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95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题材渐热 “团长”引发热烈关注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出境作战的部队,在中缅印这支部队战斗了3年零3个月,总兵力合计40万人,而伤亡则接近20万人,是抗战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抗战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几年以前,提起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很多人会感到陌生,2009年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当年3月《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几家卫视播出,曾掀起激烈的收视大战,该剧的超现实风格和慢悠悠的拍摄手法,也引起最热烈的话题。之后不到一年,王学兵(微博)主演的《滇西1944》在几家卫视播出,再次讲述了1944年中国远征军驱逐日寇于国门之外的故事,带给观众一个崭新的角度。
随后,《中国远征军》、《生死归途》等剧也相继启动播出,切入角度各自不同,也许受到当时谍战剧热的影响,改编自石钟山小说的《生死归途》截取了中国远征军在中缅边境丛林里的一段作战经历,还加入了许多悬疑情节。除了电视剧外,由崔永元领衔打造的纪录片及图书《我的抗战II》也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完整呈现了中国远征军的故事,让这个题材越来越热。
新剧杀青 “无缝对接”历史人物
《国家记忆》去年10月开拍,跨越了诸多假期节日,紧张拍摄了5个多月刚刚杀青。这部气势磅礴的全景式长篇作品,描写了1941年滇越铁路被日寇切断后,赋闲多年的滇军中将段仲仪临危受命,从此,作为世代戍边军人之后,段家的家族命运与中国远征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剧中,段仲仪以及段家三子一女满腔热血共赴国难,最终三个儿子相继战死沙场,而幼女段茵华则作为战地记者,成为那场战争的忠实记录者,大悲剧般的结局真实再现了这段悲壮的历史。
《国家记忆》由朱质冰(微博)担任总出品人,编剧则是创作过《历史的天空》的蒋晓勤、邓海南等。编剧们花费了4年时间打磨剧本,驱车重走远征军之路,因而剧中所有主人公都做到了与历史真实人物的“无缝对接”,力求全面再现当年的历史,因为精益求精,该剧剧本在正式开机的前一天才正式交到导演手里。
在云南腾冲、大理、瑞丽等地,《国家记忆》剧组复原了大量历史著名标志点及战争场景,几乎重新建造了一个滇西抗战题材的影视城,历史上那座著名的被炸毁的惠通桥,如今威武地横跨瑞丽江上,让人颇有穿越之感,而大桥建造相当坚固,仅铺桥板用的优质木料就达到47吨,拍摄时桥上人喊马嘶,引来大量当地群众围观。目前,惠通桥等剧中场景也都得到当地政府的精心保管,将被开辟成云南旅游新景点。
在演员方面,《国家记忆》汇集了张丰毅、沈培艺、王姬(微博)、张世会、丁勇岱、邢岷山、黄梅莹、曹操、王伯昭、高一玮等众多实力演员,张丰毅出任主人公段仲仪,他表示拍摄《国家记忆》自己拿出了最好的状态,入组第一天就连续拍了13个小时,阵前敌后的种种身份、战火中的恩爱情仇、大段大段的台词,张丰毅赋予了这个人物强烈的张力。
因为制作周期长和种种不可抗因素,《国家记忆》总投入资金达到8000万元,也刷新了远征军题材剧的投资纪录。在对历史的取舍上,《国家记忆》是迄今涵盖最广、最全面的同类题材剧,正面描写了中国远征军从始至终所有重要的历史大事。
为何高热 热血情怀永不过时
中国远征军题材受到关注,与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火爆密切相关,但从本质上来说,该题材蕴藏的历史传奇性和精神力量是必然原因。《国家记忆》制片人朱质颖认为,这是一段中华民族不能遗忘的记忆,“我小时候对军人很有感情,喜欢看战争题材电影,这次拍《国家记忆》好像圆了小时候的一个梦,我能拍这个感觉特别自豪。”
她认为,战争剧是一个永恒的题材,故事性强,对观众冲击力大,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而对于观众来说,这两年谍战剧、家庭伦理剧、古装剧……一拨拨热潮过去了,只有战争题材剧是一直的热点。尤其在眼下,都市情感剧家长里短的叙事风格难以出新的情况下,描写军人铁血英魂、揭秘历史的电视剧非常受观众欢迎,中国远征军的故事正好给国产剧带来更加多样化的思路。
朱质颖说:“现在的观众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口味也越来越刁了,一味跟风满足不了观众的胃口,而远征军的故事尚有许多内容待挖掘,包括我,还有张丰毅等演员,这次都多次被感动,在现场不停地流泪,这就是战争剧的魅力吧。”
记者手记 4万盏河灯照亮瑞丽江
远征军的热,不仅仅热在荧屏上,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在用各种活动进行纪念。先前就有志愿者发起的“送老兵回家”,而4月18日至20日,在云南瑞丽举行的“中国远征军抗日英烈追思超度祈福法会”更是把这种追思情绪推向极致。
当时,在俯瞰瑞丽城的山顶上的佛国禅院内,3000多个写有死难远征军战士的灵牌占据了两面墙,压迫着每个参观者的心,显得凝重、庄严。更难得的是,14位当年的抗战老兵幸存者也来到现场,在昔日战友的牌位前,这些90多岁甚至超过百岁的老兵掩面而泣,令人动容。之后,来自台湾的吉祥活佛还主持了庄严的火供仪式,为亡灵超度。晚上,在美丽的瑞丽江畔,14位老兵和众人一起放的4万盏河灯,更像一条美丽的天国之路。一位老兵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很久了,放河灯,就是照亮他们回家、回乡的路。”
曾辉是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兵之一,99岁,他手里拿着一份手写的“我的经历”,一个简单的“自传”,虽然错别字满篇,但历史细节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