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德格言连载 - 增上 / 完善人格之教言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二品 观察正士,第55-56页)


正士特意常宣扬,所有高士之功德,
马拉雅山檀香味,被风传送于十方。


正士常常以谦卑心,特意宣扬所有高尚人士的功德。好比印度马拉雅山的檀香味被风吹送传于四面八方一样。

正士和学者从广义上讲,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将正士和学者立为二品,主要是从狭义方面的细微差别来区分的。

学者是从具足智慧方面来讲,正士不仅要具足智慧,而且还要具足身口意各方面的美德,如善法圆满、具足悲心、性格谦善、行为端直等。作为正士不会有嫉妒心和傲慢心,能常常发自内心地赞扬所有德才兼备、善法具足的能人志士,甚至于看到那些微乎其微的善行,也会大加鼓励赞许。若是发现某人学识、功德优于自己或是与自己相当,正士更会极力赞扬,广宣其德且虚心讨教。

阿底峡尊者便是一位正士的典范,每逢见到具足功德的高僧大德时,他就会五体投地、虔诚顶礼并且大加赞叹。再如汉地已故的一位老法师,精通显密教法,摄受了许多弟子。信徒常常在他面前询问其他一些法师的修行、功德等,他总是赞不绝口:“这个法师了不起,持戒清净、德才兼备、年轻有为……”对一些修证圆满的密宗上师,他更会向信众宣扬:“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这位上师可是真正的成就者,真正的佛啊!你们要好好依止你们要好好依止……”在他的口中从来没讲过别人的半点过失。即便是一个冒牌的大德或不守清规的沙门,他也不会去揭他们的短,尽量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二品 观察正士,第61-62页)

正士断除微小罪,劣者大罪亦不断,
犹如奶酪清除尘,酒中特为放酒曲。


正士对于自身微小的罪过也精勤断除,低劣士夫却恣意妄为,再大的罪过也不知断除。犹如在奶酪中要清除尘埃,而酿酒时却要特意添放酒曲。

正士所作所为都会极力与佛法相应,按因果规律抉择善恶之行。不仅不违犯清规戒律,而且身口意对小小的过失也是防微杜渐,不越雷池半步;对于白业,更是不遗余力广行众善,随喜他人的善举,而且连微不足道的一些善业也要躬身行持,这即是正士的风范。《贤愚经》中说:“罪恶纵微小,勿轻谓无伤,余烬虽云小,能烧积山草……善法虽微小,勿轻谓无益,水滴若集聚,渐次满大器。”。。。。。。

有些人口口声声自称是佛教徒,而行为上却处处违犯佛规,大罪不除,小罪不断。这些人貌似学佛,实则不守戒律,恣情放逸,饮酒贪欢,虐待动物。别人好意劝阻,他非但不改,而且狂傲至极,恶语中伤规劝他的人,此种人实为典型的劣者。另一些人虽然犯了戒律,但能以诚挚的心猛励忏悔,励力改正,仍不愧是一位智者。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二品 观察正士,第57-60页)

若立正士为高官,既能成事又得乐,
如宝供于幢顶上,智者称颂境吉祥。


如果让正士官居显位,既能顺利成办国家大事,又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自他共获安乐。如同将如意宝供奉于佛幢顶端,既会得到智者的称赞,又会使所在的境域增上吉祥。

正士具有智慧和崇高的人格,以及广利群生的大悲心,这样的人一旦为官,必定能对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正士又分两类:一类是信奉佛法,皈依三宝,以善法统摄人民者,例如藏王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等。另一类是外不显信佛形式,内实以佛法来管理国家、教化人民,即如当今社会的某些政治家等。立正士为官犹如在佛幢顶端供奉如意宝,能够满足人们世间的一切愿望。佛幢代表兴盛佛法之义,并且能赐予加持使家乡吉祥,所以古人常用如意宝镶嵌在佛幢顶端作为庄严。

古印度有个叫泽巴的国王,他为政仁慈正直,一心为民,使国民上下安居乐业,深受百姓的爱戴。

当地有个叫拥巴坚的婆罗门,家境贫寒。一天,他向富有人家借了一头耕牛犁地,去还的时候,主人正在吃饭,他把牛赶进院子,想等主人吃完饭后再作答谢。可是等主人吃完饭后,牛却丢失了,主人硬拉他到国王处评理。途中,一匹受惊的马朝他们奔来,一个人大喊:“快拦住它!别让它跑了。”拥巴坚立即捡块石头朝马扔去,却把马腿打断了,马主人要他赔马,并拉他去见国王。

拥巴坚边走边想:要是国王怪罪下来,我怎么也赔不起呀!还是趁机逃走为妙。于是,他翻身上墙,倒霉的是墙那边有对夫妻正在织布,当他跳下去时,刚好踩死那家的男主人。正在他惊魂未定之时,纺线女尖叫着扑来:“赔我丈夫!”那女人不由分说拽着他去找国王评理。这时,原来跟他一起的两个人也赶来了。

他们走到一条河边,见一位木匠嘴里叼着一把斧子,双手挽着裤子蹚水过河。拥巴坚便问:“喂,朋友,水是否很深啊?”“很深。”木匠话音未落,斧子便掉进水里去了,木匠气急败坏地抓住拥巴坚,要他赔斧子。

又走了一段路,他们来到一座小城,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拥巴坚向一位卖酒的老板娘讨酒喝,好心的老板娘盛了一碗酒还招呼他进屋慢慢喝。拥巴坚道了声谢,看也没看就坐在屋角的一张床上。几声凄惨的哭叫,被窝里老板娘刚生下不久的婴儿被他压死了,老板娘哭天喊地,痛不欲生:“赔我儿子!”就这样,倒霉透顶的拥巴坚被牛主人、马主人、纺线女、木匠以及酒店老板娘夹在中间,骂着、推着上路了。

经过森林,在一棵树上,一只乌鸦得知他们去见国王,便请拥巴坚代口信:“帮我问问国王,为什么我在这棵树上叫的声音悦耳动听,而在其他树上叫的声音却非常难听。”

在一处荒地,一条蛇挡住了去路:“请转问国王,我从洞中出来时心情舒畅,可回洞时却烦躁不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来到一座村庄,一位少妇也请拥巴坚代问国王:“我住在娘家时,想回丈夫家,可是和丈夫住久了,又非常希望回娘家,这是为什么?”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了王宫。当泽巴国王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便做了以下的裁决:拥巴坚还牛却没说明情况,应把舌头割了,牛主人没有察明牛是否回来,应把眼睛剜去;马主人说过不要放跑马,把他的舌头割掉,拥巴坚用石头打断了马腿,应砍断他的手;又判拥巴坚给纺线女做丈夫。至于木匠,国王说:“任何东西都应扛在肩上,你却把斧子叼在嘴里,判你敲掉两颗门牙,拥巴坚明知你的斧子叼在嘴上还要问话,应割断他的舌头。”接着又对酒店老板娘说:“判拥巴坚做你的丈夫,你们再生个儿子不就行了吗?”

众人一听纷纷请求撤诉。国王告诉那五个人,拥巴坚并非有意伤害大家,然后又嘱咐拥巴坚今后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并要求他向大家道歉。接着拥巴坚又向国王转达了乌鸦、蛇以及少妇的问话。国王也合情合理地一一做了解答。最后,国王语重心长地对拥巴坚说:“虽然你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但念你是个老实人,就赦你无罪吧。”

这个故事中的泽巴国王即是公平正直的伟人。他以德为政,不驱役人民,且能以甚深的智慧,种种善巧方便耐心地调解民众恩怨,使大家安居乐业,和睦共处。正士国王就像如意宝一样,能使国家增上吉祥。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二品 观察正士,第65-66页)

正士虽然住远方,亦会守护自眷属,
天空密布浓云时,地上庄稼更增长。


正士虽然远居他方,也会以加持力和善巧方便来护持他的眷属。犹如天空浓云密布的时候,即是天降雨露的喜兆,因此田中的庄稼会长得更茁壮。
具法相的上师摄受弟子时,即是以周遍的大悲心为基础,普降法雨甘露,对那些有缘又有信心的徒众更会特别予以垂护。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有一份信心就能得到一份加持。例如法王如意宝摄受的弟子遍及天涯海角,他虽长期居住在偏远的藏地雪域,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加持护佑着远方的弟子,令他们遣除一切违缘,修法精进,功德圆满,菩提早证。还经常号召在学院长住的四众弟子诵经加持,并以善根回向一切众生。

圣者的加持是大悲周遍的,不可能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诸佛菩萨虽已远离娑婆,但其加持却是永恒的。。。。。如莲花生大士在其圆满雪域度化众生的事业,欲前往罗刹国度化众生时说:“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的确,莲师虽已不舍肉身飞往西南方的罗刹国,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意念加持吐蕃的子民。有一部伏藏品《莲师祈请颂》中讲到:藏历每月初十,莲师将亲临藏土加持所有弟子。故宁玛派的寺院无论大小,每月初十都要举行会供迎请莲师。有信心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颇有修证之瑜伽士还能亲见莲师。。。。。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二品 观察正士,第66-67页)


名声今生欢喜因,福分来世欢喜因,
此外唯有凭财富,智者绝不生欢欣。


好的名声是成就事业的助缘,所以是今生欢喜之因,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却是来世欢喜之因。除此之外,光凭财富享受,智者绝对不会生欢喜心。

对正士而言,拥有好的名声将对他弘法利生事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正所谓“美名传千里,不请自来众”。远方的众生一听闻正士的功德美名,便会生起景仰和依止心,自然而然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到正士的身旁。同时,积累福德是来世欢喜之因。

从前,有一对以乞讨为生的夫妻,他们除了一件衣服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财产,谁出去乞讨,便穿上那件衣服,另一人就藏在草堆里。一次,妻子说:“我俩往昔没有积累福德资粮,因而今生落得如此悲惨的境地。我们应该把这件衣服供养佛陀以积累福德吧!”可丈夫却不以为然。一天,妻子看到了一位比丘,便委托他将衣服供养佛陀,而她自己只好躺在树叶下面。依此功德,那位妻子死后转生为一富裕施主的女儿,相貌端严,与生俱来身着珍宝白衣,因此取名为白母。她虔信佛法并于释迦牟尼佛前出家,当时珍宝白衣也随之变成了法衣,她精进修持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前世供弊衣的福德感得了今生的寂灭大乐。

戒律清净、修证圆满的高僧大德,如果将其美名远扬,令功德广为人知,则定能摄受、度化许多弟子。如法王仁波切,悲愿深广,功德事业兴盛广大,名扬海内外,而今,他身边聚集了七千左右的僧侣,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同时,他以不共同的善巧方便度化、结缘的众生更是数不胜数,并且使大家都获得今生来世的无比欢喜。又如汉地的清定上师、在美国的宣化上人……

贪图财富、安逸享受,又无功德智慧的人,这与吝啬鬼、守财奴又有什么差别呢?更有甚者,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沉迷于现世享乐,不修来世安乐之因,犹如行尸走肉,愚昧无比,福尽而堕于三涂,便无有安乐可言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仅身口意善加护持,珍视名声,而且精进修持善法,积累福慧资粮,使今生、来世都获得安乐自在。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二品 观察正士,第66-68页)

往后应有远目光,忍苦耐劳不放逸,
勤学稳重机灵者,即使奴仆亦为官。


正士对自己的前途应有长远的目光,做一切事都要精进,忍苦耐劳、不放逸,而且要勤学苦练,稳重善巧地行持。这样的人,即便现在身为奴仆,而将来必定会平步青云出人头地。

正士的法相大致有七种。

深谋远虑:操办一切事业,具足远大的目光。

忍苦、耐劳:事业进行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重重困难,每行一步都会遇到坎坷荆棘,必须忍受痛苦、耐心操劳,才有成功的机会。

不放逸:事业的成果当以百般精进,勤勉不放逸,抓住机遇,迎头猛进。

勤学:自身的素质、品德修养等也很重要,当勇于改正缺点,精勤学修,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

稳重:无论为人处事,还是对于信仰、事业的态度,都应以稳重为基础,这样才会在相处中取得别人的信任,也只有稳重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

聪明才智:在成办整个事业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智慧去辨析、抉择一些问题,才能使自己遇难能解,随机应变。具足上述法相的正士,即便身份卑微,出身贫寒乃至为人奴仆,但总有一天,机缘成熟之时也能登上高官宝座,比如古时的韩信与近代的彭德怀将军等。

以上七项是成办世间事业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学佛修法的人来说则更为重要。尤其是不放逸,我等学人特别应该加以熏习。智直庆仁波切单贝尼玛,从六、七岁就开始讲经说法,后得大成就。从他的著作中很容易看出,他是一位具足圣者法相的高僧,他在平常的行为举止中常观己心,解决任何事情时都能以清净心仔细观察,如理抉择。

此外,稳重也是极其重要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特别强调修学者当“稳重如山王”。待人处事,只有性情稳重才能取信于人,博得助缘,信仰、事业等也只有稳重坚毅才能持之以恒。若其他条件不具足,仅仅具足稳重这一项也能通过学习逐渐圆满一切法相。

老实又稳重的人,终究会得到一定的成就。且不说大成就,最起码今生对上师的信心不会退转,其他方面也会有所收益。反之,不稳重的人,犹如“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极易受人利用,而失去信心,最终一事无成。也有一种人貌似稳重,实际上却是顽固不化。他们主观我执严重,邪见、偏见反执为佛见、正见,此等“稳重之人”绝非我们学者所应效仿的。
 
(摘自-格言宝藏释(上)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二品 观察正士,第69-70页)

若已施舍不收回,能容劣者之侮辱,
受恩虽小亦不忘,此等即是圣者相。


正士布施财物,既已施出绝不收回;他宽宏大量,愚劣者怎样侮辱都能容忍;即使是曾经受过别人的小恩小惠,都能时刻铭记而不忘怀,这些就是圣者的法相。

这里所讲的圣者,并非是指登地菩萨,而是指具有功德的正士。正士的法相不可计数,萨迦班智达归纳成三条而作宣说。

(一)行布施而不收回:正士通过谨慎思索,将财物布施他人,是以欢喜心而行持的,无论出现任何情况,今后也不会索还收回。真正的布施即如《入中论》所云:“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蜜多。”既然已作布施,便不要去执著布施的对境和布施的物品。而某些人,盲目求法,不加观察,请一些不具法相的“上师”传法,并大兴供养。事后却见到“上师”的诸多过失,而生后悔之心,甚至前去索还供养,这就完全暴露了自己的愚昧本相。

(二)能容劣者之侮辱:对于愚劣人士的诽谤、诋毁等种种侮辱,正士不起嗔恨心,不去责怪、反驳,反而以悲愍之心修习安忍。正所谓“君子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受恩虽小亦不忘:古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正士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尤其是身处逆境,而蒙他人相助,更是铭记难忘。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应该恩怨分明,从学佛修行的角度来讲,应知一切众生都当过自己的母亲,理当报众生之母恩,岂能恩将仇报?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损害,这样行持才是佛弟子具足功德的标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