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借人气,有关跨国收养(有更新ing)

Yurecercher

还想问问你和大家,会怎么看待哪些孩子呢?

你会把她/他当成中国人,还是加拿大人,还是Chinese-Canadian,还是其他什么的?



:D :D :D :D

我会把她/他看成是中国孩子,同时认为她/他是加拿大人。


"当",这字,语意上有真作假时,假当真的意思,带有一定普遍性。

"看",这字,语意上是个人的,没有普遍性,只代表我,不能代表 您,也不能代表 他/她。

所以,我是会把她/他看成是中国孩子,而不是当成中国孩子。



您问的是是否当成"中国人",我回的是"中国孩子"。。。

"人",我以为,指的是个基本完全独立的个体。

而"孩子",他/她们是依赖着好家长、好家庭去成长的。

为了强调家长与家庭对他/她们成长的重要性,所以,用了"孩子"这个词。



最后,我觉得他/她们同时也是加拿大人,这是指国籍的法律身分而言。

我们生活的时代,再不是 渊明叔叔 那时。国籍的法律身分,是有功利上的需要的。

他那"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饿了还能挥梁肉,愿为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只有叹服的了。



:D :D :D :D :D

 
为人父母是人的一生中比婚姻还要大,甚至大得多的一个选择。简单看了一下回复,好像回复的人中没有人领养过,甚至为人亲生父母的也不多。“我见到过”,“我听到过”是远远不够的 -- 看花和养花都不同,更不用说子女了。这里不是有很多人宣称认识领养过孩子的人吗,让他们介绍一下,与当事的,亲身经历过的人谈一下。听来的38的事是没用的,文学城上读来的就更不用提了 -- 比尔盖茨辍学的故事并不是对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用的。另外,要了解当事人为什么领养是很重要,但是很难的,有些是很严肃的,有些是很儿戏的,有些甚至是宗教的或是政治的,总有多多少少的个人隐私在里面... 如果实在没有什么结果 -- Google 一下 true story ba...
我也觉得有收养经历的可能认识得更深刻些。我给的link不知道LZ 看了吗?

我说个找拍的吧,我不认为海外华人孩子一定要精通中华文化,能听说中国话就可以了。主要我家两口子英文不过关,只能指望孩子中文过关了,不然沟通有问题就太伤心了。父母英文过关的,我觉得这条都不必强调。

所谓文化,我自己把它分成美和真(思想)两部分,(很可能不对,请大家尽管拍)。美的这部分,的确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好的地方,比如中文的唐诗宋词之类,不能领略是挺可惜的。但每种文化都有美好的地方吧,不能感悟中文之美,但能理解英文之美,也不错吧。

而思想这部分,和价值观联系很大。中华文化在唐宋时期是巅峰,现在确实落后了,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可读可思的多得多,没必要看重中华传统思想。
 
没想过这问题,我眼里看到的只是小孩。
想了想,好象我个人感觉中国人,还是加拿大人,还是Chinese-Canadian,不是重点,他们快乐幸福就好

顶这个,搞那么复杂干吗呀
 
还想问问你和大家,会怎么看待哪些孩子呢?

你会把她/他当成中国人,还是加拿大人,还是Chinese-Canadian,还是其他什么的?


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没有多大意义。 因为我们怎么看不重要,他/她自己是怎么认为的才是关键。 你去问问我家宝宝就知道了,我们都当她是中国人,她自豪地说:“我是加拿大人。” 一个在中国家庭长大,从小学习中文的孩子尚且如此认为,更不用说在加拿大家庭长大的孩子了。

关于你的问题,我没有经验,只能粗浅地说几点个人想法:

1. 收养孩子其实是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 对孩子而言,可以给他/她提供来自父母的更直接的爱, 和一个相对更美好的未来;对养父母来说,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带给他们的快乐是和他们向慈善机构捐赠几笔钱不可比拟的。

2. 有收获,自然也是需要付出的。曾经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责任,耐心,耐力,等等。如何教育,让他/她健康快乐的成长那是另一个大话题,我这儿就不说了。 只有一点,对收养的孩子的教育肯定是要更难,付出更多的。所以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最好不要轻易决定收养孩子。
 
认识一对领养中国女孩的夫妇。爸爸是老外,妈妈是中国人。据说花费大约2万,还要1-2年的等待(几年前的标准)。
孩子当时11个月。据说生身父母都在,这是家里第三个姑娘,就送给孤儿院了。
孩子的保育员说,政府一个月给4百,根本都不够吃。临走时保育员拼命跑过来塞给养母一个小包,里面有孩子的身世等物证。
据她养母说,这孩子在飞机上哭了一路,到温哥华就好了。刚开始吃饭一口接一口,可见孩子长这么大都没吃饱过(现在这孩子也不吃了,看来就是欠饿!)。
如今这孩子在加拿大过着幸福的生活,被她老爸宠上天。妈妈不能说女儿,一说当爹的就要急。
 
mustard


我也觉得有收养经历的可能认识得更深刻些。我给的link不知道LZ 看了吗?

我说个找拍的吧,我不认为海外华人孩子一定要精通中华文化,能听说中国话就可以了。主要我家两口子英文不过关,只能指望孩子中文过关了,

不然沟通有问题就太伤心了。父母英文过关的,我觉得这条都不必强调。

所谓文化,我自己把它分成美和真(思想)两部分,(很可能不对,请大家尽管拍)。美的这部分,的确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好的地方,比如

中文的唐诗宋词之类,不能领略是挺可惜的。但每种文化都有美好的地方吧,不能感悟中文之美,但能理解英文之美,也不错吧。

而思想这部分,和价值观联系很大。中华文化在唐宋时期是巅峰,现在确实落后了,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可读可思的多得多,没必要看重中华传统思想。


:D :D :D :D

把中华文化,按历史年代而去分高低,我以为是不可取的。从欣赏文学,到陶

冶性情来讲,这种唐诗宋词唯一论,纯属自设知识障。中华传统文化,好比海

洋,何必一定要在沙滩上玩过家家呢?!


到海里去,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到北冥去,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暮春三月,到江南草长去,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到海畔去,看逐臭之夫,听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现代没人吗?! 。。。

何处有苗无有草,每回锄草总伤苗,培苗常恨草相混,锄草又怜苗太娇。

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停锄不觉手挥汗,物理难通心自焦。

是吗? 聂伯伯 他真的是在锄草吗? 。。。读来使人哽咽。唉!


中国文化若真个确实落后了,没必要看重,就说不要学了,恐怕世界就要大乱了!




 
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没有多大意义。 因为我们怎么看不重要,他/她自己是怎么认为的才是关键。 你去问问我家宝宝就知道了,我们都当她是中国人,她自豪地说:“我是加拿大人。” 一个在中国家庭长大,从小学习中文的孩子尚且如此认为,更不用说在加拿大家庭长大的孩子了。

关于你的问题,我没有经验,只能粗浅地说几点个人想法:

1. 收养孩子其实是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 对孩子而言,可以给他/她提供来自父母的更直接的爱, 和一个相对更美好的未来;对养父母来说,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带给他们的快乐是和他们向慈善机构捐赠几笔钱不可比拟的。

2. 有收获,自然也是需要付出的。曾经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责任,耐心,耐力,等等。如何教育,让他/她健康快乐的成长那是另一个大话题,我这儿就不说了。 只有一点,对收养的孩子的教育肯定是要更难,付出更多的。所以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最好不要轻易决定收养孩子

说的太好了:p
 
为人父母是人的一生中比婚姻还要大,甚至大得多的一个选择。简单看了一下回复,好像回复的人中没有人领养过,甚至为人亲生父母的也不多。“我见到过”,“我听到过”是远远不够的 -- 看花和养花都不同,更不用说子女了。这里不是有很多人宣称认识领养过孩子的人吗,让他们介绍一下,与当事的,亲身经历过的人谈一下。听来的38的事是没用的,文学城上读来的就更不用提了 -- 比尔盖茨辍学的故事并不是对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用的。另外,要了解当事人为什么领养是很重要,但是很难的,有些是很严肃的,有些是很儿戏的,有些甚至是宗教的或是政治的,总有多多少少的个人隐私在里面... 如果实在没有什么结果 -- Google 一下 true story ba...

你说得对,能有切身经历领养的人来分享那是最好的。
跨国收养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北美/西方家庭领养亚洲/非洲孩子居多。我们想了解来自中国,生活在加拿大的人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能听到亲生经历的故事肯定是少之又少了
没有亲生经历的,但从周围的人,朋友,同事,邻居,等等听到的,看到的也可以说是经验的一部分
 
没想过这问题,我眼里看到的只是小孩。
想了想,好象我个人感觉中国人,还是加拿大人,还是Chinese-Canadian,不是重点,他们快乐幸福就好

:)
 
[/color]


:D :D :D :D

我会把她/他看成是中国孩子,同时认为她/他是加拿大人。


"当",这字,语意上有真作假时,假当真的意思,带有一定普遍性。

"看",这字,语意上是个人的,没有普遍性,只代表我,不能代表 您,也不能代表 他/她。

所以,我是会把她/他看成是中国孩子,而不是当成中国孩子。



您问的是是否当成"中国人",我回的是"中国孩子"。。。

"人",我以为,指的是个基本完全独立的个体。

而"孩子",他/她们是依赖着好家长、好家庭去成长的。

为了强调家长与家庭对他/她们成长的重要性,所以,用了"孩子"这个词。



最后,我觉得他/她们同时也是加拿大人,这是指国籍的法律身分而言。

我们生活的时代,再不是 渊明叔叔 那时。国籍的法律身分,是有功利上的需要的。

他那"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饿了还能挥梁肉,愿为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只有叹服的了。



:D :D :D :D :D


谢谢回复~
 
我也觉得有收养经历的可能认识得更深刻些。我给的link不知道LZ 看了吗?

我说个找拍的吧,我不认为海外华人孩子一定要精通中华文化,能听说中国话就可以了。主要我家两口子英文不过关,只能指望孩子中文过关了,不然沟通有问题就太伤心了。父母英文过关的,我觉得这条都不必强调。

所谓文化,我自己把它分成美和真(思想)两部分,(很可能不对,请大家尽管拍)。美的这部分,的确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好的地方,比如中文的唐诗宋词之类,不能领略是挺可惜的。但每种文化都有美好的地方吧,不能感悟中文之美,但能理解英文之美,也不错吧。

而思想这部分,和价值观联系很大。中华文化在唐宋时期是巅峰,现在确实落后了,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可读可思的多得多,没必要看重中华传统思想。

谢谢回复哦~
 
认识一对领养中国女孩的夫妇。爸爸是老外,妈妈是中国人。据说花费大约2万,还要1-2年的等待(几年前的标准)。
孩子当时11个月。据说生身父母都在,这是家里第三个姑娘,就送给孤儿院了。
孩子的保育员说,政府一个月给4百,根本都不够吃。临走时保育员拼命跑过来塞给养母一个小包,里面有孩子的身世等物证。
据她养母说,这孩子在飞机上哭了一路,到温哥华就好了。刚开始吃饭一口接一口,可见孩子长这么大都没吃饱过(现在这孩子也不吃了,看来就是欠饿!)。
如今这孩子在加拿大过着幸福的生活,被她老爸宠上天。妈妈不能说女儿,一说当爹的就要急。

你是想说,这个女孩子很幸运吧~:)
 
原本我是非常支持领养的(也许那时我是对这个事情没有什么更深入的认识)。有人遗弃婴儿,有人领养婴儿,天经地义。在中国,弃婴的原因有很多,我当时的理解大概分病,残,女,贫穷等等。国外,以加拿大来说,地广人稀,普遍生活水平较高。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有领养婴儿的需求,据我所知他们甚至不在乎有些病、残。我觉得婴儿在领养国家能够健康甚至幸福的成长的几率要比在被领养国的高。所以我那时的观点:何乐而不为?

直到有一次偶尔听了一个CBC对中国女作家的采访(这个女作家写了一部关于中国弃婴以及领养的书)。采访做的很touchy,我兴趣使然,随后大概在网上浏览了下中国弃婴,领养的近况,了解了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情况。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弃婴成为领养的热点目标。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有人觉得有利可图,就把其做成盈利为目的的产业。随之而来的,偷抢婴儿,父母“弃”婴的阈值降低等社会问题。还有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以前女弃婴多,后来出现很多男弃婴。经了解得知,由于弃婴被国际领养逐渐被大家所熟知。有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国际领养,像“出国深造”一样。所以就有“为什么你家女儿能“深造”,我家儿子就不能呢?”一说。种种种种现象,不仅让我想到器官捐献带来的弊端。

所以我现在的态度含糊了,如果像保护野生动物或南非钻石那样呼吁“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好像也不太近情理,毕竟原本意义的领养是值得鼓励的。而让“弃婴领养”走到(非正常)“器官捐献”的路上,又是我所不愿看到的(现在感觉正在这条路上飞奔)。而且我知道,“加大管理力度”将是一句多么苍白无力,难以实施的口号。

仅个人观点。
 
歪楼问一下

现在从中国领养大概要至少等5年,实在是太长时间了。有谁知道有什么办法能快一点领养健康孩子吗?从中国或加拿大本地都可以,但想要至少亚裔,女孩更好。
 
[/color]

:D :D :D :D

把中华文化,按历史年代而去分高低,我以为是不可取的。从欣赏文学,到陶

冶性情来讲,这种唐诗宋词唯一论,纯属自设知识障。中华传统文化,好比海

洋,何必一定要在沙滩上玩过家家呢?!


到海里去,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到北冥去,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暮春三月,到江南草长去,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到海畔去,看逐臭之夫,听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现代没人吗?! 。。。

何处有苗无有草,每回锄草总伤苗,培苗常恨草相混,锄草又怜苗太娇。

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停锄不觉手挥汗,物理难通心自焦。

是吗? 聂伯伯 他真的是在锄草吗? 。。。读来使人哽咽。唉!


中国文化若真个确实落后了,没必要看重,就说不要学了,恐怕世界就要大乱了!





虽然也是文言居多,但是还是很赞同你的观点。文化太广义,但是就从广义上来讲,我也觉得中国有文化。呵呵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