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休假式治疗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12-02-08
消息
480
荣誉分数
233
声望点数
0
1.
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

四 个 老 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4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5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6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7

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8

悟性如光   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9

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10

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1

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2

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13

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4

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15

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16

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18

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19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20

快 乐 之 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20



快 乐 之 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不赞成因为生活受到重大挫折而入空门的人,他们不了解佛法的真正意义。有挫折应该面对,而不是回避。佛门是清静地,但不是避难所。



我一直认为,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才是佛法的真谛,即所谓“人间佛教”
 
21

用心就具足

有一个小和尚要去云游参学,他的师父知道他信念不够坚定,就问:“弟子什么时候动身?”小和尚说:“下星期吧,路途远我要多打几双草鞋。”师父说:“我通知大家明天送草鞋给你。”于是每天有人送草鞋。因为怕出门会下雨,还有人给他送了伞,堆满了一个禅房。小和尚还是没走,他的师父来了说:“你计算一下,这些鞋还能穿多少天,伞还需要几把?” 实际上就是提醒他应该赶快精进去参学了。过了一个星期,师父又来说:“伞和草鞋都够了,你大概在路上还会碰到小河溪流,明天我请大家为你捐一个船,你也带着走吧!“这个时候小和尚才明白,师父用心良苦。马上跪下说:“师父,弟子这就出发,我什么都不要带了,什么都烦恼啊!”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是否齐全,而是靠着你的决心。有目标,带上你的心,目标在远方,路在脚下,每迈出一步路都是一点收获;用心,什么条件都会具足。学佛只要精进用心,什么智慧都会具足!

22

荒地生花

寺前一片荒地,什么都不长。
双目失明的心明大师,在别人诵读经书时,摸着锄头垦荒。他一锄一锄地整地。一有闲空,他就到那里忙活。
在别人的讥笑中,心明大师播撒的种子发芽了,长了茎,绿了叶,一夜春风,花蕾绽开。和尚们步出寺门,在美丽的花朵面前,都呆住了。


只有心明大师很平静,无论多美丽的花,他都看不见。他把荒地变成花池,只是给别人看,并让别人明白:在一个瞎子的面前,其实没有荒地。

23

壁画禅

在寺院里的石壁上,几个和尚画了一幅《龙争虎斗图》,龙腾虎跃,很是威风。单看那龙和虎,近乎完美,但整幅图组合起来却并不生动,形似神散,和尚画师们为此异常苦恼。


老方丈道破天机;“飞龙在天,下击之前,身躯必然向后缩;猛虎锯地,上扑之时,虎头定要尽量压低。龙身越弯,向前飞腾得越快;虎伏得愈低,往上跳跃得越高。”最后,和尚们按此修改,整幅画立刻生动起来。

做人做事,参禅悟道,都是一样。经过后退几部的准备,才能跳得更高;经过谦卑的反省,才能弹射得更远。

向下是升高,退步乃是向前。

24

完美与完整

一位寺庙的大师想选择衣钵传人,便吩咐徒弟外出捡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

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父一片不是很漂亮的树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却是我看到最完整的。”

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空手而归,他对师父说:“我见到了很多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完美的。”

大师将衣钵传给大徒弟。

每一个人既不完美也不完全,但绝对都是完整的。什么意思呢?该有的优点、缺点都有,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既然如此,就要学会接纳自己的长处,也接纳自己的短处;接纳别人的优点,也接纳别人的缺点。在接纳与欣赏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最大的释放与自由,以更宽阔的心胸,包容身边每一个完整的人。


初来这里,贴些浅显易懂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最后编辑: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6Mpb1iiU0mI[/media]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40EJy0750Ic&feature=related[/media]
 
因果圖鑒-地獄變相圖〈上〉

http://zensoul.org/index/ReadNews.asp?NewsID=3863





1.阿彌陀佛與諸聖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人一生最重要的,莫過于能于今生求生淨土,了脫生死,永脫輪回之苦。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最爲殊勝的淨地,是阿彌陀佛以無比願力所成就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只要肯信、能願、能行,老實念佛,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依教奉行,一生奉持不變,于臨命終時,必蒙佛菩薩來接引。

圖中所示:“念佛臨終見寶台,寶幡寶蓋滿空排,彌陀勢至觀音等,合掌相随歸去來。”的圓滿成就。
 
2.鶴駕西歸

瑤池咫尺寸心近 黃鶴隻乘厚德人

古德云:“人成佛成”。可見成佛非人憑空想象,亦非盲修瞎煉,必須落實在依教奉行,唯真唯誠,堅持信願與實踐,且終生不倦不疲,先成就人格,方能了道。佛經雲:“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決非龍蛇雜處之地。是“清淨、平等、正覺”共同信念之殊勝之地。成就人格首重五常,仁義禮智信着,乃做人之基本原則,仁者乃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爲基礎,處事待人心存厚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禮者: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制事。智者:随順不染,明白事理,不可感情用事,不嗔不怒,平心靜氣,臨事不亂,信者:民無信不立,與人交往,言必和宜,決不食言,不妄語,不輕諾,言即出,事必行,此五常者成就人格之本,可謂之積德修善之人也,縱然未能往生極樂,臨終必生天堂。安然享受天福。

勤修十善得生天。不能往生極樂,但一生修善積德,臨終亦能往生天道享天福,但至少要具足十善的标準。何謂十善?1. 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绮語6.不兩舌 7.不惡口 8.不貪 9.不嗔 10.不癡。
 
3.重得人身

五戒成人格 七佛尚蟻身

佛教《雜阿含經》云:“人身難得,猶如盲龜遇浮木孔”。然而即得人身,卻命在呼吸間,一氣不來,就結束生命。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再者,佛在靈山指一隻螞蟻與其弟子說:“已經過七尊佛出世,此蟻尚位脫離蟻身”。可見得一人身何其難也,但要了生脫死,不入生死輪回,唯以人身才可以修行。

欲想來世在得人身,必須在此生建立端正人格,必須守住五戒,五戒者:一、不殺生:仁也,二、不偷盜;義也,三、不邪淫;禮也,四、不妄語;信也,五、不飲酒;智也。此乃佛門五戒。其與儒家五常息息相關,是成就人格的基本條件,古人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應知因緣果報,非由上帝、閻王安排,而是自作自受。故曰:“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因果各人了”。

依憑五戒得人身。佛云:“人身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又云:“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如何把握來生能得人身,最基本的條件要具足五戒的修持。

何謂五戒?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至于富貴貧賤,全憑造作善惡多寡而定。諺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造者是。我們要清楚明白這個道理!
 
沒時間老


佛光禪師門下弟子大智,出外參學二十年後歸來,正在法堂裏向佛光禪師述說此次在外參學的種種見聞,佛光禪師總以慰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後大智問道:「老師!這二十年來,您老一個人還好?」

佛光禪師道:「很好!很好!講學、說法、著作、寫經,每天在法海裏泛遊,世上沒有比這種更欣悅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樂。」

大智關心似的說道:「老師!應該多一些時間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後慢慢談。」

清晨在睡夢中,大智隱隱中就聽到佛光禪師禪房傳出陣陣誦經的木魚聲,白天佛光禪師總不厭其煩的對一批批來禮佛的信眾開示,講說佛法,一回禪堂不是批閱學僧心得報告,便是擬定信徒的教材,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剛與信徒談話告一段落,大智爭取這一空檔,搶著問佛光禪師道:「老師!分別這二十年來,您每天的生活仍然這麼忙著,怎麼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覺得老呀!」

「沒有時間老」,這句話後來一直在大智的耳邊響著。 

世人,有的還很年輕,但心力衰退,他就覺得老了,有的年壽已高,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飽滿,老當益壯。

「沒有時間老」,其實就是心中沒有老的觀念,等於孔子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禪者人生觀,也是如此。

曾有一位老翁,白髮蒼蒼,有人問他高壽,他答四歲,大家驚訝,他說:「過去七十年,都為自己,自私自利的生活,毫無意義,這四年來才懂得為社會大眾服務,覺得非常有意義,所以才說活了四歲。」

沒有時間老,很好,不能的話,做個四歲的老翁,也很有意義。
 
敬鐘如佛




鐘,是佛教叢林寺院裏的號令,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後緩,警醒大眾,長夜已過,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鐘聲是先緩後急,提醒大眾覺昏衢,疏昏昧!故叢林的一天作息,是始於鐘聲,止於鐘聲。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鐘聲,禪師特別專注的豎起心耳聆聽,待鐘聲一停,忍不住的召喚侍者,詢問道:「早晨司鐘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個新來參學的沙彌。」

於是奕尚禪師就要侍者將這沙彌叫來,問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司鐘呢?」

沙彌不知禪師為什麼要這麼問他,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心情!只為打鐘而打鐘而已。」

奕尚禪師道:「不見得吧?你在打鐘時,心裡一定念著些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會發出這種聲音。」

沙彌想了又想,然後說道:「報告禪師!其實也沒有刻意念著,只是我尚未出家參學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打鐘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鐘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鐘如佛,用如如入定的禪心,和用禮拜之心來司鐘。」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的提醒道:「往後處理事務時,不可以忘記,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鐘的禪心。」

這位沙彌從童年起,養成恭謹的習慣,不但司鐘,做任何事,動任何念,一直記著剃度師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司鐘的禪心,他就是後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