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馆墙上的几个字

是的,使馆人员的态度还是不错的。:cool: 我气的不是排队,而是那几个字。
大使馆整体工作也是不错的。
因为有比较。你要是去美国使馆,不见得比这个好。

今天的排队很长,主要是因为大使馆这个办公室昨天关门了,说是因为计算机维护。
不是基层的群众们说您老,您这加拿大的脾气去中国之前,可得先改一改。
 
你这『差不多先生』别自以为是、又出丑啦。我的出身这里很多人都知道,就你这差不多先生只会冯京当马涼。:D:D:D

对这位老的要糊涂的先生,只有一句话,读读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吧。

老先生都能上网打字了,说明还是能接受并且运用新鲜事物了,怎么那根筋就没办法转过来呢?

你自己既自认为是群众,那么还需要到群众中去呢?
除非你自己不是群众,才需要到群众中去,
除非你不在基层,才需要到基层中去
那么

谁不是群众?不是群众的这些人是哪些人?
谁不在基层?不在基层的这些人是哪些人?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这样的口号是准备给哪些人喊的?
哪些人根本就不需要喊这些口号?

老飞同志,这些问题,做宣传工作的自己一定要想明白,你自己想不明白,群众会想明白的,老飞同志要被群众看不起,并且会被当笑话讲很久很久的,想必老飞比我更明白这点吧,做宣传工作,采用这样的方法,能有效果吗?是正效果还是负效果呢?

请共同学习下面的文章吧


网络流行语,源于林语堂,高于林语堂

(2010-10-06 13:11:31)


2008年9月以后,网络广为流传着这么一句号称是林语堂的话:“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这段话因其对中国封建思想遗毒犀利而精准的批评,而迅速流行了。

有一说,它是出自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一书;而搜遍网络,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一书中,并未出现这句话。继续再搜索林语堂的《一夕话》一文及其他著述,也没找到这段。而且,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段非原话全部都是2008年9月后大量出现的,但细查出处,大量翻看这些页面,并无证据说明是出自林语堂。

  林语堂历史上的“一夕话”原话是:“中国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几个卢布,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报纸上疯狂叫卖自己的汉奸言论,武装保卫苏联,支持外蒙人民自己当家做主,在动物世界里找这样的动物几乎不可能。”(1937年,发表于《申报》)

看来,林语堂并没有说过这句话。林语堂只是说过后面那句话,而某今人则根据林语堂的那句话,改编成了这句话。而这句话,改编得实在是太高明、太绝妙、太深刻了!甚至相对而言,林语堂原来那句都逊色多了、平淡多了、肤浅多了。

是啊,请让我再重复这句:“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这句话真的非常精彩,它不就是我一直在揭露、批判的当今无数中国人的劣根性,无数中国人的麻木、下贱吗?不就是无数脑残的中国人的表现吗?

请让我再分析与叙述这句话:有许多中国人,他们本来是被统治阶级、是草根、是老百姓,是地位最低下、最卑微、最苦难、最贫穷的人,是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人,是被压迫与被剥削的人,可是,他们却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一方面是麻木、无知、弱智,另一方面是下贱、世故、变质了,因而竟觉得自己成了统治阶级,帮统治阶级说话,维护统治阶级。他们本身是被统治阶级,过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被压迫与剥削、欺凌与侮辱;而心态、自我感觉是统治阶级,是特权人物,有那样的心理,那样的想法,那样的言语。这样的人,确实是太奇怪,太变态了!

请看看这些人:他们竟然是当权者的“粉丝”,崇拜什么“TAO哥”、“BAOBAO”;他们竟然满嘴“咱们中国”、“中国加油”;他们竟然当网络疯狗,在我给老百姓说话、批评统治者时,遭到他们的一顿毒骂……
我曾经说过,这就是老鼠爱上猫、羊爱上狼。很可悲,很危险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e9d060100l36d.html
 
对这位老的要糊涂的先生,只有一句话,读读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吧。

老先生都能上网打字了,说明还是能接受并且运用新鲜事物了,怎么那根筋就没办法转过来呢?

你自己既自认为是群众,那么还需要到群众中去呢?
除非你自己不是群众,才需要到群众中去,
除非你不在基层,才需要到基层中去
那么

谁不是群众?不是群众的这些人是哪些人?
谁不在基层?不在基层的这些人是哪些人?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这样的口号是准备给哪些人喊的?
哪些人根本就不需要喊这些口号?

老飞同志,这些问题,做宣传工作的自己一定要想明白,你自己想不明白,群众会想明白的,老飞同志要被群众看不起,并且会被当笑话讲很久很久的,想必老飞比我更明白这点吧,做宣传工作,采用这样的方法,能有效果吗?是正效果还是负效果呢?

请共同学习下面的文章吧


网络流行语,源于林语堂,高于林语堂

(2010-10-06 13:11:31)


2008年9月以后,网络广为流传着这么一句号称是林语堂的话:“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这段话因其对中国封建思想遗毒犀利而精准的批评,而迅速流行了。

有一说,它是出自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一书;而搜遍网络,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一书中,并未出现这句话。继续再搜索林语堂的《一夕话》一文及其他著述,也没找到这段。而且,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段非原话全部都是2008年9月后大量出现的,但细查出处,大量翻看这些页面,并无证据说明是出自林语堂。

  林语堂历史上的“一夕话”原话是:“中国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几个卢布,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报纸上疯狂叫卖自己的汉奸言论,武装保卫苏联,支持外蒙人民自己当家做主,在动物世界里找这样的动物几乎不可能。”(1937年,发表于《申报》)

看来,林语堂并没有说过这句话。林语堂只是说过后面那句话,而某今人则根据林语堂的那句话,改编成了这句话。而这句话,改编得实在是太高明、太绝妙、太深刻了!甚至相对而言,林语堂原来那句都逊色多了、平淡多了、肤浅多了。

是啊,请让我再重复这句:“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这句话真的非常精彩,它不就是我一直在揭露、批判的当今无数中国人的劣根性,无数中国人的麻木、下贱吗?不就是无数脑残的中国人的表现吗?

请让我再分析与叙述这句话:有许多中国人,他们本来是被统治阶级、是草根、是老百姓,是地位最低下、最卑微、最苦难、最贫穷的人,是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人,是被压迫与被剥削的人,可是,他们却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一方面是麻木、无知、弱智,另一方面是下贱、世故、变质了,因而竟觉得自己成了统治阶级,帮统治阶级说话,维护统治阶级。他们本身是被统治阶级,过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被压迫与剥削、欺凌与侮辱;而心态、自我感觉是统治阶级,是特权人物,有那样的心理,那样的想法,那样的言语。这样的人,确实是太奇怪,太变态了!

请看看这些人:他们竟然是当权者的“粉丝”,崇拜什么“TAO哥”、“BAOBAO”;他们竟然满嘴“咱们中国”、“中国加油”;他们竟然当网络疯狗,在我给老百姓说话、批评统治者时,遭到他们的一顿毒骂……
我曾经说过,这就是老鼠爱上猫、羊爱上狼。很可悲,很危险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e9d060100l36d.html
不就是『基层』和『群众』两个词的分别嘛?你这『差不多先生』把这林语堂的臭屁转过来管屁用?这林语堂臭屁能助你这乱放屁的屁民吗?

来于群众,回归群众,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再也正确不过,人人能懂。就你这『差不多先生』不懂,不懂还死撑,越撑笑话就越大。

在众多的作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这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林语堂了。因为与这里的讨论无关,我就不说了。
 
...
在众多的作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这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林语堂了。因为与这里的讨论无关,我就不说了。

在CFC众多的ID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这位不懂装懂,有眼无珠的老飞客了,因为他连帖子内容都不会看清楚,只看几个大字。让他戴上老花镜加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看呢,他说小字一个字都不用看,只看几个大字就知道了,殊不知那几个大字仅仅是装珠子的盒子标签,盒子里面真正值钱的珠子他看都不看就退给人家了,自己就只抱着个盒子乐颠乐颠的跑了
 
在CFC众多的ID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这位不懂装懂,有眼无珠的老飞客了,因为他连帖子内容都不会看清楚,只看几个大字。让他戴上老花镜加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看呢,他说小字一个字都不用看,只看几个大字就知道了,殊不知那几个大字仅仅是装珠子的盒子标签,盒子里面真正值钱的珠子他看都不看就退给人家了,自己就只抱着个盒子乐颠乐颠的跑了
我当你是放屁!:D:D:D:D:D

连林语堂这位声名狼藉、唯利是图的『华奸』(有别于汉奸)也有胆捧上来,这无知就不只是『差不多先生』了,而简直是丢尽中国人的脸!
 
老华侨理解错误。基层是相对于机关而言。基层不代表低级,只不过接触实际生产而已。比方说银行的基层就是分行,储蓄所,对应的总行就是机关。这里面并没有贵贱之分。
这个下基层是中国官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多任主要领导都是从“基层”上来的,在基层工作是中国领导层的必经之路。相比奥巴马一点具体工作经验都没有就凭一口白牙当了总统,这个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今天去中国大使馆办事。
室内的墙上有几张宣传照片。其中一张说的是几个年轻人从列车里向外热烈招手告别,列车上贴着标语:“...,到基层去”。

由于出国久了,有些过去很熟悉的词,现在听起来却非常新鲜。
现在想一想,“到基层去”是什么意思呢?
有“基层”,必有“上层”、“高层”、或“顶层”。那是不是就意味着那几个年轻人是处于“上层”的人呢?是谁告诉你,你是住在“上层”的!你有什么权力声称你是住在“上层”!

这是典型的官本位,典型的地域歧视!
说到底,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

当然了,这不是说者的错。因为“基层”在中国确实存在着。为什么会造成这么明显的“基层”的划分呢?几千年的官本位、几千年的等级歧视!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居然不觉得一点不正常。还兴高采烈地把“到基层去”当着多么高尚的标语,贴到火车上!
 
还真着实气得我不轻。

排了一个很长的队,1点多才赶回办公室,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才把带来的剩菜“宫保鸡丁”吃完。肚子也辣得火燎燎的!
现在,几口“铁观音”咽下,才好点。
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胃啊!
 
人民群众
 

附件

  • 20110222085818321-1048766.jpg
    20110222085818321-1048766.jpg
    38.4 KB · 查看: 168
不就是『基层』和『群众』两个词的分别嘛?你这『差不多先生』把这林语堂的臭屁转过来管屁用?这林语堂臭屁能助你这乱放屁的屁民吗?

来于群众,回归群众,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再也正确不过,人人能懂。就你这『差不多先生』不懂,不懂还死撑,越撑笑话就越大。

在众多的作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这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林语堂了。因为与这里的讨论无关,我就不说了。
WHAT?你还瞧不起林语堂?:D:D:D:D:D
 
我当你是放屁!:D:D:D:D:D

连林语堂这位声名狼藉、唯利是图的『华奸』(有别于汉奸)也有胆捧上来,这无知就不只是『差不多先生』了,而简直是丢尽中国人的脸!

这位老飞客口中的所谓“华奸”所写小说《京华烟云》不仅在20年前在香港被搬上荧屏成为经典,内地更是重拍又重播多少次了,如果他真是老飞客口中的汉奸乃至所谓华奸的话,香港和内地,包括新华网都没有一个价值判断了吗?

老飞客啊,是不是世界包括新华网,新浪网都是错的,只有你自己是正确的呢?

到底是谁,无知偏作有知状呢?






新华网的报道,2005年
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5-07/08/content_3600599.htm

新浪报道,2006年
http://ent.sina.com.cn/v/m/2006-11-27/17361345602.html
《京华烟云》地方台受追捧 重播再掀收视高潮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17:36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由北京金泽太和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投资制作的内地版《京华烟云》,不仅去年在央视和各地方台首播时,成为年度最受观众欢迎的电视剧,而且如今在经过几轮重播之后,依然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以四川卫视为例,自从《京华烟云》一剧从11月1日起在四川卫视黄金时段播出以来,收视率不断提升,目前该剧已跃居全国15个中心城市省级卫视收视的第4位。此外,另有数据显示,《京华烟云》在近期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第三,遥遥领先其他许多同期播出的首播剧。

  据一些地方电视台负责人表示,他们会再次重播《京华烟云》也是在研究了全国观众特别是中心城市观众对经典大剧的需求后所做出的决策,而且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一些电视台还采用了多集连放的播出形式,让大家可以看得更过瘾。

  一部《京华烟云》经过几轮重播之后,依然能如此深受观众喜爱,也要归功于赵薇、潘粤明(blog)、陈宝国、潘虹、王刚(blog)、胡可(blog)等剧中几位主演的精彩表现,所以当得知该剧如今在各地方台再次掀起收视高潮的消息后,演员们也都十分高兴。尤其是凭借该剧成功转型的男女主角赵薇和潘粤明,更是不约而同地向该剧表示了祝贺。正准备出席新加坡举办的《中国数字电影影展》的潘粤明表示,很荣幸能给了他参与拍摄演出《京华烟云》的机会,观众的喜欢是对全剧上下、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文盲也敢遑论大师了
真真好笑
唯利是图应该指的是一面惺惺作态痛哭流涕说自己如何忠党爱国此心不变说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腐化堕落种族歧视一面又却又死乞白赖入籍宣誓资本主义国家享受福利的人吧

想做五毛又领加元
 
去过使馆办签证,没有注意到墙上。下次有机会再去,也多看几眼。
 
老华侨理解错误。基层是相对于机关而言。基层不代表低级,只不过接触实际生产而已。比方说银行的基层就是分行,储蓄所,对应的总行就是机关。这里面并没有贵贱之分。
这个下基层是中国官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多任主要领导都是从“基层”上来的,在基层工作是中国领导层的必经之路。相比奥巴马一点具体工作经验都没有就凭一口白牙当了总统,这个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我喜欢LS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
“机关”的概念我真没有具体想到。不过,“机关”也是某种程度的“上级”,要不然怎么叫“下基层”。
加拿大也有“机关”,比如联邦政府机关,但人们“机关”的意识、特别是“机关”的优越感并不是很明显。
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真是存在“基层”,到基层去,从基层做起,正如您说,对积累“具体工作经验”,确实是一个很好途径。
我这里,主要是对中国强烈的封建意识的感叹。
 
不是基层的群众们说您老,您这加拿大的脾气去中国之前,可得先改一改。

我这“加拿大的脾气”看来是很难改了。
每次回国,除了对我过去熟悉环境的亲切感,更多的是对反差的震动。
当地习以为常的,我过去也是习以为常的,现在看来却变成了诧异和震动,确实是“加拿大的脾气”惹的祸:crying: 。要是能有“西备份”的修养就好了。居然“吓跳跳”都能看得上,那确实需要很深的道性。:coo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