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游渥太华---

leadephone

新手上路
注册
2012-02-12
消息
675
荣誉分数
18
声望点数
28
捡到自行车'

psb1.jpg

序幕
一天晚上,雪很大,天很黑
走在路上
突然, 看到一户人家的垃圾堆里有辆自行车

我对自行车比较敏感,过去仔细看看
竟然是一辆不错的车子

就是没有前轮
别的没啥问题
我就推回家了

这里人什么都扔,好多大彩电都不要了

门,席梦思,电扇,各种电器都扔


2.jpg


然后我就在论坛发帖子求购自行车轮子

有人说20,我讲价到10块
结果他的轮子小用不成

就前几天,离我捡到自行车都半个月了

还是那一家
竟然把一个轮子扔垃圾堆了

晕死

我就捡回来了

原配

只是没有内胎

在论坛里兄弟的指引下
今天我去买了内胎,在Carling路上,cyle power5块钱 ,这里专卖自行车产品
这里要感谢论坛里的兄弟的热心

然后在Canadian tire 买了瓶架和气筒
这里东西真贵啊,一个瓶架国内10元,这里7加元,加税快50元了,心疼啊
国内十几块钱的气筒这里也要60块钱了
Canadian tire 的东西真全啊,啥工具都有,自行车产品好像也比cyle power多,车锁都好多种,可

惜太贵,舍不得买
这里一包铁钉都要好几加元
A:Canadian tire
B:cyle power

3.jpg

内胎下面的衬底用透明胶代替,多缠几圈,买的话要3加元
晚上修好了


psb.jpg
 
最后编辑:
heureux 你动作真快啊

转载
加拿大的全民废品处理制度

在加拿大,每逢废旧物品回收日,除了垃圾,道路的两旁常见人们丢弃的电视机、洗衣机、电炉灶、席梦思、地毯、自行车等等电器和家具。这一景观在中国是看不到的。国内所有的废品都能卖钱,大街小巷随处是踏着三轮沿街吆喝的收破烂专业户,甚至连墙上新贴的布告也会马上被有心人撕下卖废纸。

加拿大没有废品收购站,更没有收破烂的专业户,但形成了全民的废品处理制度。不想要的东西都要定时、定点、分类地放在人行道旁。盛放废品的盒子由市政当局免费供给,每户两个蓝色的塑料盒,用作盛放可回收的物品,一个盛金属、塑料或玻璃的瓶罐和盒子,另一个盛书、报和纸质的包装材料。每户要自购一个圆桶用来盛黑塑料袋装好的生活垃圾。

市民们执行这些要求绝不马马虎虎。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强,绝对不乱丢东西。大型的纸板箱塑料框里放不下,人们会踏扁摞齐捆好,剪下的树枝也扎成捆,杂草装到统一的大纸袋里,这一切都是便于回收工人操作。

市政部门的回收车辆同样也有分工,有的设计成专收生活垃圾,车后部敞开,工人把垃圾袋向里一抛即可;有的车专收可回收的废品,车的一侧有两个专用箱,一个用来装瓶罐,另一个装书、报等纸质废品。还有一种车专收家具、电器等,车里安装有滚动大齿轮,钢管的桌椅一丢进去,立即被肢解成碎片。这三种回收车在回收日先后开到居民小区,各自完成不同的回收任务。

丢弃原因:人工费用很贵 爱搬家

人们丢掉的电器、家具不少完好可用,只是旧了一点,或有点小毛病。他们舍得丢掉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人工费用很贵,请个修理工到家修理电炉灶、热水箱等等,一个小时要50来加元的工钱。有的东西修好还容易坏,反复修,费用就更不合算,不如换个新的。

加拿大人还有个爱搬家的习惯。子女上学、工作变动、家境起落都是搬家的原因。据说,平均一个人一辈子要搬动近20次。搬家时处理不了的东西就丢了。再说,从平均收入看,加拿大的东西也不贵,所以有点毛病就不想修,一丢了之。

有人丢,就有人拾 方便新移民

有人丢,就有人拾。拾别人丢弃的东西在加拿大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特别是新移民,刚到异国他乡,四壁空空,连个放衣服的地方也没有。后来发现马路边就有现成的家具可拾,有的人短时间里就各种家具齐全了,只是颜色、格式不太配套。

不仅是新移民拾,本地人也会看上某些东西。我曾经见到,有人停下汽车,把马路边的花盆搬到后车厢里去,可能他刚好需要这东西。还有一次,路边放着一副床架,质量相当好,一位黄头发的中年太太看来看去,最后,她请我帮她把床架装入车厢。

加拿大人还形成物尽其用的意识,你不用的也许别人还有用。丢东西的时候人们就考虑到如何让别人用起来方便、安全。这一点社会上已有了共识。他们处理旧家具、旧电器时所表现的态度和情操使我深受感动。有一次,我见到路旁放着一台打印机,上面贴着一张纸条,说明什么地方有点毛病,旁边还放着一大箱空白的打印纸奉送。

另一处,一家人搬出一张大餐桌,四条钢制的桌腿已经拆下,以便于搬运,桌面下用胶带纸粘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安装桌腿所需的16个螺丝。我们真佩服他的好心和周到。还有一次,一个摆在人行道旁的大书架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Take me Free.(把我抬去吧,免费)。据说,如果一件电器的插头剪掉了,那就表示它彻底不能用了。

这些细微末节都体现一种对环境的维护,对他人的仁爱之心,对物尽其用的期待。这种社会风气是值得赞许和提倡的,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有了这样的熏陶,人们绝对不会把空啤酒瓶当街砸烂,落下一地玻璃渣让别人去踩。

参观滑铁卢西郊的回收物品处理中心

滑铁卢的废旧物品回收车最后都开回到西郊的回收物品处理中心。我们LINC班的学员曾到那里参观。处理中心的范围很大,车路纵横交错,里面还有几座小山,远处的大片平地也属于它的范围。

我们先被带到展览馆,馆方特派G女士为我们作全程讲解,她首先对我们进行废品回收重大意义的科普教育。馆里四壁都是图表,阵列许多实物和模型。G 女士随手拿起几个塑料瓶,问大家回收塑料瓶有什么用处,学员们交头接耳不知怎么回答。她指着墙上挂着的一些漂亮的毛衣、围巾说,这些都是回收的塑料瓶制成的,我们都感到很惊讶。

G女士告诉我们,将塑料瓶粉碎成塑料切片,经清洗、烘干、熔化、过滤等20多道工序后,加热拉丝成一条条细若蚕丝的白色纤维,再经过切断、卷曲等工序变成“再生人造纤维”,人们利用这种纤维纺布制成各种服装。一个装16升饮料的瓶子就可以做成一件毛衣。一件合成毛衣价格大约50加元不等,而所用材料只值几毛钱,所以塑料瓶回收的经济价值是很高的。

这种纤维还可以用作枕芯,褥子,睡袋,毡等,如果再加入增强材料,就可用来制作汽车零部件。她说,我们当时坐的条凳也是回收的塑料瓶制成的。这种凳宽大、平滑、舒适,墨绿色,看起来赏心悦目,是很好的公园用凳,不受气候影响。听了女士的话,我们大开眼界。

接着,G女士带我们到一所大楼观看易拉罐加工过程。楼里满地都是回收的易拉罐,我们沿着传送带,楼下楼上,隔着玻璃,看工人们分拣、分类,把铝制的瓶罐用机器挤压成一立方米的大块,堆积待运,送到相关的工厂,是最好的原材料。

G女士说,易拉罐是一种常用的消耗品,用过即废,循环周期很短。而易拉罐所用材料是一种档次较高的铝合金,回收价值高,经过回收利用后,可再制成易拉罐,可多次重复循环使用。同时,回收利用易拉罐可以节约大量电力,用易拉罐生产铝材所耗的电仅相当于从矿石中提炼铝耗电量的3%,可节约97%的电能,符合全球减排的趋势,回收利用一个易拉罐节约的电够20 英寸电视用3个小时。

听了G女士的讲解,我们对回收的重大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G女士带我们坐游览车看看别的回收部门。我们首先来到肥土加工场,这里树枝、树叶、杂草等回收材料堆积如山,工人们将其和生活垃圾中可利用的物质混合搅拌,进行高温堆肥制成黑色的有机肥料。这些肥土肥效很好,人们种树、栽花、种菜都很需要。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处理中心每年春季在特定的时间让市民自己开车来取,不收费用。这种肥土封装成袋以后,摆在Canadian Tire出售,就要1加元1袋。

我们的车子慢慢地开上了山顶,G女士让我们下车看看四周的景色。山上植被茂盛,黄茵茵的蒲公英满山遍野。向东望,滑铁卢、基奇纳市区遥遥在望,其他三面拖拉机、垃圾回收车、洒水车、压路机在山下来来去去。G女士告诉我们,那些车辆正在填埋垃圾,而我们现在所站的“山”多年前也是一块平地,是用一层层的垃圾不断填埋加高,经过16年的光阴才变成今日的“山”。

她的话使我们十分惊奇。的确,山上只有草本植物,没有树木。G女士在这山顶上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她告诉我们,垃圾填埋技术已经从传统的简单填埋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垃圾填埋后,其中大量有机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降解作用,产生大量气体,包含甲烷、二氧化碳、氮气和氧气及微量元素气体,其主要成分为沼气。垃圾填埋气体的热值相当于天然气热值的一半,而一吨家庭生活垃圾可以产生150-200立方米这样的填埋气体,因此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为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能源,做到化害为利,在垃圾填埋场中设置特殊的沼气收集装置。她要我们观察,山上每隔几十米就有管道冒出地面,上面有开关龙头,旁边还有一个大铁柜,它是收集沼气的装置。我恍然大悟,马上把这些装置摄入镜头,想不到这些垃圾山还能有这么大的贡献。

下山后车子又回到了展览馆,G女士代表回收中心给我们赠送蓝色的回收袋,需要塑料回收框的随便拿,她希望我们记住墙上的标语《Make waste reduction part of your everyday life》(要把减少废物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也就本着这样的信念离开了那里。

几个星期后,LINC班又组织参观本市的Working Center,这是一个职业培训中心,它包含好些部门,如自行车修理、电脑修理、服装裁剪等。新移民可申请学习一门技术。自行车修理部车子成堆,都是回收部门送来的。经他们修理,再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需要的人,大约10至20加元可购一辆。童车可免费自由挑选。

我听了几乎难以相信,就给小孙女挑了一辆八成新的车子。管理员很热情,登记好以后让我签名,要求遵守加拿大儿童骑车的规定,并且说坏了可免费修理。一位当义工的大学生仔细检查车子,打足气,把螺丝上紧。我真感谢他们。这也是我在加拿大经历的一件稀奇事。看来加拿大也不全是个只会“丢”的社会,他们也很重视修旧利废,这对节约资源有很大的意义,符合保护环境的全球趋向。
 
现在就缺个便宜的锁了

转载
渥太華(Ottawa)是加拿大的首都,全国第四大城市,面积4,662平方公里,位于安大略省東南部,渥太華河南岸,多伦多以东400公里,蒙特利尔以西190公里。现有100多万人口,大概有3万多华人。渥太华亦被华人简称为渥京。

加拿大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不同,没有将首都城市设为联邦直辖的行政区,但是渥太华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是由國家首都委員會负责。


历史
國會(國會山的和平塔,為渥太華最著名的地標建築)渥太华原是属于亚冈昆部落的加拿大原住民的家园。亚冈昆人将渥太华河称作Kichi Sibi或Kichissippi,意思是“大河”。1800年,企业家菲利门·怀特在渥太华河魁北克一侧建立了第一个欧洲人定居点。怀特发现这条河是介于渥太华河谷与蒙特利尔之间的绝佳木材运输通道,木材加工和贸易使渥太华地区很快繁荣起来。

1812年战争之后,大量军人家庭在此定居,政府亦致力推动贫困的爱尔兰人向渥太华移民,在此后的几十年爱尔兰移民蜂拥而至。同时,法裔加拿大人也从魁北克南下,大部分人参与丽都运河修建工程或从事木材贸易。

1832年,约翰·拜上校主导的丽都运河工程竣工,将渥太华与京士頓和安大略湖连为一体,使之成为地区重镇。运河西部是国会山所在地,称为“上城”;而东部介于运河与丽都河之间的地区称为“下城”。嘈杂拥挤的“下城”容易爆发传染病,著名的有1832年的霍乱和1847年的红热病。

1857年12月31日,维多利亚女王选择渥太华为加拿大省的首都(包括现在的安大略和魁北克)。虽然现代的渥太华是加拿大第四大城市,但在当年,她仅仅是一个木材贸易通道中的内陆小镇,并且距离殖民地的几个主要城市(东部的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东部的多伦多和京士頓)路途遥远。女王的顾问们建议渥太华成为首都之选有两大重要理由:首先,渥太华是唯一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位于加拿大省东西部边界地(现安大略与魁北克边界)的城市,定都于此是平衡两个殖民地及其英裔、法裔居民的聪明妥协之举;其次,1812年战争表明,其他主要城市容易受到美国人的攻击,因为过于靠近美加边界。渥太华位于腹地,易于防守,渥太华河及丽都运河使之与加拿大东西部之间交通极为便利。另外两个方面的考虑是:渥太华正好介于多伦多和魁北克城之间(距离这两个城市都是500公里),并且城市规模较小,因而不容易受到大规模的暴徒袭击,因为政治动机,以往的首都城市都受到过这种攻击。

2001年,渥太华市与周边的Gloucester, Vanier, Nepean, Orléans和Kanata合并,成为规模较大的地区都市。



地理
渥太华位于渥太华河南岸,包括丽都河及丽都运河河口。渥太华河北岸的加蒂諾Gatineau市属于魁北克省,也被视为首都地区的一部分。

气候
渥太华年温差很大,历史记录的最高气温是1986年夏季测到的 +37.8 °C (100 °F);最低是1943年冬季的 -36.1 °C (-33 °F);使渥太华成为世界第二寒冷的首都城市(仅次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渥太华冬季为冰雪所覆盖,平均年降雪量为235厘米(93英寸)。一月份的夜间平均气温为-25 °C,考虑风力因素,人体感觉是-40 °C。通常11月至4月为冰雪覆盖。到每年的维多利亚日(en: Victoria Day)之后,人们才开始户外园艺活动。

渥太华夏季温暖潮湿,并且时间短暂。七月的平均最高气温为26.5 °C,30 °C以上亦非罕见。因为靠近河边,湿度很大,有时闷热异常。

政治
The Heritage Building section of Ottawa City Hall.渥太華的城市治理乃是由24位議員的渥太華市議會藉著相互之間的推選出一位市長[1],而該市的實質權力運作機關為中央的「國家首都委員會」,其管轄範疇有消防、醫護、警政、公園、道路、大眾運輸、下水道工程、汙水處理以及固體廢物處理。作為加拿大的國都,渥太華的政治意涵遠超過實際功能,多數城市傳統上都是由自由黨所支持,唯獨首都不被自由黨所控制,這也可能是該地區是個相對較為安定的地區,特別是凡尼爾地區。渥太華成為立法首都是基於1870年的立憲國家之風潮,在艾伯塔省以及薩斯喀徹溫省之後,1905年而成為名義上的首都,在1905年到1951年幾乎所有的議員都遷居於此地,在1951年到1967年也成立新地區的議會,也可以說從1911年到1967年這漫長的歲月中,渥太華逐步的成為加拿大的中心以及政府所在。

交通
渥太华公共交通系统有924条公共汽车线路和1个轻型轨道列车系统,由市政府负责运营。
渥太华国际机场
高速公路: 416高速向南,通往安大略省干道401高速; 417高速向东变成魁北克20高速,通往蒙特利尔、魁北克城等重要城市、向西变成安大略17号公路,是加拿大跨国公路组成的一部分, 174
加拿大VIA火车有通往多伦多、蒙特利尔列车。
运河-丽都运河曾经是连接渥太华河与圣劳伦斯河及五大湖的重要水道。


建筑
從國會山攝影的渥太華環景攝影圖国会山
总督府
总理府
博物馆 渥太华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在加拿大日,各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文明博物馆
航空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
科学和技术博物馆
战争博物馆
 
出行1,Dick Bell Park

有了自行车心里就开始骚动,周五晚上修好,周六就想出去转转
可是这里的天气很怪
周五晚上虽然凉点,但是没想到周六会这么冷,还下雨
前几天可是热的满大街都是沟
出不去只好上网
俺喜欢没事看Google地图
突然发现附近有个有好多船的地方


5.jpg

冲动
冲动
我在bayshore附近住
也不远
穿上衣服
带上相机
骑上车子

 
最后编辑:
6.JPG
没多远
单程也就5公里吧
才来加拿大没多久
还没有领略渥太华的景色
这次骑行
感觉
景色确实不错
据说这里是富人区,政府曾经在这里要修桥
这里所有的人都反对
家里插着牌子“to bridge say no”
景色不错,适合骑车
话不多说
上图
 
嗯,是个蒙面帅哥,加油
 
出行2, pink lake,周日2012 03 25

去程13:00---15:00,2个小时
回程15:00---17:00,2个小时

吃过午饭,出发
这次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沿河骑车路线
感觉真好
环境和路况都很好,在国内骑一趟总是一脸灰
而且沿河风景也好,还有很多湿地和鸟类
这在以前是见不到的,所以很激动

走走停停
拍拍看看
感觉真他娘的好

半个多小时骑到桥上,奶奶的,这里的人真会玩,这么冷的天竟然有人玩水

进入魁北克公园很快就是山地
忽高忽低
以前看地图只是觉得这里不错
没想到是个Gatineau Park

这里路很好,没有汽车
骑车的人很多
老外就是体力好,跟牲口似的,骑到飞快
自叹不如啊

不到15点,骑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pink lake
没想象中的大
不过感觉还好
而且一路风景很好
可以只有自己一个人,没人分享

湖面的冰还没化
下次来一定下去玩玩水

有人让我帮忙拍照
我给他拍后竟然来了一句“谢谢”
呵呵

回来路上顺了点
水鸟好多,拍了些


17点到家
下周末接着骑车玩
就是不知道下次去哪

话不多说
上图
 
DSCF8640.jpg
DSCF8643.jpg
DSCF8649.jpg


这里的人真会玩,这么冷的天竟然有人玩水
DSCF8658.jpg
DSCF8666.jpg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