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呵呵的最近内容

  1. 乐呵呵

    清涼学堂丨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
  2. 乐呵呵

    清涼学堂丨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
  3. 乐呵呵

    清涼学堂丨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
  4. 乐呵呵

    清涼溥泽丨智者大师:愿生恶世,救苦众生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5. 乐呵呵

    清涼溥泽丨虚云老和尚:观世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五台山佛教

    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纵如彭祖住世八百载,在佛法中看来,甚为短促。在世人看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你我现在知道这种如幻如化的短境,无所留恋,来此参加这个禅七,真是夙世善根。 但是,修行一法,贵在有长远心。过去一切诸佛菩萨,莫不经过多劫修行,才能成功。《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曰:“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光就成功了的。同时他便公开地将他用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
  6. 乐呵呵

    清涼溥泽丨憨山大师:众生之病,病在有我

    向上一路,乃出家人本分事,古人发足超方,只要究明此事,近代以来,概不知出家为何事,安可望为古人乎?颛愚衡禅人,初依五台空印大师,听习经论,久之遂尽屏去,单提一念切究本分事。万里南询,过曹溪,谒老人请益。老人谓此事若不放下身心,苦功根究到水穷山尽处,终无下落,纵到水穷山尽处,古人谓之静沈死水,又谓之玄妙窠窟。若不回头转脑,则面前如铁壁银山相似,只是得力时,不是受用处。...
  7. 乐呵呵

    殊胜节日丨农历九月十九(十月二十四日),恭迎观世音菩萨出家日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2021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本人早已成佛,只是为了安乐成熟众生,倒驾慈航,随缘应世,以三十二应身随处救度受苦众生,所求皆应。他具备十四种布施众生无所畏惧的无边神力,四种不可思议无作无为的胜妙德用,具足一切无碍神通,广修种种善巧方便,历来在民间广受礼敬供养。 值此殊胜节日,让我们共同至心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诵读观世音菩萨经典,效有求必应之大悲,学五蕴皆空之妙智,应观音心、行菩萨道,同沾法喜、共沐佛恩!
  8. 乐呵呵

    佛教故事: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在过去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起出家求道。兄长诵经、持戒、坐禅非常勤苦;而弟弟则专修福德,广行布施。 后至释迦牟尼佛出世时,这两兄弟,一个生在长者居士家中;一个投生为大白象,白象力大无穷,每次出战都能打胜。生在长者居士家这一个,出家学道,后来证得阿罗汉果,具有六神通。然而,因为前世只注重修慧,而不注重修福,所以他每次出去托钵都不容易得到食物,经常是托着空钵。 有一天,他去城里托钵,走了好久都没有办法得到食物。后来他来到白象殿,看到国王供养白象的食物非常丰美。于是对大象说:“...
  9. 乐呵呵

    修行者必知的六大诀窍

    我们经常听到:“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学佛首先是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有了这些基础,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开始学佛的人。但是,我们还没有开始修行之前,必需对什么是修行?需要什么心态?修行的宗旨又是什么?这些学佛修行的先决条件,要有个明确地把握,在修行路上才不会出差错。那么,学佛修行需要哪些先决条件呢? 一、发大心...
  10. 乐呵呵

    法華學苑: 修正法師 三皈依第九講 为什么天神不是我们的皈依处,佛才是我们的皈依处?

    第九讲提要 为什么天神不是我们的皈依处,佛才是我们的皈依处? 6、从业的角度来进行比较,“天神诸善业所感报,性是有漏,具足烦恼。佛断一切恶,成就无漏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佛正法菩萨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我们上节课从形象上把天神跟佛陀作了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天神不是我们的皈依处,佛才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举出了五点,一条一条地跟大家说过。 今天我们讲第二条(依照前面五点来说是第六点),有自性论,就是从业的角度来进行比较,天神诸善业所感报,性是有漏,具足烦恼。...
  11. 乐呵呵

    憨山大師: 奮發勇猛, 生大正信

    佛说二十难中云:得人身难,生中国难,得遇佛法难,亲近善知识难,生正信难,此五乃难之难者,沙净弥已具其四,所欠者唯生正信耳。今幸出家,得遇大善知识为依归,又浑身跳在佛法大海,此何修而得,何缘而至?若不奋发勇猛,生大正信,将此一片幻妄身心,洗得干干净净,拚一条性命,志出生死,广修万行,结成佛无上之大缘,岂不当面错过,失多生善根种子耶?古德云:“三途地狱受苦者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为诚苦耳。”...
  12. 乐呵呵

    永明延壽禪師: 以心無形相, 十方求之終不可得

    动静之境,皆我缘持。如云驶而月运,似舟行而岸移。 《圆觉经》云:“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13. 乐呵呵

    轉發:禪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銘

    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14. 乐呵呵

    清涼溥泽丨虚云老和尚: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人只说此心。 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 “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着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
  15. 乐呵呵

    藕益祖師: 人正不以多知多见为贵

    示晦涵 莎伽陀不能诵一偈,而调息豁然。阿那律多失双目,乃修三昧,观大千界如掌果。人正不以多知多见为贵。法友既于了义未深解,但笃信企慕,礼拜持诵,使沦骨浃髓,功深力到,忽发旋陀罗尼一品,亲见灵山胜会,便与智者把手共行矣。 文:禅林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