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贴较火。你是怎么看的?

那您究竟想说什么呢:confused:替您着急:blowzy::p:D

把那个贴子引到这里,可能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我反复在那个贴子强调,“有些事,一些微小的细节,却能折射大问题”,并说:“常言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老华侨在那里的讨论,涉及非常微妙的细节内容。
然而,我们CFC的大部分读者,是不去仔细读贴子的。人们confused了也就罢了;错误理解、又急于发议论,就比较麻烦了。
 
我觉得老华侨没有恶意。他的纯粹性的概念无非是说jason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得更漂亮点。

双方对与语意的理解有了偏差,下面就越走越远了。
 
把那个贴子引到这里,可能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我反复在那个贴子强调,“有些事,一些微小的细节,却能折射大问题”,并说:“常言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老华侨在那里的讨论,涉及非常微妙的细节内容。
然而,我们CFC的大部分读者,是不去仔细读贴子的。人们confused了也就罢了;错误理解、又急于发议论,就比较麻烦了。

何苦呢大叔,有这功夫有这精力去去讨论如此微妙的小细节折射大问题的事情,不如花点功夫给国内的老少爷们们传授推广点翻墙技术知识;)
 
我觉得老华侨没有恶意。他的纯粹性的概念无非是说jason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得更漂亮点。

双方对与语意的理解有了偏差,下面就越走越远了。

知音!
谢了!:thanks:
 
我认为本人在那个贴子的#42楼文字最为全面,如果仔细阅读的话,应该不会产生歧义。
现在再把它转述在这里:

**************************************************
有必要再闲聊几句。

常言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些事,一些微小的细节,却能折射大问题。是好事、还是坏事,往往只是非常细微的差别。

1、 关于Jason的助人为乐。
请注意,在我的评论中(#18楼),从开头到结尾,都没有否定Jason帮助人的客观事实。我只是否定了它的纯粹性。其中关于Jason的文字不多,但我认为是客观、和中肯的。我更没有诽谤或骂人。不妨再引用如下:
“Jason的本田(Honda)头像醒目而耀然,他的回帖高调而亮丽。可见,他提供的这个帮助,就不具有完全的纯粹性。想像一下,如果是你愿意提供帮助,你会怎么回贴呢?你可能会说:“我愿意提供帮助。我的电话号码已经通过悄悄话发给你。如不便于打电话,请回悄悄话告知你的日期和航班号,以及如何接头”。你会把电话号码也贴出来吗?
但无论如何,帮助人是客观事实,总是要赞扬的。”


如果再看Jason在#13楼的爽朗话语“哈哈,随手的事,交个朋友贝”,就更有疑问了。首先,它不是“随手的事”,而且从中国来的大都是半夜到达。-- 除非繁忙的Jason的本田车行就在机场附近,而且Jason刚好就在半夜下班。其次,是交什么样的“朋友”。
Jason 的所指“朋友”和我们普通人所理解的“朋友”会有细微的区别。对Jason来说,甚至所有CFC读者都是他的潜在“朋友”。和我们普通人(特别是做技术的)不一样,努力Build“朋友”圈,也是他的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所以,一句“交个朋友贝”,就能反映出一定的功利性。岂止是一个“朋友”呢?该贴到目前为止,已有1600多次访问,而且可以看出其中不少是赞扬之词。那是不是可以认为,Jason还没有接机,都已经交了几百个“朋友”了?

如果考虑到丰田汽车近一年的销量略有下降,本田汽车很可能已跃居我们华人的首选汽车。光是接待华人客户,就够Jason“忙”的了。

人们为什么指责中央台春晚的植入式广告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显得不够光明正大。这和人们的普通道德准则相违背。

2、 关于LZ(Nancy2011)后续的说明。
LZ后来在#23楼发了一个比较长的说明。别小看这个说明。它使得我们的讨论前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我们决定是否提供帮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看对象对帮助的需求指数。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拿着一本,却说“你能帮我抬一下吗”,你一般来说不会提供“帮助”,除非你有特殊考量。 但如果她抱的是一大箱书,你如果具有起码的道德准则、又具有条件,就肯定会提供帮助。

LZ三言两语的原贴给人信息量不多,反映的就是一个精明的需求。但在LZ后续的说明里,她描述了自己如何一个人带着一个6岁大的女儿,省吃俭用、含辛茹苦。这样,就让她的对帮助的需求指数提高了很多。
可以想见,如果她还发一个说明,来进一步提高需求指数,那老华侨也甚至会出手帮助的。这接机的机会没有了,那起码还可以捎她去买菜(如果顺道的话)。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人怀疑提供帮助的纯粹性,就不应该了。

恻隐之心、扶危济困,这是人类的正常心理。同时,相信他人,这是普通人应该具有的第一反应。
所以,我们在讨论本贴的时候,就不能离开楼层的设定。

3、几个假设。
同样是针对LZ的原贴,我们不妨作几个假设。

假设提供帮助的不是Jason,而是一位要求带烟的烟鬼。
老华侨曾经也是烟鬼,而且只抽某一种国烟。后来实在烟瘾太大了,买包 “du Maurier”,但却是另一种折磨。可以理解,即使付钱也值得。大家各取所需,公平默契,没有任何异议。

假设提供帮助的既不是销售华人热门产品的Sales、也不要求带烟、更不显式地留出电话号码,那会怎样?至少,要提出“纯粹性”问题就难了。

再假设Jason提供帮助的同时,要求带烟;或者没有那么高调张扬;或者。。。

各人的视野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有不同的评说。但无论如何,哪一种情况最容易被提出“纯粹性”的问题呢?
 
把那个贴子引到这里,可能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我反复在那个贴子强调,“有些事,一些微小的细节,却能折射大问题”,并说:“常言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老华侨在那里的讨论,涉及非常微妙的细节内容。
然而,我们CFC的大部分读者,是不去仔细读贴子的。人们confused了也就罢了;错误理解、又急于发议论,就比较麻烦了。
您这也太"狠抓私字一闪念"啦. :D

帮助的纯粹性,要都纯粹算纯粹呢?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那普通朋友间的帮助, 也有想维持友谊的动机吧, 也有所图啊,依你说也也够不上纯粹? :rolleyes: 是不是得完全路人,完全无所求的帮助,才够纯粹?:rolleyes: 那也就雷锋叔叔够格啦. :D
 
您这也太"狠抓私字一闪念"啦. :D

帮助的纯粹性,要都纯粹算纯粹呢?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那普通朋友间的帮助, 也有想维持友谊的动机吧, 也有所图啊,依你说也也够不上纯粹? :rolleyes: 是不是得完全路人,完全无所求的帮助,才够纯粹?:rolleyes: 那也就雷锋叔叔够格啦. :D

很难笼统而言。
就像您加蓝的部分,我指明了“有些事”。所以,不是指“所有的事”。
我这里的“抓”,不是因为它细小,我才去“抓”;而是因为它所折射的问题比较大,我才去“抓”的。
讨论平常的朋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您也得看提供帮助者是否从中有利可图。如果没有,那当然最好;有一点,也没关系。很多情况是互助的。

还有一个更复杂的,“助人为乐”这个词本身就指出了帮助者的“获利”成分,即“为乐”。从帮助他人中,自己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崇尚感,这算不算“获利”呢?恐怕不能这样较真了。这完全超出我们讨论的能力、和范围。

我想,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原则,那就是看你嘴上是怎么说的。比如,你帮助朋友,本来是一种本能,是为了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或在潜在的将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得到朋友的帮助。这些都再正常不过。你不需要说任何多余的话。但是,你如果还要高调的说:“我是为了学雷锋,我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并且还唯恐天下不知道,尤其还可能从这个公示中获利,那我就完全可以指责你的“帮助的纯粹性”!
 
把我在那个贴子里的一段话,也贴在这里:

*******************************
倒是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卖车的人。他也是本论坛的常客。

在一次讨论汽车时候,他跟我说:
老华侨,我不能像你那样无拘无束地畅开谈,我不想过于张扬,更不能过于褒贬不同的汽车公司。因为我是卖车的。
而卖车是我的饭碗。我得靠它养家糊口。


他的话,让我非常感动。
是啊,大家都不容易,尤其是新移民。这“养家糊口”,不仅是谋生,更是一种责任。
然而,他的另外一段话,却让我更加感动。以至于我永远都不会忘:
您是知道的,在渥太华,什么车对华人最好卖。如果想钱好挣、又挣钱多,那就到日本车行去工作,特别是丰田、本田的车行。
但是,我绝对不会去卖日本车!
而且我相信,我卖其它汽车仍然可以养家糊口。其实,我的前任车行由于受厂家整顿影响,我需要换工作;同时,一家丰田车行由于一位华人Sales不幸离去,而要拉我过去。我当然地拒绝了。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卖车的华人都像他一样。

事实上,当我在决定评论Jason的时候,我还是经过斟酌的。我知道,无论我的评论对Jason造成多么不利的影响,他都会有非常稳固的、大量的华人客户群。我从而不用担心他的饭碗问题。
相反,如果Jason是卖别的销量不大的车(比如VOLVO),我就肯定缄默不语了。
 
楼主的行为没什么不对,原理与付费请人接机是一样的。这里双赢是关键,就是双方觉着都合适,各取所需成交就完了。

咱也别管Jason发贴当时目的纯还是不纯, 通过老华侨严谨的学术分析以后反正Jason现在火了,我和朋友看此贴之前都不知道有个Jason在卖Honda,现在不但知道了,痛苦的是还忘不了了。

所以,Jason是最大的赢家,你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老华侨,最应该做的事是去接机 (别人去肯定觉得别扭),人家楼主也不可能真让你白去,拿到烟以后分点给老华侨,皆大欢喜双赢变三赢的结局!
 
记得五六年前在温哥华还有个免费接新移民的志愿者活动,现在早就找不到了。

咱村里有没有人愿意组织一个这样的活动呀?
 
新来乍到的到了一个新地方,真是很多地方需要大家的帮忙。尤其是新移民,刚来,更是有很多地方不明白。虽然网上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是和实际上见面说说话,还是不一样的。
 
看了,不做评论。只是奇怪为什么一点点信任感都没有,喜欢查阅发帖人过去发的帖子,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粗略看了,觉得都是吃饱了撑的,有人想省钱,有人想帮人,至于那么复杂吗?不愿意帮就不帮,那么的风凉话,动不动就说上海人(虽然我本人不是上海人)。如果我心情好,不要烟免费接我都愿意干,图高兴嘛,有问题吗?我上次去多伦多就跟人家聊的高兴一分钱没收把一个人捎过去了;还有一次,我去多伦多忘记带钱包了,网上找了个人,他也是一分钱没要,就帮我把钱包从渥太华带到多伦多给我了。当然,以接送为职业的另说了。

括号里的话有点此地无银300两的意思:blink: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