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行政区划中文译名讨论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Patio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继续 8 ;)

我老家那个村大概有 4000 多人,跟 CFC 活跃马甲的数量 (4000-5000人)差不多。

觉得我们所说的 “渥村” 就是指 CFC中文网上这 4000-5000 活跃马甲组成的 网上村子。 而 ccc 就是这名副其实的管这 4000-5000 活跃马甲 渥村村长 了!

:p
 
继续 8 ;)


:p

一看老何就是俺农村娃.

我们老家那也差不多. 我们是山区, 一个村一般包括大概8-9个村民小组, 一般一个自然村落大概三四十户人就是一个村民小组.

这些小组一般可以称为一组, 二组, 但更多的是用自然村的名字来称呼. 比如 王家山, 李家河, 张家湾什么的.

听说平原地区的自然村很大好几千人, 那一般一个自然村就是一个行政村.
 
叫 “石桥小分队” 更好!有深入敌后的感觉。:D:D
 
叫 石桥沟,或者 石桥屯

石桥沟的不好!别人问你住哪里?总不好说我住XX沟。:blowzy::D

要不就叫“石桥小区”,还不土气。:p
 
石桥沟的不好!别人问你住哪里?总不好说我住XX沟。:blowzy::D

要不就叫“石桥小区”,还不土气。:p

晕, 门头沟,夹皮沟。。。这名字要多响有多响 :D
 
我这儿“被”成楼主了。:D

那我就掰一掰国内的行政区划:就说地方这一块,其实都是跟军队级别相对应的,一般说是省军级,地师级,县团级,乡就相当于营级,村就相当于连级。过去公社和大队时,都对应有民兵营长,民兵连长,生产队还有民兵排长。

按说渥太华是市级,相当于国内的地师级。:D 像尼平(Nepean)相当于国内的县团级,国内通常也会称之为市,国内的市有县级市,地级市和省级市之分。不过为体现区别叫“区”大概也可以,所以推荐叫“尼平区”。到了八海汶(Barrhaven)那只能算镇了,相当于国内的乡级镇,推荐称之为“八海镇”。最后只能是“石桥村”。:D:D:D
 
我这儿“被”成楼主了。:D

那我就掰一掰国内的行政区划:就说地方这一块,其实都是跟军队级别相对应的,一般说是省军级,地师级,县团级,乡就相当于营级,村就相当于连级。过去公社和大队时,都对应有民兵营长,民兵连长,生产队还有民兵排长。

按说渥太华是市级,相当于国内的地师级。:D 像尼平(Nepean)相当于国内的县团级,国内通常也会称之为市,国内的市有县级市,地级市和省级市之分。不过为体现区别叫“区”大概也可以,所以推荐叫“尼平区”。到了八海汶(Barrhaven)那只能算镇了,相当于国内的乡级镇,推荐称之为“八海镇”。最后只能是“石桥村”。:D:D:D

渥村好歹是个首都,不享受直辖市待遇起码也给个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吧。尼平和八海应该是平级的吧?这样石桥也可以升级到镇级了。
 
综合以上讨论,我觉得还有一个路子,就是成立直辖市, 以后就叫石桥市吧,听着也牛气:)
 
渥村好歹是个首都,不享受直辖市待遇起码也给个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吧。尼平和八海应该是平级的吧?这样石桥也可以升级到镇级了。

渥村归安省管,直辖市的待遇肯定没有。:D 八海原来和尼平是平级,后来降格归尼平管了。现在都是降格,想升级难那。:D 我们还得坚持以村为基本行政区划。:D
 
支持正名运动。:cool:

渥村,
看獭湖,
八海湾,
泥坪,
鹅岭,
当塘,
,,,
 
支持正名运动。:cool:

渥村,
看獭湖,
八海湾,
泥坪,
鹅岭,
当塘,
,,,
干脆这样:

渥村,
看獭湖站,
八海湾站,
泥坪站,
鹅岭站,
当塘站,
 
我这儿“被”成楼主了。:D

过去公社和大队时,都对应有民兵营长,民兵连长,生产队还有民兵排长。
:D:D:D
公社是 民兵团长,(有的是民兵师的)

大队是 民兵营长,另外大队由一部分民兵组成 武装基干民兵连,都是带枪的 :cool:

生产队是 民兵排长!

有疑问还是看百科: ;)

http://zh.wikipedia.org/wiki/生产大队
 
公社是 民兵团长,(有的是民兵师的)

大队是 民兵营长,另外大队由一部分民兵组成 武装基干民兵连,都是带枪的 :cool:

生产队是 民兵排长!

有疑问还是看百科: ;)

http://zh.wikipedia.org/wiki/生产大队

别迷信那百科。:D

叫啥长无所谓,级别在那摆着那。公社那民兵师的师长,也只是营级干部。: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