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朋友要买房, 要我借她50万RMB.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MSW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也是我不好,在以往的政论帖子里,让northernwolf之类的东西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于是northernwolf之类的东西,7/24地耵着我,想找回来点什么。

这不,在生活贴里,也开始咬了,上网上到这样的地步,也怪可怜的 :D

:D:D:D
 
如果不欠人情,这钱不应该借!
朋友关系不错。但是这么远,又很多年没见面。所以你朋友提出借钱是不合适的。
这么远,是朋友,只有救急的时候应该出手,比如,救人!

而投资房产说不好听也是一种赌博(尤其是投资第二套,不是急着住)。就好比是股票,你有能力就买,没能力就别买。借钱干?

说人是骗子,想的多了点。
 
其实主要是关系如何,如果关系到位,又拿的出钱就借了。否则就算只是财产总价值的1%,凭啥要借呢?
 
这个理性贴在被水之前,应该没什么可打的。 :D:D

不分场合,见面就咬,是种习惯。:p:D:D
 
其实主要是关系如何,如果关系到位,又拿的出钱就借了。否则就算只是财产总价值的1%,凭啥要借呢?

我当初不借房子,就是因为对方是很多年不见,也不知道在干什么的中学同学,只是一次中学同学聚会,偶然碰上,知道我在国外,于是想借房子。
 
不分场合,见面就咬,是种习惯。:p:D:D
我看台湾新闻,学了一句:不看是非,只问蓝绿。 :D:D:D

都是华人吗,可以理解。;);)
 
借给别人钱,就有被别人打死的可能!

昨天看到一新闻“村妇七年杀四人”的报道,被她杀的四人都是她自己的亲戚朋友,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借给她钱然后讨债,她就把他们先后杀死,其中包括她一个妹夫。新闻链接: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1130186
 
楼主既然上网来问,说明心里不踏实。 既然不踏实,就最好别借。 来网上只是寻个支持,心安。 我觉得如果这笔钱在你是可以抛弃不要的数字,就借。 如果你没富裕到可以割舍这笔钱,就别借。 只要心里不舒服就别借。
 
A friend of mine call me up for a loan (childhood friend haven't seen or talk to each other for years). Gave her that loan never heard from her, didn't answer her email or phone.

Well, 20万 down the drain. Not again.



从小认识的朋友(我出国后8年没见面) , 前天打来电话, 说是她和5同事团购位于北京昌平的一处新房, 122平米叫价166万, 她说实在没办法筹齐这笔钱, 要我借给她50万RMB. 既没说什么时候还也没说要还利息.

请有经验的筒子们帮我分析一下: 她为甚么不向国内的朋友借钱, 而舍近求远的借到国外来? 会不会是骗钱?
 
50万不是个小数目啊!况且8年未见,我认为可以婉言拒绝,现在国内买房都可以贷款的
 
A friend of mine call me up for a loan (childhood friend haven't seen or talk to each other for years). Gave her that loan never heard from her, didn't answer her email or phone.

Well, 20万 down the drain. Not again.
200k C$?:crying:
 
A friend of mine call me up for a loan (childhood friend haven't seen or talk to each other for years). Gave her that loan never heard from her, didn't answer her email or phone.

Well, 20万 down the drain. Not again.

wow, you are either very generous or very rich
 
转贴:余光中——借钱的境界

  一提起借钱,没有几个人不胆战心惊的。有限的几张钞票,好端端地隐居在自己口袋里,忽然一只手伸过来把它带走,真教人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借钱的威胁不下于核子战争:后者毕竟不常发生,而且同难者众,前者的命中率却是百分之百,天下之大,那只手却是朝你一个人伸过来的。

  借钱,实在是一件紧张的事,富于戏剧性。借钱是一种神经战,紧张的程度,可比求婚,因为两者都是秘密进行,而面临的答复,至少有一半可能是“不肯”。不同的是,成功的求婚人留下,永远留下,失败的求婚人离去,永远离去;可是借钱的人,无论成功或失败,永远有去无回,除非他再来借钱。

  除非有奇迹发生,借出去的钱,是不会自动回来的。所谓“借”,实在只是一种雅称。“借”的理论,完全建筑在“还”的假设上。有了这个大胆假设,借钱的人才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贷钱的人才能心安理得,至少也不致于毫无希望。也许当初,借的人确有还的诚意,至少有一种决心要还的幻觉。等到借来的钱用光了,事过境迁,第二种幻觉便渐渐形成。他会觉得,那一笔钱本来是“无中生有”变出来的,现在要他“重归于无”变回去,未免有点不甘心。“谁教他比我有钱呢?” 朦朦胧胧之中,升起了这个念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当初就是因为不足,才需要向人借钱,现在要还钱给人,岂非损不足以奉有余,简直有背天道了。日子一久,还钱的念头渐渐由淡趋无。

  久借不还,“借”就变了质,成为——成为什么呢?“偷”吗?明明是当面发生的事情,不能叫偷。“抢”吗?也不能算抢,因为对方明明同意。借钱和这两件事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往往施于陌生人,而前者往往行于亲朋之间。此外,偷和抢定义分明,只要出了手,罪行便告成立。久借不还——也许就叫“赖”吧?—— 对“受害人”的影响虽然相似,其“罪”本身却是渐渐形成的。只要借者心存还钱之念,那么,就算事过三年五载,“赖”的行为仍不能成立。“不是不还,而是还没有还。”这中间的道理,真是微妙极了。

  借钱,实在是介于艺术和战术之间的事情。其实呢,贷方比借方更处于不利之境。借钱之难,难在启齿。等到开了口,不,开了价,那块“热山芋”就抛给对方了。借钱需要勇气,不借,恐怕需要更大的勇气吧。这时,“受害人”的贷方,惶恐觳觫,嗫嚅沉吟,一副搜索枯肠,藉词推托的样子。技巧就在这里了。资深的借钱人反而神色泰然,眈眈注视对方,大有法官逼供犯人之概。在这种情势下,无论那“犯人”提出什么理由,都显得像在说谎。招架乏力,没有几个人不终于乖乖拿出钱来的。所谓“终于”,其实过程很短,“不到一盏茶工夫”,客人早已得手。 “月底一定奉还”,到了门口,客人再三保证。“不忙不忙,慢慢来。”主人再三安慰,大有孟尝君的气派。

  当然是慢慢来,也许就不再来了。问题是,孟尝君的太太未必都像孟尝君那么大度。而那笔钱,不大不小,本来也许足够把自己久想购买却迟疑不忍下手的一样东西买回家来,现在竟入了他人囊中,好不恼人。月底早过去了。等那客人来还吗?不可能。催他来还吗?那怎么可以!借钱不还,最多引起众人畏惧,说不定还能赢人同情。至于向人索债,那简直是卑鄙,守财奴的作风,将不见容于江湖。何况索债往往失败;失财于前,失友于后,花钱去买绝交,还有更愚蠢的事吗?

  既然是这样,借钱出去,就不该等人来还。所谓“借钱”给人,事实上等于 “送钱”给人,区别在于:“借钱”给人,并不能赢得慷慨的美名,更不能赢得借者的感激,因为“借”是期待“还”的,动机本来就不算高贵。参透了这点道理,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干脆送钱,而绝不借钱给人。钱,横竖是丢定了,何不磊磊落落,大大方方,丢得有声有色,“某某真够朋友!”听起来岂不过瘾。

  当然,借钱的一方也不是毫无波折的。面露寒酸之色,口吐嗫嚅之言,所索又不过升斗之需,这是“低姿势”的借法,在战术上早落了下风。在借贷的世界里,似乎有一个公式,那就是,开价愈低,借成的机会愈小。照理区区之数,应该很容易借到,何至碰壁。问题在于,开价既低,来客的境遇穷蹇可知,身份也必然卑微。 “兔子小开口”,充其量不过要一根胡萝卜巴。谁耐烦去敷衍一只兔子呢?

  如果来者是一个资深的借钱人,他就懂得先要大开其口。“已经在别处筹了七八万,能不能再调两万五千,让我周转一下?”狮子搏兔,喧宾夺主,一时形势互易,主人忽然变成了一只小兔子。小兔子就算捐躯成仁,恐怕也难塞大狮的牙缝。这样一来,自卑感就从客人转移到主人,借钱的人趾高气扬,出钱的人反而无地自容了。“真对不起,近来我也一——(也怎么样呢?“捉襟见肘”吗?还是“三餐不继”呢?又不是你在借钱,何苦这么自贬?)——我也——先拿三千去,怎么样?” 一面舌结唇颤,等待狮子宣判。“好吧。就先给我——五千好了。”两万五千减成一个零头,显得既豪爽,又体贴,感激的反而是主人。潜意识里面,好像是客人免了他两万,而不是他拿给客人五千。这是“中姿势”的借法。

  至于“高姿势”,那里面的学问就太大了,简直有一点天人之际的意味。善借者不是向私人,而是向国家借。借的藉口不再是一根胡萝卜,而是好几根烟囱。借的对象不再是个人,而是千百万人。债主的人数等于人口的总数,反而不像欠任何人的钱了。至于怎么还法,甚至要不要还,岂是胡萝卜的境界所能了解的。

  此之谓“大借若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