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Kanata Lakes重划学区的事有结果了吗

JK/SK/MFI迁到其他学校,就肯定没有家长高兴?例如,JK/SK/MFI迁走后,很多孩子上学近了很多。

斗争要讲究策略,拉几派打一派的做法,有时可能把自己害了,例如,那几派联合起来把你打了。

发表点儿意见。。nothing personal..

首先我对文件中提到的两位华人队长表示由衷的敬佩。。。:cool:

教育局就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工作的嘛。。 其中两个interim solutions就是照搬他们的方案嘛。。

不同意见当然我也有,只是没参加mailing lists中的讨论。。看是看了,觉得讨论的还是很理智的。。

这个project可能你我的意见相左,没准下一个project大家还可能再合作。。

佛拉基米尔。列宁说- 团结就是力量!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抢EFI or MFI的生源呢?

我个人理解,对母语是英语的本地人来说,FI 确实是个不错的program。但 FI 真的就适合母语是中文的小孩吗?
 
从今年9月开始:

。。这些措施仍被称为“暂时对策”,以后怎么变,要看教育局的后手组合拳。几年之内,如果教育局再不能搞到地皮盖新学校,恐怕所有的Kanata 学校都要爆满了。

它要是再不盖学校我们就申请把地税中教育那部分转给天主教school board..

老太太的屁股现在完全坐在了以Bill Teron为首的大地主大资本家那边。。。大家应该给她点儿color see see...:mad: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抢EFI or MFI的生源呢?

我个人理解,对母语是英语的本地人来说,FI 确实是个不错的program。但 FI 真的就适合母语是中文的小孩吗?

是大家都想进 FI program。本地人也想。至于为什么,见仁见智啦。
 
它要是再不盖学校我们就申请把地税中教育那部分转给天主教school board..

老太太的屁股现在完全坐在了以Bill Teron为首的大地主大资本家那边。。。大家应该给她点儿color see see...:mad:

不可以,因为你不是Roman Catholic,你的地税只能用于public。
 
你是家长吗?:D 你这小孩别掺乎这个。;)

JK,SK是幼儿园,EFI,MFI是英语学校的法语提高教程。。以老师为准啊。

我我我还早。。。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抢EFI or MFI的生源呢?

我个人理解,对母语是英语的本地人来说,FI 确实是个不错的program。但 FI 真的就适合母语是中文的小孩吗?

这里长大的华裔,有几个母语(first language)是中文?看看中文学校的小孩子们之间,是用什么语言交流?
 
发表点儿意见。。nothing personal..

首先我对文件中提到的两位华人队长表示由衷的敬佩。。。:cool:

教育局就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工作的嘛。。 其中两个interim solutions就是照搬他们的方案嘛。。

不同意见当然我也有,只是没参加mailing lists中的讨论。。看是看了,觉得讨论的还是很理智的。。

这个project可能你我的意见相左,没准下一个project大家还可能再合作。。

佛拉基米尔。列宁说- 团结就是力量!

和我没直接关系,本人不吃酱油,只是帮忙打酱油,后来帮忙做了些酱油。:D
 
不可以,因为你不是Roman Catholic,你的地税只能用于public。

不是这样的吧?不是Roman Catholic,也可以上Catholic School。
 
它要是再不盖学校我们就申请把地税中教育那部分转给天主教school board..

老太太的屁股现在完全坐在了以Bill Teron为首的大地主大资本家那边。。。大家应该给她点儿color see see...:mad:

你总算表达了一下真实想法。忒墨迹了也。
这个决定在意料之中,但实在看不出赢家。教育局无非在拖延时间,实际问题压根没解决,整个一个闹剧!
 
从今年9月开始:

1. Stephen Leacock 的SK(Early Fench Immersion) 被转到其附近的Roland Michener (此前,Stephen Leacock 的JK已经被转到那里了)。这些孩子如果继续读EFI,到一年级的时候应该可以回到 Stephen Leacock。

2. Katimavik 现有学生不受影响,但今年不会有新生入学了。原属其学区的JK,被转到附近的Castlefrank 小学 (家住离学校20米也不行);以前接受几乎所有Kanata地区生源的MFI (Middle French Immersion), 也不再接收新生。今年9月入学的MFI 四年级学生,以417划界,南边的去 Briddlewood (现有一比较小的MFI),北边的去 W.E. Johnston (新设MFI,师资基本是从Katimavik 调配) 。

这些措施仍被称为“暂时对策”,以后怎么变,要看教育局的后手组合拳。几年之内,如果教育局再不能搞到地皮盖新学校,恐怕所有的Kanata 学校都要爆满了。

谢谢总结,那是不是不上法语就不受影响列?

一直搞不懂怎么那么多人让小孩上法语,在多伦多是不可思议的。
 
双语进FEDs啊。

看来老中得开发新的学区了。
 
不是这样的吧?不是Roman Catholic,也可以上Catholic School。

对的,但这样的例子很少。

要把地税转到Catholic School Board也需要学校的邦助。
 
你总算表达了一下真实想法。忒墨迹了也。
这个决定在意料之中,但实在看不出赢家。教育局无非在拖延时间,实际问题压根没解决,整个一个闹剧!

有些English学校招不满,法语学校过度饱和,平衡一下也是对的, 虽然我也不支持。
 
它要是再不盖学校我们就申请把地税中教育那部分转给天主教school board..

老太太的屁股现在完全坐在了以Bill Teron为首的大地主大资本家那边。。。大家应该给她点儿color see see...:mad:

KIZELL Pond site不是有两所新学校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