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副教授染非典全校戒备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nevir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nevi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6-27
消息
2,989
荣誉分数
1
声望点数
0
多维社记者慕育金报导/中国着名学府北京大学已经出现首例教师感染非典型肺炎。该校历史系青年教师尚小明5月4日在北医三院被确诊为非典患者,和他一起居住在畅春园的家属也即将被紧急转移到郊区隔离区。熟悉尚小明的人士向多维社透露,这是北京大学发现的首例非典患者,对学校师生心里影响很大。

根据多维社获得的校方通报资料,尚小明副教授3月份以来经常出入往返医院看护患病的母亲,于4月30日晚自感不适,发烧达38度多。他去海淀医院看门诊,被检测出白血球偏高,但医生排除患“非典”的可能性,让他取药回家休息。尚小明服药后体温一度下降至37度多,但不久又复发高烧。5月2日下午到北京大学校医院诊治,后转北医三院做多项检查,诊断仍不是“非典”,回家养病。 历史系的通报说,5月3日上午,尚小明因高烧不退,又到校医院求治,被收留观察。5月4日下午3点左右,经校医院检查,高度怀疑系“非典”患者。转北医三院后被诊断为“非典”患者。

北大历史系随即遵照校领导的指示和有关规定,立即采取措施,通知和他住在一起临时到北京的哥哥、嫂子和侄女不要外出走动,并采取力所能及的消毒措施和自我隔离,并以间接交递的方式给他们送去口罩和体温计。后经学校紧急联系,5月5日下午将把他们转移到北京郊区专门的隔离区。

通报说,校方也在历史系办公区喷洒药水消毒,并及时将尚小明发病情况用电子信、电话等方式通报给在京的师生。校方还对全系师生进行全面紧急排查,并直接向尚小明同志查询近期人际接触情况。4月17日下午,尚小明曾在校内一教201教室讲授通选课“中国近代史”并同一位研究生助教谈话,此后便按照系里的安排,暂时停止讲课,与其它师生及选课学生没有再发生直接接触。

然而在4月21日晚,尚小明副教授在尚未发病的情况下,同一位台湾籍硕士留学生和其亲友5人在校南门外永和快餐店共进晚餐约2个小时。历史系党委书记王春梅协助办理尚小明转院事宜的过程中,两次同尚小明见面并谈话。与尚小明同住畅春园62楼的校史馆一位研究人员及其夫人也在“五一”前后与他有几次近距离接触。历史系的通报说,已经向以上各人发出通知,向校医院联系,采取自我隔离措施。此外,历史系还呼吁近两星期内同尚小明有接触的师生员工,应立即向系防治小组报告情况。最近两星期内常去医院的师生员工,也应采取自我隔离措施,加强自我检测,并避免同别人接触及到校活动。

消息人士向多维社透露,今年35岁的尚小明副教授专攻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能力突出,是北大历史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年轻骨干力量。他的学术着作《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他还曾与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对晚清改革史进行研究。他的另一部着作《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也在学术界受到好评。

据透露,尚小明的母亲也在不久前病逝。北大校内外的师生同事得知他刚刚丧母,自己又染病的消息,为他感到悲伤。在北京非典流行一个多月后,北大校园身边熟悉的老师染病,使校内师生开始亲身感到疫情威胁。

据了解,北大历史系已经要求各位老师和行政人员每日向教研室主任汇报本人健康状况,五一节后尽可能避免课堂授课,采取网络、通讯授课方式布置读书、作业,调整教学方式来保证学习进度。北京大学校方也在五一节前发布教学安排通知,要求在确保师生健康的前提下,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学,确保完成本学期教学计划,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布置和批改作业。教师要说服和鼓励学生自学,更多的阅读参考书。应鼓励教师将教学要点、讲义、讨论内容上网,便于学生自学采用。

根据北大校方安排,五一节后集体上课人数不能超过教室容量的50%;上课学生一律隔位就座;教室的第一排不能就座。课堂人数较多的课程,可采用分班两次授课的办法,减少课堂时数,增加阅读和自习时间。上课、做实验、答疑等师生之间交流活动,都必须戴口罩。后勤部门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提供保障;要经常对教室进行消毒;参加课堂教学的师生应事先测量体温,温度异常不得进入教室。

历史系也特别规定,五一前及五一期间已经离校的学生,不应返校上课或回校活动。要听从学校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分批分期经过医疗措施,检验和隔离后,才能重新融入校区活动。校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评阅版本可以通过邮寄方式或电子信向系教务室提交,也可通过导师提交,但要注意适当的接触方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