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重要

注册
2005-12-08
消息
466
荣誉分数
10
声望点数
128
在江苏宜兴大觉寺美术馆,一进门的墙壁上有一幅星云大师25岁时的照片,脸部轮廓硬朗,眉宇间英气逼人。馆内资料展示了大师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不同时期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星云大师说自己是出生在扬州的"穷小子",没有读过书。但现在,他却有九个博士学位,他创立国际佛光学会,办了四所大学,在全世界有三百座寺院,数百万信众。
他倡导的"人间佛教"曾力挽台湾佛教衰微之势。禅修班一位学员说,"大师的长处是每到一处都因地制宜地弘法。"
2011年5月22日上午,星云大师在大觉寺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

佛教和政治不是对立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提出"人间佛教",曾解释过很多次,它的核心是什么?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成立佛教之后,经过2600年的流传,佛教慢慢变了样子,只重视诵经和礼仪,没有重视人间的生活。比如佛教徒生活到山林里,很少到社 会上;佛教成为只到寺院膜拜,与家庭与社会没了关系;佛教变成出家人的专利,在家的信徒慢慢少了。因此,我提出"人间佛教",重视生活、家庭、社会,让佛 教更能平衡发展。
"人间佛教"和传统的佛教一样,佛是一个,初始的佛教是人间佛教,现在传统和现代融合,还是人间佛教。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佛教与政治统治之间是什么关系?

星云大师:佛教和政治不是对立的,政治不要防范佛教,要护持佛教,给佛教更多空间,因为佛教可以维护社会道德,净化人民的心灵,促进社会秩序,改良社会风气,佛教实际上对政治是有帮助的。
自古以来的,从印度到中国,邪教我不知道,正当的宗教和政治没有对立过,他把政治领导人当作一个公司董事会的董事长,你们在台上怎么样我们不管,我们只做 服务,做善事。所以历史上这么多次改朝换代,佛教都不参与,哪一个当家作主,我都拥护你。所以政治应该把佛教当作最好的朋友,希望今后中国加强佛教人才的 培养,有传教的自由,让佛教受国家政策的庇护。

《瞭望东方周刊》:"人间佛教"能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哪些帮助?

星云大师:佛教就是要促进一个和谐的社会。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僧团,叫六和僧团,哪六和呢?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悦,口和无诤,身和同住。 文辞好像不太容易懂,我用现代的话来说,第一要思想统一;第二要法制平等;第三要利益均衡;第四要心意喜悦;第五要语言和谐,第六要生活和乐。当初的僧团 有这六方面的要求,现在的寺院要重建佛教的制度,把当年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规章制度重新复兴。

要钱应该要正当的,佛教讲要净财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寺庙很多,有些管理不尽如人意,社会上对其有些微辞,比如过分商业化、腐败等,你怎么看?

星云大师:佛教在世间,世间任何一个团体,都是好好坏坏的,要求绝对的清净、美好,那不就到极乐世界了吗?寺庙里的出家人不会一点错没有,但比一般的社会 上的人还要好一些,比方说,抽烟喝酒,他们不敢公然做。佛教徒,至少有惭愧心,还是有顾忌的,也不要鄙视他们。当然佛教还需要净化。
希望国家要有真正的适合佛教的管理办法,应该有更多自治的空间。佛教协会和寺院都有一定的制度和规矩,以戒为师,以制为用,让佛教慢慢进步。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中国寺庙管理上文物局、旅游局、宗教局还有一点交叉。

星云大师:我对中国佛教表面上的开放、兴旺,是肯定的,内部有什么问题,还需要多研究。尤其我觉得文物局、旅游局不应该和佛教扯上关系,要还给佛教清净, 它不是一个观光的地方,你能到学校里去观光吗?它不是来消遣的。寺院可以参观,以便净化心灵,寺庙是超越的地方,用世俗的人事来管理佛教不太恰当。
《瞭望东方周刊》:佛光山在全世界都有分支机构,必然面临复杂的人事和财务管理,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星云大师:佛光山有300个寺院,1000多个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全世界有500万左右在家的信徒,我们基本上也没有像社会上什么阶级啦,做官啦,管理啦,甚至我们也没有基金,我们有钱都捐到外面的社会上去,办教育、文化事业,和救济社会。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义工,没有薪水,不存钱,没有说一个月要有多少待遇,其实我们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啊。因为没有钱,就没有麻烦,一般人有了钱就想着开店,赚更多的钱。

《瞭望东方周刊》:有些人拿佛门做生意,比如卖很贵的门票,很贵的香、法器等,你怎么看?该宽容还是坚决不允许?

星云大师:现在佛教有些寺庙要收门票,不应该,寺庙是大家的,古代留下的文物,是历史财产,是大家共有的。使用者付费可以,但是用它来赚钱,不应该。
不过,我所知道的佛教的出家人,有时候要钱,但不贪污,他不会把钱拿来用到家庭里去,他一定用于建藏经楼,建大雄宝殿,不要钱也没有办法发展啊。但要钱应该要正当的,佛教讲净财。

佛教也要与时俱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基督教盛行,而根据最近的调查,现在信佛的台湾民众高达总人口的60%,这与星云大师及其佛光山在台湾的积极弘法有密切关系)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基督教在大陆发展更迅速,你觉得原因在哪里?

星云大师:这个现象也会有所变化的,例如五六十年前,台湾80%居民都是基督教徒。当时对佛教很歧视,不过,在我看也是罪有应得,因为没有(佛教)人才嘛,基督教就发展了,尤其是蒋介石、宋美龄他们信基督教,倡导基督教。
现在不一样,佛教人才多了,像我们佛光山的年轻人,都在社会大学教书,办报纸,办电视台。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血液里面留着佛教的种子,再回到佛教的怀抱很自然。在台湾一个牧师跟我说,现在台湾的基督教徒少了,佛教信徒增加很快。
不过我们也不愿意看到这样,应该共同发展,共同为社会服务,不必只有一个宗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儒家,都好,大家一起来,社会是大家的,问题是不要偏 颇。现在的问题是,(大陆)佛教屈居下风,因为佛教有寺庙,过去对寺庙很防范,在大陆传教,出家人穿的服装、身份很明显,要守规矩,怎么样怎么样,这样就 很受限制。基督教不一样,没有这个衣服,没有挂碍,随便跑到一个村庄或家庭,没有人管。

《瞭望东方周刊》:基督教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否跟他们宣传教义的方法有关,大陆基督教徒在农村发展得较快,他们肯到边远贫困的地区去传教,而佛家的僧人很难做到。

星云大师:基督教以传教为己任,佛教以修行为己任,佛教传教的动力不够。今后的佛教不一样,因为青年信徒很多,青年很活跃,常举办活动,如慈容法师,在台湾一个活动就是几万人,在世界各地,每年都办很多场活动。佛教也要与时俱进。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社会上人们有一种观感,觉得寺庙和高僧离财富和权力太近,佛教变成有权和有钱人的消费品。比如禅修班基本都是企业老板参加。你怎么看?

星云大师:慢慢会普遍,我们对世界各地的信众,企业家、老人、孩子,一般老百姓都一样对待,众生平等,贫富一致,没有差别。

《瞭望东方周刊》: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法,会让一个讨饭婆坐在最前面,而现在能亲耳聆听你开示的大部分是企业家和官员。

星云大师:那是你们造成的,佛教不是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有钱没钱,但是到了佛前,统统一样,没有分别。

《瞭望东方周刊》:比如,我如果不是记者,而是一个普通人想见你,可以吗?

星云大师:我又不知道你是不是记者,你要见我,我就跟你见啊。(一旁的慈容法师插话:大师也没有说一定什么样的人才能见,只不过大师很忙,大家要稍微预约 一下。)记者我也可能不见-- 讲很多的话,我没有时间啊,一般人谈几句就好了,所以也不一定的。你要尊重我的时间,我要尊重你的专业,彼此彼此。人类是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瞭望东方周刊》:陈光标"高调行善"颇有争议,你为他题词,会不会影响你的形象?

星云大师:做好事。出钱,是一年级;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人,是二年级;说好话,是三年级。所以国际佛光会,提倡"三好运动",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如果你做不了,欣赏赞美别人的好处。功德是一样的。欢喜祝福是最大的功德。
陈光标"高调行善",引来一些批评意见,行善有一个更高的标准。不过,你能"高调行善",总比做坏事要好得多,我没办法行善,我赞美你,我不能说你不好。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瞭望东方周刊》: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佛教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现在大陆贪官似乎越来越多,佛教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星云大师:人类有很多陋习,很多烦恼,比如贪欲、嗔恨、愚痴、嫉妒、浪费、贪污,如果统统去掉,很困难。这个社会"五趣杂居",人、畜生、魔鬼,好人坏人、士农工商,大家都住在一起,好的一半坏的一半。
你说贪官,人性就是贪啊,喜欢贪小便宜,就是有的贪大有的贪小,佛教有很好的方法来对治,就是布施、舍得;只要公有不一定私有。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生活中不断有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商人作假不顾人的死活,假奶粉、瘦肉精等,引起社会恐慌,你怎么看?

星云大师:很多人为了赚取利益造假,用种种手段偷工减料,良心丧尽,道德不彰,都是教育的问题。所以需要宣传佛教,遵守五戒,不能杀人,不能偷盗,不能骗人??都会有因果的。因果观念要建立。因果率比电脑更准确,它分毫不差。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人们已经不太相信因果了,好像只要能侥幸逃脱外在的惩罚,什么都敢做。

星云大师:那些造假的人,哪一个能长远?那些赌博的人,哪一个靠赢钱发财了?哪一个强盗享受了财富?不相信因果,等到他受报应的时候,才知道害怕。所以说"菩萨畏因",菩萨知道坏事不能做,"众生畏果",凡夫到了受报应的时候,唉呀,不得了了,悔不当初。
现在很多人以为吃素就可以健康发财,吃素和健康有什么关系啊?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要运动、保养、注意卫生。发财要勤劳工作,善于投资。各有各的因果。没有把种子播到田里面,拜佛求菩萨说要它生长,是不可能的。这是错乱因果。
临时抱佛脚的太多
(星云大师现在每天还要处理很多事务。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十点,本刊记者在山门大道散步,偶遇星云大师坐着轮椅出门呼吸新鲜空气,晚课刚结束,有几位弟子相陪,他们边散步边聊天)

《瞭望东方周刊》:因为不相信因果,社会上弥漫一种末日情绪,去年一个电影《2012》很热门,加上现在天灾人祸很多,很多人觉得人类快有大劫难了。

星云大师:不要妖言惑众!世界本来就是无常的,它有成住坏空,等于人有生老病死一样。但不是"2012世界末日"这么个说法。台湾也有谣言说今年5月11 日人类会灭亡,现在时间已经过了,散播谣言的人被逮捕了,不能乱讲。不过,世界肯定有循环期,此坏彼长,此死彼生,不一定是哪一年。现在灾难那么多,天灾 人祸,自古以来人祸超过天灾。人祸更可怕。

《瞭望东方周刊》:是啊,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竟然相信,恐慌的情绪蔓延。

星云大师:因为没有正当的信仰才信谣言,信佛教的人不会这样说,也不会信。不给人正当的教育和信仰,邪说就会被认为是对的了。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觉得信仰没有吃饭、工作、赚钱这么重要和迫切,信仰是人生必需的吗?

星云大师:信仰就是力量,没有信仰怎么办呢?好可怕呀。回头是岸,只要是信仰正当的宗教,比不信好。许多人往往不到不能承受的时候,不知道信仰的宝贵。临时抱佛脚的人太多了。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讲一下你的心路历程,你是怎么成为大师的?

星云大师:我自己不知道自己,只想尽一点心,结缘、无我、服务、勤劳,知道群众、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给予帮助什么。一个人,让社会接受是很重要的。

《瞭望东方周刊》:我看到很多地方贴着你写的春联"巧智慧心",智慧前面加一个"巧"字,很关键,不能很痴很傻地去做。

星云大师:因为今年是兔年,兔子很聪明,狡兔三窟,兔子很巧,人也要灵巧,要有巧妙的智慧,慧是自己的身心,慧由心生,智慧再加上灵巧,就可以体悟到做人处事的道理。

《瞭望东方周刊》:你80多岁高龄,每天还处理很多事务,精力旺盛,你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星云大师:淡泊就好。生活简单无求,该吃饭吃饭,该睡的时候睡觉。(慈容法师:大师生活最简单,不吃零食,不吃补品,每天睡觉六七个小时。)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

星云大师:要多学一点知识技能,还要有好心肠,道德为本。我觉得孔子的仁义礼智,礼义廉耻,很重要,佛教的五戒六度(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很重要。
其实信不信宗教不要紧,做人最重要,人都做不好,你来世间干吗?


[作者及来源:柴爱新 《瞭望东方周刊》]
 
幸福的人生
---星雲大師

我們都想過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幸福快樂不是光想就有,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才能享受到幸福快樂。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呢?

一、不比較、不計較的平等觀:有些人很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諸如我有痛苦,為何你沒有?為何你這麼好?為何我如此差呢?一有了比較、計較的心,就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與煩惱。凡事不與人比較、計較,就好像「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有這種平等心、滿足感,就不會痛苦了。

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觀:我們經常因為一件事情做錯了,就怨天尤人,怪家裡的眷屬不支持,怪世間的親朋好友不幫忙。如果能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觀,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就可心安理得了。

三、不侵犯、不推諉的道德觀:就是對人要不侵犯,對事要不推諉,因為侵犯他人就是犯戒,也就是給人不自由;推諉就是不負責任,就是不敢承擔。

四、不貪求、不瞋怒的修養觀:我們要把貪求的心改成一種善法欲,也就是好的欲望。譬如發奮讀書、發心做善事,而不是貪求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更不可以瞋恨破壞自己的修養。

五、不自卑、不懊喪的戰鬥觀:人生宛如一個戰場,遇事無須自卑與懊喪,要勇往直前,要當仁不讓。

六、不邪見、不妄動的禪定觀:要培養自主、自尊與自信的性格;面對問題要以智慧來判斷,要能「以靜制動」,也就是「如如不動」的禪定觀。

因此,我們要享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應該有:

一、不比較、不計較的平等觀。
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觀。
三、不侵犯、不推諉的道德觀。
四、不貪求、不瞋怒的修養觀。
五、不自卑、不懊喪的戰鬥觀。
六、不邪見、不妄動的禪定觀。
 
克神父急急忙跳出来可以理解,曾在台湾盛极一时的基督教最终败给了佛教,在大陆也会有同样结果。"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血液里面留着佛教的种子,再回到佛教的怀抱很自然。"
 
克神父急急忙跳出来可以理解,曾在台湾盛极一时的基督教最终败给了佛教,在大陆也会有同样结果。"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血液里面留着佛教的种子,再回到佛教的怀抱很自然。"

基督教没有要和任何宗教哲学争长短吧?日头会和烛光计较吗?:)
 
christianity has sinned its followers is what i see.
 
基督教没有要和任何宗教哲学争长短吧?日头会和烛光计较吗?:)

you still have problem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other is saying about, well also it's very boring but as you are a chinese like myself i would like to repeat what _small_ trying to say is "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血液里面留着佛教的种子,再回到佛教的怀抱很自然", is nothing about "争长短" :o you follow my post with an opposite opinion i think you do really want to "争长短". So what you did is not what you said, that's your style.
 
you still have problem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other is saying about, well also it's very boring but as you are a chinese like myself i would like to repeat what _small_ trying to say is "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血液里面留着佛教的种子,再回到佛教的怀抱很自然", is nothing about "争长短" :o you follow my post with an opposite opinion i think you do really want to "争长短". So what you did is not what you said, that's your style.


1. 佛教起源于2500年前的印度,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您是说,没有佛教就没有中华民族?

2. 我指出您的论点错误,是您无法为自己的论点辩护,您的同修却指责我“争长短”,并且扩大到“基督教和佛教争长短”。

3. 我指出基督教太阳不必与烛光争辉。事实陈述而已。
 
佛教不仅企图重新怀抱中国,它现在其实还怀抱西藏,怀抱缅甸;正像共产主义企图重新怀抱中国,它现在还怀抱北韩、怀抱古巴一样。

问题是,那将会是中国之福还是中国之灾祸?中国愿意成为西藏,成为缅甸吗?
 
佛教篇: 三国乱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c5aff0102dypd.html


南北朝时期,道士批判佛教.有一部书叫做三破论.说佛教入家破家入国破国入身破身。一直被反佛教的人士反复引用.根据佛经的记载释迦创立佛教后,最先信封佛教的三个国家,一一灭亡。其中包括释迦族的自己的国家.

最初信佛教的两大国王,拘萨罗国摩羯陀国两位信佛国王均遭其子篡位弑杀。这就是破国。其中遭受家破人亡之灾最惨痛的还数是释迦摩尼自己故乡。迦毗罗卫。


迦毗罗卫疆域方圆三十里。城区不过长宽一公里左右。比北京一个标准的大学面积相差不多。一个铁人三项下来估计就能跑遍此国。后来佛教传到中国把释迦摩尼说成太子。要知道太子,一国皇位继承人,储君。非得一个大帝国不可。而释迦摩尼的父亲其实也就是一个城镇头领,首领都可能不是世袭.应该类似蒙古女真的部落大人。

参照中国历史,释迦族的地盘和努尔哈赤的宁古塔部落差不多大。论职位也就是个明朝下的指挥使。和刘邦当年的亭长职位差不了太多。迦毗罗卫确实只是中国一个卫所级别的行政单位。佛经有意夸大其辞,让中国人对释迦摩尼产生敬畏之心。


释迦摩尼,放弃了弱小的祖国。决定是很理性的。与其在一个朝不保夕的国家残喘。还不如寻找一个强大的霸主。释迦出家,并非放弃。而是一种发展壮大。走出了尼泊尔小山堡,顺大河而下,逐步走到印度中原地带的大国摩揭陀国。摩国,相当于当今的美帝。释迦摩尼的国家迦毗罗卫小得不能再小。以至于释迦摩尼传道时候通常说自己据萨罗国人。


管子就曾经劝齐王,不要重用抛弃卫国王位继承权的公子开方。觉得此人有野心。不爱自己的父母之邦和身份地位,屈身服侍他人,人情上说不过去。释迦摩尼也对自己的国族丝毫不关心。将同胞存亡视而不见。舍弃小邦,创立了大教。

当时印度的霸主国家摩国完全可以出兵拯救释迦摩尼的种族免于灭亡。但是信奉佛教的国王选择的是让释迦族被宗主国拘萨罗灭亡,然后兴兵讨伐释迦族宗主国,一石二鸟。而释迦摩尼自己作为教团领袖安居摩国无恙。对国家的灭亡无动于衷。倒是释迦的弟弟提婆亲自参与了摩国的弑君篡位政变。行为不亚于齐国的卫公子开方。

释迦摩尼刚悟道时,憍萨罗国太子只陀和富翁合伙捐了一座园林给释迦摩尼创立教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只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玄奘游印度时还见到此园遗址,说旁边的土堆埋过少女孙陀利,前面的大坑埋过战遮女。

如此虔诚的太子带动了父亲波斯匿王一起信佛。父子两人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可惜的是佛教却护不了他们。

《法句譬喻经》卷一所述,太子之弟毗流离欲篡位自立,乃弑波斯匿王,并入东宫斫杀太子只陀。当时只陀了悟世间无常,因此心无恐惧,甘心受刀。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则谓,毗流离王灭迦毗罗城之后,凯旋回国时,只陀在深宫与宫女娱乐。由于弦歌声外扬,毗流离王闻之乃告大怒,并诘问太子︰‘何以不辅佐政事,反而耽溺于娱乐?’太子答云︰‘因为不忍杀戮人命。’毗流离王大怒,遂加以斫杀。

别说释迦摩尼的好友兼徒弟,就是佛的骨肉同族的迦毗罗也难免南京式大屠杀的惨祸。

迦毗罗本是憍萨罗国附庸。按照增一阿含经的说法,波斯匿王和释迦摩尼同岁。释迦成佛的时候,波斯匿王继承父位。随后向释迦族求婚,得一婢女摩利为夫人。然后生下琉璃太子。因为释迦族瞧不起婢女所生的琉璃太子,故此他即位后发兵灭了迦毗罗。

奇怪之处是,如果琉璃是太子,那么释迦摩尼刚刚建立佛教是捐精舍的那位只陀太子又是哪里来的?琉璃到底是正常即位还是篡位说法也不一定。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谓王随寿在世,命终之后,毗流勒为王。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八谓王乃因太子毗流勒篡位,王于求援途中,难耐饥渴之苦,食萝菔及河水,旋猝病而亡。


可以肯定的是迦毗罗卫是琉璃王所灭。据增一阿含记载,迦毗罗卫有居民一亿。是的,一亿。大家没看错。是时,流离王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跑了一万。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已经是大清朝乾隆年间了。就是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那时候也不过两千万人口。如果释迦族有这么多人,早就打遍天下无敌手,建立横卡欧亚非的大帝国了。这位琉璃王也真不容易。居然把这么人口众多地域狭窄的国家给灭了。而且一次战役屠杀了近亿人口。成吉思汗打了一辈子战也没能杀了这么多人。

阿含经的解释是,释迦族人口众多,武器先进,训练有素。就是不愿意杀生,故此束手待毙。人侵略者杀戮奸淫。

释种闻坏流离王众。是时,诸释即呼奢摩童子而告之曰:“汝年幼小,何故辱我等门户?岂不知诸释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虫,况复人命乎?我等能坏此军众,一人敌万人。然我等复作是念,然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世尊亦作是说:‘夫人杀人命,死入地狱;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汝速去,不复住此!”

是时,流离王复至门中,语彼人曰:“速开城门,不须稽留!”是时,诸释自相谓言:“可与开门,为不可乎?”尔时,弊魔波旬在释众中作一释形,告诸释言:“汝等速开城门,勿共受困于今日。”是时,诸释即与开城门。是时,流离王即告群臣曰:“今此释众人民极多,非刀剑所能害尽,尽取埋脚地中,然后使暴象蹈杀。”
尔时,群臣受王教敕,即以象蹈杀之。

时,流离王敕群臣曰:“汝等速选好面手释女五百人。”时,诸臣受王教令,即选五百端正女人,将诣王所。
五百女人皆骂王言:“谁持此身与婢生种共交通?”时,王瞋恚,尽取五百释女,兀其手足,着深坑中。

阿含经说开门放敌军入城是魔王幻化释族人建议。谁知道放弃抵抗是不是魔王幻化呢。印度教说释迦摩尼是第九化身,专门说假话欺骗坏人让他们受报应,恐怕是因此有感而发。

当憍萨罗国大军的铁骑蹂躏释迦族小小地方时候,释迦摩尼很稀奇的得了头痛据说不能出门。神通也好,说法也好,都无法改变释迦族被灭的悲惨命运。大家一下对释迦摩尼就没了信心了。释迦摩尼只好又用因果来解释为什么自己的民族应该被奸杀掳掠。因为上辈子他们是打鱼的,吃鱼太多了。自己因为上辈子打了一条大鱼鱼头几下得了头痛云云。

释迦摩尼每次遇到难题都用因果来解释,也被总结为一条铁律。定业难转。也就是说释迦摩尼的方法能解决一些不定业。至于定业那是无法解决的。可是按照因果律,那件事不是前生注定的呢?

另外一位和佛关系亲密的国王,是摩羯陀国的频毗婆罗王是最早信仰佛教的君主。其结局确比其他人都惨。被儿子阿阇世太子关在牢中活活饿死。

迦毗罗卫,拘萨罗,摩羯陀三国的破国之灾,足以证明信佛教不可能有什么福气。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证明了定业难改。佛教逼得不得不重新捡起地狱天堂甚至建立净土来平衡信徒的心理。彻底走到释迦创教之初大力反对有神论的反面。
 
3. 我指出基督教太阳不必与烛光争辉。事实陈述而已。

not statement of fact but rather statement of opioins. when you say that, it reminds me when a muslim saying Allah is great.
 
not statement of fact but rather statement of opioins. when you say that, it reminds me when a muslim saying Allah is great.

There you are, again! Just a humble reminder: A is false does not mean B is false.
 
There you are, again! Just a humble reminder: A is false does not mean B is false.
it yet again depends on your point of view on which one is A and which one is B, or most likely, both are B.
 
...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

星云大师:要多学一点知识技能,还要有好心肠,道德为本。我觉得孔子的仁义礼智,礼义廉耻,很重要,佛教的五戒六度(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很重要。
其实信不信宗教不要紧,做人最重要,人都做不好,你来世间干吗?...]

想转生善趣(天道人道等)需持五戒,行十善,而这些戒律善行很多宗教都非常相似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佛说十善业道经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