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发心不同,所得的果也不相同。发小乘出离心最后得阿罗汉果。发大乘菩提心事事为众生着想最后得佛果,菩提心是大乘的命脉,大乘的所有经典归根结底就是让人发菩提心。
我还是比较同意及时修行师兄的看法。
我觉得大乘和小乘的关系和大船和小船的关系有本质的区别,修证得阿罗汉果没有到达究竟彼岸,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到达究竟彼岸。
以前看到什么感觉都没有,看不懂也不理解,障深罪重!最近此贴忽然间放光大乘本是积极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国却给民众留下了消极出世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大乘经典便代表大乘佛教,学习大乘经纶自然便是大乘行者。岂不知区别大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在于是否具足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观很多佛教宗派。普遍对菩提心不够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摄等菩萨行门,似乎只是为大菩萨们所说,与个人修学并无关联。
是的。不同的发心得不同的果,我找到正确答案了。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虽然相续中已经具足了出离心,但此出离心若未被菩提心摄持,也不能成为菩提安乐之因,所以,诸位智者应当发起殊胜菩提心。
我们都知道,小乘的修行是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他们对整个世间不会生起一丝羡慕之心,但是这样能不能成就佛果呢?不能。因为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以不能成为圆满无上菩提正果之因。这里的“菩提”,是指果菩提,也即涅槃或佛的果位,声缘乘以出离心摄持可以获得声缘阿罗汉果位,但圆满的佛果是不能成就的。华智仁波切曾经说:“具足菩提心者,已具足成佛之根本因;若无菩提心,则一切大乘法行俱失。](1)
所以,学佛首先要纠正自己的发心,如果学佛为了现在和来世的人天福报,那么将来也就只能得一点人天福报,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注:(1)摘自《三主要道论简释》 宗喀巴大师造,索达吉堪布译释,在《注疏汇集》这本书的第3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