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38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化以及人们越来越见多识广,趣味越来越复杂的现实,春晚一直面临着众口难调挑战,但实际上春晚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关注的晚会,它的意义和价值不可替代。这既体现在热心的观看上,也体现在它始终是媒体和网络最为关注的焦点议题的意义上。除夕之前,人们表达对于春晚的期望和要求,除夕过后,人们议论春晚的节目品评春晚的得失。在春节的网络生活和现实的社交生活中,议论春晚已经是人们最具公共性的议题。虽然近年来出现过网络春晚等节目,其他电视台也推出类似的节目,但除夕夜的央视春晚(微博),仍然是中国当下文化中的重要的元素。
今年的春晚是在近年来春晚一直面临相当压力的情况之下,放下了重负,放手一搏,大胆尝试脱离已经相对稳定的模式,在30年的重要关口,开始寻找和探索新的可能性的努力。现在看来,虽然这些寻找和探索仍然有不少可议之处,但已经获得了观众的相当程度的接受。
今年的春晚的创新的关键是理念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放下”,既放下了多年来的巨大影响力形成的定势,也“放下”了太多的负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这种“放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归意识,回归春晚的最初的联欢会的轻松活泼的形态,放下身段并简化主题,力图使晚会凸显欢乐的聚会和家庭团圆的最初的意涵。让主持人用相互调侃的开心和家常的语调串联节目,恢复圆桌聚会的传统方式等就是这种“放下”的最好的体现,而简化一些附加的环节如念贺电等都反而使得晚会本身的更加贴近观众的欣赏心理。而“回家过大年”的平实主题更是显示了回归到春晚的基本面。二是前瞻意识,除夕历来是全家团圆的聚会,春晚历来对于年轻人的趣味并不强化,往往是着眼于家庭中年长一代的要求。而今年的春晚,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明显地强化了适应年轻人的趣味和要求的一面,也具有某种时尚风。这是着眼于春晚的未来的明智的选择。这些都显示了春晚更重视个体的感受,更重视家庭中个体的意义,从而试图提升大家的幸福感的努力。这当然既是前瞻也是回归,因为三十年前春晚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而当时的参与者也是年轻而具有活力的,他们也深深地像当年的我一样的年轻人。今年的春晚的形式有诸多新意,如舞台的设计,节目的编排,但这其实还是是回到当年的春晚开始的“原点”,就是找到和自己的观众之间的最直接的互动的方式。以最真切的对于中国观众的感情再出发的努力。今天的回归其实正是创新,就是用当年黄一鹤和他的同道的具有想象力的方式找回春晚的魅力。这就是“放下”的力量。
今年春晚最感人的是三十年春晚回顾的段落。这里出现的李谷一、张明敏、韦唯、费翔等人都是春晚的具有象征性的人物,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歌,这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走过的路,回想起岁月留下的刻痕,见证了春晚和中国一起成长的历程。这些弥足珍贵的记忆会让我们的前行更有力量。这个段落让春晚具有了某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们能够在回忆之中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认同感。通过这些老歌让我们回想自己走来的路,更加珍惜我们共同一路走来的那种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感受。
今年的歌舞杂技节目都显示了向年轻人靠拢的努力。李云迪(微博)和王力宏(微博)的节目所巧妙地连接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正好体现了联欢的本意,也显示了跨界的特有魅力。这和几年前的“英伦组合”一样具有创意。而《雀之恋》则是杨丽萍舞蹈的再度展现也赢得了好评。李玉刚(微博)的表演美轮美奂,展现了传统艺术和当下意识之间的交汇。这些都让人留下来很深的印象,让近年来一直常处于“伴音伴影”状态的歌舞等节目也呈现了自己的独特亮点。而朱之文“老妈妈”等的表演也延续了近年来春晚让普通人展示自己的努力。刘谦(微博)的魔术仍然表现出他的强大的气场,再度证明了他的个人的表现力其实是魔术表演的关键。
今年的小品是二十多年来赵本山难得的缺席,而他的缺席使得一度由东北二人转演员支撑半壁江山的春晚小品不再有二人转演员出现。这个变化是相当大的。没有赵本山的春晚,也是一种“放下”的结果,因为观众和剧组可能都难以想象没有赵本山的春晚的形态。现在看来,小品和相声等语言类节目如何寻求新的突破仍然是春晚的难点。今年的小品利用了央视小品大赛中出现的一些创意和演员,如《天网恢恢》等节目都显示了春晚的小品开始向年轻人倾斜的努力,他们的创意和表演都展现了自身的潜力。而相声《小合唱》则体现了“跨界”的魅力,虽然可能铺垫稍嫌冗长,但几位歌唱演员的表演功力和表现力还是赢得了认可。
三十年,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春晚的除夕,春晚在今年所展现的“放下”的魅力,正说明春晚还会延续他的生命,在三十而立之后还会有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