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为中国政改鸣锣开道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59集电视剧《走向共和》前天在中央电视台落下帷幕,但曲终人未散,这部“历史大片”所引发的有关历史人物和现实政治的争论仍在火热进行,更有学者认为这部电视剧起到了为中国政治改革鸣锣开道的作用。


《走向共和》描写了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失败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其实,中国反映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但《走向共和》在塑造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孙中山等历史名人形象上的大胆突破,让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目瞪口呆。


在剧中,“卖国求荣”的李鸿章被描述成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窃国大盗”袁世凯成了礼贤下士的改革派,而向来被刻画成伟人的孙中山在剧中也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且容易冲动的革命理想主义者。


《走向共和》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定位已使人们惊奇不已,而它所展示的民主必将取代专制的主题,更让仍未摆脱专制阴影的中国人感到震撼。


全剧在结束时以孙中山有关民主共和的演讲表达了这一主题:“我孙文此生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剧中还借孙中山之口批驳了中国国民素质低、不适合推行民主的观点:如果家长因为孩子不识字就不送孩子去学校,那孩子永远也不会识字。同样,如果借口国民素质低就不实行民主,那中国永远也不会有民主。


许多人在互联网论坛上表达了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他们在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直言中国距离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少网民对有关部门下令删去了剧中孙中山有关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演讲内容表示不满。


一名网民质问说:“自由、平等、博爱有什么错?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难道没有现实意义?五权制衡(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又有什么不好呢?即使不好,至少我们还可以讨论,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删掉呢?”


尽管如此,这部批判专制、鼓吹民主的电视剧毕竟顺利地通过了官方的审查,并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段得以播放,这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还是十分罕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意识形态领域比他们的前任更加宽容、更加开放。


北京政治学者认为,无论《走向共和》的制作者出于什么动机,这部电视剧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主教育课,客观上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于泽远(北京)/联合早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