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genihao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11-10
- 消息
- 270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英特尔为何突然打出“中国造”?[zt]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打“中国牌”。
形成这个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正是一出全新的现代“围城”戏剧:华为、联想等国内企业采取积极的国际化策略,打造 “国际化”的光彩,除了市场之外,还在于努力抵消“国产”品牌的不利影响,弥补与国际品牌的差距。但是,近来,出现了一股极为反常的现象,不少国外跨国巨头却开始标榜“中国造”,以“国产”招牌来吆喝。最近的典型就是英特尔。
大家都知道英特尔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和CPU厂商,是美国IT业的旗舰企业。大家都知道,目前除了台湾地区的威盛外,主要就是美国的AMD和英特尔生产PC微处理器。但是,最近《北京青年报》居然宣称英特尔的CPU为“国产芯片”,实在是令人大为惊诧!而事实只是英特尔在上海的CPU封装厂开始出货。
虽然,多年以来,除了美国本土之外,英特尔一直在爱尔兰设有芯片部件生产厂,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哥斯达黎加有组装和测试的工厂。但是,英特尔从来没有宣扬,业界也从来没有认同,说爱尔兰、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哥斯达黎加生产当地“本地造”的CPU。而自 1995年以来,英特尔就开始在中国封装和测试闪存产品,2002年又增加了芯片组。但是,也从来没有听说英特尔宣传自己的内存是“中国造内存”。因为大家都明白,CPU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设计和制造。而组装和封装工序并没有多少增值空间。英特尔之所以在全球各地设立组装和封装工厂,主要是出于供货效率、入关和税收等考虑,兼顾改善政府关系等。
那么,为什么这一次一个普通的封装厂开始出货,却要如此大张旗鼓,甚至不惜改变CPU 的“血统”?这个近乎荒谬的情况究竟蕴含着什么?当然,英特尔认为,它本身并没有宣称自己的芯片是“国产芯片”。“国产芯片”只是编辑记者自己杜撰的概念。但是,英特尔在努力宣传自己的“中国造”概念却是事实,这本身也十分耐人寻味。作者认为,虽然“中国造”和“国产芯片”是两个不同词汇,但是企业大力宣扬的背后意图却是一样的。
显然,把自己的CPU渲染为“中国造”,无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而只能适得其反。但是,深入分析,英特尔的“逆向思维”深有玄机。“中国牌”的核心就是“政府牌”和“安全牌”。大概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牌可以用于对付《政府采购法》。以“中国”之名可以更好绕过中国在政府采购和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的诸多法律和政策限制。2000年,由于可能泄露国家重要信息和用户隐私的“后门”――奔腾Ⅲ序列码,英特尔的CPU被中国政府亮了“警示灯”,并且要求安装了奔腾Ⅲ处理器的电脑销往政府部门不得直接连互联网。虽然没有给英特尔“禁令”,但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视却越来越高。 2003年初,正式生效的《政府采购法》正式确立了法律上的障碍。好在,目前实施细则没有公布,法律还没有严格执行。因此,做文章的余地就很大了。
其次,可以狙击风起云涌的真正的“中国芯”。“中国芯”刚刚起步,虽然声势浩大,但无论在产品性能、产能还是品牌影响,都无法直接与英特尔抗衡。但是,“中国芯”有一根撬动市场的独特杠杆――这就是“国产”牌。依靠“国产”牌的安全性,进军政府采购市场。目前“中国芯”已经开始进入颇为红火的政府市场的NC(瘦客户机)产品中。因此,在政府采购市场,英特尔面临的挑战与微软面临的问题几乎一样,在很多场合都可能被拒之门外。所以,微软一直在政府公关,以努力实现自己的“国产化”。如果无法主导政府采购市场,英特尔和微软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就不复存在。现在英特尔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AMD在中国的最大困难就是,几乎所有重要厂商都不敢公开支持,因为怕具有垄断性影响的英特尔实施报复和“制裁”。如果“中国芯”获得特别待遇,在政府市场立住脚,连 AMD的空间也会敞开。这是英特尔很害怕的,现在英特尔在中国每年15-20亿美元的收入是其利润的重要支撑。因此,以毒攻毒,以“中国造”制衡“中国芯”,无疑是最聪明的招数。英特尔拥有了同样的“法宝”,就可以削弱真正的“国产芯片”获得市场和政府特别支持的机会和能力。
再者,以“中国造”的身份还可以获取税收、政府采购等诸多特别的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当然,除了这些,可能还有着其他我们暂时无法揣测的更深入的考虑。比如有人分析,台积电已经正式去张江工业区设立8寸生产线。英特尔的“中国牌”也可能与遏制台机电有关了,如此种种。
但是,一些媒体让英特尔如此简单地完成“国产化”,不能不背上假冒的嫌疑。的确,我们没有关于“国产”、“中国造”等概念的严格定义。但是,这个问题却不容含糊、在2002 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第十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这部法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却没有回答, “前款所称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界定,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而这个画龙点睛的规定至今还没有发布。也就是说,何为“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居然没有界定。可以想象,这个界定撬动着十分巨大的利益,悬念当然巨大。
但是,我们可以考察与政府采购法一脉相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1999年4月17日发布),里面的规定应该可以作为定量的参考。其中第六条中规定,“未经批准,采购机关不得采购外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前款所称外国货物,是指最终货物为进口货物,或者最终货物虽在我国境内生产或组装完成,但其增加值含量不足总价值50%的货物。”这条规定严格界定了外国货物,也就相当于界定了“国内货物”(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产产品”和真正的“中国造”产品)。
因此,“国产”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宣传的标签,“国产”之名不能随便自封和冒用。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其产品在中国增殖的部分必须超过50%,才能算作真正 “中国造”产品。仅仅是增值很少的组装,贴一个“国产”标签是不能成为“国产”的。否则,就有点黑色幽默了:一夜之间,中国市场上就可以没有不是“国产”的产品了。都这样 “国产化”,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也失去意义,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得下岗,沦为 “国产贸易组织”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面对企业公关的需要,国内媒体也应该具有基本的常识。而不仅仅成为“虚假”宣传的“传声”工具。
“国产”突然吃香,说明中国市场的力量,说明中国企业崛起的威力,这当然是好事,值得我们欣慰。我们也希望英特尔这样的一流企业在中国输入真正的技术,制造出真正的“国产芯片”。但是,对于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国产”应该予以揭示。“国产”概念不是一个想穿就穿、想扔就扔的隐身衣,需要实实在在的内涵。我们拒绝纯粹出于自身利益而名不副实的“国产芯片”。而对于英特尔等非常成功的跨国公司,在企业宣传方面,也应该珍惜自己多年建立的“诚信”和品牌影响,应该与一些偏离事实、甚至误导的宣传保持足够的距离,损害自身的长远发展。
当年,英特尔董事长葛洛夫出庭作证,对《考克斯报告》提出异议,反对对中国实行“高科技”禁运,他的核心理由就是:如果美国不给中国急需的技术,中国可能有能力自行研发!今天,即使不会再对中国禁运,出于市场利益和国家利益,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不管竞争对手打出什么聪明的牌,我们都应该始终如一地支持自己的技术创新!我们真正的“国产芯片”一定能够崛起!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打“中国牌”。
形成这个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正是一出全新的现代“围城”戏剧:华为、联想等国内企业采取积极的国际化策略,打造 “国际化”的光彩,除了市场之外,还在于努力抵消“国产”品牌的不利影响,弥补与国际品牌的差距。但是,近来,出现了一股极为反常的现象,不少国外跨国巨头却开始标榜“中国造”,以“国产”招牌来吆喝。最近的典型就是英特尔。
大家都知道英特尔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和CPU厂商,是美国IT业的旗舰企业。大家都知道,目前除了台湾地区的威盛外,主要就是美国的AMD和英特尔生产PC微处理器。但是,最近《北京青年报》居然宣称英特尔的CPU为“国产芯片”,实在是令人大为惊诧!而事实只是英特尔在上海的CPU封装厂开始出货。
虽然,多年以来,除了美国本土之外,英特尔一直在爱尔兰设有芯片部件生产厂,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哥斯达黎加有组装和测试的工厂。但是,英特尔从来没有宣扬,业界也从来没有认同,说爱尔兰、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哥斯达黎加生产当地“本地造”的CPU。而自 1995年以来,英特尔就开始在中国封装和测试闪存产品,2002年又增加了芯片组。但是,也从来没有听说英特尔宣传自己的内存是“中国造内存”。因为大家都明白,CPU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设计和制造。而组装和封装工序并没有多少增值空间。英特尔之所以在全球各地设立组装和封装工厂,主要是出于供货效率、入关和税收等考虑,兼顾改善政府关系等。
那么,为什么这一次一个普通的封装厂开始出货,却要如此大张旗鼓,甚至不惜改变CPU 的“血统”?这个近乎荒谬的情况究竟蕴含着什么?当然,英特尔认为,它本身并没有宣称自己的芯片是“国产芯片”。“国产芯片”只是编辑记者自己杜撰的概念。但是,英特尔在努力宣传自己的“中国造”概念却是事实,这本身也十分耐人寻味。作者认为,虽然“中国造”和“国产芯片”是两个不同词汇,但是企业大力宣扬的背后意图却是一样的。
显然,把自己的CPU渲染为“中国造”,无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而只能适得其反。但是,深入分析,英特尔的“逆向思维”深有玄机。“中国牌”的核心就是“政府牌”和“安全牌”。大概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牌可以用于对付《政府采购法》。以“中国”之名可以更好绕过中国在政府采购和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的诸多法律和政策限制。2000年,由于可能泄露国家重要信息和用户隐私的“后门”――奔腾Ⅲ序列码,英特尔的CPU被中国政府亮了“警示灯”,并且要求安装了奔腾Ⅲ处理器的电脑销往政府部门不得直接连互联网。虽然没有给英特尔“禁令”,但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视却越来越高。 2003年初,正式生效的《政府采购法》正式确立了法律上的障碍。好在,目前实施细则没有公布,法律还没有严格执行。因此,做文章的余地就很大了。
其次,可以狙击风起云涌的真正的“中国芯”。“中国芯”刚刚起步,虽然声势浩大,但无论在产品性能、产能还是品牌影响,都无法直接与英特尔抗衡。但是,“中国芯”有一根撬动市场的独特杠杆――这就是“国产”牌。依靠“国产”牌的安全性,进军政府采购市场。目前“中国芯”已经开始进入颇为红火的政府市场的NC(瘦客户机)产品中。因此,在政府采购市场,英特尔面临的挑战与微软面临的问题几乎一样,在很多场合都可能被拒之门外。所以,微软一直在政府公关,以努力实现自己的“国产化”。如果无法主导政府采购市场,英特尔和微软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就不复存在。现在英特尔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AMD在中国的最大困难就是,几乎所有重要厂商都不敢公开支持,因为怕具有垄断性影响的英特尔实施报复和“制裁”。如果“中国芯”获得特别待遇,在政府市场立住脚,连 AMD的空间也会敞开。这是英特尔很害怕的,现在英特尔在中国每年15-20亿美元的收入是其利润的重要支撑。因此,以毒攻毒,以“中国造”制衡“中国芯”,无疑是最聪明的招数。英特尔拥有了同样的“法宝”,就可以削弱真正的“国产芯片”获得市场和政府特别支持的机会和能力。
再者,以“中国造”的身份还可以获取税收、政府采购等诸多特别的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当然,除了这些,可能还有着其他我们暂时无法揣测的更深入的考虑。比如有人分析,台积电已经正式去张江工业区设立8寸生产线。英特尔的“中国牌”也可能与遏制台机电有关了,如此种种。
但是,一些媒体让英特尔如此简单地完成“国产化”,不能不背上假冒的嫌疑。的确,我们没有关于“国产”、“中国造”等概念的严格定义。但是,这个问题却不容含糊、在2002 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第十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这部法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却没有回答, “前款所称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界定,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而这个画龙点睛的规定至今还没有发布。也就是说,何为“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居然没有界定。可以想象,这个界定撬动着十分巨大的利益,悬念当然巨大。
但是,我们可以考察与政府采购法一脉相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1999年4月17日发布),里面的规定应该可以作为定量的参考。其中第六条中规定,“未经批准,采购机关不得采购外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前款所称外国货物,是指最终货物为进口货物,或者最终货物虽在我国境内生产或组装完成,但其增加值含量不足总价值50%的货物。”这条规定严格界定了外国货物,也就相当于界定了“国内货物”(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产产品”和真正的“中国造”产品)。
因此,“国产”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宣传的标签,“国产”之名不能随便自封和冒用。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其产品在中国增殖的部分必须超过50%,才能算作真正 “中国造”产品。仅仅是增值很少的组装,贴一个“国产”标签是不能成为“国产”的。否则,就有点黑色幽默了:一夜之间,中国市场上就可以没有不是“国产”的产品了。都这样 “国产化”,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也失去意义,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得下岗,沦为 “国产贸易组织”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面对企业公关的需要,国内媒体也应该具有基本的常识。而不仅仅成为“虚假”宣传的“传声”工具。
“国产”突然吃香,说明中国市场的力量,说明中国企业崛起的威力,这当然是好事,值得我们欣慰。我们也希望英特尔这样的一流企业在中国输入真正的技术,制造出真正的“国产芯片”。但是,对于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国产”应该予以揭示。“国产”概念不是一个想穿就穿、想扔就扔的隐身衣,需要实实在在的内涵。我们拒绝纯粹出于自身利益而名不副实的“国产芯片”。而对于英特尔等非常成功的跨国公司,在企业宣传方面,也应该珍惜自己多年建立的“诚信”和品牌影响,应该与一些偏离事实、甚至误导的宣传保持足够的距离,损害自身的长远发展。
当年,英特尔董事长葛洛夫出庭作证,对《考克斯报告》提出异议,反对对中国实行“高科技”禁运,他的核心理由就是:如果美国不给中国急需的技术,中国可能有能力自行研发!今天,即使不会再对中国禁运,出于市场利益和国家利益,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不管竞争对手打出什么聪明的牌,我们都应该始终如一地支持自己的技术创新!我们真正的“国产芯片”一定能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