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心缘的,把标题修改成『佛什么也不缺,为什么我们还要供养佛呢?』

供养佛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

.



谢谢心缘兄,谢谢UssU兄!

心缘兄真细心,帮咱找了这么多资料。

咱听您的把标题改了。大樱桃就一天特价,可是供养佛之后,可是天天有甜头。



先忏悔一下,过去供养佛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得好处,因为看了下面的故事,虽然供养佛,但目的是错误的,就想供佛之后物质生活能改善一下。

看了师兄们的回复才明白过去是迷信,不想断除轮回的苦根,得大利益,只贪图人间物质生活小利益,是丢西瓜捡芝麻,贪小便宜吃大亏了。


从今以后咱懂了,供养佛既是利己,又是利他,不再只想自己了。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供养佛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静坐时,看见一对七世都是贫穷,名叫须达的夫妇。他们这一世更贫穷,住的是黑洞洞的茅棚,每天在垃圾堆里寻找果皮或其他腐烂的食物,以维持生命。



  须达夫妇有一天在垃圾堆里,意外地捡到一块牛头旃檀。牛头旃檀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香木,它所燃烧的香气在十五里外仍然清香可闻,世间上任何的香气都无法跟它媲美。夫妇俩捡到这块珍贵的宝贝,非常的高兴,就用牛头旃檀,换来了三碗白米饭,因为他们这一生当中还不曾吃过米饭。



  时近中午,夫妇俩就决定把第一碗米下锅,一尝米饭的滋味。就在这个时候,佛对舍利弗说,须达夫妇已贫穷了七世,现在因缘成熟了,要舍利弗去度化他们,改变他们贫穷的命运。于是舍利弗就到须达家化缘去了。



  须达夫妇见到舍利弗尊者来化缘,非常的兴奋,夫妇俩也自知过去未曾修福德,所以今日才落得如此穷困不堪,今天佛的大弟子来化缘,正是供养种福德的大好机会,千万不可错失,就将第一碗米煮成的饭恭敬地供养舍利弗尊者。



  供养了舍利弗后,夫妇俩又将第二碗米下锅,二人正准备要食用时,佛又叫迦叶尊者前去化缘。夫妇俩见是佛的首座弟子来化缘,又很恭敬地将第二碗米饭供养了迦叶尊者。须达夫妇供养了两位尊者后,心里既欢喜又舒坦地将第三碗米下锅,准备好好享受生平第一次的美味佳肴。



  饭刚煮熟,佛陀已出现在须达家,夫妇俩见佛亲自来化缘,这种旷劫难逢的机会,即使要挨饿一整天也值得,于是真诚恭敬地将第三碗米饭供养了佛陀。佛见须达夫妇一片真诚,看著须达夫妇说:“一切罪灭尽,百宝从地生。”刹时须达所住的茅棚充满了金银财宝。



  此时,须达夫妇也心开意解,得了净法眼藏。夫妇俩看了看满屋子的金银财宝:心想:纵是华厦千间,夜眠还是八尺,如果失眠的话,恐怕连八尺都无法受用呢!唯有修行才是究竟。于是央求佛陀收他们为弟子。佛就为他们说四谛法门,须达夫妇因而悟道、证果。所以供养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呀!





以诸最胜妙华曼,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
 
明白了:供养佛,除了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还要有发愿和行愿!

谢谢白云黑土和UssU两位师兄的引导!
 
心缘兄,不用言谢。要谢就感谢佛。

供养佛的功德利益好处很多,慢慢学习。

据大藏经中记载,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么动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这朵花,就没有把这朵花放到他脑壳上。用手捧着到寺庙里来了,他看见释迦牟尼佛像,很庄严,他就念佛,因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顿时发热,每个毛孔都张开了。供花的时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智慧的,佛是福慧两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这样诚心供养花。
  供养完了,他说:“我供养花究竟有好大功德呢?”心里衡量供养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就找一位比丘问,他说:“大德啊,我刚才以这样一个心情,我身上有这么一个反应,以这么一朵花供养佛,功德有好大呢? 我将来要得好大的果报?”这位比丘说:“我刚出家受戒不久,只知道离世间的痛苦,其它的我不知道,我没有道德也没有读过经,也没有读过书,你问我这个,我没法答复你,你找一个读经的法师去请问他,看你这朵花供了之后,有好大的福德?”

  他又找到一位读经的法师,这位读经的法师说:“你供这朵花好大的功德我不知道,我也没有神通,我只是读经,我自己求福德,供花的功德,经上说是有的。你这枝花供的功德多大我不知道,你去问坐禅的阿罗汉,他有神通,他是证阿罗汉果的。”

  这时佛涅槃之后还没有很久,证了阿罗汉果的道人还很多。于是供花的人就去问证得六通的阿罗汉了。他问大德:“你已经得了阿罗汉果,你知道我供花有好大利益?”

  这位罗汉就入定观察了。观察完了,他说:“我看到你供养这朵花,你身体的报身舍了之后受天上的福,一生至千万亿世,这是一大劫。从一大劫到八万大劫,你的福还没有完,以后的我就不知道了。”因为罗汉的神通只到八万大劫,再上去他不知道了,围着凑热闹的人就问阿罗汉说:“你老人家有神通,你答复不出来,就到天上去问弥勒菩萨吧!”于是这位阿罗汉一入定,他的灵魂神识就到兜率天去问弥勒菩萨了,弥勒菩萨说:“这人只受世福,果报还没有尽,这种事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切补处菩萨都不能究竟,你等我下去成了佛之后,再来跟你说。”

  这是说他以这样心情供养一朵花,弥勒菩萨都说不尽他的福德,供养一朵花就有这样的功德。布施的功德还得随你的心,物质的多少在我们世俗的眼中是有关系的,在圣境的眼中就不在乎了。这段故事是说,大家在供养布施的时候,不但给他物质上的供养,还要法供养,愿他不贪着世间的福德智慧,愿他将来一定能成佛,那你这个功德就没有办法说了,惟佛与佛乃能究竟。
 
心缘兄,不用言谢。要谢就感谢佛。

供养佛的功德利益好处很多,慢慢学习。

据大藏经中记载,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么动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这朵花,就没有把这朵花放到他脑壳上。用手捧着到寺庙里来了,他看见释迦牟尼佛像,很庄严,他就念佛,因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顿时发热,每个毛孔都张开了。供花的时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智慧的,佛是福慧两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这样诚心供养花。 

谢谢师兄的引导!

这个我能理解,供养布施一定要用诚心来供养(一朵花)!
 
这是说他以这样心情供养一朵花,弥勒菩萨都说不尽他的福德,供养一朵花就有这样的功德。布施的功德还得随你的心,物质的多少在我们世俗的眼中是有关系的,在圣境的眼中就不在乎了。这段故事是说,大家在供养布施的时候,不但给他物质上的供养,还要法供养,愿他不贪着世间的福德智慧,愿他将来一定能成佛,那你这个功德就没有办法说了,惟佛与佛乃能究竟

我佛缘是不是尚浅?!后来他的所作所为,我用俗人的理解,既然诚心供养布施,那应该就不要太计较所得

以诚心供养布施,到底是该计较功德呢?还是如我所想不要贪着世间的功德?!

我有点晕

哈哈,不好意思
 
心缘是替众生提问。


次序是供养佛的利益功德真实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说,想得好处,会得好处,不想得好处也得好处,所以何必去想。


佛教导做事不求回报,求回报就生漏,就不圆满。
 
心缘是替众生提问。


次序是供养佛的利益功德真实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说,想得好处,会得好处,不想得好处也得好处,所以何必去想。


佛教导做事不求回报,求回报就生漏,就不圆满。

只要诚心供养佛,佛会感应到,佛一定会加持的,功德利益肯定存在,供养的人又何必过多的考虑回报呢!

谢谢
 
佛说布施经(布施、持戒、供养三宝的功德利益)

心缘兄,乐兄,UssU兄,供养佛的功德利益很多,《布施经〉里有讲。


佛说布施经(布施、持戒、供养三宝的功德利益)


佛说布施经:「若以上妙饮食供养三宝(佛、法、僧三宝),得五种利益:身相端严、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隐、成就辩才。」
故知佛、法、僧三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





佛说布施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妒,人所崇敬;
二、依时施,得三业清净,四时安隐;
三、常行施,得身心适悦,无散乱失;
四、亲手施,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
五、为他施,复得他人行大舍施;
六、依教施,心离取相,得无为福;
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严,众所爱乐;
八、以上妙香具施,恒得旃檀之香,受用供养;
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体;
十、如法尊重施,得安隐快乐,众人喜见;
十一、以广大心施,得无量广大之福;
十二、以美食施,得离饥馑,仓库盈溢;
十三、以浆饮施,得所往之处无诸饥渴;
十四、以衣服施,得上妙衣,庄严身相;
十五、以住处施,得田宅宽广,楼阁庄严;
十六、以卧具施,得生贵族,资具光洁;
十七、以象、马车辇施,得四神足,无拥妙用;
十八、以汤药施,得安隐快乐,无诸疾病;
十九、以经法施,得宿命等通;
二十、以花果施,得七觉支花;
二十一、以花鬘施,得脱贪、瞋、痴垢;
二十二、以香施,得离烦恼臭秽;
二十三、以伞盖施,得法自在;
二十四、以铃铎施,得言音美妙;
二十五、以音乐施,得梵音深妙;
二十六、以然灯施,得天眼清净;
二十七、以缯彩、疋帛施,得解脱衣服;
二十八、以香水洒如来塔庙;二十九、以香水浴如来身;三十、以香油涂饰佛像,共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十一、以香水施浴众僧,得富贵家生,少病安乐;
三十二、以慈心施,得颜貌和悦,无诸瞋恨;
三十三、以悲心施,得离杀害;
三十四、以喜心施,得无所畏,远离忧恼;
三十五、以舍心施,得离罣碍,证寂灭乐;
三十六、以种种施,得种种福;
三十七、以无住无相心施,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告诸苾刍:「如是三十七种,智者所行,微妙施行,汝今受持。」

尔时舍卫国王白佛言:「世尊!我等云何而行布施?」
佛言:「大王!若求胜妙福报而行施时,慈心不杀,离诸嫉妒;正见相应,远於不善;
坚持禁戒,亲近善友;闭恶趣门,开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
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复次行施,随自心愿,获其报应。
或以妙色、名香、珍味、软触,亲手布施,得众人尊重、眷属圆满、富贵安乐之报;
或以饮食布施,而得大力;
或以酥油之灯布施,而得天眼;
或以音乐布施,而得天耳;
或以汤药布施,而得长寿;
或以住处布施,而得楼阁、田园;
或以法说布施,而得甘露。」

佛言:「大王!若以十善行施,复得十种报应。
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
而得命不中夭,财无散失,眷属清洁,所言诚谛,离诸嫉妒,人所喜见,亲友和睦,不堕贫贱,颜貌端正,智慧相应,获报如是。」

佛言:「大王!若以上妙饮食供养三宝,得五种利益:身相端严、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隐、成就辩才。如是南赡部洲一切众生——父母、妻子、男女眷属——如上布施,随愿所求,无不圆满。」

说此法已,皆大欢喜,作礼而退。


http://hi.baidu.com/%B4%F3%B1%AF%B7%A8%CA%A6/blog/item/4d28f4098e9394376a60fb58.html
 
以四天下的七宝供养诸佛、菩萨之功德,不如劝人念佛一声!

发布:佛弟子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0-5-2


 



以四天下的七宝供养诸佛、菩萨之功德,不如劝人念佛一声!!!

凡是看到此文的大德和菩萨,末学恳请您一定要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您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您就是大智慧、大福报的大菩萨!!!


经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如果有人用一四天下的七宝(那就很多了),所有的宝藏,金银、珍珠、玛瑙、赤珠……,这一四天下七宝拿来供养佛,还有菩萨、缘觉、声闻(阿罗汉),这样,他得的福报非常的多。但是,比较起来,不如劝人家念佛一声──你如果劝人家念一声阿弥陀佛,福报超过拿四天下七宝来供养佛菩萨!因为念这句阿弥陀佛,能让人究竟种善根,乃至究竟成佛。我们虽然用一四天下七宝来供养佛菩萨,所得福德虽然很多,但是仍然是有相的、有尽的;而成佛是无量、无尽的。

在《涅盘经》里有这样的经文: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国库里有很多宝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一个月往外散失财宝,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把国库里的所有财宝拿出来,一个月布施一切众生,那不如人家就称一口佛,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他的功德跟前面相比,不可较量,没法比较。往往有人觉得说:「你专念一句佛号到西方,太简单了吧,功德太少了吧?应该修这么多:布施啊……」布施当然好,可是,佛在大乘经典里明确说「功德过前,不可较量」。你看,我们还不是国王,我们是小老百姓;也没有一个月,偶尔;也不是布施一切众生,是少少地做一点点功德,这样自己都觉得比念佛超胜了。

佛在这里说:国家的库藏,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这是佛金口所讲,大家要信顺。

《增一阿含经》说: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阎浮提」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四事」就是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就是生活必需品。所有一切众生都由你来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生老病死所需要的一切你都来布施供养。那么,如果有人称佛的名号,哪怕就像挤牛奶那么短的时间,所得的功德超过上面用四事供养一切众生,超过上面不可思议倍,所谓: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在《大智度论》里,龙树菩萨打比喻说:譬如有人,初生堕地,有人一生下来,一堕到地上。即能一日行千里。他一天就能走一千里这么远的路程,这是个比喻了。走多长时间呢?足一千年。

我们有人会算账的,一天走一千里,十天就是一万里,一百天十万里,一年三百六十天,多少里呀?三十六万里,地球多大呢?「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只有八万里,那么,一年是三十六万里,他一千年,这么大的地方,地上全部是七宝:满中七宝,他每日能行千里、满一千年,所过的路程,地上全是七宝,把这些拿来──供施于佛。

来奉献供佛──不是供一般的凡夫,也不是供阿罗汉圣人,也不是供菩萨,乃是供圆满正觉佛陀世尊。那么,这样的功德,可以说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但是:不如有人,于后恶世,在释迦牟尼佛、在诸佛灭度之后(前面是指现生供养佛),在「恶世」(众生习性转恶,恶业增盛),在这个时候呢──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于后恶世」,你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得福德超过前面。你一千年、每天走一千里路、地上都是七宝,以此供养佛的福德,比不上在后恶世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佛弟子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0-5-2


 



以四天下的七宝供养诸佛、菩萨之功德,不如劝人念佛一声!!!

凡是看到此文的大德和菩萨,末学恳请您一定要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您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您就是大智慧、大福报的大菩萨!!!


经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如果有人用一四天下的七宝(那就很多了),所有的宝藏,金银、珍珠、玛瑙、赤珠……,这一四天下七宝拿来供养佛,还有菩萨、缘觉、声闻(阿罗汉),这样,他得的福报非常的多。但是,比较起来,不如劝人家念佛一声──你如果劝人家念一声阿弥陀佛,福报超过拿四天下七宝来供养佛菩萨!因为念这句阿弥陀佛,能让人究竟种善根,乃至究竟成佛。我们虽然用一四天下七宝来供养佛菩萨,所得福德虽然很多,但是仍然是有相的、有尽的;而成佛是无量、无尽的。

在《涅盘经》里有这样的经文: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国库里有很多宝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一个月往外散失财宝,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把国库里的所有财宝拿出来,一个月布施一切众生,那不如人家就称一口佛,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他的功德跟前面相比,不可较量,没法比较。往往有人觉得说:「你专念一句佛号到西方,太简单了吧,功德太少了吧?应该修这么多:布施啊……」布施当然好,可是,佛在大乘经典里明确说「功德过前,不可较量」。你看,我们还不是国王,我们是小老百姓;也没有一个月,偶尔;也不是布施一切众生,是少少地做一点点功德,这样自己都觉得比念佛超胜了。

佛在这里说:国家的库藏,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这是佛金口所讲,大家要信顺。

《增一阿含经》说: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阎浮提」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四事」就是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就是生活必需品。所有一切众生都由你来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生老病死所需要的一切你都来布施供养。那么,如果有人称佛的名号,哪怕就像挤牛奶那么短的时间,所得的功德超过上面用四事供养一切众生,超过上面不可思议倍,所谓: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在《大智度论》里,龙树菩萨打比喻说:譬如有人,初生堕地,有人一生下来,一堕到地上。即能一日行千里。他一天就能走一千里这么远的路程,这是个比喻了。走多长时间呢?足一千年。

我们有人会算账的,一天走一千里,十天就是一万里,一百天十万里,一年三百六十天,多少里呀?三十六万里,地球多大呢?「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只有八万里,那么,一年是三十六万里,他一千年,这么大的地方,地上全部是七宝:满中七宝,他每日能行千里、满一千年,所过的路程,地上全是七宝,把这些拿来──供施于佛。

来奉献供佛──不是供一般的凡夫,也不是供阿罗汉圣人,也不是供菩萨,乃是供圆满正觉佛陀世尊。那么,这样的功德,可以说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但是:不如有人,于后恶世,在释迦牟尼佛、在诸佛灭度之后(前面是指现生供养佛),在「恶世」(众生习性转恶,恶业增盛),在这个时候呢──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于后恶世」,你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得福德超过前面。你一千年、每天走一千里路、地上都是七宝,以此供养佛的福德,比不上在后恶世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我对此的理解是:
如果劝人能念佛一声,就是在他(她)的八识田种下佛的种子,待因缘成熟,这个种子就会发芽,生根。这种功德和度一众生至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是一样的吧。所以劝人念佛一声功德无量。

布施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
 
后退
顶部