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 难得糊涂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3-04-13 消息 241,350 荣誉分数 37,910 声望点数 1,393 2011-03-17 #16 我前两天想到用N吨水泥封顶,曾问过两句,没有专家理睬我。 今天,在网上看到个说法,说用水泥封死造价昂贵,且日后仍须设立方圆几十上百公里的无人区。
老华侨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5-10-31 消息 3,519 荣誉分数 553 声望点数 273 2011-03-17 #17 ccc 说: 我前两天想到用N吨水泥封顶,曾问过两句,没有专家理睬我。 今天,在网上看到个说法,说用水泥封死造价昂贵,且日后仍须设立方圆几十上百公里的无人区。 点击展开... 好像切尔偌贝利就是用封顶的办法。 除了封顶的费用昂贵,还变相丧失了那片国土。
ccc 说: 我前两天想到用N吨水泥封顶,曾问过两句,没有专家理睬我。 今天,在网上看到个说法,说用水泥封死造价昂贵,且日后仍须设立方圆几十上百公里的无人区。 点击展开... 好像切尔偌贝利就是用封顶的办法。 除了封顶的费用昂贵,还变相丧失了那片国土。
旭 旭日阳刚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11-02-15 消息 3,129 荣誉分数 129 声望点数 0 2011-03-17 #18 我不是专家吗? 不是说了吗,如果不冷却,就封了,最终还是要爆开。 ccc 说: 我前两天想到用N吨水泥封顶,曾问过两句,没有专家理睬我。 今天,在网上看到个说法,说用水泥封死造价昂贵,且日后仍须设立方圆几十上百公里的无人区。 点击展开...
我不是专家吗? 不是说了吗,如果不冷却,就封了,最终还是要爆开。 ccc 说: 我前两天想到用N吨水泥封顶,曾问过两句,没有专家理睬我。 今天,在网上看到个说法,说用水泥封死造价昂贵,且日后仍须设立方圆几十上百公里的无人区。 点击展开...
苦逼热狗 路边通讯社社长 VIP 注册 2002-10-12 消息 47,111 荣誉分数 2,376 声望点数 393 2011-03-17 #19 ccc 说: 我前两天想到用N吨水泥封顶,曾问过两句,没有专家理睬我。 今天,在网上看到个说法,说用水泥封死造价昂贵,且日后仍须设立方圆几十上百公里的无人区。 点击展开... 封顶的同时还需要挖通道把底下加固否则还是会溶化侵蚀下去的 俄罗斯的那个就是几千人挖了1个多月进去灌注水泥的。 半径50公里的圆,基本福岛省70%的面积都不能住人了,日本那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这个基本不可能。
ccc 说: 我前两天想到用N吨水泥封顶,曾问过两句,没有专家理睬我。 今天,在网上看到个说法,说用水泥封死造价昂贵,且日后仍须设立方圆几十上百公里的无人区。 点击展开... 封顶的同时还需要挖通道把底下加固否则还是会溶化侵蚀下去的 俄罗斯的那个就是几千人挖了1个多月进去灌注水泥的。 半径50公里的圆,基本福岛省70%的面积都不能住人了,日本那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这个基本不可能。
老华侨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5-10-31 消息 3,519 荣誉分数 553 声望点数 273 2011-03-17 #20 旭日阳刚 说: 强,高级技术贴,先跟着,慢看。 点击展开... 谢谢! 如果有兴趣细读那两个链接所指向的天气图的话(为避免扰乱视线,我去掉了原图),请注意它们是动态更新的(每天更新两次)。 在发原贴子的时候,它们是3月16日12UTC的图。现在,已经换成3月17日00UTC的图了。从这500毫巴的12小时变化可以看到,原来日本北海道以北的低压中心,已经移到了堪察加半岛以南了。但不管低压系统怎么变,日本上空、和日本以东的西风带没有变,仍然是西南偏西风。
旭日阳刚 说: 强,高级技术贴,先跟着,慢看。 点击展开... 谢谢! 如果有兴趣细读那两个链接所指向的天气图的话(为避免扰乱视线,我去掉了原图),请注意它们是动态更新的(每天更新两次)。 在发原贴子的时候,它们是3月16日12UTC的图。现在,已经换成3月17日00UTC的图了。从这500毫巴的12小时变化可以看到,原来日本北海道以北的低压中心,已经移到了堪察加半岛以南了。但不管低压系统怎么变,日本上空、和日本以东的西风带没有变,仍然是西南偏西风。
Anakin 本站元老 VIP 注册 2002-07-26 消息 39,693 荣誉分数 7,203 声望点数 373 2011-03-17 #22 就是封也的先把反应停下来后才能封,毛子从天上地上丢了2000吨沙子和硼沙才终止反应,光直升机就200架次(飞两次报废一架飞机,就是100架飞机填进去了)然后才封的顶。封完后外面筑墙,下面打洞整个围上一圈。
就是封也的先把反应停下来后才能封,毛子从天上地上丢了2000吨沙子和硼沙才终止反应,光直升机就200架次(飞两次报废一架飞机,就是100架飞机填进去了)然后才封的顶。封完后外面筑墙,下面打洞整个围上一圈。
老华侨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5-10-31 消息 3,519 荣誉分数 553 声望点数 273 2011-03-17 #23 文中提到核污染的传播主体路径“直奔温哥华”,但这并不意味温哥华的问题严重了。 原因是,污染的大气中转播时扩散非常快。这好比你在河中倒入一瓶墨水,墨水会很快沿水流扩散开(这也是“熵增加原理”的一个体现)。最后的结果,北美中、高纬度的西岸地区都有微弱的影响。 至于气流沿西风带转一圈跑到中国去,那就更不用考虑了。 本文主要是从风向角度谈论污染的总体传播方向。至于污染如何扩散、传播、和影响的细节,则是另外的话题了。
文中提到核污染的传播主体路径“直奔温哥华”,但这并不意味温哥华的问题严重了。 原因是,污染的大气中转播时扩散非常快。这好比你在河中倒入一瓶墨水,墨水会很快沿水流扩散开(这也是“熵增加原理”的一个体现)。最后的结果,北美中、高纬度的西岸地区都有微弱的影响。 至于气流沿西风带转一圈跑到中国去,那就更不用考虑了。 本文主要是从风向角度谈论污染的总体传播方向。至于污染如何扩散、传播、和影响的细节,则是另外的话题了。
then 百科落后秀才 VIP 注册 2003-08-12 消息 2,476 荣誉分数 93 声望点数 178 2011-03-17 #24 老华侨 说: 文中提到核污染的传播主体路径“直奔温哥华”,但这并不意味温哥华的问题严重了。 原因是,污染的大气中转播时扩散非常快。这好比你在河中倒入一瓶墨水,墨水会很快沿水流扩散开(这也是“熵增加原理”的一个体现)。最后的结果,北美中、高纬度的西岸地区都有微弱的影响。 至于气流沿西风带转一圈跑到中国去,那就更不用考虑了。 本文主要是从风向角度谈论污染的总体传播方向。至于污染如何扩散、传播、和影响的细节,则是另外的话题了。 点击展开... 老华侨搞热力学的么?帖子很好! 看那个250mPa的图,感觉也不一定能吹到温哥华,说不定靠着海岸线转南了呢,呵呵。而且,正如老华侨所说,污染物扩散很快,走那么远基本上影响微乎其微了。 我觉得应该重视的,是核电站附近受污染的区域,包括土地和动植物。看那些海鸟和鱼。。。铯137的半衰期是30年。 另外,就是核电站的维护,听说福岛这个运行了40年的电站已经11年没有检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27234.shtml
老华侨 说: 文中提到核污染的传播主体路径“直奔温哥华”,但这并不意味温哥华的问题严重了。 原因是,污染的大气中转播时扩散非常快。这好比你在河中倒入一瓶墨水,墨水会很快沿水流扩散开(这也是“熵增加原理”的一个体现)。最后的结果,北美中、高纬度的西岸地区都有微弱的影响。 至于气流沿西风带转一圈跑到中国去,那就更不用考虑了。 本文主要是从风向角度谈论污染的总体传播方向。至于污染如何扩散、传播、和影响的细节,则是另外的话题了。 点击展开... 老华侨搞热力学的么?帖子很好! 看那个250mPa的图,感觉也不一定能吹到温哥华,说不定靠着海岸线转南了呢,呵呵。而且,正如老华侨所说,污染物扩散很快,走那么远基本上影响微乎其微了。 我觉得应该重视的,是核电站附近受污染的区域,包括土地和动植物。看那些海鸟和鱼。。。铯137的半衰期是30年。 另外,就是核电站的维护,听说福岛这个运行了40年的电站已经11年没有检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27234.shtml
then 百科落后秀才 VIP 注册 2003-08-12 消息 2,476 荣誉分数 93 声望点数 178 2011-03-17 #25 歪一下楼:推荐大家看看另一个帖子里转的关于日本大地震真正原因的说法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5/thread894840.html#post6583091
老华侨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5-10-31 消息 3,519 荣誉分数 553 声望点数 273 2011-03-17 #26 then 说: 老华侨搞热力学的么?帖子很好! 。。。 点击展开... 谢谢! 搞热力学谈不上。只是学过,也有点兴趣。 LS能问这个问题,至少说明对热力学也有所了解。
then 百科落后秀才 VIP 注册 2003-08-12 消息 2,476 荣誉分数 93 声望点数 178 2011-03-17 #27 老华侨 说: 谢谢! 搞热力学谈不上。只是学过,也有点兴趣。 LS能问这个问题,至少说明对热力学也有所了解。 点击展开... 不客气,俺也只是懂点皮毛而已。 学的东西多且杂,加上如今忘性大,木有办法。。。
老华侨 说: 谢谢! 搞热力学谈不上。只是学过,也有点兴趣。 LS能问这个问题,至少说明对热力学也有所了解。 点击展开... 不客气,俺也只是懂点皮毛而已。 学的东西多且杂,加上如今忘性大,木有办法。。。
V viper99 It's time VIP 注册 2008-04-25 消息 11,206 荣誉分数 347 声望点数 143 2011-03-17 #28 Anakin 说: 就是封也的先把反应停下来后才能封,毛子从天上地上丢了2000吨沙子和硼沙才终止反应,光直升机就200架次(飞两次报废一架飞机,就是100架飞机填进去了)然后才封的顶。封完后外面筑墙,下面打洞整个围上一圈。 点击展开... 之后,那时候的苏联人用了50万军民clean 那地区的核污染 你说的那个水泥大棺材寿命是30年,现在正在这个大棺材外面盖更大的水泥棺材 戈尔巴乔夫说的了,谁知道还要fighting 多少年,也许800年,也许更久 一个参加盖棺材的苏联人说的了,他不想看见任何其他的国家和人民遭受这样的灾难,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
Anakin 说: 就是封也的先把反应停下来后才能封,毛子从天上地上丢了2000吨沙子和硼沙才终止反应,光直升机就200架次(飞两次报废一架飞机,就是100架飞机填进去了)然后才封的顶。封完后外面筑墙,下面打洞整个围上一圈。 点击展开... 之后,那时候的苏联人用了50万军民clean 那地区的核污染 你说的那个水泥大棺材寿命是30年,现在正在这个大棺材外面盖更大的水泥棺材 戈尔巴乔夫说的了,谁知道还要fighting 多少年,也许800年,也许更久 一个参加盖棺材的苏联人说的了,他不想看见任何其他的国家和人民遭受这样的灾难,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
老华侨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5-10-31 消息 3,519 荣誉分数 553 声望点数 273 2011-03-17 #29 文中在谈到“山谷风”时,提起白天山坡上的气温比山谷增温快。你千万别理解为山坡比山谷距太阳近! 因为太阳极为遥远,这点距离差异根本体现不出来。甭说渥太华后山的小山坡,就是珠穆朗玛峰,也体现不出差异来。 因为是“小科普”,我就一笔带过。省略了100句,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山坡的空气增温快。你如果想简要了解为什么,还得从头说起 --- 从根本来说,地球上几乎所有热量都是从太阳辐射而来,空气里的热量也不例外。 但是,从太阳发来的辐射(包括可见光)都是短波辐射。空气是几乎不接收短波辐射的(或者说,大气直接接收的太阳辐射几乎为零)。 而地表(或叫地面)是接收太阳短波辐射的。太阳辐射被地表接收后,使地表增温。增温的地表再发出热辐射。热辐射是长波辐射。而大气是接收长波辐射的。 地表通过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靠近地表的空气越暖;越高层的空气越冷。 再回过来说渥太华的后山。 说山坡的气温增温快,那是针对同层的山谷上空的空气而言。因为山坡地空气贴着地表,容易被增温,而同层的山谷的空气则远离地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于是就形成了局地的山谷风循环。 当然,山坡气温增温较快,还可能有别的次要因素。包括:山坡对太阳辐射的受热面要大于山谷;山坡地表的热容量也可能会相对较小。 至于“海陆风”,情况则与“山谷风”有所不同(尽管都是空气受热不均匀)。水的热容量,要比陆地大得多。所以跟陆地相比,它很难增温,也很难降温。因而,它对其上面空气的加热,也总是滞后。 不管是“山谷风”还是“海陆风”,前提都是没有明显的天气系统,而且最好是晴天。如果有系统的冷空气过境,过境的强风就取得统治地位,局地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了。 就日本仙台来说,它本地的风可能在个别天里,也许有局地的日变化,但主要受强大的东亚季风的影响。整个冬季都盛行西北风。所以核污染从地面已开始,是吹向东南太平洋的。但一旦扩散到高空,则受西风带的影响,奔东北偏东方向而去了!
文中在谈到“山谷风”时,提起白天山坡上的气温比山谷增温快。你千万别理解为山坡比山谷距太阳近! 因为太阳极为遥远,这点距离差异根本体现不出来。甭说渥太华后山的小山坡,就是珠穆朗玛峰,也体现不出差异来。 因为是“小科普”,我就一笔带过。省略了100句,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山坡的空气增温快。你如果想简要了解为什么,还得从头说起 --- 从根本来说,地球上几乎所有热量都是从太阳辐射而来,空气里的热量也不例外。 但是,从太阳发来的辐射(包括可见光)都是短波辐射。空气是几乎不接收短波辐射的(或者说,大气直接接收的太阳辐射几乎为零)。 而地表(或叫地面)是接收太阳短波辐射的。太阳辐射被地表接收后,使地表增温。增温的地表再发出热辐射。热辐射是长波辐射。而大气是接收长波辐射的。 地表通过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靠近地表的空气越暖;越高层的空气越冷。 再回过来说渥太华的后山。 说山坡的气温增温快,那是针对同层的山谷上空的空气而言。因为山坡地空气贴着地表,容易被增温,而同层的山谷的空气则远离地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于是就形成了局地的山谷风循环。 当然,山坡气温增温较快,还可能有别的次要因素。包括:山坡对太阳辐射的受热面要大于山谷;山坡地表的热容量也可能会相对较小。 至于“海陆风”,情况则与“山谷风”有所不同(尽管都是空气受热不均匀)。水的热容量,要比陆地大得多。所以跟陆地相比,它很难增温,也很难降温。因而,它对其上面空气的加热,也总是滞后。 不管是“山谷风”还是“海陆风”,前提都是没有明显的天气系统,而且最好是晴天。如果有系统的冷空气过境,过境的强风就取得统治地位,局地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了。 就日本仙台来说,它本地的风可能在个别天里,也许有局地的日变化,但主要受强大的东亚季风的影响。整个冬季都盛行西北风。所以核污染从地面已开始,是吹向东南太平洋的。但一旦扩散到高空,则受西风带的影响,奔东北偏东方向而去了!
飞来客 本站元老 VIP 注册 2006-01-25 消息 35,396 荣誉分数 3,065 声望点数 373 所在地 龙宫 2011-03-17 #30 老华侨 说: 渥太华有座后山。 在晴好天气里,又无明显的天气系统情况下,如果你在午后站在山坡山,面向山谷,你总是感觉到谷风扑面;而在夜间,山风则从你的背后吹向山谷。 这就是所谓的“山谷风”效应。其形成机制是:白天,山坡较山谷下面的陆地增温。。。。 一点临时小科普,希望免除大家对日本的核泄漏污染中国的担心。 点击展开... 老华侨是搞气象的吗?如果不是,也是个对气象很有兴趣的,对吗?你这篇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分析得很好,很到位。
老华侨 说: 渥太华有座后山。 在晴好天气里,又无明显的天气系统情况下,如果你在午后站在山坡山,面向山谷,你总是感觉到谷风扑面;而在夜间,山风则从你的背后吹向山谷。 这就是所谓的“山谷风”效应。其形成机制是:白天,山坡较山谷下面的陆地增温。。。。 一点临时小科普,希望免除大家对日本的核泄漏污染中国的担心。 点击展开... 老华侨是搞气象的吗?如果不是,也是个对气象很有兴趣的,对吗?你这篇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分析得很好,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