到“大时代”、“大历史”身上 一了百了。所谓历史宜粗不宜细,所谓抛却包袱轻装上阵,或者是孱头的言语,或者是独夫的口号。而生活在时代和历史中的人,伤痕深刻,不可磨灭。​

  一本“疗伤系”的大作

  如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只是展现出历史的创伤和个人命运的惨烈,那它只会成为一 本平庸之作。确切地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的故事,在过去60年的口述历史中,已经被复述过很多次,相关重大事件的历史细节,也在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得 到过呈现,龙应台并没有提供更多新的东西。实际上,关于已经过去的六十年前那个历史节点,已经不需要补充新的“伤口”和血淋淋的情节了,需要的是提供疗伤 的方式。从这一点来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一本“疗伤系”的心灵抚慰、心理按摩之作。​

  “疗伤系”并不是贬低龙应台的价值,心灵抚慰也不是简单的通灵师和心理医生的工作, 尤其面对的伤者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由密密麻麻、面目清晰的个人组成的族群。在历史的节点之后,在大洪水过后的一片荒原之上,受伤族群的心灵需要抚慰,需要 被治愈,这就是埃利·威塞尔(犹太作家,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写作主题多以关于大屠杀的记忆为主)之于犹太人、哈维尔之于捷克人、图图大主教之于 南非人的意义所在。这并不是说龙应台已经足以和上述人媲美,而是说龙应台提供了“疗伤”的思路和模式,尽管这一模式目前只适合于台湾民众。​

  龙应台的“疗伤药方”之一,就是对失败者的生命力的坚信。《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描 述的人物,无论她的父亲母亲,还是流亡南洋的原住民,无论是逃亡不忘读书的三千学生,还是被拘禁期间不停表演的军乐队,乃至于台湾岛的八百万人,都展现出 旺盛的生命活力。不可否认,这些人物、细节、案例,经过了龙应台的“选择”,以至于有些整齐划一,但他们构成了一个群像。这个群像诉说着,他们不是“失败 者”,相反,他们是战胜命运、战胜历史和时代的“胜利者”。对于台湾读者来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企图构筑的,就是头戴“失败者”帽子的这一族群的自 信心,通过展现被侮辱、被损害、被抛弃、被割裂之后的个人自我成长、自我抚慰、自我治疗的过程,聚沙成塔,点石成金,企图实现族群的抚慰和治疗。这一过程 缓慢而漫长,正在进行中。​

  相比来说,龙应台提供的另一“疗伤药方”则有点轻飘:“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 家,很可能有负于一整代人......欠他一生一世,欠他整个回不来的青春,而且绝对无法偿还。”时代、社会和国家对责任的承担,必须建立在“真相与和 解”的基础上,没有真相,没有和解,所谓的责任将是空口白话。真相意味着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书写,意味着生活在历史中的人换一个位置看待历史和自己,和解 则意味着宽恕。最近20年,台湾社会在逐步地袒露真相,但许多人看待历史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方式并没有改变,族群的裂痕依旧清晰。这不是一个“欠”,一个 “道歉”就能够解决问题的——马英九已经就二·二八、白色恐怖代国民党道歉了,然而道歉的双方依旧固守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不肯挪动一步,没有宽恕,没有 和解。​

  对于大陆读者来说,龙应台的上述话语将更不容易获得认同。龙应台在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时说,这本书的大陆版可以有一个副标题,“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大陆读者固然需要对台湾抱以“同情之了解”,但大陆读者更需要对自己抱以“同情之了解”。​
 
看完了全书, 是 PDF 的!
 
给个link?谢了!
没有 link, 是朋友从 email 传来的! 如要,给个 email (QQH).

6MB 大小,不是扫描的。
 
政府遷台首次國慶閱兵,
時任台灣省主席的陳誠檢閱陸軍。(謝之鵬攝1949)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77 276
46
海葬
46
海葬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在基隆港上岸負責接收台灣的七十軍,在台灣的主
流論述裡,已經被定型,他就是一個﹁流氓軍﹂、﹁叫化子軍﹂。
任何一個定了型、簡單化了的臉譜後面,都藏著拒絕被簡單化的東西。
我在想:當初來接收的七十軍,一定還有人活著,他們怎不說話呢?流氓
軍、叫化子軍的後面,藏著的歷史脈絡究竟是什麼?他們從寧波突然被通知,
跨江跨海三天內來到一個陌生的海島,踏上碼頭的那一刻,想的是什麼?
七十軍那樣襤褸不堪,後面難道竟沒有一個解釋?
我一定要找到一個七十軍的老兵。
這樣想的時候,國軍將領劉玉章的回憶錄,射進來一道光。
日本投降後,劉玉章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率領五十二軍參與越北的接收。按
照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發佈的命令,﹁在中國︵滿州除外︶、台灣及北緯十六度
以北的法屬印度支那境內之日本將領及所有陸、海、空及附屬部隊應向蔣介石
元帥投降﹂,因此去接收越南北部的是中國國軍。
時間,幾乎與七十軍跨海接收台灣是同步的,五十二軍在接收越南之後,
接到的命令是,立即搭艦艇從越南海防港出發,穿過台灣海峽,趕往秦皇島去
接收東北。
和七十軍肩負同樣的任務,走過同樣的八年血戰、南奔北走,穿著同樣的
國軍棉衣和磨得破底的鞋,同樣在橫空巨浪裡翻越險惡的台灣海峽,五十二軍
的士兵,卻是以這樣的面貌出現在劉玉章的回憶錄裡:
船過台灣海峽時,風急浪大,官兵多數暈船,甚至有暈船致死者,
乃由船上牧師祈禱,舉行海葬禮⋯⋯
憶前在越南接收時,因戰爭影響,工廠關閉,無數工人失業,無以
為生,曾有數百人投效本師。是以越南終年炎熱,人民從未受過嚴寒
之苦。本師開往東北,時已入冬,禦寒服裝未備,又在日益寒冷之前
進途中,致越籍兵士,凍死者竟達十數人之多,心中雖感不忍,亦只
徒喚奈何。96
劉玉章充滿不忍的文字告訴我的是,啊,原來習慣在陸地上作戰的士兵,
上了船大多數會暈船,而且暈船嚴重時,也許原有的疾病併發,是可以致死
的;原來一個一個的士兵,各自來自東西南北,水土不服,嚴寒或酷暑,都可
能將他們折磨到死。
那些因橫跨台灣海峽而暈船致死而被﹁海葬﹂的士兵,不知家中親人如何
得知他們最後的消息?在那樣的亂世裡,屍體丟到海裡去以後,會通知家人
嗎?
47
草鞋
我終於找到了一個七十軍的老兵,在台北溫州街的巷子裡,就是林精武。
所謂﹁老兵﹂,才剛滿十八歲,一九四五年一月才入伍,十月就已經飄洋
過海成為接收台灣的七十軍的一員。
﹁在登陸艦上,你也暈船嗎?﹂我問。
他說,豈止暈船。
他們的七十軍一○七師從寧波上了美國登陸艦,他注意到,美國人的軍
艦,連甲板都乾乾淨淨。甲板上有大桶大桶的咖啡,熱情的美國大兵請中國士
兵免費用,儘量喝。
我瞪大眼睛看著林精武,心想,太神奇了,十八歲的林精武分明和十八歲
來自密西根的小鮑布,在甲板上碰了面,一起喝了咖啡,在駛向福爾摩沙基隆
港的一艘船上。
林精武看那﹁黑烏烏的怪物﹂,淺嘗了幾口,美兵大聲叫好。
兵艦在海上沈浮,七十軍的士兵開始翻天覆地嘔吐: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81 280
47
草鞋
頭上腳下,足起頭落,鐵鏽的臭味自外而入,咖啡的苦甜由內而
外,天翻地覆,船動神搖⋯⋯吐到肝膽瀝盡猶不能止,吐的死去活
來,滿撿金星,污物吐落滿艙,還把人家潔淨的甲板弄得骯髒,惡
臭,真是慘不忍睹。97
這個福建來的青年人,一面吐得肝腸寸斷,一面還恨自己吐,把美國人乾
淨的甲板吐成滿地污穢,他覺得﹁有辱軍人的榮譽,敗壞中華民國的國格﹂。
打了八年抗日戰爭的七十軍士兵,在軍艦上個個東歪西倒,暈成一團。林
精武兩天兩夜一粒米沒吃,一滴水沒喝,肚子嘔空,頭眼暈眩,﹁我在想,這
樣的部隊,還有能力打仗嗎?然後有人大叫:﹃前面有山﹄,快到了。﹂98
擴音器大聲傳來命令:﹁基隆已經到了,準備登陸,為了防備日軍的反
抗,各單位隨時準備作戰。﹂
全船的士兵動起來,暈船的人全身虛脫,背起背包和裝備,勉強行走,陸
續下船,美軍在甲板上列隊送別。林精武邊走下碼頭,邊覺得慚愧:留給人家
這麼髒的船艙,怎對得起人家!
基隆碼頭上,七十軍的士兵看見一堆小山一樣的雪白結晶鹽。福建海邊,
白鹽也是這樣堆成山的。有人好奇地用手指一沾,湊到嘴裡嘗了一下,失聲大
叫,﹁是白糖!﹂大陸見到的都是黑糖,這些士兵,第一次見到白糖,驚奇萬
分。一個班長拿了個臉盆,挖了一盆白糖過來,給每個暈頭轉向的士兵嘗嘗
﹁台灣的味道﹂。
在基隆碼頭上,七十軍的士兵看見的,很意外,是成群成群的日本人,露
宿在車站附近;日本僑民,在苦等遣返的船隻送他們回家鄉。
七十軍的老兵—大多是湖南子弟,八年抗戰中自己出生入死,故鄉則家破
人亡,一下船看見日本人,有些人一下子激動起來,在碼頭上就無法遏止心中
的痛,大罵出聲:姦淫擄掠我們的婦女,刀槍刺殺我們的同胞,現在就這樣讓
他們平平安安回家去,這算什麼!
﹁我還聽說,﹂林精武說,﹁有兩個兵,氣不過,晚上就去強暴了一個日
本女人。﹂
﹁就在那碼頭上?﹂我問。
﹁是的,﹂林精武說,﹁但我只是聽說,沒看見。﹂
林精武離開故鄉時,腳上穿著一雙迴力鞋,讓很多人羨慕。穿著那雙父母
買的鞋,此後千里行軍靠它、跑步出操靠它,到達基隆港時,鞋子已經破底,
腳,被路面磨得發燒、起泡、腫痛。
軍隊,窮到沒法給軍人買鞋。有名的七十軍腳上的草鞋,還是士兵自己編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83 282
47
草鞋
的。打草鞋,在那個時代,是軍人的基本技藝,好像你必須會拿筷子吃飯一
樣。
麻絲搓成繩,稻草和破布揉在一起,五條繩子要拉得緊。下雨不能出操的
時候,多出來的時間就是打草鞋。七十軍的士兵坐在一起,五條麻繩,一條綁
在柱子上,一條繫在自己腰間,一邊談天,一邊搓破布和稻草,手快速地穿來
穿去,一會兒就打好一隻鞋。
只懂福建話的新兵林精武,不會打草鞋。來自湖南湘鄉的班長,從怎麼拿
繩子開始教他,但是班長的湖南話他又聽不懂,於是一個來自湘潭的老兵,自
告奮勇,站在一旁,把湘鄉的湖南話認認真真地翻譯成湘潭的湖南話,林精武
聽得滿頭大汗,還是打不好。他編的草鞋,因為鬆,走不到十里路,腳就皮破
血流,腳指頭之間,長出一粒粒水泡,椎心的疼痛。最後只好交換:十八歲讀
過書的福建新兵林精武為那些不識字的湖南老兵讀報紙、寫家書,湖南的老
兵,則為他打草鞋。
﹁林先生,﹂我問,﹁台灣現在一提到七十軍,就說他們穿草鞋、背雨
傘、破爛不堪,是乞丐軍——您怎麼說?﹂
﹁我完全同意,﹂林精武抬頭挺胸,眼睛坦蕩蕩地看著我,﹁我們看起來
就是叫化子。到基隆港的時候,我們的棉衣裡還滿滿是蝨子,頭髮裡也是。﹂
我也看著他,這個十八歲的福建青年,今年已經八十三歲,他的聲音裡,
有一種特別直率的﹁正氣﹂。
﹁我們是叫化子軍,﹂他說,﹁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七十軍,在到達基
隆港之前的八年,是從血河裡爬出來的?你知不知道,我們從寧波出發前,才
在戰火中急行軍了好幾百公里,穿著磨破了的草鞋?﹂
我是沒想過,但是,我知道,確實有一個人想過。
一九四六年春天,二十三歲的台灣青年岩里政男因為日本戰敗,恢復學生
身分,決定從東京回台北進入台灣大學繼續讀書。
他搭上了一艘又老又舊的美軍貨輪﹁自由輪﹂,大船抵達基隆港,卻不能
馬上登岸,因為船上所有的人,必須隔離檢疫。在等候上岸時,大批從日本回
來的台灣人,很多是跟他一樣的大學生,從甲板上就可以清楚看見,成批成批
的中國軍人,在碼頭的地上吃飯,蹲著、坐著。在這些看慣了日軍的台灣人眼
中,這些國軍看起來裝備破舊,疲累不堪,儀態和體格看起來都特別差。甲板
上的台灣人你一句我一句地開始批評,露出大失所望、瞧不起的神色。
這個時候,老是單獨在一旁,話很少、自己看書的岩里政男,突然插進來
說話了,而且是對大家說。
﹁為了我們的國家,﹂這年輕人說,﹁國軍在這樣差的裝備條件下能打贏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85 284
48
你來何遲遲
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們要用敬佩的眼光來看他們才是啊。﹂99
岩里政男,後來恢復他的漢名,李登輝。
在那樣的情境裡,會說出這話的二十三歲的人,我想,同情的能力和包容
的胸懷,應該不同尋常才是?
48
你來何遲遲
在碼頭、火車旁、廣場上伸長了脖子熱切等候國軍的台灣人民固然無從想
像衣衫襤褸、疲憊不堪的七十軍裡頭可能深藏著個人的委屈和情感,七十軍也
無從想像,那鼓樂喧天中揮旗歡呼的台灣群眾裡頭,同樣飽蓄著個人的隱忍和
創傷,加上五十年的抑鬱。
七十軍不可能知道站立在街道兩旁列隊歡迎的人群裡,譬如吳新榮這樣的
人,是怎麼想的。
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在台南縣佳里鎮執業的文人醫師吳新榮,有寫日記的
習慣。一九四五年九月間,坊間就已經沸沸揚揚盛傳國軍要在南部上岸,他歡
欣若狂,他輾轉難眠。
九月七日,﹁聞此十二日中國軍要來進駐台南,所以約朋友要去看這歷史
的感激。晚上洗淨身體,飲些金蘭,大快。﹂
﹁歷史的感激﹂所表達的是一個在台灣殖民地長大、在日本宗主國受精英
教育的文人心中,如何充滿被壓抑的渴望和一旦釋放就澎湃的民族情懷。
九月八日,激動之餘,他在書桌前坐下,拿出毛筆寫漢詩。詩的文字天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87 286
49
一支香
真,感情單純而心境皓潔如當空明月,彷彿漢代樂府的重現:
因為昨夜飲茶過多,半夜強睡而不眠。所以起來寫信通知黃百祿、
楊榮山兩君,說此十二日要去台南看中國軍來進駐之狀況,後寫﹁祖
國軍歡迎歌﹂如左記:100
旗風滿城飛 鼓聲響山村
我祖國軍來 你來何遲遲
五十年來暗天地
今日始見青天 今日始見白日
大眾歡聲高 民族氣概豪
我祖國軍來 你來何堂堂
五十年來為奴隸
今日始得自由 今日始得解放
自恃黃帝孫 又矜明朝節
我祖國軍來 你來何烈烈
五十年來破衣冠
今日始能拜祖 今日始能歸族
49
一支香
但是九月十二日,國軍並沒有進駐台南;小鮑布那艘坦克登陸艦把七十軍
送到基隆港之後,先得開往越南海防港;和劉玉章的五十二軍一樣,國軍的六
十二軍也在海防港等船。在各個碼頭等候遣返的人有好幾百萬,船,是不夠用
的。
航海日誌透露的是,LST-847 登陸艦在十一月十九日,從海防港接了六十
二軍的五十五位軍官和四百九十九位士兵,駛往﹁福爾摩沙﹂,六天以後才抵
達那時還稱為﹁打狗﹂的高雄港。負責接收台灣南部的六十二軍,在十一月二
十五日才在高雄上岸。
吳新榮為了見到祖國的軍隊,九月就﹁齋戒沐浴﹂,卻白等了一場。沒等
到國軍,倒是十月十日國慶日先來臨了。
五十年來第一個國慶紀念,吳新榮興沖沖地騎著腳踏車趕過去。他看見台
南﹁滿街都是青天白日旗﹂,仕紳們站在郡役所露台上,對著滿街聚集的民眾
用肺腑的聲音熱烈地呼喊﹁大中華民國萬歲﹂。三十八歲的醫生吳新榮,百感
交集,潸潸流下了眼淚。101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89 288
49
一支香
彭明敏的父親,卻感覺不對了。彭清靠,是個享有社會清望的醫生,一九
四五年十月,在全島歡騰中他被推舉為地區﹁歡迎委員會﹂的主任,負責籌備
歡迎國軍的慶典和隊伍。籌備了很多天,買好足夠的鞭炮,製作歡迎旗幟,在
碼頭搭好漂亮的亭子,購置大批滷肉、汽水、點心,一切都備齊了之後,通知
又來了:國軍延後抵達。大家對著滿街的食物,傻了。
同樣的錯愕,又重複了好幾次。
最後,十一月二十五日,六十二軍真的到了。日軍奉令在碼頭上整齊列隊
歡迎。即使戰敗,日軍的制服還是筆挺的,士兵的儀態,還是肅穆的。
軍艦進港,放下旋梯,勝利的中國軍隊,走下船來。
彭清靠、吳新榮,和滿坑滿谷高雄、台南鄉親,看見勝利的祖國軍隊了:
第一個出現的,是個邋遢的傢伙,相貌舉止不像軍人,較像苦力,
一根扁擔跨著肩頭,兩頭吊掛著的是雨傘、棉被、鍋子和杯子,搖擺
走下來。其他相繼出現的,也是一樣,有的穿鞋子,有的沒有。大都
連槍都沒有。他們似乎一點都不想維持秩序和紀律,推擠著下船,對
於終能踏上穩固的地面,很感欣慰似的,但卻遲疑不敢面對整齊排列
在兩邊、帥氣地向他們敬禮的日本軍隊。102
彭清靠回家後對兒子明敏用日語說,﹁如果旁邊有個地穴,我早已鑽入
了。﹂彭明敏其實了解歷史,他知道,這些走下旋梯的勝利國軍,其中有很多
人是在種田的時候被抓來當兵的,他們怎麼會理解,碼頭上的歡迎儀式是當地
人花了多大的心思所籌備,這盛大的籌備中,又藏了多麼深的委屈和期待?
彭明敏說,這些兵,﹁大概一生從未受人﹃歡迎﹄過。帶頭的軍官,連致
詞都沒有⋯⋯ 對他們來說,台灣人是被征服的人民。﹂103
來台接收的國軍和期待﹁王師﹂的台灣群眾,﹁痛﹂在完全不一樣的點,
歷史進程讓他們突然面對面,彷彿外星人的首度對撞。這種不理解,像瘀傷,
很快就惡化為膿。短短十四個月以後,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台灣全島動
亂,爆發劇烈的流血衝突。彭清靠是高雄參議會的議長,自覺有義務去和負責
﹁秩序﹂的國軍溝通,兩個文化的劇烈衝突—你要說兩個現代化進程的劇烈衝
突,我想也可以,終於以悲劇上演。
彭清靠和其他仕紳代表踏進司令部後,就被五花大綁。其中一個叫涂光明
的代表,脾氣耿直,立即破口大罵蔣介石和陳儀。他馬上被帶走隔離,﹁軍法
審判﹂後,涂光明被槍殺。
彭明敏記得自己的父親,回到家裡,筋疲力盡,兩天吃不下飯。整個世
界,都粉碎了,父親從此不參與政治,也不再理會任何公共事務:
彭清靠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91 290
49
一支香
⋯⋯他所嘗到的是一個被出賣的理想主義者的悲痛。到了這個地
步,他甚至揚言為身上的華人血統感到可恥,希望子孫與外國人通
婚,直到後代再也不能宣稱自己是華人。104
帶著﹁受傷﹂記憶的台灣人,不是只有彭明敏。
我坐在蕭萬長的對面。當過行政院長,現在是副總統了,他仍舊有一種鄉
下人的樸素氣質。一九四九年,這鄉下的孩子十歲,家中無米下鍋的極度貧
困,使他深深以平民為念。但是,要談一九四九,他無法忘懷的,反而是一九
四七。
八歲的孩子,能記得什麼呢?
他記得潘木枝醫師。
貧窮的孩子,生病是請不起醫生的。但是東京醫專畢業以後在嘉義開﹁向
生醫院﹂的潘醫師,很樂於為窮人免費治病。蕭萬長的媽媽常跟幼小的萬長
說,﹁潘醫師是你的救命恩人喔,永遠不能忘記。﹂
彭清靠和涂光明到高雄要塞去協調的時候,潘木枝,以嘉義參議員的身
分,和其他十一個當地鄉紳,到水上機場去與軍隊溝通。
這十二個代表,在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五日,全數被捆綁,送到嘉義火車
站前面,當眾槍決。
八歲的蕭萬長,也在人群裡,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但是他眼睜睜看著全
家人最熟悉、最感恩、最敬愛的醫生,雙手縛在身後,背上插著死刑犯的長
標,在槍口瞄準時被按著跪下,然後一陣槍響,潘醫師倒在血泊中,血,汩汩
地流。
﹁八歲,﹂我說,﹁你全看見了?你就在火車站現場?﹂
﹁我在。﹂
在那個小小的、幾乎沒有裝潢的總統府接待室裡,我們突然安靜了片刻。
火車站前圍觀的群眾,鴉雀無聲。沒有人敢動。
這時,萬長那不識字的媽媽,不知什麼時候,手裡已經有一支香,低聲跟
孩子說,﹁去,去給你的救命恩人上香拜一拜。你是小孩,沒關係。去吧。﹂
小小的鄉下孩子蕭萬長,拿著一支香,怯怯地往前,走到血泊中的屍體
前,低頭跪了下來。105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