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非宗教

_small_

新手上路
注册
2011-10-11
消息
266
荣誉分数
36
声望点数
0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一编《佛学通论》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

今日承贵会要请,来此与诸位讲演佛法,此是鄙人最愿意事。但是鄙人没有学问,今日只将我对于佛法一点意思说出,与大家共同研究而已。
  今日讲演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内中意义向后再说,先将佛法名词解释一过。
  何谓佛?何谓法?何谓佛法?按佛家有所谓三宝者:一佛宝,二法宝,三僧宝。佛宝指人,法宝指事,僧者众多弟子义。宝者,有用有益之义,言此三者能利益有情,故称为宝。已得无上正等菩提的人,是称为佛。法则范围最广,凡一切真假事理,有为、无为,都包在内。但包含既如此其广,岂不有散乱无章之弊耶?不然。此法是指瑜伽所得的。瑜伽者,相应义,以其于事于理,如如相应,不增不减恰到好处,故称为法。此法为正觉者之所证,此法为求觉者之所依,所以称为佛法。
  宗教、哲学二字,原系西洋名词,译过中国来,勉强比附在佛法上面。但彼二者、意义既各殊,范围又极隘,如何能包含得此最广大的佛法?正名定辞,所以宗教、哲学二名都用不着,佛法就是佛法,佛法就称佛法。
  次、言义。云何说佛法非宗教耶?
  答:世界所有宗教,其内容必具四个条件,而佛法都与之相反,故说佛法非宗教。何者为四?第一、凡宗教皆崇仰一神或多数神,及其开创彼教之教主,此之神与教主,号为神圣不可侵犯,而有无上威权,能主宰赏罚一切人物,人但当依赖他。而佛法则否。昔者佛入涅槃时,以四依教弟子。所谓四依者:一者、依法不依人;二者、依义不依语;三者、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者、依智不依识。所谓依法不依人者,即是但当依持正法,苟于法不合,则虽是佛,亦在所不从。禅宗祖师,于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语,而云:我若见时,一棒打死与狗子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前之诸佛但为吾之导师善友,绝无所谓权威赏罚之可言。是故,在宗教则不免屈抑人之个性,增长人之惰性,而在佛法中绝无有此。至于神我梵天种种谬谈,则更早已破斥之,为人所共悉,此即不赘。
  第二、凡一种宗教,必有其所守之圣经,此之圣经,但当信从,不许讨论,一以自固其教义,一以把持人之信心。而在佛法则又异此。曾言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是其证。今且先解此二句名词。实有其事曰义,但有言说曰语,无义之语是为虚语,故不依之。了有二解:一、明了为了;二、了尽为了。不了义经者,权语略语;了义经者,实语尽语。不必凡是佛说皆可执为究竟语,是故盲从者非之,善简择而从其胜者,佛所赞叹也。其容人思想之自由者如此。但于此有人问曰:佛法既不同于宗教,云何复有圣言量?答:所谓圣言量者,非如纶音诏旨更不容人讨论,盖是已经证论,众所公认共许之语耳。譬如几何中之定义公理,直角必为九十度,过之为钝角,不及为锐角,两边等,两角必等之类,事具如此,更又何必讨论耶!此而不信,则数理没从证明。又,圣言量者,即因明中之因喻。因明定法,是用其先已成立共许之因喻,比而成其未成将立之宗。此而不信,则因明之学亦无从讲起。要之,因明者,固纯以科学证实之方法以立理破邪,其精实远非今之论理学所及,固不必惧其迷信也。
  三者、凡一宗教家,必有其必守之信条与必守之戒约,信条戒约即其立教之根本,此而若犯,其教乃不成。其在佛法则又异此。佛法者,有其究竟唯一之目的,而他皆此之方便。所谓究竟目的者,大菩提是。何谓菩提?度诸众生,共登正觉是也;正觉者,智慧也;智慧者,人人固有。但由二障,隐而不显,一烦恼障,二所知障,此二障者,皆不寂净,皆是扰攘昏蒙之相。故欲求智慧者,必先定其心,犹水澄清乃能照物耳。而欲水之定,必先止其鼓荡此水者。故欲心之定,心先有于戒。戒者,禁其外扰,防其内奸,以期此心之不乱耳。然则,定以慧为目的,戒以定为目的;定者慧之方便,戒又方便之方便耳。是故,持戒者菩提心为根本,而大乘菩萨利物济生,则虽十重律仪,权行不犯,退菩提心则犯。此其规模广阔,心量宏远,固不同拘拘于绳墨尺寸之中以自苦为极者也。夫大乘固然,即在小乘,而亦有不出家、不剃发、不披袈裟而成阿罗汉者(见《俱舍论》)。佛法之根本有在,方便门多,率可知矣。
  四者、凡宗教家类必有其宗教式之信仰。宗教式之信仰为何?纯粹感情的服从,而不容一毫理性之批评者是也。佛法异此。无上圣智要由自证得来,是故依自力而不纯仗他力。依人说话,三世佛冤,盲从迷信,是乃不可度者。《瑜伽师地论》:“四力发心:自力、因力难退,他力、方便力易退”,是也。然或谓曰:汝言佛法既不重信仰,何乃修持次第资粮位中,首列十信;五十一心所十一善中,亦首列信数?答之曰:信有二种,一者愚人之盲从,一者智人之乐欲。前者是所鄙弃,后者是所尊崇。信有无上菩提,信有已得菩提之人,信自己与他人皆能得此菩提,此信圆满金刚不动,由斯因缘始入十信。此而不信,永劫沉沦。又,诸善心所信为其首者,由信起欲,由欲精进,故能被甲加行,永无退转。是乃丈夫勇往奋进之精神,吾人登峰造极之初基,与夫委己以依人者异也。
  如上所言,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无二致;一者思想极其锢陋,一者理性极其自由;一者拘苦而昧原,一者宏阔而真证;一者屈己以从人,一者勇往以从己。二者之辨,皎若白黑,而乌可以区区之宗教与佛法相提并论哉!
  所谓佛法非哲学者,按哲学之内容,大约有三,而佛法一一与之相反,故佛法非哲学。何者为三?
  第一、哲学家唯一之要求在求真理,所谓真理者,执定必有一个甚么东西为一切事物之究竟本质,及一切事物之所从来者是也。原来,哲学家心思比寻常聪明,要求比寻常刻切。寻常的人见了某物某事便执定以为某物某事,一例糊涂下去。譬如宗教家人说有上帝,这些庸人便承认以为有上帝,牧师教人崇拜耶稣,这些人便崇拜耶稣,一味盲从,更不思索,千百年来只是糊涂下去。自有哲学家以来,便不其然。你说有上帝,他便要问问上帝是个甚么东西,眼可以看得见么?耳可以听得到么?如谓世界人类都是上帝造的,上帝又是谁造的?上帝如果不待谁个造他,世界又何必要上帝造他?所以自从有了哲学,一切人便不肯一味糊涂了。哲学家在破除迷信一方面,本来是很对的,是可崇拜的。但是,他一方面能够破除迷信,他果真能不迷信么?他能破人谬执,他果能不谬执么?他天天求真理,他果能求得到真理么?翻开一部西洋哲学史,中间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如像破除有人格的上帝过后,便迷信一个无人格的上帝;破除独神论过后,便迷执一种泛神论。不信唯物的便主张唯心,不信唯心的便主张唯事。笛加尔善于怀疑,于是便破坏世界一切事实,都以为非真理,但随即迷信一个我,以为我既能怀疑一切非真,我便是真。到了现在的罗素,便说他那个我能怀疑,我固是真还靠不住。罗素既能破一切唯物唯心非真理,然而随又执定一切现象是真。仔细想来,他那种现象是真,与笛加尔的我是真,有何分别呢?总而言之,西方一切哲学家对于世间一切事物,你猜过去我猜过来,纷纭扰攘,相非相谤,皆是执定实有一理。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别人诚都可破,自己却不能有个不可破的学说服人。破一立一,不过增加人许多不正确的见解而已。
  问者曰:如你说世间既无真理,到底还有甚么?如谓一切都无,则彼虚无主义无世界、无人类,岂非是唯一独尊的学说吗?答曰:虚无主义,克实亦只是一种妄见,如说真理者一样,但名辞不同耳。并且当知,此种见解为害更大。彼辈计一切都无,趋向断灭,主张破坏与自杀,使人横生邪见,思虑颠倒,行为悖乱,危于世界,盖难尽言。诸君又当知,此种异说非但在现在的时候方有,从前印度亦复如是,所谓断灭外道,所谓恶取空者皆是也。今复质问彼曰:如谓一切皆假,此假又何所从来?如谓一切都无,云何复有断灭?且既一切无矣,何以你又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又何以要怀疑?又何以要破坏?此种自语相违,自行矛盾,是为诞妄之极。但其立说肤浅,也可不必多辨了。
  问者曰:你谓哲学家之真理无有,又说真理不可求,而又不许人计空计灭,然则你们到底说甚么、作甚么呢?答曰:佛法但是破执,一无所执便是佛也。故佛之说法,不说真理而说真如。真如者,如其法之量不增不减,不作拟议揣摩之谓。法如是,说亦如是,体则如其体,用则如其用,决不以一真理范围一切事物,亦不以众多事物奔赴于一真理。所谓在凡不灭,在圣不增,当体即是,但须证得,凡物皆然,瞬息不离者也。夫当体即是,何待外求。如彼所计之真理本来无有,但属虚妄,则又何可求耶?有则不必求,无则不可求,故云不求真理也。问曰:如你所说,既云真如即吾本体,不待外求,云何又为吾人所不知?且既当体即真,物物不二矣,云何又有此虚妄耶?答曰:兹先设一喻:诸君夜静三更时,寝于床榻,忽生一梦,倏见山河草木宫室楼台,更有人物或亲或怨,汝时感情激发,喜怒爱恶,或泣或歌,或欣或惧,及至醒时,了无一物。当汝梦中见山河人物时,汝能知其假否?当汝梦中喜怒悲惧时,汝能知汝妄否?然虽假虽妄而实不离心,如离汝心,汝又安能有梦?然又不可谓汝梦即是真实。如谓汝梦即真,醒时何以又知其颠倒不实?诸法真如亦复如是。未至真觉,终在梦中;既在梦中,虚妄颠倒,昏蔽缠心,云何得识真如本性!然虽不识真如本性,而此世间种种山河大地人禽动植,一切喜怒哀惧,一切心行语言,要皆不离真如本性。此虽不离真如本性,而又非即真实,及成佛果,大觉菩提,始知当时颠倒有如昨梦。然虽大觉,契证真如,此觉此如亦非从外而得,非从无忽有,仍亦即汝当日自体。是故,既不可以不识而拨无,又不可以执假以为实也。真如自性,如是如是。
  问曰:真如既如所言,吾人又如何证得耶?答曰:此间有一句格言,闻者应深信受,即所谓不用求真,但须息妄是也。夫本体既恒不失,自可不必徒劳,独妄为真障,是以当前不识,彼障既除,真体自现。譬之人处梦中,亦能思虑察觉,然任汝若何推寻,终始总是梦中技俩;任汝推寻有获,所得仍惟是梦。及一旦醒时,而昔之虚妄,不求知自有知;今之真实,不求觉而自觉。故吾人真欲了知真实,惟当息此虚妄,跳出此虚妄之范围耳。
  虽然,所谓息妄者,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吾人历劫以来,种种颠倒烦恼种子,蒂固根深,岂能一期拔尽?园师艺园尚须时节,农人播谷且历春秋,况欲跳此生死范围,证得菩提硕果,而可不历劫修持?但求速效,乌能济也!故必境、行、果三,明了无蔽,由闻而思,由思而修,三大僧祗,始登究竟。若不明此,徒以少数功德,片刻时光,见彼无成,退然思返,且谓无效,堕人信心,此乃愚痴谬妄,可悲可痛者也。
  复次,所谓息妄,亦非如伐木拔草,斩斫芟夷。应知依他起性,有相是空,空自不必除,有则不可除。但权衡审度,应识其机,用舍黜陟,唯辨其性,善者既伸,恶自无由,如秤两头,低昂时等。此中妙用,未可悉言,真发心人,应自探讨。
  然又当知,夫妄亦何过,妄本无过,过生于执。譬如吾人开目则妄见山河人物珠玉珍奇,此乃自识相分,妄而非实,不离自体。然眼识变现,任运起灭,都无执着,不生好恶,则虽此幻妄,抑又何害?唯彼俱时意识,寻思执着,认为实有,而曰:此实山河也,此实人物也,此实珠玉珍奇也。又从而推究之曰:此实有山河种种者,必有其从来之真理也。持之而有故,言之而成理,执之而益深,遂为天下之害根。所谓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者是也。盖由执生爱,由爱生取,与爱相违,复生于嗔。由此,好恶逞情,争讼斯起,相杀相淫,相盗相欺,恶业轮回,终古不已。夫果何过,过生于执耳。苟能不执,物物听他本来,起灭任其幻化,都无好恶,取舍不生,身语意业,悉归乌有,云何异熟招感,而起生死轮回?迷苦永消,登彼大觉。是故,执破为佛,破执为法,非别有佛,非别有法。
  二者、哲学之所探讨即知识问题,所谓知识之起源,知识之效力,知识本质,认识论中种种主张,皆不出计度分别。佛法不然,前四依中说依智不依识。所谓识者,即吾人虚妄分别是也。所谓智者,智有二种:一者根本智,二者后得智。根本智者,亲缘真如,和合一味,平等平等,都无分别是也。后得智者,证真如已,复变依他与识相应,而缘俗谛以度群生是也。此后得智既缘一切,是故真妄虚实、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世间出世间,尽无不知,尽无不了。由斯建立法相学,由斯建立唯识学,由斯建立一切方便学。彼所谓认识论者,从彼之意俱可了达。如是设问知识之来源何如乎,则可答曰:有阿赖耶识含藏一切名言种子(具受熏持种之性,而非是种,但是持种)无始传来,种(种子)现(现行)熏习;八、七、六、五,展转变现,能了能别,所谓知识由斯而起。彼不达此阿赖耶者,或谓知识出于先天,而先天为是甚么?不了其体,何以示人?又或谓出于经验者,经验何以存而不失?又复何以无端发此经验?此疑不解,何以取信。其为批评论者,则又不过调停两是,舍百步之走,而取五十步之走而已。然彼二既是徒虚,更何长短可说?今既了达赖耶,一者、识有自种,为生识因缘,故不同于经验论但执法尘。二者、诸识现行复熏成种,复由此种能生后识,故不同于先天论但执一常。种生于现,现生于种,八识因依,执持含藏,理实事真,不复同彼调停两可论但有言说。吾敢断言之曰:若必谈知识之本源,惟有佛法为能知也。
  所谓知识之效力如何耶?在彼未达唯识者,则或以为吾人知识无所不了,是谓独断论;其或以吾人之知识了无足恃、一无所能者,是为怀疑论;其或以为吾人之知识实有范围,越此范围则在所不悉,是谓积极论。今唯识家言,俱异于彼。一者、众生之识,各局其量,详彼哲学家知识之范围体性,不出唯识家所谓之率尔寻求决定之六识也。六识局于法尘,八识、七识之缘得着者,六识尚缘不着,况乎与净识相应之四智之缘得着者,而谓六识能缘得着耶?恒河沙数世界外一滴之雨咸知头数,而谓六识能知耶?故不同于独断论。二者、凡属有情,皆具八识五十一心所,此心、心所,由见、相、自证、证自证四分成就。见缘相分,自证缘见,内二互缘,皆亲所缘,皆现量得。虽或见分缘相有比有非,而自证缘彼亦属现量,自证为见果,证自证为自证果,自证复为证自证果,而皆现量(柏格森直觉非现量,但是率尔寻求之独头意识)。是故无无穷过。是以,无染无净,无比无非,一入自证,悉成真实。七识执我虽为非量,然若疏缘我影,任缘第八,而不执八为我以我为八,亦复无过(六识遍计同此)。过生于执,非生于缘,是故一切真实一切决定。以是理故,不同于怀疑论。彼积极论者,但为调停两可,而此于彼一切俱非,是故不同于彼积极论。
  所谓识之本质为何耶?彼未了达唯识者,或谓知识本质唯吾观念,或谓知识本质存于实在之物体,或谓非心非物但现象耳。了达唯识义者,始知凡识四分合成:一者、见,谓能识。二者、相,谓所识。三者、自证,此见、相二分皆依自证而起,此自证分是称自体,此体若无,便无相、见,亦无量果。四者、证自证,此证自证分复为自证分之量果,而复以彼以为量果,俱如前说。如谓无相则无所缘,既无所缘即不成识,非于龟毛而生识故,是故不同于观念论。如谓无见则无能缘,亦不成识,非彼虚空亦能了故,是故不同于实在论。如无自证即无相、见,相、见俱无即不成识,非无蜗头起二角故,假依实有,现象依自体有,是故不同于彼现象论。从上说来,所谓知识问题,在彼则谬妄重重,乖舛莫定,在此则如实正智,金刚不摇。如何佛法同彼哲学?今之哲学非特不知知识之来源、效力、本质而已,即曰彼知,亦只是知散乱意识之一部分耳,识量之广大,彼俱不知也。
  问:人有此知识,止知有此知识可耳,更求识量之广大,有何必要耶?答:即此知识,不能孤起,相系相成,不能独立,故有求识量广大之必要。知识之本体名自性,自性之起必有所依,此依名根。自性依根而起矣,起必有所及,此及名尘。一识之起必有其伴,此伴名心所。自性、所依、所及、所伴四者合,而识起之事得矣。然此识起亦非徒然而起,起必有所为,此所为名作业。必有此五事,而后知识之事始毕。此事虽毕,经数十年后复能记忆之,则必有摄藏此事者为之摄藏,此摄藏名八识。知识自性名六识,与知识同起之眼耳鼻舌身识名五识。五识有依根,六识亦有依根,名七识。此其识量之广如是,而俱与知识有密切关系,知识不能离是而独立也。是故独隘一知识而求知识之来源、效力、本质,决不能得其真相也。是故,哲学者无结果之学也。(上来说理稍近专门,如欲求精详,当研唯识。)
  三者、哲学家之所探讨为对于宇宙之说明,在昔则有唯心、唯物,一元、二元论,后复有原子、电子论;在今科学进步相对论出,始知宇宙非实物,不但昔者玄学家之唯心论、一元论无存在之理由,即物质实在论亦复难以成立。今之科学之所要求者唯方程式耳,世界之所实有者惟一项一项的事情,非一件一件的物质也。罗素之徒承风而起,由是分析物、分析心,物析而心,心析而物,但有现象不见本体。夫既无本体,现象复何由而生?且既执现象实有,亦是离识有境。此种论说,以较西方旧日,诚见高明,以彼西方学说旧无根柢,而科学勃兴于二三百年间能有此成功,亦良足钦佩。然佛法之言,犹异夫此。兹以唯识之义略为解释于后。唯识家但说唯识,不言宇宙。心即识也,色亦识也。譬如于眼,能见于色是为眼识,此色非离眼识实有,以离识不起故。相分不离自证,亦犹见分不离自证,是故色非实有,但有眼识。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一切色法,但为识之相分。山河大地亦有本质,而此本质即为八识相分。故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宇宙离识非是实有。
  复次,又当知此识亦即是妄,都无自性。何者?仗因托缘,方得起故。譬如眼识生时,非自然生,待因缘合,其数为九:一者根,二者境,三者作意,四者空,五者明,六者分别依六识,七者染净依七识,八者根本依八识,九者识自种子。如是,耳识生时因缘必八,鼻舌身识因缘需七,六识需五,七识需五,八识需四。既有所仗托和合而起,故非实有,但如幻耳。既无主宰,亦非自然,是为依他起性。
  复次,又应当知此因缘,有亦不常。何者?以其顿生顿灭,刹那不停故。盖识之生,众缘既合,种起现行,现行起时,复熏成种,才生即灭,现谢灭已,种复生现,现又熏种,种又生现。如是刹那刹那,相续前后,于现生时,山河大地历历在目,生已即灭,又复寂然。是故,吾人一日半日中,已不知历尽许多新天地矣。或曰:既云顿生顿灭,何以吾人目视山河但见其生未见其灭?但见其有不见其无?曰:此无可疑,譬如电影,以彼电力迅速,遂乃见彼影像确然,前后始终宛如为一,而不知彼数分种之间,顿灭顿生,旧去新来,已易百千底片矣。宇宙幻妄,顿灭顿生,亦复如是。复次,此虽幻有,而即是识。识虽起灭无恒,而种子功能永无消灭。但有隐显之殊,绝无生灭之事,既无有始,亦无有终。是故,不同彼现象论者谓无心有事,从无忽有;又不同彼断灭论者,有已忽灭。虽则顿起顿灭,而实不生不灭。
  复次,当知一人八识,各有相、见,是故山河大地有情各变,而非多情共一山河大地。以俗语表之,即人各一宇宙是也。虽同居共处,而亘始亘终彼此不能相离。彼不能越出彼之宇宙,而搀杂此之宇宙;此亦不能越出此之宇宙,搀杂彼之宇宙。是故,对语一室,而天地各殊;同寝一榻,而枕衾各异。此中妙理,更复难言。或曰:既云彼此之天地各殊,何以复能共处一室而不相碍?又,有情所变既异,云何复能共证一物耶?答:此亦设一喻,譬如灯光,于一室中然彼多灯,一一灯光都非相碍,一一灯光都能照室。有情变相亦复如是,业力既同,处所无异,所变相似,不相障碍,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光光相网,胡为相碍!业力既同,处所既一,故所缘虽别,亦互证而知。虽互证知,而实各证所知,非共证一知也。何者?以业力异者,虽同一处所证别故。如无病人与有病者共尝一味,甘苦各别,由此故知境非实有,唯有心耳。
  复次,既知心外无境,大地山河与吾为一,由此当悟吾人之身非复局于七尺之躯,吾人之心量广阔,如同法界,遍于虚空。自从虚妄分列,遍计固执,遂乃把握七尺臭皮以为自我,自此之外别为他物。爱憎劫夺,横起狂兴,历劫沉沦,永无超拔,弃舍瀛渤,认取浮沤。是故,佛告文殊: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吾等众生,无始时来,长处梦中,沉疴莫治,今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息此一切虚妄,复吾本性,识取自身,是为丈夫唯一大事。
  总而言之,彼诸哲学家者所见所知,于地不过此世界,于时不过数十年间,不求多闻,故隘其量,故扃其慧。若夫佛法,则异乎此。彼诸佛菩萨,自发起无上菩提心、广大心、无边心以来,其时则以一阿僧祗劫明决此事,二劫见之,三劫修满而证之,然后随身现化,普度有情,以彼真知,觉诸后起。其说为三世诸佛所共证而莫或异,其地则自一世界至无量无边世界而不可离。舍此不信,徒自暴绝,以萤火之光当日月之明,高下之辨不待言矣。
  问者曰:如汝所云,类为常情所难了,亦为世理所未经。汝斥宗教为迷信,汝言得亦非迷信耶?曰:佛法之与宗教,其异既如上言,此即不辨。至佛法,亦有难信难解者,虽然,稍安无躁。世间难信难解之事理亦众也,然勿谓其难信而遽斥其迷焉。譬如,物质实在,此亦常人之恒情也,然在罗素等,则谓无有物质,只有事情,吾人遽可以常理而斥彼迷信乎?又如万有引力之定律,二百年来人所不敢否认者也,自安斯坦相对律出,而彼万有引力之定律乃失其尊严,吾人遽可以旧日之见,而斥安斯坦之迷信耶?抑又如任何三角形,三角之和必等于二直角,此亦自希腊以来人所公认之定理也,然近日新几何出,复云三角之和有大于二直角者,亦有小于二直角者,吾人又安可以常情而斥其为迷信耶?以一指翻动太平洋全体,人必曰此妄人也,此妄语也,然事有诚然,如将入此一指于太平洋中,其近指之水必排动其邻近之容积而后能纳之,此邻近又必排其邻近,则虽谓太平洋全体翻动亦可也。牵一发而全身动,故必知三阿僧祗劫,然后知此一刹那也;故必知无量无边世界,而后知此一世界也。是故,人智原有高下之不齐,而断不可用常情以度高明之所知。彼科学家哲学家与吾人同处梦中者耳,智虑不齐尚不可以常情测,佛与众生一觉一梦,则又乌可以梦中人之知解,而妄测大觉者之真证耶!如真欲斥佛法之迷妄者,亦非不可,但必先读其书,先达其旨,而后始可从事。苟于彼之书尚未曾读,或尚未能读,而动以逸出常情相非难,且将见笑于科学家矣,于佛法奚损毫发耶!(以上言佛法与宗教哲学之异既尽)
  (恩洋按,上来所谈,妙味重重,俱达问题深处。洋六月自北大来谒吾师,朝夕侍侧,渥闻胜义,玄音一演,蒙妄顿消。始知昔日所治哲学种种迷执,有同说梦,安身立命,别有在也。晨钟木铎,更焉求之。由是踊跃,爱莫忍去。今以记录之便,备以平日所闻,具列如上,以饷好学。嗟乎!同志尽其归哉!)

  此篇系欧阳竟无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研究会讲演。由其弟子王君恩洋笔记。当时讲题,系《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因限于时间,未毕其半。《佛法为今时所必需》一段,系王君恩洋续成。附录篇后。顷承欧阳先生邮寄来粤,特由同人印成单行本流布。(又,此篇曾付刊南京高师《文哲月刊》,后《民铎杂志》李石岑先生函索此稿,拟刊诸《民铎》三卷三号。)刊者志。
 
宗教一词,英文原意有believe in god and gods的意思。佛家认为天神属于轮回中六道之一,并没有解脱,不是佛法的究竟意趣。所以说佛法为宗教确实是一种误解。在此转欧阳竟无先生一篇旧文,以正视听。
 
呵呵,不错!

有人信的是这个“教”,有人信的是这个“道”,两码事。

教不可讨论,道不用讨论。
 
宗教一词,英文原意有believe in god and gods的意思。佛家认为天神属于轮回中六道之一,并没有解脱,不是佛法的究竟意趣。所以说佛法为宗教确实是一种误解。在此转欧阳竟无先生一篇旧文,以正视听。

赞叹, 顶礼!
 
宗教一词,英文原意有believe in god and gods的意思。佛家认为天神属于轮回中六道之一,并没有解脱,不是佛法的究竟意趣。所以说佛法为宗教确实是一种误解。在此转欧阳竟无先生一篇旧文,以正视听。
很多天神的福德和功德都很大,值得尊重。许多天神也愿意护持佛法,尊重和保护三宝弟子。
 
毗沙门天王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所共同推崇的财神护法毗沙门,其名毗沙门为梵语,意为多闻,表示其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在佛教的四天王天中,毗沙门为北方的多闻天王,由于其乐善好施,又被称为财宝天王,在藏传佛教中认为他是五方佛中宝生佛的化身,在汉传佛教里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虔诚祈祷供养可以得到毗沙门的大力加持。毗沙门周边围绕诸多财神为部属,协助财宝天王救渡众生,以满众生之愿。凡常行慈悲喜舍善行利乐一切众生,藉由毗沙门及其财神部属之大力加持,可事业顺利鸿图大展,求财满愿,速能相应。


  多闻天王(梵语:वैश्रवण,转写 Vaiśravaṇa;巴利语:Vessavaṇa),又名毗沙门天(亦作“毘沙门天”)。是佛教的护法神,知识之神、财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武神。在日本多写作“毘沙门天”。


【毗沙门天】,(梵Vais/ravana,巴Vessavan!a,藏Rnam-thos-kyi-bu)
  四大天王或十二天之一。音译又作毗舍罗婆拏、鞞室罗懑囊、薜室啰末拏、吠室啰末拏、吠室啰末那、毗舍罗门或鞞沙门。意译多闻、遍闻、普闻、种种闻或不好身。此外,俱吠啰(Kubera或Kuvera)、鸠鞞罗、拘鞞罗、金毗罗则为其别名,或称为拘毗罗毗沙门。此上诸名之中,以‘毗沙门天’与‘多闻天’最为常见。
  此天王为阎浮提北方的守护神,是一恒护如来道场而多闻佛法的良善天神;又因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名多闻天。此外,亦被一般佛教徒视为财神或福神。在印度、西域、中国与日本,此一天王都颇受崇拜。
  毗沙门天王住在须弥山北方,他拥有可畏、天敬、众归等三城。每城各纵横六十由旬,且有七重栏楯、罗网、行树等装饰,都由七宝所形成,庄严清净;众鸟和鸣,景色殊胜,几可比美佛国世界。此一天王有五位太子,名称分别是最胜、独健、那吒、常见、禅只。此外还有二十八使者,为其天界所属。
  毗沙门天王曾经蒙佛付嘱,在未来世邪见王毁灭佛教时,必须出来护持佛法。而且,他与那吒太子都具有随军护法的愿力。相传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西蕃、康居等国来寇扰唐朝的边境。当时,唐玄宗请不空三藏祈求毗沙门天护持。不空三藏作法之后,果然感得天王神兵在西方边境的云雾间鼓角喧鸣地出现,终使蕃兵溃走。这是佛教史籍所载天王帮助唐朝击溃敌兵的故事。
  毗沙门天王的形相,通常都作披甲胄、着冠相,右手持宝棒,左手仰擎宝塔。所以世俗称他为‘托塔天王’。他和那吒太子的故事,是封神榜等古典小说与戏曲的素材。
  毗沙门天
  ◎附︰两拨子编《毗沙门天王法汇》(摘录)
编辑本段佛教徒的保护神
  毗沙门天王就是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依佛典所载,他是天界诸神中对佛教徒最为热心护持的神祇之一。在四大天王里,他与佛教徒的关系最为密切。
  毗沙门天王不只是密教增法法门中的重要本尊之一,并且是大小乘经典中所曾记载的护法神。《大集经》中即曾明确记载,护持阎浮提界的佛教地区,是过去、现在与未来诸佛所一致嘱咐毗沙门天王的重责大任。而且,对于《金光明经》与《法华经》等大乘经典的持诵者与奉行者,天王也都曾在佛前誓愿加以护持。此外,在小乘经典里,也曾记载天王护持修行者的故事。《贤愚经》载有他帮助一位女信徒优波斯那供养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的原委;《增一阿含经》中也有他帮助梵志修得阿罗汉果的典故。可见毗沙门天王是小乘、大乘与密教经典中所共同推举的护法神,并不是仅见于密教而未见于其他显教经典的神祇。
  西藏密教徒一向将毗沙门天王视为财神。实则天王之帮助佛教徒,其范围是广泛而不拘一事的。他不只助人求财,同时也希望众生‘利益安乐’、‘远离诸厄难’、‘能满诸胜愿’、‘获得大智慧’、‘乃至天眼通、寿命俱胝岁’……等。可见只视天王为财神,实在窄化了他的宗教功能,也弱视了他的大愿力与加持力。关于这一点,从《增一阿含经》、《金光明经》与《毗沙门天王经》等相关记载中,都可以清楚地发觉。而唐玄宗时,毗沙门天王曾帮助安西地区守军击退入侵外侮一事,尤可见其神力并非‘财神’二字所能拘宥。因此,与其视毗沙门天王为财神,不如视之为佛教徒的保护神来得恰当些。
获得天王的护持
  佛教徒想要得到天王的护持,最重要的原则,是要守住佛教徒的本份。诚恳地、老实地遵守佛陀的教诲。果能如此,即使没有祈求,那么天王及其部属也会暗中护佑的。这是我国佛教史上斑斑可考的事例,并不是我们的任意推测。
  当然,想要直接祈求天王法力的加被,自也有一定的方法。...
  持诵《金光明经》、《大集经》(〈毗沙门天王品〉)与《法华经》等大乘经典,供奉毗沙门天王,且赞叹天王的菩萨行。
  密教徒可依东密或藏密规矩,祈求具德上师传授毗沙门天王法,或行毗沙门天王护摩法。
  (5)大寺院可增设四大天王殿,或毗沙门天王殿。规模较小的寺刹,如不能建筑天王殿,则可仅供奉天王像。
  (6)居士道场或一般佛教集会场所,也可以供奉毗沙门天王像,并尊奉为道场的护法神。
  毗沙门天王是正信佛法的保护神,因此,修毗沙门天王法或供奉天王像,与正信佛法正好相辅相成,并不抵触。佛教道场,以及平常有固定早晚课或恒修某一本尊的显密同修,都可以依上列各方式中择一兼奉毗沙门天王。尤其是在家佛子,要求消灾解厄、福祉增进,如能诚心祈求天王加被,当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毗沙门天之住处、业因及职司
  (摘录自《经律异相》卷一)
  四天王居须弥四埵,皆高四万二千由旬。东方天王,名提头赖吒,城号上贤。南方天王,名毗娄勒,城号善见。西方天王,名毗娄博叉,城号周罗。北方天王,名毗沙门。凡住三城。一号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
  四王身长皆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半由旬,其重二分。天寿五百岁,少出多减,以人间五十岁为天一日一夜,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也。食净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男娶女嫁,身行阴阳,一同人间。

以昔三业善,今生为天。自然化现在天膝上,形之大小如人间两岁。儿生未久便自知饥,七宝妙器盛百味食。若福多者饭色自白,若福中者饭色自青,若福少者饭色自赤。
  儿食消化,化后若渴,宝器甘露如食之色。饮不留停,如酥投火。身体长大便与天等入池沐浴,诣香树下枝条垂曲,取香涂身,衣庄严具。华鬘、宝器、果实、乐器,各有树出,遍往诣之,随意所取。入诸园林无数天女鼓乐弦歌,语笑相向。深生染着,视西忘东,当其戏乐忘其初生所念识知。承先世善得生天上,池沼清澄,华果荣茂。其城七重,皆广六千由旬。栏楯、罗网、宫墙、行树皆悉七重。
  毗沙门王,常有五大鬼神,一名那阇娄,二名檀陀罗,三名醯摩拔陀,四名提偈罗,五名修逸路摩,常随侍侧。半月三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四天王常以八日敕诸使者︰‘汝等案行世间观察人民,孝父母敬沙门及婆罗门长老,受持斋戒布施者不?’
  使者奉教,具启善恶。闻恶不悦,言善则喜。十四日,四王常遣太子案行天下。十五日,四天躬自履历,然后诣善法殿,具启帝释。闻恶则忧,言善则乐。说偈叹受持斋戒人与我同行。
毗沙门城
  (摘录自《立世阿毗昙论》卷四)
  北由乾陀山有二顶,中间有国,名毗沙门。周围一千由旬,金城围绕,高一由旬。埤堄高半由旬。城门高二由旬。门楼一由旬半。十十由旬,有一一门。九十九门,复一小门,足一百门。
  是诸门者,众宝所成。摩尼妙宝之所庄严,譬如妙好氍毹,种种雕镂。是门又有四军防卫。外有七重宝栅、七重多罗树之所围绕。其林中间,有诸宝池。相去百弓,种种庄严。五种宝花及四宝船,池岸五种宝树乃至四宝堂殿,诸男女天之所住处。并如上说。
  其城外边,有三重宝堑。其一一堑,广二由旬,深一由旬半,形如壶口,下广上狭,天水盈满。并如上说。是堑间地,有诸婇女堂殿罗列。三重堑外,七宝树林之所围绕。皆如上说。
  是时,外林一切诸花开敷鲜荣。诸女天等奏诸音乐。时,诸天子从大城出,观听音乐。诸女天等从大城出,亦听音乐。以是因缘,受诸戏乐。
  城西南角,是毗沙门天王之所住处。周围二百五十由旬,金城围绕,高一由旬。埤堄高半由旬。城门高二由旬。门楼一由旬半。十十由旬,有一一门。二十四大门,复一小门,足二十五门。是诸门者,众宝所成。摩尼妙宝之所庄严,譬如妙好氍毹,种种雕镂。
  是门又有四军防卫。外有七重宝栅、七重宝多罗树林之所围绕。其林中间,有诸宝池,相去百弓,种种庄严。五种宝花及四宝船、池岸五种宝树、四宝堂殿,诸男女天之所住处。皆如上说。
  其城外有三重宝堑,其一一堑,广二由旬,深一由旬半,天水盈满。并如上说。是堑间地,有诸婇女堂殿罗列。三重堑外,七宝树林之所围绕。皆如上说。时,外林中一切诸花,开敷鲜荣。诸女天等奏诸音乐。时,诸天子从城中出,并诸女天并共观听。以是因缘,受诸戏乐。
  是大城内四边住处,衢巷市廛,并皆调直。是诸天城,或有住处四相应舍,或有重层尖屋,或有多层高楼,或有台观云耸,或有四周却敌,随其福德业。众宝所成。平正端直,是天城路。其数五十,四陌相通。行列分明,皆如基道。四门通达,东西相见。巷巷市廛,宝货盈满。(一)谷米市,(二)衣服市,(三)众香市,(四)饮食市,. 五花鬘市,(六)工巧市,(七)淫女市,处处并有市官。
  是诸市中,天子天女往来贸易,商量贵贱,求[1]索增减,称量料数,具市廛法,虽作此事,以为戏乐。无取无与,无我所心,脱欲所须,便可提去。若业相应,随意而取。业不相应,便作是言︰此物奇贵,非我所须。
  当四衢道,象马车兵之所庄严,及诸天子止住此处,或为守护戏乐庄严。市中间路,一切琉璃,软滑可爱。众宝庄严亦如北地妙好氍毹、龙兽、花草。皆如上说。烧香散华,悬诸天衣,亦复如是。
  复于处处竖立幡幢。天大城内,如是等声恒无断绝。所谓象马车螺等声、波那婆声、鼓声、牟澄伽声、笳声、音乐声。又有声言,善来!善来!愿饮愿食,我今供养。
  是毗沙门大城,是天子住处。复有天洲、天郡、天县、天村,周匝遍布此大城中,毗沙门天王之所住处。王领所极,从由乾陀北至铁围边。一切夜叉神,是王所领。是毗沙门城最饶多佉陀尼蒲阇尼饮食,是故亦名阿罗珂漫陀。如是义者,佛世尊说。如是我闻。
参考资料
燕京大觉寺
  《杂阿含经》卷四;《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佛本行集经》卷十二;《大般涅盘经》卷一〈序品〉;《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大三摩惹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一〈四天王护法品〉;《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大日经疏》卷五。
在婆罗门教中的多闻天王
  婆罗门教中,多闻天王原出于印度神话中的俱毗罗神。俱毗罗神曾经苦行千年,才从他的祖父—创造之神梵天手中得到北方守护神的职位,因此得到了象征财富的飞天马车“普刹伯卡”,奠定了此后成为“守护与财富之神”的地位。故又名施财天。
  由于曾率领其夜叉众与毗湿奴打败魔王罗伐拿,从此被敬为武神、军神。
在佛教中的多闻天王
  多闻天王是北方的守护神,与东方的持国天王(即多罗咤)、南方的增长天王(即毗琉璃)、西方的广目天王(即毗留博叉)合称“四大天王”,多闻天同时也是四大天王的首领。
  相传,多闻天王经常护持如来道场,因此有缘时常听闻如来说法,故名多闻天,是知识之神。
  多闻天是佛教天龙八部中的护法天神之一,与人、鬼、畜生居住于佛教三界中最低一界—“欲界”中的第一重天“四天王天”。
多闻天王(毗沙门天)信仰
  在中国唐朝,唐明皇曾经因多闻天王的庇佑,才得以平定多次乱事,故特令供奉之,唐朝军队之中,皆以多闻天王形象绘制旗帜,号曰“天王旗”,以保佑武运昌隆。
  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战国时代许多武将笃信佛教,也出现了著名的“毗沙门天降主”—越后的军神上杉谦信,自诩为毗沙门天的化身。他的军旗就有“毘”(“毗”之异体字)的字样。
  毗沙门天也被纳入了日本民间信仰的“七福神”之一。
日本时光寺

日本民间传说,曾有一间供奉“毗沙门天”的寺庙,寺中僧侣只要将空钵抛向空中,就可以获得食物。
  多闻天王原形象为右手托宝塔,左手持三叉戟。在后期的中国,为了配合“风调雨顺”的吉祥意义,一般将其塑像手上的塔、戟,改为代表“雨”的“雨伞”。
  多闻天王有许多儿子,一子名独健,一子名哪吒(一说哪吒是多闻天王的孙子),都是佛教的重要护法神。
  很多人认为,封神榜与西游记中的托塔李天王李靖,形象即从“多闻天王”而来。
灵感事迹
  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之神,四天王之一。据说,他是古代印度教中的天神俱毗罗别名施财天(意思是"财富的赠予者"),早在印度古代伟大史诗《玛哈帕腊达》等书中就已出现过。又说吉祥天女和他关系密切,是他的妹妹或妻子。在古代吠陀神话中,毗沙门天王本是帝释天的部下。后因帝释天在神话流传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尽管佛教传说中还保留其名,然势已微弱,毗沙门天王等便逐渐脱离了他,独树一帜。在中国早期佛教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已若即若离了。 更有甚者,在唐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还记述说: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令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像供养。一时毗沙门天王声威大震,香火极盛。
  《多闻天王赞》
燕京妙应寺
财宝天王身金色,
  执持宝幢与银鼠。
  威力制服夜叉众,
  顶灯多闻大天王。
  敬祈上师身安康,
  弘扬佛法业永昌。
 
“天龙八部”一词原是佛经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很多大乘经中说:佛陀在说法时,除人类的众生听法外,常有一类貌似人形而实际不是人类的众生,他们静静的听法,默默的守护道场,这些不是人类的众生,佛经上称为“非人”,有八部类,其中以“天”与“龙”为首,故名“天龙八部”。

1:天

在六道中天是最殊胜的,有很大的福报,也有很大的威神,故亦称“天神”。佛经中说三界有二十八重天,而诸天之中,有善心护持佛法的,也有恶心破坏佛法的。破坏佛法的经中称为“天魔”,如他化自在天主波旬,扰乱佛陀修行成道。护持佛法的有:四大天王天、帝释天主、大梵天王等天,这些天神,不仅护持佛法,也守护世人,奖善惩恶,佛经中所说的护法诸天即是指这些天神。

2:龙

在六道中龙是畜生类,群龙之首,称为龙王。龙王有强大的威力,能兴风作浪,腾云降雨。龙王有善恶二类,善类名“法行龙王”,恶类名“非法行龙王”。法行龙王常起善心,忆念福德,随顺法行,护持佛法,以善心依时降雨,令人间五谷成熟。非法行龙王则行不善法,不敬佛法,不随法行,以恶心现起暴云雨,使人间五谷受害。护法的龙王是法行龙王,经中有所谓五大龙王及八大龙王等,他们归信佛法,奉大乘经,守护道场,摄化众生。

3:夜叉

在六道中夜叉是鬼类,又名“药叉”,中文译为“轻捷”、“勇健”、“福德鬼”等意义。有时与“罗刹”并称,是一种威势力强的鬼神。夜叉有三种:
(一)地行夜叉:常常得到欢乐音乐、饮食等。
(二)虚空夜叉:具有大力,行走如风。
(三)宫殿夜叉:有种种娱乐及便身之物。
这三种夜叉均有善恶两类:恶夜叉常变化狮、虎、牛、马等形象,或头大而身小,或一身两头等怪异形貌,令人怖畏,食人精气,这种夜叉名之为恶鬼。善夜叉是守护正法的鬼神,如《药师经》中的十二药叉大将,誓愿守护奉行药师法门的行人,饶益众生,维护道场。

4:乾闼婆

译为“食香”、“寻香”、“香神”等意,是奉侍帝释天的司乐之神,也就是天上的乐师,擅长弹琴,演奏种种奇妙的雅乐,因其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故名乾闼婆。据《补陀落海会轨》载:乾闼婆身赤肉色,如大牛王,左手执箫笛;右手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乾闼婆王常侍佛前,弹琴赞佛,三千世界为之震动,故为八部护法神之一。

5:阿修罗

六道中有阿修罗道,介于人、天之间,因嗔心重而好斗,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常与帝释天争斗,故译意为“非天”。佛经中有时说众生有五德,那么阿修罗则为他趣所摄,因此,天道、人道、鬼道中均有阿修罗,凡嗔心、慢心、疑心重者,皆名阿修罗。佛典中的八部众之一的阿修罗,则是以其威力拥护佛法,受佛摄化,故为八部护法之一。

6:迦楼罗

迦楼罗是畜生道的鸟类,译名“金翅鸟”,这种大鸟翅膀有种种庄严宝色,两翅张开百千余里,故名“大鹏金翅鸟”。传说这种大鸟以龙为食,是龙族的灾害之一。不过八部众的迦楼罗王,有大方便,善能救摄众生,在《法华经》中说有四大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共来参与法华法会,闻佛说法。

7:紧那罗

译意为“疑神”,或译为“疑人”,因其形貌似人,而顶却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或名“人非人”。紧那罗与乾闼婆都是为诸天司乐的神,诸天凡有聚会,他们担任奏乐。在大乘经中,紧那罗常列席于佛陀的说法会中,演奏美妙的音乐,赞叹佛陀,庄严道场。

8:摩睺罗伽

译为“大腹行”,即是大蟒蛇,其形人身而蛇首。在佛典中常见摩睺罗伽王与其他天龙等众,一起参与佛陀法会,守护道场。
 
佛法中所讲的六道鬼神,并不是迷信,类似通常所说的外星人,是有证量的修行人所能见到的更为广泛的生命形式.
 
出世间护法, 世间护法。
世间护法:亦称智慧护法,是指证得登地以上菩萨果位后,为利益众 生, 在出世间的刹土或人间、 天界、 非人处等地方, 而示现出各种护法神的形象, 是佛菩萨的悲愿之所生。

世间护法:是指未证得一地以上菩萨果位,尚在轮回中,但因以前发愿, 或被成就者降服后, 自愿作护法而守持誓言成为护法, 有的是人也有天人及非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