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德格言连载 - 增上 / 完善人格之教言

及时修行

新手上路
注册
2010-10-04
消息
415
荣誉分数
11
声望点数
0
无论有或无学问,能知取舍为智者,
犹如铁屑混灰尘,磁石方能吸出彼。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10页)

无论有学问,还是没有学问,只要能知道善恶的取舍就是真正的智者,比如混于灰尘中的铁屑,只有磁铁才能把它吸出来。

没有学问不一定是愚者,有学问也不一定是智者。二者的差别关键在于取舍善恶业的能力。当你对一件事情一筹莫展的时候,如果去请教一位智者,肯定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若是请教一位愚者,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你感到更迷惑。

.....................“智者即使成了怨敌,与之交往也对己有益,愚者即便成了亲人,与他相处也会后患无穷。”
 
智者即是学问库,彼等收集格言宝,
如海即是江河库,是故百川流大海。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9-10页)


真正的智者是一切学问的宝库,他们精勤收集众多善说,犹如大海是一切江河之库,所以百川都要汇入大海一样。

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世间法(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等)还是出世间法(显密佛法)都很精通,即便所知甚广,但对各种学问仍是兴趣盎然,听闻收集众多善说。

佛陀住世时,在古印度北方国有位公主,南方的国王欲纳为妃。北方国王踌躇不定,于是就去请问佛陀。佛开许以后,公主就嫁到了南方国。公主到南国后,茶饭不思,郁郁寡欢。王臣上下都惊疑不安,便请问公主是何原因。公主回答:“南国物产丰富,应该懂得供养。”

国王说:“我国上下都在供养婆罗门。”“这种供养意义不大,应当供养世尊。”“世尊远住北国,又如何供养呢?”“我可以在屋顶燃香唱香赞,迎请世尊。”佛陀得知公主迎请一事,告知众罗汉弟子准备同行。有一位不具神通的比丘也想去应供,因众罗汉不同意,他便暗暗精进修持,仅两天即得神足通,于是与众罗汉一同前往应供。南国君民见诸圣众无所障碍地从虚空中飞行而来,生起信心皈依佛门。这时国王问公主:“谁是世尊?”公主回答:“这些都是世尊的弟子。”话音刚落,世尊驾临。王臣、公主欢喜雀跃,大兴供养。佛陀为他们广宣佛法,并予以回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具有广博精深的智慧,任何事情都可操办成功。如故事中的比丘精进修持得到神通而任运自在。又如那位公主在佛法的边地仍能迎请世尊圣众降临,普度无量众生。
 
愚者争吵哄闹时,智者设法使之静,
如水浑浊不清时,澄清宝珠能清之。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25页)


愚者于小事争吵闹事而乱成一团时,只有智者才能以善巧方便让他们安静下来。比如水浑浊不清的时候,只有澄清宝珠能使它清莹明澈。

智者与众不同的智慧力能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因一些小小的摩擦而生起是非争端时,一般的人对这些束手无策,只有智者才能理智地予以平息,或化干戈为玉帛;或调停争端,求同存异;或在事端未爆发前,即消于萌芽状态。这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皆大欢喜的局面也只有智者才能承办。..........

这样的智者正如《二规教言论》所讲:“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具欢喜,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切切不可让那些耍小聪明又没有德行的假智者来处理任何纷争。因为他们这些人本身即是烦恼粗重,没有辨别取舍的能力,即便遇到一些小麻烦也是纠缠不清,又怎能善决大是大非呢?........
 
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
长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22页)

智者虽然拥有渊博的知识,也会虚心地吸取他人微小的功德,以弥补自己的短处,如果能这样长期行持的人,定能迅速地获得一切智智的佛位。

一个有智慧的人,无论是精通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他决不会以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作为骄傲的本钱,而是广泛地采纳他人的长处来充实自己,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而,一些庸俗肤浅之人往往自以为这也精通那也在行,再也没有什么可学了,将芝麻大的学问和功德作为自慢的资本,实是坐井观天,作茧自缚,使自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进入智者的行列,取长补短,持之以恒,定能成就一切智智的果位。
 
若具智慧虽不说,表情亦能知所想,
未尝尼泊尔之榴,看色亦能知滋味。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42-43页)

在有智慧的人面前你虽然不说话,他从你的态度、表情上就能推知你的所思所想。比如尼泊尔出产的石榴,虽然从未品尝,但观察它的色泽就能判断滋味鲜美与否。

智者洞察世间、辨别是非,了如明镜;观察每一个人都是善恶分明,准确无误。他们察人断事时,仅依智慧来作评判,绝不是启用神通来了知的。例如法王如意宝,他摄受了千千万万的弟子,就算你一言不发,稳然不动,但通过你所流露的表情,上师即能准确地了知你的内心世界,是善非善,修行层次如何等等,容易得就像看尼泊尔石榴的颜色便能了知它的味道一样。上师这样观察以后,便能清楚地了知弟子是否堪为法器。在密乘里上师需要观察弟子,弟子也要观察上师,这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有智慧的弟子在依止上师时,通过上师的表情、简单的动作或片言只语,能准确地了知上师的密意,从而得到甚深的妙法乃至成就。譬如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能领会佛陀的密意,唯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印佛心印,成为禅宗的初祖。。。。。这就是心心相印的道理。
 
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
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49-50页)

无论何人在必定发生之事前,对其研究分析而作抉择,以此则能分清智者和愚者的差别,如果事情发生以后才去观察、分析则定是愚人无疑。

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应察因辨理,对事情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研究,了知可行与否,进而制定一系列的办事方案。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说:“愚者信许后测察,智者测察后信许。”智者对一件事进行周密细致地观察、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了知此事对自己和他人有无利益、违害。如果利大于弊,就会竭尽全力去操办;如果弊大于利,则偃旗息鼓完全放弃;若利弊参半,则按兵不动,审局而定。
。。。。。

而愚者却恰恰相反,事前不加考虑,事发时又惊恐万状,事后却大放厥词,如马后之炮,极其卑劣。这种人在行事过程中,外表显得很沉稳,一言不发,实际已是六神无主,呆若木鸡。事情结束后,又上蹿下跳,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还妄想鱼目混珠,诈显其能。曾经甘孜炉霍地区发生地震,震前没有得到任何观察预告,震后却纷纷报道:可能明天仍有地震,需要特别注意……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索达吉堪布译释,第1-2页)

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1182-1252),是萨迦派(注:藏传佛教一个派系)五祖之第四祖,幼时依止伯父广学显密教法,通晓十明,23岁时获得“西藏第一班智达”之殊荣。1244年,应窝阔台次子阔端之请,携侄八思巴及恰纳至凉州(即今之甘肃武威县),始于汉域弘法。

据历史记载:克什米尔大班智达夏加西尔在印度时,得观音菩萨授记:“你所不能调伏的汉地和蒙古之众生,将来你的一位藏土弟子——文殊菩萨的化身,能调伏彼等。”又,夏加西在斯里兰卡时,有一位具六神通之阿罗汉送他鲜花,并说:“此花何处开,彼处有文殊。”后至萨迦地方,果见那里盛开此花。燃灯尊者亦有授记: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再,菩提幢等众多弟子曾亲见其现文殊菩萨身;在印度金刚座的门上也自然显现出梵语之尊者名。由此,印度诸人常称尊者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藏地亦公认其为三大文殊之一。华智仁波切说:“五明通晓开显萨班尊,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一切佛法教主龙钦巴,雪域三大文殊我顶礼。”颂中所赞之“萨班尊”即为本论之作者。其辩伏外道、造论说法等稀有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均在其传记及其他历史中有详述,于此不赘。。。。。。。

凡真欲为佛门弟子者,或欲为真人者等,均当先将此格言熟读,凡依此而为者,将会对汝之修行及人格增上有极大利益。因此,欲求解脱者,应将此视为无比珍宝也。

古今之世,愚者视财宝为贵重,智者视法宝为贵重,故欲为智者,皆应捧此格言学习一番.
 
若二智者共商议,则将生出善智慧,
姜黄硼砂配一起,便会变出余色彩。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30-32页)

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两个具有智慧的人共同商议,肯定能得出新见解、新主张。比如把姜黄和硼砂调配在一起,一定会产生另一种更美丽的色彩。

智者与智者相处共事,则能如虎添翼,显出超人的能力,遇到任何问题都会互相商量,得出妥善的方法后才开始承办。世间上的各企事业单位在每一件事情进行之前,领导都要召集“骨干”共同协商办事方案;在抉择国家大事时,首脑们也是常常开会,集合诸智囊发表意见;佛法方面,法师们为了更好地培育僧才而互相交流,研讨教学方案,学僧们为了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也会互相辩论、请教。所以,智者共同商议能得出更殊胜的智慧。。。。。。

没有多大智慧的人,如果能和智者长期交往定会有很大利益。华智仁波切曾说:“接触智者,能增长智慧;接触具有大悲心的人,能增长慈悲心;接触贪心大的人,会助长你的欲望……”法王如意宝也说:“当你无法对治烦恼的时候,可以去和那些行持好的金刚道友交谈,那样对你的闻思修等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利益。” 即所谓 “交友需胜己,似己不如无”。

姜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根茎椭圆,深黄色,开黄花,根茎可以入药,也可以做黄色的染料。硼砂是一种粉末状的非金属元素,呈暗棕色。姜黄与硼砂都是很一般的染料,而把它们善加调配就会变出美丽非凡的色彩。同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识、智慧,若能聚众商议,定能产生更殊胜的智慧,再大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若有善巧方便法,役使大者亦不难,
如同大鹏高本领,亦成毗纽天之骑。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33-34页)

如果智者懂得运用善巧方便的法门,就能轻而易举地差遣那些地位显赫的大人物。如同大鹏鸟虽然本领高强,却有勇无谋,反倒成了毗纽天的坐骑。

社会上的某些达官贵人不懂因果,不修善法,常常仗势欺人,到处称王称霸,残害百姓。如果一个智者能采取些善巧方便的法门去降伏、差遣他们,利用他们的权势定能为众生做许多有利益的事情。王臣将相皆是地位显赫之人,统领诸军百姓,呼风唤雨等能力非同一般,故谓大者,彼等若为善则功德不可估量;若为恶定是疲惫兵民,罪不可赦。而历代的许多高僧大德,实证圆满,世出世法圆融一味,具有种种善巧方便,摄伏了众多王臣将相,利用他们的权势广行弘法利生的事业。

毗纽天为印度三大尊神之一,属保护神。相传大鹏鸟和毗纽天作战时,以高超的本领大败毗纽天并得意洋洋地将他压在身下。虽然毗纽天凭自己的能力很难取胜,但抓住了大鹏鸟骄傲的特点而施以巧计。他对大鹏说:“我俩交战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得到什么利益,不过,我认为我比你殊胜,你不如向我求个悉地。”大鹏一听勃然大怒:“我倒觉得我殊胜无比,而且屡战屡胜,你应该向我求悉地才对。”毗纽天又不慌不忙地说:“我身体高大,本领高强,你只有骑到我的身上才能显出点威风。”大鹏嘿嘿冷笑,趾高气扬地说:“我的本领大,你才应该骑在我的身上。”毗纽天顺水推舟,趁势说:“好吧!你的本领确实高强,那我只好骑在你身上喽。” 因此,具足智慧和善巧方便是多么的重要啊!
 
不询不辩于学者,不知学识之深浅,
犹如槌子不擂鼓,彼与余物有何异?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17-18页)

对待智者,如果不询问也不辩论,就无法了知他学识深浅的程度,譬如最好的鼓,若不用槌子来敲打就不能发出声响,那么与其余的杂物又有什么差异呢?
这里将智者比喻为鼓。真正的智者只有通过处理关键性的问题才能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如同鼓的好坏要通过所发声响来了知。所以,当我们遇到事情无法抉择时,应该虚心地不厌其烦地向善知识询问、请教。作为智者对于他人的请教、询问,一定要耐心地解答,以慈悲心尽力去帮助、引导他人。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处事能力,另一方面帮助他人能积累善法资粮,同时也能迎得他人的信任和恭敬。

这样的道理,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达。对一般的人来说,凡有所学若不能询诘辩论或以善巧方便来体察鉴别,又怎能知道你学识水平的高低以及素质的优劣呢?在藏传佛教的许多寺院里,僧人们每天都要依教理进行辩论,以讲考、笔试、著论来肯定修学的成绩,促进闻思修行。

不学不辩的人智慧很容易退失。。。。。。。世间的学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学佛修行的人。所以,应该以温故而知新的态度不断闻思,不懂的多向善知识请教,道友之间也要互相辩论、研讨,以求共同进步。
 
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
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18-19页)

具有智慧的人,即使死亡明晨将至,也会只争朝夕地精进学习各种知识。今生虽然不能成为智者,但来世再修学时,即如取用自己储存的东西一样,能轻而易举地掌握。。。。。。

我们前世学修佛法所积累、储存的福慧资粮用于今生则如从银行提取存款一样,再学修时方能轻车熟路地加以掌握。印度南卓寺,有位叫让哥的活佛。他从小未曾广学密法,但是密法的经卷一经阅览就能立刻通达。他说:“可能我前世不太注重显教,现在看显宗经论就是记不住,而密宗法要随便一看就能了知。”据宁玛巴史书记载:大成就者布玛莫扎曾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也讲过,他自己生生世世学过许多教理,因此今生成为班智达。

。。。。。三界轮回的众生,沉湎于财色名食睡,却不知唯有依靠善业和智慧才能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所以断恶行善积聚福慧资粮才是我们时刻必办之事。
 
设若具有真知识,众人自然会集聚,
犹如香花虽远方,蜜蜂环绕如云集。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19-20页)

如果一个人学识渊博,并且显密佛法圆融无碍,众人必定会如众星捧月般集聚在他身边,犹如香花绚烂的地方,无论花丛多远,都会引来蜂蝶如云团一般集聚。

古代文人刘禹锡于《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理,一个具有真才实德的人,无论身居何处都会受到世人的青睐。正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虽然深居俭出,却仍有刘备三顾茅庐奉为军师。。。。

只有具足智慧、圆满功德的圣者,众人才会克服一切危难、欢喜地依止在他身旁。法王如意宝常时安住藏地雪域,然而在他周围却聚集着几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他们不畏迢迢千里之途,不惧高原天寒氧缺,如蜜蜂逐香般会集在法王身边,如饥似渴地学修显密佛法。还有远方暂不能至的信众,仍深怀敬仰之心遥祈法王赐予加持。这一切都是因法王聚悲智于一身,实证圆满,所以才成为众生的依怙,而普度无边众生。高僧大德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凡是希求善法渴望解脱的人都会被吸引过去。……

比如鲜花烂漫的地方,无论多么偏僻都能引来成群结队的蜜蜂和蝴蝶。因为盛开的鲜花常时散发阵阵芳香,随风一吹,四处飘散。而蜂蝶的嗅觉特别灵敏,也就能寻香而至。在花丛中各种鲜花皆有优劣之分,优者自然更能吸引蜂蝶。依止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学识渊博、实证圆满的高僧大德作为依怙主。
 
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

第一品 观察学者 节选-----------------结束

---------------------------------------------
下面开始 第二品 观察正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